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规。小学数学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它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操作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教学基本功:
一、教学设计能力
1、教学目标的确定
2、教学内容的处理
3、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行为要有效,就必须把握好“适度”两个字。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4 、 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5、教案的设计
二、 语言表达能力
三、板书设计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自已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对数学美的反映过程,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艺术魅力。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活动来看,数学教学都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它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 高效地学习,并感受到数学教学美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它是教师学识和智葱的结晶,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升华。
⑵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学语言需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本文就如何形成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谈几点粗略的尝试。
关键词:课堂;语言艺术;学习兴趣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人们常说:“言如其人。”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如何,能直接反映其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做为教师,无论上课、谈心、写文章都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我们要正确使用语言,以增强工作效果。
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语言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而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和知识传承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此,教学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教学语言的艺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想改变课堂的枯燥、抽象、沉闷,使课堂充满艺术魅力,就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艺术,实现教学的艺术化。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学语言需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教师语言技巧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政治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语言技巧。
一、在规范的基础上融入生活化的语言
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其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这就需要调动各种语言手段,把丰富的思想内容用丰富多彩的语言,灵活自如地表达出来。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语言还要简洁明了,不要故作高深,使人费解,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地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
传统的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堂当成对学生说教的阵地,讲出来的自然总是平板的、干瘪的、严肃的词语,如果加入一些象声词,语调也是刻板单一的要么是宣读文件的发言式,要么是一个调子的平缓式,昏昏然似乎在唱催眠曲。这样自然让学生失去兴趣。如果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把要讲的内容生动地表达出来,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
生动和形象,是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要想让学生想听、愿听、乐听,教师必须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通俗易懂,可结合名言趣闻、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增强课堂效果。
三、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中加入幽默、风趣化的语言
课堂里,理论性的内容较多,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效、尴尬、僵持、对立等。而幽默就是打开这些问题的金钥匙。
要想大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就很有必要在有限的课堂内高效地配以幽默性语言教学来唤醒学生的思想意识,解除疲劳,激发学生的学习快感、兴趣和动机。因此,为了把先人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就必须要刻苦钻研教材教法,运用幽默性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升华情感,创造一种精神享受的境界,放松学生每一根神经,激发学生每一个细胞,达到愉悦轻松的快感效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里的一些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引入有关的故事、寓言、成语、歇后语或俗语等,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既让相关的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教师的教育,摒弃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课本知识。
如…..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一方面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一些,使单一的教学形式变得生动一些;另一方面则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巩固知识。但要注意的是,我们绝对不能一味地追求语言的幽默性,而落入到俗套的地步。科学知识毕竟是高雅的,它容不得低级趣味,应追求的是它的严肃性、科学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因此,我们可以用豪放的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感,以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效果。
此外,课堂上,还应该恰当使用无声语言。即用言词以外的其他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包括肢体语言和沉默。有时,无声的语言能起到有声语言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例如,有一次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位同学一直低着头在摆弄什么东西。笔者就突然停止了讲课的声音,目光直视那位同学。教室里突然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惊奇地对望着,那位同学也惊慌地抬起了头,接触到我的目光,他了解到了我的意图,便自觉地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课堂上。这样,既纠正了个别同学的不良行为,又不至于影响课堂进度,同时,避免了直接的言语批评会伤害学生自尊的可能性,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科学、艺术地驾驭整个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成为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打开学生知识之窗的钥匙,最终实现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参考文献:
[1]黄通能.浅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凌坚.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语言艺术[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8(10).
[3]康秀华.谈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思想教育研究,2006(4)...
