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生成性课堂教学案例

生成性课堂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1-02-07 11:58:55

『壹』 生成性目标课堂教学如何达成

在课堂教复学中,学生会产生各式各制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对相同的历史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可能很多时候学生的看法不同于老师和书本上的观点,但闪耀着孩子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在给予肯定的同时鼓励其进一步探究。

『贰』 举出一个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自己利用学生生成性资源的例子,说一说是怎样处理的,效果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学生通过操作、合作探索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突然一个学生说:“我有个发现,正方形相对的两条边也是相等的。”我认为这是个有价值的信息,于是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修改了板书,把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都相等”改为“相对的两条边相等”。一个学生就发现了:“那正方形不就变成长方形了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是呀!那正方形到底是不是长方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议论开了,最后形成两派对立,相持不下。一部分学生认为:正方形不是长方形。因为它的四条边都相等,而长方形只是相对的两条边相等。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正方形是长方形。因为正方形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就包括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还有的学生说:“如果说正方形是长方形,那为什么还要叫正方形,干脆全部都叫长方形。”他们把等待审判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得到这个信息并没有直接了断的“判案”,而是引导学生找出:“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要用什么标准呢?”把评价的权利再抛还给学生。此时我发现判断是的同学以“YE!”庆贺胜利,判断不是的同学心有不甘。我说:“老师觉得刚才判断不是的同学眼睛真亮,他们注意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点。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它是一种四条边都相等的长方形。大家对这个说法满意吗?”即时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我想正是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态度,才能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叁』 如何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

处理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的原则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陈志刚
上海嘉定区中光中学 姜芳芳

关键词:认知冲突;生成性;历史学习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意外问题或者突发问题。老师们习惯认为这是偶发的,是由于老师预设不足或教学内容未能说清所致。实际上,根据现代课程理念,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往往是指学生的认知冲突,它们在教学中是必然出现的。

所谓认知冲突指的是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1](p.299)。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产生的无法同构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随着课程改革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提高,我们发现,历史课堂上出现的学生认知冲突现象日益增多,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诸如这样的困惑:“既然宋朝‘积贫积弱’,为什么经济、文化、科技还那么发达?”“埃及的金字塔到底是谁造的,你怎么知道?”“如果三年自然大灾害不饿这么多人,中国今天的人口不就更多了吗?”等等。面对学生的这些认知冲突,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帮助,大多数老师束手无策,他们尝试利用过去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办法来解决,但这些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这些认知冲突是在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必须运用相关的现代课程理论加以解决。下面笔者从教学的生成性出发,谈谈在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处理的原则,希冀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当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学实际是一种生成性的活动,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儿童进入文化知识之中进行探究。对此,斯腾豪斯提出了教学的“生成性目标”,即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生成性目标”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注重学生批判反思能力的发展,把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看做是目标,而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则是手段,是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成性教学。所谓生成,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困惑、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2](p.174-177)。

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都将课程教学视为学科知识的传递、教学计划或学习的结果的实现等。正是这一认识,导致老师们在教学中存在着对认知冲突的种种误解。当老师们认为课程即学科知识时,老师们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传递这些客观“真理”;认为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时,老师会误以为自己教学的关键就是完成教学计划,这就造成课程与教学、方案与实施等一些概念的含糊不清,限制了对非书面计划的课程现象的认识;认为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时,老师会误以为教学就是预设,不允许学生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就必然会导致对某些在课程工作中最重要的过程(如内容选择和学习活动的划分)的忽略。由于我们的教学不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而是以所谓的“标准答案”为依据,这就使学生完全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丧失了创造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历史多是停留在对教科书内容的表面理解,只会套用书本上的语言来分析历史问题,缺乏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我们的学生拜倒在教科书的权威下,认为教师与书本就是真理的化身,永远正确,不可提出异议。这是“沉默”的课堂,学生根本没有“问题”或“认知冲突”,即使学生有着与教科书相反的观点、看法,也不敢大胆提出。因此,历史学习中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始终没有暴露出来。

