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面对互联网时代,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是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
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
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
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来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运用练习型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 ,能够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5.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学习者的个别辅导工具 ,指导个别化学习,它的测评系统能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分工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
8.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探究学习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探讨式(协作学习式)
其程序是 :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2.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 ,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情景 ,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次呈现只是一个概念或知识点。
5.对话
“对话”是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问 ,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回答,学生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的“真正”对话。
6.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较强烈的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的作用。
7.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 ,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这种模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计算机辅助测验
计算机用于教学后 ,许多学校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9.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属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计算机使学生置于构造好的环境中 ,并提供进行探索、分析、推导、计算等工具,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事情。
⑵ 互联网时代是否可以忽视课堂教育
互联网时代创新了课堂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评价,不可以忽视课堂教育。
教育互联网+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一言以蔽之,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
互联网+课程,不仅仅产生网络课程,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因为具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才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互联网+教学,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由此,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空悟科技的智慧校园软件实现了这些变革。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同时,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伴沟通,与老师交流。在互联网天地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最高限度,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同时,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更多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
互联网+学习,创造了如今十分红火的移动学习,但它绝对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即时随地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通过互联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寻找到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寻找到可以解开他诸多学习疑惑的答案。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学生才能真正确立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感,自主学习才能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互联网+学习,对于教师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教师远程培训的兴起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在互联网世界里变得现实,对于多数使用互联网的教师来说,他十分清楚自己曾经拥有的知识,是以这样的速度在锐减老化,也真正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技能,同样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不再以教师的权威俯视学生,而是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
互联网+评价,这就是另一个热词“网评”,在教育领域里,网评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分,教师通过网络途径给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打分,而行政机构也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控,确保每个学校、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里的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而社会各阶层也将更容易通过网络介入对教育的评价。此外,互联网+评价改变的不仅仅是上述评价的方式,更大的变化还有评价的内容或标准。例如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基本由学生的成绩来体现,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组织与整合、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教师积累的经验通过互联网获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都将成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
⑶ 互联网时代下的课堂教学将如何发展
线上线下结合
1、线上听看
2、线下实际操作
⑷ 互联网时代,对于教师和教学有哪些冲击
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改造着各行各业。 尽管信息技术早已进入校园,在线教育网络和课程建设一茬又一茬,但以教师讲台授课为主的教学形式没有改变,或许PPT代替了黑板,学生手里多了Pad,但课堂仍旧是那样的课堂。究其原因,是互联网对教育的冲击力度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传统生态。 “但现在不一样了。”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说,“进入新时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革命正把教育带向教学自组织、学习社交化、思维可视化的4.0时代。” “互联网+教育”势必给传统班级制教育带来深刻革命,但其并不是传统教育的掘墓人,而是传统教育改造升级的推动力。政府、学校、家庭应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切中传统教育“痛点” 一间教室、一位老师、一块黑板,这是传统的课堂,是千百年来人们学习知识的最主要形式。时至今日,课堂模式的某些弊端日益凸显。 ——教学模式过“死”。教师一板一眼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受教学计划限制,教室讲课时通常围绕教案进行,什么时间讲课,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经过预先设计,“填鸭式”课堂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教学组织过于“被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处于紧张状态,学生学习方式较为被动并缺乏个体性,课堂上很少有思维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太注重“应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偏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造成的结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此外,在大学,长期扩招导致课堂越变越大,一个老师经常要面对上百个学生,校区间相隔太远也造成教学效率下降。