⑶ 教师课堂激励语言表达技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激励评价已成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精彩的课堂激励评价,能是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下面就如何进行课堂激励评价的问题谈四中方法。
一.情感激励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课程呼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会爱教师,学生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课。因此教师必须像对待自己的弟妹,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去爱自己的学生。洒向学生都是爱,洒向学生都是情。课堂上教师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手势,都犹如一场春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都激励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教师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用饱含激情的语言,眼神,动作,表情显露出来,用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激励评价从教师的心窝飞泻而出,学生也会用他爱老师,爱学习的情感来回报老师。
二.语言激励法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课堂激励评价也离不开语言。教师要力求使自己的评价语言真实,准确,精彩。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真诚,还需要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那些人云亦云的“好”,“棒,棒,棒,你真棒”等评价语言使人觉得“言不由衷”因而听而生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开一个帽子工厂,每天上课都要带一些帽子去,看哪个学生适合戴哪顶帽子,就把哪一顶送给他,课堂评价中的同一句话,我们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学生感到勉强;也可以说得激情四射,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幸福。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同时我们认为恰当的批评和警醒,也应算一种激励评价。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偏差时,教师也不应姑息迁就,而应善意的批评指正,是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物质激励法
物质确实存在很强的刺激性。适当地在课堂激励评价中采用物质激励也是一种好方法。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对表现优秀的学生适当的奖励一朵小红花,一颗糖和一个水果;在中高年级的课堂上,对表现优秀的学生适时地奖给一个练习本之类的东西,的确能起到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但物质激励评价的方法一定要慎用,我们仍提倡精神奖励为主。有一次我们听一节低年级的课,教师不断的奖给学生小红花,还没进入新课,红花已送了一大半同学。我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激励评价,这种为激励而激励的评价不值得效仿。
四.量化激励法
在几年的课堂激励评价中,我们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量化激励评价。具体做法是:将班上全部学生分成按性别搭配,成绩好坏搭配和学习能力搭配的6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以小组织的姓名命名。课堂上开展组际间的学习和守纪竞赛。表现突出的小组被评为优秀小组,每组加50分,其他小组中表现突出的同桌加20分,课堂作业得“优”的每人次加10分。每天的分数有副班长汇总后填入教室后面的<<课堂量化激励评价表>>中,一周一总分,总分最高的是本周的“红旗小组”。实践证明:此方法简便易行,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能是学生在相互监督管理中自觉上好课,学好知识。
课堂激励评价是对真情的唤醒,对言行的肯定,对精神的诱导.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彩的激励评价作支撑,愿我们的课堂评价能开出精彩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⑷ 怎样提高教师的课堂用语表达能力
还可以使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正方和反方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到底应不应该,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见解: 1,大家争先恐后,口语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示范。整个教学从教师的包办中走出来了。《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狼和小羊》这一课时,你能当这个狼吗:狼很想吃小羊的样子,让学生循序渐进,课堂上,辩论的观点上“福勒放弃射门、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读的能力。辩论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这是说话训练的第一个环之后,营造课堂辩论的气氛。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试试好么,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加以引导,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说话能力 创设说话情境,言辞犀利,很有“辩论”的味道、示范引导,跃跃欲试,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引导者,以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我引导学生想一想,精心筛选。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锻炼了自己的听。例如,严密组织语句,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呢,要求人们必须具有高质量的口语交际水平:“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讲到此处。 2,而是自己用智慧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辩论赛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进行示范、服务者。教师没有任何暗示性的语言偏袒某一方。在辩论中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应培养学生倾听,课堂显得非常热闹,揭露对方的缺陷,狼和小羊的对话很形象,激发表现欲望 辩论,学生不再感到发言是一种痛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然后,一种负担。在教师的启发示范下、说,在尝试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如教学《放弃射门》时,学生们的表现都非常精彩,一种无奈
⑸ 如何运用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等。教师必须根据各类语言的作用、特点,把握好运用的艺术。
1.导语的艺术——导语引人入胜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其作用是把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引入预定的教学轨道,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教学导语的最基本要求是引人入胜,最大忌
讳是千篇一律,平淡无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来设计教学导语。导语的设计方法很多,但要使导语引人入胜,最重要做到以“趣”入境,以“情”入境,以“奇”入境。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视野、充实心理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动力。只要能培养并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可以促使他聚精会神地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兴趣要教师通过设计或提一些有趣的设问等方法来实现。上课一开始,教师便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悬念,正如小说写得精彩处却嘎然而止,来一个“且听下回分解”,让读者更想知道下文。这样便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论语》中有这样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实质上就是强调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所以,只有引发情趣,使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置身其中,才能获得亲切的体验,愉悦身心,从而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这在文艺类作品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激发情感关键是要将学生引入一定情境,让学生和教师一起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每个教师都应以自我激情的触动,作为感染学生情绪的起点。教师通过自己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以达到师生情感相通、心理相融、共同探索的效果。
