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在30分钟之内把答案告诉我,谢谢,急啊
前 言
人类的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从大气层到外层空间的逐步拓展过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航天技术,开辟了人类探索外层空间活动的新时代。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迅速发展,人类航天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航天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群中对现代社会最具影响的高技术之一,不断发展和应用航天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展航天活动,于1970年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迄今,中国在航天技术的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一世纪,中国将从本国国情出发,继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迈进二十一世纪之际,有必要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原则、发展现状、未来发展和国际合作等作简要的介绍 。
一、宗旨原则
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使外层空间造福于全人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经济,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航天活动在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和原则。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
--坚持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方针,使航天事业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在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将航天事业的发展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鼓励和支持。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航天技术攻关,实现技术突破;同时,重视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把航天技术自主创新与必要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国情国力,选择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中国发展航天事业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为目的,选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提高航天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重视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中国谋求更加经济、更加高效的航天发展道路,力求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相统一。
--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天地结合、协调发展。中国政府统筹规划并合理安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促进航天事业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发展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1.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引导中国航天活动的发展方向,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推动航天领域中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促进航天科技在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深化航天科技工业的改革,实现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国家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管理,建立航天法规体系,制定航天产业技术政策,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发展。国家鼓励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高等院校在国家航天政策引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航天活动。国家支持航天科技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中国航天技术实现产业化。国家支持公益性航天活动以及具有商业前景的航天研究开发工作,并不断强化对航天行业的监督。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民用卫星管理及相关的政府间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
三、未来发展
二十一世纪将是世界航天活动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中国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正在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航天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快发展航天事业。
发展目标
近期(今后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
--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积极支持商用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展,开发长寿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初步建成中国卫星通信产业。
--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步建立导航定位卫星系列,开发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系统,初步建成中国的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
--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运载火箭,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化系列,增强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
--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
--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统一规划和建设各种卫星遥感地面应用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地面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处理和分发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在对地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形成较完整的业务化应用体系。
--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建立新型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加强空间微重力、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文研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远期(今后二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
--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广泛需求,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
--按照国家整体规划,建成多种功能和多种轨道的、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建成天地协调配套的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形成完整、连续、长期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
--建立中国的载人航天体系,开展一定规模的载人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
--空间科学取得众多成果,在世界空间科学领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开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测和研究。
发展思路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路是:
--促进空间技术及应用实现产业化。引导和鼓励航天科技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
新,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运行机制,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运载火箭为重点,分步实施,推进空间技术及应用产业化进程。
--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采用"优先安排"、"积极支持"、"适度发展"和"跟踪研究"四种不同方式部署航天活动三个领域的各项工作,以实现中国航天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预先研究和技术基础建设。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关键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加强航天活动三个领域的技术基础建设,扩大国际空间合作,继续保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势头。
--加速航天科技队伍建设,构筑航天人才优势。发展航天教育,培养航天人才,采取特殊政策,加速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年轻的航天科技队伍。普及航天知识,宣传航天事业,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航天事业的发展。
--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针对航天活动投资大、风险大、技术密集、系统复杂等特点,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四、国际合作
中国一贯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主张在平等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和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
指导原则
中国政府认为,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1996年第五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合作中,一贯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国际空间合作应以和平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为全人类谋取福利为宗旨。