而且,培养一名好老师并非一朝一夕,使不少高校面临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 “互联网正好切中了传统教育的痛点。”陈玉琨说,正如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推动了学堂教育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也将从时间和空间上解决传统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是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使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能获取想要的学习资源。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教师仅是“较早获取知识”的那个人,因此教师的自身定位要从“学生学习的教练”变成“伙伴和引路人”。三是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一个优秀教师甚至可以服务几十万名学生,传统的因地域和师资差别导致的教育鸿沟理论上也将逐步缩小甚至填平。此外,互联网将加速教育自我进化,传统教育中低效率、不公平的一面将被逐渐剔除,使教育生态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提出,教育4.0就是在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以满足学习者心智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以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以教学权威组织结合自主学习社群为组织形式的教育新形态。 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院长助理余建波表示,教育4.0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大数据下的教育”存在几多变局 一次跟踪试验中,陈玉琨发掘了数据对教学研究的非凡效果:大部分学生学习在线数学视频课程的顺序是循序渐进的,但在课程进行数周后,学生们跳回了第3课。分析发现,第3课是一堂数学知识的复习课,显然是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能力信心不足。由此,陈玉琨知道了要在何处增加更多的知识回顾。 “教师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即时进行教学控制和教学反思,学生也可以尽快发现学习中的不足。”陈玉琨说,基于大数据应用,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得以实现,教师也能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不会再忽视某一个学生。 “国内高校从多年慕课实践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尽管慕课仍强调‘讲坛上的贤能教育’,但它能产生大数据,数据能揭示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率的,进而引发教学角色、课程模式、评价方式的彻底变革。”余建波说。 大数据应用是教育4.0的表征之一。“互联网+教育”或将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变革。 一是教学模式从固定时空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型转变。可以不再是先教后学,学生先不受时空所限自主学习,再把问题带到课堂,在老师带领下进行探究学习,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 二是课程更加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在保障知识体系科学完整的基础上,各领域前沿知识可借助互联网快速刷新学校教材和课程,改变课程内容更新慢的现状。同时,更先进的课程外在封装形式将使学习内容更直观清晰,更人性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三是更多免费教育平台得以搭建。要想实现教育更高水平的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尤为重要。专家表示,互联网教育的未来不再是将传统课件搬上网络,而是打造一个汇聚更多优质课程的免费社区平台,让学习者在强烈的学习氛围、真实有效的互动中实现自我增值。 四是互联网教育实现更多社会认证。人们自然希望学习完线上课程后,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可。眼下,美国个别高校已为出色的慕课学习者颁发文凭,业内人士称,未来将有与互联网学习内容相匹配的证书得到认可。 冷思考:学校、教师还需做点什么? 大势不可逆转,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副董事长徐俭表示,教育信息化推行以来,对我国教育教学变革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部分中小学所谓的“校校通”、“班班通”只是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体系搬到互联网上,并无结构性变革,没有教育理念的创新。 他认为,“互联网+”时代,教师首先需主动转变观念,以平等视角对待学生,这是实现良性互动的保证。其次,教师本身是最好的课程,要赋予所授课程个性和风格,带入真情实感,使自己成为无法被技术取代的教师。 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都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用户思维,关切、理解学生的需求,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借助大数据应用促进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授课形式差异化及评价方式的“绿色多元”。 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外部力量,被寄望于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改造着各行各业。 尽管信息技术早已进入校园,在线教育网络和课程建设一茬又一茬,但以教师讲台授课为主的教学形式没有改变,或许PPT代替了黑板,学生手里多了Pad,但课堂仍旧是那样的课堂。究其原因,是互联网对教育的冲击力度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传统生态。 “但现在不一样了。”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说,“进入新时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革命正把教育带向教学自组织、学习社交化、思维可视化的4.0时代。” “互联网+教育”势必给传统班级制教育带来深刻革命,但其并不是传统教育的掘墓人,而是传统教育改造升级的推动力。政府、学校、家庭应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切中传统教育“痛点” 一间教室、一位老师、一块黑板,这是传统的课堂,是千百年来人们学习知识的最主要形式。时至今日,课堂模式的某些弊端日益凸显。 ——教学模式过“死”。教师一板一眼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受教学计划限制,教室讲课时通常围绕教案进行,什么时间讲课,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经过预先设计,“填鸭式”课堂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教学组织过于“被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处于紧张状态,学生学习方式较为被动并缺乏个体性,课堂上很少有思维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太注重“应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偏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造成的结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此外,在大学,长期扩招导致课堂越变越大,一个老师经常要面对上百个学生,校区间相隔太远也造成教学效率下降。而且,培养一名好老师并非一朝一夕,使不少高校面临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 “互联网正好切中了传统教育的痛点。”陈玉琨说,正如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推动了学堂教育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也将从时间和空间上解决传统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是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使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能获取想要的学习资源。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教师仅是“较早获取知识”的那个人,因此教师的自身定位要从“学生学习的教练”变成“伙伴和引路人”。三是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一个优秀教师甚至可以服务几十万名学生,传统的因地域和师资差别导致的教育鸿沟理论上也将逐步缩小甚至填平。此外,互联网将加速教育自我进化,传统教育中低效率、不公平的一面将被逐渐剔除,使教育生态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提出,教育4.0就是在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以满足学习者心智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以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以教学权威组织结合自主学习社群为组织形式的教育新形态。 