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展示青春风采彰显校园文化的演讲稿 求短的
“绿色”是生命活力的象征,是自然健康的“代言人”。学校是培育生命个体,培植社会栋梁的专业场所,我们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及整体的人格发展,关注他们的成长经历、关注他们的发展状态,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的生活。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充满生命活力、自然健康的和谐环境中成长,在成长的心路历程中感受快乐与幸福、成功与激情、挫折与奋进……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和谐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状态。我们较理性地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积淀的文化底蕴,结合现代人、现代教育提倡的人本发展的精神理念,提出了构建“绿色文化”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绿色文化”涵义即:
“绿色文化”在这里专指学校文化。以“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的人文思想为指导,以和谐教育为途径,引导师生在现实社会中享受纯净、自然、积极、健康的“绿色空间”,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共同创造绿色生活环境、传播绿色生活理念、共享和谐快乐的生活,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提炼,逐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文化。
和谐教育是构建绿色教育文化的关键。不和谐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自然、健康、积极成长的人,而培养出的人可能会形成情感扭曲、人格障碍等不健全的状态。和谐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以营造教育的和谐为出发点,通过教育的和谐,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和谐教育必然要求教育自身的和谐,追求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性。因此,只有让“绿色●和谐”的生活教育理念深入到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心灵,才能促进个体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身的修养,并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
构建“绿色文化”实践初探:
我们主要从构筑“绿色屏障”、“绿色氛围”和“绿色心灵”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 建立保障机制,提供绿色文化屏障。
成立学校“绿色文化”研究机构,对“绿色文化”的内涵、思想理念进行专门的研究,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分析构建“绿色文化”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促进学校“绿色文化”特色的形成。
建立“绿色家园”评比制度。评比活动以争夺“小蜜蜂”、“喇叭花”、“蘑菇”、“大树”四种可爱的卡通标牌为载体,分别根据四种图案象征的不同含义对班级的班风班貌进行评定,如:小蜜蜂提示大家要爱劳动;让礼仪之花开在绿色家园中;鲜艳的蘑菇提示自己珍惜生命,注意安全;大树则是象征孩子们健康成长,像大树一样枝繁叶茂,经受住风吹雨打。另外,要求在绿色家园中必须建立绿色角、好书阅读角等,以健康积极的文化影响孩子们。评比活动每周一次,每月评出星级班级,期末评出星级绿色家园。激励性的评比制度为孩子们创设了积极的竞争氛围,让孩子们在“绿色家园”中,懂得用自己文明的言行、积极健康的心理赢得自己和团队的荣誉,从而逐渐学会自我教育,成为“绿色家园”中一个个健康成长的“小树苗”。“绿色家园”成为了“小树苗”健康成长的绿色屏障。
建立促进教育者专业发展学习制度。构建“绿色文化”,教育者作为孩子成长的引领者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学习制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定期召开辅导员会议,组织学习研究工作,转变教师的德育观,提高教师的教育工作水平。第一,专家引领。聘请专家为大家作专题讲座,专家通过生动的例子、活动案例指导活动育人的具体方法。第二,同伴互助。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如:学校德育主任聆听了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德育”报告后,立即在学校开展了交流与汇报,使大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提升教育素养。第 三,经验交流与分享。如: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分享德育工作经验,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教师的成长,为学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的逐渐成熟,为加速学校文化的积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校园文化优势,营造“绿色、和谐”的氛围
(一)发挥主体参与的积极作用。围绕“绿色、和谐”的主题,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语言设计校园文明礼仪、环保绿化的温馨提示牌,贴在过道、花园里。学校的走廊成为“和谐校园生活展示台”,教师、学生、家长活动的照片让孩子们感受自己的成长、感受教师和家长爱的教育,感受学校的快速发展,让孩子们沉浸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中体验成长的幸福,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教育的信心。
(二)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各班根据自身的优势,发挥学生主体性,将班级环境作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教育的隐形讲台,让墙壁会“说话”,让学生在色彩斑斓的墙壁上“shou”出自我。这就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宗旨。因此,各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充分地发挥各自的长处,将环境布置得具有个性化、教育性、生活性、时代性,体现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地净化自己的心灵,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三)凸显人文精神。校园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师生、生生、家校的和谐关系中。每个成员都是这个和谐关系中的主体,他们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学校人文精神的塑造。我们认为,爱的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根本、师生情感的纽带。人际间真诚的爱和沟通,将引领大家崇尚自然、崇尚纯洁。校园内的一言一行都彰显着这样的人文精神,孩子们在真爱中体验真、善、美,在体验中感悟真理、真情。
