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课内不达标课外抢时间的教学方法在部分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与素质教育相悖,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围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让教师确立教改意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印刷了大量的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材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聘请全国知名的课改专家来我县对教师进行培训,邀请先进地市的名师给我们介绍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不断拓宽教师的眼界,开阔创新的视野,了解教学的新动态、新信息,激发教师自我鞭策,自觉教改的内驱力。老师们普遍感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在观念上必须树立 “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上,必须以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彻底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彻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练、满堂问的状况。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展现学习环境的“原生态”,才能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多年来,我们旗帜鲜明地唱响这样的主旋律:高效课堂是打破制约学校发展瓶颈,突破传统,走向名校的根本通道,而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解除校长思想束缚,为课堂教学改革搭建绿色平台。
校长的思想能否得到真正的转变直接关乎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对于校长们来说,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会不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长期以来令各基层学校普遍担忧的问题。对此,我们坚持认为,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广饶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而要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解除校长们的思想顾虑。我们组织全部初中学校的校长到洋思、到杜郞口等课堂教学改革比较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组织校长深入学校搞调研,校长们最终统一了思想,深刻认识到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从被动听从走向主动改革,自觉地带领老师投身到了课堂教学改革中去。
(三)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主观能动性,为课堂教学改革出谋划策。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切实转变教研职能。按照“以研为主,研督结合,评研分离”的思路,实行县教研员两进(进学校、进课堂)三包(包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推广、学科骨干培养、教学规划指导)制度。积极鼓励教研员走出去,多听、多看、多思考,要求大家高点定位,抢抓机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鼓励各学科教研员高屋建瓴,统筹全县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每位教研员结合本学科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要有时不我待的强烈意识。结合本县实际,确定出符合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力争利用1--2年的时间,在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上有新的突破并把成功的经验在全县推广,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教研员通过深入基层,和基层共发展同进步,不断发现先进典型,大张旗鼓的为课堂改革呐喊助威,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确保活动实效,我们了实行捆绑式考评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县教研员的角色定位,为他们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指导基层,拓宽了工作思路。
二、立足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课堂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因此,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借鉴潍坊十中“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和东庐中学 “讲学稿” 的成功经验,确定了符合我县自身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导练,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全县进行实验研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将实施过程的四个环节作简要介绍。
(一)自主预习:教师在每节课之前,都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确定讲学稿,制定好预习提纲。①预习提纲需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②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课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乃至全体学生等多种形式。 ③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难易,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部分时间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方法进行。④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这是学生搞好预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预习的依据。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由每个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这一步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学生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得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无效的。因为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这样,有些表面上气氛热烈的讨论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与真正的问题是油和水的关系。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设计问题时要紧扣学习目标,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其二,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学什么,怎么学,多长时间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最好是以板书、多媒体展示或者印发讲义等书面形式,尽量不用口述。其三,独立思考的成果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就勾画出来,不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一定要把想法在纸上写出来,因为思维是混沌的,语言才是清晰的。
