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特色贯穿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特色贯穿

发布时间:2021-02-14 04:01:02

1. 学习过迁移的理念,在教育实践中怎样贯穿与使用

首先,从德育方面来深入剖析我自己的教育理念,分析问题的原因并用改进后的教育理念回归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
(一)对德育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把德育等同于思想品德课,缩小了德育的作用
原因分析:一直以来,把德育与思想品德课等同起来,缩小了德育的作用与影响。在我们学校的讨论会中,相当部分教师当然也包括我都片面地认为德育课就是思想道德课。仅仅是思想道德课的德育缩小了德育的作用,影响德育其它部分的教育,思想教育也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并非仅仅只是简单的思想品德课。回顾我们教学工作中,除了一般必须的以及学生犯错时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其他的教育几乎没有过多的涉及。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依赖于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单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于片面,不但不能全面的进行德育,而且还不能更好地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其他方面的教育的辅助作用,思想道德教育过显单薄,起不到根本作用。
改进策略:分清楚德育与思想品德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我们学校情况分析,主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中以思想品德课为辅。主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引导学生接受并内化道德教育,能自主正确地进行道德选择。在思想品德课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小事件让学生能够融入与实践行为中去,能更好地体会感悟生活中的德育。除了思想品德课之外,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适当的穿插这“育人”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如果自己遇到此类事该如何处理,换了角度来思考,让学生自己有个自我的选择,知道该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道德高尚的人。这样学生自主的选择会更愿意也更容易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把德育过于空泛化,抬高了德育的高度,让学生与德育有了距离感
原因分析:我读书时,就听说了德育要从小抓起。工作了,这话也一直牢记心中,对德育也是一直十分重视,只是一直没有一个好的收获。学生一入学,我们就给他们灌输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各种大思想。从小讲到大,可最终能真正理解真正接收的屈指可数。这样的大道理或许学生也能给我们讲一大堆了,可在实行时抛之脑后。其实细想在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时,这些大思想过于空泛化,抬高了德育的高度,学生根本理解不了它的真实含义。大道理大思想的高度太高了,离学生太远了,有了距离感。学生就很容易忽视大思想的存在,觉得只要没有做违法的事就是正确的。片面的德育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教会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忽略了基础行为教育的养成。过于空乏的德育使学生忽视了如何做一普通人,如何从生活小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清楚地知道要从娃娃抓起,却忘记了大道理大思想的养成,也必须从小事抓起。德育工作的展开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基础教育为基石,才能更好更完善的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进策略:把空泛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具体化,以讲小故事为主引导学生理解德育。德育应该贴近生活,注意个体的发展,增强双向互动性和适应性,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加深对德育原理的规范等认识、理解,并不断训练、升华、自省和内化,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要把高标准和低起点结合起来,体现实际性和可操作性,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教会学生认识到人可以不是圣人也可以不是英雄,但一个人最起码应该是一个有道德感的普通人,必须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从小从小事就开始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长大了也不可能突然就转变为一个没有良知的人。所以从小从小事就牢牢抓住德育,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发展也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的。从生活中就教起,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自己离道德标准其实很近很近。学生的一个小行为也是可以影响某一点上得道德评判。学生近距离的接触道德,可以对学生自己有个自我的约束力,不再肆意妄为,做事也是会有个标尺的。
(三)德育教学中单单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传授方法传统采用灌输法,缺乏新意
原因分析:受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德育教学中单单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传授方法传统采用灌输法,把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强制的灌输给学生。在实行的方法和手段上以惩罚、考试等方面巩固灌输的教育。虽然这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总体上还是不尽人意的。这样的教育方法只是让学生强行的认知了德育的形式和表面,学生并不能接受并内化。这样的灌输等同于没学,甚至是反其道而行,适得其反。
改进策略:在进行德育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只是注重只是的传授。在传授时多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多注重实体和内容的内化。德育应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道德观或价值观并不是靠灌输获得的,而是自主选择,从行为实践中反思总结逐渐形成的。例如在解决某个道德问题或社会问题时,可以尽可能的找出多种解决方法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有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再来一起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并进行理性的选择分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但要说明选择的理由,帮助学生分析根据他自己的选择采取的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引导学生从选择采取行动的结果中权衡利弊,让学生自己理解自己价值观的利弊。还可以进行集体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再各自发表意见提出看法。可以加以各种实践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在行动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从实践感悟中得到德育的提升。当然,这些条件的实施都需要有个良好的环境。有了浓厚的德育教学实施的氛围,学生很容易融入进去,也更愿意让自己也变成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能更好地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其次,从教学方面来深入剖析我自己的教育理念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改进后的教育理念再回归教育实践中。
(一)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来主导课堂,很难有效地整合教学活动
原因分析:对于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发展整合的教学目标把握的不够精准,确立好的教学目标也不够稳定,使教学活动的设计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些偏移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在有弹性的教学活动设计中,缺乏稳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跳跃思维的把握有所欠缺,不能精准的让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发展达到整合。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理解的不充分以及对目标把握的偏移。以教参为主设定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忽视了当代学生的个性教育。模式化的教育理念极大地限制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和个性的发展。