现代课程注重教学生成的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从以“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为本位”的教学观,确立“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程设计观。这种设计观强调学习系统的开放性和生成性[3](p.15-16)。传统的教学力图在课堂上解决一切问题,这就违背了教育的宗旨,无法让学生健康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产生“意外”,未能出现学生学习上的认知冲突,说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在历史课堂上,要想落实教学生成性的理念,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生成,产生更多的认知冲突,就必须使学生拥有一种历史的眼光,运用批判思维,理性地审视面临的历史学习问题与社会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拥有好奇心、探究欲,会主动、理智地思索面临的认知冲突。显而易见,这些理念与许多老师头脑中的思维定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根据上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教师要想很好的处理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认识到认知冲突是课堂教学的必然,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

由于教学是生成性的,认知冲突实际就是生成性教学的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自我的认知建构,必然会产生生成性的问题,这种生成的问题并不是教学中的“意外”,而是认知冲突的表现。当我们认为“意外问题”是老师教学之前没有预设的、学生在课堂内突然质疑的问题时,实际是抹杀了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抹杀了学生知识建构中认知冲突的必然性。处理认知冲突,老师们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传统的处理教学意外事件的措施。

根据上述理念,老师们在教学中就要认识到认知冲突出现的必然性,理性看待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疑问,不应背离教学情境而从思想政治或学生人格的角度横加批评指责学生的提问或质疑。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希望课堂教学中出现没有预料到的意外事件,也不允许教学过程有超出教学设计规定的行为出现,否则就运用所谓的教学机智去搪塞。其实在教学现实中,学生没有产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才是偶然的。既然如此,教师与其将精力花在设法阻止意外事件上,还不如将精力花在如何利用此类事件上。认知冲突是连结学生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通道,是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必要前提。伴随着认知冲突的产生,学生的思维开始兴奋,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维活动也处在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既是教师和学生心理交流的接触点、共振点,也是教与学的共同机遇,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契机。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认知冲突这样的“意外”事件看做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设计时考虑怎样更好地从学生真实的问题和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教科书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和经验出发;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握学生已有认知与新认知的矛盾,开展生成性教学;不断地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积极的回应,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4]。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冲突是教学中必然产生的现象,并不是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抑或是道德水平低下、政治思想品质出了问题。对于认知冲突,老师要认识到,教学实施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好的教学任务的行动,而是教师采取的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教学中绝大多数认知冲突只要处理得当就有教育性。

2.课前预设只能够解决一定的认知冲突

根据教学生成性理念,理想的教学就是产生认知冲突而非消灭认知冲突的活动的过程。认知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明确做人的责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能力,成为现代创新人才。

由于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预设是必要的,老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自觉“预设”各种可能的教学认知冲突。在预设中,既要预设各种问题与具体解法,又要预设学生的探索过程与方法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着眼于宏观设计,将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成“活”的板块,为教学的动态推进和有效生成创设条件并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留白,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4]。

但是,课前预设只能解决学生一定的认知冲突。无法全部解决。面对学生认知冲的不断挑战,教师的史学功底、思想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为此,教师需要长期不懈地学习和钻研,不仅要有本学科丰富的史学知识、方法储备,还要有其他学科常见知识的储备,这样才有可能应付学生的认知冲突。这要求老师们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素质。

3.认知冲突的处理离不开师生的对话、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

知识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心智建构,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条件。生成性教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样才能创造、接纳“生成”。生成性教学意味着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究。

对话意味着不同观点的碰撞。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应有的权利、尊严和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观点,严禁使用言语暴力或压制的方式对待学生,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当给予恰当的肯定。对于一时弄不清楚的争议,应当允许保留意见,因为有些问题很可能就是我们在长期教学中熟视无睹的重大问题。认知冲突的产生有赖于教师能否建立平等的课堂氛围,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允许错误、叛逆、争议的存在。这体现了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

