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语文复教学往往会制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教师可使用多媒体以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其充分感知体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的指导有了针对性,也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同时让呆板的课堂活泼化,让学生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Ⅱ 在课堂上使用教育平板教学真的相对于传统教育更加有效吗
有效不有效不好说,抄但节省了教师的很多精力和时间,毕竟传统教学需要教师现场板书,而且上同样的课每次都得板书同样的内容,造成教师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浪费。
现在用平板教学后,教师制作课件后,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Ⅲ 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pad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优势
由于硬件规格一致,系统优化效能好,开发的各类软件和游戏都能流畅运行,可回以这样说,答所有的硬件都能得到充分运用。MAC OS在稳定性上也要远优于windows系统和尚处于模仿阶段的android系统,因此获得了越来越多商业用户的青睐。
Ⅳ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几点思考
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与理解多数教师仍是停留在公开课、赛讲专课、教研等活动中。要想属让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正确认识、理解和使用,确实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具前瞻性,尤其是理念更要适度超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应该尽可能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Ⅳ 如何真正让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观念提出的背景
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为《规划》),开头直接引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题——“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以此作为《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总纲。
在“总纲”之后,是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的阐述。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过去的提法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事实上,这也正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这是《规划》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观念,曾先后出现十次以上,可见它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即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达到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变革与创新的目标,国际上传统的途径与方法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在,《规划》放弃这一传统说法,而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并认为这才是实现上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其根据何在?这只有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内涵、实质去探寻,才有可能弄明白。
为此,我们需要先考察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观念提出的背景、它同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有哪些不同。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经济、军事、医疗等领域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信息技术取得这些重大成效的同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却成效不显,大多数仍只停留在手段、方法的应用上,对于教育生产力的提升(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似乎可有可无,而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原因在哪里呢?
著名的乔布斯之问,提出的也是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1]
长期以来,国际上曾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与探讨,最后多无功而返。只有2010年11月发布的《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简称为NETP2010。从1996年以来,美国已先后四次发布教育技术计划,2010年发布的是最新一轮)[2],通过认真回顾和总结近三十年来企业部门应用技术的经验与教训,并与教育领域应用技术的现状进行对比,才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引出一个全新命题:
“教育部门可以从企业部门学习的经验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fundamentalstructural changes),而不是渐进式的修修补补(evolutionary tinkering)”(下面把这一命题简称为“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命题)。
由于这一命题与信息技术能否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密切相关,事实上,能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系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正是信息技术能否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这里想要说明的是:从历次发布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内容看,NETP2010是涵盖美国教育系统各个领域,并涉及教育系统中所有组成要素的最全面、最系统的教育发展计划,其丰富内涵、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在我国只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能与之相比。
迄今为止,从国际范围来看,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历来都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顶多也只是从同时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阐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意义与作用,去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因而都未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与关键。
只有NETP2010,通过回顾和总结近三十年来企业部门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与教训,并与教育领域应用技术的现状作对比,才最终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之所以成效不显(或者说,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未能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其问题在于:教育系统没有实现用信息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或者是只关注了如何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总之,没有触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这就是《规划)》放弃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倡导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的特定背景——希望找到一种新的、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解决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效不显的问题。
了解这一特定背景以后,我们再来看看“深度融合”的观念和传统“整合”的提法有何差异。
既然用“深度融合”取代“整合”的目的是想要真正触及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那么,“深度融合”与传统“整合”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深度融合”要求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关注这种变革。
二、“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确切内涵
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又是指什么呢?教育系统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等多个组成部分,但其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学校教育”——广大青少年的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主要靠学校培养。既然学校教育系统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主体与核心,那么,“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及主要内容,显然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为了认识和理解“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的具体内涵,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简单逻辑推理: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
Ⅵ 学校与教师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必然会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促进该学科的教与学。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水平。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应该是高素质、高起点的,能全面适应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能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并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结合现状谈谈如何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存在弊端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认识不到位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将两者融合了,这就是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二)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便不愿使用。
(三)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还不足
信息技术是与学科进行融合的工具,如果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他们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目标
(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的方法,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应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大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自主地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
在信息时代中,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态度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中,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五)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六)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之间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程度的强弱。首先,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来进行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鼓励。
(二)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会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的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的进度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
Ⅶ 浅谈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介综合起来进行辅助教学的计算机教学程序。
多媒体教学题材的选取,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对于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的问题,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概念或原理。课件内容必须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的表现,能突出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制作课件时,要运用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已有成果,结合学科特点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恰当处理,精心设计,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表现力。
不同的课程会有不同的特征,在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时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课件脚本编写者对课程特征要有所了解。了解的渠道可以从新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各课程的教材等方面来进行。如在课改实验中,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数学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课堂。编写课件脚本时就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征和性质来选择制作课件的类型:是以动画为主,还是以图形展示为主;是以练习为主,还是以资料拓展为主。只有明确了主次,才能为课件制作者选择合适的制作媒体指明方向。
比赛课件能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动机,课件能为教学创设一个主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Ⅷ 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你有什么困难和建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体现,以及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方式方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