--国际空间合作应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国际空间合作的优先目标是共同提高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能力,享受航天技术的惠益。
--国际空间合作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空间环境和空间资源。
--支持加强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的作用,支持联合国的外空应用方案。
基本政策
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国内外航天科技的市场需求,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空间合作。
--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多边国际合作。
--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区域性空间合作。
--重视与发达的空间国家的空间合作,同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
--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和高等院校,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主要活动
中国在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年来,中国开展了双边合作、区域合作、多边合作以及商业发射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国际空间合作,取得了广泛的成果。
1.双边合作。1985年以来,中国先后与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典、阿根廷、巴西、俄罗斯、乌克兰、智利等十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政府部门间空间科学技术及应用合作协定、议定书或备忘录,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双边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制定互利的空间计划、互派专家学者、组织研讨会,到共同研制卫星或卫星部件、进行卫星搭载服务、提供商业发射服务等等。
1993年,中国与德国合资成立了华德宇航技术公司。1995年中国与德国、法国的宇航公司签订了"鑫诺一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合同,并于1998年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与欧洲宇航界的首次卫星合作。
中国与巴西开展的地球资源卫星合作进展顺利。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中巴双方除了整星合作外,在卫星技术、卫星应用以及卫星零部件等方面也开展了多项合作。中巴在空间领域的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在高科技领域进行"南南合作"的典范。
2. 区域合作。中国十分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1992年,中国与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联合倡导并发起了"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多边合作研讨会"。在此区域合作的推动下,中国、伊朗、韩国、蒙古、巴基斯坦和泰国等六国政府于1998年4月在曼谷签署了《关于多任务小卫星项目及有关活动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除签字国外,其他亚太国家也可以加入。该合作项目的确定,促进了亚太区域空间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3. 多边合作。1980年6月,中国首次派出观察员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第二十三届会议,同年11月3日,联合国正式接纳中国为该委员会成员国。此后,中国参加了历届联合国外空委员会及其下属的科技和法律小组委员会届会。中国于1983年和1988年先后加入了联合国制定的《外空条约》、《营救协定》、《责任公约》和《登记公约》,并严格履行有关责任和义务。
中国支持和参与了联合国空间应用方案的实施。1988年以来,中国每年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定数额、为期一年的长期培训奖学金。1994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合作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亚太区域"空间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部长级会议",并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北京宣言》。1999年9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和欧空局合作,在北京举办了"空间应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2000年7月至8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与联合国外空司和亚太经社会合作,在北京举办了"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卫星技术短期培训班",来自亚太地区十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参加了培训。
空间碎片问题是人类进一步开展航天活动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中国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空间碎片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与有关国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95年6月,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加入了"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中国将继续与各国共同探讨缓减空间碎片的途径和办法,积极推进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还参加了诸如"国际对地观测委员会"、"世界天气监测"、"联合国减灾十年"、"国际日地能量计划"等多边合作项目。
4. 商业发射服务。自1985年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国际卫星发射服务业务以来,至2000年10月,先后为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瑞典、美国、菲律宾、巴西等国家及中国用户成功地发射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是对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有益补充,也为国外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
优先领域
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优先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国际合作:
--积极推动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多边合作,利用空间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和灾害监测。
--支持中国航天企业在平等、公平、互利的原则下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商业发射服
务。
--支持利用中国成熟的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技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为合作国家提供服务。
--支持开展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环境探测、微重力科学、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等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空间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实践活动包含着三种形式:生产,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实验。
1、改变自然,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流通、财政、金融、信托、投资、保险、服务等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
2、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它是社会的活动,它是历史的活动。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将实践分为社会实践和自然实践。社会实践,即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自然实践,即人类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①改变自然,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流通、财政、金融、信托、投资、保险、服务等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
②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它是社会的活动,它是历史的活动。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将实践分为社会实践和自然实践。社会实践,即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自然实践,即人类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①改变自然,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流通、财政、金融、信托、投资、保险、服务等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
②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它是社会的活动,它是历史的活动。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将实践分为社会实践和自然实践。社会实践,即人与人之间所有实践活动的总和。自然实践,即人类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2)人类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正在从物理空间扩展阅读
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关系生成、演进的基础和根据。实践内在地包含着的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实践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不是作为给定的、现成的结构强加于人的生存之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3.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
传授知识经验,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自然,积累经验,再传授给下一代.
4. 对于学生而言,影响他们发展(整体性)的问题