(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是调动学生积极研讨、解决疑难困惑的的中心环节。因为有了学生个体的思考,就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机制。我们的做法和要求是:①正确划分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采用异质分组法,兼顾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差异等不同的方面,小组成员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②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尤其要注意发挥组长(一般是各组的1号)的作用,组长就像是“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同时兼任“记录员”,随时记录和归纳讨论的成果,还要能以“检查员”的身份对小组成员的发言作出评价,检查成员是否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轮流值班,以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标准。③这里的小组交流是动态的,可以是组内交流,也可以是组际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展示,教师要充分参与进去,适时调整、引导。比如可以采取小组间互相提问的方法,以对比讨论学习的成果,形成真知灼见。④小组评价要跟上。可以设计表格,由课代表和小组长联合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学习完成任务情况,在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比如4号主动回答问题得4分,1号回答对问题得1分等。一周一汇总,评选优秀小组,设置“流动红旗”,在组与组之间轮换。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课堂活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点拨释疑:学生在充分自学,相互交流之后。解决了许多问题。但存在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答疑解惑。这一步也最能考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交流和展示的资源,一方面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和提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示范、点拨、分析、讲解等手段,促成展示过程中问题的化解。既要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也要兼顾动态生成的问题,解释学生的疑惑。点拨过程要力求简洁、透彻、明了。
(四)训练反馈: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课堂效率。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的生成度。简言之,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学生掌握得如何,因此有效的反馈很重要。课堂精练,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优化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以前,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而不加筛选地搜集习题,使学生陷入题海,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课堂练习题必须由备课组集体讨论确定,以保证质量。二是练习题必须以投影形式出现或课前将练习题打印在纸上,以节省学生抄题时间,三是评讲练习题时要突出其共性问题,个性问题,课后辅导,以提高整体效益。这样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支配,便于他们深入思考,梳理、提炼知识要点,优化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作业,精编、精选练习题,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题目一般包括基本题和选做题两部分。让好学生吃饱,中下游学生吃好。切实解决了一言堂、一种模式、好学生吃不饱、中下游学生吃不好的现象。另外,测试题的用时多少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除单元检测外,一般不单独占用一课时。检查的方式也应是动态的,以书面为主,也可以是口头检测或者实践操作等,要尽可能体现“堂堂清”的原则,在课内完成,并及时把结果反馈给学生。
⑵ 教师的什么是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现在有很多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之类的,可以借鉴参考加入教学模式中,你可以用优芽互动电影里面的互动电影课件来教学,里面有动画,视频,凭证单据,互动答题等。
⑶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实现高效课堂
首先,要提高思品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现在的政治中考更加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因此,在备课时要重点做好以下两点:
(一)备课要做到全面。既备学生,即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学习的能力等;又备目标,明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考的方向等;同时还要备教材和教法,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初三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备课时要重点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学懂。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最好能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例子对教学重难点内容加以讲解,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学生听起课来才没有那么吃力。比如,讲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我就拿本地村委选举作为例子跟学生讲解,使抽象的知识一下子变得简单了许多。我觉得作为一名毕业班的政治教师,只有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才能在上课时做到有的放矢,讲起课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备课时要向中考的考纲考点看齐。我们的目标是中考,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渗透中考的意识,要熟悉中考考纲考点的要求,知道哪些知识是必考的,哪些知识是不用考的,哪些知识只是要求了解的。例如:讲到第7课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很多学生都听不明白,而这一课在中考的考纲考点中涉及的又很少,所以我在上课时,对于教材作了一些删减,对于课本上类似的知识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略讲,甚至不讲,要大胆地进行必要的舍弃。考纲考点是中考的指挥棒,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跟着它走。