三、丰富活动内涵,培育“绿色心灵”
“绿色心灵”是指懂得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具有环保意识、公德意识、富有爱心……,具有“绿色心灵”的人在生活中是快乐的、积极的、生机勃勃的。活动永远是教育最好的途径,因此,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时,要更加注重活动的内涵对孩子们的心灵“润物细无声”的潜入,使教育进入一种健康的常态,从而达到教育发展与孩子心灵进化的和谐统一。
孩子们的体验故事:
1、“牵手沙河,快乐成长”
我校座落在成都的一条重要河流沙河旁,近年来,沙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以沙河为载体,开展了“牵手沙河,快乐成长”环保主题系列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为沙河护绿,用画笔、照相机留下沙河的美丽,有的孩子即兴为沙河创作了优美的童谣,同伴间相互诵读。孩子们从校园走进了更广阔的大自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大自然绿色之美、城市建设的和谐之美。孩子们说:“新沙河在变化,我们在成长。”牵手沙河,孩子们懂得了用自己的手去为沙河护绿,为沙河的变化喝彩,为家乡的发展而自豪。
2、“家乡一日游,快乐文明行”
成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让孩子在和谐文明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从而学会文明、健康地做人,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心愿。在五一节前夕,学校开展了“家乡一日游,快乐文明行”活动,各年级根据孩子们的自主选择设计了活动内容和方式,有的年级到公园捡拾垃圾,有的年级开展了“大手拉小手,共同看春天”,高年级的大孩子拉着低年级小孩子的手,游览了成都的名胜古迹,大孩子充满自豪地为小孩子讲述着成都的历史文化,小孩子在似懂非懂之间也感受着同样的骄傲;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洋溢着孩子们快乐的笑声,他们懂得要做一个文明的成都人,才能永远享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滋润。
3、“小小文明卡,悠悠家乡情”
绿色主要是心灵之绿,要让文明的观念深入孩子心灵,从而让孩子“行动之绿”。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制作小小的各种精美的诚信卡、文明卡、市民守则卡等,表达了孩子们对文明、和谐的呼唤。孩子们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城市公民,应当负有的责任。一张张卡片还寄托着孩子们对家乡的美好祝愿,孩子们纯真的心灵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4、“同在一片蓝天下,城乡儿童共起飞”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有很多农民工子女就读,城乡之间的文化和经济差异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学校不能消极面对,被动教育,而是以此为教育的切入点,挖掘和开发其中的积极因素,主动引导城乡孩子正确面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矛盾,让孩子纯真的心灵在活动中经历洗礼,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同在一片蓝天下,城乡儿童共起飞”的城乡结对活动,正是为孩子们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城乡家庭、城乡儿童、教师与农村孩子纷纷结为友好对子,每一对孩子,每一户家庭以及师生之间用爱和理解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在这用爱和理解滋润的和谐沃土上,他们就像一棵棵嫩苗在成长过程中相互关照、相互支撑、相互滋养,共同去营造那最美丽的一片绿。我们用爱呵护着每一片绿,呵护着孩子纯洁的心灵,努力使城乡文化在活动中达到相互融合,从而让孩子们在和谐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5、“快乐童谣,快乐童年”
很多健康的童谣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现代社会的孩子被五花八门的社会文化所包围,而真正能适合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童谣文化却被大家所遗忘了。我们不妨用孩子们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健康童谣取代那些“灰色童话”、恐怖小说、网络游戏等可能引起孩子心灵成长扭曲的“灰色文化”。让健康、积极向上的童谣引导孩子乐观、积极地面对社会生活,让孩子们在学唱传统经典童谣、创编新童谣、诵读童谣的活动中去探寻社会生活中和谐的音符。我们的快乐童谣还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孩子们在创、读、唱、演中表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绿色文化奏响快乐的旋律。
6、“和谐天空,绿色梦想”
在和谐教育的氛围中,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激励他们充分地体现自我生命的价值,这是我们教育者实施绿色、和谐教育的共同愿景。“和谐天空,绿色梦想”艺术节活动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想象和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自我设计、自己表演,孩子们学会如何勇敢、自信地展示自我、展现和谐的团队。师生在活动中分享着成功和希望,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孩子们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将是激励他们继续勇敢向前奋进的冲击力。
学生人格的塑造过程乃是所有成人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小学阶段只是这一漫长历程的开端。构建“绿色文化”就是要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以常态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与同伴的和谐,与老师的和谐,与家庭的和谐,与自身的和谐,让教育触动心灵、滋润心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虽然是教育者,但同时也与孩子们同成长、共发展。师生发展的境界——崇尚绿色、崇尚健康、崇尚美德、崇尚幸福。这,就是构建“绿色文化”的共同愿景。
2. 教师风采展示墙自我简介100字
写作思路:先写自己的工作时间,再写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态度,总专结一下自己的成绩,属最后叙述以下与同事、家长之间的关系。
例文如下:
作为一名教师,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务实求真,始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上课充满了激情、幽默、生动有趣,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总是提前精心备课。在课堂上,力求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学法指导,作业批改认真、及时。
