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数学课堂开展有效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doc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通过“问题导学”教师由“传授”转换为“导”,学生由“听受”转换为“学”,“教”为重心转换到“学”为重心,这三种转换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思考。
一、 “问”是“问题导学”教学的精髓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来源不应当是教师假设的一定的情境,而是学生面临思维矛盾,从而主动地形成有价值的问题。从根本上讲,“问题”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练习、讨论等学习实践活动,来源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思维的冲突、方法的错误等方面。在新课程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困难有两点:一是学生不易理解数学的思想实质;二是在数学学习中难以发现具体问题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要与教材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自觉地带着问题自学、思考、感悟和讨论,才能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达成双向交流,才能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是领悟数学的核心思想,深刻掌握各知识点,扫清学生学习中的“惑”,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为组织实施教学提供一条明确清晰的思路。
二、 “导”是“问题导学”的关键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问题的提出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有利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广泛地探究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进一步提高其数学能力,
问题教学必须考虑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将难点化解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然后指点迷津,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产生解决这一认知困难的主观愿望,启动思维,从而获得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另外,学生还应学会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而且在善于引导学生直接参与问题设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向教师提问比教师提问学生更有意义,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作用。因此,在问题教学中,老师既要设计好问题,又要有明确指向的诱导、点拨和示范,引导学生发问,融合讲、练、思,使教学方法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有机结合。
② 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收藏推荐 一、“问题导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现代教育理论认回为,教学中答必须构建学生的主体活动。教与学是学习行为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英语,有基本的学习技能与兴趣,而不仅仅是教语法与单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辅导他们,塑造他们,但不能代替他们。The great use of school ecation is not only to teachstudents knowledge but also teach them the art of learning.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做好教与学的结合。以“学”为重心,那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教师合理、有效地展开课堂教学。
③ 浅谈常用几种课堂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和功能
(一)讲授式
1.讲授式是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的讲解、演示、范读为主。 2.讲授式的结构特点是: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性、记忆性的知识;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主体是教师,学生是听众;教学程序大体是宣布本课教学目的并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等四个阶段。 3.讲授式教学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控制整个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发挥正面教育和教学的作用,对学生直接传授知识和进行直接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容纳大量的听众。其缺点是:学生活动少;易受教师教学经验与教材难易及趣味性的影响。讲授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 4.讲授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讲授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观点与教材的统一;照应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抓住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语言要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并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并合理使用电化教育手段。
(二)启发式
1.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体规律,以谈话、问答、揭示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形式。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示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之后,《学记》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 2.启发式教学的结构特点是:其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对教材内容的真正理解,并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其方法,仍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讲授、谈话为主,但增加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由讲清教材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弄懂教材,在关键之处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其领悟;其程序是:比较多样、复杂,视教材的难度及学生的理解程度的变化,一般可按“自学—发疑—提问—释疑”或“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步骤进行。3.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学生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启发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缺点是不容易掌握,使不少新教师在运用时常常流于简单的一问一答之中。
(三)讨论式
1.讨论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2.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是:目的上,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方法上,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退居辅助地位,采用分组或全班讨论形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程序上,基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第二步,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思考、辩论、总结,求得真正的答案。3.课堂讨论有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用于扩大和加深有关学科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系统的专题讨论;第二种是就某学科中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课堂讨论;第三种是日常教学中采用的带有研究性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优点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缺点在于难以组织、发动学生,而学生一旦被发动起来又不易控制课堂秩序,而且讨论问题一般费时较多。4.进行课堂讨论一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材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想,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岐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教学模式的功能
(一)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学模式能为各科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
一方面,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对一定是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这种框架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便于人们对某一教学理论的理解,也是抽象理论得以发挥其实践功能的中间环节,是教学理论得以具体指导教学,并在实践中运用的中介。
(二)教学模式的方法论意义。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辨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
④ 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学案导学中如何有效落实“预习”?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达到“自律”,真正学会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能够首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按目标要求展开探究自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和完成基本训练。预习完,学生要登记好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其次,教师一定要严格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杜绝不预习和对预习敷衍了事的现象;如果保证不了预习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把预习放在课堂上进行一段时间预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对新知识没有预习或没有预习好,坚决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再次,要求学生在对新知识全面预习的基础上,选择1-2个问题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准备,以备在展示课上作个性化展示;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根据新知识的情况确定至少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方面的目标,并作必要的准备。
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学案导学学生自学环节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自学这一阶段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①前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指导自学、督促自学、鼓励自学,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同学,引导学生体验自我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全班同学形成自学氛围。例如,指导学生如何粗读知其大意,如何细读掌握要领,如何精读领悟知识的内涵外延,如何举一反三,如何用已有知识去同化新知识,如何建构知识网络,如何把知识网络条理化、系统化等。②明确学案中各项自学要求。为促进学生自觉而主动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在学案导学阶段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的问题,完成的实验内容或练习,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如何检测等,使学生有的放矢、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地自学。③要积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防止有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没有好好看书,没有好好思考,动不动就问同学、问老师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学会利用资料、查找资料与利用学习工具书。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挑战困难,善于从解决困难中寻找快乐,善思乐学,确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应在自学阶段请教,而应在“后教”阶段讨论。
43、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有什么作用?