生理基础决定了人的大脑皮层不仅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而且能对外界刺激进行综合分析即思维活动的过程。大脑的这种反应效率与所接受刺激的强弱有关,刺激的多边性、新奇性是引起大脑皮层快速反应的强刺激特质。所以教师的导课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环境条件,具体的学生素质等灵活多变地进行。
常见的教学导语有谈话式、激发式、故事悬念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可以采取猜谜式。这些类型都有助于引发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的兴趣,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轨道。常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人主张:开讲五秒钟,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精心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教学导语,是提高教学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位老师在教《益虫和害虫》一课时,教师先打了个谜语:“是半球体,背背几颗星,蚜虫见了它,休想再有命。”让儿童猜一动物。儿童很高兴的猜出是七星瓢虫,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追问道:“蚜虫见了七星瓢虫为什么就会没命?”儿童更加活跃起来,就这样自然地导出了“益虫和害虫”这一课题。
教师用简短的谜语开头,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儿童通过谜语的分析综合,培养其思维能力。
2.提问语的艺术——提问语难易适度
提问语是以发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维与回答问题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巧妙或笨拙,体现着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抵制着教学过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怎样提问是大有学问的,要想运用好提问,应注意这几点。
2.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所提问的切入角度都要经过精心的构思,切忌“满堂问”。应当重视提问的浓度、节奏及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教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直入重点。这可借鉴系统工程办法,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删除,达到精简数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2.2提问设计要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切忌提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简单的问题。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具有50%成功性的学习任务,可以提供最大限度的快乐。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依据个人的能力、主观的努力选择好的方法来解决,获得成功,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决心,产生快乐,并增强意志力。
2.3提问要有顺序性;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都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有条理的进行。
2.4提问要难易适度;这点是关键,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相应难易适度的问题,要调整提问过程的局面,教师可以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少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少提问间的坡度学生回答了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则一步步解决了难以解决的大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随着教师提问的步步深入,学生一步步地思维、回答,接受知识,教学活动渐渐推进。
2.5提问的方法要灵活;有些问题,从正面直接提问可能难度较大;倘若教师能从侧面间接去问,可能学生会答出。这就是教学中的曲问。
一位教师在一年级自然课教学中是这样采用提问组成的问答来教学生形成“动物”这个概念:
师:为什么说鸡、鸭、猪都是动物?
生:因为它们都会叫唤。
师:对吗?蚯蚓不会叫唤,可是它也是动物啊!
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都叫动物。
师:鱼不会爬、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动。鸟会飞,不是动物吗?
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会活动,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
师: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会飞是不是动物?
生:飞机自己不会飞,是人开的,它没有生命,不是动物。
师: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叫做动物。
教师用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后,通过比较的方法解释概念,使学生“思而后得”,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准确地讲清了问题的实质。
3.阐释语的艺术——阐释语通俗易懂
阐释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它是使用频率最高,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要将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传授给学生,讲好阐释语是重要的。教师既要把概念原理等知识性的东西解释清楚,又要把怎样做的方法、要领传授好。所以,阐释语要规范、明了、准确、流畅,又要通俗、易懂、生动,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其中做主要的是做到通俗易懂。所谓通俗,是指教学语言能够与人民群众的常用语言接近或沟通,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常用词汇所译解或消化。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为广大教学对象普遍理解和接受。通俗是易懂的前提和手段,易懂,除了要求教学语言的表达形式既所用词汇和句法易于被人理解之外,教学语言的表达内容,也要想法让广大教学对象所理解和接受,这样就要求教师善于调控教学语言的表达内容及其表达形式。
怎样把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阐释语,使听讲成为学生的享受呢?这不仅需要老师对教材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的把握,而且需要老师有很高的教学语言的表达技能、技巧。事实上,这种把深奥变通俗的过程,有如把深奥的科学道理变为科学普及读物一样,是需要有深厚的科学功底和高超的语言表达技能、技巧的。
一位教师在解释“美”的含义时,用一篇寓言开头,作了如下阐释:“虹看到弧形的石桥,向它说道:我的大地上的姐妹,是你的生命比我长久。石桥回答:你那么美,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久恒的。”在引导同学们讨论后,教师归结道:“我认为虹和桥都是美的。虹美在壮烈灿烂,美在短暂;桥美在默默奉献,美在长久。美的内涵是丰富的,她的外延又十分广大。她丰富多彩,无所不在。我们不能因为有虹在,便鄙夷脚下的石桥;也不能因为踏上了石桥,便不愿抬头看天上的彩虹。美,决非一个简单的判断句所能包容。我们要积极地发现身边的美,包括美的事物、美的人格、美的生活、美的理想。既不能因喜欢蓝色的辽阔,便排斥绿色的生机勃勃;也不能羡慕轰轰烈烈,而忽视了默默无闻。应在自己生活的时时刻刻中,自觉地追求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用美的标准要求自己……。
这段阐释语从具体实例中引导学生辨证地看问题,不仅将属于较高层次的思辩性问题透析,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达到发展智力的作用,使学生学到尝试用辨证的方法去分析问题睥本领。同时,在老师生动优美的语言的阐释下,形、情、理交织在一起。学生因情感的升华而深悟其理。语言艺术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了指向作用和强化作用。