改进策略: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个性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扬长教育,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且予以积极的鼓励,这是个性教育的基本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教育中应当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且予以尊重、鼓励和发展。传统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离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单纯的“社会本位”取向,致使教育模式化,一刀切,远离“因材施教”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社会发展日益表现出对人的丰富个性的强烈需求,儿童的生存环境的日益开放、丰富和多样化。“现代教育,必须把发展社会和发展个体有机统一起来的、在普遍的基础上强调特色的个性化教育。”张桂智的《呼唤个性化教育》提到:“一是尊重个性与人格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条件;二是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智慧曼舞飞扬;三是设计多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四是开设综合活动课程,让学生灵动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进行个性化教育并不等于个别教育或一对一的教育,只要教育者心中装着理念和目标,完全可以将个性化教育融入集体教育之中。当然,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采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实行发展性评价;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而且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 这样的一个策略,我想我们都可以去借鉴,去学习,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奋斗,一起去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活动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还是教师占主导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
原因分析:就我班上的学情分析,我们班的小孩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单亲家庭的儿童。就学生本身的素质来看并没有那么强硬的综合素质能力。本该在新教育改革开展后就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可是在大多农村的教育中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顺其而然地成为了学习的机器。学生的很多能力都被限制或是还未能被挖掘出来。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学生发言不积极学习不思考,一直处于很被动的地位,依赖老师牵着他的鼻子来完成教学活动。
我自身而言,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没能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教育理念中也存在很严重的误区,“填鸭式”教学以完成教学任务强塞给学生。学生为读书而读书,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在我欠缺的教育理念中,仅仅是让学生“为教而学”,把天天挂在嘴边的“育人为本”抛之脑后。在教学中,想到更多的是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如何让学生得到高分,只是片面的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进策略: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是关键。那么,该怎样培养呢?我认为学生愿意主动学习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的氛围。主动学习的氛围中需要有个融洽的师生关系,更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轻松融洽和谐的的氛围下,学习情绪高涨,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也就有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能大胆地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的创造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有氛围了得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长久的把握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主动的学习才能被学生接受,主动地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三)以书本为主,缺乏对课外知识的挖掘,学生价值观的局限性
原因分析:在大多数农村应试教育还盛行的当前,学校忽视了学生前面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课外知识的挖掘。记得有老师说过,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课外阅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自觉能动性。学生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再加上读书方法得当,阅读能力肯定会大大加强,也会推动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想想自己有时一边抱怨学生作文差,没有阅读习惯,不愿意读有益的图书,要求学生多读书,又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写好;一边却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随着新大纲的深入学习,我在课外阅读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作业,但大多仍是有关的作文选集。虽然阅读优秀作文集是课外阅读,但毕竟范围太窄,阅读层次浅,而且不能满足他们求知、求新、求奇,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的欲望,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低。仅仅学习教材只会以偏概全,只能起指导作用,课外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充,对于课堂的知识不能有效地吸收。“填鸭式”教学忘记了“开放式教学”、忽视了“为学而教”、遗忘了“育人为本”。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局限性,学生得不到更好的健康成长。
改进策略: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默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小学语文教材里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和读写例话,它要求掌握什么阅读知识,怎样阅读课文,是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纲。告诉学生重视单元导读,导读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领悟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应该既是学生有兴趣的又是文字优美的,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作课外延伸,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教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要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应广泛多样、活泼有趣的指导思想。学生阅读的面宜广,不但阅读的内容要广,阅读的题材、风格也要广。在课外阅读中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他们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他们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差异性教学难于实施,突显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原因分析: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这一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还只是口号,真正能实施的时候非常少。在回答课堂上很少有学生对老师发表不同的意见,也有很多的学生对没有把握的问题想答又怕答错不敢回答,也有的是不想回答。在我们班我根本就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更别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回答问题指定学生发言的情况下,往往形成了固定几个人。我们班还是小学生,举手的有,可并不是举了手的都知道。有些是真知道,也有的是滥竽充数。真叫他回答又答非所问,甚至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学生我们班有。让不知道的别举手,那以后估计不举手的会大有人在。种种现象表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并没有投入进去也没有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
