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教育教学应与时俱进

教育教学应与时俱进

发布时间:2021-02-05 17:16:46

『壹』 政治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与时俱进

第一,过硬的思想素质,也就是要有专业精神。具体说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能够以事实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对待教育事业、教学工作,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教书育人;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把爱作为自身必备的一种职业能力,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教学岗位、热爱学生,而不是仅仅作为挂在嘴边的口号;要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这是从事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第二,扎实的专业素质,也就是要有专业能力。具体说要具备五种能力:一是学习能力,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坚持通过阅读吸纳各学科知识的营养,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努力成为全社会的榜样;二是教学能力,这是教师的核心能力。对所有教师而言,解读挖掘教材、确立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评价是需要不断学习完善的常规技能,必须与时俱进。要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三是反思能力。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应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持续的反思,并通过反思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四是科研能力。教师从事科研,将是21世纪教师区别于以往教师的一个显著标志。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要善于把教学的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分析和研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五是社交能力。居于首位的应当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受学生喜爱欢迎的老师。当今的教师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要学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尤其是要协调好与同事、家长的关系。
第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众所周知,教师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因此,教师应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感受能力,及时发现学生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其次要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其三要有较高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进入角色;其四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要有面对困难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其五要能主动适应和改善新环境,熟练地进行角色转换。

更多教师内容可以点击网页链接

『贰』 如何做个与时俱进的好老师

做个与时俱进的好老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教育搞上去。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而面对社会飞速发展,知识、观念更新的今天,我们又当如何胜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静下心来思考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党的十七大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建设的和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们呼唤教育为国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期盼各级各类学校能培养出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人们也清楚地看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建设一支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育事业都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我们作为教师,我们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勤奋好学、严谨治学,以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来感染学生,言传身教、思想育人、榜样带人,真正培养出将来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未来社会的职业是多层次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些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有实践能力、勤奋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为社会作贡献的人,就是人才。树立这样的人才观,就不至于单纯用学习的标准、考试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我们老师必须因人、因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二、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的角色已经在发生变化。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只是其中的一个渠道。同时,老师也要不断的学习,不然就会落后于学生。教师应始终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不仅有利于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而且也会与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学习心态,互相促进,共同进步。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以往我们总是讲“教学相长”,而真正理解和做到教学相长的教师并不多。这恐怕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陈腐的教学模式分不开。在中小学的课堂上,老师“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就必须改变这传统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说教式为启发式,努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三、师德的灵魂是爱
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规矩。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站在这样一个思想高度来看待教育,就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对每一个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上。老师的每个动作,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小小的涟漪。有人比喻师爱胜过母爱。的确,师爱比母爱更伟大、更崇高,她不但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每一个学生,还要用爱的力量去感化学生,指引和带领学生走上成才之路。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第三条:“热爱学生。即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工整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爱心"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学生能够对老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老师无私地向学生奉献"爱心"的回报。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孜孜不倦的教导,一丝不苟地传授书本的知识。在这方面,我大部分时间做得很好,但有时还是犯了急躁的毛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彻底地改掉,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四、 灵魂的教育需要心理的沟通
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首先要力求自己的品德高尚、人格趋于完善,也就是“正人先正己”。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需要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流,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做园丁,那些被施教的对象——学生,很希望自己能像禾苗一样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尤其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遇到困难,心理出现障碍的时候,特别渴望老师能理解他们的苦闷,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懂得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爱好。
五、 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作与创新是21世纪的主流。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具备了合作和创新精神,就能在信息时代抢占制高点,开拓新技术;否则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跑。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彻底抛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做法,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然而要真正挣脱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开辟教育创新之路,还任重道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要有善于吸收、加工、储存、应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师讲台上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思维定势。教学过程可以不固定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可以到课外、社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听讲知识。教学方式可多样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渠道地去寻找、探索、体验、分析、思考,然后经讨论的出自己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推动学生的思维,发现和赏识学生创造的火花,引导和培养学生探索、钻研的兴趣。
新世纪的教育,需要有新观念的教师来实施。可敬的教师们,面对新形势,肩负新使命,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准备好了吗?

