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如今的教育趋势是什么
[ 亿欧导读 ]放眼国际,越来越多的世界教育强国将视角转向中国。近日梅姨在首次访华中便签署一系列教育合作协议,力证全球大国强势挺进中国教育市场的决心。那么,在中国,教育行业都将有哪些发展趋势呢?
本文转自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经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Ⅱ 从几个主要教学流派看教学发展的四个趋势
一、赫尔巴特主义教学论赫尔巴特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流派,常被人称为“传统教育”教学理论,创始人主要是赫尔巴特,发展者主要是他的学生齐勒(Ziller, J., 1817-1882)和赖因(Rein,W.,1847-1929),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目的 他们坚持,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教育的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前者的实质是人对现存制度的服从和迎合传统,后者的实质则是为了使儿童的发展与现实和未来社会分工就业匹配起来。(二)关于教育目标 他们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性,较近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兴趣。这样就在教学层面上,把其提出的有着内在矛盾的教育目的观念统一了起来。(三)关于课程形态 他们建构起来了规范化的“学科”课程与教学形态,追求古典人文学科与现代实科相结合。主要设置有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文法、自然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古典语、现代外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神学等19个科目。(四)关于课程横向结构 面对分科导致的知识割裂问题,赫尔巴特主义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统觉心理学的整合原理,齐勒继承了赫尔巴特的衣钵,建构起了以“历史、文学、宗教”为中心和以历史为核心的课程整合法。(五)关于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要扩大观念就得依靠经验的积累,并主要地在教学中获得知识。立足于统觉心理学的基础,他将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后经其弟子引申发展,形成著名的“五段教学法”,长期风行于欧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之中。三、发展主义教学论 发展主义教学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可夫(Занков,Л.В. 1901- 1977),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经过长达20年的大规模学校实验,总结升华形成的。赞可夫突出的主题是“教学与发展”,所以这一理论也突出地表现了赞可夫格外强调学生发展的特征。这一理论主要内涵包括: (一)作为理论基础的“文化——历史”理论和“最近发展区”学说 维果茨基(Выготский,Л.С.,1896-1934)以实验为基础,天才地提出了心理学的历史原理和意义原理。进而在发现了儿童自生概念向科学概念的发展趋向后,他敏感到了儿童发展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生长可能性。于是,他大胆地用以观照儿童的智力发展,提出,在儿童的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则是指儿童能够做到、但不能独立地而只能是根据模仿来做到的那个区域,它是儿童在以后能独立完成的,所以应包括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之中。这一区域,就被维果茨基命名为最近发展区。(二)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赞可夫所说的一般发展,基本涵义有三:一是指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二是指心理一般发展而不是指身心的一般发展,三是包括动机、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但是,在他的实验中,能够操作并实际操作了的发展内容,主要仍然仅仅是智力发展。所以,这一理论实质上打上了深深的科学主义烙印。(三)教学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只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在儿童的发展历程中,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四)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原则 赞可夫以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论,提出了五大原则,即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原则,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和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Ⅲ 中国数学与发达国家的数学差距有多大 知乎
(1)教学程序基本一致.各国中学数学讲授新课基本上采用这样的程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
(2)讲授法是各国中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3)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学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①
从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来看,我国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
(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和作用不同.中国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记住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较深、较难的数学知识.但弊端是很明显的,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探索学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应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学生享受学习的充分自由,学习比较轻松愉快.
数学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同也造成教学气氛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中,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地把课本搬到野外与学生们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柔和的清风中愉悦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减轻学生压力,造成欢快的教学气氛,但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强调教室、强调自己的座位,老师也不敢放开,担心过分放松,会造成课堂上活泼有余、严肃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乱场面,因为学习到底不是娱乐.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不同,在严重“尊师”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学生过分紧张,再加上数学不同于文科,故事性的内容少,更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若役”.
Ⅳ 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与趋势是怎样的
20 世纪后半叶, 普及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 也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一、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
19 世纪中叶以前, 幼儿教育一直是私人行为,但在20 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1]国家介入幼儿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政府介入幼儿教育的方式很多, 制定政策、加强管理固然是重要方面( 如严格幼教机构的审批制度, 加强资产监控; 制定幼教质量标准并监督执行; 建立教师资格和培训制度等) , 但公共财政支持也是国家介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
欧洲经合组织国家( OECD) 主要是通过公共财政来支持幼儿教育。一些国家不论父母的就业状况和收入如何, 幼儿教育都是免费的; 另外一些国家则是采用国家财政支持和根据父母收入交费并行的方式, 父母所支付的部分一般不多于费用的30%。[2]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虽然没有像OECD 国家那样管理, 但也通过多种支持方式承担起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责任。这些方式包括:
1.国民教育向下延伸。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做法。我国澳门特区已从2006 年开始将免费教育下延至学前教育1~2 年。台湾地区也已推出国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 K 教育) 计划, 并于2004 年从“ 离岛”( 澎湖、连江、金门等) 和原住民集聚地开始试行, 优先扶助资源弱势与文化不利地区, 然后逐步向全岛推进。
2. 国家专项拨款资助面向社会处境不利幼儿的早期补偿教育。如美国的提前开端计划和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等。3.政府举办一定数量的公办园。对政府认可的非盈利性私立幼教机构提供财政补助。4.通过各种方式( 如返还个税、发放补助等) 为幼儿家庭提供保育和教育资助, 等等。
