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知道浅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让所有学生得到进步,得到提高。这样就应注意研究后进生的形成特点,表现形式,重视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做好这一工作,从个体意义上说,可以帮助此类学生排除思想、行为和习惯上的障碍,赶上队伍,达到所要求的标准。从整体意义上说,是使集体形成的更好,更有利于班级教育教学的进行,最根本的一点是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关键词:后进生 原因 转化 途径
所谓“后进生”,即品德和学习两方面都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具备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们的本质特征是既落后又能进步。后进生有别于某些遗传的或生理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神经质等等的人,也不是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具有“反社会行为”的人。可见,后进生的最显著特点是具有“双向性”——既落后又能进步。采取科学的方法,可将其转化,从而向“好”的方向发展;若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就会使其很快向“坏”的方向堕落。后进生何去何从?班主任的教育将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产生后进生的原因
后进生有两类,一类是智力性后进生,另一类是非智力性后进生,非智力型后进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
素(包括兴趣、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性格、毅力)较差的学生。根据国家的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成绩最大和成绩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旺盛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一些心理学家也指出:心理因素中的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功中只是一个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功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所遇到的后进生多数是非智力型后进生。非智力型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和纪律较差,在班集体或家庭中常常处于孤立、被歧视的地位,因此,形成了与一般学生所不同的特点,如自卑、缺乏自信、意志力薄弱、对老师和同学存有戒心、不合群等。而形成非智力型学生的原因主要有:①家庭教育不当。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有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分溺爱;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随便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②社会的不良风气、内容不健康的影视影响。③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得不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而智力型后进生大多是由于因为学习缓慢,理解力和记忆力都较差。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这些学生的心理,找出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后,应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二、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一般来说,后进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1、自尊心强 。在后进生的内心世界里,有一个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性要求不断增长。他们渴望别人能把自己当作大人来尊重和看待,要求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往往具有强烈的上进心,且争强好胜。
2、自控力差。后进生一般尚未形成坚强的意志品格,往往表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违纪—保证—忏悔—违纪。他们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一旦遇到适当的“温度”或适宜的条件,他们就会故态复萌,做出令人大失所望的事情来。再加之较长时间的犯错误、遭冷遇、受惩罚、被歧视,形成了习惯性的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行为上满不在乎,有时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
3、厌学心理。后进生一般都不爱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明显落后,又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心理压力大,无学习“内动力”,当老师和家长向他们提出稍稍过高的要求的时候,便产生应付心理,于是出现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谎报分数等行为来欺骗老师和家长。有的甚至厌恶学习,逃学、旷课、弃家出走。
4、自卑心理。自卑是后进生突出的心理表现。后进生常常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脑袋笨,不是读书的材料,当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操行都不如其他同学时,于是便产生寻找异样刺激的欲念,行为上故意捣乱,学习上不思进取,做事懒散、拖沓。
三、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和途径
1、老师要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后进学生的态度。因为学生表现后进而全盘否定学生的一切,不顾一切采用极端的批评或惩罚措施来对待后进学生,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忌。这不仅不利于对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和提高,相反师生之间还会产生隔阂甚至是严重对立。也容易造成后进学生破罐子破摔,向更加消极的方向发展,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班主任正视后进生的缺点和不足,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尽量避开问题的实质,通过心平气和地和学生谈心,平等融洽的对话把学生从犯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学生自然会向你敞开心扉,并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同时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这也是班主任促进后进学生的重要突破口。
