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1-02-08 21:13:04

『壹』 课堂教学改革“为何而改”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周彬 越是技术层面的改革,越容易迷失方向;越是价值层面的改革,越容易失去方法。仔细看看教育领域中的两大改革,课程改革重在教育理念的引领,大家都觉得课程改革的理念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么好的理念却找不到落实的方法;再来看课堂教学改革,每个区域、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在或多或少的开展与努力,但同样让大家觉得困惑的是,课堂教学改革这么多年了,在方法与模式上层出不穷,但在结果上却不甚理想。因此,要让课程改革取得成效,只有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探索出一些具体的方法与举措出来;同样的道理,要让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成效,如果缺少价值层面的引领,不去追问我们究竟为何而改,相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只会事倍功半了。 一、课堂教学为何需要改革大概在二十年前,老师对学生的轻微体罚,完全可以看成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至少我自己的父母是经常这样对老师说,请您一定要严格对待我们家小孩,你对他的骂,你对他的打,我们不会责怪您,只会感谢您。可是,到了今天,谁要是还敢对学生进行体罚,这就是对学生人权的侵犯,不但是一个教育过错,严重时还要承担法律责任。以前老师为了防止学生上课调皮和分心,可以叫学生听课的时候把手背起来,需要记笔记的时候再放回来,现在的教师恐怕已经没有这个教学权利了吧!这些变化是如此的显而易见,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这些变化的基本趋势,那就是教师能够采用的教学手段在越来越少,对教师教学内涵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生的变化是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要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深切地体会到社会变迁带来的变化,比如我们的娱乐方式不再以看电视为主,而是以上网或者玩平板电脑为主;比如我们讨论的话题不再是东家长西家短,而是国际上那些巨大的成就或者巨大的灾难。但是,这些变化能够对我们的教学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社会变迁越快,代沟越大,我们自己只是这个时代变迁的见证人,而学生则是这个时代变迁的推动者。我们那个时代以玩家家为乐,而今天的孩子以玩愤怒的小鸟为乐;我们那个时代以看小说为乐,而今天的孩子以玩游戏为乐。面对学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如果视而不见,仍然采用严肃的教学手段,以严肃的表现形式,来传统严肃的学科内容,那学生不接受我们、不理解我们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了。曾经有一位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被学生们集体造反,当校长去问同学们为什么不接受这位学科带头人时,有同学回答道,他在过去是带前面那个头,过了这么多年了,他现在是带后面那个头,您说我们为什么不把他造反下来。当学生变化,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和形式不变化,原本最成功的方法,很可能就变成最失败的方法了。知识的变化是课堂教学改革最迫切的要素。有一次去听高二的化学课,课前我看了看化学教材,这才让自己大吃一惊,居然自己基本上看不懂了。可是,在当年的高考中我的化学考了一百四十分呀,怎么会让自己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化学盲了呢?再仔细审读了一教材之后,就发现今天的教材的确更新了不少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呈现形式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化学教材是直奔知识要点去的,估计编教材的人也在尽力把知识要点,以公式或者化学方程式等形式直接呈现出来。而现在的教材只是在尽力呈现知识的发现过程,至于究竟发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中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并没有讲得特别清楚。这就难怪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抱怨新课程的教材编得不好了。其实,并不是今天的教材编得不好,而是新旧教材的编写目的发生了变化,旧教材以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为标准,新教材以有利于知识的发现为标准。当教材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还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呢?将学生的变化与知识的变化相对比,我们更容易感知到知识的变化,而忽略学生的变化。因为知识的变化是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虽然我们也可以抱怨教材编得不好,但不管教材编得如何,教材已经是教材了,大家都深知这种抱怨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是如何让自己适应这种教材。但对于学生的变化来讲,这却是主观的,我们不认为学生的变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反而认为学生的变化是学生自己贪玩,是学生自己偷懒所导致的。而且,知识的变化范围是可控的,而学生的变化范围却是不可控的,他既是学生这个群体变化的反映,也是学生生活这个家庭、这个社区、这个社会变化的反映。对于可控的变化,当然也就更容易应对;对于不可控的变化,自然是难以应对了。对于容易应对的,我会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应对;对于不容易应对的,往往以抱怨来结束。 二、要把课堂教学改到哪儿看起来课堂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了,可是我们要把课堂教学改到哪儿去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正在变化中的学生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正在变化中的知识呢,当变化中的学生与变化中的知识相冲突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应该去适应学生还是知识呢?当我们总是去追问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的时候,当我们去追问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追问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好课是为何而教呢?当一堂课失去方向时,大家就越发地在方法上做文章,于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就呈现出形式上热烈,但实质上毫无进展的局面。比如大家都以有效教学作为自己的目标,但有效与无效自身并不是目标,关键是要相对于目标而言,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对有些课堂来讲,如果以知识的传授为目标,那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但以能力的培育为目标,这样的课堂可能就无效了。但是,课堂教学是不是有属于自己的终极目标呢?究竟是大家迷失了课堂教学目标,还是课堂教学真的就没有自己的终极目标呢?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讲,是一番事业;但课堂学习对学生来讲,是成长过程。当我们站在教师这边时,自然希望课堂教学有一个终极目标,只有课堂教学有了一个终极目标,课堂教学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教师才觉得有成就感。可是,如果课堂教学真的有了一个终极目标,那么学生就成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工具,学生成长,尤其是学生自主成长就可能受阻于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于是,究竟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重要,还是学生的自主成长重要,这就成为我们追问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必须做出的选择。