二、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的理由
目前, 尽管一些国家将5 岁甚至4~3 岁儿童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 但总体来说, 幼儿教育还不具有强制性, 仍然属于“ 非义务教育”。既然是非义务教育, 为什么不像我们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 完全可以交付市场”呢? 教育经济学家从幼儿教育的正外部效益和幼儿教育市场的缺陷两方面,论证了政府财政投资幼儿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 一) 补偿幼儿教育的正外部效益
幼儿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效益是政府应否给予财政补助的重要依据。外部性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说的是如果一项经济行为附带地也对其他消费者( 第三方) 形成影响( 获益或受害) , 而相应的成本并没有反映到市场价格中, 就出现了外部性。使其他消费者受益的行为具有正外部性, 反之就是负外部性。按照经济学所揭示的规律, 在存在正外部性的领域, 必然会投资不足。因为这类投资不仅给当事方带来收益, 也给其他方带来收益, 但当事方只能根据自身的收益来确定投资水平, 因此, 这个投资水平一定小于社会最优的投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财政投入就变得非常必要。
那么, 幼儿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性? 除了投资者( 家庭) 之外, 有没有其他受益方?大量研究表明,幼儿教育的受益者除了儿童个人、家庭之外, 国家是主要的受益者。概括起来: 幼儿教育对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长期的积极效应, 可以提高其未来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增长能力, 提高国家的公民素质, 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和道德素养; 幼儿教育可以提高妇女就业机会, 促进男女平等, 减少贫困人口, 降低社会救助费用; 幼儿教育有利于打破“ 一代贫困, 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 促进社会公平。
在各种关于早期教育成本- 效益的研究中,David Weikart 及其同事的工作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他们自上世纪60 年代起对123 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幼儿进行了近40 年的追踪研究。研究设置了试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组幼儿接受了1~2 年的高瞻- 佩里早期教育方案。该项研究从学业成就、经济状况、犯罪率、家庭关系和健康5 个方面考察了优质学前教育的效果, 发现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儿童学业成就高, 就业率与经济收入高, 犯罪率低,家庭关系和睦, 吸毒率低。
佩里方案研究表明, 幼儿教育投资是一种最省钱、回报率最大的公共投资, 在儿童到27 岁时, 投资回报率为1: 7.16。该研究最近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 这些儿童40 岁时, 投资的总体回报率已高达1: 17.07。其中, 对幼儿个人的回报率为1: 4.17, 而对社会的回报率则为1: 12.9。细致分析表明, 社会回报中88%源于犯罪率的减少; 4%源于教育开支( 特殊教育与辅导等) 的减少; 7%源于收入税的增加; 1%来自于社会福利开支的减少。其他国家( 如加拿大) 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总结同类研究的成果, 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的James Heckman 教授在 “ 促进人力资本的政策”( Policy to Foster Human Capital) 一文中指出,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在幼儿时期对一个人投资1 美金, 将比在幼儿期之后投入同样的金额收益更大。最佳的投资政策是: 儿童年龄越小, 投入资金越多, 并且随其成长过程而不断追加。“ 将人力资本的投入直接指向幼儿是对社会公共资金更有效的利用。”因此, OECD1999 年的教育政策分析指出,“ 幼儿教育是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 是⋯⋯一项意义远大的政策援助”。该年的幼儿教育总结报告的标题就是“ 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 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5]这个获益者不仅是儿童个人及其家庭, 也是整个社会。因此, 幼儿教育具有公益性, 是一项“ 社会公共福利事业”, 国家财政给予支持是理所当然的。
美国、英国及OECD 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发展十分成熟的国家, 但都选择了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的政策, 应该说是对幼儿教育的公益性( 正外部性) 的承认和对上述经济学原理的遵从。
( 二) 弥补幼儿教育市场的缺陷
供需双方及其市场交换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决定了市场机制对幼儿教育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政府必须运用各种手段, 尤其是经济手段加以调控, 以弥补其不足。
1.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幼教市场问题。
人们往往认为自由市场是一个平等交易的市场, 依*自由竞争必然提高产品质量。但事实并不必然如此。当买卖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完全对等时,交易其实是不平等的。因使用不对称信息理论对市场进行分析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美国教授发现, 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 买卖双方) 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损。而且, 当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有关产品的信息时, 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 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 出现所谓“ 劣币逐良币”现象,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也被摧毁, 最后导致市场萎缩, 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下降。幼儿教育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 更可能存在着服务的提供者和购买者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因为幼儿家长往往缺乏专业知识, 无法分辩托幼机构的质量, 容易受供方夸大其词的宣传和一些表面现象的诱惑, 加上不易把握整个幼教市场的情况, 使得家长们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 高价并不一定能够换得真正的高质量。特别是, 虽然较之以后的任何一个教育阶段,幼儿教育投资的效益最大, 但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 其投资收益( 特别是作为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一来比较隐讳, 不易察觉; 二来具有“ 长线性”和“ 融合性”特点, 其效果往往要20 年后才可能显示出来, 而且往往又和后续阶段教育的效果融合在一起, 若非专门研究, 往往难以单独显现。这些特点都会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教育价值的判断, 从而影响他们的选择行为。
许多调查表明,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热情尽管很高, 但真正落实到经费投入上, 其热情还是普遍小于其他学段的, 而对其价格的敏感性却普遍高于其他学段。总体来说, 便宜、方便、近距离是许多家长选择幼教机构的主要原则, 质量实际上往往是被忽视的。目前在我国, 一些非法幼儿园屡禁不止, 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低质低价园挤压价格合理而质量较高的幼儿园的情况, 究其原因, 主要是存在着这样一个仅关注价格而忽视质量、仅要求看护而忽视教育、对质量优劣缺乏判断能力的买方市场。
2.幼教市场不能满足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公平是处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合理原则。在经济学范畴内, 公平问题的核心是资源配置问题。教育公平的核心一是教育机会均等, 二是教育选择的自由, 即“ 资源分配的公平”。教育机会均等不可能由教育市场实现, 因为市场遵循的是私人利益驱动下平等交换的机制。换句话说是按质论价, 优质优价。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这种投资显然要受到每个家庭现有经济状况的制约。贫困家庭往往缺少投资来源, 导致其子女没有机会接受或不能接受优质教育, 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形成一代贫困、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分析贫穷的原因时指出“: 收入的差别最主要是由拥有财富的多寡造成的。⋯⋯和财产差别相比, 个人能力的差别是微不足道的。⋯⋯较低层的或工人阶层的父母常常无法负担子女进商学院或医学院所需要的费用———这些子女就被排除在整个高薪职业之外。”其实, 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子女的教育机会的差别, 并不仅仅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的被迫“ 选择”上, 而是从幼儿教育时就开始了。这显然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