这种课程观对教育价值的追求更符合教育的精神,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教育过程、教育情境的共同创造体,教师是发展的评判者、指导者,学生是自己发展的主体。这种课程观指导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将认知冲突视为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恰当运用互动性教学方法,以对话的理念贯穿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

4.分析判定学生认知冲突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教师是否能够帮助其顺利化解,主要取决于老师对学生认知冲突的认识: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如何?学生与学习目标的差距何在?学生思维的起点是什么?学生是如何论证其观点的?其思维起点和论证过程有无纰漏?如何进行指导?等等。只有认清问题才能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更为充分的估计和应对准备。

依据教学中的三维目标理论,按照现象分层,我们可以将历史学习认知冲突依次分成三类:史学知识层面的认知冲突、思维方法层面的认知冲突、情感与价值观层面的认知冲突。对于不同层面上的认知冲突,教师应把握的基本策略是:明确学生的问题,层层解剖,如果是因为没有搞清历史事实而产生的认知冲突,应帮助学生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以搭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学生是在思维逻辑上出现了问题,则要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理清问题的形成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疏漏和失误,领悟思维策略,加强对学生史学方法和逻辑思维的指导;对于情感价值观引发的“认知冲突”,教师不要操之过急,避免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应睿智思辨地在学习历史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思想进行无声的浸润和濡化,巧妙地将学生的情感认识引向正确的方向。

关于具体的处理上述三类认知冲突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参看聂幼犁教授自2003年至2006年,在《历史教学》上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的文章,例如,《以“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以“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从“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从“火烧曹宅对不对?”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等,几乎每一篇都围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产生的具体认知冲突,帮助老师分析处理对策。这一系列的文章从案例角度为老师们提供了分析处理学生认知冲突的借鉴方法。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另外举例进行说明。

5.对于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认知冲突,必须以丰富的历史史实为依托,采用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独立个体意识的张扬与强调、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多种价值观的选择与困惑等,都在冲击着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在这种背景下,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在道德价值观上极易出现某种程度的模糊不清的认识,致使偏激狭隘的、违反历史理性的情感价值观渗透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隐形演进过程。这要求老师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矫正和养育,帮助学生在价值观的认识上由肤浅或错误一步步走向成熟、深刻、完整、正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将情感价值观教育与政治说教、思想教育等同起来,对于学生不恰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采取居高临下的打压、批评指责或谆谆教诲的方法,得到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解情感价值观的概念,将其与思想道德区分开来,还要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以丰富的历史史实为依托,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做到“寓情于史”。

当认知冲突发生时,老师需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即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消除认知冲突提供一定的“支架”,采用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减少或避免在认知中不知所措或走弯路。同时,使学生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检验与自己相左的观念,不断地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认识,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对自己的知识与认识进行重新建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会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建构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最终有可能使学生养成健康健全、人文关怀、积极进取的人生与价值取向。

关于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我们希望学者与老师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多有效的对策方案,真正使认知冲突成为培养学生历史智慧的切入点。

