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让课堂有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及推广,探讨如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促进中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县级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着手出发,结合新课程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和看法,提出了新课程下县级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一、县级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英语教学的新理念也渗透到县级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之中,县级高中也迈向了新课改的大道,开始普及新课程。然而,县级学校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也就面临着大的调整与完善和创新的抉择。新课改后令人可喜的有下面四个方面:(1)师资力量的提升:如今县城高中英语教师的师资逐步扩大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大幅度提高,本科学历教师增多;(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除常规教学的黑板,录音机外,较为普遍地使用了多媒体,它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于一体,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营造了一个集音、像、画于一体的教学氛围。多媒体技术通过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增加课堂容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3)授课模式的多样性:打破了教师单一授课的模式,出现了任务型教学模式与研究探索型学习等多种模式;(4)重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更为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些和过去的英语教学相比,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但与此同时,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学校的长远发展与高考成绩紧密相关,我们无法真正做到每节课都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在教法上实现改变创新,从而没有真正保证到每课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这样讲呢?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琐碎的知识点的重复学习上,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1)英语课上基本上是老师单纯的传授讲解课,要么是枯燥的语法课要么是机械的练习课,教师过分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过分强调记忆的能力和机械的训练,容易忽略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起到引导作用这一点,其实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不能获得足够的发言的机会,很多学生还是学的哑巴式英语,只会做题,不会交流。(2)教学中采取的多是教法单一,即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这样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对信息的提取和信息的处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学生长期下来都无法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及交际能力。(3)关于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问题:课件可以使抽象的内容更为具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可以不使课堂教学的节奏过于缓慢,甚至很大程度上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有吸引力。使用多媒体能带来如此多的好处不得不使我们容易借助它来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在讲解语言语法知识时不用费力费时地整黑板的板书。但是,在其优越性的下面,我们忘却了它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的工具。所以,我们容易在课件的制作上去追求技术含量和美观,从而运用些图片或是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课件的内容却没有真正实现帮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目标。很多老师还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好教学的稳度,有时几张图片一张接着一张地播放过去,却不注重幻灯片的内容要结合语言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连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更不用谈及获取语言运用能力及技能的培养的机会。 因此,要实现新课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县级所有一线英语教师就需要注意以上所谈及的较为普遍的几个问题。 二、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用好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手段去进行一切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新改革的环境下,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过去大家都只重视考试成绩,却不太重视学习的过程,忽视学生学习权利和学习感受,漠视学生间的差距差异,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这样最终的话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这些称不上是新课程意义的有效教学。现在倡导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课程传递过程,而是一个课程的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有效教学提倡教师运用好教材、不局限于教材,积极开发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普通高中新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究性与问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知道的少到知道的多,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学生对于学习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最主要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乐意主动学习。 怎样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可以从现有经验—认真思考—开展活动—开拓创新四个方面去摸索去探究。新课程有效教学包含的教学理念有:(1)有效教学重视开发利用课程的资源。(2)有效教学讲究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与学生参与的程度。(3)有效教学重视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4)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成效和策略,成效即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5)有效教学注重自我评价与反思,教师应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三、新课程背景下县级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之我见 基于上述的理念和看法,我在想作为一名县级中学英语教师,该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呢?下面就谈谈本人对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策略的理解及我的一些做法。 首先,整体把握好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明确新教材的要求,转变教学的模式,从而才能适应新教材的发展。新课程理念的确立是新课程发展的根本。今年是我教授新教材的第五年了,此套新教材共10本书(必修5本,选修5本),每本书有5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几个模块且主题明确。我认为新教材的优点有很多:内容新颖,体裁多样化;学科间相互渗透,贴近生活,很大程度上扩充大家的知识面,提高大家的鉴赏力;课程编排上科学合理,图文并茂,帮助学生进行预测与思考;词汇表达丰富,练习设置有梯度,有利于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各方面的培养。有了这套好的教材的同时,我们老师更应该科学合理灵活地加以使用,老师只是要扮演引导者和带领者的角色。我们县级一线老师要尽快转变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行为和方法,顺应新课改的潮流,真正利用好教材来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其次,课前要对课本和学生进行宏观把握,把握单元的内容与结构及学生的整体情况、个体情况,讲究策略的前提下去科学客观地整合教材,思考如何来提高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具体的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1.注重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要是指老师在课堂教学前要制定教学方案(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教学目标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之前所设想的行动和要达到的目的与期望。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过程中的主干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调整控制作用。教学目标具有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明确教学重点的作用。课堂教学前,在教学目标第一任务确立后首先要宏观把握书本,对新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增舍重组,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或启发学生思考、讲述教学外的相关知识。 2.宏观把握学生,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进行综合的权衡,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宏观上采用相应的检测手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相应的补救措施。