可是,有人会说,难道我们非得把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对立起来吗?的确,两者有可能有冲突,两者也可能有一致之处;但如果两者相冲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会阻碍学生自主成长,在学生得不到自主成长的情况下,相信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也难以得到持久的实现(虽然不能持久实现,不等于不能暂实现,正因为有了暂时实现的可能性,才会出现以牺牲学生自主成长来换取眼前效果的教学现象)。当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与学生的自主成长保持一致时,这样的终极目标就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阶段性目标。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视为学生自主成长的阶段性目标,那么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不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课堂教学总是要在学生长远发展和短期成绩之间进行度量,如果让学生在无阶段性测试的教育环境中成长,那么课堂教学自然不必考虑短期成绩问题,只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成长的事,都可以给予足够的时间来等待;可是,当学生必须在经过阶段性学习就要接受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来配置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时,自然应该在两者之间寻得平衡了。当我们过于短视地,比如每天都要成绩,或者每个月就要成绩时,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就会阻碍学生的自主成长;如果我们真正地把教学周期置于三年或者六年,相信这个时候的课堂教学目标离学生自主成长也就近了。还有,在知识获得与兴趣培育之间,也需要课堂教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虽然长远来看,知识获得与兴趣培育之间并没有矛盾,甚至可以说没有知识获得,自然也不会有长远的学习兴趣。但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两者间的冲突还是不容忽视的,过于功利的知识灌输肯定会压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诱惑性的兴趣又会干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专注。还有一个需要把握的问题,是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不能只是知识的学习,也不能完全顾及能力的培养;如果只是知识的学习,在没有能力的支持下,这样的学习注定是阶段性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培育所学学科能力的潜力与兴趣,如果非得等到这些能力培养起来再学习,那也就为时已晚了。 三、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既然课堂教学自身并没有一个终极目标,它的终极任务只是学生自主成长的阶段性目标。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课堂教学改革一直彷徨在方向上,一直执着在方法上。我们一直在提有效教学,甚至还会提到高效教学,但究竟是以什么为标准说课堂教学有效还是无效,说课堂教学低效还是高效,却始终讲不清楚。可是,当我们否定了课堂教学自身的终极目标,而提出课堂教学的终极任务只是学生自主成长的阶段性目标时,并没有让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更清晰一些。但唯一让我们觉得欣慰的是,至少我们搞清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那就是要促进学生自主成长;但究竟在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定位在什么程度,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课题。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前提是教师对学生有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既然课堂教学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终极目标,那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太执着于单一知识点的教学,或者单一教学目标的完成,如果教师必须以每个知识点的传授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为课堂教学目标,那这样的课堂很少是有趣的,学生与教师都成为单一知识点和单一教学目标的奴隶,要想求得自主成长的概率也就很低了。可是,当教师从单一知识点和单一教学目标中解放出来后,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降低了,而是实实在在地加重了,因为教师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从而确定究竟应该在几个知识点或者几个教学目标上与学生“清算”一次。如果我们只是为了一个长远的“学生自主成长”,来不断地放任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对教学目标的完成,那这样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纵容”;但如果教师能够在基于对学生全面而又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若干个知识点或者若干个教学目标上与学生“算总帐”,那这样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宽容”。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就意味着教学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帮助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习的学习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在深刻理解学生学习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教学,才是学生需要的教学;在没有深刻理解学生学习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越是高深莫测,越是对学生学习的取代与误导。比如记忆,在深刻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就会帮助学生找到很多与自己掌握的知识相关联,或者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联的理解性记忆方法;但如果我们既不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又不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要让学生记住特定的知识,那就只好教他们一些“记忆术”。当学生依赖这些记忆术来学习时,会很兴奋地使用这些记忆术,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很有效,但这样记来的知识不会融入学生过去的知识,更不会对继续学习带来丝毫的帮助,反而会由于死记硬背的知识多了,让后续的知识无法装进自己的大脑。如果说否定了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否定了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功能,那是大大地委屈笔者了。虽然我在这儿极度地强调大家对学生的了解,大家对学习的了解,但并没有说就不再要求教师对教什么和考什么的了解了。之所以更强调教师对学生和学习的了解,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目前教师对这两个方面真的不够重视,或者不如对教什么和考什么那么重视;另一是因为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和学习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地把教什么和考什么传授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任务才会很自然地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阶段性目标。