新课程内容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忽略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其实,它是一维的新课程三维目标系统中,其重要性不逊于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规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和质量要求的基本纲领性文件。课程改革中国的历史悠久,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大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通过的共同努力下,近300名专家,18种课程标准草案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编辑本段]为什么课程改革
当然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集中体现和教育理论和概念的载体,因此,最重要的基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生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主观意志的产物,但具体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是否有一定的社会教育的改革,同时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甚至是大规模的。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充分说明了在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事实的发展历史表明,社会和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将导致在学校的重大变化教育。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世纪教育改革的东西,其原因也在于此。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使受教育者文化的生产者和工人成为工具的生产和消费。学校教育抢手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重点,尽管教育在历史上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并呼吁改革教育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果你不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将严重影响该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所以在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这里。
同过去时代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材料强度具有高度的科学文化和人文科学相比,人类在21世纪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所谓高度的科学文化和人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写作,口头表达能力,计算和解决问题,二是要有基本的知识,技能,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他能够生存,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和终身学习的发展。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和在过去七个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认识到当代的发展要求,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历史责任的现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在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达到了一个点没有变化,出于以下原因。
固有的知识为基础的,面向主题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危害,产生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的时候,人们的要求。第二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实施。单
课程结构,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新的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社会现实条件下的海上训练学生记硬背的问题广泛课程评价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课程管理和筛选,选择功能;讲团结,导致在使用过程中难以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存在的这些问题,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产生的不利影响,都足以推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编辑本段]课程改革的目标
简而言之,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内容,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以满足素质教育体系的要求。
工业经济“效率”的崇拜已经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是简单的,标准化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建立分类的基础上的主题和课程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特点的课程结构。此外,各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权威”的追求各自的领域,不仅导致之间根深蒂固的学科和教科书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脏教科书作为知识的载体,将成为限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的基础。换句话说,知识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因此,
现有课程体系的特点,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的教育或知识上的概念的人类发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经济发展的的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生产和技能主,但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该是最高的目标,同时,它也构成是所有关于“发展”。
显然,如果现有的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能根治的弊端,素质教育无法实行。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的新课程,同时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系统的工作。
转变过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全面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的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与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V ,符合素质教育评价考核体系的概念
六,实施明确的决定的基础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三个课程管理系统
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育质量将是流于形式。与过去相比,在如何对待学生的课程改革,学习知识,开发课程,有一个显着的变化。
学生学生的意见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如何对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学生的意见,学生是否是一个人或事物的核心物质。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我们的实际教育工作,但患病的学生摆布的现象。这涉及到一个问题,怎样待人接物。此课程改革为学生的意见,坚持以下三点。首先,随着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让学生们“决定”。马克思主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阐述人性,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已经体现在课程标准。
二,作为一种主动形式的生活,学生和非寿险和寿险的植物,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它是这一举措,人们可以不断“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学生未完成。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的:在我们的学生身上,有着丰富的潜力,是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关键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概念的发展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的愿景,但是,应试教育模式严重限制了“发展”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的“发展”是指只对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种测试,以增加或熟练。重点发展的工具性价值的概念,严重破坏了固有的自然,从而严重阻碍了实现的价值,对人体。应该看到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但内在统一的人类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除了课程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教学过程中,也强调课程评价,课程标准是从“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定应实现三个方面。只有坚持一个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观“发展”是质而非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概念“,即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或个性。
从以前的配方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此,系统的知识几乎已经成为代名词,当然理由为什么知识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因为人们的知识,一些“神圣”的功能。知识不仅是绝对的,但也客观因此,知识成为外面的人,有什么可做的人,类似的地下矿产客观存在。知识,唯一能够做的事情的人,“发现”。对于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任务,但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知识的指导下。知识的概念,学校教育结合的书,老师,记硬背的现象,该中心的中心。
坚持这个课程改革实践的角度,吸引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的研究和其他学科知识属于人类的知识领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并进行测试,换句话说,无论收购新知识或掌握的现成知识的积极参与,都离不开的人了解活动的主题是分不开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探索选拔过程的过程中,创建过程,但也是学生科学精神,本着创新,甚至是正确的观点的世界演化过程。因此,课程改革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学习,个性化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要学习探索,以奠定终身继续学习的基础。
四,
