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当今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今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1-02-11 20:20:25

⑴ 曾经风靡一时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今都去哪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课程改革,课堂改革的口号提得山响,一些专家教授你方唱罢我登场,大谈课堂改革的重要性,推出一个又一个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好像以前的教学模式都是陈旧落后的,以前的课堂教学都是死气沉沉的,好像课堂不改革,不使用他们的教学模式,教育就没有了明天。但是,吹尽黄沙始到金,数年过去,尘埃落定,那些形形色色的教学模式呢?似乎已经销声匿迹,好像他们从来没有出现过。我想,只怕只有那些靠着这些教学模式获得荣誉的老师们才会记得还有过这么一个改革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是针对人的。教学方法应该因人而异,绝没有一种放在天下皆准的,可以批量化,大规模复制,适用于所有课堂,所有学生的所谓的模式。,但是这些专家的所谓的教学模式改革,要么是规定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整个课堂被分成几个环节,什么环节需要讨论,什么环节需要拓展,哪个环节需要交流都有详细的操作流程。对课堂效果的评价也有一套分值体系,计算学生的活动热度,课堂气氛的调动分,板书是不是超过了规定的字数……

我认为,什么“大容量”也好,“快节奏”也罢,也许在某些学校能实现,能让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一课一得”,一堂课,只要有一点收获,一点提高,一点感悟就可以了。

⑵ 当今中国大学的教学模式(教育模式)是什么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前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按部就班的去操作,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中国模式的教育特点有:

1、应试教育全面泛滥。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是以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简单运用考试为核心来运转,既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考虑学生的道德修养,更不要考虑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和创新能力了。大学之前在应试,大学之后在应付,学的越高,应付的越容易,职称越高,应付的越轻松。

2、教育理念全面衰变。教育以学生为根本,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圈养。教学好坏的关键是教师,但是不管懂不懂教育都可以来当老师。教学本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现实中却变成了题海战术和知识讲述。

一百个人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九十九个认为教育就是上课,学习就是上课,上课就是把书本的知识讲一遍,学习就是做一堆的题。学生弄不明白的知识,教师就应该立刻讲解。

3、教育改革由政府推动。教育出现了问题,并不是找教育家和教育者来解决,而是放到政府官员的桌面上。教育的未来如何,并不是由懂教育的人来设想。

4、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轨,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轨,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增加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以后走向社会的时候有能力立足。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与家庭社会是完全脱轨的,学生在学校里只学到了知识而并没有真正能应用与实践之中,这些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轨的主要是中学学校,目前大部分大学学校都开始重视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互结合。

比如很多大学都定期开展了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应用在实践之中,而目前很多中学学校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完全的封闭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家庭社会中失去了实践的能力。

(2)当今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扩展阅读:

教学模式简介: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

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

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⑶ 目前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理论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种认识。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题、选择教材、揭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 就语文学科而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一直是有识之士研究的课题。目前比较被人们认可的有以下几种模式:(1)中学语文教学“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五条常规,注定七项禁忌。(2)语文目标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教材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为实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学,教学领导人员以及招生考试部门的组织者和命题人员,以同样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进行教学测量、考核、评估、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3)语文“训练式”教学法,其核心内容是教师讲授新课时,把一篇课文的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化解为各种题型的训练题,让学生当堂完成这些习题,教师当堂评讲这些习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内容,应用课文内容的目的。(4)“情知对称”四分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借助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不能把语文只作为单纯的知识达标课程,而应该让它成为培养学生“情知对称”的人格与智能双向平等发展的黄金三角洲。“四分”的含义是指情知分类,能级分层,训练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这四种语文教学模式,对我国的语文教学影响极大,毋容置疑,它们对推进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都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它都具有针对性。否则,教学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目前为止,语文教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够涵盖语文教学的所有,即使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只能是用于语文教学的某一侧面或某一角度,甚至某一类型的课文教学。如果我们将某种语文教学模式用于语文教学的全体,那么势必会失真,会失实,于教学无益。语文教学是发展的,特别是随着课程、教材、考试制度的改革深化,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等,语文教学更呈现出新的发展,而发展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涌现与新的教学方法与程序的出现,这势必会使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影响或冲击,使其不断地修正、充实、改造。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不断地呈现新的模式,产生新的活力。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在课程结构调整、课程标准制订、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学习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是说,当今时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在对合理的传统模式的继承基础上,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使模式稳中有变,常教常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们思考这段话,应当仍然会有所启迪。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识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这一要求,本人认为当前只有改革教学活动中的要素关系,才是发展与建构语文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教学形式而存在的。离开了一定的教学形式也就不存在着所谓的教学模式了,教学形式又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师、学生、媒体(即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实现以下四个转变,我想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定会到来。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只是绝对的顺从,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的是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缺失。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教学形式。人的存在,人的发展,是现代教学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民主、平等、互动、合作更应成为师生关系的新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先进的教学模式建构与发展的基础。据此,教师要由学生的权威变为学生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完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2、学生地位的转变: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 教学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学的最大成功。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评价机制的影响,学生的地位是受老师的操纵的,带有强烈的被动性。教师要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教师要学生怎么学,学生就得怎么学。这种现状制约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形成,若不改变,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可能发展个性,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性,进而,教学模式的更新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从属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个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上)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3、媒体作用的转变:由演示工具转变为认识工具 教学媒体的运用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无论是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实物、图片等)还是现代的教学媒体(如录音、录像、电脑课件等),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或是一种手段。事实证明,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以求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如果在学生观察了媒体的演示或借助媒体而创设的情景后,教师不是越俎代疱式地分析、说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样就使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变,由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因而对教学原则的探讨多局限于对教师做规定,而没有对学的指导,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的活动,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不应再是服从,而是如何调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学原则的研究趋向于与学习策略的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提倡学生的独立探索。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学过程教师应从讲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体现在讲授上,也不再体现在对知识的“讲深讲透”的直接形式上,而是体现在进行周密、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更高层次的间接形式上,或是体现在帮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上,体现在帮助学生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种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是模式构建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上就语文学科中的教学模式问题谈了个人的一点思考。我想,研究语文教学模式,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目的在于改革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由于模式本身的非定性和教学经验的个人性,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或创造适宜的教学模式。
记得采纳啊