『贰』 请问一下教育学管理和课程改革是不是一个

你的问题中说的“教育学管理”我大概理解为“教育管理”。因为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教育学管理是一个更上位的学术概念,日常教育教学中是不会用到这个词的。所以,以下回答就是教育管理和课程改革是不是相同。
这二者不同!
就关键词来说,教育管理关注的是教育这个大环境;课程改革关注的是课程,课程只是教育中的一个领域,除课程外还有教学、课堂、班级管理、教师、学生等。
你的误会大概来源于现在全国上下搞得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个抓手,因为课程牵扯到的教育中的东西太多,比如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班级管理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等。但无论是怎样,这些变革都是因为课程变化带来的,课程是个本本性质的东西,或者说是纲要性质的,指引了大方向,具体到操作层面那就牵扯到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学习。所以说,这牵扯到的教学管理,也就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子类。同时,课程改革也带来班级建设目标、德育该怎么做等方面的变化,同样是引导式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有什么样的要求德育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这也就是所谓的德育管理。德育管理是教育管理中的另一个子类。
从上面的两个方面来看,可以清晰地发现,其实课程改革改得是理念,而教育管理是一种行动。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希望有用哦!

『叁』 《教育学》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纯属个人答案、、、有错勿怪
改革发展:读书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人的素质,这要以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提高全民素质是我们教育一直所追求的,但是由于现阶段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注定不能步伐太快。现阶段只能是以知识教育为主向素质教育转变,到下一阶段(大多数人注重素质教育,以自我管理去影响身边的人)教育就会迈进一大步。有矛盾才有进步,时代的需要。
中国的高校未来在知识的创造、传播和人才培养方面应担负更多的使命;高校的发展应与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适应,以便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我发展的出路。
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则是:调整和优化结构,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利益的平衡发展。所以每所学校要认真地处理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如果学校要扩大招生,学校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同时也很有可能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措施: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研究和创新的水平;形成投资和消费共享机制;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加强全面和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教育的增长不仅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应当考虑到学校的现有条件和财政资源。在未来几年里,教育的增长率应和经济的增长率相一致,我认为7%~8%比较合适。
形态: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一)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通常在教室(课堂)环境中进行,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二)非正规教育
非正规教育是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的,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一)实体教育
实体教育是指在一个现实的空间里,根据现实空间的要求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一种教育。
(二)虚拟教育
虚拟教育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以当下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空间为媒介而展开的一种教育形态。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社会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各种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
学校教育实际上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既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阶段:创始阶段;奠基阶段(1949年—1975年)
;发展阶段
(1977年—1994年)
;深入发展阶段(1995年—现在)

『肆』 课堂改革改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新课程改革不仅包括教材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改革,首先是教师理念的改革。传统的教师观念,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师理念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包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内的三维目标。通过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探索,使学生不仅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会学什么。真正践行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 课堂改革,改革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课堂,教师是主宰,是主演,学生大多时间是被动听、被动记的听众角色。教师满堂讲讲的是神采奕奕,学生听听的是昏昏欲睡。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灵性,使学生失去了敢想、敢说、敢做、敢辩、敢于质疑的生命色彩。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当然,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可忽视。师生应在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指导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改革传统的满堂灌,也不是代替为满堂问。教师应在启发、诱导、提问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和不断发现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勇于探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允许学生进行不同的解读,倡导学生创读。在此基础上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这就是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改革,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讲堂,繁重而重复的作业负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学生懒于思考、懒于动脑、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习惯。我们的不少学生课前不预习,甚至不会预习,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在老师侃侃而谈的讲学中,只能是被动听、默默记,甚至昏昏欲睡。大多的学生不会讨论,不会合作学习,不敢质疑提问。事实上,老师一般也不给学生讨论、质疑的机会。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太多的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自主性,太多的学生缺乏课堂主动思维、主动质疑的主动性,缺乏学习的计划性和课后主动反思、纠错的学习习惯,缺乏勤奋学习的决心和恒心。我们一再强调的学习计划书、典型习题集、纠错本,对不少学生而言实为空谈。不可否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下,也不乏成绩优秀学生,但仔细对比一下,这些学生优秀成绩的取得,不仅仅在于老师讲学讲得好,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都有着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好习惯。有些学者认为,这些所谓优秀生取得的优秀成绩,也仅仅是勤学苦练、死记硬背的结果,在优秀成绩的背后不敢提问、不敢反问、不敢挑战权威成了我们学生的共同特征,这是格式化教育带来的危害,是教育的悲哀。著名学者肖川教授曾痛斥学校教育失败的最大原因,是我们不鼓励人们的自由思考、独立探索,忽视了理性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的培养。 不少专家在呼吁和质疑,为什么我们一直与诺贝尔奖无缘?是我们没有智慧吗?是我们不努力、不勤奋吗?为什么同是中华民族之脉的华裔学者接受国外教育却屡摘诺奖桂冠?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基础教育在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时期,为孩子们提供的环境是不是真的出了问题?这并不是说诺贝尔奖就那么神圣,但它至少反映了人的素质的一个侧面,也不是说我们的基础教育一无是处,它也确实有许多长处和优势。但如果说有什么缺陷的话,那是对质疑和探究能力以及与其相关素质培养的不够重视。 我们倡导改革,决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确有不少老师讲学讲得好,讲得很精彩。关键是在讲得好、讲得精彩的前提下,如何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如何把讲得好变为少讲、精讲,讲在关键点、讲在易混处,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以问的机会和创新思考的时间。讲得好、讲得精彩,不如让学生学得好、动得精彩。 总而言之,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改革,教材要改革,教师观念要改革,教学方法要改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要改。教材再新,观念在新,方法在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改,学习的方法不变,学生不努力、不刻苦、不主动、不自主,一切改革皆为空谈。而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改变,需要在老师的鼓励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维、主动质疑、主动讨论、主动发展,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会的目的。