(2)展示课堂教学风采扩展阅读:
造句小窍门:
1、富于感染力的句子
在短句中使用富有感染力的动词,当然,并没有要求每一句都是这样,需要变化。但是,多试试能够吸引人的句子。而且,没有必要等到要修改的时候再用,刚开始写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问题。
2、简明扼要
这是在修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句句,一段段的修改,把无关主题的统统都删掉。一个短句比一段冗长的废话更具说服力,大白话比晦涩的专业术语更受欢迎。记得:简单就是力量。
3. 学生应当怎样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
通过自己回答问题时的从容大度,自己的思维活跃,敢于在课堂上展示自我。
4. 怎样进行高效课堂的大展示和小展示
今年我市教研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打造高效课堂赛课活动,我们学校初次尝试使用导学案的模式,开展了打造高效课堂赛课活动,老师们积极学习新的理念,进行了两轮赛课活动,初见成效。但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到了自我展示环节,举手的学生明显少了,即使老师提问到的学生,也不敢大胆地、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同学们,为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气氛
常见的课堂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按照教师的预设去完成一节课,如果有学生不按老师的规定回答,会被老师认为是插嘴、不遵守纪律的表现。其实,这些学生往往是认真听课、思维活跃、学习主动的学生。如果仅以插嘴来定性,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扼杀他们的聪明才智。因此,在课堂上,要善待这些学生,合理地引导他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他们。这样既维护了课堂纪律,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又体现了以人为本,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民主。
2、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信心
其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奠基。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在具体的活动中得到表现。因此,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得到表现。 例如小组讨论、师生双向交流、自由发言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辨能力,从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其二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由于小学生的成功体验来自于别人对他的评价,因此,良好的激励机制能让他们明白自身的优缺点,从而促进他们自己去改进缺点,发扬优点。因此,教师要注意,当学生进行自我表现时,得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求尽可能放宽,不能只求答案的正确率,让学生在表现面前畏缩不前,从而产生对表现的恐惧感。
3、掌握技能,学会表现
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技能,让他们不断地提高表现能力,从而达到会表现的目的。教会学生怎样表现自己。有些学生表现欲虽然较强,可一站到众人面前就会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可根据其表现的内容,帮他们找到适当的方法,理清思路,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对类似的表现内容给以示范,使他们举一反三,慢慢掌握表现方法。
教给学生表现时必要的辅助手段。即通过姿势、表情、语言等各种辅助手段来提高表现的质量。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八大要素中,微笑属之首。有了微笑,就有了亲和力,这样别人就会很快地接纳你。因此,在学生表现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表现习惯微笑,这样表现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效课堂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现了学生的风采。我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努力,充分运用导学案,让教师导的更科学更合理,让学生学的更扎实更精彩。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理想,充满魅力。
5. 如何简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风采
聚焦数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镜湖区小学数学教师向全市展示课堂教学风采
11月16日上午,来自全市各校的小学数学教师云集在镜湖小学阶梯教室内,参加市小学数学“计算课” 课型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镜湖区教研室承办。
研讨会上,首先由镜湖小学的孔亚丽老师和师范附小的陈曦老师分别执教了三年级教材中的《有余数除法》和《笔算乘法》两节计算课。两位教师都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枯燥、单调的计算教学赋予情境,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评价手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中,教师还能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层次清楚、层层递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数学的本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感受获取成功的喜悦。