改进策略:学生的不主动学习该怎么办?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别说能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就是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也是难事。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学生质疑能力是有一定缺陷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发的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质疑精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可作为学生,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要告诉学生的是,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学生同样是有权利的。学生应该好好把握好自己的权利,相互探究相互讨论。在质疑提问分析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鼓励并引导学生提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一条新的道路。浙江金华金师附小教育集团的吴小军老师告诉我们他的提问的方法,我觉得很有效果。这里特借吴小军老师的方法一用,他是让全班学生拿着一样的冰棍棒子,并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学号。然后把木棒放到一个罐子里进行抽签提问,给每个同学机会。有时也耍点小聪明,对于不经常被提问的学生,多做两根签放进去,前提是不让学生知道。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被抽到,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很公平,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好老师必须得师德高尚具有良好的修养,为人处世品行端正。这样有师德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关爱学生。而既然作为老师就不能单单只是师德高尚,最起码需要有敬业精神有较强的师能。这样的老师才有足够的能力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个优秀的老师除了有足够强大的“硬件”,还需要“软件”让学生接受自己。目前我的教育理念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我也在慢慢改进,也在学习中完善并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2. 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备好课写好教案的基础,更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体现教师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的重要途径。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下面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与老师们共同切磋。1.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这一目标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设计全过程,起着灵魂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一定要根据课标和学情,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学生实际;二是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提那些笼统的一节课无法达到的要求;三是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四是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和针对性。2.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在确立教学目标后,首先要思考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用好教材,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明确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结合校情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课程的整合,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在这里,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二是一本为本,照本宣科。3.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要按照我们制定的各课型教学模式去制定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我们制定的各课型教学模式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学习环节附和新课程的理念。主要表现在学习环节上注重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上。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比较突出;三是各学习环节循序渐进,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四是各学习环节简便易学,操作性较强。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之举就是环节备课,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将一节课学习过程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学习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一是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环节,环节之间应强调逻辑性、递进性,做到环环相扣;二是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应太多,一般做到五个左右为宜,多了不利于每个教学环节的深入进行,容易流于形式;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进行环节预设时,要留有一定空间,给学生留出思考、消化、吸收及生成的机会。4.为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和探讨活动 只有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有所体验,进而在交流及老师的指导下有所感悟,达到学习目标,因而这一环节是备课过程中最细化的一个环节,也是使课堂教学生动丰富、独具个性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情境和活动的创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下因素:一是注重活动的内涵,活动要有针对性、深刻性,不切合学习内容的活动,再新颖巧妙也不能使用;二是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留有空间,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留有空间,为学生的实践留有空间;三是活动的设置要精细化,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具体步骤、活动中学生可以做什么、教师可以做什么,活动如何步步深入,达到实效;四是活动过程中的总结反思,一方面要对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及时点评,不断提高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将学习内容渗透到活动中去,通过活动要有所提高。5.对照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环节及其活动的教学价值 这一步骤,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再反思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能确保教学设计比较科学、精致并紧扣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又能不断提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