4.应变语的艺术——应变语因势利导
应变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表现。应变是教师用以应付教学形势的变化的教学语言。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学双方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教学形势常常由于意外情况而出现新的变化。如何应付千变万化的教学形势,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地调整教学语言,驾驭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具有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和语言艺术。灵活而恰当地运用教学应变语,要求教师有敏锐的发现能力与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迹,找出结症所在,因势利导,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点醒“梦中人”,三言两语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发展。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症下药,冷静机智,耐心和蔼,善于点拨调控,妙语惊人;切不可因教学陷入困境而手足无措,指责学生。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正在上课,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一只蝉突然闯了进来倾刻间同学们的眼光全集中在蝉的身上。先是一阵骚动,继而有人起哄,有声音说要“捉住它”。这时老师有力地插入一句:“同学们,我们现在讲关于蝉的问题。”学生听到老师要讲蝉的问题,不免有些意外,倒是想知道老师要讲点什么。老师趁势说:“首先得考一考大家看谁能说出一些带有蝉字的词语。”立即有学生举手。有人说“金蝉脱壳。”有人说“蝉联……”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又被引了过来。
小学生的性格是好动的,课堂上出现外来干扰事件时,免不了要起哄,常使教师措手不及。如果处理不当,必然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进度。这位老师随机应变,借“蝉”发挥,马上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是一举两得。
5.结语的艺术——结语简明扼要
结语是对一堂课或一个问题进行总结的教学语言。其作用是使学生巩固强化所学知识,理清思路掌握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教学结语要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并且要耐人寻味,意味绵长,如橄榄在口,如音绕梁;切忌简单机械重复所讲,语言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创造简明扼要而意味绵长的教学结语,这需要教师切实把握教学对象特点和知识体系,有高度概括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这方面,很多特级教师的教例为我们提供了榜样。成功的“结尾语言艺术”可通过对一节课上教学内容梳理、概括、规律揭示、画龙点睛、提炼升华及引导探索等形式,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交给学生,使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其中,运用最多的是紧扣全文、突出中心的总结语。
比如有一位教师教《绿色的办公室》一课,是这样结束的: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审题,本课题目为什么叫“绿色的办公室”?又什么在题目上加一个双引号?(学生回答——略)同学们说对了,实际上没有什么办公室,“绿色的办公室”指的是“湖边的森林”。这是用一种专有事物的名称指代列宁当时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所以,在题目上用双引号。下课。
这样结束讲课,紧扣全文,画龙点睛,简洁明快,具体新鲜,中心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培养学生的回忆,联想和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结尾的归纳总结,教师既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进行归纳,也可以引导学生归纳,还可以师生共同归纳。教师归纳纲要,学生复述内容。这种结语艺术主要表现在能用扼要的语言,较短的时间,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明确重点,掌握主线和关键内容,产生提纲契领的效果。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才能使课堂教学佳处纷呈,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⑹ 谈谈教师该怎样提升课堂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德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海德格尔视语言为人类的最后家园。语言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艺术。语言的文化功能决定了教师语言艺术赖以生存的物质外壳——语音,决不是单纯地从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结合体。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说话艺术,要有意识地练习自己的口才。说到底,教师也是靠口才吃饭的。教师是依靠语言来传播文化、传授知识的,口才是教师最大的资本。一名教师,即使做不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最起码要让我们的语言生动有趣,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样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的课,想学、爱学、乐学、学会。明明是同样的讲课内容,由于表达方式与技巧的不同,给予对方的感受和收获大有不同。一个说话没有标点、没有抑扬顿挫、不懂语言艺术的教师,纵有再高深的知识,学生也不会喜欢听他的课,难从他的手中学到真知。所以,我们必须在训练自己的声音上狠下功夫。 声音是影响教师语言魅力的决定性因素。训练自己的声音,让它协调、美妙、悦耳、动听,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一门必不可少的必修课。我们可以采用数码机进行录音、录像,有针对性地、反反复复地进行提升自己的声音艺术表现能力的训练。 1、幽默。幽默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和调味剂,是重要的、每一位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法宝。谁希望站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整节课板着面孔、照本宣科的老师?教师懂得运用一定的幽默语言艺术,寓教于乐,既能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也能让学生赏识你的“能力”,容易走近你,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提高学习效率。幽默是金,幽默是一种才华,幽默是一种智慧。著名音乐教育家钱仁康说:“幽默是一切智慧的光芒,照耀在古今哲人的灵性中间。凡有幽默的素养者,都是聪敏颖悟的。他们会用幽默手腕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而把每一种事态安排得从容不迫,恰到好处。” 2、语调训练。语调即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声调的高低抑扬、轻重的配制和变化。在一段文章或一句话里,哪儿该轻,哪儿该重;哪儿该缓,哪儿该急;哪儿该抑,哪儿该扬,教师都要反复训练,准确把握,成竹在胸,否则从头到尾一个音,不但不能很好地讲授教材的要旨,更激不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3、声调训练。声调是指说话声音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在课堂上,我们的声音是否太尖或太低或太嘶哑?过尖的声调会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如芒在背,让学生感到紧张、恐惧,甚至会吓坏学生;太低的声音,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声音嘶哑,更令学生反感。所以,我们要设法训练自己的声调,使自己的声音变得协调、美妙、悦耳、动听,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情达意,传授知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声调的运用所以具有意义,倒不仅仅为了嘹亮地来谈吐,而是为了更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4、音量控制。音量指的是声音的大和小。课堂上,有的教师声音大如洪钟,每每心情不畅,更是雷霆万钧;有的教师声音小如蚊虫低吟。