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意义:
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美育对德育、 智育、 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学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社会主义美育的主要原则是:
1、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2、美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3、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
4、艺术内容和表现方法的统一;
5、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在中小学进行美育的内容,主要有艺术教育(文学、音乐、图画、戏剧、电影、舞蹈等)、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发展他们创造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尤其要注意发现、培育、发展有艺术才能的学生的特长。
美育-网络
B. 美育学习对大学生的作用
论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美育和素质教育
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审美从人类开始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开始了。美育实际上一直在不自觉的进行着,并逐渐成为自觉的劳动,可以说美的思想是人的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美的思想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只关注考试得分的多少,忽视内在素质提高的倾向。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确实,一个技术高超而道德素质败坏的人不仅不能帮助社会进步,有时候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人的素质构成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素质提供了人发展的生理基础,而后天的素质教育能够影响先天的素质,发展先天的潜能,使人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提高和完善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
在中国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接受硬式教育很有关键,它决定着我们是否可以接受更高的教育,但在大学仅仅接受素质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压力,我们很有必要去接受美育,让我们在社会在区别美丑,坚持自己的方向,不可美丑不分,黑白不辨。下面我们来看看美育的特点:
二、美育的特点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人们优美、高尚、丰富的感情、趣味、心灵和精神境界。美育的这种职能注定了美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持久的关注。美育过程中存在专职进行审美教育的课程,如美术和音乐。但我们千万不可将美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同起来,美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几堂音乐、美术课能够完成的。音乐和美术只是我们引导审美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这些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美,是因为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把握了具有节奏、平衡和有机结合的完备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类情感、理想等特定的社会性内容,这些内容会同时作
C. 大学美育的目的和作用
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美育随着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的产生而产生,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原始人最初的歌唱就是他们的劳动号子。他们的舞蹈、壁画、雕像等,也往往是原始部落劳动生活的再现,是他们生产实践的美化形式。在原始社会中,有了原始的审美活动和艺术,也就有对年轻一代的原始审美经验的传授。
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学校的产生,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中国西周的学校把“乐”作为“六艺”之一。孔丘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对于诗和乐的教育是很重视的。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为了把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坚强的战士,教他们学唱各种赞美歌和战歌,并把音乐、唱歌、宗教舞蹈跟军事、体育结合起来。雅典的奴隶主阶级为 7~14岁儿童设立弦琴学校,教他们学习音乐、唱歌和朗诵诗篇。古罗马的修辞学校也教音乐。在那时,美育的目的,都在于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便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经典成了封建教育的神圣教材。其中《诗》、《乐》也都继续受到重视。东汉末期创设的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宋代曾设有专门的画学。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骑士教育中有“七技”,其中吟诗是为歌颂领主的功德以示忠心的。僧侣封建主的教会学校中有七艺,其中音乐是适应教会做礼拜和赞美上帝的。在封建社会里,美育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扩大了美育的领域。在小学中设立了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把艺术用作宣传启蒙思想的手段,美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美育也随之变成了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工具。
中国自实行近代学制以后,中小学里也开设了唱歌、图画、劳作等课程。1912年,蔡元培任临时国民政府教育总长时,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特别强调美育的作用。
D. 如何理解课堂教学在学校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定义的:“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育具体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教学中必须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阶段的目标之中。
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追求着“真、善、美”。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学校实施美育的意义
1.美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举措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由此可见,美育既是培养学生素质、又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常言道,“乌美在羽毛,人美在学问。”“花美在外,人美在内。”人的美,不仅表现在美的形体上,还表现在美的性格等方面。全面表现人的整体美,主要是看人的性格美。教育伴随人的成长,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美育。王国维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这充分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性。人的性格美主要通过人的活动即语言、行动来揭示,“言为心声”、“行为关键”就意味着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行动是灵魂的外现。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说过:“一个美人的雕塑,如果缺乏内在的性格,它就会令人想起尸体来。”可以说,性格美是人的美的核心,是人的美的关键。
实施美育教育,是真正体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举措。