『叁』 龙文教育:浅谈教师如何与时俱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教育搞上去。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而面对社会飞速发展,知识、观念更新的今天,我们又当如何胜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静下心来思考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党的十七大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建设的和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们呼唤教育为国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期盼各级各类学校能培养出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人们也清楚地看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建设一支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育事业都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我们作为教师,我们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勤奋好学、严谨治学,以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来感染学生,言传身教、思想育人、榜样带人,真正培养出将来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未来社会的职业是多层次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些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有实践能力、勤奋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为社会作贡献的人,就是人才。树立这样的人才观,就不至于单纯用学习的标准、考试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我们老师必须因人、因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二、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的角色已经在发生变化。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只是其中的一个渠道。同时,老师也要不断的学习,不然就会落后于学生。教师应始终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不仅有利于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而且也会与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学习心态,互相促进,共同进步。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以往我们总是讲“教学相长”,而真正理解和做到教学相长的教师并不多。这恐怕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陈腐的教学模式分不开。在中小学的课堂上,老师“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就必须改变这传统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说教式为启发式,努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三、师德的灵魂是爱
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规矩。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站在这样一个思想高度来看待教育,就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对每一个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上。老师的每个动作,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小小的涟漪。有人比喻师爱胜过母爱。的确,师爱比母爱更伟大、更崇高,她不但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每一个学生,还要用爱的力量去感化学生,指引和带领学生走上成才之路。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第三条:“热爱学生。即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工整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爱心"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学生能够对老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老师无私地向学生奉献"爱心"的回报。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孜孜不倦的教导,一丝不苟地传授书本的知识。在这方面,我大部分时间做得很好,但有时还是犯了急躁的毛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彻底地改掉,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四、 灵魂的教育需要心理的沟通
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首先要力求自己的品德高尚、人格趋于完善,也就是“正人先正己”。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需要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流,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做园丁,那些被施教的对象——学生,很希望自己能像禾苗一样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尤其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遇到困难,心理出现障碍的时候,特别渴望老师能理解他们的苦闷,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懂得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爱好。
五、 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作与创新是21世纪的主流。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具备了合作和创新精神,就能在信息时代抢占制高点,开拓新技术;否则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跑。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彻底抛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做法,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然而要真正挣脱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开辟教育创新之路,还任重道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要有善于吸收、加工、储存、应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师讲台上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思维定势。教学过程可以不固定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可以到课外、社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听讲知识。教学方式可多样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渠道地去寻找、探索、体验、分析、思考,然后经讨论的出自己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推动学生的思维,发现和赏识学生创造的火花,引导和培养学生探索、钻研的兴趣。
新世纪的教育,需要有新观念的教师来实施。可敬的教师们,面对新形势,肩负新使命,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准备好了吗?

『肆』 如何与时俱进,始终做一个专业的教育者

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首先需要的便是要有充足的理论的熏陶,它包括作为一名幼专儿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属等。而做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幼儿教师,我想还应该主动去了解幼儿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化被动的服从,为主动理解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与此同时,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其次,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也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有助于我们在繁琐细微的工作中,正确地把握自身言行,同时体现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为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奠定基础。
二、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我想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固步自封、不断学习是关键
三、要认真进行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教育实践则可理解是促进我们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重点。
一方面,我们最终的目的即是教学实践,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没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那也只能称其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作为儿童这样一个正在发展的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来讲,只有我们在一日生活常规的组织与管理中,不断实践才能找到适合其个体差异的独特的教育方法并促进其发展

