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道德部分内容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尊重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特定生活的规律
青春期这个关键的时期要加大品德培养的力度,在初中阶段这样的一个学习重点的确定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育的实际,在这个阶段里面孩子的确要确立一个正确的规范意识,养成一种积极的对待社会的态度。而这些都主要还是属于品德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们更多的强调的还是孩子的道德水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认识和实践而逐步形成的,而现有的思想品德课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张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与他人、与集体和国家、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进入初中以后,我们的孩子就进入到了青春期,而青春期恰恰是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一个过渡期,也是人生发展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过去我们认为青春期也许会自然而然的渡过,但是在当代社会里面,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在正在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又都处在这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学习方式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我们能不能够根据这些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有针对性的来设计我们的课程,设计我们的学习内容,把我们所学的东西和他们这个时期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的情况结合起来,对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看起来这是一个特定的生理事情,但是由于这种生理的变化、心理的变化是一个急剧发展的时期,如果我们的思想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没有很好地跟上,那么极可能在这一个阶段为孩子未来的成长留下隐患。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
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传统的德育很注重把我们认为正确的那样一套道德规范、价值规范简单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忽略了学生在教育过程当中,他所扮演这样一个主角的地位。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个双主题相互推进这样一个过程。能不能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他在课堂上能不能够注意力集中,能不能够和老师之间进行正常地知识上、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的交流,这样一种习惯的养成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使他可以在单位时间里面数倍于其他同学的这种学习效果,养成这样一种习惯,这样一种学习习惯,是提高成绩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看来是一个道德问题,事实上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影响到他知识的掌握,影响到他的成长。
三、从生活入手注重习惯养成,养成良好习惯
道德其实就是告诉学生一系列的规范,让他养成这样一种生活习惯,所以我们的德育就在于要使学习把外在的规范内在化,变化一种规范,让遵守道德、遵守社会规范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行为规范和公德意识的养成,这既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学生未来是否能够成功的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四、教学的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
(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首先教学会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来选取社会生活当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和人物来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当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当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讨论社会上的问题、话题或者是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鲜活的生活导入课堂,也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寻找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如果我们把道德的教育理解为一种抽象规范的教育,认为只要把相关的道德规范和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的教育就完成了任务的话,那当然可以通过自主的体系来完成,但事实上我们说要把一个规范变成一个学生的自觉的要求,把他对规范的认识变成对自己的一种内在的信仰,这的确又不是我们说通过知识灌输来完成的。我们要敢于坚持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道德的传授,很重要的就是在课堂进行生活场景的仿真。所以如何主动把道德教育引入到生活,和生活对接起来,在鲜活的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这是我们应该非常注意的。同时我们应该针对教育目的,有意思的选择能够反映我们的教学内容的这样的案例,加以筛选、改造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上来,而不是简单的、纯粹、活生生的把生活案例照搬到这个课堂上来。
(二、)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态度。一个人的道德养成很大程度是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给你多少灌输。在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当中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的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使学生能够自主,在很大程度是启发他的需求,形成自主学习的一种强烈的愿望,甚至是终身学习的一种习惯。课堂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自主学习的一个内在的要求。教师要提出要求,要启发、引导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不是说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完全放任自流,课堂放给学生去讨论,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游离于课堂的边缘。你所提出那个现实问题是否足够仿真,是否能够达成你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要创造条件。
Ⅱ 浅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
一、从“思想品德”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正在从“学科本位”转向“素养培育”
1、将价值引领与实践导行放在首要位置,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价值引领与实践导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最核心的理念,也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本质追求。正如顾润生教授在活动总结时所说,法治教育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法律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引领。难能可贵的是,此次参赛教师普遍都能够寓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于知识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认同、强烈的法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和积极的公共参与意识,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入耳、入脑、践行。
2、注重“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从“碎片式”情境教学转向“主题情境探究”
活动、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契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而活动和探究离不开一定的情境、问题和案例的选择和设置,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感悟学习的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从最本质上讲就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时知识才能转变为素养。此次参赛课堂教学中,不仅情境案例式教学成为一种常态,而且不少教师试图改变过去那种随意、零碎、杂乱、无序的情境设计,通过“主题情境探究”这种以主题为中心、情境为载体、问题为桥梁、探究为途径的集约式教学,将情境预设成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个主题系列。通过一系列问题设计,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中探究,从而使教学的主题性、整体性、逻辑性更强,并实现情境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国家社会到自身的有机连接。
Ⅲ 说一说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道德部分内容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我们经常发牢骚: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真的是有些无可奈何,现在的孩子受社会的影响太大了,我们对学生教育一周,不如学生在社会中“浸染”一天,是啊!这确确实实是一个让我们棘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目前全社会还没有达成一个共同认识,很难采取一些共同的行动的时候,我们不妨放一放社会的影响这一客观因素,而从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找一找原因,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重言传更要重身教。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之一,也是学生信任、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的道德素养、道德行为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也会影响着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比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不乱丢乱弃、不不随地吐痰,要讲诚信考试不作弊,但是课后我们有很多老师自己却做不到:随地吐痰者有之、乱丢乱弃者有之、进修考试作弊者有之、看到水龙头流水视若无睹者有之等等,试问:我们的思品课道德教育的效果能会怎样?
第二:道德教育采取体验式教学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实效。按照体验式教学的三段式:亲历、感悟、反思。学生唯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感触才更深刻,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下经过自己的“反刍”才会有感而发、有言能发。比如:我们在教育学生磨砺坚强意志的时候,如果我们能走出课堂而采取一些有一定强度的活动:拉练、劳动、体育竞赛等等。而后再加以教师的引导,我们的教学效果会不言而喻。
第三:道德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更要教给学生掌握怎么做。这一点也是我们德育课的落脚点。比如:我们在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见义智为的中学生的时候,就可以花较大的力气给学生设置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该如何做,德育课只有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才会让学生懂得思想品德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成长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