学生完成“学案”的预习情况是“学案”教学实施的保证。教师对学生的“学案”学习进行及时检查,一方面能促使学生“不同程度”地完成学案任务,特别是能对一些弱等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能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
学案导学互动交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互动交流阶段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消除困惑、解决重难点、再次掀起思维高潮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进行师生互动或教师运用课堂提问方式来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并进行释疑解难时,对于所有学生在自学后都已懂的问题,原则上不教,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再更正、补充,对于学生不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诱导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当的讲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最重要的不是释疑解难,而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现学生特别是有待激励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激活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使每一节课都作为下一节课的“加油站”,持之以恒,从而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②进行生生互动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发挥好“培优补差”的功能,引导督查优生不但要当堂掌握相关知识,还要完成选做题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深度、广度加以钻研与领悟,为“兵教兵”作好准备,久而久之,让优生更优。有待激励的学生要引导并鼓励他们及时请教,及时消除知识障碍,不要因为一时的障碍影响学习进程,同时要注意教导他们不能有依赖心理,要逐步过渡到独立学习。
45、学案导学中教师如何做到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学案导学中如何做好反馈展示活动?
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展示,是“学案”教学实施的核心。
展示目标:
(1)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其他学生的听讲、更正、补充、拓展,实现对知识的再一次认知。
(2)通过展示,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预习、交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待修缮。
(3)通过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的、个性化的展示,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学生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基本要求:
(1)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展示的全过程。
(2)展示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认真听讲、更正、补充、拓展。
(3)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及时点拨、总结、拓展、调控和激励作用。
(4)展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积极创造团结和谐的展示氛围。
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学案中的“学习目标”?
在导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将学习目标变成自我学习计划,督促学生以学习目标作为导向,调节、监视、控制自已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最后,结合评价反思和当堂检测题,引导学生总结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如何让课堂练习起到好的效果?
课堂练习能否起到好的效果主要抓好两方面的落实:一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尝试着独立完成相应课堂练习,防止走过场或抄袭现象;二是在生生互动交流或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订正、理解、内化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调控功能与主导功能,确保课堂练习的完成与订正达到当堂落实。
学案导学中完不成任务的原因有哪些?
学案导学中完不成任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⑴预习作业检查力度不够,在课前不能明确知道多数学生的预习效果,因为部分学生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完成预习任务,导致课堂预习检查环节超时,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⑵备课过程中不能充分备学生,过高的估计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不能恰如其分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备课。
⑶导学案中设置的练习题量偏大,个别题型书写量大,耽误了一些时间。
⑷不能完全放手,过于依赖导学案,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羁绊和束缚。
⑸学生进行互助小组讨论、质疑等所用时间超出预想。
解决的办法:
⑴加强对学情的了解,加强课前的预习检查,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
⑵根据具体的学生理解及预习效果,设计合理的题型,精选练习题,控 制练习量,加强限时训练。
⑶上课少讲的同时,学生的自学、小组互动时间也要控制时间。
在学案使用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教师如何结合学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开展学案导学,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学得更轻松,进展更大。基础差或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如不加以个别化辅导将会是一场灾难。因此,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①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注意进行学习内容的辅导,力争“日日清”。②对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注意进行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③对于学习态度有问题的学生,要帮助学生端正自学态度,增强毅力,增强信心。辅导主要有两个途径:①教师辅导。要善于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让每个学生每天都能跟得上;②同伴辅导。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提倡合作化学习,学习小组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共同前进。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采用“学长制”、“兵教兵”的战略,更大范围更快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学案导学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素质要求?