『伍』 教育要与时俱进,哪些是可以传承的

论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2010-4-2514:37:05作者:zf9828宁夏省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永康小学/赵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怎样才能充分挖掘和培养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怎样才能处理好个体发展与群体教育、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我国近年来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但大多数学校又都过分重视升学率,惟成绩是瞻,成绩就是法宝,教师的业绩、教学的评估都以成绩高低来衡量,在如此重视成绩的情况下,教师们的精力都集中在了书本、成绩,厚此薄彼,抓群体而忽视个体,犹如一辆割草机,齐刷刷的过去,枝条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只有方方正正、千篇一律的规格。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已形成矛盾。做为一名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绝不能人云亦云、明哲保身,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合理建议。古人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难道现代社会就没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些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其他方面却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例如唱歌、跳舞、体育、绘画、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等,但因为缺少真正的伯乐来发现、鼓励、培养,在成绩大于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的思想支配下,特长爱好得不到发挥、得不到锻炼,逐渐沦落为班上的差等生。国家推行基础教育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明显:应试教育批而不倒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素质教育倡而不立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举步维艰,而素质教育搞不好,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话。在现阶段,人的成长与谋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们总是根据谋生利益最大化来规划其受教育过程的。既然社会上越来越多被看好的职业岗位设置了学历高门槛,那么必将引导人们选择上大学上好大学来圆自己的人生梦,引导人们在高考前的十余年间,争取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并力争成为一次次考试成绩的领跑者,如此一来就是片面发展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更适合普遍的需要了。基础教育多年来大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参加教育的工作者扪心自问一下,在以成绩、升学率为准绳的时势下,你们敢逆流而上的去实施素质教育、去因材施教吗?你的成绩上不去怎么?因此,我们必须孜孜不倦的去探索,找到一条既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能提高全体学生成绩及升学率的契合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需要因材施教。正如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材”就包含着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作为教师,应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并结合兴趣爱好的把握来确定一个学生所具有的气质特征,进而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但当前小学教学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这些误区的产生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这些误区在基本的对策上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每一个学生。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但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不应该忽视,为了激发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因材施教来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使用不同方法,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来因势利导。实施因材施教应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具体说,因材施教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学生的渴盼心理对接,这时,也只有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学生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教师实现人生境界的阶梯。坚持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能巧妙地将因材施教思想穿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家长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差生我们更不该吝啬我们的赞美。对于差生的点滴进步,如果及时给予表扬,将会诱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上进的生机。这种表扬将起到批评起不到的作用,收到逆向激进的效果。(2)以“闪光”为主的正面引导。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即使是萌芽状态的、不稳定、不突出的苗头,也要从鼓励角度出发,正面引导,大力宣扬,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机智。(3)以“成功”为主的激励机制。差生少有成功的机会,更难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利用差生成功的契机来激励差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4)以“创新”为主的开拓机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认为在目前高度重视统考分数和升学率的形式下,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学识能力,才能的、巧妙的将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融入应试教育中,推陈出新,不落俗套,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希望教育工作者能本着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精神,认认真真的总结出一些经验来,丰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陆』 与时俱进的当代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我曾听到这样一段广告词,颇有些感悟!广告词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历史教师应具备出众的才、学、识。
1.史才,对于现代历史教师而言即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1)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素质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情实感,甚至可以说,教学之成败,以语言为先。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
(2)书面表达能力确切地说,应为教学研究能力。它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大纲和教材,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而我们的历史教师真正拿起笔来从事一些专业写作者人数极少。
2.史学,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现代历史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最后学历取得时的知识水平,即使是大学本科毕业,也要经常钻研大学教材,以便“温故而知新”,同时,还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信息和成果,要站到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而不能把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作自己教学科目的主人,让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如同字母表对于已掌握修辞学奥妙的人一样。”
二、当代历史教师应具有反思能力和坚持反思性学习。
历史教师的反思能力和反思性学习。这是历史教师最关键的素质和衡量一个历史教师优劣的重要标准。
1.反思能力。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良好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教师应该时时反思,总结一天之得,一月之得,一学年之得。
2.反思性学习。教学案例是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境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际活动的反思,还蕴涵了教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性。坚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坚持反思性学习的教师,就是一个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与时俱进的好教师,现在不是名师也是未来的名师;现在不是专家也是未来的专家。
三、与时俱进,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这历史教师谁都会说,做起来却谁都茫然。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去做。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生本教育就是注重学生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乐学而设计的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
作为教师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学生智慧之火熊熊燃烧才是你最应该做的。无论我们的才学识多么高深,我们的课堂讲解多么生动,我们的反思品质多么优秀,请将课堂还给学生,请相信我们的学生!我们本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我们霸占了这么多年,还回去我们没有失去什么。相反我们将得到学生由衷的喜爱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不也正是我们作为教师真正想得到的吗?