『伍』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新课程教育学理念,谈谈在确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1、教材特点,课程标准要求。
2、学生的认知能力,即学情。
3、教学内容。
4、教师驾于课堂的能力。

『陆』 教育学 这门课程还需做哪些改革

现在常规限制这块很需要改进。

『柒』 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措施和成果有哪些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和谐幸福,教育改革的瓶颈其实就是文凭这张薄纸,站的高一点来看,捅破这张薄纸,教育改革就会有很大收获。①、学校教育垄断是学校对学生的剥削,学生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应该有自我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空间和时间。②、学校教育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其次是培养人才,再者就是培养精英。③、教育改革应该主要围绕着教师、教材和考题的改革,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考题才是教育之本。④、学校教育的方式不仅要注重实用,还要注重理论,更要注重修养。用培养自然人的思想来教育,还是用培养社会人的思想来教育,关键看这个人是否有觉悟,是否有理想,是否爱学习,所以需要区别教育。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中。⑤、学校教育应当注重素质教育,所以不要有侧重学科,一视同仁,全面要求;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基础教育,所以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至少应该及格。⑥、学校教育学到的是系统化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主流意识形态,而其它教育途径获得的是碎片化的知识、生活常识以及社会经验。其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⑦、国家在进行教育改革和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应当加快经济建设,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使学有所用,避免读书无用论的市场论调以及人才流失的风险。⑧、智力要集中,科研才有效,技术才能不断的革新。军事科技应该是国家技术的领头羊,产学研应该率先并主要应用于军事科技的发展,所以国家可加快军事技术的研发,而只在战时量产,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先进的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技术。这样既可减少国家不必要的投入和永占战略制高点,还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⑨、教育改革注重点,一悟、两务、三龄、四观:悟性;务虚、务实;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实际年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五项素质、四类教育、三种商: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社会素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智商、情商、逆商。⑩、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公平的选拔人才。国家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双重标准,国家重理论,所以学历很重要;企业重实用,所以技能很重要。事业单位有负激励,所以选拔要严格;企业职称有正激励,所以选拔可放宽。⑪、时代变迁,读书观的转变,以前读书要符合国家的评价,读书要符合企业的评价,未来读书要符合社会的评价。注重点从意识形态到知识技能再到个人修养。⑫、在发展中国家,直接学习的效率要低于间接学习的效率,而直接学习的机会成本却要大于间接学习的机会成本,因此读书无用论否定的不是知识更不是智慧而是效率。发展中国家的效率低于发达国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知识转化内能的基础上。⑬、未成年的教育以思想为主导,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身体还在发育,各方面都有提升空间,思想决定了他们的品质;成年人的教育以利益为引导,成年人思想成熟,身体成型,各方面处于稳定状态,利益决定了他们的取向。

『捌』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是如何贯彻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有什么效果

新的设计初中语文教学说
一个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二,新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新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如何体现?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三,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把重点放在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一个新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理念

1.1任课教师提前规划的行为,是一种教师教育和课程标准,如确定教学目标和学生目标的基础上,教学效果的预测,规划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形成教学过程的整体构思。从内容上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准备似乎是一件事,但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教学设计为理论基础,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理论,强调学习需要的学生从一开始的分析,确定学生的行为,分析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的起点,预计学生的学习行为,选择可行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预期变化发生,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1.2对教学设计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指导教学设计值,特别是设计师的课堂知识的本质特征。

很长一段时间,教学一直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以通过这方面的知识或理解的过程中处理信息的任务,学习过程被认为是头脑中再现仓库存储信息。传统的课堂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强调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记硬背,机械训练。往往是基于这样的教学教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呈现出强劲的封闭。在这种应试教育课堂的概念和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影响下,往往有严重的缺点:

首先,沉重的课本,青年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考试也主要是测试学生的课本知识的掌握,权威教科书所扮演的角色,教学变成一个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教科书教给学生知识体系。

二,重结论,轻过程。太关心的结论,却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试图走捷径,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但被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 [2]

1.3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到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弊端,作为一种理论来指导新课程应如何促进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六项具体目标,包括前四的课程定位,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并提出具体要求:

“太多的重点放在传授知识改变路线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校本课程结构,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个九道设置的类别和比例的经验教训,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全面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复杂,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和经验的基础上,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BR p>改变过分强调课程实施接受学习,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从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看到,新的课程应该是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本质特征:首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关注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但作为学生的个人生活全面改善;其次,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互动和合作,乐于探究积极构建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学生积极构建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克服重量轻的材料,重量轻进程结束的转变,从注重老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缺点学校,在一个字,教给学习。

决心要学会教,,采取学生组织以学校为中心的课堂。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为了打破材料的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或满堂问,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地为了掌握一些知识,能力点为教学目的,但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越来越多的人的整体素养提高学生的关注。教师以学生为他们的个人生活与平等,建立一个新的概念,学生与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成为生命过程,从而激发活力的课堂教学。评估成功的一个教训,先看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

决心学习教,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话,到“学习设计教学。”加涅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事件,强调“在任何情况下进行教学,其目的是为学习过程提供支持,”一般来说,教学外,包含了一组学生,企业内部流程设计学习活动,以支持。“他甚至强调说:”为了避免过多的说问题,最好的办法可能是要记住:上一节课的交流是促进学习,偏离这一目标成为纯八卦。 “ [4]

1.4为了真正落实以学教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应注意:

1.4.1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作为真正的起点。

课堂活动开始的出发点是什么?许多教师都习惯于从教科书中开展教学活动,确定起点的逻辑系统,但不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基本的教学活动,以寻找一个起点。虽然新的课程设计教科书的逻辑体系是不容忽视的,但不是在心脏的教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材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起点。学生应该放在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位置,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预测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精心的策划,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的角度媒体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善于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思维的位置,规划课堂。

1.4.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自学开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明确和具体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成功概率的估计动机=×估计成功的价值,而经验的结果将再次体验成功的欲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认知与情意必须同时抓学生的表现,包括对学生的教学要求的差异成功的机会,也有差异,实施教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

◆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关系。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重视和及时,合理,公平地评价学生的问题,答案,以及其他行为。

◆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对自己是什么,以及如何学习有一定的酌情权。 [5]

1.4.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参与。

低效的课堂上经常有“超过四小”的现象,即统一学习更多的个人自主学习少;接受学习,探究式学习;老师表示学生表达少;快速学习表达少得多学习缓慢的表达。新的课程设计,以增加学习的机会,在自己的学生参加,并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6]

◆在课堂上水平结构的变化。更改一个统一的整体课堂学习模式,全班统一学习和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方式转变学生与学生,生活,多向互动的组织来实现。

◆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第一教学后,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避免长期被动聆听学生,让学生做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上的区时间。

◆引导学生思路,展示思维过程,拓展思维空间。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和机会澄清的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心理活动的强度,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遗漏和错误理解思维策略。

◆专注于课堂学习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沟通,让学生养成独立生活中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研究。

二,新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新的初中学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的设计应结合语言教学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教学习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的性质,团结和人性化的一个“工具”,它的基本概念,正确的教语言学的基本规则,并在其精心制作的一个新的论述,“积聚”,“情绪, “实践”三个概念发生了好几次,新课程强调和重视。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和教学设计应遵循的法律语言学,注重积累,注重感知,注重实践。

2.1重点建设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 “专注于语言的积累是非常突出的一个要求是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经验的语言教学课程标准,我们的传统的继承。

2.1.1积累了非常广泛的语言,方式有三种: BR p>◆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应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积累语言材料,如掌握基本的文字符号,如积累了大量词汇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的发展。

二是积累语言模型,如记精彩的古代和现代的话语,文本和等。语言模型通常含有丰富的词汇,深刻的思想,良好的情绪或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法的成功故事。累积的语言模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训练,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法律语言的积累,或积累意义上的短语。在漫长的模仿学习和语言实践,通过反复曝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觉,形成犀利的语言的感性接触到法律语言的敏感性。因为中国学习“的特殊功能主要是不知道的积累,但“感觉”的积累是不可能突飞猛进,但只有微妙的。“[7]

◆文化积淀一定的文化知识,包括了解,喜欢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感悟优秀文化精神,有一定的文化品味。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也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文化,语言学习不仅是掌握语言,但也是一个文化的学习和感染两种语言的积累。学习和文化内涵,也促进语言发展的一种手段。语言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文化的积淀就会成为一个关键因素,提高语文素养。

◆生活体验。语言学习和生活非常密切的联系,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一种高尚的人生理想,并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语言学习的唯一依据,只有持续发展。[8]

2.1.2注重语言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

◆要积累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课堂上充分重视,以确保时间。

◆积累在于毅力,培养学生的意识和习惯的积累,才能真正实现积累的数量提高语文素养的飞跃。如办卡作为一个学习程序阅读和学习笔记,使学生逐步养成了一个习惯;

◆强调文本语言材料的积累。初级解决方案小学识字任务,进一步加强教学,尤其是作为一个初中语文词汇发展的基础上,应该是一项优先任务教学,使学生在初中可以积累一定数量的扎实书面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