2、注重情感教育,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这点上,笔者认为任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后进生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对后进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后进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后进生目的。后进生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差生接受教师,那就会及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后进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提高后进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习也是一样的,只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后进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才能真正转化后进生。
3、创造条件,树立后进生的信心。著名教育家鲁姆说:“智力是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决定条件。”大部分的后进生都有自卑的心理,常以“我不懂、我不会”等等为学习差的借口,破罐子破摔,于是成绩差便成为“家常便饭”。对这些学生,教师应首先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在长期实践中与各种不和谐因素的斗争得来的。教师可采取激励机制,主要途径有:1、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没有被遗忘。2、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小兴趣,树立信心。教师可根据情况,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对他们“低”要求,对一些适合他们做的题目、问题,在示范、讲练多遍后,对他们进行提问,使他们回答正确的机会较多,尝到回答正确的喜悦。对于个别成绩短时间内没明显提高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多引导,要有耐心,耐心是关键。
4、帮助后进生制定学习目标,培养他们的创造素质和能力。后进生一般都求知欲不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学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一两次成功的喜悦很快会被随之而来的小挫折击碎了,又恢复到自卑的旋涡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制定学习目标,知道如何对待学习。引导帮助他们将主要精力和聪明才智运用到创造性学习中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不是抄袭他人的作业,同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质疑”精神。对归纳能力较差的同学,注意引导他们进行总结、归纳,使不稳定不清晰的知识结构明朗化条理化,使学生易于掌握运用。如此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学生逐渐走上受“规范要求”到“自觉需要”再到“特定素质”的进行轨迹中来。
5、任课教师与后进生结对子,全体教师形成一条“统一战线”。 后进生在校期间大都畏惧班主任,对班主任敬而远之。有困难,有心里话也不愿跟班主任提起,与班主任有一条无形的“代沟”。这时如果有一个任课老师与他结对子,对他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大胆面对困难,承认差距,同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长辈的批评与建议,消除他们心中积郁,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教师不妨也大胆承认,并虚心接受意见,给学生树立一种开朗、民主形象,使他们把老师当朋友,能大胆袒露自己的问题、观点,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需要全体科任老师的配合,形成一个“统一战线”。后进生在进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这是一种合乎规律的正常现象。因此,当后进生出现反复时,一定要正确对待,做到不灰心、不急躁、不厌弃,深入了解和分析反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做好反复教育工作。不能也不应该由于个别老师的简单粗暴、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使转化工作受到不应该的打扰、打击,甚至付诸东流。因此,全体任课老师应意识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在班主任的协调下,互通情况、统一认识、统一教育要求,积极配合,保证教育力量的集中、有效,从而使后进生转化工作能顺利、有序有效进行。
6、改革教育方法,坚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要真正使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富有成效,认真探讨和研究对后进生的教育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必须从爱出发,考虑教法。要变“家长式”、“警察式”为“启发式”、“疏导式”;要变疾言厉色、无情训斥为冷暖交融、谆谆善诱(做到既严肃,又亲切);要变盲目自尊、自以为是、不近情理为体察实情、通情达理、合理处置;要变道貌岸然、冷漠无情为严肃庄重、热情疏导。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笔者认为可尝试下述教育方法:(1)启发疏导的方法。例如:对进入大一后,一些后进生对恋爱观的迷茫,不能很好的把握学习与恋爱的“度”。此时,班主任就可巧妙的运用启发疏导的方法,开导后进生进入大学后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多学些知识,多增长学问,多增加才干,让他们尽早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资本。工作做多了,做到家了,后进生会在班主任的指引下逐步明白事理的,不必将这种情况视为大逆不道,而加以乱批乱轰,随意批评苛责。(2)榜样示范的方法。针对后进生的不良表现,教育号召后进生向某个从坏变好或从后进变先进的人物学习,引导他们从榜样的言行中学会做人。(3)总结反省的方法。对犯有严重错误的后进生,班主任应严肃、耐心地指出其所犯错误的性质和不良影响,责令其写检讨,找出犯错误的原因。之后,发现有了进步,可要其进行总结,让后进生知道为什么自己能有所进步。这样总结反省,后进生会逐步明白事理和掌握真理。此外,对后进生必须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进行教育,实行齐抓共管。办法是通过电话、印制学生通知单或致家长信,将学生的突出缺点、弱点和错误告知家长,共同寻求教育方法。学校与家庭在教育内容上要做到统一要求,在教育方法上由学校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
总之,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细致而复杂的工作。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只要树立信心,把握好后进生转化的本质和规律,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用声声入耳、句句贴心的语言,用满腔热情的爱去关心、温暖、呵护每一位后进生,相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会得到转化的。
