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意义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03 13:25:36

1. 形势与政治论文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000字

形势与政治论文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000字 这个我可以写的,如何拿给你

2. 从文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有什么意义

20世纪初我国的教育改革,从学前教育、小学、中学、高等教育到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留学教育等都全面铺开,这样就改变了中国长期封建式的官学、私塾、书院等学校形式和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出现了多种类、多样化的学校教育结构,为中国现代形式的学校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次教育结构的整体变革的最突出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兴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开展的程度,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标志。1904年1月清廷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女子师范学堂,须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由官设立者,其经营当就各地筹款备用女子师范生无庸缴纳学费”。正是这一举措使20世纪初的中国兴办女学蔚然成风。1906年2月慈禧太后“面谕学部,振兴女学”;6月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开学;10月谢长达等人在苏州创办振兴女学。1907年5月,学部奏兴女学,拟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对其办学宗旨、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了规定和要求,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上得到了合法地位。据1907年清政府学部总务司《第一次教育统计表》统计,全国除甘肃、新疆、吉林三省没有女学堂外,其他各省女学堂总计428所,女学生15498人。女学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学的兴起,也为妇女人才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为妇女自身的解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二,重视留学
清廷在改革中重视留学教育,选官派学生,鼓励自费留学。外务部在1902年奏议派赴出洋游学办法,提出:“派出洋之后,精求专门之学,夫而后中西可以贯通,成就可期远大”。张百熙、荣庆等人奏议奖励职官游历游学,指出游学“尤有实际,最为成就人才之要端”。到1903年10月清政府颁布张之洞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等。正是在清政府的大力倡导下,遂使早已发生的留学运动在1902—1910年间兴起了第一次留学高潮。费正清称之为“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甲午前后,留日学生仅数十人, 1905年猛增至8千人,于1911年总人达2万人以上。加上留欧美的数千名 学生,形成一股相当可观的力量。这些留学生在回国后对社会产生了 巨大影响。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新学的濡染与新思潮的洗礼,逐 渐取代传统的士绅走上历史舞台,并迅速成长为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 的革新力量。同时,留学运动的发展还为中国培养了科学家、文学家、 医生、外事人员等各式的人才,为以后社会的建设与进步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教育为立国之本,国运之盛衰系之,国步之消长视之” 。
尽管清末的“新政”改革是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采取 的应急之策,由于其体制的滞后性与政策改革的先进性的矛盾而归于 失败,但其中的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决非轻而易举、 一蹴而就,评价教育改革的社会意义在于它对近代化过程的积极作用, 新政时废科举、兴学堂、改学制、立学部、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与教 育结构的调整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清末教育 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重复与修补,而是努力寻找并建构中国教育的 新路向、新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清末教育改 革对我国当前进行的跨世纪的教育改革亦有很大的借鉴之处。

3. 中国教育体制频频改革,到底意义何在

英盛观察中国教育近几年的频频改革,一切都缘起于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发。

- 为什么要颁发《意见》?

- 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随着《意见》的颁发,中国教育便走上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路,细数近年中国的改革历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改计划

- 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 明显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 完善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

- 破解义务教育学校择校难题

二、改考试

-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

- 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 分类考试成高职招生主渠道

- 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卷省份

三、改录取

- 大幅减少加分项目

- 全面规范自主招生

- 完善招生选拔机制

- 淡化录取批次,推行平行志愿

- 注册入学,宽进严出,弹性学制,学分转换

四、改监管

-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 提升考试安全水平

五、综改试点

- 2014年沪、浙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 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当然,对于教育制度改革,始终是考验世界智慧的教育难题之一。而我国《意见》的制定思路除了结合我国国情以及人口基数外,还主要参照了德国、韩国以及印度等国的教育改革经验;以下是几个国家的改革经验介绍:

印度:改革始于公平

义务教育坚持就近入学

对中央政府而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课程框架,制定和执行教师教育培训标准,提供技术和相应的经费支持。邦及市、县一级政府要承担主要职责,向每一个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直到14岁;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义务就学、出勤和完成8年义务教育;保证临近学校的可得性;确保弱势儿童不受歧视,能够接受和完成义务教育;提供校舍和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保证学校按规定足额配备合格教师和校长,5年内所有教师须达到最低任职资格标准,确保各校合理的生师比,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少择校现象。此外,邦及市、县一级政府要监测每个儿童的就学、出勤和完成义务教育的情况,并确保有符合办学设置标准的具有良好质量的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设置多重入口和出口

2013年,印度出台新的职业教育改革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增长、就业和竞争力的提升,全面实施国家技能资格框架,中等职业教育从义务教育后的九年级开始,保证职业教育与8年义务教育相衔接,每年扩大招收20万名职教学生。为此,印度建立了与学历教育相对应的国家技能资格框架。资格框架设有10个等级,国家能力证书等级的划分基本是一个学年设定一个资格等级,这符合正规学校教育按学年制组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一个学年的学习量为1000个学习小时,包括实践技能培训和文化理论课学习。等级越高,实践技能培训比重就越大。例如,二级能力证书(相当于高中阶段教育)实践课与文化理论课时间分别为250小时和750小时,而七级能力证书(硕士层次)为700小时和300小时,说明在较高资格等级的学习更加注重技能培训,为学生顺利进入就业奠定基础。

高等教育为弱势生源保留学位

目前,印度没有全国统一高考,部属院校实行单独或联合考试。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共有17所,实行联合入学考试,在全国各地设有7个考区和419个考点。每年的印度理工学院入学考试竞争异常激烈。为保证弱势人群生源的入学机会,不同类别考生划有不同录取分数线。2011年普通类考生为229分,其他落后阶层考生为207分,表列种姓考生为119分,表列部落考生为115分。在录取的9287名学生中,普通类生源占55.5%,其他落后阶层生源占22.5%,表列种姓生源占14.9%,表列部落生源占6.1%,身体残疾生源占1%。可以看出,弱势人群生源录取比例比较接近法律规定的配额比例。

韩国:动态调整中寻最佳方案

为克服教育公平问题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韩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高校招生的教育机会平等。而且,几十年来,韩国高校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先后有过多次调整。

大学自主化招生得以不断强化

从2010学年开始,韩国政府对大学入学考试进行了彻底改革,包括一年举行2次高考,并分2天考试的方案,允许大学自主招生。第一阶段,让大学根据自身设置的学科专业特性进行入学考核,另外结合考查学生的学生学籍档案和学习能力录取新生;第二阶段,通过减少高考现有考试科目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能力考试科目中基本课程和探究课程科目中分别选择2至3门,或总共选择4至6门课程作为自己入学考试科目;第三阶段,大学的自选能力逐步完善,完成大学新生选拔的充分自主化。

美国高校“入学司正官”被引入韩国

为了真正意义上能够扩大大学的学生选拔自主权限,保证小学、中学阶段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目标,强化大学录取招生的自主化和特性化,打破成绩分数为主的整齐划一选拔人才的方式,源于美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入学司正官/查定官”(Admissions Officer) 被引入到了韩国高校的招生和人才选拔环节。因为各个大学对于人才的定义和素质要求多种多样,因家庭、受教育环境和个人身体智力等内外部条件多种多样,申请入学的高中毕业生的性格、能力、素质和潜能都不尽相同,所以“入学司正官”的具体工作职责和扮演的角色也就千差万别。按照大学的招生录取考试方法和人才选拔的考查侧重点,“入学司正官”要对申请入学的高中毕业生能否入学进行判断和最终决定,负责对自主招生计划范围内的学生资格进行审查,必要时,也会参与到其他类型的招生环节。

需要转变思路全社会积极参与

不断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是韩国高校的显著特点。当高校增多,学生增多,各高校单独考试招生的办法无法正常进行时,引入全国统一预考和各校再单独组织考试相结合的改革办法;当发现学生的负担太重而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时,则引入“大学入学学力考试”和参考高中成绩相结合的改革;当发现高校在选拔新生的自主权得不到保证时,则引入“大学修学能力考试”和各校再考查相结合的改革方法;当发现高考制“一卷定终身”的不合理性、不公平性等弊端时,则引入高考成绩不计算总分及提高高中生活记录簿的比重等改革措施。

