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带一路促进了巴蜀文化发展用古文怎么说
一带一路助益巴蜀文化
2. 寓意未来发展无限的文言文
学奕》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 粗读课文 设疑自究
(一)、激趣导入
1、老师复述《孟母三迁》典故,学生猜。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学生自读课本小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他和他的弟子共同汇编了《孟子》一书。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
(1)、板书课题,质疑。
(2)、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课件出示插图)。理解题目后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设疑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中谈感受(文言文难读、难懂)。
3、老师范读
(1)、听节奏,标出停顿和读错、读不准的字音。
(2)、你们听出刚才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总结朗读方法:朗读时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
4、学生同桌互相练读。
5、指明朗读,注意正音:鸿鹄(hu) (fu)弗若与 弓缴(zhuo)
6、哟,你们一下子似乎变成了满腹诗文的少年书生了!在熟读课文情况下还有什么疑问?
7、生质疑。
二、精读课文 解疑合究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方法恰到好处学起来会更省劲,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读译文初读课文。
2、小组合作,古文、译文对比阅读,解疑探究。
三、品读课文 质疑再究
1、安静的思考,热闹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热情,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发言?(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汇报给大家听
生:我发现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
2、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
4、汇报交流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交流对这每句话的理解,再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2)、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有读懂了课文。那么,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
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师: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文中)
生:找句子 读
师: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
5、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
专心致志----------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三心二意
聚精会神----------心猿意马
一丝不苟----------东张西望
6、表演读
四、检测反馈 拓展延伸
1、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来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才能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创作几句警示语,为他们指明道路。
2、 学生自创警示语:
五、推荐阅读 提高素养
1、推荐阅读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
2、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3、扩写或者创编故事。(假如两个人都专心致志,结果会如何?)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学有所获三心二意,一无所得
态度决定一切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 去:距离 以:认为
东:向东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3. 传承和发展用古文怎么说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4. 古文表示“前途光明,有前途”的名句有哪些非常感谢
1、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代杜牧《题乌江亭》
译文: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译文: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代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译文: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代李白《行路难》
译文: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译文: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4)表示推动教学质量发展的古文扩展阅读:
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赏析:
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可以想见其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显示了无比自负的心理。这两句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烘托。
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
5. 静心学习知识,等待时机,以后有良好机遇再图发展,用古文怎么形容
潜心向学,待机而动
6. 筑梦通行,持续发展用古文怎么表达
造梦以畅行,久而广之。
7. 能不能用古文来表达“全面发展”的意思
全面发展
周至
(周:圈子,普遍。代表全面、全方位的意思。至:到,极、最的解释。)
(不过在现代社会里,我觉得表达自己的意思很全面的,还是您的题目里的‘全面发展’四个字最为准确。)
8. 形容“教学质量”的词语有哪些
形容“教学质量”的词语有:名列前茅、首屈一指、人才辈出、人才济济、数一数二
1、名列前茅
读音:míng liè qián máo
释义:指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绩优异。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译文:蒍敖做令尹,选择实行楚国好的法典,军队出动,右军跟随主将的车辕,左军打草作为歇息的准备,前军以旄旌开路以防意外,中军斟酌谋划,后军以精兵押阵。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这次期末考试成绩,我们班名列前茅,老师勉励我们要再接再厉,夺取更好的成绩。
2、首屈一指
读音:shǒu qū yī zhǐ
释义:扳指头计算,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
出处:清·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施侍读闰章》:“海论诗辄为首屈一指。”
译文:海论的诗总是最好的。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中国的制陶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3、人才辈出
读音:rén cái bèi chū
释义: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涌现。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第六》:“犹之诗、赋、古文以及时艺,其中人才辈出,一人胜似一人。”
用法:尤其诗、赋、古文以及时艺,其中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涌现,一人胜过一人。
例句:公司座落在风景秀丽人才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4、人才济济
读音:rén cái jǐ jǐ
释义: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二回:“闺臣见人才济济,十分欢悦。”
译文:闺臣见有才能的人很多,十分高兴。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东林书院人才济济,真是名下无虚。
5、数一数二
读音::shǔ yī shǔ èr
释义:不算第一也算第二。形容突出。
出处:元·戴善夫《风光好》:“学士;此乃金陵数一数二的歌者。“
译文:学士,这就是金陵非常突出的歌唱者。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十分突出。
例句: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本市是数一数二的。
9. 求形容君王的意识深远程度 决定国势大局发展此类意思的古文或名人名言
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倘法明而令审,不卜而吉;劳养功贵,不祝而福。
贤身立而国兴;小人立而邦危。有国者宜详审之。故小人宜务去;而君子宜务进。
大德容下,大道容众。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与其为渊驱鱼,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赏以兴德,罚以禁奸。使下畏罚而利赏,下也;好德而思进,上也。天下无不可用之材,唯在于所用。
事上宜以诚,诚则无隙,故宁忤而不欺。不以小过而损大节,忠也,智也。
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体恤,谕主以长策,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外,天下称孝焉。荣辱与共,进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济。骄上欺下,岂可久长?