不仅如此, 教育机会不均等也是有悖于效率要求的, 贫困家庭的子女可能会因为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而使其聪明才智无法充分发挥, 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政府从再分配的角度提供教育, 参与人力资本投资, 那么, 将有助于提高公平程度与效率水平。政府的干预是维护教育公平、进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
以往, 教育公平( 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 的概念往往被用在义务教育阶段。但近几十年, 这个概念已经进入学前教育领域, 因为这才是人一生的真正起点。
三、增加财政投入———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建立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是基础,教育公平是起点。在完全的教育市场条件下, 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受教育机会, 受教育机会通过影响人的发展进而影响家庭收入。这样一来, 贫富差距上的“ 马太效应”可能无限制地循环下去, 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 埋下城乡、地区、阶层间矛盾、紧张、冲突的隐患, 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
就当下而言, 在我国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现实中, 一个幼儿至少牵动3 个家庭6 个大人(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的心。据统计, 2003 年我国学前儿童( 3~6 岁) 约有5106 万, 那就至少涉及到3 亿多成人。幼儿教育是一项最具有社会公益性、最直接体现“ 三个代表”思想的一项“ 民心工程”!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幼儿教育的作用必须重视, 幼儿的受教育权必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加以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宪法》和《教育法》规定的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体现了对儿童和人民群众的关爱。
在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达到、公众对幼儿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我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应该怎么改? 制度创新应该如何体现? 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合理走向应该是什么? 我们认为, 我国以往幼教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幼儿教育经费整体投入不足,有限的幼教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 效益不高。在国家整体投入做到逐年增长,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幼教, 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 资源分配不公平、效益不高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方面。
资源分配不公平、效益不高的问题涉及到投资体制问题。应该承认, 我国幼儿教育投资体制( 仅仅投向公办幼儿园) 是存在问题的。这或许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发展到今天, 这种投资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 因此改革是必须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常讲“ 存量不变, 增量盘活”, 对幼教体制改革有一定启示。我们建议:
1.国家投入的公办园应切实发挥示范、培训等多方面作用, 让国家财政投入通过直接和间接多种途径使更多儿童受益。
2. 作为单位福利的企事业幼儿园从单位剥离出来之后, 应该转为社会福利, 国家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时, 应在社会福利系统中考虑用适当的方式将其加入。
3. 增量部分面向弱势群体, 因为大量研究表明, 面向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投入效益是最高的。国家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 优先在农村、边远地区及社会处境不利人群集中的地区实行学前一年义务教育, 待条件具备后逐渐扩大至全体儿童。
(本报告依据论文《世界幼教事业发展趋势: 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作者:冯晓霞、蔡迎旗、严冷,原载《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Ⅳ 目前发达国家的特殊教育有哪些发展趋势
一、特殊教育观念的变化
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盛行在美洲,与18世纪高涨的社会生产力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密切关系。由于欧洲的人道主义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最早创办特殊学校的多是一些富有同情心的牧师、医生和教师。但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受人本主义和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影响。
二、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
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都是从发展盲、聋、哑教育起步,然后逐渐发展到弱智教育和其他特殊儿童的教育。
三、政府的直接干预和特殊教育立法
许多国家特殊教育的兴起都是发自于民间,但政府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对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的直接干预和宏观调控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教育法规、特殊教育法案的制定与不断修订。
四、特殊教育的一体化
8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明显地向三个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一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三是医疗康复、教育训练与社会就业的一体化。
(一)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或特殊教育的普通化思想最早是在60年代起源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70年代以后,在美国和加拿大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基本的含义主张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尤其是身心障碍儿童尽可能回归到主流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思想经历了“反标签化运动”,“残疾人权利运动”,“回归主流运动”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特殊教育立法的主导思想之一和发展特殊教育的指导思想。
1.反标签化运动
有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只要给某一儿童贴上“特殊儿童”的标签,他就可能产生自卑感或优越感。产生自卑感的儿童觉得自己是低人一等的没有价值的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包袱;产生优越感的儿童则认为自己得天独厚,有超人的天赋和智力,觉得高人一等。为了避免给儿童带来“标签意识”,曾在北美掀起过一场反标签化运动。
2.残疾人的权利运动
20世纪90年代末,在北美和欧洲成立了一些残疾人自己的组织。这些组织号召残疾人团结起来,为争取自身的正当权益而奋斗。他们要求社会给以适当的医疗保健与服务,要求享受独立的生活权、平等的教育权和适当的工作权。同时,也提出了发展残疾人文化的问题。
3.回归主流运动
回归主流是与特殊教育普通化相呼应的一种教育思想。所谓回归主流就是尽量将残疾儿童放回到普通学校、普通班接受教育,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正常的生活。目前“回归主流”已成为教育界人所共识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回归主流是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但各国由于基础文明的水平不同,实行情况也不一样,尤其是涉及一些很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如影响上课纪律、教学质量、增加办学经费等一系列具体的现实问题时,看法也不一致。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行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
全纳性教育是在“回归主流”基础上的又一更高层次的特殊教育新概念,从“特殊教育”,到“全纳性教育”,特殊教育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特殊教育是一个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是8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之一。它充分地体现出特殊教育中的早期教育原则和协同教育原则
(三)医疗养护、教育训练、劳动就业的一体化
把医疗养护、教育训练、劳动就业三者密切地结合起来,保持残疾儿童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具备从事某一适合他们身心特点的职业能力,成为一个残而不废的能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公民。
五、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残疾人提供的帮助
现代科学的发展给特殊教育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解剖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帮助我们对特殊儿童的残疾和生理缺陷有了科学的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和缺陷补偿提供了帮助。