课后,参加听课的教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评议,大家认为进行“计算型”教学研讨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计算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从小培养学生学好计算,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而这类活动的举办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在全市范围内共享优质教研资源,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广大数学教师将在教研员的引导下,继续更新教育观念,聚焦数学课堂,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6. 如何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一、“穿花鞋走老路”的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异彩纷呈,课堂成为表演论辩的舞台,探究合作与情感体验的站台,人文精神得到了张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尊重,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结合我们语文教学实际,不难发现,课堂上存在两种比较典型的现象:一种是仍在走繁琐分析的老路。教师问的多,学生自主感悟少,课堂大部分时间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对课文情节反复地分析,力求讲透讲深,学生机械地记忆、背诵,教师是课复一课地提问,日复一日地出题,学生课复一课地回答,日复一日地做题。说到底这是为应试而教!另一种是语文课堂出现了畸变的精彩。以“创新”为名,追求标新立异,把握不住语文课的本质,这种“穿花鞋走老路”式的教学设计现象比较普遍: 课堂上,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成现在的“一切都不管”,教师把大量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解决,该范读的不范读,该板书的不板书,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甚至不纠正学生错误的结论,生怕被扣上“扼杀学生创新精神”的帽子。语文课突出了生本意识,削弱了教师主导作用。 课堂上语言文字浅,远离文本,随意探究,小组合作取代了学生个人语言实践活动。新课程提倡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有些教师为了打破课堂教学“沉闷”的气氛,人为地制造“看点”、“亮点”,课堂上笑声、掌声不断,可是语言文学训练却落实不到位。
课堂“触电”后,教学手段更加科学先进,“声”“色”俱全,吹拉弹唱,热闹非凡。课堂成了优秀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语言训练成了蜻蜓点水,活跃的背后是茫然,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得到发展吗?
为了鼓励而“鼓励”。 在提倡赏识教育的课堂上,“对对对,你真棒!”、“掌声鼓励!”不绝于耳。笔者听到一节课上教师让学生用“羊”字组词,当学生说出“大羊”、“小羊”后,有位学生说出“中羊”,老师却夸他有创意;教师让学生用“包”字组词时,学生说出“包二奶”,老师竟夸他知识面广。诚然,学生需要多关注,需要赏识,但廉价的表扬只会滋长浮躁的心态和不求甚解。当学生反馈错误信息时,老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批评指正。 二﹑ 理念引领、返朴有创
当然,在学习、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初期,小学语文课堂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足为怪,重要的是我们一线老师要在实践中反思,不断矫正自己的教学航向。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不少迷茫与困惑,那么,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呢?
语文课要“简”。这里的“简”非简单之意,是相对于“繁杂”而言的。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语文的课,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又是为了让学生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打下人生的底色。我们教师之所以感到语文课难上,一节课追求目标过多恐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既要完成三维目标,又忘不了大量的语言训练,一堂课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也抓不好,人为地拔高要求,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所以语文课要“减肥”,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 ”九字经,循序渐进,步步夯实,学生从小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有利益于终身学习和工作。 语文教学内容需简约,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住重难点,精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求简化,每一教学环节应一目了然,不必精雕细琢,要便于操作;教学手段要简易,注重实效;教学语言应简洁,导入﹑过渡﹑小结时语言简明扼要,切忌重复啰嗦,教师要惜语如金。 语文课要“活”。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追求科学化﹑标准化﹑结论的一元化,教师把语文教“死”了。语文教学中的好多东西是不能用“标准”来衡量的,更不能用“精确”来表示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由于时空差异,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的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不一样,教师应在肯定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就是同一阅读主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下阅读一篇文章,其感受和体会也是不一样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几年前笔者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很有感触,如果按教参来理解,作者本意是要我们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这与当时的背景是有相关的。如果今天仍然按这种观念解读文本,学生不易接受。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敢于竞争,充分展示自己又何尝不可呢?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活”,不要被“教参”、“标准答案”束缚,鼓励创新,不要一成不变。 语文课要“真”。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应源于学生的真情流露,语文课拒绝虚情、做作。平淡为真,自然朴实,教师要以真心与文本、学生作平等对话,以真情和学生作坦诚地交谈,达成心灵的共振。教师要俯下身子,学会倾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抒真情,明真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回归童真。
语文课要“实”。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双基,语句训练十分扎实。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删除了“训练”一词,教师讳莫如深,该练的不练,该讲的不讲。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部分的分析还是必要的。课堂上该讲的要大胆地讲,讲在关键处,练在必要时。激趣的导入,巧妙的过渡,深化的小结,能离开讲吗?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能不讲吗?