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经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和参与性活动理解知识,体验课程。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为出发点,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总之,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挖掘英语课中的各种兴趣点,以确保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再者,课前准备工作做好后,课上如何将准备的工作与实际学生反应相结合,就要看老师怎样去实施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上的每一个细节,巧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和。主动调控,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要单纯的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善于结合其它教法作为辅助,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我们可以创造情境来导入从而进行教学: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或是小故事或者是相关内容的一些介绍来作为引子,把学生带入到话题之中;如果要更进一步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的话,我们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采取讨论或者是辩论的形式去去切入主题话题。最佳的学习英语的方式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亲身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亲自去领会语言的真谛。 最后,老师要善于进行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意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尽管课前有精心准备,但在课堂实践后必定能发现改进的地方,这样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帮助自己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更为重要地是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案例分析 本人就近期所教的必修三第二单元的‘Healthy Eating’中的所展开的一课为例来介绍下我的做法。这堂课是一堂写作课,也结合说和读两个方面,说主要体现在回答问题与辩论,读就是读reading task这部分。课上,首先,我用warming up中所学的知识作为导入:“There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has to eat, and we’d better eat three kinds of food each day, Can you tell me what are they?”“They’re energy-giving food, body-building food and protective food.”“ But they’re still some kinds of food we’re not to eat often, just like this kind…..” (此时我就展示汉堡,鸡翅,薯条的图片),之后问学生Where can we eat them?学生就回答麦当劳呀肯德基呀等等。进一步问Why don’t we always eat these foods?大部分学生回答县城距离市区还有一段距离,相对不是很近。然后提出设想:Suppose our government want to build a McDonald in our town ,what do they think about? 在这个环节上我就注意去把握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变化和反应,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看法观点,但基本有两大派,根据具体情况,我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部分,让他们快速阅读课后阅读这篇文章,一部分读“FOR”另一部分读“AGAINST”并让他们找出支持和反对的观点。麦当劳是一家快餐连锁店,自然而然地就谈及了FAST FOOD,快餐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既然本单元主题是讲健康饮食,那当然要谈及快餐了。所以我就安排学生进行辩论:正方讲快餐的优点,反方讲快餐的缺点或是不足,在辩论的同时,我把他们双方的观点记在黑板上,最后我就跟学生们一起将他们所提到的优点缺点总结概括了一下,从而形成了以下几个要点:①快餐方便,节约时间;②既可以在快餐店里吃也可以带回家吃;③店里环境干净,舒服;④服务周到,食品质量有保证;⑤但从营养角度讲,却不够营养。此时学生要进入的下一个环节就是根据这些要点进行写作,可以适当添加些细节。课堂写完后,当场点评学生的作文。我认为这节课所采取的教法和做法都能够将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这节课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锻炼。 不可否认这个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注重了师生间的交往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探索的一个过程,其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只有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才能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五、结论 新课程下的课堂要达到其有效性就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它不是简单的课程传递过程,而是一个课程的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我们要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权衡和课本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课前精心准备,恰当地整合处理教材结构;课上关注学生个体的表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后反思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除了文中提及的几个方面,还有更多的地方还待我们不断地去体会、反思和改善。
❷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介绍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根据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❸ 怎样进行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应在课堂教学气氛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并形成知识技能。实施新课程以后,许多教师都自觉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内涵,更加关注数学课堂中教的行为和学的方式的有效性。也就是如何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内化数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这是在实施新课程几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以下是结合这几年来实践新课程的经历,谈谈我对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些看法和体会。【关键词】 含义 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一、课堂有效教学指什么?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会到会,从少知到多知;在能力上,从不会学习到会学习、会反思,相应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高;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被动学到主动学。所以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的教是以学生学得好不好为标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效的数学教学更应体现数学的本质,以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提炼数学的思想方法、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为核心,强调对更多学生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的关注,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应充分体现数学味道,以智力活动反对形式主义,已有经验的简单再现和低水平重复很难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二、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实施教学,设计和创设出有效的数学课堂活动,以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数学学习。(一)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中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 ,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对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互动”。当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要及时用微小的动作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目光去鼓励、支持,使他们产生被重视、被关注感,以缩短师生间心灵的距离,使活泼的学生更自信,令内向的学生更大胆,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创设丰富的课堂内容,精美的课堂设计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而,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所以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才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前设计好教学的内容及流程,既要考虑学情,又要考虑活动的有效性,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激发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如下准备:1、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因此,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所用。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如: 在“切线长定理的基本图形”这节课中,首先复习圆的一条切线的性质、两条平行切线的性质,然后提出两条相交的切线会有什么性质呢?然后再进一步追问(图片展示实际问题):如何用一把直角角尺测量一圆柱横截面半径呢?所以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认真钻研教材