3. 如何在日常识字教学中贯穿趣味性

一、扎实搞好汉语拼音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基础
自1958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以来,汉语拼音方案在中国以至世界上都得到迅速地推广。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汉语文字法》,第十八条专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音和注音的工具。”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汉语拼音法案的地位,而汉语拼音作为初等教育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内容来讲,识字的作用是重要的,从某些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
目前中国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多种形式结合识字等等。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学习汉语拼音。汉字的读音用拼音注得一清二楚,学生由此可以自己查字典,提高自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如果把字典当作是识字的拐棍的话,那么拼音则可称之为“制成拐棍的木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从而达到学生可以对注音课本、读物中的汉字进行识记,对已学会的汉字进行拼音标识。对于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可以制作色彩艳丽的汉字、拼音教具来辅助课堂教学。例如,在“树”字的讲解中可以制作一张卡片,用卡通简笔画的方式画出树的拼音“shu”,把h画成大树,s、u分别画成树旁的小草,这样把生活中的实景与拼音和认字相结合,方便联想,利于记忆。
拼音识字法有助于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提高识字的扎实程度,并且可以有效地纠正地方方言语音,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以及普通话的推广。
二、指导学生从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演变学习汉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理应承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责任,通过学习祖国文字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方块的汉字,既是单音节,又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字与字连结成词语的方法比较灵活自由。因此,教师要在识字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汉字形体演变,自身表意特点以及优美的外形、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质量,为学好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懂一点汉字的演变历程,这有助于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它起源于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用于记载历史的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墟文字,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和铜器文字。今天通行的汉字便是由商代文字一脉相承地发展演变而来的,在这个渐变过程中,汉字从甲骨文向篆、隶、行、楷逐渐变化。在教学中遇到个别偏难汉字,教师也可从汉字的演变起源来讲解,以历史方法研究汉字,可增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三、识字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及游戏活动
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说,课堂教学中辅之以多媒体设施的应用是很有必要和效果的。其一,小学教学内容相对轻松简单,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非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演示; 其二,就小学生智力因素的特点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需要得到有效地集中,而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有趣,学生们可以在观看影音视频中,通过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改变教学情景,从而达到趣味学习汉字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有条件的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课件,完善自己的素材,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传统意义教学上无法展示的在多媒体中进行展示,播放一些有关汉字教学的课件展示。包括文字起源的传说、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类型、汉字的字义特点、同音字、相近字,扩展到各种词语、成语、俗语,以至在各种语境中汉字的应用。
教师可以自制教学课件资源或者查找教学短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破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演示编排一些有趣的小文字游戏、识字大赛、汉字组词接龙、汉字肢体语言展示,让每个同学都融入到课堂汉字的学习中来,让趣味性充分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能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与热情。
当然,多媒体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进行多媒体教学中不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教学地位。时刻记住,多媒体的应用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模式,要完全地运用于全部的教学中是不实际的,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汉字是一种文化,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和精华,学生学汉字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体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更加热爱祖国汉字与文化。在识字教学中若能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就不仅能从形象上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从汉字中掌握更多的社会、历史的文化信息。毕淑敏在回忆小学语文教师教她认“心”字时说,在一个小锅里放几粒豆子,反复炒。有两粒豆子蹦到锅两边,一粒落入锅底,这就构成一个“心”字。这位普通的汉字传承者就这样鲜明地把汉字深深地刻在了一个幼小的心灵,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正如鲁迅先生所讲:“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也即是使字形、字音、字义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建立牢固的联系,达到:(1)见字形即能读出音,明白其意思;(2)想到或听到音义,就可以写出字形(可连成词来写),亦即:字形、字音、字义。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识字教学凸显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浅谈备课时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1.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这一目标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设计全过程,起着灵魂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一定要根据课标和学情,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学生实际;二是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提那些笼统的一节课无法达到的要求;三是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四是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和针对性。
2.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在确立教学目标后,首先要思考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用好教材,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明确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结合校情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课程的整合,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在这里,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二是一本为本,照本宣科。
3.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要按照我们制定的各课型教学模式去制定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我们制定的各课型教学模式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学习环节附和新课程的理念。主要表现在学习环节上注重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上。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比较突出;三是各学习环节循序渐进,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四是各学习环节简便易学,操作性较强。
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之举就是环节备课,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将一节课学习过程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学习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一是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环节,环节之间应强调逻辑性、递进性,做到环环相扣;二是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应太多,一般做到五个左右为宜,多了不利于每个教学环节的深入进行,容易流于形式;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进行环节预设时,要留有一定空间,给学生留出思考、消化、吸收及生成的机会。
4.为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和探讨活动
只有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有所体验,进而在交流及老师的指导下有所感悟,达到学习目标,因而这一环节是备课过程中最细化的一个环节,也是使课堂教学生动丰富、独具个性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情境和活动的创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下因素:一是注重活动的内涵,活动要有针对性、深刻性,不切合学习内容的活动,再新颖巧妙也不能使用;二是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留有空间,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留有空间,为学生的实践留有空间;三是活动的设置要精细化,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具体步骤、活动中学生可以做什么、教师可以做什么,活动如何步步深入,达到实效;四是活动过程中的总结反思,一方面要对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及时点评,不断提高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将学习内容渗透到活动中去,通过活动要有所提高。
5.对照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环节及其活动的教学价值
这一步骤,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再反思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能确保教学设计比较科学、精致并紧扣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又能不断提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