语言的习得是个渐进的过程,离不开训练。我们大可不必为了关注人文性而淡化工具性,二者是统一的。拿写字教学来说,要想写的对,就得记住字的笔顺、字形,这不就是在训练记忆吗?要想写得美观,就得摆好间架结构,这不是审美吗?写作文不说空话、假话,要培养良好的文风,这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吗?
的确,我们的教学应该回归语文课的本性,展现真我的风采。落实新课程理念是个长期的任务,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表现着个性的张扬,踊跃着灵性的互动,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做到真正的理念引领、返朴归真、返朴有创——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独特的魅力。
7. 在快乐高效的课堂上怎样展示教师的风采
参与听课教师抄各抒己见,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课堂教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意见;此次活动,最大程度发挥了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作用,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学习与实践的平台,学校在今后的时间里,将开展更多的公开课活动,从而提高广大老师们的教学教研水平。
8. 急求几个展示班级风采的节目,新颖一些的
可以模仿个班级好声音,或是一站到底,答题竞技,或是组织班级五项全能
9. 教师该怎样在课堂上展示个人风采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当学生跃升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淡化为幕后的主导者,那么教师的个人魅力还需不需要呢?教师的学识、语言表达等个人素质该在哪些方面施展呢?有作家曾经很诗意的描述过课堂上名师们或如痴如醉、或风趣幽默、或激昂慷慨、或机巧横生的教学风采,这些魅力课堂曾经是许多老师毕生追求的境界啊!在我曾工作过的一所百年名校一直传诵着几乎被列为丰碑的一堂语文课,老师的名字叫刘伯伦,是一位上世纪50年代的老学究,他教《孔雀东南飞》,完全被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命运所感染,分析人物,品析细节,体察情感,动情处竟然放声痛哭,师生哭成一片,连刚好在教室外听课的省教育厅领导也深受感染。很多年过去了,这所学校也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也有过当时被叫好的许多精彩课堂,更有许多教师培养出了很多考试的高手,然而在教师们的理想世界留下的却只有这堂《孔雀东南飞》,在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当中也至今流传着这位教师的教学神话。用现在时髦的理论来审视这堂课,它既没有多少学生的活动,也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甚至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几乎就是教师个人对教材的演绎,几乎就是教师个人魅力的一次展示而已。 这又勾起了我对本周一堂公开课的思考。课题是《捉不住的鼬鼠》,这是一篇论时间、论生命的美文,作者关于时间和生命的幽思足以打动所有读者的心弦。执教的老师是一位很有才情,语言表达出众的年轻女教师,她选取这篇文章本就因为便于自己优势的发挥。但是这堂课结果却被弄成了学生对文章关于时间概念的几个层次的分析,弄成了学生对几个精彩片段的背诵,弄成了你最欣赏哪句话的讨论。尽管课堂也还热闹活跃,师生互动也很频繁,课结束后大家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不爽,总觉得没有触碰到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最拨动人们情感体验的那根弦。她说她也感觉到文章没有解析透彻,但她不敢大胆做教师个人的解读,担心那些持新课程理论者批评。因为有专家说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 诚如是,固然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确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也的确需要有学生的活动,然而不顾课堂教学实际,不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为理念而理念,把教师的讲授当做洪水猛兽完全排除在外的课堂又会是什么样的课堂呢?如果一堂课只需要教师设计一些问题,组织一些活动,让教师完全退到讲台下,那么即使是素质极低的教师也能胜任这样的课堂。那么教师的作用该在哪些地方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又该在哪些地方展现呢?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不管什么新理论新改革,因材施教才是硬道理。这个材既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科特点,还包括教学内容特点,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优势和风格特点,当讲则大讲,讲得淋漓尽致,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练习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当沉默则沉默让学生完全进入思想的最深处,当热闹则热闹让氛围激活学生的全部情感和思想,真正的互动应当是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而不是那种表象的热烈啊!这样我们又何须忌讳教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呢?一个具有丰富感情语言极具感染力的教师一堂能打动学生心灵开启学生智慧的讲授又有何妨?一个具有天赋般朗诵才华,通过他的朗诵就能把文章最核心的东西挖掘出来的示范诵读又有何妨?一个具有超强的思维预见力的教师用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把学生引向思维深处的技巧追问又有何妨?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又何止是教师所设计的那点可怜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呢?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知识的处理方式、教师的学习方法以及自身的素质所焕发的教学魅力也许是一堂课最大的收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