德国:高考不分文理、平时成绩更重要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自主负责本州的文教政策。德国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KMK)虽然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要求”(EPA),但是各州的落实情况并不完全一致。以巴登—符腾堡州(以下简称“巴符州”)为例,能够看到德国“高考”如何通过不分文理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将统一考试和平时考试成绩结合在一起。

巴符州高中毕业考试包括全州统一考试和平时考试两个组成部分,最终的毕业成绩也由这两部分考试成绩组成。其中,统一考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比重为1/3,而平时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为2/3。由此可见德国“高考”对平时成绩的重视。

目前,在德国16个联邦州中,除了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之外,其他州均已引入全州统一考试。巴符州的统一考试包括5个科目。其中,前3个为数学、德语、外语,属于必考科目,而且要求考试形式是笔试。外语科目由学生自己选择,但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学习这门外语的时间不能少于4年。如果所选择的外语是现代语言(即不是拉丁语),那么外语考试中还包含一个交流测试,用来测验学生的听、说和文化理解能力。

其余2个科目(也称特色科目或兴趣科目)也由学生自由选择。不过,为了避免出现偏科问题,最终选择的5个科目必须覆盖教学大纲所确定的以下3个学习领域: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以及数学—自然科学—技术。体育被单独列为一个学习领域,属于必修课,学生也可以将体育选为统一考试的科目。在后两个科目中,学生要选出一门进行笔试,而另一门进行口试。口试时间是20分钟,先由学生做一个10分钟的报告,之后是答辩环节,考官会就学生的报告提出问题,也会问及相关的专业问题以及其他在课堂中所学的内容。学生在和任课教师协商后提出4个口试题目的建议。考试委员会主席负责从中选出一个来,并负责通知学生。学生有大约一周的时间做准备。学生的最终成绩最高是900分,包括统一考试的最高得分300分和平时考试成绩的最高得分600分。要及格,必须要满足4个前提条件:(1)学生在两个部分都必须达到最低要求的分数(第一部分为200分,第二部分为100分)。有一个部分的成绩不及格,就不能获得毕业证书。(2)不能有任何一门必修课的成绩是0分。(3)20%的计入总成绩的课程得分可以是低分(得分少于5分)。(4)在5门统一考试科目中,至少要在3门考试中得分高于5分。在毕业证书中,学生的得分会被转化成德国常用的6分制。

对比一下以上国家的教育制度的设计,不难发现我国所颁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系列改革目标也主要借鉴了这些国家的改革经验。(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多去了解了解这些国家更多的关于教育的改革体制)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遵循《意见》进行改革,相信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的教育体系会越来越健全、越来越公平。



附:未来教育改革时间表

2014年

出台文件

-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 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

综合改革

- 沪、浙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2015年

分类考试

- 通过分类考试录取学生占高职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

统一命题试卷

-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考试加分

- 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自主招生

- 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录取批次

- 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招生问责

- 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学分互认

- 2015年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2017年

录取率

-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至4个百分点以内

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人数

-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长效机制

分类考试

- 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

2020年

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考试招生模式

-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体制机制

- 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

终身学习“立交桥”

- 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

- 认可多种学习成果

4.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建设创新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出创新性成果。