“学案导学”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三个能力:备课中的“厨师”能力,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的“导演”能力。
备课中的“厨师”能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
教学时的“导演”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
一堂优秀的学案导学课的标准是什么?
用“六看标准”评价“学案课堂”:
一看课堂上的教与学用不用学案。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通过体悟而策划设计的师生共同拥有的“学习节目表”。它能减少课堂运行的被动与盲目。它能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二看学生学得是否高兴、主动、深刻。学案的每一个栏目都是师生学习过程中走向高兴、主动、深刻的创造和创新天地。栏目条理清晰,活动一波三折,正例加反例,联想加类比,考试加实践的学案课堂会把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入胜景。
三看教师教得是否轻松。课堂教学是师生不断“合”、“分”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去抢学生的活,要善于把“皮球”踢给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做好主持人。教师教得是否轻松是评价“学案课堂”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
四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强调教师教学发扬民主。要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是否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是否与学生商量着进行,是否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作为评价“学案课堂”的关键指标。
五看教师是否关注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强调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我们评价教师能否实现成功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准。
六看教师是否有开拓创新意识。强调教师要知道使用的学案只是一个范例,我们是在用学案而不是教学案。拓展创新有明确的三个导向:一要直通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成绩,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二要揭示通法,加强“双基”,建构思想方法,形成迁移能力;三是考虑联系生活、实践和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
学案导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教师的“导”?
⑴指导学生的自学。要善于结合具体自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
⑵指导学生的交流。积极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争取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并形成共同的学习成果和共性的问题。
⑶诱导学生的质疑。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或疑难问题,要善于在解决的方法上给予诱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⑷引导学生的小结。要善于通过对学生学习小结活动的引导,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学习活动。
⑸辅导个别学生。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态度、方法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应有的要求。
学案导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师生互动交流”?
所谓“师生互动交流”就是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提问讨论学案中的导学问题。对于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导学问题,教师只需在提问讨论过程中明确肯定学生的自学结果,并给予表扬鼓励即可。对于重点问题应重点提问,重复提问,反复感知,加深理解,当堂掌握。对于难点问题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思维方向,利用学生的集体智慧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有待激励的学生,把导学问题中简单的重复提问的问题留给他们,迫使他们调动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变依赖观望为积极投入。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中上生,使各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通过肯定、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或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更加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开展学案导学如何处理“先学”与“后教”的关系?
“先学”是基础,“后教”是关键,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①以学定教。决不能再象过去那样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下去,而应根据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障碍,重新确定教学内容。要更有针对性,新颖性,更能吸引学生。②以教促学。这里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教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学的情况的检查、检验,更清楚地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特别是个体的差异。其次,课堂的教是学生课外所学内容的延伸,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③改变教学方式。当学生走进课堂时已不是对课堂内容无所知,完全陌生的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构基础,要打破压抑、严整、呆板的旧课堂常规,创设认知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出机会,让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课堂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实现生生互动。从课前预习回到课堂中再认识、再发现,走向深入。
学案导学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⑴通过设制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回答出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探索的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⑵让“学案教学”的课堂成为学生问题解决与成功展示的课堂,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看法,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做出基本内容课堂讨论时的发言,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⑶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不断掌握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心逐步增强。
