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你怎么认为呢
1.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校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塑造人,以人为本。“教育就是把人变成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一定的层面上来说,教师的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要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
2. 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者在通过理性思考和亲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教育主体者所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时候,既要考虑教育改革的时代发展定位,又要考虑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空间,以及教育理念在课堂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新式教育理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由此可见,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主人。每一位教师,都要遵循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首先,教师要从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课程实施者转变为开发者,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探索者,由教案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智慧创造者;学生要从课堂的听从者转变为思考者,要从课程实施的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要从问题的回答者转变为提问者。只有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角色转变了,课堂教学才会生活化,学生学习才会主动化,教学过程才会动态化。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多样化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兴趣,打造快乐和谐课堂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快乐的教学情境下,富有兴趣的学习,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教育者所提倡的“快乐教育”正是以兴趣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理念,通过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情感教学为切入点,创设情境为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表现个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快乐课堂,把快乐教学的理念应用到实际。
首先,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些教学情景,如引用名言警句、小品编演、课堂辩论等活动,把学生带入到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中,不仅促使学生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其次,是利用教材启发学生。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教本和重要参考依据。里面有很多内容是可供学生学习和参考的。教材中的插图或者是漫画,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政治《资本主义社会性质》一课中。标配的插图是漫画“看谁跑的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脚和鞋的关系形象,然后组织讨论认识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通过这幅漫画形象的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部分教材最后面会有一些“想一想”“议一议”等发散思维的小单元练习题,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充分运用学生的现有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行快乐的学习。
三、注重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式的教育理念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包含对每一名学生的德育发展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潜质,作为教师我们要把视角面向全体学生,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多样化个性,使他们都能够在老师的亲切指导下成长成熟、成功成才。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教师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聪明的才智,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挖掘利用、灵活处理,真正发挥新形势下课程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重视学科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应新教学大纲的要求,目前我国各地的考试内容多以学科综合考试为主,内容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题目的载体多是各类学科知识点的综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知识之间、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科之间的综合包括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的综合。首先,学科内的综合包括知识板块内的综合以及不同知识点的相互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把握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熟练的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的综合中产生新知识。其次,跨学科的综合。这从小范围说可指政史地文科知识的综合、理化生理科知识的综合,从大范围说可指所有学科的综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方搜集资料,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包含关系,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积累,学会熟练应对综合题目,抓住关键的“题眼”理清解题思路。加强学科综合,体现了教育理念创新思维的多维性、开放性、发散性和内容的交叉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我能力,促进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并使这种理念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只要教育者本着对教育事业发展负责、对学生学习成长负责的态度,以积极心态和行动迎接素质教育、高效课堂的挑战,相信我们一定会尽快转变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3.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育思想观念上有何转变求解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人们对教育的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考试与评价制度等都要来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这其中,新课程理念的形成尤其是关键,亦是首当其冲的。具体来说,有以下转变:
首先,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说起;教育观念转变,许多困难都迎刃而解。当前,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教学改革成效不显著。因此,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提高认识,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真正把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方向上来。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次课程改革不仅仅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动学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充分体现三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教师从幕前退到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学会倾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景,让学生与知识对话,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文化,而非抑制和抹杀学生的个性、灵气,让教师成讲师,学生当厅(听)长。
第三, 转变过去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观念,由单纯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宏扬人文精神,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其精神、情感所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活动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来,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第四, 突出学习方式的改变,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4.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改下教抄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主要从角色和行为两方面进行转变,具体转变如下: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角色转变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社区型和开放型教师,重视与社区互动,挖掘社区教学资源。
(二)新课改下教师行为的转变
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改强调帮助、引导。
对待自我上,新课改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合作。
总结: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教师在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师德的修养。
5. 如何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新课改下教师思想观念抄的转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笔者从三个方面浅谈了新课改下教师思想观念转变的几点看法:(1)转变落后的教学思想观念,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2)转变只教课本知识的眼前教育思想,开展创新教育;(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行自主合作学习。
6. 如何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
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极富有创见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在认真学习研究了新课程理论知识后,就把这些崭新的教学观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我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活动模式,采用交往、互动的方式,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了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有一次上关于美的话题作文课,上课时,我只是想去唤醒和激励学生心中对美的理解,在尊重学生的主题意识与平等意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同时,达到一种生命质量的提升。本来我也想了好多话,制作了一些幻灯片,可学生的发言很热烈,容不得我说,所以我干脆不说了,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课后我想,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以写作来释放文明的气息,用真善美来充实、滋养、感染、熏陶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健康而忘我地成长。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教育的意义也就不会泯灭了。