课程的课程理念是一个历史范畴,直接受教育的目的,因此,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理念课程教学科目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总和“的观点普遍被人们所接受。 。需要明确指出,“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不同类别的。这样的课程概念的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单,这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点是不匹配的,那么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在实践中,内部和外部的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的传授,技能,往往被作为一个额外的负担和排斥。基于这方面的知识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的价值追求。为此,有必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构成课程材料。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材料是潜在的教育意义,才能激活学生的个人经历,可以证明。为此,我们必须消除障碍障碍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课程和生活的掌握。只有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习负担额外的,是没有生命的,但生活的需要;,最初被迫接受“学习”的活动,在后缘(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和智力的平等地位。
[编辑本段]课程结构到教育成果债券
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的基础活动的顺利进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主要任务和方向的调整是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第一课程结构调整
课程结构调整,就其本质而言,是重新认识和建立价值的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地位,角色和关系。 “
课程类型,主要有:①课程和经验,当然,这是要区分两种类型的课程内容的固有特性。其中,课程价值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使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积累的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经验(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是区分两种类型的组织。从课程内容,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是使学生获得一个合乎逻辑和连贯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是由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理解并形成一个全面的视野,把握和解决的问题和方法(3)必修和选修课程,这是区分两类课程实施的要求,从教案。其中,占主导地位价值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共同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是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这是区分三类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要。哪个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反映该国的教育课程的意愿,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是满足实际需要对当地社会发展走过的历程,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课程演示。价值互补的各种课程每门课程类型与一个特定的值,这意味着他们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地位,学校的课程结构,学校课程的结构应该是每个类型的课程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
我们目前的课程结构,有一个更严重的不足之处。首先,占据绝对优势在学校课程的课程,经验少的课程,主题课程占据绝对优势,最小的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选修课程,最小的关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充实发展课程类型单一,同时注重价值的一种或几种课程类型,忽视或放弃其他课程类型在学生发展,学生在这个单一滋养片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价值不可避免的。其次,比例失衡之间的各种特定科目,语文,数学和其他科目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过高,排挤其他科目的时间,直接影响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单状态为当前的课程类型结构,在新的学校课程结构的相应学科课程体验课程,主题课程相应的综合课程,选修课程,相应的必修课程,并提供设计的学生。一个更大的空间,相应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多样化类型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全面实现的过程值,当然各种学生,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学生的分数过分追求学业,综合素养主动学习能力弱,提供了有利条件。科目中的比重在目前的课程结构,新的教案,分别失衡,从原来的语言?的比例为24%至20%至22%(1992年),数学增加16%(1992),以13%至15%,而且比例等传统优势科目下来,同时,该项目累计小时下来分配给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有6%至8%的课时,地方和校本课程有10%至12%的课时。显然,调整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之间的关系反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着眼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以获得新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结构的调整将扭转主题,类型的学校课程中,为了实现多元化经营,特定主题的均衡要求的比例的比例情况长期以来困扰中国中小学课程单一类型的不平衡
“纲要”的第二部分。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拼写出来。
(一)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小学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的性格和生活,语言,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高中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课程
初中高中阶段设置事业部相结合的课程,包括职业道德,语言,数学,外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 ,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推进各地选拔的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选修课程。
语言义务教育,艺术,美术课,加强写作教学
(2)高中分科课程,为了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人格发展,课程标准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成立了积极学分制管理。
(三)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多种选修课程,技术类课程。和技术教育从小学至高中。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接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了解的一般技术和专业分工,具有初步的技术能力。
(四)农村高中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以满足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当地的条件,以满足本地课程的需求,深化市农科教结合“和”三项教育等项改革,教育和技术培训,通过“绿色证书”试用“双证书”。
大纲明确的课程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全面和选择性。平衡,全面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调整的三个基本原则,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从目前的课程结构不同可以说,一个均衡的,全面的和选择性的,我们完全理解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平衡的课程结构是能够保持一个适当的,合理的比例是指各类根据新课程,新课程结构包括所有类型的课程和各种主题密切相关的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学校课程体系的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自己的生活,一流的缩放的同时,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这是反映从课程方案层面平衡,如何实现在一个实际水平?
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的独特性和每门课程的独特价值,他们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当然征服世界,所有的课程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发挥课程的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再次承认有讲究课程的教学任务。义务教育设置各种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系,首先在课程序列,安排课程内容或多或少在Session中的比例设计,高,低,使每门课程的不同位置和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从这个角度来看,当然应该可以处理不同,但这种区分的目的是保持为了实现整体优化课程,课程之间的平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平衡会从不吝啬各种学科或领域的学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全面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一门学科,注重联系儿童的经验和现实生活中,促进和追求不同的学科,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他新的课程结构,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现行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为基础的现象。