六、国际合作日益加强
国际社会的参与首先是通过协商建立某种公约,发表共同宣言。
其次,就是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协助下,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定的援助,帮助这些国家建立特殊教育机构,培训专业人员,开展一些跨文化、跨地区的合作研究。
Ⅵ 最新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差异,比如和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谢谢
幼儿的早期教育的巨大差距,决定了中国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且是被远远的甩在了起跑线的后面,没有2代人的努力是赶不上的。
婴幼儿的素质决定了人一生的素质,更决定了整个民族的素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高素质的人更是生产力,而且是具有创新精神 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我国的经济总量举世瞩目,我们也为此却出了巨大的代价,可是,我国仍然有可能摆脱不了被拉美化(甚至非洲化)的命运,仍然摆脱不了为发达国家打工的命运,荒淫无耻堕落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原因,那就是,我国在人才的培养初始阶段已经远远的落后于发达国家了。
我们国家舍得在很多方面投入巨资,却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上的投入几乎为零,不可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3万亿投资拉动了8%的GDP增长率,促进了就业,等到这笔投资用完了,我们还会依靠什么?难道再投3万亿,6万亿,12万亿。。。。。。?通货膨胀,紧缩,再膨胀,又紧缩。。。。。。恶性循环,周而复始。。。。。终有崩溃的那一天。
普及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需要巨额投资,单纯依靠社会民间力量是办不到的。在这个方面,发达国家政府投资很大,从而保证了每位婴幼儿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挖掘,也保证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哪怕中国政府将巨额投资的一小部分用在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上(基建,设备,师资培训等),虽然对于经济的增长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几十年以后,投资收益和社会效益将是巨大的,这笔投入将会获得几十几百倍的回报,整个社会将会是焕然一新,生机勃勃,中华民族将会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决策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那将是中华民族真正复兴的开始 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对比分析及策略
外语院校开设英语必修课,其它院校只作为选修课,从量上减轻负担;中高考考试分数由目前的150分减到100分甚至再少些。一提教育改革,人们往往先要研究一下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的成功之处。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中,最有代表的当属美国教育。当下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专家们就很深入地研究了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教育。遗憾的是,本轮教改是否成功尚有待验证,不容否认的是越改问题越多,越改不满的呼声越多,原因何在?笔者不是什么专家教授,也没有条件亲赴美国等发达国家考察。但作为在教育一线工作近20年的教育工作者,亲历中国教育发展20年,还是有点说话的资格。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就是专家们在介绍外国做法时,不能全面地介绍,不是既介绍其优点的同时也介绍其不足,不能分析出这些做法在什么条件下适用,在什么条件下不适用,甚至把人家已经抛弃的东西当作宝贵财富来吸取。笔者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对比,归纳出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存在的不同之处。
1.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不同。有人认为,西方国家不重视思想教育,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西方国家包括日韩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他们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而已。很多发达国家对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一靠宗教,二靠诚信制度,三靠法律。西方国家让基督教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军队,其对人的约束与教化力量可想而知。宗教在世界很多国家的思想教育体系中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而我国不存在这种情况。我国的诚信制度尚未建立健全。我国的思想教育靠的是政治和语文学科。其中政治学科教育力度并不理想。所以,在我国,语文课不仅要授业、解惑,而且要传道,更重要的是塑魂。如果说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的话,那它就是授业、解惑、传道、塑魂的工具。仅仅把语文看成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化、语言文学,都是不够的。我们的老祖宗早有定论:文以载道。
策略:尽快在初中以上的学校建立诚信制度。在语文教学中加大《国学》教学力度。开设综合学科《生活常识》,包括安全常识、健康常识、医疗常识、法律常识、社会常识、政治常识、礼仪常识、劳技常识、就业常识、创业常识、发明创造、电脑使用等,将现有的微机课、劳技课、综合社会实践课等溶入其中。
2.学生学习精力投放的方向不同。有网友总结,美国100%的学生用100%的精力研究科学,中国100%的学生用50%的精力学习英语,而且教材越来越难,很多偏才怪才就因为英语学不好而遭到淘汰,这的确是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很多精力就这样消耗掉了,可又能对中国发展起多大作用呢?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摘得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益川敏英的学术成果享誉世界,但他英语不佳,是其弱项,他本人也从未走出过日本(新华网 10月8日)。
策略: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小学4年级以前不开设英语,5年级以后开设,把九年级英语放到高一,初中阶段只学现行7、8年级教材,高二、高三教材放到大学,大学只在
3.对待偏才怪才的方法不同。美国大学宽进严出,所以什么样的人才都能兼收并蓄。中国靠僵化的高考制度选拔人才,偏才怪才很难有机会上大学,就算现在有了自主招生制度,仍难以解决这一问题。造成了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严重后果,这是国人尽知的事,中央高层领导人和很多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已故的钱老对此始终牵挂于怀。
策略:尽快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升学考试中。近来,部分大学制定了自主招生政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自主招生政策刚一出台,就受到广泛病诟,因为它存在很多可预知的和不可预知的弊病。所以,只有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升学考试中,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具体做法是,在考试总分中,有100分为创新能力分,教育部牵头,科技部等部门协助,每年定期举办正规的写作大赛,发明创造大赛,电脑设计大赛,不参赛的为0分;取得县一级奖励的得50分;取得市一级奖励的得60分;取得省一级奖励的得70分;取得国家一级以上奖励的得90分;获国际大奖的得100分。获两次或者两项以上国家级奖励的可以免试入学,获得一次国际大奖的也可以免试入学。为了防止地方作弊,大赛评委由各高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科技部门联合以及自主招生的大学选派,整个评选过程录像存档,一旦发现弄虚作假,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获奖名额各地按参赛学生数的固定比例截取。为了防止个人弄虚作假,就要做出这样的规定:一旦发现哪位考生弄虚作假,已经考上的取消求学资格;已经毕业的,学历证书收回作废;已经参加工作的,开除其职务。
4.教师地位不同。在发达国家,一个共同特点是教师地位高,薪水待遇高,这里不一一赘述。但在我国,教师职业被称为“鸡肋”,地位待遇低,工资经常被拖欠。这种现实导致的结果,一是教师不被尊重,二是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少,三是教师无心干好本职工作。
策略:中央制定政策,把地方财政应当承担的部分工资由国税收取,直接划拨到中央财政,连同中央财政承担的部分工资,一起直接划拨到教师个人工资卡上。当然,这样工作量会十分巨大,可以把地方发放教师工资的机构裁去,抽调其中部分人员协助这项工作,或者把地方机构划入中央财政直接管辖。总之,就是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地方政府染指这部分资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应当实行问责制,对拖欠或克扣教师工资的要依法问责。
5.学生管理方式不同。有人误以为美国学生十分散漫自由,甚至某些专家在到美国考察后回国介绍经验时,大肆宣扬美国的学生如何如何自由,殊不知,人家的孩子一出生就要接受宗教洗礼,终生接受宗教信仰里的“良心”、“原罪”的约束,到了一定年龄还要受诚信制度、法律制度的约束,另外还要接受学校的惩戒式教育,即我们所说的“体罚”。而我们呢,不仅遭受信仰危机,又没有诚信制度,更不敢提什么惩戒教育,这样有些学生难免养成坏习惯,最后走向犯罪,只有接受法律制裁了。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报告还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了!