只有依纲扣本,省去一些不必要的功夫,我们才能挤出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其次,要提高思品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台前手持课本侃侃而谈,学生们紧闭嘴巴,睁大眼睛,聆听教诲,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话是真理,学生只能唯命是从,被动地学习,没有一点积极性可言,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会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索,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采用问题教学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提出问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摆脱以往接受知识时思维的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问题一般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几个方面来提出。比如:讲到《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这一课时,我就按照这一思路提出问题,课堂气氛非常的热烈,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另外,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 “互助”形式。若干个人分成一组,集体参与讨论,积极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各抒已见,并进一步讨论问题的分歧点,让他们不受拘束地暴露自己的思维,探求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使学生的“爱动、乐于交往,爱表现自己”的心理要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为了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网络、幻灯片、flash动画、音乐、漫画材料等,转换学生感官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笔者经常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或通过其他方式去准备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例如在讲初三的基本国情、国策时,我要求学生去网络或报纸上搜索与建国六十周年相关的资料,学生们热情高涨,几乎每个同学都找到了相关的材料,上课时我让他们各自交流心得,同时利用他们所找到的材料进行教学的相关活动,令他们可以收获成就感,更令他们兴趣盎然。再比如我们初三中考要考国际国内最新时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直接在“时事一点通”网站上讲解时事知识,这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更好。实践证明,利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再次,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效率还要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是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课堂教学一定不能缺少能力训练。每节课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该着眼于学生能力的训练。提问时多采用“为什么”,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而尽量少问“是什么”。最好每一节课都要留足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些当堂练习,以达到当堂掌握的目的。在中考总复习的课堂上,加强学生答题能力的训练尤其重要。近几年笔者在中考总复习课堂上通过当堂做近年的中考真题和最新的中考模拟试题,反复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很快,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水涨船高,中考成绩更是一年上一个台阶。
以上只是笔者对如何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提高思品课课堂教学效率任重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⑷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目前的课堂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部分教师仍然把教学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预测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表面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参与度不同,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组间安排有的没有做到同质。
6.反馈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7.学习评价中的激励问题。教师们仍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劳动付出纳入学习评价中来,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之间的点评还不能形成争论的话题,不能真正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导向、纠偏、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8.课堂教学的监控问题。没有对教师教学工作细节上的明确要求,对课堂管理还比较宏观,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比较粗糙;备课组不能及时地针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教师们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不够深入,缺少有效的尝试。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师观念要彻底转变。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对教师们的教育观念进行革命,没有教师们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向“学生为本”育人观的转变,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改革。教师们在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思想指导下,习惯了直接把知识讲授给学生,替代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所需要的做的事情就是接受和记忆。而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教师们要把学习知识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调动、指导服务。传统教学就好比是教师把做好的馒头直接交给学生;现在要求教师们只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让学生自己来做馒头。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低,只要自己会“做馒头”就行,而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不但自己是“做馒头”的内行,还必须具有组织调动、指导服务、协调沟通等方面的“领导人”的能力。“高效”的本质意义不在于单位时间内多完成了几道习题,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自信心是否得到增强、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意志品质是否得到锻炼、行为习惯是否得到养成”,学生能自己学会的知识占多大比例。