教材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出发点——让学生在教材所搭建的活动平台上展开学习。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学会思考,形成提出问题的习惯。(三)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教学随着学习的加深,数学知识越来越抽象,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难学,从而影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而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数学,而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并不只指多媒体影像,它可以是多方面的。有的教学情境与生活紧密联系,把生活引进数学课堂:例如在传授求圆锥的侧面积时,很多学生对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因而可以采用一些相对具体形象的材料来进行教学,我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拿了一个学生最熟悉的冰淇淋的外壳,然后用剪刀沿着母线剪开,打开圆锥就是一个扇形,再让学生理解扇形的弧长就是圆锥的底面圆的周长,通过具体的实物,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从而觉得数学并不是那么的难学,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再联系实际让学生做一个烟囱帽,要求他们求烟囱帽的面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的教学情境与实践活动相联,从活动到数学:例如在讲解概率时,让全班同学以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每组同学课前发给4个黑牌和2个红牌,让学生把牌的背面朝上,把牌打乱,随机抽取一张,看摸到这个牌是黑牌还是红牌,把摸到的牌的颜色填到设计好的表格,每组摸牌20次。然后汇总全班同学摸牌的结果,让学生得出结论,摸到黑牌和红牌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很容易得出结论,并且印象深刻。同时通过活动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绝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的,不能只注重情境提供的方式是否采用了多媒体技术,采用的内容是否新颖时尚,营造的气氛是否热烈轰动等。而是应该突出数学学习这样的主题,为了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公式或数学思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所以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能否引起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能否有利于数学本质的揭示及凸显数学本质之实为基本标准。(四)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促成学生的成就感有效的数学活动应设法促成学生的成就感。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活动时教师应明确表现出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尤其是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因为教师的鼓励,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随时闪现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与激励,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学生只有对于先前活动有过积极、良好的、成功的、愉快的体验,才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再期待参与这类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五)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模式对教师的素养及课堂管理监控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教师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服务意识,时时刻刻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把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还应学会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教师要有全学科融合的知识储备,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对于这种多维、动态的课堂的监控能力,保证教学结构的严谨性和数学教学环节的紧凑性,实现数学课堂的快节奏、大容量、高容度的教学模式,通过优化教学时间,达到提高教学实效,解决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展开,以互相尊重、互相坦诚的民主的课堂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以具有挑战性智慧活动为载体的,师生愉悦、积极地心理状态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得到的是知识建构,还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建构。从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是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准备时需要研究学生原有的认知准备和情感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学习的兴趣、动机的激发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等无不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其次有效教学充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地位和角色。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明确了教师在教学中起激励、组织、引导、评价的角色。
❹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东方市铁路中学语文组吴小清 【摘要】 近一段时期以来,语文界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关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应摆正语文教学心态,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内容的合宜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上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让语文走出现实泥沼。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下语文教育陷入一种低效,被遗忘的境地,被多数学生无辜地视为众多学科中的“鸡肋”。众所周知,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提高,主要依赖平时积累,厚积薄发,循序渐进。因付出的热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回报,再加上社会普遍功利意识负面作用的影响,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语文没有了情趣、文学、审美、情感的“追求”,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由于学科特点,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语文在考试中争不了更多考分,不如学数理化学科见效,而真正热爱的语文学生不多,难于持之于恒坚守,导致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上的地位堪忧,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衍生出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突出的弊端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和审视这门母语,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现实难题。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尴尬的一条途径。 有效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共同预习,教师静心阅读裁剪教材,让学生温书明确方向我们老师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主体是学生,引导是老师,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课堂上,不是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而是现在我们要去适应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学行为取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备教案,备学生,备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备教材,就要用活教材,整合资源,创生开放性的语文课程。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该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的重组或增删。可以在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系列,写作教学系列。还可以选用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从课内联系拓展到课外,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一个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影响,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保障。把新课标落实到实处,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多点文化沉淀,超于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选择,而有了一股风力气势,抓得住学生,吸引的了学生,然后才能谈得上真正有效。当然,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个方向,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我一般会在上新课前,参考教材与教辅,依据我教学设计,抛出课文的重难点,提出一二个大问题,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先走一步。避免课堂变成教师一言堂,让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合作探究。