2.美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美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造就人才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强化德育工作的有力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它们各司其职,一部分管理运动,另一部分管理思维活动。美育既需要学生运用思维活动感受美,同时还需要学生运用肢体语言感受美并创造美。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美育过程,同样渗透于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之中。美育对开发学生智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美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中,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歌舞,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词、阅读散文、赏析小说,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发展学生智力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而美育则通过人们新颖活泼的独创精神的契机,给予学生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创造美、感受美的兴趣。
纵观世界科技史,那些普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作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产物。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哲学、数学均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他受母亲的熏陶,自幼喜爱音乐,六岁开始拉小提琴。在他献身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音乐的爱好,音乐启发了他对科学的思考。这些例子不胜枚举,令人信服地印证了美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启发作用。
(2)美育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郭沫若说过,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入手。因此,有远见的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并以此开发学生智力为教育的主导意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都与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注重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的成就来源于音乐。”爱因斯坦也是一支乐队的第一提琴手。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美育对开发人的智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美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育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教育行为。
(3)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的审美观念往往与人的道德观念、道德习惯相结合,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操,从而转化为行为。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相成,以图德育之完成也。”合理、适时地实施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育为通过说服、监督、褒扬等方式帮助学生确立信念的德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通过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地诱发、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为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后继学习、生活作好先驱奠基。
(4)美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实施美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这正如周扬所指出,“审美活动,可以使人们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和智力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益处。
在教授当代作家王润滋的《卖蟹》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吸引眼球的动作描写、惟妙惟肖的肖像、细腻的细节,感受小说中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姑娘健美淳朴、聪明机灵、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旱烟袋 ”忠厚老实、尊重劳动、宽厚耿直。“过滤嘴”横蛮霸道、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小说赞美了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鞭挞了人性的丑恶,突出了抑恶扬善这一主题。利用课堂教学实施美育,可以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分清是非,明辨善恶。
要培养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人,就不能不发展美育,不能不发展审美教育。现在,“地摊文学”、“网络文学”充斥大街小巷,录像厅内的节目、广告触目惊心,各种不健康的电子软件随处可见。网络传输更使各种信息大量、快速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学校教育也不例外。加强学校美育,可增强青年学生抗“病毒”的免疫力,纯洁净化心灵,抵御社会垃圾的侵害。它是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又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相辅相成,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
3.实施美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实施美育,是迎接改革开放的措施之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许多的西方文明源源涌入,国人与外国友人的接触日渐增多。众所周知,外国友人的审美水平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如果我们不提高思想意识、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与他们的交往就必然会格格不入。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物质文明的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了精神文明。
美育可以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审美教育在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中也愈来愈凸现其重要作用。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也就是社会未来公民审美情趣的提高,这必然带动整个社会审美情趣的提升。从这一点来说,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必须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
既然当前学校实施美育如此重要,那么,怎样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呢?二、学校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艺术教育的美育同样是不完全的美育。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各学科教学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素材。课堂既是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美育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只要教师认真挖掘,把美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去感知和欣赏美,美育教育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教师可采用多种手段,创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要“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 、欣赏美。在语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体会到中华汉字的音、形、义的文字美。汉字是方块形记音符号,从形体上看,平正端庄,富于图画美;汉字有80%左右的形声字,其余的为象形、假借、转注、音译而来;在形体之外,又具有形、音、义集于一身的显著特点,有意蕴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塑造人物形象那鲜明、生动、传神的语言美。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讨好卖乖、装腔作势、嘴甜心狠、刁蛮狠毒的性格特征,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言察色”感受和把握。《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父、卫队长菲必斯、艾斯梅拉达,无一不是用语言显现其性格。