高效课堂更看重的是学生“投入学习的状态”——是否有趣、是否深入、是否专注、是否愉快等。所以,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人”的研究和调动上,教师必须从改变自己做起,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志同道合式的朋友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2.导学要坚持四个“必须”。一是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必须体现备课组教师的集体智慧,杜绝只有分工没有合作的现象;二是问题的设计必须体现“诱导、指导”过程,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铺垫性、诱发性、过度性问题;三是引导过程必须体现学法指导,导学案的语言表达要能够引导学生去观察、收集、联想、记忆、思维、交流、合作、探究、自测等;四是必须体现教学目标的分步达成、学习过程的分层要求、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并在每个环节上都有时间上的要求。提供给学生的导学案主要内容是为学生自学设计的铺垫性和引导性问题以及学习过程安排,需要补充的学习资源和习题,可利用多媒体、学习卡片等方式进行呈现。
3. “四学”要注重落实。建议对学生预习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特别是开始阶段和新知识的学习阶段,并建议按这样的程序进行:教师导学。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设置悬念、激活思维、明确目标、提出要求等。学生自学。通读教材,整体感知;按照导学案钻研教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保证安静的学习状态,二是教师要善于观察,并及时了解学生学的情况。学生互学。按照导学案的要求,相互检查自学情况,并相互帮助,尽量解决不懂的问题和探究问题。互学的小组学生相对固定,并提出帮扶目标。组内群学。组内群学的主要方式是展示。首先要求组长对组内学生学习情况有充分了解,然后确定组内展示的内容,安排小组展示活动,重点解决还太明白的问题,这个过程要鼓励人人参与。同时,组长要及时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部分小组的活动中来。
4. “主导”作用要在展示中发挥。一般来讲,全班的展示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挖教材,培养能力,所以,对都会了的和都不会的问题不展示。需要展示的内容主要是:一是反映重点内容的核心知识和典型问题,二是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三是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容易产生歧义的挑战性问题,四是学生在预习环节自主解决不了但经过全员合作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五是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善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表达的条理性;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发现新问题,能非常机智地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形成思维碰撞,这是最能体现“展示意义”的事情,每当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时,教师要不惜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争论中激发兴趣,锻炼思维。在新授课上,教者要在“新观点、新发现”上做文章,而不是知识的难度,要重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资源,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同时,展示活动占用的时间不能太多,要防止只有表面的热闹,内容选择要精准,展示过程要精彩。
5. “小组”建设要切实重视。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喜欢学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需要重视这三项工作:首先是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是否能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教师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小组长培训与指导,提高小组长的组织、协调、指挥能力,各小组自主确定奋斗目标和学习常规,明确小组长的检查、督促、安排等工作职责,适当组织才艺类的小组展示竞赛活动。
⑸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熟练掌握教材体系. 教师加强学习,熟练掌握教材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办法.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数学教师都应该加强对教材的通读,加强对教材的理解.自己先去认真地学一遍教材,然后才决定要采取哪种方法去教学.语文教师,要几乎会背所有的课文,知道每篇课文的生字词,每篇课文的重难点、写作方法,等等;数学老师应该掌握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教材的连贯性等. 二、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尤其是备课的质量. 我们要求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准备学习用品,有些还需要预习,或者开展一些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学好;同样道理,教师在课前也应该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包括物质上的准备,心理上的准备,体力上的准备,还有内容与方法的准备等等.我们可以对每堂课分别对号入座式地自我检查. 三,要投入地上好课.有了充分地准备,我们才能投入地上课.一堂好课,需要教师首先投入,教师置身于课堂之外,淡乎乎地讲课,学生就会木乎乎地听课,最后大家傻乎乎地下课.我们一定要知道,课堂不仅是你的课堂,更是孩子们的课堂,由于教师的不投入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好,教师是要负首要责任的,如果你要批评学生学得不好,首先要骂自己教得不好.不然就没有资格批评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我们才有可能把学生带入课堂,才能让孩子们愉快地学习,投入到课堂中去,我们才能感受到教育真正的含义,体会到课堂教学给我们带来的成就感. 四、当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好辅优补差的工作. 课堂里的东西,要当堂检查掌握的情况,有些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有些是需要通过作业的形式反应出来的,那么,如果我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多一份用心,多一些纠正的时间,在他们做作业时一个个地当面批改,及时地订正,就不会需要那么多的课堂以外的时间去帮助孩子们解决课堂中的问题,真有的话,那也是个别的问题,而不是需要整班整班地去补课,去重讲或重做.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有一点一滴的进步,四十分钟里能解决的问题决不放到课外.教学质量好与不好,就体现在每堂课中,抓住了课堂,你就抓住了一切,只有量的累积,才会有质的体现. 此外,教师应及时地检查教学质量.自我检查效果最好,有时可以在上课时进行,课后及时记录教学的情况,从学生的作业中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听取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意见,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办法.