二、大局着意,教学目标与环节相辅相生,让学生渐次有整体感自身准备好,备好学生之前,一堂优质有效课还得在大局上有重高屋建瓴把握,设计好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整体感,渐次形成作品和学科的系统。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规定和设想它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应围绕目标进行。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仅仅作为一种形式,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成两张皮,形同虚设。犹记第一次公开课,我上的《短歌行》,本设计重点是诵读并想象诗歌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慷慨胸怀,这设计本来很好,后来我却在诵读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延展,为了追求课堂的风趣变成天南地北,不着边际的“侃大山”,甚至为了取悦学生和增加表演性质而“大放羊”。这在目标中根本没有涉及,况且后面还有很多诗歌分析,关键句子分析,由此耽误。结果这些沦为低效的废话,浪费学生的时间,耽误了其他目标的完成。所以教师当讲则讲,一篇文章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如果要几课时教完,每一课时都要相对独立完整,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自成体系的教学内容,有完整有致的教学流程,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学生呢,才有实实在在的知能收益。那种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不宜做作,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整体的才能牵一发动全身,提纲挈领。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都有其系统和结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每一节课,帮助学生去梳理建构知识的内在层次和逻辑感,确立整体感。完善全面的语文能力建构,避免出现残缺,支离的、随意的、功利性的教学环节,让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不脱节,做到相辅相成,提高有效性。“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三、问于当问,问题设计相机穿插课堂,让学生进入文本要领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态,一个最重要的有效方法就是如何进行问题设计。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挑战性问题就是有效问题,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活课堂,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而无效的问题一易重复,令人生厌;二易主次部分,无效、零碎、突不出重点;三易学生来不及思考,没办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没有悬念和情趣,胡乱设疑。本人在引导学生鉴赏鲁讯先生的《祝福》时,可考虑提出系列问题:① 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现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请大家找出并作简要分析;② 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关心她的个人生活吗?这种“嫁”实际上与“卖”差不多,大家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能反映祥林嫂的命运的动词吗?祥林嫂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祥林嫂不是改嫁给了贺老六,为什么没有改称“贺大嫂或老六嫂”而始终称为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疏漏?还是他的有意之笔?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通过创设如上系列“小步距”问题富有激活性,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与遐想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言之有理的见解。如上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会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分析解疑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自觉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真正实现读文—品文—赏文。在教授《沁园春·雪》下阕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问题:⑴ 下阕中提高的英雄人物有什么共性?⑵对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毛泽东用了一个怎样的字对他们做了总评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评价?⑶ 你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请说出你的理由。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相悦以解”、“从容尽其声”,还可以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并能从对文章的实际探究中,悟到阅读文本的要领,举一反三,跨进阅读文章的大门,形成较强的感悟能力,建立阅读方法,培养了浓厚的探究思考的兴趣,课堂教学目标完成自然事倍功半。四、教学环节、交互激发,引导合作,让学生由内而外感悟《新课标》“教学建议”一节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引导,引导艺术是否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思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升华新的认知。初为人师那会,上过一些“受益一生”的公开课,那次笑容满面、声情并茂,开始学生确实被我吸引住了。课堂依然在延续,教师严格操作教案上事先设计好的步骤,站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可能是担心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有些问题就自问自答了。此时,我往学生当中看去,发现学生那股新鲜劲已经过了,课堂气氛也沉闷了许多。学生们有的看窗外,有的在下面相互议论着什么,有的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突然,下课铃声响了,我从教师的脸上看到了沮丧。这时,一位教师走上去安慰说:“你的教案设计的很好,上课的思路也很清晰,是学生没有跟上你的思路。”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听到这话,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课堂教学活动,是谁服务谁?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还是老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跟上学生思维呢?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课堂上不能只注自己是怎样教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从中去发现学生好的想法和错误想法,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处理思考这一环节,我们有时不自觉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两三个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就自己讲解。在整二个探讨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可以偷懒,只要有学生回答正确,问题就会被认可。至于其余的学生真会还是假会,就不得而知了。再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如果换种解决 方式,这种现象就会被杜绝。教师将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投影在黑板上,每个学生将思考的结果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小组内交流、探索,定下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小组解决不了的,师生再共同解决,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这样学生不仅被引入文本之中,自然兴致高涨,参与的愿望也非常强烈。教师真倾心语文,真爱学生,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高洁的思想,精辟的文理,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真意伴随语言流淌,叩击学生的心扉,弹奏出学生的心灵之音,而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等都是对教学有效性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语文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课堂教学回归到自身,与教师的设计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摆正语文教学心态,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内容的合宜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上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让语文走出现实泥沼。 参考文献:1、 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2、 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3、 高万祥《语文的诗意》 教育科学出版社4、 薛贵亮《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浅说》《中学语文》2005年10期5、 焦名海 《语文“生命” 课堂的建构》中学语文教学 2003年7期
❺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过关宝典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最终是在课堂,而课堂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
教育前辈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故在地理(必修二)模块的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我关注的重点。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取决于:
1.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2.是否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3.是否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
4.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特点?