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院长助理余建波表示,教育4.0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大数据下的教育”存在几多变局 一次跟踪试验中,陈玉琨发掘了数据对教学研究的非凡效果:大部分学生学习在线数学视频课程的顺序是循序渐进的,但在课程进行数周后,学生们跳回了第3课。分析发现,第3课是一堂数学知识的复习课,显然是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能力信心不足。由此,陈玉琨知道了要在何处增加更多的知识回顾。 “教师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即时进行教学控制和教学反思,学生也可以尽快发现学习中的不足。”陈玉琨说,基于大数据应用,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得以实现,教师也能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不会再忽视某一个学生。 “国内高校从多年慕课实践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尽管慕课仍强调‘讲坛上的贤能教育’,但它能产生大数据,数据能揭示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率的,进而引发教学角色、课程模式、评价方式的彻底变革。”余建波说。 大数据应用是教育4.0的表征之一。“互联网+教育”或将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变革。 一是教学模式从固定时空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型转变。可以不再是先教后学,学生先不受时空所限自主学习,再把问题带到课堂,在老师带领下进行探究学习,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 二是课程更加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在保障知识体系科学完整的基础上,各领域前沿知识可借助互联网快速刷新学校教材和课程,改变课程内容更新慢的现状。同时,更先进的课程外在封装形式将使学习内容更直观清晰,更人性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三是更多免费教育平台得以搭建。要想实现教育更高水平的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尤为重要。专家表示,互联网教育的未来不再是将传统课件搬上网络,而是打造一个汇聚更多优质课程的免费社区平台,让学习者在强烈的学习氛围、真实有效的互动中实现自我增值。 四是互联网教育实现更多社会认证。人们自然希望学习完线上课程后,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可。眼下,美国个别高校已为出色的慕课学习者颁发文凭,业内人士称,未来将有与互联网学习内容相匹配的证书得到认可。 冷思考:学校、教师还需做点什么? 大势不可逆转,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副董事长徐俭表示,教育信息化推行以来,对我国教育教学变革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部分中小学所谓的“校校通”、“班班通”只是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体系搬到互联网上,并无结构性变革,没有教育理念的创新。 他认为,“互联网+”时代,教师首先需主动转变观念,以平等视角对待学生,这是实现良性互动的保证。其次,教师本身是最好的课程,要赋予所授课程个性和风格,带入真情实感,使自己成为无法被技术取代的教师。 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都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用户思维,关切、理解学生的需求,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借助大数据应用促进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授课形式差异化及评价方式的“绿色多元”。 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外部力量,被寄望于改变我国基础教育“围绕指挥棒教学”的功利化趋向,但这一目标还需教育行政部门主动作为,如鼓励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投入,注重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考试选拔制度等,营造出按教育规律办学、以教育质量与教育服务吸引人的良性氛围。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O2O”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兴起,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它们的地位应当予以尊重和保护。 改变我国基础教育“围绕指挥棒教学”的功利化趋向,但这一目标还需教育行政部门主动作为,如鼓励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投入,注重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考试选拔制度等,营造出按教育规律办学、以教育质量与教育服务吸引人的良性氛围。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O2O”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兴起,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它们的地位应当予以尊重和保护,金鹏信息智慧教育软件。
⑸ 互联网时代对课堂教育有什么好处
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教育互联网+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
互联网+课程,不仅仅产生网络课程,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因为具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才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互联网+教学,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由此,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同时,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伴沟通,与老师交流。在互联网天地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最高限度,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同时,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更多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
互联网+学习,创造了如今十分红火的移动学习,但它绝对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即时随地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通过互联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寻找到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寻找到可以解开他诸多学习疑惑的答案。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学生才能真正确立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感,自主学习才能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互联网+学习,对于教师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教师远程培训的兴起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在互联网世界里变得现实,对于多数使用互联网的教师来说,他十分清楚自己曾经拥有的知识,是以这样的速度在锐减老化,也真正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技能,同样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不再以教师的权威俯视学生,而是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
互联网+评价,这就是另一个热词“网评”,在教育领域里,网评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分,教师通过网络途径给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打分,而行政机构也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控,确保每个学校、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里的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而社会各阶层也将更容易通过网络介入对教育的评价。此外,互联网+评价改变的不仅仅是上述评价的方式,更大的变化还有评价的内容或标准。例如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基本由学生的成绩来体现,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组织与整合、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教师积累的经验通过互联网获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都将成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