5. 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有多大

1.办学体制多元化问题。这一问题属于曲折前进型的问题,民办学校、改制学校、独立学院这几个关键词反映了办学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总体来看,办学体制改革从最初突破禁忌,允许民办学校的创办,到明确提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办学体制多元化的主导思想是明确的。但具体实施层面上,却存在着摇摆现象。民办教育无法获得与公办教育同等待遇的问题仍然是束缚办学体制改革的根本问题。
2.政府办教育的职责问题。政府办教育的职责在体制改革之初一度被弱化,其原因一方面是对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政府的财力无法支撑教育的快速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财政投入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例还不到60%。进入新世纪.这种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财政投入支持教育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尤其在农村教育中.财政投入已经占农村教育经费的80%多。不过.在政府到底应该如何管理教育方面进展不大。1993年提出的“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这方面的改革进展不大。
3.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将举办基础教育的责任归于地方。2005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依据分税制改革后的财权与事权状况,实行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开始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举办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主要由地方承担转变到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这样的调整,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责任上的分担主要还是以财权的分配为基础。目前,尽管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了分项目、按比例的分担方式,但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至更为深入的各级政府的关系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4.多元化筹资体制问题。从l985年开始初步提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应该说多元化筹资体制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由于最初提出多元化筹资体制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许多制度也不规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多元化筹资体制实际上面临着许多政策上的障碍,需要在比较完善的市场体制下重新梳理相关政策,使多渠道筹资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
回顾30年的教育体制改革,既有成功的推进.也不乏无疾而终的尝试;既有对市场机制的热切追求,也有加强政府职责的艰苦努力。当前,理论界仍然有许多关于教育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论述.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的教育体制改革,最为关键的是要关注教育体制改革的实现机制。要充分认识到参与教育改革的利益相关者,都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要想成功实现教育体制改革,就必须为改革的参与者提供足够的激励.必须充分考虑到改革目标实现的约束条件。回顾以往的教育体制改革,往往是对应该如何做的理想探讨比较多,而对实现这些理想的约束条件研究比较少。结果就出现了非常有意义的理想目标无法落实的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现实的约束条件使各个方面都从自身利益进行考虑、进行选择,最后共同造成了与理想目标相违的结果。因此,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不仅要有价值追求,还要更多地关注实现价值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条件。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有什么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的教育在多方面进行了改革:
在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多个因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针对升学压力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深层次原因,《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改革措施: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在明确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后,《教育规划纲要》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要求: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为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积极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师资短缺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对此,《教育规划纲要》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分别提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育规划纲要有四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目标非常明确,开宗明义讲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纲要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二个亮点,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建设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第三个亮点,各级各类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各类教育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
第四个亮点,整个教育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这对中国教育改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7.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

目标:让大学生毕业以後学以致用,有学术兴趣的继续深造,没有学术兴趣的毕业以後能找到工作。大学期间了解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学会合理分配玩和学和实习的时间。大学期间想好这辈子想干甚麼。学会负责。

8.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制订优秀教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的具体措施。开展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特殊岗位津贴试点。开展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研究制订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启动教师资格注册制度试点。探索中小学、中职校长职级制。制订并实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计划。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建立完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研究制订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全面规划有关民族地区和内地民族班“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双语”教师保障制度。
2.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开展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试点。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健全教育投入绩效评估和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的政策措施。制订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
3.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启动国家“金教”工程顶层设计。筹建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
4.加强学风和廉政建设。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完善教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健全高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5.推进教育出版和高校附属医院改革。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实现转企改制,组建中国教育出版集团。研究拟定高等学校附属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加强医学人才临床能力培养。

9. 论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的教育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意义何在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的教育在多方面进行了改革:
在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多个因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针对升学压力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深层次原因,《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改革措施: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在明确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后,《教育规划纲要》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要求: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为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积极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师资短缺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对此,《教育规划纲要》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分别提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育规划纲要有四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目标非常明确,开宗明义讲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纲要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二个亮点,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建设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第三个亮点,各级各类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各类教育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
第四个亮点,整个教育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这对中国教育改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的教育在哪方面进行了改革,意义何在

请论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的教育在哪方面进行了改革,意义何在?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的教育在多方面进行了改革:
在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多个因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针对升学压力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深层次原因,《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改革措施: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在明确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后,《教育规划纲要》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要求: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为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积极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师资短缺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对此,《教育规划纲要》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分别提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育规划纲要有四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目标非常明确,开宗明义讲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纲要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二个亮点,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建设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第三个亮点,各级各类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各类教育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
第四个亮点,整个教育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这对中国教育改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阅读全文

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