攻城易,攻心难。故示之以礼,树之以威,上也。 上怨报之以德,上毁报之以誉,上疑报之以诚。隙嫌不生,自无虞。事君以忠,不涓细流。待人以诚,不留小隙。
为上计,不以小惠,而以长策。小惠人人可为,长策非贤者不能为之。故事之以谀,不如进之以忠。助之喜,不如为之忧。
思上之所思,而虑共无所思;为君谋利,不如为君求安。思之深,而虑之远。锦上添花,不如雪中进炭。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临渊止步。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失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怀利器者危。宜示之以无而去其疑,方无咎。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为人以谦,为政以和,守其常也。有隙则明示之,令其谗不得入;大用而谕之小用,令其毁无以生。
不折大节,不弃小惠。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必欲图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图近,而谋远。
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明珠必待识者,宝剑只酬壮士。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不去而隐于朝,宜也。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为而身退,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
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军无威无以立,令无罚无以行。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何敌不克,何坚不攻?正胜邪,直胜曲。浩然正气,而奸佞折。
势者,适也。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治不以暴而以道,胜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后胜负之数分矣。
攻心之术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乱之扰之,激之困之,俟之以变,然后图之。欲得之,先弃之;欲扬之,先抑之。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用。
虚予而实取之。示之以害,其必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君喜则我喜,君憎则我憎,我与君同心,则君不为我异。
知机者明;善断者智。势可度而机可恃,然后计可行矣。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见机行事,以计取之,此大将之风也。
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敌快我慢,以智缓之;敌强我弱,以计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长。敌缓则我速,敌弱则我强。此亦机变也。
随口毁誉,浮石沉木。奸邪相抑,以直为曲。故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信谗则制于人,宜明察之。然此事虽君子亦不免也。苟存江山社稷于心,而行小人主事,可乎?小人之智,亦可谋国。尽忠事上,虽谗犹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兵权者,是三军之司令,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
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赞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
知人之道有七焉。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谓之仁将,……见贤如不及,从谏若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谓之大将。
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惊,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刚。纯刚纯强,其势必灭。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10.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可谓问题重重,弊端种种。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重“言”轻“文”,重教轻学,重解题技巧,轻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往往是一堂课一“讲”到底,一篇文章一“串”到底,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主体作用,使学生完全处于“上课记笔记,下课理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机器”地位。弄得学生疲惫不堪,兴趣全无。因此,如何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强化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使他们想学、愿学,是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 一、明确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解决“为什么学” 学生中普遍存在“文言文学习无用”的想法,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尤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就应该让学生明确,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 1、提高语言素养。文言是我国古代汉民族使用的书面语,它与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血肉相连的,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这主要表现在:古汉语的基本词汇被继承下来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核心;一些古汉语虚词、语法结构形式和许多修辞手段也被现代汉语所继承和使用;不少表现力强的成语、格言、诗文名句等也存在于现代汉语(特别是书面语)中,并发挥着积极作用。学习文言文,不仅能使学生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典雅、丰富生动,从而更加热爱母语,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为使学生容易接受。可举一些具体的例子,使学生倍感亲切,原来文言离我们并不遥远,学文言并非毫无价值。 2、继承民族文化。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无与伦比的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文言文正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从三皇五帝到唐宗宋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典籍,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流传至今的。学习文言文是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3、提高审美修养。语文教科书选入的文言文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内容上蕴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诸多美的因素,形式上富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等美的因素。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文言文独具的实用、认知和审美价值是学习现代文不可替代的。学生只有认为文言文值得学习,有必要学习,他才会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想要去学,愿意去学。 二、制定学习文言文的目标,解决“学什么” 教学目标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的确立,使教学活动的实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发挥、优化整合可以起到“三个有利于”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引导教学设计;二是有利于监控教学过程;三是有利于衡量教学评价。 学生认识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心理上产生了想学、要学的愿望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恰当而又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在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就把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以及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实词、虚问、句式的数量和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的数量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样,在每学期之初,教师要把本学期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并且要善于把这个大目标化为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的小目标。甚至小到具体的哪一个实词、虚词。这样学生才会明确自己应该学什么。确立学习文言文的目标意味着建立一个奋斗的标准,一个在学习上要获取某种成功的意向,这个标准或意向将贯穿在随后的日常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指导和督促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本学期的文言文学习任务。 三、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解决“能否学好”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由于古今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别,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在阅读中遇到困难常常手足无措,丧失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其学习信心。 1、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调动。而这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可以使学生在愿意学和喜欢学的状态下。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摒弃文言文教学中独占课堂串讲到底的传统做法,采用灵活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大量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的极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失望和失败造成的。如果能使学生看到成功和希望,他们便会爆发出一股巨大的学习力量。在文言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另一方面,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尤其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学生只有建立了对文言文的亲近感、亲切感,打消了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觉得自己有能力学习,并且能够学好,他才会真正努力去学习文言文。 语文课程是一种创造性艺术,这种艺术可以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语文教师、每一个课程设计者那里展现出来。文言文教学应该是激励生命、诗化品格、飞扬心灵的过程。文言文教学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参与、生动高效的活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只有将学生的聪明才智“唤醒”,将他们的求知欲望点燃,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将他们最佳的心理状态激发出来,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才能开拓出文言文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