⑷ 教学模式有哪些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结构
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

分类
关于教育模式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乔伊斯和威尔根据教学模式的理论跟根源,区分出四种类型的教学模式:1.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2.人格(人性)发展教学模式 3.社会交往教学模式 4.行为修正教学模式。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分类也很多。有有的研究者把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一类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一类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教学模式,还有一类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

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操作程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实现条件
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⑸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什么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理论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种认识。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题、选择教材、揭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
就语文学科而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一直是有识之士研究的课题。目前比较被人们认可的有以下几种模式:(1)中学语文教学“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五条常规,注定七项禁忌。(2)语文目标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教材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为实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学,教学领导人员以及招生考试部门的组织者和命题人员,以同样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进行教学测量、考核、评估、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3)语文“训练式”教学法,其核心内容是教师讲授新课时,把一篇课文的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化解为各种题型的训练题,让学生当堂完成这些习题,教师当堂评讲这些习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内容,应用课文内容的目的。(4)“情知对称”四分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借助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不能把语文只作为单纯的知识达标课程,而应该让它成为培养学生 “情知对称”的人格与智能双向平等发展的黄金三角洲。“四分”的含义是指情知分类,能级分层,训练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这四种语文教学模式,对我国的语文教学影响极大,毋容置疑,它们对推进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都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它都具有针对性。否则,教学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目前为止,语文教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够涵盖语文教学的所有,即使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只能是用于语文教学的某一侧面或某一角度,甚至某一类型的课文教学。如果我们将某种语文教学模式用于语文教学的全体,那么势必会失真,会失实,于教学无益。语文教学是发展的,特别是随着课程、教材、考试制度的改革深化,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等,语文教学更呈现出新的发展,而发展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涌现与新的教学方法与程序的出现,这势必会使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影响或冲击,使其不断地修正、充实、改造。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不断地呈现新的模式,产生新的活力。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在课程结构调整、课程标准制订、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学习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是说,当今时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在对合理的传统模式的继承基础上,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使模式稳中有变,常教常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们思考这段话,应当仍然会有所启迪。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识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这一要求,本人认为当前只有改革教学活动中的要素关系,才是发展与建构语文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教学形式而存在的。离开了一定的教学形式也就不存在着所谓的教学模式了,教学形式又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师、学生、媒体(即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实现以下四个转变,我想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定会到来。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只是绝对的顺从,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的是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缺失。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教学形式。人的存在,人的发展,是现代教学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民主、平等、互动、合作更应成为师生关系的新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先进的教学模式建构与发展的基础。据此,教师要由学生的权威变为学生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完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2、学生地位的转变: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
教学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学的最大成功。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评价机制的影响,学生的地位是受老师的操纵的,带有强烈的被动性。教师要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教师要学生怎么学,学生就得怎么学。这种现状制约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形成,若不改变,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可能发展个性,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性,进而,教学模式的更新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从属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个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上)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3、媒体作用的转变:由演示工具转变为认识工具
教学媒体的运用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无论是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实物、图片等)还是现代的教学媒体(如录音、录像、电脑课件等),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或是一种手段。事实证明,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以求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如果在学生观察了媒体的演示或借助媒体而创设的情景后,教师不是越俎代疱式地分析、说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样就使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变,由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因而对教学原则的探讨多局限于对教师做规定,而没有对学的指导,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的活动,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不应再是服从,而是如何调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学原则的研究趋向于与学习策略的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提倡学生的独立探索。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学过程教师应从讲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体现在讲授上,也不再体现在对知识的“讲深讲透”的直接形式上,而是体现在进行周密、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更高层次的间接形式上,或是体现在帮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上,体现在帮助学生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种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是模式构建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上就语文学科中的教学模式问题谈了个人的一点思考。我想,研究语文教学模式,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目的在于改革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由于模式本身的非定性和教学经验的个人性,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或创造适宜的教学模式