学案导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培养学生敢于自学的习惯。教师要善于结合学案预习的任务,对预习任务提出明确的要求、对预习方法进行指导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善于按照学案预习课本,学习有关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并在自学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学案导学中,要善于利用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的问题设计,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积极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习惯。
⑶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组织,让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感到有自己的位置,让每位学生都有话语权。积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乐于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充分利用学案中的反馈展示,引导学生对学习中的知识获得、方法获得和疑难困惑等进行及时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成功、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逐渐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学案运用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达成,而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注意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碰到问题要与学生商量着进行,并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从而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
误区二:重“讲评”,轻“探究”
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养成习惯,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根据学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适时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并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误区三: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有些人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所以,动态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分”与“合”是学案运用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实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误区四:重“传统评价”,轻“分层评价”
“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还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因为更多的是鉴别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后续的学习提供预测,所以不能反映出该同学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状况,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产生的错误认识。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与分层评价,例如,课堂提问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回答也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予以准确评价,看到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是否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是否增强,是否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教师教学是否发扬民主,教得是否轻松,师生间的关系是否更加融洽等等。
⑤ “问题导学”模式中如何完善合作探究学习
常学勤(太原师范学院师训处,山西太原030031)摘要: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的合作探究学习目前存在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合作有“形”少“实”,二是展示有“示”少“展”,三是探究味不浓。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由学习任务的“习题化”向“问题化”转变;学习任务问题化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如学案设计中的问题应分类分层、重视学生生成的问题、指导学生提出并验证猜想或假说、要求学生制定验证假说的方案、注重展示的层次性、高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状态和收获;学习任务问题化要求教师脑中有“标”,目中有“人”,心中有“底”。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班级授课制出现以来最深刻的一次教学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成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词汇。由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建立不久,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分析其在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使新模式逐步完善。一、“问题导学”模式中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1. 合作有“形”少“实”——学习任务本身缺乏合作的必要在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学生学习和展示的任务多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但是在许多课堂中,合作学习有“形”少“实”:有合作学习之“形”——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围桌而坐;少合作学习之必要——学习任务之答案脱口可出,或能找到现成答案,缺乏合作的必要。适宜的合作学习任务应具备以下特征:(1)能激发探究的欲望。即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2)有探究价值。即这一任务学生不能马上解决,具有—定的挑战性。(3)有解决的可能。即学生个体能有一些粗浅的想法,可以起步;通过群体的努力基本能够获得问题的解决。 (4)有合作的必要。即必须经过交流、争议、思维碰撞和相互接纳,才能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明确化与合理化。 (5)有交流的必要。即具有多样的解决方式,能引起学生对于问题多样的表述和交流。 (6)有用语言交流的可能。有利于用语言进行表述、交流,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展示有“示”少“展”——展示内容复制性强、思维性弱在“问题导学”模式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面向全体的学习成果展示成为基本的学习形式,其在课堂中所占用的时间比例多在40%以上。在目前的课堂中,由于学习任务本身缺乏合作的必要,因而“示”的内容表现为“三多三少”:重复教材内容多,字词句解释多,习题解法多;对文本的探究少,对学科本质的领悟少,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少。这样的“示”,封闭性强,开放性弱;认同多,质疑、争辩、欣赏、评价少,领悟、启发、提升、变化少。课堂虽然热闹,但思维性、发展性不强,易导致学生出现展示疲劳。因此,我们有必要间:在课堂展示中,到底应该让学生“示”什么?由于学生所“示”的是其学习内容,而学习内容又由学案问题所引导,所以,这就构成我们追问的逻辑链:“示”什么?——学什么?——(生)思什么?——(师)问什么?3.