其实,过大的声音震耳发聩,容易导致学生的听觉疲劳;过小的声音让学生听不清楚,实在令人费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控制好自己的音量开关,做到声音洪亮、圆润、饱满,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视、听神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5、控制好语速。语速指的是教师语言的速度,即说话的快慢程度。有的教师说话快,语速则快,学生还未反映过来,一句话已完;有的教师说话慢,语速则慢,拖声曳气,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左耳不进、右耳不出”,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好说话的速度,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快慢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传达无限的信息。 6、注意停顿。教学语言中的停顿非常重要,如果一句话停顿不当,意思千差万别。同时,停顿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确定次重点。教师停顿愈多,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就愈大。如果教师采取满堂灌,停顿少,学生思考的余地荡然无存。试想,学生能接受得了吗?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哪里该停,该怎样停,一定要心中有数,做到停顿有效。 7、发音训练。虽然教师们都已取得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但教学中发音不准或夹杂方言或重复过多或存在口头禅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强发音训练,能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杜绝有悖教学常理的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其实是一门很大的语言艺术。如果你能注重加强这几方面的训练,那么你的语言艺术的表现力一定会大有长进,不说像相声演员一样巧舌如簧,在课堂上也能从容应对。所以要想做一名出色的、有成就感的、令学生喜欢的教师,就必须设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的表现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养,讲求恰当的表达方式,力求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幽默,富有粘性、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⑺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可见,语言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创造性艺术。
教学语言在传递知识、沟通情感、感受智慧的同时也能展现个人修养,突出个性,从而凸显语言的优美,彰显知识的魅力。教师的教学语言美,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合理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彰显语言的魅力,知识的力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做到语言美,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简要的阐述。
一 摆正心态,认真对待本职工作
面对工作,当我们改变心态,积极对待时,我们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伴随有去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相反,以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工作时,会产生抵触情绪,工作中努力的方向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对工作的不满也将无限地放大,以至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样,态度端正对教师这份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当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时,无形中我们会将学生视如己出,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转化为自己努力的方向,积极地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想办法把学问做到极处,同时将知识不断地提炼、总结,并以口耳相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热情,端正的态度,才能将教学工作艺术化,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地显现出来。教学工作艺术化最突出的表现体现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上。例如教师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样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怎样才能理解教师所传递的信息,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体现在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上。因此,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以教师摆正心态、认真对待本职工作为前提条件的。
二 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学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根据汉语规范化的三个标准,教学过程中就要自觉地使用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不说只在本地流行的缺乏生命力的方言土语,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即说完整通顺的话。例如高校教师若使用方言进行授课,那么对于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来说,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不光是语音、语法上的规范,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思想的过程中要用词精准,尤其是对基本原理、概念、规则、结论等。教学语言就是要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最复杂艰涩的概念表述清楚,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标准规范,不能故作高深、使人费解,不用或尽量少用方言土语,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地学习和掌握新授的知识。
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是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增强语言基本功。一是语义上保证学生听得懂;二是语音上要保证学生听清楚;三是力戒语法、修辞、逻辑上的错误以及杂音、口头禅。同时,教师还应把艺术性、科学性、准确性融为一体,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 教学语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肯定离不开书本,课本上所选的内容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理论事例都是用最精准、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述的。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反复认真地研读教材,“吃透”教学内容,并将此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特点,思考教学过程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语言。在将书本知识以口头表达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中,心中有清晰、明确的目标,理清思路,使教学语言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能说话颠三倒四,更不能想到哪就说到哪,让学生抓不住中心与重点,使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地影响。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学生下课后竟回答不出来老师讲课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组织教学语言时应做到心中有数,在融会贯通了书本知识之后,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语言,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四 教学语言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语言不但要富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也就是说课堂讲解要具有逻辑性。课堂教学的语言从教学内容到讲授方法都要讲求逻辑性,要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并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讲解大致可以分为引题、列纲、展开、小结、延伸等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语言,并且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但要合乎事理、符合思维规律,更要具有严密而滴水不漏的逻辑性。切记平铺直叙、记流水账似的讲解,教学过程要把具有层次性和条理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要符合教学内容的内在组织性,即顺序、层次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比如老师刚讲完“一”,学生就有了对后面“二”的需求。这种共鸣的产生建立在教师语言的逻辑性组织能力上。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逻辑性也会不断提高,这对学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有帮助的。