『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体现生成性教学

1、要精心预设动态教案
强调生成不是对教案的否定,相反它对教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设计理念。教案设计中不再过分追求精细的提问、预设标准的答案、准确计算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分配,甚至精心设计每一句话,而是课前做好应付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如:学生已经知道了,我该怎么办;如果学生一无所知,我又该怎么办;如果学生这样说,我该怎样引导;如果学生那样争论,我又该如何调控。教师只有精心预设了“如果”、“怎么办”,这样在课堂上才能随时利用好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捕捉住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使自己能在实施中调控整个教学场景。
2、要善于识别生成性资源
教学资源不仅仅是教材、教学手段等基础性教学资源以及评价性教学资源;还包括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甚至错误的回答等课堂学习信息,而这些是教学活动前不能预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作为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识别、捕捉生成的种种信息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应注意捕捉那些带有情感、意志、创新性的生成性资源,
3、要转变教师角色
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否则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互动。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征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伍』 27.) 举出一个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自己利用学生生成性资源的例子,说一说是怎样处理的,效果如何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学生通过操作、合作探索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突然一个学生说:“我有个发现,正方形相对的两条边也是相等的。”我认为这是个有价值的信息,于是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修改了板书,把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都相等”改为“相对的两条边相等”。一个学生就发现了:“那正方形不就变成长方形了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是呀!那正方形到底是不是长方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议论开了,最后形成两派对立,相持不下。一部分学生认为:正方形不是长方形。因为它的四条边都相等,而长方形只是相对的两条边相等。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正方形是长方形。因为正方形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就包括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还有的学生说:“如果说正方形是长方形,那为什么还要叫正方形,干脆全部都叫长方形。”他们把等待审判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得到这个信息并没有直接了断的“判案”,而是引导学生找出:“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要用什么标准呢?”把评价的权利再抛还给学生。此时我发现判断是的同学以“YE!”庆贺胜利,判断不是的同学心有不甘。我说:“老师觉得刚才判断不是的同学眼睛真亮,他们注意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点。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它是一种四条边都相等的长方形。大家对这个说法满意吗?”即时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我想正是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态度,才能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陆』 如何达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一、何谓生成性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施,目前有一种针对课堂教学的说法很流行,即课堂教学要注重生成性。于是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也就成了一种呼声,盛行于大江南北。这就给人们一种心里趋势,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采取生成性的教学方式,那么这种教师就还是在实施传统教学,他们根本就没有落实课改精神,而是在做挂羊头买狗肉之类的事。这样一来,这种教师就会受到社会不公正的指责。为了避免指责事件的发生,许多不懂生成性教学内涵的教师就会扭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课堂教学变成了类似“非常6+1”的电视节目。像这样的“生成性教学”其实质是做秀,而非学术界的生成性教学。靖国平教授在《生成性课堂何以可能》一文中强调:生成性教学具有过程性、互动性、非预料性和价值性等特点。关于生成性课堂的价值,靖教授总结了四点。其一、课堂教学关注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人格成长。其二、关注学生内心想法的表达。其三、关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差异性。其四、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表达。

因此,可以将生成性教学理解为: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预成性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师生在课堂中根据不同的情景,建够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培养,灵感性得以发挥,教师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要给予高度重视,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生成性教学与预成性教学的关系

关于课堂教学究竟是采取生成性教学好还是采取预成性教学好,这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遇到的难题。由此课堂教学就开始了生成性教学和预成性教学之争的局面。有一种观点认为,预成性教学是预成性思维的展现,它突出的是“律令性教学”。律令性教学注重规律和规则,并受其控制和影响。它将教学过程看作是教案的执行过程,对具体的教学情景不与重视。对学生生成的某些问题看作是扰乱教学秩序、无理取闹和哗众取宠而给予镇压、忽视。于是很多人就认为预成性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灵感,而生成性教学恰好有助于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灵感的培养。因此生成性教学和预成性教学就成了二元对立的两种课堂教学方式。

像这样将二者对立的观点是非常极端的思维,是教条主义的经典表现。预成性教学是基于结果的预成,其假设前提是好的结果来源于好的预设。但是,好的预设未必会有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因和结果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一因一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一因多果的关系。因此,要取得好的结果,没有好的预设是不行的;但只有好的预设也是不行的,预设只是结果的一种原因。也就是说要取得好的结果,除了需要好的预设之外,还需要注重取得好结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许多原因,而这些原因对结果的好与坏可能又有很大的关联。

对过程的关注恰好是生成性教学的一个特性,生成性教学是基于动态过程的调节,其假设前提是过程决定结果。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细节决定成败”,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环节和细节也决定着教学结果。这些环节是可以预设的,但环节下面的很多细节则是不能预设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成性教学和预设性教学是导致好的教学结果的两种不同策略,这两种策略是互补的而非对立的。

三、怎样看待生成性教学

在上面对什么是生成性教学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生成性教学特别注重过程、生成的问题和互动交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去把握和操作呢?