二,设立一个综合性的课程,综合课程的设置更是集中体现课程改革不仅开设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而且还提供了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初中的课程结构。舞台布景部相结合的课程,高中分科课程。这意味着,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比例正在发生变化,在学校教育水平的变化。低年级的课程结构,一体化课程大大超出主题和课程,提高品位,综合性的课程,课程结构比例逐渐下降,而学科课程的比例逐渐提高,并最终超出综合课程。此次调整后,课程结构,不仅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教师的情况。是考虑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的教师,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已经开发了一个全面的课程和部门的课程并存“自助餐”式的教案,周围的选择。“一体化”课程计划,原来的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历史,地理融入艺术,历史,社会,艺术,音乐集成整合,这三个科目的综合类课程;道德生活,道德和社会,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高度集成的,全面的课程课计划。显然,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已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 ,国家积极倡导在实施综合课程教案,开设综合课程,将有效地改变现有的课程过多或缺乏整合的现状,从实践层面,实施综合课程必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为指导,真正发挥价值和作用的综合性课程。
三,创建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这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课程,是一个亮点课程改革,为此,我们建议要强调的,在本质上,这是一个非学术的领域,生活实践基础上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
5. 怎么理解教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势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三大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试验。
教育属于第二种,是培养人、改造人的实践。
6. 辨析题: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人类正是这样的一种动物
7. 教师掌握应用中学地理教材的过程分为哪两个阶段
掌握地理教材的过程可是分为1.熟悉了解地理教材内容和现实社会对地理知识要求;2.在熟悉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知识面,如何利用其他方面的知识来协助自己掌握地理教材知识以及把这些知识更好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上去。
高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知识积累已较厚实,认知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世界比较丰富,我们的教学如果还局限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一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这既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难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学科思想的教育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之中应是我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应有之意。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笔者在学习了课程标准后的体会是:教师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来一场自我革命,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构建新的知识观、教材观、教学观
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既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又体现着地理学的学科思想和理论体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把原本完整的教材体系人为的肢解为若干个所谓的“知识点”,并将其分为“必考点”、“常考点”等三流九等,使教材内容变得支离破碎,长此下去,不仅破坏了教材所体现的地理学理论的系统性、整体性、理论性和规律性,更使学生对地理产生一些偏见和误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一句空话。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鉴于此,广大地理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教育理念,做素质教育的积极实践者。
新的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十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选修摸快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结构贯穿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整个教材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域为对象,以理论为指导,以综合为方法,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注重知识的重新整合。同时,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下的知识观和教材观,努力构建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新的课程体系。
二、开放课堂,体现地理科学的实践性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学是一门基础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实践性在教学中的主要表现:一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动脑,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二是许多地理知识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或得到验证;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识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这是实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共84个,几乎全是实践内容,它包括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演示、地理制作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开放课堂的形式很多,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与有关部门联系,承担学生力所能及的专题调查或研究;组织专题报告会;观看科教影视专题片;访问有关地理知识的网站等。
开放课堂既是体现地理学思想的有效形式,更能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战,也给每一位教师施展才华留下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
三、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地相关论是贯穿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课程标准无论是共同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其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位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体现这一课程理念除介绍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外,根据教学内容,应有机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如讲到大气环境保护时,可以联系为什么要停止生产并逐步淘汰传统的冰箱和空调;讲到城市环境问题时,可联系城市环境问题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让学生列举其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途径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包括我们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市民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等。教师还应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地理和我们的衣、食、住、行、游等密切有关。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学生就不会有陌生感和抽象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和形成就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以典型的区域地理为案例重点分析,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所以,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尤其体现在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之中。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许多用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建议,如地理1中建议: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等;又如地理2中建议: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列举的典型区域为案例并有机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如讲到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时,可以将初中地理讲到的著名工业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工业地带、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美国“硅谷”、我国宝钢等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又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具有现代特征的地理学思想,这在课程标准中也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统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统是由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地球的每一个圈层又是一个子系统,组成每个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地理环境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立体空间,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区域性、规律性和动态性,体现了整体性、层次有序性和动态性这系统论的三大基本原则。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把地理环境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当今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学重要的学科思想。根据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这一特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与处理教材内容,切忌将各要素和区域孤立对待。