⑹ 新课改下怎样改进课堂教学
从三个维度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维度一:教学计划方案评价;
维度二:教学指导过程评价;
维度三: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维度一:
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相一致来进行评价。它包括以下内容:(1) 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学性、知识性;
同时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是否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顺序相一致。
(2)教学内容设计的教育性:
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同时教学中是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个性。
(3)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合理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是否与新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
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 同时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4)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实践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同时教学计划中是否考虑到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机会。
(5)教学内容设计的趣味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趣味性,
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安排上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趣味性, 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6)教学计划实施的可行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可行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在国家统一要求基础上考虑了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同时教学中是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准备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动场地保证教学按计划开展。
(7)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贯彻统一原则。不管其按照“阶梯式”还是“螺旋式”都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注意情节的过渡和知识体系的统一。
(8)教学内容设计的现实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把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维度二 : 教学指导过程的评价教学指导过程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的方法是否适当,
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指导过程的特征评价应考察以下五个方面:
(1)教学过程的自主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自主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
又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鼓励学生自主活动、操作、体验;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要浓厚、求知欲要强。
(2)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实践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促进体脑合一, 知行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示范指导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提供充足时间,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态度认真,
积极主动。
(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开放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活动时间充分、活动空间广阔,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广泛、融洽,
学生乐于“发表”;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有弹性, 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 能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及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程, 对学生限制、约束、控制较少,
活动气氛民主活跃。
(4)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整体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指导方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的同时关注整体效果, 使全体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多领域获得收获。
(5)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创造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指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表现自已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乐于创新,
敢于质疑,有创造性教学成果。(6)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教育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求实、求真;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能体现出团结友爱,和谐文明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维度三
: 教学指导效果评价最终能直接证明课堂教学的价值是教学活动开展后所产生的效果, 包括一系列价值事实, 其中有的是教学计划设计的预期效果,
有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效果。教学指导效果既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同时也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包括:
(1)集体进步效果: 集体进步效果主要表现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上,
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作用,
是否达到教学计划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的非预期效果;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
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
(2)学生个体发展效果: 学生个体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 既要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又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既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又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 学生乐于“发表”和“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有创造成果,
又要关注间接效果,
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学生发展的外显性效果:外显性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效果直接,便于量比。外显性效果多用与课程学习的知识性评价,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易于操作,可测性强。
(4)学生成长的内隐性效果:内隐性效果是相对于外显性效果而言,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征。其表现为:周期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修养,可测性不强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坚强意志的培养等无一不渗透出内隐性特点。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崇尚人文精神等对学生内隐性效果的实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风。
⑺ 课程的教学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课堂教学在以下方面需要改进:
1. 角色的转变
2. 课堂操作的转变
3. 课堂用语的改变
一,角色的转变
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诸如归纳法、演绎法、综合法,又有启发式、灌输式、以及填鸭式等,近来又出现了任务型的课堂教学方法。但是无论什么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多年来我一直都在试用各种课堂教学的方法,但效果都不是很好。但我根据多年的经验,觉得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方面做得较差。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你所讲的东西没有兴趣,你再多的再好的方法都是徒劳。而最近,我在一些娱乐节目中得到了一点启发。为什么那些节目主持人和歌星们能调动数以万计的歌迷们整齐划一地手舞足蹈呢?我发现,无论是主持人还是歌星,他们都很好地抓住了观众或听众的心理,观众或听众对他们都非常感兴趣。因此,他们在听或看的时候都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参与其中。