5. 教师的哪些素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和焦点性问题,在今天的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与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与发展水平,在非常大的程度上都取决于学校的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的教学实际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多年来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或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课堂教学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产生这些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的低效无疑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今天学校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贯穿着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要素,他们对课程与教学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与水平等教学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度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高。教师对现代教学改革基本理念理解的深刻程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现代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有效转化的程度和水平。
一、更新教学观念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理念内涵理解
现代课堂教学确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它的深刻内涵在当前的教育阶段应该体现在:一是课堂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现代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针对全体学生努力做到“一个都不能少”。首先它体现的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应当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要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和教学资源,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是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要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所带来的学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差异性也越来越鲜明。在“一个都不能少”的前提下,如何使课堂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实现“因材施教”,这是今天每一位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在真正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的学习与发展能力,应该逐步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自觉行为。
三是学校课程与课堂教学过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基础教育从总体上说,是一项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工程,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的着眼点就是“发展”。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科教师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摆脱以往对分数和对升学率的片面过度追求的状况,应该使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开始从以往的片面“育分”,逐步开始走向今天的全面“育人”。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今天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实施的课程多元化与多样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施,都是尊重学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具体体现。我们以往在“知识本位”思想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而今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关注的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学生。这个转变体现的是现代课堂教学终极目标的变化和发展,体现的是对以往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一种批判、继承与发展,而并不是对以往教学的完全否定。今天我们更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要焕发人的力量,人是生命的载体,“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已经逐渐成为今天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转变教学观念是实现课堂教学转型的首要问题,这是因为教学观念具有先导性功能,古今中外每次重大的教学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同时,教学观念又具有统整功能,教师需要以教学观念为主导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物质条件等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统整,进而表现为教学行为。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彰显师生的主体性
从生命价值的角度来说,有效课堂教学应彰显师生的主体性。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今天的茁壮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课堂教学过程应是焕发学生生命活力、使学生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跃的生活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体现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价值。课堂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递过程,教与学的过程逐渐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向智慧挑战的活动:一是向人类的智慧挑战。那些凝结在书本上的知识,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材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智慧结晶的一种载体。二是向自己的智慧挑战。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一种充满思想、充满情感、充满智慧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体验、自己的理解,能动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理解,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这种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会逐渐充分地体现出来,进而真正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
课堂教学对教师同样也有着生命价值的意义。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主要的组成,也是其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学生学习过程的体现,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同时,今天的课堂教学不应只是仅仅为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单向付出的过程,也应该是教师自身生命价值体现和人生完美的达成过程。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生命,与那些充满青春生命活力的青少年学生一起,共同把课堂构建成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仅要充分体现出社会价值,而且也应充分显现师生的生命价值。
(三)课堂教学应是知识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转化的过程
从知识传播与生成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应是一个使知识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的转化过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忽视了知识生命载体自身的生命活动,往往容易把本应该充满生命活力的知识学习过程,变成了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学生容易成为被动接受、储存知识的“容器”。今天的课堂教学不应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被动接受过程,应该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活动。
学科教材的知识作为一种非生命载体形态的知识,它原本是来自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智慧的结晶一科学知识。对科学知识进行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加工,形成了学科教材的知识,可见学科教材知识的本源是内含着生命活力的。科学知识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智慧结晶,内含着丰富的生命活力。教材知识是通过各种文字、语言、符号所表现出来的确定的知识,它凭借各种非生命物质载体实现其外化与客体化,这时知识的生命活力隐含于非生命的物质载体之中。教材的基础知识应该有着一种可再生长性和成长性特征,通过学科知识的掌握过程所形成的能力,应该是一种有着可再发展性的能力。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这些非生命载体知识的生命活力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自发地显现的,需要有一种“力量”激活它,使之从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运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激活教材知识的力量主要应来自于教师。
在课堂进行的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对教材知识进行简单复制,而应首先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开发、再创造,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在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开发、再创造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教材知识激活起来,再依照自身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具有教师个性特征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应该把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内化过程中,非生命载体的知识通过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生活体验与实践经验去“激活”知识,使得教材中表面上看是“死”的知识,变为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活”的知识。至此,完成教材知识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运动的第一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播的知识,应该是这种具有生命活力和教师个性特征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真正成为教材知识的驾驭者。
教师的知识向学生的知识的运动发展过程,是教材知识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运动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知识的生成。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播下的知识“种子”应当是已经被激活、具有生命力的。同时,教师要把这种具有生命力的知识“播种”到“沃土”用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的思维状态)之中,才能保证“种子”的成活。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激活知识,而且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其次,当教师将激活的知识种子播种在沃土中之后,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发现、选择、重组等多种综合活动,生成具有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他们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发现、选择、重组等多种综合活动,最后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具有学生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播人类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师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焕发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
(四)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共同处于课堂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不可否认,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使其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学生也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