六、注重突出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这一性质在课程标准所列内容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共同必修课程为例,从课程标准所列举的内容标准来看,除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内容侧重自然科学外,其他所有的内容几乎都体现了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包括一些中学生在内的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地理学属社会科学,认为学习地理没有什么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甚至以为死记硬背是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以致于有的老师告诉自己的学生学地理就是“背多分”,这也是导致地理课在学校地位低微以及许多学生对地理兴味索然的重要原因之一。综观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许多知识和原理都涉及到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历史学、信息技术学及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2003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的综合题第一题的材料就引自一段古游记,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读不懂这段游记,后面的地理问题就很难正确回答。因此,广大地理教师要很好的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仅是一个地理“专才”还远远不够,必须成为一个“通才”。从地理学的双重性质看,地理教师本来就应该是“通才”。
七、全面、辨证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体现地理哲学思想
穷本探原、全面辨证的地理哲学思想是地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命论”、“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合一”、“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地关系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哲学思想。课程标准中关于宇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宇宙、天体及地理环境是运动和变化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运动与时空分布是有规律的,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地理环境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地理环境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人类在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等都是地理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比如在讲到台风、火山、沙尘暴、寒潮等内容时,不仅要强调其灾害性,还要全面、客观、辨证地分析其好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从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全面、辨证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演变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说明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境界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地理新课程的框架是课程标准的又一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明特色,以共同必修课程为例,这在地理2和地理3尤为突出,地理3更有一部分内容专题讲述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所有的活动建议都始终体现了这一思想。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地理学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种的哲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阐明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目标。
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要看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的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1972年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类将发展看作追求和社会要素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课程标准在阐述这一思想时是以区域为对象、以问题为切入点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方式来体现这一思想:一是全面介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使学生完整的掌握其理论体系;二是简要说明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要告诉学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在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之后所探索出的一条正确的科学的发展道路;三是介绍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发展问题等全球性问题,说明其成因、危害、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等;四是注意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人手,讲身边的事,讲身边的小事,以增强学生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五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进行一些专题性的探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六要说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是已突破了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强调在可持续发展中国际合作的价值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全球意识;七要告诉学生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已被写入宪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1994年3月25日,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对世界、对未来、对子孙高度负责的态度,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依据、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这是一个全面的纲领性文件,包括有关经济、社会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计划生育、发展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共78个方案领域,从政策和法律建设、科学决策和管理等方面规定了具体的行动目标和方案,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要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规意识,应告知学生,自觉地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可以时时处处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去。
8. 教育学辨析题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简答题 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教育复是教我们怎样做人待事 有教育的制人才会更懂得怎样做个文明人教育也是培养人才的必须 ~轻解罗裳`~`
学生接受教育后有知识以后才有好的发展,每个父母都想这样,如果小时候没读好书的父母,就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读好书,找好工作,所以学生必须接受教育才行 没知识就只能耕田放牛
9. 西大2017年网络教育[0405]《教育学》作业答案
56、
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
答: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57、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评述教育具有哪些功能。
参考答案:
答: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教育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依赖于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这两类生产都离不开教育。一般来说,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是人类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具有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扩大再生产”的作用。
(2)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3)在阶级社会中,教育还有着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和加强上。
(二)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诸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从人类发展的总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是正向的,具有促进作用,从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具有功利的价值。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最优的教育。能否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也有赖于教育系统整体结构的合理性。
58、
论述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是学校与工、农、商等其他部门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其次,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它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比其他途径更强,能更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再次,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让学生掌握间接经验是教学的特色与功能,它可以迅速、有效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智慧,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社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最后,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教学为主,说明教学是学校教育主要的中心工作,而不是惟一的工作,学校的其它工作应围绕中心工作来组织开展。学校在保证教学的时间、秩序、质量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其他教育途径,使多种途径协调发挥育人的功能。