我想,倾诉是人的天性,而写作是高雅的倾诉形式,它也是一种极好的自我教育,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去说的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让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让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不过,有些老师以为新课改就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法和学法,其实不对。
常言道,继承创新,推陈出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传统优秀理念的完全背弃。新课改也是如此,虽然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也应该不要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与学法,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因为只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东西,才可能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才可能真正得到新课标的要求。更何况新课标中并不是排斥这些传统方法的。那些认为在新课改环境下一切都要从头再来,推翻以前的一切,这样的创新想法实际上都是不了解教学规律、不了解新课改的特点的。
7. 如何从教师观出发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一、教学观念转变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首先应该关注什么?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老师引导学习的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事实,我们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个人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组教材,甚至自己重新进行设计,这就是参与课程设计,这是很重要的。大家经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实际上学生才真正是“教学之本”。
1.强调激活学习者的思维图式(activation of schima)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发生直接的联系。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茨曾对教师提出这样的建议:“如果有人询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习的数学老师。”教会学生学习,应当是所有的专业教师共同的也是首要的任务。
2.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并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刺激—反应—强化只能在学习主体身上发生”)和“认知心理学理论”(cognitive psychology)(“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获得主要靠学习主体的内化来完成”)的交互式教学论(interactive teaching),始终把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3.强调学生的参与(involvement of students)。即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老师引导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过程”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结构。
而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即是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观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链;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
有研究显示:外语口语课教师的讲授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应达到23至14,只有保证学生人均课内的“对活动”(pairwork)与“组活动”(groupwork),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强调对个体的注意(indial attention)。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尽量保持对个体的关注,鼓励他们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5.强调学习过程的创造性。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它把传授知识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中国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是,并已经习惯于“仓储式”“填鸭式”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把知识作为预先设定的东西教给学生,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作为让学生接受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师对教学“全程控制”。由此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多,领悟理解少;被动应付学习多,自主创新学习少;学习科学知识多,学习做人真谛少,教育等于读书,读书就是为了考试。
现代教学模式则是互动式、联动式的。
要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参与能力”和“团结能力”,提倡教学过程“开放”,鼓励学生“发生地”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掌握知识。“发生地”学习具有能动作用,学生藉此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3]。这种互动式、联动式的教学模式作用于教学实践环节,其主要作用一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倡师生平等交往,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吸收学生参与教学决策,让学生对“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发表个人见解,培养“自觉能力”。三是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主张学生在没有压制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习。
注意学生不同的起点、层次,不歧视后进学生。
三、教学关系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与学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育过程的设计、组织都是围绕教师进行的。教师代表权威、知识和真理,是教育过程的主宰,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和灌输的知识不会受到怀疑。而学生在这一教学关系中处于被“雕饰”、被改造的地位。人们对“教学”一词定义在“教”上,而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学成了一种被动的、强制的单向灌输式活动。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从事“教”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遵循“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新调整教学关系。在新型的教学关系中,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导与主体是矛盾的统一: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教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创造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体验创新的价值与魅力,发展独立自主的意识。
四、教师职能的转变
现代教育理念在构建新型的教学关系的同时,也在丰富和扩展教师的职能。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的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引导”。引导包括以下内容:1.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寻找一条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良好的学习方法;3.引导学生进入一种丰富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一种境界”——“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要教。
综上所述,我们平时一堂课下来得思考:
1、课堂时间分布怎么样?教师用多少,学生用多少?
2、学生参与怎么样?(组、小组、个人、全体)
3、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定理、定义、公式、语法、字词的用法等等)我是直接呈现还是让学生探究再总结得出?
4、我有没有教给学生学习或解题的方法?
8. 如何转变教学观念,促进课程改革
一、教师培训到位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保证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广大教师的认同参与的程度。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教师角色,革新教学方式等。要使广大教师与新课程的要求适应,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培训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和保证。
二、领导重视,社会支持。
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初期,领导就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区课改实验工作。
三、精心组织,扎实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项牵动全局的综合工程,为了顺利开展此项工作,区教育局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区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顾问、教育局长为组长的区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5个工作组,即行政决策组、实验主管组、科研总结组、宣传报道组、专家指导组等,对课改实验进行专项指导。并要求我区各初中、小学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来领导和实施本校的课程改革,把课程改革的工作落到实处。
四、理念先行,重视感悟和体验。
在这次学科培训中,在省教研室领导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我们十分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各位专家的讲学也总是把教育理念的更新放在首要位置。
五、强调实效,重视调研和考核。
在课程改革的学科培训中,我们十分关注教师实实在在的提高,关注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为此,我们事先做好调研,事后做好考核。
六、滚动提高,重视总结和积累。
在课改教师培训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师培训的主阵地还在于校本培训。需要不断滚动、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总结和积累。培训结束后,我们各学科都写出了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9. 我们需要转变哪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一、转变复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制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过去考试成绩只反映以记忆力为主的考试能力,这种能力是机械式重复记忆的结果。根本不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三、树立“发挥潜能,全面育人”思想
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学习,在课堂上也才能踊跃思考,勇于争辩,勤于动手。
五、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培养他们在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学中“自我完善,造就自我”.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狠下功夫,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定能够培养和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