构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人际关系,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与同伴进行平等交流,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其次,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选择能力、人格特征,并且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特别是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信息,这本身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活力的可交互共享的资源。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性,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鼓励、倡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赞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探索、创新、发现行为和活动。
二、生成教学智慧
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只有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直接作用并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才具有价值。转变和树立教学观念只是有效课堂教学达成的初始阶段,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并见之于教学活动之中,才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效课堂教学的真正实现也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积淀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体现在教师的认知、评价、决策和操作的各种活动中,是教师的特有能力,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能力,是教师灵性的集中体现。教学智慧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拥有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开发。教学智慧不仅是教师发展内在不竭的源泉,而且在教学顺境中会越运用越充足、越丰富。尽管不同教师的教学智慧潜能有差异,教学智慧的水平也有差异,但有一点是我们所认同的:所有教师的智慧水平是与其在实践中努力和自觉运用成正比的。
一般来讲,教师的教学智慧有三种形态,即经验智慧、理性智慧以及实践智慧。“‘经验智慧关注的是“如何”的问题,理性智慧指向于“应当”的探究,而实践智慧则更多地体现为“应当如何做”的选择,是经验智慧的升华,是理性智慧的应用,最终落实为一种合理化的教育行动。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就是教师从经验智慧走向理性智慧并最终形成实践智慧。通常情况下,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大致要经历下面四个阶段。
1.模仿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独立教学工作的能力,新任教师在从事教学之初,往往都会模仿自己所敬佩的教师或周围同事的教学操作式样,从套用他人的教学模式开始实施教学活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较为显著的行为特点是模仿性成分较多,而比较缺乏有个性的成分,比较明显的外露表现就是对教学参考资料、对集体备课活动的依赖性,教材处理方法和教学方法选择的单一性,注意力多集中或满足在自己如何正确、清楚地叙述教材内容,很难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使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式学习状态。在这一阶段,由于教师的精力多集中于教材处理、教法模仿之中,他们对教学智慧的探索还仅仅处于萌芽和自发状态,或者说处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层面。
2.独立阶段。伴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自主意识的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会逐步由模仿阶段进人到独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逐步摆脱他人教学式样对自己的影响和束缚,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独立地设计教学的过程与活动,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任务,能够比较成功地吸收他人的教学经验并转化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行动策略;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独立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理得当;能够运用适合自己并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比较合理地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开始呈现出比较鲜明的节奏感;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性、教学组织的灵活性与实施教学的技巧性,教学的情感意识、教学思维的敏捷性逐步增强和外显。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意识明显增强,能够努力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较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调整。
3.创造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在自信心的鼓励下,会呈现出强烈的创造性教学的意向和行为。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创新;能够对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独具特色的灵活运用,能够自觉地探究有效教学的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的优化实施;在教学的导人、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都体现出独特新颖的创新;能够有针对性地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与心理活动特征,有效利用教学信息反馈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控制;能够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充盈着艺术的活力,显现着常教常新的鲜明特色。
4.形成艺术风格阶段。在创造阶段的后期,教师的课堂教学会呈现出浓厚的个性风格色彩,逐渐生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智慧。拥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努力追求教学最优化效果的实现,尽可能地发挥每个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最好发展。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表达方式,对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都会体现出灵活性、独特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并能针对不同学生和教学环境,进人自由充分的发挥状态,使有效课堂教学得以真正实现。
教学智慧发展成为优秀教师的一种艺术风格时,大致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一是独特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还是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表达方式,都体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鲜明地体现着其教学的艺术智慧。二是稳定性,教学艺术风格的稳定性特征是优秀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技艺、教学个性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是发展性,这种发展性既意味着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教师个人也是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学艺术风格的稳定性实质上是一种相对的稳定,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稳定。
三、走向教学幸福
更新教学观念、拥有教学智慧,是有效课堂教学实现的必要条件,但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达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师生双方都应该是一个充满幸福的过程,应该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与学习的快乐。
(一)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和根本问题,是所有人的需要和追求
无论是改造外部自然的活动,还是改造人自身以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的活动,都是人类对存在的不完善、不幸福状态的批判与反抗,都是人类对造成这种不完满与不幸福状态的自然、社会环境的批判与改造/门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从根本上说,教育就是培养人们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换言之,教育之于幸福不是外借于它,而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有效课堂教学实现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学生应当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教师职业幸福的重要追求,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真正完美的人,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应该是教育恒久性和终极性价值追求。如果说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那么“教育的幸福应该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师的幸福,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师又要起主导作用,他要对教育的幸福负主要的责任”。这是因为教师“为人师表”的职责使得他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做人的榜样,学生的言行常常模仿其所崇拜的榜样人物而渐成习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人格魁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胜过显性的教育活动,这已被众多的研究与实践所证明。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幸福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学生的无私关爱,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在学生幸福成长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一定会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着一种长效而深刻的影响作用。而教师的职业幸福,更多的也是体现在自己学生的幸福成长与未来的发展之中。
但是在教育的现实中,我们为学生规定的课程、教材、教学中却少了怎样给他们幸福!同样忽视教师的精神需要和职业幸福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往往更多地习惯于对教师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使教师职业变成了规约性最突出的职业,忽视教师的现实处境与精神需要。如果关于教师的研究成果不能与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精神需求相契合,不能内化到教师的内心,那就无法变成教师有效的教学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教师的现实处境与精神需要是研究教师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换言之,我们研究教师、研究有效教学,不能仅仅从社会规约出发,还应该从教师自身的需要出发,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应相辅相成,而不能偏执一方。但遗憾的是,我们关注前者较多,而对后者的重视远远不够。
(三)教学素质与水平,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重要基础
“素质作为人生的现实规定性,作为活动和行为的基础和空间,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生的幸福。”对教师来说,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是走向教学幸福的必由之路,正如一位小学教师在接受访谈时所说的那样:“我认为,教师幸福的首要条件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学能力、个人修养等方面。教师的各个方面的素质提高以后,学生就会尊敬你,家长也会敬重你,也就是可以获得家长和学生以及社会对你的认可,幸福也可能就来了。”
在教师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自我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随着教龄的增长,自我塑造的作用越来越大,自我塑造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只有基本形成与不断地提升,而一般来说不可能达到其最终的完美终点。教师自身的素质可以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当然也有可能变差和下降。同时,教师的素质是一个结构整体,当一些重大的结构要素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时,会促使他的素质水平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每位教师都可以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教师要在职业理想的驱动下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意识和自觉性。其次,教师要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意志和毅力。在赶超与突破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超越自己、战胜自己,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职业追求,不断提升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再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勇于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整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与完善的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了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6. 语文片段教学的片段教学,贯穿了新课改理念