策略:尽快制定《学校管理法》。目前,学校的混乱程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大多数家长也都心知肚明。安全问题,管理问题,学生纪律问题,体罚问题等等诸多问题,单靠已有的法律,已不足以解决。例如,学生带刀具等危险品进入校园,按现有法律,教师无权搜身,那么谁有权力?再如,为了防止踩踏,学校一般都要求学生在楼内单排行走,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执行,学校也无可奈何,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需要急于解决的问题。如果制定一部《学校管理法》,将安全管理、纪律管理,哪些事学校和教师必须管,该管的管到什么程度,学校和教师不负责任怎么办,学生不服从管理该怎么办,是否应该扣分,所扣的分数是否计入升学成绩并记入诚信档案,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等均纳入这部法律,很多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现状将得到有效改变。
6.第一流的学生去向不同。发达国家培养的第一流学生往往留在本国内发展,就连我们的邻居印度也是如此,因为他们的一流学生考取的是国家理工学院,第二流的才考取哈佛等名牌学府。而我们不仅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像清华北大这样国内名牌大学,培养的学生很多都出国了甚至移民了。
策略:大学要加快创设世界名牌的步子;制定政策留住一流人才。考取清华北大这样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生,如果留在本国效力,应该得到重用或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7.教育资源分配不同。发达国家强调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我国则人为地把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导致择校热越来越热,学生苦不堪言,家长苦不堪言。另外,大学也存在严重的招生歧视。北大的“促进高等教育平等权课题组”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大学招生指标体制保护了本地考生、歧视了外地考生。
对策:从长远说,国家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教师流动。对于那些已经办不下去的学校,可以逐步撤并。从眼前看,制定政策,将重点学校的择校费全部收缴国库,用以改造薄弱学校。大学招生最科学的办法是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废除目前分省命题体制,按生源比例录取。
Ⅶ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哪些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一、21世纪课程
“从有历史以来,大部分的学者都表现着一个特征:忽视了现实与未来”,这是美国未来学会理事席科尼希喜欢说的一句话。
一般的学者,本性上都认为搜集、研究、传扬古代的文化能表现学识的渊博和功力的深浅。因此,传统教育,尤其是人文科学,每每把注意力放在过去,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几千年文明的释阐和演绎,而忽视了现实的周遭世界和未来的指向。
迅猛惊人的变化震撼着今天的社会,它迫使课堂内的教师无法回避这样的一个事实: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化知识,出口之间也许就已过时;那些需要一套解读术(注释)的艰涩的古书和出了学校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用的冷僻刁钻的数学难题,在徒然耗损着年青人的生命和热情。面对未来的压力,学生有权利获得在历史变革中求得生存的手段和观念。还需了解各种未来社会的真实图景,人们需要感到他们力能应变,而起步之处便是学校。因此,具有未来概念的崭新的课程设置及其相关的教学实践便应运而生。它旨在帮助学生面向和适应未来。旨在就变化中的问题,因材施教。
1966年,普里西拉.格里菲思等教师在托夫勒的帮助下,为肯尼迪航天中心技术人员的子女开设了美国中学最早的未来学课程,这一破天荒的尝试,其方法和创见对今天在世界各地进行同类工作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托夫勒带来的一份课程纲要,未来学课程内含15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列有推荐书目,这些读物从杂志文章《1984年的世界》到非小说书籍(阿瑟.克拉克《未来的形象》)到长篇小说(爱德华.贝拉米《回顾》)到当代科学小说(威廉.坦恩《仆佣问题》)等。当这门课程最后定形时,其单元依次如下:1.未来学入门;2.预测未来;3.战争与暴力;4.种族关系;5.工作与闲暇;6.人与机器;7.智力;8.交流;9.思想的控制;10.明天的政治学;11.人口;12.城市化;13.遗传学;14.平均寿命;15.什么是人。
这些单元都按顺序进行教学,并根据托夫勒的建议,结合上许多相关教学游戏和模拟活动。如别开生面的“模拟”之一,是让每个学生在他或她自己的家庭之外的一些家庭中轮流实际生活一段时间,由一个月开始,依次递减,直到一天。这一设想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并学会如何过漂泊无常的生活,那在未来可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频繁变换住址、家庭及友谊关系。参加模拟的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在家庭生活的亲密环境中对不同类型的人迅速调整感情,并很快适应。对基本读物和内容各异的游戏、模拟等其它练习作了充分讨论之后,这门课程被定名为“21世纪”,以显示其不是一门寻常的,正规的学校课程。
“21世纪的课程”设置,究竟要教些什么呢?美国学者考夫曼在《教育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下列六项内容:
1.接近并使用信息:包括图书馆和参考书,电脑数据库,商业和政府机构的有关资料等。
2.培养清晰的思维,包括:分辨语意学、逻辑、数学、电脑编程、预测方法、创造性思维等。
3.有效的沟通:公开演说,身体语言,文法,语辞,绘画,摄影,制片,图形绘制等。
4.了解人的生活环境: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和地理学,生物和生态学,人种和遗传学,进化论,人口学等。
5.了解人与社会:人类进化论,生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种族学,法律,变迁的职业形态,人类存续问题等。
6.个人能力:生理魅力与平衡,求生训练与自卫,安全,营养,卫生和性教育,消费与个人财务,最佳学习方式和策略,记忆术,自我动机和自我认识。
考夫曼的课程表虽然非常广泛,却是一个完整教育的内容。毫无疑问,这些课程的设置是更为注重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以及适应未来的能力。它充分显示了,只有未来导向的远景才能把目前学校杂乱的课程转换成广义的课程,以真正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
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多尔认为,我们正在由牛顿式的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牛顿式的现代“知识观”视知识为现实的客观反映,是封闭的、稳定的,可以从外部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则视知识为对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解释,研究者并非外在而是内在于这一系统之中。