2、《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3、《班主任之友》分享到
㈡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包括哪三类目标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一)认知领域教育目标
布卢姆等人在1956年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公布出来,该邻域的教育目标包含由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六个水平。
共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具体如下图)
1.知识:记住所学材料,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等的回忆;可使用的描述动词:定义、叙述、背诵等。
举例:背诵《春江花月夜》。
匹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间和名称。
2.领会:领悟所学材料的意义,但不一定将其与其他事物相联系;可用描述动词:解释、辨别等。
举例: 概括《老人与海》的故事。
通过阅读,辨别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各自的特征。
3.运用:将所学概念、规则等运用与心情景中的能力;可以描述动词:计算、操作等。
举例:演示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模拟商店购物,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
4.分析: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其组织结构 ;可用描述动词:分解、说明等。
举例:让学生将《荷塘月色》的结构分解出来。
让学生区分一篇报道中的事实与观点。
5.综合: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体系,强调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可用描述动词:创造、编写等。
举例:让学生设计出科学试验程序。
给定事实材料,写出一篇报道。
6.评价:对材料作价值评判的能力,包括按材料内在标准或外在标准进行评判;可用描述动词: 评价、对比等。
举例:评价孔乙己的价值观。
给定两篇报道,让学生评判那篇更真实可信。
(2)鲁姆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扩展阅读:
在中国进行的课程改革中,学习和研究布鲁姆“掌握学习”的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乐观主义的学生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教学理论。之所以说是“乐观主义”是因为:这一理论从根本上反对个别差异先天性和不变性的观点,而“主张只要能找到帮助每一个学生的方法,那么从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学好”。
以往学校的做法,往往是按照正态分布,把学生分为若干等级,并把这种划分标准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稳定、持久的依据,并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受其影响,“教师在看待学生时,只希望班内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不及格或刚及格,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不及格或刚及格,三分之一的学生完全掌握了学习目标和内容。
而学校的主要精力往往都放在这三分之一的优生上,对其他三分之二的中差生则兴趣极微”。这种不合理的做法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以及人为地制造大批的差生。
“掌握学习理论”是对传统教学中等级、分组制的挑战,打破根深蒂固的偏见,主张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
并为每个学生提供理想的教学,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的、适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种乐观主义的、面向全体的学生观,对于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新的学生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新型的个别化教学实践
“掌握学习”是一种新型的个别化教学实践,它既不悖于集体教学,也不是纯粹的个别化教学,而是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个别化教学。
教育实践证明:个别化教学效果显著,但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师资;集体教学虽然能在短时期内教授大批学生,但效果较差,容易产生大量“差生”。“掌握学习理论”通过特定的程度,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
“掌握学习”的实施程度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阐明学习所必需的先决条件。第二,研制实施的程序。第三,评价这种策略对教师与学生所产生的结果。
掌握学习的策略,客观上对教与学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学生而言,在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动机,消除焦虑和压抑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对教师而言,有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有效地因材施教,并对学生充满信心,实现学习成绩的“大面积”提高。
参考资料: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_网络
布鲁姆(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_网络
㈢ 什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表述。教版学目标也称为行权为目标,是教育技术学的专门术语。运用这个术语是为了强调教育效果的可见性和可测量性。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的、总体的要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它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 目的和目标的主要区别在于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取得长远的预期效果,而目标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的带有强制性。而教学目标只是对待定的教学活动其指导作用,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时直盯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操作性。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其实质就是两种教育学观、教学理念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一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谁?二是课堂教学的归属是什么?三是教师的角色如何重新定位?