◆强调读书,朗朗书声回到教室。应该让学生学会享受阅读,认真背诵,使我的心灵,“文心兰”相谐振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朗读时,大脑思维最活跃的人体器官的活动,而不是默默时活跃。允许学生阅读长期坚持,验收规范的语言,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感语中的。

◆注意背诵背诵作文累积的精华语言,提高语言综合素养的积累写作范式非常有帮助。要加强背诵指导,让学生在课外和朗诵诗歌,古典散文尽可能在课外完成和背诵。

◆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的阅读,这是一个关键语言的积累。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扩大读取表面,增加阅读量的兴趣。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它还提供了义务教育在校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广泛阅读“过程中,把实施课程:第一,在阅读和阅读习惯,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实施良好的教科书在课堂上设置的“经典阅读”的兴趣,坚持“阅读课”,三是探讨的话题阅读作业,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在过去的全面研究。

2.2情绪专注于

的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学习与沉重的情绪体验和感知特性。 “要注意语言抗炎作用的影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独特的经验。 “应该让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以解决学生的独特的经验,体会和理解。 “语言教学应着眼于市场情绪的积累,使用。 “相比与以前的大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丰富的文化语言课程,强调语言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看法。

2.2.1所谓的“感知”,实际上可以分为“情”和“启蒙”两个心理过程。“感觉”或“摸”,“摸”,这个过程中的细节和当地文字作为对象。但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触发性,心理读者瞬间流经“看到”的发展方向。所谓的“启示”,即,外侧向内侧,周围的角落。这种所谓的“表”,“微”,也就是文字细节和地方,这里所说的“礼”和“a”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文本。情绪是从细节上的文字和局部知觉的整体意义的面向文本的理解,掌握复杂心理过程。

传统的阅读观念,阅读是一个过程,接收和反映文本;情绪读数的看法是,阅读是一个意思施工过程中的阅读视野,文本意义的感知。来源有两个,1是文本本身,另一个是读者的之前的知识和经验。由此看来,阅读理解,其实文本的各部分之间,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体验积极建设进程的意思。[9]

2.2.2所以,情绪读数的概念,语言教学和启发的意义是什么?什么语言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的先读教情绪情绪,由启蒙运动感,第一感启蒙,因此,语言教学,阅读文本,让学生工作的一些“感觉”教学应该是学生接触语言的起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的文字,让学生揣摩情感的文字 - 触摸语言,情感经验感官体验的文本是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独立阅读。 ,感情的形象。为了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学生目不转睛,潜心阅读的文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记录他们最初的真正的阅读体验。要加强对问题的认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调整教学思路。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布置学生准备时间“熟悉的文字,“开始一点点的考试预备学校开始解释的情况下,文本,或组织学生到周边预定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不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其实有很多学生在排演中,并没有真的很难成为熟悉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急于开展教学活动,不会阅读“起点”,却忽略了阅读和阅读过程中的必要的经验,效率自然很低。

◆注重整体感知课文语言教学探索意义的作品,分析,不仅要在文本的具体内容结合的感受和经验,扩大,也从总体上把握意义的文字作为目标。

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有一个流行的做法:“选择您最喜爱的段落读。”这种方法似乎反映了从表面上看到的选项,让学生学习尊重,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价值的表现,而忽略了其本质是整体感知文本,扫地,任意肢解文本,相反的感知必须尊重法律,因为每个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的教训,当地始终是存在于整个的人,作品文本阅读情绪的完整性,注意文本结构效应。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文本的整体把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文本解读,把握“度”。胡感,感启蒙的的文字情绪和当地离境的细节,但它看起来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含义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虽然是一个“度”,这给文字的同时,制约着当地的当任何的约束和自由发挥,当它是模糊和毫无意义的过度阐释的文本超出文本的整体意义的解释。语文教学感性和理性,正确的解释过度倾向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情绪的重要性意义。阅读重要的作用,情绪的理解和探索的基础教学。

2.3

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应着眼于实用的语言技能,培养这种能力也应该练习语言的主要途径。 “应该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语言规律。 “力求反映在实际的教学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的机会。 “总之,语言是学习,而不是教会的,语言教学应着眼于语言实践

2.3.1语言实践,概括地说,是使用的语言,那就是在各种场合,大脑,舌头,眼球运动,移动的耳朵,手,和其他行为通过口语和写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语言教学实践在阅读,写作,教学,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应体现。
>

2.3.2注重语言实践,语言教学应注意:

◆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来设计课堂。例如,阅读教学,如果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结论控制的目的,许多教师不自觉地以解释的主要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的相关结论。教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集中学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日益全面的人类发展,这个过程需要的教学阅读学生在老师的独立阅读实践过程的指导下进行,然后,在教学设计,学生的阅读为主线,以自然学生自己的经验作为教学开始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问题,而确定教学理念的基础,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练习阅读,学会阅读法律作为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创设情境,所以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学习,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动机,教室里听,说,读,写活动贴近百姓口语和写作活动,使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语言技能的形成。