五 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在语言表达中既要注意准确、规范,又要使其富于艺术性,具有启发性和情感性,尤其是讲究语音、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等。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心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想象力等去寻找答案。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填鸭式教学,而现代教育模式则注重启发式教学,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因此,现代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运用新旧知识,引导学生大胆主动地去探索新知。通过教学语言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他们在课堂内外主动地去自学,从而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六 教学语言要富有情感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除具备以上的要素以外,还要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感情,即具有情感性。课堂教学中需要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对教学语言进行渲染,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双方心情愉悦,而且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教师的语言富于感染力,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情感是丰富的,他们不喜欢长篇大论、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更不喜欢那些严肃生硬的而又缺少人情味的教学语言。相反,那些语言简洁、诙谐幽默,能够跟随课堂氛围及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的,具有情感性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够调动学生融入教学情景的积极性,从而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例如课堂上有学生窃窃私语时,教师为了不影响课堂气氛,可以通过提高语调或者做稍许的停顿来暗示学生保持安静,可见,这其中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
总之,教学的语言艺术来自教师对事业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觉提高自身教学语言艺术的恒心。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术技巧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衷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充满生命力,释放出光彩,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科学、艺术地驾驭语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成为打开学生知识之窗、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最终实现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⑻ 课堂教学语言有什么特点 有那些使用技巧
1.课堂教学语言力求准确严谨
教学语言的准确严谨是指正确地引用科学术语来表达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杜绝含糊不清的概念和模棱两可的表述。
2.课堂教学语言力求简练明白
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简练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听得明白;冗长罗索的语言,让人抓不住要害,越听越糊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所谓明白,即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听懂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双边活动,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学会、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而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如果晦涩难懂,词不达意,就会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莫名其妙,必然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
3.课堂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能唤起学生求知欲,它像欢跳的山泉流进学生的心房,又像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笑脸。为此,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感情,讲出意境来。
4.课堂教学语言力求有节奏感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作为教学语言艺术亦不例外。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曲调的抑扬顿挫、音节的疏密相间各个环节有机相连,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语言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以为必须快慢适宜、动静相生、抑扬顿挫、起伏有致。
5、课堂教学语言力求有幽默感
喜欢风趣幽默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自然会使学生喜闻乐道。但是,要使这种幽默的语言真正能够产生出美感来,让学生的的确确觉得是一种享受,打心眼里佩服,就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教师不同于演员,他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不能以庸俗的笑料去迎合少数人的不健康心理。幽默的语言必须以丰厚的学识和机敏的应变能力为前提,应通过一些随机的“点化语”或“插入语”化平淡为神奇,才能产生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真如有位老师说得好“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但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
1.导语设计要情趣盎然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教学语言。
2.提问设计要指向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是一种引导,能够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是一个脚手架,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还是一种点拨,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是一种语言示范,教师现身说法告诉学生应怎样质疑发问。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怎样提问。
(1)问题设计要注意科学性,要求语言严谨,思维严密,指向明确。
(2)设计问题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3.答题评价要恰到好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