『柒』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不能与时俱进

其实,这就跟中国的很多政策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一样,中国太大了,不论实行回什么样的政策,不是说一答下就可以实现的,有时候中央的政策很好,但是,执行到地方就变味了,或者,中央根本不清楚地方上的具体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就会出现脱节的现象,教育也是一样,中国的教育怎么说呢,有值得保留继续发扬光大的地方,也有糟粕,要想与时俱进,要想不呆板,首先把大大小小的升学考试方式取消了再说,一边想素质教育,一边又是一考定终身的中考、高考,教育怎么会活起来,总的说来,想要与时俱进没那么简单。

『捌』 教育学理论的论文 任何方面 2000字 需要最新的信息,要求与时俱进

论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
2010-4-25 14:37:05 作者:zf9828

宁夏省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永康小学/赵娟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怎样才能充分挖掘和培养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怎样才能处理好个体发展与群体教育、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我国近年来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但大多数学校又都过分重视升学率,惟成绩是瞻,成绩就是法宝,教师的业绩、教学的评估都以成绩高低来衡量,在如此重视成绩的情况下,教师们的精力都集中在了书本、成绩,厚此薄彼,抓群体而忽视个体,犹如一辆割草机,齐刷刷的过去,枝条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只有方方正正、千篇一律的规格。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已形成矛盾。做为一名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绝不能人云亦云、明哲保身,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合理建议。

古人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难道现代社会就没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些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其他方面却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例如唱歌、跳舞、体育、绘画、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等,但因为缺少真正的伯乐来发现、鼓励、培养,在成绩大于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的思想支配下,特长爱好得不到发挥、得不到锻炼,逐渐沦落为班上的差等生。国家推行基础教育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明显:应试教育批而不倒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素质教育倡而不立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举步维艰,而素质教育搞不好,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话。在现阶段,人的成长与谋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们总是根据谋生利益最大化来规划其受教育过程的。既然社会上越来越多被看好的职业岗位设置了学历高门槛,那么必将引导人们选择上大学上好大学来圆自己的人生梦,引导人们在高考前的十余年间,争取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并力争成为一次次考试成绩的领跑者,如此一来就是片面发展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更适合普遍的需要了。基础教育多年来大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参加教育的工作者扪心自问一下,在以成绩、升学率为准绳的时势下,你们敢逆流而上的去实施素质教育、去因材施教吗?你的成绩上不去怎么办?因此,我们必须孜孜不倦的去探索,找到一条既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能提高全体学生成绩及升学率的契合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需要因材施教。正如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材”就包含着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作为教师,应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并结合兴趣爱好的把握来确定一个学生所具有的气质特征,进而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但当前小学教学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这些误区的产生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这些误区在基本的对策上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每一个学生。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但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不应该忽视,为了激发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因材施教来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使用不同方法,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来因势利导。实施因材施教应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具体说,因材施教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学生的渴盼心理对接,这时,也只有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学生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教师实现人生境界的阶梯。坚持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能巧妙地将因材施教思想穿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家长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差生我们更不该吝啬我们的赞美。对于差生的点滴进步,如果及时给予表扬,将会诱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上进的生机。这种表扬将起到批评起不到的作用,收到逆向激进的效果。

(2)以“闪光”为主的正面引导。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即使是萌芽状态的、不稳定、不突出的苗头,也要从鼓励角度出发,正面引导,大力宣扬,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机智。