◆实践化进程。多见于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总结的过程中,亮的缺点:缺乏分析参与在阅读速度太快,咀嚼不充分得出结论为时过早讨论缺乏差异消失得太快,享受合理的解释缺乏太快,缺乏整合的阅读结束得太快了。[10]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中应注意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和见解。

◆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加强语言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新的亮点。语言课程,全面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重心,自觉地指挥学生大量的读取和写入,使用的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而不是从语言,语言演变成唯一的活动是不是一个壳。

再拿建设的重点,侧重于感知,练习语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将永远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会少艳丽,会有更多的语言本身更多的努力,它将使一个更简单而有效的教学。

『玖』 教育学~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三大基本理念:抄 关注学生发展,强调老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其实总结起来就是更加人性化的素质教育,包括课堂管理、考试分析、教学设计等都是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分析与决策,借助云计算技术,让教育更加科学,云校 为学校提供这些全面的分层走班教学支持。

『拾』 关于教育学改革的方面

《教育学课程》专题式教学的利与弊
【 作 者 】陈伏琴
【作者简介】陈伏琴,华中理工大学高教所
【 正 文 】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迫使各国把竞争的焦点放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创新教育势在必行。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一、创新教育需要创新的教育体系
1、创新及创新教育的必然性。
1)历史的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创新史。 人类社会从野蛮简陋的原始社会发展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其间充满着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而科学的本质则是创新。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推陈出新,创造出一些更适合于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事物,才能迎来今天的辉煌。因此,创新是历史的选择。
2)时代的呼唤。知识经济时代,人类面临更多的挑战, 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竞争更加激烈,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各种严重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因此仅仅依靠对现有可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已经行不通。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创新。知识经济赋予我们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创新,才能最好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社会的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进行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改革的模式无路可循,唯有自己在探索中开辟自己的路,因此社会主义事业实质上走的是一条创新之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林,只有依赖于大量创新人才的贡献。
创新已是一种趋势一种必然。但与世界一些伟大的民族相比,与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相比,我们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还是相当不相称的,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个人的创造潜力,虽系先天的禀赋,可是人人具有。个别差异的存在,只表明程度上的高低与类型的不同;且每个人的发展都不充分,还有余地接受教育,使之尽量发展。创新能力可因教育教学而发展。史坦(stein )在其《激发性的创造能力》(1974)中,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唯须适当的教育。因此我们应努力改革传统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扩大学生创新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2、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创新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或方式)的统一,因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们常说,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有人甚至提出高等教育学逻辑起点以课程为起点。同时,课程又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等都不可能得到落实。因此,要实现创新教育目的,优化课程体系应是首当其冲。
二、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曾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而我国的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实在不可恭维,从某种意义上说,已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对形成这一缺憾无疑是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找出现有课程体系的种种弊端,然后对症下药。
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知识分割过细。由于课程大多按不同专业设置, 有些专业口径狭窄,课程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面内,因此各门课程之间分割的很细。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许多教材面面俱到,教师讲授又照本宣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必然会导致对许多重要内容的舍弃,舍本逐末。而各个专业之间又泾渭分明,隔行如隔山,学科之间难以迁移,由于知识分割过细,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考虑,其结果一方面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不必要的重复和产生某些漏洞,另一方面,又造成学生单向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识结构,不利于他们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2)课程内容陈旧。许多教材都还是七、八十年代的产物, 有的甚至更早,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的东西,缺少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内容,如生态环境问题等,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新颖性,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更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3)课程过于求同。课程内容大多属于定论的东西,不容置疑, 缺乏对学生的启发性,致使学生习惯于接受书本已有的结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求同思维的训练,而忽视求异思维。课程设置强调统一性,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忽视个性的培养,其结果是学校无特色,学生无特长,不利于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的成长。4)教师单向灌输。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 片面强调知识传承以及应试技巧的训练,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方法,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多采用演绎法,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5)实践环节薄弱。课程大多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环节。从理论到理论,课程显得既枯燥无味,又空洞乏力,导致学生虽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6)课程结构不当。专业课比例过大,而对基础课重视不够; 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重课堂教学,而轻活动课程;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等。其结果是课程门类多,课时多,学生负担重,自学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才能。
现有的课程体系造成综合教育的削弱,创新教育的忽视,实践观念的淡薄,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科学与人文分离,动手实践能力差,个性发展受到忽视,最终阻碍学生创造性发展。
种种弊端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影响。即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等;二是受系科分割的影响。“大学被狭隘的系科利益所分割,造成了扩大学习领域的障碍。”
三、课程设置的依据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告诫人们:“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一样,绝不能错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要改革不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清楚课程设置的依据。
课程设置要考虑众多因素。其中社会与时代要求、科学知识发展的需求及个性发展的需求是几个主要方面。
1)社会与时代的需求。社会结构一般包括经济、 政治和文化结构,他们对课程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中经济结构的影响是主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展示其巨大的魅力。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人类将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的矛盾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创新教育的内容要在课程中得到 深刻反映。面临信息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应在课程中得到体现。