⑹ 目前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哪些

教育方法的研讨是今世教育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间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用等观念研讨教育进程中的各种方法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根底,然后构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育方法系统。理论界对教育方法的了解很不共同,有多种知道。一种比较盛行的观点是,教育方法是教育理论的转化方法,它是用于规划课题、挑选教材、提醒教师活动的根本结构。

就语文学科而言,讲堂教育方法的立异也一直是有识之士研讨的课题。
现在比较被人们认可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中学语文教育“三、五、七”方法。其间心内容是打好三个根底,树立五条惯例,注定七项忌讳。
(2)语文方针教育方法。其间心内容是教材有清晰的方针,教师为完结一个个特定的方针而教,学生为到达一个个特定的方针而学,教育领导人员以及招生考试部分的组织者和出题人员,以相同的学习方针为根本依据进行教育测量、查核、评估、考察学生的实践才能水平,查验教师的教育效果。
(3)语文“练习式”教育法,其间心内容是教师教育新课时,把一篇课文的内容依据教育意图化解为各种题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结这些习题,教师当堂评讲这些习题,然后到达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运用课文内容的意图。
(4)“情知对称”四分教育方法。其间心内容是凭借教材所包含的情感要素,在教育中,不能把语文只作为单纯的常识合格课程,而应该让它成为培育学生“情知对称”的人格与智能双向对等开展的黄金三角洲。“四分”的意义是指情知分类,能级分层,练习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这四种语文教育方法,对我国的语文教育影响极大,毋容怀疑,它们对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的变革起过不行估量的效果。但是,跟着现代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而出现的教育使命、教育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色,都决议了教育方法不行能是肯定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行能适用于一切教育活动,它都具有针对性。不然,教育方法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效果,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现在为止,语文教育理论上和实践中没有一种教育方法可以包括语文教育的一切,即便最先进的语文教育方法也只能是用于语文教育的某一旁边面或某一角度,乃至某一类型的课文教育。如果我们将某种语文教育方法用于语文教育的整体,那么势必会失真,会失实,于教育无益。语文教育是开展的,特别是跟着课程、教材、考试制度的变革深化,多媒表现代教育技术手法的运用等,语文教育更出现出新的开展,而开展带来的成果必然是先进的教育思维与教育理念的出现与新的教育方法与程序的出现,这势必会使原有的教育方法遭到影响或冲击,使其不断地批改、充实、改造。只要这样语文教育才会不断地出现新的方法,发生新的生机。
在《根底教育课程变革大纲(试行)》提出的根底教育课程变革方针中,对学习方法变革给予了高度注重,提出要“改动课程施行过于着重承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议学生自动参加、乐于探求、勤于动手,培育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才能、获取新常识的才能、剖析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沟通与协作的才能。”并围绕这一方针的完结,在课程结构调整、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教育进程、学习与教育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清晰的要求。这就是说,当今年代,语文教师在教育中要力求在对合理的传统方法的继承根底上,不断变革自己的教育思维,以构成自己共同的教育特性和教育风格,使方法稳中有变,常教常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考虑,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发明。”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们考虑这段话,应当仍然会有所启迪。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关于讲堂教育方针的定位,要着眼于调集学生自动参加的活跃性,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常识、技术的进程中,不断加快开展自身的主体性。教师要注重教育方针对培育学生立异本质的导向功用,其间,既要有知道方针,更要有立异精神、发明性思维、发明才能的培育方针。依据这一要求,自己以为当前只要变革教育活动中的要素联系,才是开展与建构语文教育方法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依附于必定的教育方法而存在的。离开了必定的教育方法也就不存在着所谓的教育方法了,教育方法又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教师、学生、媒体(即教育手法)、教育进程等。如果在教育中能完结以下四个改变,我想充溢生命生机的讲堂必定会到来。
1、教师人物的改变:由威望型改变为同伴型
传统的师生联系着重的是师道尊严,教师是登峰造极的威望,学生仅仅肯定的依从,这种不对等的师生联系导致的是学生学习主体知道的缺失。一种活跃的教育方法首要应该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知道开展的教育方法。人的存在,人的开展,是现代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今后,民主、对等、互动、协作更应成为师生联系的新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先进的教育方法建构与开展的根底。据此,教师要由学生的威望变为学生的同伴,在与学生的心灵的磕碰、情感的沟通中完结一种新式的教育方法的树立与开展。