于是我想,如果要让学生的心神跟着教师走,我们必须得让学生对我们所讲的东西感兴趣。我觉得,我们教师也应该成为课堂上的主持人,尽量把自己要讲解的内容设计得更加有趣,特别是要精心设计主持方法,来调动学生,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调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以前,我们更注重知识的讲解和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由此看来,当今的课堂教学,就学习一方而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就课堂操作来说,教师应该是主要的。因此,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则成了课堂的重中之重。若欲教之,先则引之。若不引之,则必失之。由此可见,现在的教师最重要的“技术”就是要修炼“吸引之术”。据我多年的观察,“吸引术”高的教师,就像唱功好的歌星,魅力强的主持人一样,能够“呼风唤雨”,如鱼得水,也很受学生的爱戴。相反,如果“吸引术”练和差或者是根本没练的教师,就只能是要风没有,要雨难求了。他的学生也对他说东道西,不尊不敬。可见吸引学生是多么的重要,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多么的势在必行了。
二、课堂操作的转变
在进行了角色转换之后,我们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对操作形式进行改变。在以前,教师无论用什么方法,教师都是课堂的主体。在任务型教学被提出之后,人们大都认为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但我认为,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单从学生学这角度来说的,而并不是从教和学这两个角度来考虑。不可否认,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好坏,和教师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就整个课堂来说,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就像一支军队,从表面上看,没有士兵,要打仗根本就不可能,更别说打胜仗了。但是,如果真正要打好仗打胜仗,就必须取决于指挥官。指挥官指挥得好,就能够打胜仗,若是指挥不利,则只有抱头鼠窜的份了。
既然如此,那教师如何转变课堂操作呢?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英语课,要实现这一转变,可不是一两句话那么简单。经过长期的实践,我觉得不管是以往的组、复、新、巩、布,还是后来的任务一环环,教师在运用的时候都很难做到真正的转变,在教学形式上改变都不是很大。到头来,教师们不知不觉地又回到老路上去了。我在想,我们何不像节目主持人一样,把要讲解的内容设计成各式各样的节目形式,把学生当成热心的观众或听众。教师在课堂上主持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内容形式都新颖了,师生的关系也就容易融洽。师生的关系融洽了,相互配合也就会默契,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得多。像这样,教师放下架子,不再是高高在上,威严不可侵犯,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少得多了。教师们不会再为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和学生不与之配合而担心。教师们要担心的,就是怎样练好主持技巧,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三、课堂用语的改变
当然,教师若是要更像一个主持人,除了改变课堂操作方法,我认为还应该改变一下教学用语。大家都明白,学生的精神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为什么要改变课堂操作方法,其目的不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吗?一堂课上,有效地吸引住了学生,这堂课肯定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我们整堂课的努力就很有可能烟消云散。在以往,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我们都要煞费苦心地精心设计。有经验的教师和思维活的教师可能会设计得很不错。但不可否认,有的时候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是很难设计得流畅的。比如,听力、阅读、语法就不容易连接流畅,这样的课总是让教师们非常的头痛。在我看来,不一定要花许多的时间在设计环环衔接上,能够衔接流畅就衔接,不能衔接就用另外的方法。
我们教师是不也可以像节目主持人那样用几句口号来提醒学生的注意。像何炅、李维佳和李湘他们就经常用一些口号来激发观众的热情。也不见得就是由上一个节目带出下一个节目。但是我们并不觉得他们的节目就显得很不紧凑。为什么我们教师就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用什么样的口号呢?我觉得口号应该是有力度,有节奏而且简单的。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我们不防让学生大声喊:I can learn, not a silly bird.若是要让学生写的时候,则可以喊:I can write, of ten right.如果要让学生做课堂练习,则可以喊:I can do, always true.如果要复习学过的内容,则可以喊:Still remember, never forget.若要比赛,则可以喊:Teamwork, winner forever.等等。这样的口号有几个好处:第一,可以让学生感受英语环境;第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第三,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第四,每堂课心情地喊几次,可以提神醒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⑻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较好。但是,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使他们能够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尽可能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让学生保持认认真真地集中注意力的状态学习,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因为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没有语文、音体美等学科那样充满情趣,它是符号数字推理与运算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怎样使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看到数学中的美,被数学的奇妙所打动呢?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让他们快乐自觉地学习,关键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和形状》时,可以分组准备好各式各样的药盒、杯子、弹珠、皮球、魔方等等,让他们一边玩玩具一边把形状相同的东西放在一堆。这样一个简单而愉快的游戏,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在上“统计”活动课时,学生小组合作统计戴帽子的同学和没戴帽的同学等相关问题,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小组间比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最佳默契奖”。师与生像电视上作节目一样,同时将结果写在纸条上,并同时亮出,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通过诸如此类的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现实的情境里提炼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我经常选择学生身边的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可联系本校召开的运动会作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堂上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红家离体育场有多远?”“莉莉家离体育场有多远?”“两家相差多少米?”“莉莉家比小红家离体育场远多少米?”……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需的,拉近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
三、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品尝成功
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失败的。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教师要抓住该年级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手段呈现学习内容。有了外在的诱惑力,就会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乐在其中。通过老师的合理启发引导,要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探究,从而找到规律,发现问题,理解新知,突发奇想解决难题。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感受到探究的趣味所在,当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由此生发的学习动力也是其它激励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四、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要让学生能自己寻找生活素材,集体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最高阶段,就是学以致用,利用自己或集体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及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潜力。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方式、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精心策划、巧妙安排,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和技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