2)科学知识发展的需求。 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成果的特殊形态和高级形态,课程总是从科学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因此课程内容一般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精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各个独立学科之间已由单线联系走向多维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多层次的、综合的科学体系。设置一门新的学科,必须懂得与此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要建立和设置较完备的较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课程门类结构还必须把握和理解整个科学体系中,各个分支学科的具体内容。
3)个性发展的需求。 课程是为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而设计的,因此受教育者个性结构发展的需求对课程的发展同样具有制约作用。总的来说,大学生应该处在科学知识发展的前沿,要设置合理的大学课程,就必须了解大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及其发展需求。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表象和形象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发展到较高水平,促使他们能超出有形的物质条件的束缚而思考问题;他们的思维富于独立性、批判性、组织性和深刻性。与此相关的是,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注意力,都已经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正经历着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通过自我意识,大学生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特征进行评价,分析自己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特征等的优势和特点,并力求使之趋于完善。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的创造活动中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与补偿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认知过程和自我意识方面的心理发展水平,表明大学生要求独立,要求发展个性的愿望更加强烈,大学阶段也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
大学课程的设置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努力设置最优化的课程体系。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
课程体系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仅从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方面谈一下一孔之见。
1、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的和谐发展,课程应该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应是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促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的提高。
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统一, 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等。
2)自学能力的增强。 课程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因为独立思考是创新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首先要从时间上保证,如缩减课时,留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另外,从物质上保障,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的建设。
3)人格品质的塑造。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课程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
4)实践能力的提高。
5)学生个性的发展。2、课程内容的改革。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确立课程内容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任何知识都有价值,但“最关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哪个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斯宾塞语)。课程内容是价值实现的载体,功利主义者以“有用”为最高价值,但有用的价值标准往往具有近视性、片面性,不利于人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知识的标准应从“有用”转向“有效”。有效知识指对学生新的或具有新意的观点、材料。
有效知识不同于有用知识,它既包括一部分有用知识,也包括一部分“无用”知识。有些知识当时对学生个体来说,也许无用,或者表面看起来无用,但就学生的长远发展看却是大有用处的。同样的,有用知识也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有些知识虽然有用,却对学生来说并无新意,因此也不能算有效知识。
有效知识也不同于科学知识,它也包括一部分非科学知识,有些科学知识就现实意义来讲,逐渐陈旧、老化,它的价值越来越低,直至接近为零,而沦为无效知识。如气象台“预报”“昨天”的气象。即使正确也无效了。非科学知识也不能笼统的认为都是无效知识。如神学、宗教等是非科学,它为什么经久不衰,说明它有一定的有效性非科学知识可以启迪人们的思考,努力“证伪”,从非科学走向科学,从而形成更牢固的科学世界观。因此课程内容应尽可能选择有效知识,主要是那些科学而又有用的有效知识。
在确立了这一指导思想后,我们认为大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使学生形成某种职业定向以及用较短的时间胜任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的保证。专业赋予人们谋生的技能,是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都需要的生存与发展的手段。
2)人文、社会课程。 高等教育目标应当是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需求出发,达到两点: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专业课程主要教会我们做事,而教学做人的课程却常常被忽略了。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社会人,使人区别于禽兽。因此人文社会课程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社会课程主要包括文、史、哲、艺术、经济学、社会学等。尤其是艺术教育还没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它对开发人的右脑,陶冶人的情操及对创造性的培养方面所能起的潜在作用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
3)科学方法论课程。现代社会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产物。 大学生理应处于科学知识发展的前沿,而且许多大学生将来都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即使不如此,科学方法的掌握也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因此应开设诸如科学研究方法、创造学等方法类的课程。
4)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类课程。现代社会知识急剧膨胀, 而且日新月异。知识的获取与选择日益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速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当代大学生要及时地了解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与工具。因此计算机网络知识也应扩充到课程中来。
5)实践课程。针对我国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特点, 实践课程更应受到重视。光有理论,缺乏实践是很难取得更大突破的。理论不付诸于实践,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应加强实验课、第二课堂等活动课程的建设。
3、课程体系的三个转变。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
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职责在于把个体训练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课程具有“认同性”的属性。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达到高效率及行为变化上达到高质量,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创造性”课程与“认同性”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的出发点及学习的心理水平不同。“创造性”课程将学生的学习由感知、记忆水平提高到想像、思维高度。主要特征是学生在课业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态度及创造性地掌握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性”课程并不否定对知识掌握的必要性,但却不止于认同式的掌握。现代社会知识激增,各行各业变化加剧,掌握一门技能便一劳永逸的传统逐渐被打破。要解决知识无限膨胀与学习能力有限的矛盾,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就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系统的、方法的知识,因为只有这些知识才具有更强的迁移力。另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人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性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综合化课程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叫作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一种是合并数门相临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叫做广域课程(broadfields curriculum)。

阅读全文

与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