探究味不浓——教学过程缺少探究张力有“示”少“展”的课堂展示反映了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缺少探究张力:学习任务不具有问题性和开放性,难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具体表现在: (1)探究味不浓。一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少。学习任务习(试)题化,基本能找到现成答案。问题多而零碎,类别、层次、梯度不明显。二是教学中教师急于寻求答案,还不习惯指导、鼓励学生在答题前先行猜测或建立假说。三是学生所做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少探究性实验,实验材料、步骤既定,直奔结论,学生善答题而不善解决问题,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智慧。四是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验证假说或概括结论、总结规律的意识不强,学生未能有效参与知识的建构。 (2)教学常止步于“答案是什么’、“为什么’,较少追问“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 (3)学案习题化,且就题论题,缺少就一题拓展延伸、举一反三、概括升华的训练。二、完善合作探究学习的建议1.学习任务要由“习题化”向“问题化”转变这里的“问题”是指当前状态下没有现成答案,或没有完全确定的解决方法,有探究价值,有解决的可能。若用英文单词表达,是指problem,而非question。前者需要解决,后者只需要回答。例如:“新疆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点是什么?”属于question,在教材上即能找到现成答案。而“从‘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中你能读出哪些地理信息?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哪些资料能支持你的分析?”属于problem,并可能因学生对信息的分析、综合、评价水平不同而展示出不同的认知层次。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问题化,既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合作,也有助于解决资优学生“陪读”的问题,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2.学习任务问题化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 (1)学案设计中问题应分类分层学案应包括基础性问题(学困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可回答)、思考性问题(通过小组互助可认识、理解)、探究性问题(通过群学和师生互动可基本解决)等不同的层次。对每个层次要解决的问题、欲达成的目标,教师要心中有数。适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问题应能成“链”,既问“是何”,还问“如何”;适合组间展示的问题应能成“集”,相互交错、补充,既问“为何”,还问“若何”;最终全班共享的问题和成果应能成“网”,在“是何”、“如何”、“为何”、“若何”的基础上,追问“由何”,体现问题导学的本质性、迁移性和创造性特点。 (2)重视学生生成的问题,并加以精简、提炼和改造,使之适合学生探究来自学生的问题,除学生直接提出的外,教师还应善于从以下渠道发现、收集、概括问题,例如:由自主学习中的困难、成果提炼出的问题;由批阅学生学案或问题生成单发现的问题;学生小组展示中暴露或生成的问题,等等。 (3)指导学生提出猜想或假说假说是对问题的结果、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所做的推测。假说必须用陈述句表述,可检验,简洁明了。例如:引导学生观察风铃或吊灯的摆动,猜想可能影响其摆动周期的因素(如风铃的长度、质量、摆幅等),并把这些猜想用陈述句表述出来 (如风铃的摆动周期与风铃的质量无关)。假说既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证伪。但无论被证实或证伪,都是探究学习的重要一环,都能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 (4)要求学生制定验证假说的方案建立假说的过程,是学生后续探究环节——制定方案、实施探究、检验假说、得出结论的逻辑起点和归结点,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训练过程,教师要重视对这一环节的指导。在学生学会建立假说后,教师还应适时、逐步地要求学生制定验证假说的方案,方案要说明检验假说的条件、程序、方法(比如:实验式、调查式还是资料式)、完成的期限等。 (5)注重展示的层次充分、有效的课堂展示应包括以下层次:展示问题解决过程,即怎么解决的;展示学生思考过程,即为什么会这么想;展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教训、感悟、启发(意义建构);接受不同观点的质疑、批判、否定,进行答辩;鼓励提出不同解决方法的学生上台展示;展示从不同解决方法中得出的启示。(6)高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状态和收获学生的差异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好的教育应该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以使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做到:①高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状态和收获,掌握学生的层次和理解程度,明白哪些学生学到哪个程度即基本完成任务,哪些学生不提升就是教学的遗憾和失败。②改变问题的条件和呈现方式,逐渐加深问题的难度,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使资优学生获得适合其水平的发展。3.学习任务问题化要求教师做到:有“标”、有“人”、有“底”学习任务的问题化对教师的要求是:脑中有“标”,目中有‘人’,心中有“底”。 “标”指课程标准。脑中有“标”的教师,教学方能深浅有度,下要保底,上不设限。“人”指学生,包括学情、学生的发展。目中有“人”的教师,教学方能进退有据,教学的设计和处置立足于学生的基础,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终生发展。 “底”指教师的学科素养。具有扎实学科功底的教师,教学方能收放自如,既敢于向课堂的不确定性开放,又能实现学生的基础性发展。学习的本质即研究,核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当我们能以从容的心态、长远的眼光和胸怀看待教育,看待课堂,看待学生的问题时,“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就会日臻完善。
⑥ 如何正确运用"问题式导学"教学模式
据,运用具体的问题组织学生有效的自学、共同分析、探讨和研究,从而推断出正确结论的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式导学” 教学模式的理念是:知识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师讲会的。
“问题式导学” 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问题式导学” 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1、展示问题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自学问题就是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学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根据教师展现的问题情景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
这一环节要防止设置自学问题层次不清,不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问题太碎、太杂,或太大、太空。要么一看就会,课本上有直观的答案,要么思维跨度太大,缺乏递进性,学生难以接受。
2、学生自学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改变学生过去那种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思维迟顿的学习方式,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通过每节课让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白学习要靠他们自己,使学生感受学会知识后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乐学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