㈣ 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概念和关系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指通过设置和实施课程将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达到什么程度,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设置和实施课程要达到什么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哪些发展.
㈤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
㈥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对设计问题的启发
所提问题可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可以按学习目标的要求,分层次提出问题;分层次提出问题--认知性问题认知性问题:它是对知识的回忆和确认。如:“人民陪审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当汽车向右拐的时候,坐在汽车上你会向哪边倒?”分层次提出问题--理解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它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比较和证明某个观点。如“检察院和法院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清楚什么是惯性吗?”分层次提出问题--应用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它主要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如“用法律条款解释为什么应该执行‘疑罪从无’的原则?“,“用惯性来解释为什么汽车开动时,人会往后倒?”分层次提出问题--分析性问题分析性问题:它主要让学生透彻地分析和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如“为什么会发生类似余祥林那样的冤假错案?”,“为什么说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分层次提出问题--综合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它能使学生系统地分析和解决某些有联系的知识点集合。如“什么情况下法律会不公平?”,“如果物体间没有摩擦力,世界将会怎样?”分层次提出问题--评价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理性地、深刻地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如“余祥林冤假错案被嚗光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科学价值是什么?”分层次提出问题这六种类型的问题中,前三类是属于初级层次的认知问题,它一般有直接的、明确的、无歧义的答案,而后三类问题属于高级认知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回答。在问题设计中,提倡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
㈦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只是确定学生要学的主要语言知识点。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和为什么学,就无法确定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教学目标实际涵盖了“教”与“学”两个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或质量规格。教学目标要解决的内容及其功能可通过以下来表示:教学目标确定学习内容指导教师采取教学活动明确学习要达到的水平导学导教导测量。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内容,是教师在分析学生需要、知识准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以及完成任务的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而设计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测。这种预期的学习结果往往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为指标。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成为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开发教学媒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准绳和归宿,目标设定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面对两个现实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由谁确定,二是教学目标为谁确定。这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都体现得比较好,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往往体现得不够。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处理、获得意义的,他人无法替代。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无论怎样科学,教学内容无论怎样精彩,教学形式无论怎样新颖,如果离开了学生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学目标终将难以达成,教学活动也将难以顺利进行。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的自身特点外,还要以学生的实际为根据,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等静态的有限目标。它通常由课程标准规定,由教学任务来体现,且能在课前进行预设。二是在教学活动中由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激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它是动态和无限的,难以在课前确定。预设的目标相对于学生而言是人为外加的,反映着社会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可以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的“底线”。而生成性目标相对于学生而言是内在自发的,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构成教学目标的“上限”。预设目标和生成性目标这两部分的有机地融合,构成了完整的教学目标。无论忽视哪一方面,都会导致教学活动走向极端
——
要么是变成“教师中心”,要么是变成“学生中心”,这都不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
㈧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
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它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拓展资料: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在历史上,因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不同而异。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古希腊雅典教育要求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斯巴达教育要求培养骁勇善战的人。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培养明人伦的士大夫。
培养目标,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等层次,其中研究生教育又分为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例如,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是掌握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而博士研究生则要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教学科目(学科)是教学内容的基本门类。
课程是指各个教学科目与课外活动的综合。
所谓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关注的内容。
如:信息技术学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描述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普通高中14个学科的课程目标大都是指如下的三个方面: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这绝不是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
㈨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教育目标”是什么范畴
我个人觉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国家自己的划分。。。老布的教育目标应该和这几个划分不是一个范畴吧。。
㈩ 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排列顺序
按照范畴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排列为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教育目标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这个目标可高可低按需而定(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是反映教育目的的,具体而可观测的变化(或进步)。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
(10)鲁姆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扩展阅读: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别:
1、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某一课的教学过程。
2、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是对科学课程在宏观上的指导,教学目标则较为具体,对教学细节上的要求。
3、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师资培训基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4、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
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