从语言塑造的形象和抒发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领会意境美。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意境含蓄,激发读者审美、想象的积极性,令人百读不厌,情在诗外。如陆游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全诗蕴藉空灵,含蓄有致,余韵悠然,广阔辽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感情又是意境的重要构件和基础。毛苌《诗序》说:“诗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意境,不仅是诗的原动力,也是诗的生存价值的主要依据之一。《诗经》中的《上邪》:“上邪,吾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以直抒胸臆、递升比喻,把女主人公的一腔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在文学中塑造了不可复制的贞女形象,意境何等深邃。
语言塑造的形象和抒发的思想感情而产生的审美意境,给人无限的回味空间。《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多,形象奇丑无比,但心地善良,灵魂高尚,给读者留下一个过目不忘的审美形象。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们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从文章的布局谋篇等方面,可引导学生领会结构美。我国古代的《诗经》、《乐府》,西方古代的十四行诗、八行诗、四行诗,多采用不断重复同一形态的语言形式,给人整体一致的美感;散文、小说、戏剧语言的参差错落,又满足了人们在参差追求方面审美心理需求,我们可以从高尔基的《海燕》、苏轼的《前赤壁赋》等许多中外名著窥见一斑;对联、骈文的对称平衡,显现出来的相互关联、整齐一致的和谐之美,是文学艺术中绝无仅有的。
多媒体手段,能把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器官来感知认知对象。适当选用多媒体,既可给予学生感受内容,又能给课堂教学增添美的内涵。
在讲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春之声圆舞曲》,大屏幕投影一组春意盎然的图片,在学生听完课文录音范读、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后,投影几幅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的身心如同步入鸟语花香的大自然,完全融入到情境中去。
当学生学到“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的语段时,自然会浮想联翩,身临其境,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语言修辞精当,节奏感强,学生品味语句可以感受到美。
作者还用“坐、躺、踢、赛、捉”等动词,写出人们在初春来临时的喜悦之情。最后写人们的感受。精炼、优美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细细鉴赏、品味,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仅获得了美的感受,而且得到了美的升华。
其它学科,同样能让学生感受到外形美、色彩美、比例美,进而了解抽象美、对称美、统一美。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每门课程都有美的宝藏。
2.积极挖掘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它通过一种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潜在的隐形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这种特殊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所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和良好校风的形成,以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审美教育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实质是美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再现。校园文化是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唤醒美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到达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美化人生的目的。
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之一是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展现出来的。这种美育功能,突出表现在校园的绿化、美化和净化上。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强调的就是重视学校的自然环境对学生的陶冶作用。
2009年,本校创建“市级园林单位”,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的有限空间进行植树、种草,大大美化了校园环境。通过创建活动,师生形成了共识,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有利于规范师生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学校也因此加强了卫生工作,把美化校园环境工作纳入到美育中去。有计划、成制度地组织学生参加美化校园劳动,增强学生对学校、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培养他们按照美的原则来布置打扮周围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创造美、爱护美的能力。
在创建活动中,本校进一步加强校园规划,建设布局、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方面都大幅度改善。教室明亮干净、桌椅安放整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电教室整洁、安静,美观实用。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对养成人的良好品格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校园环境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缩影,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潜藏在优秀的物质文化环境和整洁、良好的精神氛围中,只要我们把它挖掘出来,它将具有导向、约束、凝聚等功能。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要服从教学需要和审美需要,也就是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审美规律。
首先,校园建设要符合自然需要原则。主要注意净化生存环境,有利于师生的生存、活动与休息,使师生在校园中能在喧闹中求清静,在污染中求洁净,在烦恼中求安宁,在闷热中求凉爽,在枯燥中求清新。这是人的生命本能,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其次,校园建设要符合审美规律,即符合审美需要原则。审美需要以生活需要为基础又高于生活需要,它是审美主体产生自然审美意识,从而控制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当人在享受美、“创造”美时,审美心理得到激活和满足。这时,我们说,审美对象达到了审美要求。校园建设要着力达到这个层次。
整洁、优美的校园是学生接受美的陶冶的重要环境之一,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的熏陶作用有表面可见的,更主要是不可见的。整洁、优美的环境对校园有美化作用。它使校园变得优美宜人,符合师生审美需要。从深层看,它是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自然与人的本能需要的和谐问题,它影响着人的身心的健康发展。校园的整洁、优美,校园内一草一木的绿色,一池一沟的绿波,师生需要它们伴随。它们是无声的益友,甚至是导师。重视校园建设,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建校劳动,增强创建校园美的意识,从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珍惜美的观念。
3.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示范作用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形象、教育教学过程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应有审美性,完善教师角色中的这些方面对于有效实施学校美育至关重要。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作为美的体现者之一,教师应有高尚的职业人格,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形象。教师本身是学生的审美客体,教师要在学生审美客体和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搭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带入审美的情境中去。