1. 注重教学过程,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学生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启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关注于知识的传递,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心智的转变。心智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的。叶澜教授对过程教学非常关注,她说过这样的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要达成学生心智的转变,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一旦离开了过程教学这一平台,师生的交流就会失去实质意义。

2.注重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同与以前的社会了。在以前教师掌握着丰富的资料,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来了解社会。而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信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新知识的引入,学生可能在一瞬间获得灵感而发出有创造性的火花。对于这类突发性的事件,教师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要抓住机会,激励学生思考。对这类非预设性的问题和情景,教师若处理的很好的话,也就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

3.注重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生成性的教学特别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这与以前的“师——生”或“生——师”单线交流不同,它采取的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方式,搭建了三维立体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转移部分解答权给学生,由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树立学生榜样,以激励其他学生的求知如。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觉得问题的解决是自己和教师共同完成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交流互动中,教师应该判断交流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有些问题如果没有交流价值,教师要点到为止而不应为了互动来交流。像这样的交流只是一种形式交流,对学生和教师本身不但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还浪费了课堂宝贵时间。因此,对于课堂的互动交流,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心灵与心灵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不仅只是获得了问题的解答,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思维的进展和心灵的提升。

『柒』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学习强调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离不开师生、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然而,由于价值多元化的存在,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成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影响教学内容的传授和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进程。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运用教育智慧合理地应对这些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地位日益凸显,课堂的开放程度更高,生成性问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指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互动中,随机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内容之外的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教学进程的即时信息。这些生成性问题一般都具有动态生成性、多样性、情境性和隐蔽性。那么,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生成性问题除了拥有这些一般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哪些独有的特点呢?
(一)探究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然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能依靠教师的知识传授得来的,它需要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特别是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不管是科学概念的学习和科学实验的操作,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所以,即使教师的预设很充分,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的生成性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实验去验证,所以这些问题都有探究性。
(二)创新性
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产生一般是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提出的、超出教师预设的问题和想法,这说明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没有跟上教师的节奏,或者是没有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衔接上,或者是不能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或者是对科学实验的设计产生了新的、创新性的想法,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水平的一次飞跃。

『捌』 举出一个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自己利用学生生成性资源的例子,说一说是怎样处理的,效果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学生通过操作、合作探索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突然一个学生说:“我有个发现,正方形相对的两条边也是相等的。”我认为这是个有价值的信息,于是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修改了板书,把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都相等”改为“相对的两条边相等”。一个学生就发现了:“那正方形不就变成长方形了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是呀!那正方形到底是不是长方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议论开了,最后形成两派对立,相持不下。一部分学生认为:正方形不是长方形。因为它的四条边都相等,而长方形只是相对的两条边相等。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正方形是长方形。因为正方形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就包括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还有的学生说:“如果说正方形是长方形,那为什么还要叫正方形,干脆全部都叫长方形。”他们把等待审判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得到这个信息并没有直接了断的“判案”,而是引导学生找出:“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要用什么标准呢?”把评价的权利再抛还给学生。此时我发现判断是的同学以“YE!”庆贺胜利,判断不是的同学心有不甘。我说:“老师觉得刚才判断不是的同学眼睛真亮,他们注意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点。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它是一种四条边都相等的长方形。大家对这个说法满意吗?”即时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我想正是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态度,才能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玖』 什么是生成性课堂教学

生成性课堂教学指的是:

1、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的活动的多样性喝教学怀旧的复杂性,吧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产过程的课堂状态。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

2、因此,“生成性”是一种动态教学,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是一种提升的教学。生成性教学也是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的,与预设式教学的被动接受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构建,与预设式教学静态预设式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

可以说,“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式”的补充和修正。生成性教学教学的提出,是对教学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9)生成性课堂教学案例扩展阅读

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关系:

教学是目标,有计划地活动,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课堂教学生成性与预设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是课堂的基本属性。预设式生成的基础,它会随着课堂的生成而有效地调整,生成是预设的更高境界,它也会随着预设的关注而更加精彩。

在教学实际活动中,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让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阅读全文

与生成性课堂教学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