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语文学习的起点,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切入。
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运用到实际中来。在实录中老师引导——“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意见?” ;重视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色?”.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层层深入。“根据我们的生活学习,你是否也能仿造一句?”
⒊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实录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习,让学生动耳、动嘴、动脑、动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实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小组讨论自述,最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⒋注重虚拟情境。教师注重角色转换,语言的变化,有时是学生,有时是老师,“别急,别急”有时转述学生的话语,有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评价,“说得好,还有吗?”有笑声,有掌声,动情入境,令听者随教师的教学身临入课堂中去,感受她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注意要点
1、片段教学要处理好片段教学和说课的区别;要注意详略得当,教师对片段教学内容应作详略取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对重点难点要详讲,对一般问题要略讲,如果不分主次,必然会使听者感到茫然或厌烦。
2、教师在片段教学时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突出“教学”,突出师生互动,切忌“读”和“背”教案;注意角色的转换,位置的更迭,语言的改变,以虚拟质疑,虚拟争论,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片段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泼生动,再现真切的教学情境;
、注意运用教学语言,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片段教学时候是十分忌讳的,在片段教学中要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要把听评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有议论有评价,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他们带入你的课堂教学中去,使之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了你上课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课堂教学效果。
4、片段教学要努力展示自身的素质,用板书来表现书法功力,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平,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用优雅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用“诗、画、音”感染听者。
总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有改革意识,有见地,有特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片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探究片段教学,以片段教学为切入点,提高自身素养,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在“实践是砺石,他人是我师,自身是关键”中加强片段教学锻炼,必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评析语文片段
1、把握片段的基本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针对内容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其符合原文或是实际的部分,之处你认为不对的部分(此处可以当做疑问反问,接着阐述个人在解决该疑问的主要观点,即设问方式)。2、留意形式方面的创新点,尤其要指出该创新点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或推广应用。3、总体上评价。虽然存在……需要改进的,但其……是值得学习并推广的。