5.教学效果将如何?
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且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教师教学方式引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1.知识是学习者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
2.学习是意义的生成过程。
从这些观点来看,教学不仅要提供信息和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教师提供的信息,而且还要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各种情境,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获得自己个体意义的建构。
从这些观点来看,要使教学有成效,教师需要去了解学生的建构状况。这可通过创造激励学生身心活动的环境和提供能够彼此交流的社会氛围来实现。这种安排有: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依据这些教学理论,在地理(必修二)模块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
1.师生共构式教学。
2.课堂小组讨论式教学
3.课外探究式教学。
一、师生共构式教学
师生共构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建构知识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一方面,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学习问题,通过情境引导,促进学生在类似实际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师生对话,了解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建构状况,合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新生成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
在地理(必修二)的模块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师生共构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36课时中的7/9,即28课时)。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课堂情境和学习问题的引导下,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确有所提高,课堂学习也比过去更活跃。但有时课堂的发展和效果与课前预设相去甚远,这引起了我对下面这些问题的思考:
1.师生共构式教学法有何特点?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有何区别?
(1)建构性。在师生共构式课堂中,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学生建构知识服务的。而在传统讲授式为主的课堂中,教师追求的是把知识点讲明、讲透。不错,大多数教师的确能做到这一点,但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不少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这一点令许多教师苦恼不已。原因何在?关键是课堂主体的错位。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持课堂,那么即使教师把知识讲得再明再透,也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旧经验,建构新知识,教学效果肯定是有限的。
(2)情境性。学生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故师生共构式课堂强调教学情境的设计。目的有三,一触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领学生进行新旧经验的互动,建构新知;二暴露学生原有认知中存在的问题;三应用新知于社会实际实践中。
(3)对话性。师生共构式课堂中的对话以师生对话为主。通过师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新问题的原有经验和认识状况,从而引导学生抛弃旧知,建构新知。这种师生对话不同于传统课堂中的师问生答,而是平等对话,互相质疑,共同探究。与生生对话相比,师生对话的优点是,教师可利用其经验和知识调控对话,发现学生现有知识存在的问题,引领学生从低层次认识升华到较高层次认识。
2.师生共构式教学法适合什么目标和内容的课堂教学?
在地理(必修二)模块教学中,对其中难度较大且是学生建构新知所必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如工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等,我选择师生共构式教学。
3.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
为实现上述教学情境创设目的,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必需具有冲突性、实践性、生活性、探究性。所谓冲突性指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时会得到一个明显的错误结果,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建构新知的动机。同时暴露学生在建构新知时需解决的问题,教师从而可引领学生认识到自身认知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建构新知。
教学情境的实践性和生活性,要求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应来自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一方面,学生容易从一个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情境中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新知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探究性指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必须经过探究才能解决。
❻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听→讲)、单项(师→生)、单一(教材)、滞后(反馈不及时)、被动(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限制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2、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人人学会是目标。懂得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
3、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教师课堂教学中要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的使用是否正确;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通过“三看”,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
4、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
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着、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编制导学案和改写导学案,让教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学生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师生由此构成相同的经历,有备而来。课中教师要重申目标,达到具体、明晰,老师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在讲解,直击问题,精讲点拨,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的堂堂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学,其次求教于老师,落实学习目标,完成堂堂清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