在新的知识观的影响下,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得以充实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体化的内容。在此,内容与过程统一起来,内容不再以信息为特征,而是蕴含在信息的背景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之中,过程也不仅仅以“方法”为特征,而要面向内容,不断扩展内容之间的联系。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感知、经验都被纳入到形成中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受到重视。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不可更改的,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予以调整。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不以权威的观点和观念控制课程,试图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21世纪课程”在全美的推开,引发了广大师生的强烈兴趣。纽约州北部的堪尼休斯学院,历史教授杜兰引导学生,从探讨了各国元首对未来的态度入手,展望未来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社会走向;佛吉尼亚州阿灵顿的米耶小学开设了“计划未来”的课程,让学生熟悉未来的可能发展以及会遇见的事业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理教授亚伯勒独创性地开设“未来的地理”这门课程。其它如“未来社会学”、“未来科技”等新课程的开设,令人耳目一新。
美国的一群致力于教学改革的社会科学家、教师、作家和心理学家,经过讨论会和其它非正式聚会形式就21世纪的课程设计的原则广泛征询意见,概括为如下基本原则:1.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教材;2.有助于学生理解自身的教材;3.有助于未成年人理解他们对未来投资的教材;4.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变革性质方向及他们在变革过程中角色定位的教材;5.有助于学生把课堂学习转化为未来责任的教材
Ⅷ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正当2016年入围WISE教育项目奖的案例揭晓、教育创新故事夺人眼球之际,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从另一个角度关注着全球教育的发展,给我们奉上独家的深度研究报告,干货满满。
报告从一个问题说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有多大?布鲁金斯学会2015年给出的答案足以让我们震惊——100年!可见教育公平不仅在国内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也仍然是一个重大议题。当发达国家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时,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质量却不甚乐观,例如印度很多入学4年的儿童还缺乏基本的读写和算术能力。
面对相差一个世纪的教育鸿沟,众多问题涌现出来:
Who:大规模提升教育质量需要哪些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What:哪些核心要素可以促进教育项目高效、规模化地提升教育质量?
How:如何在增加学校数量的同时,确保学生掌握核心学术内容、培养高阶思维技能(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 HOTS)?
……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布鲁金斯学会近期发布的《百万人的学习:在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提升教育质量》研究报告(“Millions Learning: Scaling Up Quality E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一一回应了上述问题。从巴西到洪都拉斯,从乌干达到赞比亚,从约旦到印度,报告精选了14个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推广高质量教育的成功案例,让我们看到少年儿童的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革命性变化。
除案例之外,Millions Learning在研究基础上提炼出四个核心要素,即设计、推广、融资和可行条件,进而涵盖了14个要点,最后报告提出五步行动建议,为项目设计提出建议。
核心要素一:设计
坚定的领导者从一开始就致力于高质量教育的规模化。
1、具体地区的教育需求:充分考虑当地的教育需求,确保最终受众参与到项目中来。
2、低成本:项目设计考虑到成本要素,确保可规模化。
3、灵活适应:首先确定高效的学习方式有哪些核心要素,继而在不同背景下推广和复制时结合当地条件进行调整。
4、教师支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来支持教师发展,为教师减负。
核心要素二:推广
重视实际操作的技术层面与政策层面相结合。
5、教育联盟:所有教育相关方加强协作,施展“集合影响力”;
6、教育拥护者和领导者:除学校和政府之外,关心和热衷教育的社会人士和领导者也应积极加入进来。
7、技术进步:采用本地条件相适应的技术手段,加速教育项目的推动。
8、机会之窗: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与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相符合,有助于项目的生根发芽。
9、更好的数据:关于学习和规模化的数据为政策改进和实践提供有效支持,从而促进教育行动。
核心要素三:融资
与资源的绝对量相比,如何配置资源同样重要。
10、灵活的教育融资:融资应灵活,包括建设核心运营能力。
11、长期教育融资:稳定且可预期的支持至关重要。
12、中期教育融资:项目试点到大规模推广之间的重要阶段。
核心要素四:可行条件
规模化不会在真空中发生。在教育项目规模化过程中,从国家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项目实施环境至关重要。
13、支持性政策环境:政府政策应保护每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应开放教育、鼓励各利益相关方贡献不同的想法;
14、研究&开发的文化:要确保更多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实验、调研和数据分析,因此研究、开发的氛围和环境必不可少。
布鲁金斯学会报告呼吁各国建立包容、适应性强的教育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创新得到鼓励和发展,让新颖的方法和模式得到推广。政府不仅有责任为每个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也应该积极促进这一教育生态系统的培养,调动各方资源协同努力才能促进高质量教育的推广和覆盖。那么,怎样培养包容、适应性强的教育生态系统呢?布鲁金斯学会报告给我们提出5个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开发:在教育界营造研究&开发的文化
教育生态系统的各方领导者——从政府到民间社会到企业——都要欢迎大规模解决问题的各种新方式。在教育生态系统内部构建强有力的研究&开发文化是关键的一步。政府应该为新方式的尝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资金和必要的基础设施。捐赠者、民间社会、政府以及企业应该协力培养学习型领导者,他们应具备推动教育界研发文化所需的技能和才智。
二、分享:通过思想汇聚交流新想法
政府部门的领导者与民间社会、私有部门一起,应构建思想汇聚的平台,从而确认、调整和分享改善学习和促进规模化的有效方式。
三、激活:学校之外的多元化人才
教师和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其他人士通常有超负荷的压力,需要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要解决艰难的教育问题,学校之外的多元化人才可以成为重要的智慧来源。从非营利机构的工作者到应届大学生,到企业人士和技术专家,不同类型的人才可以充分调动起来,协助教育工作者。
四、资金:中间阶段
在试点到大规模推广的中间融资阶段要求政府、投资方和捐赠基金会清楚项目处于“创新——规模化”的哪个阶段——从试点或想法到国家级的推广。
五、测量和学习:从关于学习和规模化的数据中了解什么更有效
政府和捐赠机构应加强国家学生测量体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测量体系。从班级层面开始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教师所利用,逐渐上升到国家层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帮助教师衡量21世纪技能的新颖方式非常重要。