59、结合实际,论述新课程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答: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人格的健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明确的强调,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作了很大的调整,为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有:
(1)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变革,随着课程制度由专注走向民主,课程内容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2)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学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把教学看成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实际运用的训练等,教学场所由课堂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扩展。
(3)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在新改革中,首先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从只考虑目标取向转变为强调过程取向。其次,评价方式的改变顺应了当前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4)课程资源的广泛性: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它不仅是教材,也不仅限于学校内部,它涉及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60、
结合实际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参考答案:
答: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在课程方面,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
(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4)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10. 谁有教育教学理论的试题(考编用的)发给我吧!急用!越多越好!
一、选择题:(1分×10=10分)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教育的工作方针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C)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把(B)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D)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A)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A.提高质量 B.改革创新 C.育人为本 D.促进公平
2、教育的战略目标是实现更高水平的(B),形成惠及全民的(C),提供更加丰富的(A),构建体系完备的(D),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A. 优质教育 B. 普及教育 C. 公平教育 D.终身教育
3、如何对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评定并帮助其发展智能,教师起到主要作用,必须进行三个转变:教师由学生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的(D),从学生的监护者转变为学生的(B),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情景的(A).
A. 提供者 B. 协助者 C. 引导者 D. 观
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
A.因材施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5、“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运用了哪一种德育方法?(A)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6、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家庭决定论 D.儿童决定论
7、(多项选择题)新课改强调(CD)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8、(多项选择题)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你认为正确的是(ABCD)
A.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B. 爱,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更应该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爱,应该是自然的迸发而不是故作姿态,应该是不求回报的甘心付出,更应该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长久滋养。教育的奇迹很多时候都是由爱与宽容造就的。爱心的基础是具有同情心;没有同情心的人不要谈爱心。
C.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侣伴。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
D.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9、这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上课情景: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台录像机,正播放着发生在一个晚上的酒后驾车事件。每个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小册子。小册子里有关于这次事件的报告和一个写了他们姓名的“检查员”卡片。张老师称同学们为市律师办公室调查员,要求他们负责调查这起酒后驾车事件。学生们有5天的时间去复查已有的证据,并作进一步调查,然后他们必须给市律师办公室提出一份起诉书,并把他们的结论通知给新闻界。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学习方式?(C)
A.自主性学习 B.合作性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研究性学习
10、“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 “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了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请你分析: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评价?(B)
A.传统性评价 B.发展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E.总结性评价
二、填空题:(1分×10=10分)
1、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2、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3、《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成语“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4、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5、教育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6、小班化是一种教育文化。为实现“面向每一个”,我镇提出了四个“百分百”的新理念,即“百分百关注,百分百互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育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爱与希望的阳光里。“关注每一个,激励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功每一个” 是对四个“百分百”的细化解读和目标定位。
7、小学“四六”模式的“四”指四个“百分百”的小班化理念,也指四个“每一个”。
“六”指六个基本教学环节,即引(引出问题)—探(合作探究)—展(成果展示)—评(多层评价)—点(教师点拨)—延(演练拓展)(以上小学老师做)中学“1∶3”课堂评价式教学模式有五个环节,即导学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疑——展示自学效果——教师点拨评价——当堂达成目标。(以上中学老师做)
8、课程改革提出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范畴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承认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是多元智能理论对待学生的基本观念。
10、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对症下药”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针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对症下药”,其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
三、判断题:(1分×10=10分)
1、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什么样的教学意识,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开放的理念,即使有开放性的题目,也可以把它变成接受性的甚至是牵强附会、死记硬背的教学。(√)
2、课堂内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但与升学相矛盾。(×)
3、对人才的界定,多元智能理论采取的是一种“一票肯定”的评定方法,即无论一个人在其他方面有多么的差,但只要他在一个方面有较强的智能,就可称为人才。(√)
4、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是一种承认人的多方向发展(即个性发展)的理论,而且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智能发展(即全面发展)的理论。(√)
5、班级学生人数少即是小班额,小班额教学即是小班化教学。(×)
6、提高教学质量要做到“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任何好的理念也难以落实。(√)
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8、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范畴。(√)
9、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心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10、教师备课要围绕“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来展开;课堂教学要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来进行。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四、简答题:(30分)
1、一位老师在教授《小站》一文时,要求学生回答“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站确实很小”,很多学生举手想回答问题,老师叫起了其中的一位:“一是这个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从不停;二是小站只有一间小屋,一排木栅栏,三五个乘客。”在这位学生答完后,老师给予评价:“非常正确,你说的和我想的一模一样,你真是太聪明了!其他同学呢?”结果没有人再举手。