(3)以“成功”为主的激励机制。差生少有成功的机会,更难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利用差生成功的契机来激励差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4)以“创新”为主的开拓机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认为在目前高度重视统考分数和升学率的形式下,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学识能力,才能更多的、巧妙的将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融入应试教育中,推陈出新,不落俗套,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希望教育工作者能本着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精神,认认真真的总结出一些经验来,丰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玖』 教师应该怎样与时俱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教育搞上去。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而面对社会飞速发展,知识、观念更新的今天,我们又当如何胜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静下心来思考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党的十七大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建设的和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们呼唤教育为国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期盼各级各类学校能培养出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人们也清楚地看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建设一支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育事业都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我们作为教师,我们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勤奋好学、严谨治学,以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来感染学生,言传身教、思想育人、榜样带人,真正培养出将来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未来社会的职业是多层次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些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有实践能力、勤奋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为社会作贡献的人,就是人才。树立这样的人才观,就不至于单纯用学习的标准、考试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我们老师必须因人、因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二、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的角色已经在发生变化。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只是其中的一个渠道。同时,老师也要不断的学习,不然就会落后于学生。教师应始终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不仅有利于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而且也会与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学习心态,互相促进,共同进步。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以往我们总是讲“教学相长”,而真正理解和做到教学相长的教师并不多。这恐怕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陈腐的教学模式分不开。在中小学的课堂上,老师“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就必须改变这传统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说教式为启发式,努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三、师德的灵魂是爱
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规矩。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站在这样一个思想高度来看待教育,就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对每一个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上。老师的每个动作,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小小的涟漪。有人比喻师爱胜过母爱。的确,师爱比母爱更伟大、更崇高,她不但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每一个学生,还要用爱的力量去感化学生,指引和带领学生走上成才之路。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第三条:“热爱学生。即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工整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爱心"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学生能够对老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老师无私地向学生奉献"爱心"的回报。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孜孜不倦的教导,一丝不苟地传授书本的知识。在这方面,我大部分时间做得很好,但有时还是犯了急躁的毛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彻底地改掉,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四、 灵魂的教育需要心理的沟通
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首先要力求自己的品德高尚、人格趋于完善,也就是“正人先正己”。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需要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流,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做园丁,那些被施教的对象——学生,很希望自己能像禾苗一样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尤其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遇到困难,心理出现障碍的时候,特别渴望老师能理解他们的苦闷,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懂得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爱好。
五、 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作与创新是21世纪的主流。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具备了合作和创新精神,就能在信息时代抢占制高点,开拓新技术;否则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跑。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彻底抛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做法,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然而要真正挣脱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开辟教育创新之路,还任重道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要有善于吸收、加工、储存、应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师讲台上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思维定势。教学过程可以不固定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可以到课外、社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听讲知识。教学方式可多样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渠道地去寻找、探索、体验、分析、思考,然后经讨论的出自己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推动学生的思维,发现和赏识学生创造的火花,引导和培养学生探索、钻研的兴趣。

『拾』 随着时代改变,如何让教育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呢

教育要与人为本,要全面发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更多面化的教育方式

高考的压力大,每年都有一大堆学生考不好,家庭经济不行,有些读完高中就打工了

一、教育制度

a.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

b.根据上面的概念你就会发现,凡是制度毕竟需要沉淀、需要多方认可,而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时间,这就必然造就了教育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时代的变化。


综上所述,教育制度建议基础性教育+实验性教育+专业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将基础性知识和能力交给基础教育、全民教育,将适应时代发展,或者具备未来性的教育,则采用试点的方法,对于专业性的教育,则采取实践与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促进教育的发展。

其次教育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多的结合现实生活,让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而不是单纯一些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中学习,会事倍功半。

再者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教育要普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不是离开学校就不学习了,而是在工作和社会中更多的学习和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掌握更多提高工作效率和自身素质的知识。

阅读全文

与教育教学应与时俱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