教师要塑造集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和人格美于一体的师德美,成为美的体现者和创作者。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久远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人生道路。教师应提高对教师人格美的认识,为人师表,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和楷模。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达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这就要求教师在仪表风度、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都体现出为人师表的风范,成为学生美育教育的楷模。此所谓“身正不令则行,身不正虽令不从。”
下面,笔者从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两方面谈一谈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教师的语言要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一个人谈话或是大言不惭,或是坦诚直言,或是语焉不详,或是半吐半掩,或是盘山绕水,或是言如泉涌,凡此种种,皆可体察出其人思想性格的三五分。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语言形式要做到:规范、健康,准确、适当,声情并茂,音韵铿锵。
1.语言的规范、健康。规范化、健康化是构成语言美的基本条件。只有规范的语言,才是纯洁的语言;只有健康的语言,才是文明的语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规范健康的语言所展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才能给学生带来美的熏陶与感染。
2.语言的准确、适当。教师在字、词、句的应用方面必须非常准确、恰当而有分寸。既不能乱用词语,也不能因词害义。每一个词都有某种唯一的特定含义,只有找到了这“唯一的词”,才能准确表现出“唯一”独特的涵义和性格。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应成为学生乃至社会语言交际中的楷模。
3.语言的声情并茂。美的语言,一定是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的,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感情色彩、绘画美和个性特点。毛泽东的“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把祖国江山的绚丽多姿、全国人民坚定的意志,用颇具美感的语言传达给了读者。既形象生动,又深刻传神,给人们以强烈的精神愉悦,使读者从中获得良好的美感。
4.语言的音韵铿锵。美的语言应具有优美的节奏感、旋律美、音乐性。教师尤其应在语言美方面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达到听时悦耳、读时顺畅、诵时浏亮、说时易懂的要求,达到较高的语言境界。
(二)教师的行为要美。歌德说:“行为是面镜子,在它面前,每个人都显露出各自的真实面貌。”列夫托尔斯泰也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可爱是凭言论、行动和美好的表情来塑造的。
一个人,只有行为美才是最高尚,最为人所信任、敬仰和钦佩的。鲁迅、钱学森、陆游、文天祥等多少仁人志士,他们不仅语言美,而且行为也是我们效法的榜样。
心灵之美、性格之美,比形体之美更为重要。赫拉克利特曾说过:“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钟无盐、孙悟空、卡西莫多是形体丑或者不够美的,但其行为、性格几人能及,他们同样仍然受人们仰慕,产生审美的正价值。可见,形体生来不美,后天也难以完全矫正,这不要紧,关键是德行、性格、修养。“德有所长形有所忘”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性格、行为与形体的和谐统一的美是最佳的美,我们可以追求,但不可苛求。如王昭君、林黛玉、苔丝德蒙娜、艾斯梅娜达等。但我们应该明白,美好的德行、修养、气质、性格、行为,可以让人淡化不美的形体。只有美的躯体而无德行之美,是不值得人们崇敬的;品貌稍欠而品行端正、修养好、性格美,仍会得到人们的赞美、崇敬与学习。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接受美育教育,能形成崇尚美、热爱美、创造美的优秀品质。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切不可轻视它、忽视它。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是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充分利用一切能进行美育的条件、活动进行美育,美育一定会在教育中发挥强劲的育人功能和教化作用。
E. 急求!!!美育的作用、价值和重要性
1、美育的作用、价值和重要性:
(1)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是与个体生命状态、独立人格、综合素养等紧密联系的 。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3)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学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2、美育的内涵: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3、我国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
(1)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美,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正确观点和感受社会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艺术美的能力等。
(2)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
(3)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把美体现在生活、劳动和其他行动中,养成他们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5)大学思政课教学美育教育的意义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美育的主要原则是:
(1)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2)美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3)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
(4)艺术内容和表现方法的统一;
(5)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在中小学进行美育的内容,主要有艺术教育(文学、音乐、图画、戏剧、电影、舞蹈等)、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发展他们创造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尤其要注意发现、培育、发展有艺术才能的学生的特长。
F. 论述美育在教育领悟中的意义
所谓德智体抄美应该是全面发袭展的,可惜的是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只注重智育,导致了我们祖国花朵,在其他方面太多欠缺,这也就反应了我们国家本科生毕业之后的就业现状这么差的原因,没有能力到哪里都没有办法。不是社会不给机会,而是你作为一名员工无法为企业解决问题,这也的现在是要追溯到教育本质上来说的,美育,教会我们去发展美,发展这个世界。意义重大
G.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美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什么作用
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美育随着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的产生而产生,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原始人最初的歌唱就是他们的劳动号子。他们的舞蹈、壁画、雕像等,也往往是原始部落劳动生活的再现,是他们生产实践的美化形式。在原始社会中,有了原始的审美活动和艺术,也就有对年轻一代的原始审美经验的传授。
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学校的产生,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中国西周的学校把“乐”作为“六艺”之一。孔丘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对于诗和乐的教育是很重视的。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为了把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坚强的战士,教他们学唱各种赞美歌和战歌,并把音乐、唱歌、宗教舞蹈跟军事、体育结合起来。雅典的奴隶主阶级为 7~14岁儿童设立弦琴学校,教他们学习音乐、唱歌和朗诵诗篇。古罗马的修辞学校也教音乐。在那时,美育的目的,都在于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便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经典成了封建教育的神圣教材。其中《诗》、《乐》也都继续受到重视。东汉末期创设的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宋代曾设有专门的画学。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骑士教育中有“七技”,其中吟诗是为歌颂领主的功德以示忠心的。僧侣封建主的教会学校中有七艺,其中音乐是适应教会做礼拜和赞美上帝的。在封建社会里,美育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扩大了美育的领域。在小学中设立了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把艺术用作宣传启蒙思想的手段,美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美育也随之变成了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工具。