7.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板书设计应具备哪些特点

板书主要内容,让学生有条理的、一目了然的知道所讲内容,突出重点,突出思想内容,围绕中心来设计。

8. 简要回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种教学方法分类及12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三种教学方法,一个是讲授法第二是讨论法第三个是案例发。

9. 为什么课堂评价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着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总之,以往的课堂评价表现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但深入,新课程提出了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它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全新的启示。

10. 浅谈如何拥有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

因此,重视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的重要保障。如何提高教学艺术? 一、教师必须有五个“一”基本功 五个“一”基本功是:普通话,好板书,好口才,好文章,好方法。教师有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在听觉上给学生以美感。教师有好板书,在视觉上给学生以美感。再加上教师有好口才,好文章,徐徐道来,娓娓动听,就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听你的课是享受。好方法就是通过钻研各种教法,发挥自己优势,形成自己特色,这样教学法就活起来了。 二、教师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引路人 教师是五种角色兼具的人,即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毕业事业的引路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因此教师是社会的重要角色。有人说过:“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应成为什么样的人。”甘地说:“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课本。”因此德才兼备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提高教学艺术的基本保证。 三、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拥有该学科的渊博知识,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教师如果有了渊博的学识,教学就有了源泉。实践证明,教师“授业解惑”的职能决定了教师不但必须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这不是一件容易达到的事情,虽然许多教师为科班出身,但所学未必精到,有的教师表面看来知识游刃有余,实则浅薄寒伧,学生很难从其身上体会到教师应有的文化底蕴,而教师也难于以识服人。学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力量源泉,教学艺术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具体途径。因此,教师能够通晓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发掘知识渊薮,真正成为让学生佩服的教师,才是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 四、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教学规律,即指研究教学内容的规律、教学方法上的规律和认知上的规律等。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学生普遍易于接受的规律是从具体到一般,即从感性到理性。以数学为例,当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新的趋向和热点。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很强,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逻辑的连贯性、积极的创造性角度出发研究教学、钻研教学。例如,将书上的知识进行重组,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具体化等。这样使学生既学得具体、轻松,教师也教得愉悦,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互动。 五、教师必须把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愤怒出诗人,激情见水平。情感之于教学,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把情感贯穿整个课堂,融入“精,气,神”,即精力充沛,气势旺盛和神采飞扬,就会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能起到消除疲劳、激发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感情的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使主体乐此不疲,而且思维敏捷,并富有创造性。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又应该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没有教师的情感就很难激发学生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教师的情感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爱,这种爱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块”,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原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发挥情感的作用,即为学生营造愉快、和谐、合作、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努力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教师充满激情的讲授,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品尝取得进步的快乐。 六、教师必须把新的、正确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教学中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学也如此。“教有教法,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因时代不同、生源不同而有诸多差异,教学方法也不能一层不变。教师在教学艺术的研究中,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浅层次上,这就要求教师竭尽所能,努力探究教学技法,以实现教学的真正高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层出不穷,教师不能死守教材吃老本,而应该乐于接受新事物,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上“与日俱进”。 七、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学的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才学得牢固,积极思维兴趣才浓厚。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 八、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求知。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预先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可能遗忘的知识点、上次教学没有听懂的地方、或是难度较大的课题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具有精湛教学艺术的教师能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全面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进

阅读全文

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特色贯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