布鲁金斯学会深度研究14个世界级教育案例,总结出上述经验和建议。那么,这14个案例都是谁,我们来看看吧。
赞比亚:课程学习 Lesson Study
“课程学习”(Lesson Study)起源于日本,是一项同伴之间合作学习的活动,活动中中小学老师通过备课、展示、评估课程来分享交流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课程学习”已经传播到50多个国家。2005年起,赞比亚政府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JICA)合作,将“课程学习”项目引入赞比亚,旨在鼓励教师合作,提高学校管理者的监管水平,加强赞比亚的学校系统。至今,“课程学习”已影响到赞比亚所有10个省的180万名学生及46000名老师。各项内外评估表明,这一活动让赞比亚学生拥有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个人展示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此外,教师的职能发生转换,从“板书+填鸭式教学”到以“问答”方式为主的学习方式,这让学生从被动指导学习改变为发挥创意思维的学习。
哥伦比亚:导师制学习系统Sistema de Aprendizaje Tutorial
导师制学习系统(Sistema de Aprendizaje Tutorial,简称SAT),为拉美边远地区的中学教育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该项目中训练有素的教师(或者说“导师”)利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来促进边缘社区的农村教育发展和社区发展。“导师制学习系统”在教学法中融入切合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例如:在农业创新的背景下学习数学和科学。20世纪70年代末,哥伦比亚科学应用与非政府基金会(FUNDAEC)开发了SAT项目。如今,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西和厄瓜多尔都在实施这一项目(危地马拉在2005年之前也曾执行这一项目),至今为止影响了大约30万名学生。该项目受到哥伦比亚和洪都拉斯政府的承认,因此该项目的毕业生可以升入大学求学或获得要求高中学历的工作岗位。许多研究表明,该项目提高了洪都拉斯的教学产出,增强了女性力量和公民责任感。
肯尼亚:桥梁国际学院 Bridge International Academics
桥梁国际学院是一家盈利性私立连锁学校,成立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优质而低价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每所学校除确保学生掌握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外,也要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和21世纪所需的合作能力。师资队伍从当地进行招聘,需要接受班级管理、学术指导和课程讲授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每门学科的教师指南都以电子形式统一发布在平板电脑上,平板电脑也帮助收集教师表现和学生评估数据,以不断完善项目设计。第一家桥梁学院于2008年在肯尼亚成立,之后推广到乌干达和尼日利亚。桥梁学院至今已覆盖450多家幼儿园和小学的10万名学生,招聘有8000名教师。桥梁学院与政府和NGO组织合作来改善全球的教育体系,其中最新的一项合作是在利比亚运营公立合作学校。据2013年肯尼亚的低年龄段阅读评估/低年龄段数学评估表明,桥梁学院学生与邻近公立学校学生相比,在26个月的课程学习中,前者比后者多出252天的阅读教育和288天的数学教育。
哥伦比亚:新学校基金会Fundación Escuela Nueva
新学校基金会是发起新学校模式的一家非政府组织,致力于改善农村小学和初级中学。该模式是积极、合作型和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教师、学校行政人员以及当地社区的充分参与,在该模式中,学生进行自学和互助学习,而老师和学校行政人员分别作为协助者和教练。1987年成立于哥伦比亚,新学校模式起源于一项变革运动,旨在改变自20世纪70年代沿袭未变的偏远地区公立小学。之后,新学校被纳入哥伦比亚国家教育政策,并推广到16个国家,覆盖五百万学生。某独立研究显示,与未参加该项目的哥伦比亚传统学校相比,Escuela Nueva学校的三至五年级学生在语言和数学方面得分更高,辍学率和留级率明显较低。
孟加拉国:BRAC非正式小学教育项目
BRAC的非正式小学教育(NFPE)项目为小学辍学或从未进入小学的儿童提供学习机会。该项目将普通的五年小学课程精简为四年,学生完成学习后可以参加国内中考,从而升入公立或私立中学。师资队伍来自于当地社区的教师招聘(通常老师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一年级带到毕业),学习科目主要包括孟加拉语、英语、数学、科学及社会科学等认知学科,以及艺术和沟通等非认知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BRAC创立于孟加拉国,其NFPE项目随后扩展到阿富汗、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南苏丹。现在,NFPE项目在孟加拉国每年接收67万位学生,在其他4个开展NFPE项目的国家接受学生超过90万人。BRAC与孟加拉国政府密切合作,被广泛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私立学校网络。BRAC的辍学率低于5%,升学率则通常高于孟加拉国的公立学校。
印度:阿福童国际 Aflatoun International
阿福童国际致力于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开展社会和金融教育项目,培养学生的个人技能、人际交流能力、财务能力和企业家能力。阿福童国际采用社会连锁的形式,与当地伙伴开展合作,培训教师和教练教授关于人权、理财和如何创业等知识和技能,不论是在校生还是社会上的儿童都可以学习。阿福童于1991年成立于印度,目前已经在全球116个国家开展项目,每年有近四百万学生,34000位老师、支持者和其他教育者参与。最近,阿福童及其合作伙伴与28个国家的政府合作,尝试将社会教育和金融教育融入国家课程。某综合评论的结果及21个针对青少年和儿童金融教育干预随机对照试验的元分析显示,阿福童对青少年和儿童财务行为、理财和资源整合习惯的影响力,超过所研究26个干预项目的平均水平2倍还多。
尼泊尔:阅读室,识字项目Room to Read, Literacy Program
“阅读室”是一家专注于改善识字水平和教育中性别不公平问题的非政府组织,其识字项目采取合资的方式与当地社区、伙伴机构和政府合作,从而确保每所学校都有基础设施完备的图书馆,为当地儿童提供当地语言的书籍,同时配有经过训练、掌握循证阅读和写作指导方法的教师和图书管理员。每间教室都配有识字教练,辅助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上述干预方式综合运用,旨在提高小学儿童的识字技能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自2000年在尼泊尔创办,阅读室至今已扩展到亚洲、非洲的其他九个国家,共计有17500个社区的一千万儿童受益。具体来说,识字项目至今已涵盖11万名学生和2000名教师。一项与70个中低收入国家开展的教育干预项目(阅读室项目不属于70个项目)评估比较显示,阅读室项目的影响力是其他干预项目影响力平均水平的近10倍。
印度:布拉罕教育“阅读印度”项目 Pratham, Read India
布拉罕教育的阅读印度项目致力于确保三至五年级学生掌握读懂简单文本和基础数学运算的能力,其方式包括评估学生当前学习水平,不按学生的年龄或年级分组,而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分组进行指导,即“依学习水平施教”的方式。布拉罕教育的阅读印度项目始于2007年,至今已在印度23个邦展开,2014-2015年度项目对农村地区学生的直接影响人数超过35万人,通过与州政府或地区政府合作间接影响学生超过六百万人。布拉罕教育J-PAL进行的一系列随机评估发现,按学生学习水平分组的方式带来的学习效果显著优于按年级分组的效果。布拉罕教育也协助进行《年度教育现状报告》(ASER)的调查,这是一项印度全国范围进行的公民主导的家庭调查,旨在评估印度超过550个农村地区儿童的基本阅读和算术水平。从2005年开始ASER调查每年举行一次,自2008年开始,该调查作为布拉罕教育网络的一个独立单元开展。
乌干达:教育! Ecate!