请利用多元智能评价观解释这是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要点】老师违背了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要遵循适度适时原则。老师过早的进行评价、过早地给出正确答案,不但没有起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反而打消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2、有一天,一个女生交给班主任一封信。信是本班喜欢这个女生的一个男生写的。等到班会的时候,班主任主持召开“我最喜欢谁”主题班会,让所有同学写出这个班级里最喜欢谁,最讨厌谁,然后交上来。
然后他告诉大家:把最喜欢的那个人放在心里,然后把所有写的喜欢的纸放起来,留到大家毕业了,再还给大家……(当然那封信那时候给那个男孩,相信也是一生最美的记忆吧!)加着一些教育语言,当着全班同学面,把写最讨厌的那些个人的纸撕掉,并告诉同学,让我们把最讨厌的人忘记……
你认为这位班主任做得好吗?你还有更巧妙的处理方法吗?请列举出来。(5分)
【评分标准】(答案只要切实可行,能解决实际问题即可适当给分,如谈话法、调查法、引导法等)
3、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请问: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5分)
【参考答案要点】改变了传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形成。
4、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教师丙:(微笑、和蔼的)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
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请你就三位老师不同的做法,结合新课改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要点】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
5、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
我激动地走到李刚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李刚说得对。仙人掌声虽然浑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李刚的肩,我的话蠃得了一片掌声,李刚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读了《刺中有花》一文,你能否就“刺”与“花”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观点?你认为对个别学生的转化,应从哪些方面着手?(5分)
【参考答案要点】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他便使教师认识到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走近他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们。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闪光点,促其飞跃。
【评分标准】本题答案不唯一,意义基本具备即可适当给分。
6、《侍坐》篇:子曰:“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曰:“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注:点——曾皙,孔子的学生。雩yú—— 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
结合上面一段话,谈谈在推进素质教育时期,你是如何修身的。(5分)
【参考答案要点】加强师德修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敬业爱岗、献身教育。2、尊重学生、热爱学生。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严谨治学、不断进取。5、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要像曾皙一样,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
【评分标准】本题答案不唯一,意义基本具备即可给分,但不联系参考材料适当扣分。
五、论述题:(25分)
1、我镇在实现2006年提出的“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奋斗目标后,2009年又提出了“争创滕州市农村一流教育”的奋斗目标,从学校建设、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分解为“高位均衡,优质精品,人本和谐”。你是怎样理解“高位均衡,优质精品,人本和谐”的,请作具体解读。(10分)
【参考答案要点】高位均衡——是指中小学成幼教的均衡发展;各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师资力量的均衡,这也是我们教育公平的基础。力争三年内完成8项均衡发展任务:①是完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建设;②是完成教师公寓建设;③是完成中心小学综合楼建设;④是完成苗庄小学水冲厕所、操场及教学楼内部改造;⑤是完成9处幼儿园的全面升级改造;⑥是完成成教中心的项目提升改造;⑦是全面充实中小内部设施,实现多媒体“班班通”;⑧真正实现全镇教师有序、合理流动,推行“无校籍”管理。完成这8项任务,我们就完全可以说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优质精品——是指办学理念先进,课堂教学优质高效,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力争在三年内实现三大目标:①小班化教育实验真正成为洪绪教育的特色品牌,达到“四有”,即有名学校、有名校长、有名教师、有成熟的经验,在山东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②实现“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工程,能在滕州市起到标杆的作用,如苗庄小学的“花样跳绳”;③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中小学教育质量各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可与城区的学校相媲美。
人本和谐——是指学校始终把教师作为第一资源,干群之间、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师生共同进步。力争三年内实现两大目标:①学校管理由制度管理逐步过渡到文化管理,各校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真正达到校风好、教风正、学风浓;②各校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学校和群众、社会之间关系融洽,无任何电访、信访和人访案件发生,学校社会声誉高。
【评分标准】本题答案不唯一,意义基本具备、合理可行即可适当给分。
2、请列举人所具有的8种基本智能,并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解读我镇小班化教育的四个“百分百”理念。(15分)
【参考答案要点】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人被认为具有8种基本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我镇小班化教育的四个“百分百”理念完全符合多元智能理论范畴:“百分百关注”是指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方面,不仅关注孩子课堂上的表现,还要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还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关注孩子各方面智能发展特点。
“百分百互动”是对师生提出的共同要求,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等多种形式,涵盖了提问、发言、讨论、鉴赏、评价、合作、做游戏等多种学习方式,这是小班化学习过程的基本形态。教师要积极引导、创设互动的情境,点拨、调控、参与互动的过程,使互动充满活力,富有成效。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逻辑、观察、人际等智能。
“百分百展示”是学习效果的呈现,是个性的张扬。它既是互动的结果,又会促发下一个互动点,既洋溢成长的快乐,又催发奋进的激情。可以采用读诵、写算、听赏、说唱、疑悟、议辩、做实验、表演等方式,以小组展示为主,也可以是个人或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快乐。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空间、逻辑、观察、运动、音乐等智能。
“百分百育人”是小班化教育的终极目标,它不仅局限于课堂,只要能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都是课改追求的目标,它包含了智能的多个方面,突出了“德育”特色,体现了小班化教育空间无限、发展无限。主要锻炼学生的内省等智能。
这四个“百分百”,关注是核心,互动是过程,展示是关键,育人是目标,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评分标准】本题答案不唯一,意义基本具备、合理可行即可适当给分。
六、综合实践题:(15分)
具有洪绪特色的小班化教育改革,是我们践行新课程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之举,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的具体体现。在小班化教育发展的拓荒之旅中,我们在茫然中摸索,在总结中提升,体悟着农村小班化教育的艺术魅力,经历着小班化教育文化的熏陶,涌动着浓烈的职业期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会衍生出新的研究课题,我们还将邂逅疑难困惑,而遇不期挑战。
请问:
① 你是如何认识当前我镇正在进行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的?
② 还有哪些不足?
③ 就如何改进这些不足提出你科学合理化的建议。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予以阐述。
【参考答案要点】①具有洪绪特色的小班化教育改革,是我们践行新课程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之举,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的具体体现;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洪绪镇教育的实际,是促进洪绪教育公平、办优质教育的前提。一是随着镇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学龄人口下降的自然情况,班额逐步缩小,这是改革的基本条件;二是全镇师资富余,青年教师多,师资水平较高,发展潜力巨大,是一支有活力、有干劲、易于转变观念、富有创业潜能的队伍,实施小班化教育改革切实可行;三是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教师素质得到提高,教育教学形势空前高涨,成为枣庄市教育的典范。
②不足之处有: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还缺乏理论支撑和专家引领;缺乏严格的教学管理,做表面文章没有实效性;领导干部还不能踏踏实实的扑下身子抓教学搞改革;模式构建尚不科学合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课堂上;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大大提高。
③定期聘请小班化教育专家来洪绪作报告,听课指导,指明方向,深化改革;少做表面文章,少说多做,利用制度推进;带领广大教育干部扑下身子抓教学,一心一意搞改革,充分发挥“小班化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导作用,利用活动促进;深化模式构建,落实课堂实效,“三分教学,七分管理”,向效率要质量;充分发挥教师发展学校的职能作用,大力培养名师,辐射带动,向师德师能要质量。
【评分标准】本题答案不唯一,意义基本具备、合理可行即可适当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