2、学生位置的改变:由被动听讲改变为自动参加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特性开展,学生特性的开展是教育的最大成功。但我们应该看到,现在我们的讲堂教育由于遭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评估机制的影响,学生的位置是受教师的操作的,带有激烈的被动性。教师要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教师要学生怎样学,学生就得怎样学。这种现状制约着学生学习主体位置的构成,若不改动,学生就不行能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行能开展特性,不行能有学生的自主性,进而,教育方法的更新也是不行能的。因而。在教育进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隶属的常识承受者的位置,改变为活跃自动参加的学习主体位置(这个主体位置要充沛表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的自主性、自动性、发明性上)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3、媒体效果的改变:由演示东西改变为知道东西
教育媒体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讲堂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无论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如什物、图片等)仍是现代的教育媒体(如录音、录像、电脑课件等),都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东西,或是一种手法。事实证明,讲堂上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法,充沛地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详细、生动、直观、形象地取得常识技术,以求学得快,记住牢的效果,是现代讲堂教育重要的学习战略。如果在学生调查了媒体的演示或凭借媒体而创设的情形后,教师不是越俎代疱式地剖析、阐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剖析、探求包含其间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则的理性常识,让学生自己去笼统、归纳得出理性的定论,这样就使媒体的效果发生了突变,由教师的演示东西改变为学生的知道东西。
4、教育进程的改变:由教授型改变为引导型
传统教育观以为教育进程主要是教师教的进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进程,因而对教育准则的探讨多局限于对教师做规则,而没有对学的指导,现代教育观以为,教育进程是教与学两边的活动,其间学生是主体,教育进程中学生的主体不应再是遵守,而是怎么调集特性化的学习方法,教育准则的研讨趋向于与学习战略的研讨相结合,充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效果,发起学生的独立探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育进程教师应从教育常识的进程改变为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通过自动探求去取得常识,开展才能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教师要从常识的直接教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主导效果,不再表现在教育上,也不再表现在对常识的“讲深讲透”的直接方法上,而是表现在进行缜密、科学的教育规划和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更高层次的直接方法上,或是表现在帮学生将无序的常识收拾为有序的常识上,表现在协助学生将过错的常识批改为正确的常识。这种改变是教师的教育职责,也是方法构建开展的必要条件。

以上就语文学科中的教育方法问题谈了个人的一点考虑。我想,研讨语文教育方法,学习别人的教育经历,意图在于变革自己的教育,构成自己的特性和风格,由于方法自身的非定性和教育经历的个人性,因而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中必定要解放思维,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在此根底上开展或发明适宜的教育方法。

⑺ 浅谈常用几种课堂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和功能

(一)讲授式
1.讲授式是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的讲解、演示、范读为主。 2.讲授式的结构特点是: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性、记忆性的知识;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主体是教师,学生是听众;教学程序大体是宣布本课教学目的并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等四个阶段。 3.讲授式教学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控制整个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发挥正面教育和教学的作用,对学生直接传授知识和进行直接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容纳大量的听众。其缺点是:学生活动少;易受教师教学经验与教材难易及趣味性的影响。讲授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 4.讲授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讲授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观点与教材的统一;照应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抓住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语言要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并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并合理使用电化教育手段。
(二)启发式
1.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体规律,以谈话、问答、揭示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形式。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示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之后,《学记》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 2.启发式教学的结构特点是:其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对教材内容的真正理解,并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其方法,仍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讲授、谈话为主,但增加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由讲清教材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弄懂教材,在关键之处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其领悟;其程序是:比较多样、复杂,视教材的难度及学生的理解程度的变化,一般可按“自学—发疑—提问—释疑”或“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步骤进行。3.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学生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启发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缺点是不容易掌握,使不少新教师在运用时常常流于简单的一问一答之中。
(三)讨论式
1.讨论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2.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是:目的上,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方法上,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退居辅助地位,采用分组或全班讨论形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程序上,基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第二步,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思考、辩论、总结,求得真正的答案。3.课堂讨论有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用于扩大和加深有关学科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系统的专题讨论;第二种是就某学科中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课堂讨论;第三种是日常教学中采用的带有研究性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优点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缺点在于难以组织、发动学生,而学生一旦被发动起来又不易控制课堂秩序,而且讨论问题一般费时较多。4.进行课堂讨论一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材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想,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岐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教学模式的功能
(一)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学模式能为各科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
一方面,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对一定是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这种框架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便于人们对某一教学理论的理解,也是抽象理论得以发挥其实践功能的中间环节,是教学理论得以具体指导教学,并在实践中运用的中介。
(二)教学模式的方法论意义。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辨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

阅读全文

与当今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