教育!是一家非政府组织,致力于解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中学教育无法匹配就业机会的问题,改善传统的死记硬背和理论教学方式,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让非洲年轻人为自己和社区解决贫困问题。教育!为学生提供领导力、创业、职场准备等相关的技能培训,同时也有辅导学生在学校里创立企业的培训,该模式的师资主要包括经过专业培训的老师和年轻人导师。教育!于2009年成立于乌干达,目前已为350所学校的12万名学生,即乌干达12%的中学提供相关服务,同时为乌干达高中创业课程的改革建言献策,把教育!的项目模式纳入卢旺达的国家高中课程中。教育!的随机对照试验中线结果表明学生高中毕业后的收入翻了一番,其中倾向于自主创业的学生增加了64%,倾向于发起社区项目的学生增加了123%。
美国:芝麻街工作坊,芝麻街
芝麻街工作坊的芝麻街利用电视、广播、视频、网络、书籍以及社交媒体对学龄前儿童的识字、数学、情感发展、健康、尊重和理解等方面进行教育。该节目在美国始于1969年,随后扩展到15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56亿儿童观众,是世界上最大的儿童教育提供商。研究显示芝麻街是一个高效的学习工具,对世界各国的儿童产生了积极影响。对芝麻街在中低收入国家教育影响力的元分析显示,该节目的影响力与其他早期儿童教育干预方式相当,规模化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美国、英国: Teach for All
Teach for All是由各地独立机构组成的国际性网络,各机构负责招聘和培训表现优异的应届大学生和专业人士,由这些志愿者在各自国家的弱势学校和社区教学两年,从而实现输送未来教育领导者的目标。Teach for All由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和英国的Teach First 联合创立于2007年,之后发展成为包含39个伙伴国的全球网络。至今,该网络已为110万学生服务,包含52323名教师和校友,对个人和的整体教育体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来自各伙伴国的研究显示,学生取得了卓越的学习成果,如数学政策研究显示与普通新教师和老教师教授的学生相比,“为美国而教”的数学教师所教的学生全年学习数学时间多出2.6个月。从整体来看,大部分伙伴国50%到80%的校友选择继续在教育行业做全职工作,因此Teach for All为大范围的教育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积极影响了参加项目的老师和校友。
约旦:INJAZ
INJAZ 是约旦的一家独立非营利机构,专门从事青少年赋权项目和调动公共、私有和社会部门的资源帮助弥补高中体系与劳动力市场日益变化的需求之间的技能差距。INJAZ项目,由23000多名经过训练的志愿者团队提供,为7年级学生到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相关内容和活动,以帮助学生增强财务知识,提升道德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沟通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针对学院和大学、青年中心,以及职业培训机构的年轻人,大部分项目提供实际的工作机会,支持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或发展职业和创业技能。自1999年创立以来,INJAZ已在约旦全部12个省开展项目,影响了120万年轻人。该项目已被纳入约旦官方的学校课程,一项内部研究显示,相比约旦全国32%的失业率,INJAZ毕业生的失业率仅为19%。
巴西:亚马逊州政府媒体中心
巴西亚马逊州政府的媒体中心行动是一个当地开发、正式的学校模式,旨在解决城市和乡村地区教育差距悬殊的问题。项目采用数字卫星技术提供直播课程的形式,直播课程在玛瑙斯市(亚马逊州首府)的媒体中心演播室由“主讲”教师讲授,提供给亚马逊州近1000个教室的学生,同时针对每个教室(5到25个学生)配有“指导”老师。该项目的特点是双向互动形式,学生收看演播室老师的讲座,反馈信息,然后呈现给其他所有教室和演播室的主讲老师。2007年创立于巴西亚马逊州,媒体中心的60名主讲老师和2200名指导老师已为2300个社区的30万名学生服务——玛瑙斯市之外的大约25%的高中生。媒体中心的模式已被巴西其他七个州采用,服务于地处偏远地区的学生。成立至今,巴西初中到高中学校的升学率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到2011年辍学率减少了一半,“巴西教育质量指数”显示亚马逊州儿童学习状况稳步改善。
加纳:Worldreader
Worldreader通过低成本的电子阅读器和手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文化和语言相关的电子书籍,目标是通过为儿童和家庭直接提供教学和阅读材料,提高人们的识字技能,培养人们对阅读的兴趣。该组织采用融合的方式与适应文本的技术,提供涵盖43种语言的31000本书,也提供教师支持和社区参与。项目自2010年在加纳启动以来,服务人数已达560万,其成果是,每月有69个国家的110万人阅读电子书籍。来自加纳Worldreader低年龄段阅读项目的一组评估数据显示,学生用户在口头阅读熟练程度、阅读理解力和培养积极的阅读习惯方面都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