中国自实行近代学制以后,中小学里也开设了唱歌、图画、劳作等课程。1912年,蔡元培任临时国民政府教育总长时,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特别强调美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H. 美育的作用是什么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生死的境界,获得终极幸福。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作用在陶养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美育对人能发生作用在于美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美育还能够弥补科学的概念性、抽象性、机械性,使人生丰富而有意义。美育具有自由性、进步性、普及性,能给人的情感以抚慰,使人的心灵纯洁高尚,给人类以温情的精神家园。
I. 学习美学对大学生美育的重大意义
行了吧你.我觉得现在什么丑陋的事都是大学生干出来的..大学生挺肮脏的说实话.我强烈要内求开容着门课/还有希望祖国不要在扩招了./.招就招些好的.,乖的.那些大城市里高中的坯子给钱他马的也不要.着门课我觉得要从小就应该学.不一定要等到大学在学.那时候已经晚多了..
J.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1.全面把握专业思政的内涵。
专业思政是高校结合专业教育与专业特质开展的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政教育。有学者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全过程及各环节都要有机融入本专业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这不仅能使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功能更加丰富,而且能使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更好地体现“因专业施教”的特点。[1]其中,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应当包含思政课程,也就是说,尽管思政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政特点,但同样需要具备课程思政的思维,要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否则就难以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由此可见,专业思政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统一,既要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让专业课教学有思政味儿,还要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教学具有专业色彩(此外也涉及“管理思政”,即结合专业特质实施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专业特点,但本文对此不做论述)。
专业思政涉及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育人整体,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专业思政的具体内涵和重要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效能。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了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号召,并强调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因此,要积极开展专业思政,把专业教育与专业特质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础,使专业思政服务于专业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专业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依据。
第一,思政教育载体理论认为,思政教育载体是指承载和传导思政教育因素,能为教育者所运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2(]P357)由于专业教育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整合、策略选择、模式运行等,且能够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因此也应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即专业载体。课程思政实质上就是以专业教育中的课程为载体进行的思政教育,而思政课程的实施同样也离不开专业载体。
此外,专业载体有助于协调思政教育不同渠道之间的关系,并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学界认为,思政教育存在主渠道与微循环,而当前的问题是主渠道超载,微循环闲置,急需激活微循环,舒缓主渠道。[3(]P146-15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政课程是主渠道,专业教育是微循环,只有更好地激发专业教育的活力,才能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专业教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第二,思政教育机制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构成要素按一定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机理和运行方式”[4](P258)。也就是说,思政教育机制着眼于思政教育各要素的整体调节与运行,以期获得最佳效果。专业教育是统筹思政教育各要素的重要基础,良好思政教育机制的形成离不开专业教育的推动。此外,思政教育的需求满足机制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人本身就是需要的主体;人的需要还是“人从事活动的初始动因,在它之后再找不到其他更深层次的动因。人的需要也是人持续活动、不断推进活动的动因”[5](P206)。
因此,有学者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作为思政教育的逻辑起点,并认为思政教育的实现过程就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互统一的过程。[6(]P10)可见,思政教育不能忽视人的需要,而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要没有得到激发和满足。
目前,有些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需求远远高于对思政教育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要成为我们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专业思政能够使大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大学生对专业教育的需要激发其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和需求,从而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思政教育环境理论认为,思政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政教育活动以及思政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7(]P101)其中,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依次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起到决定作用、导向作用、塑造作用。[8(]P196-201)专业教育作为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始终的教育,必然会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由专业教育构建的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紧密相关的微观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品德素养形成具有难以替代的塑造作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自觉地正视和利用专业教育环境,主动融入各专业教育的环境氛围中,使专业教育为思政教育助力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