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以学生的思维品质为依托,这就要求教师摒弃那些不利于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培养的种种做法,建立平等互动、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信任学生,赏识他们的言行,承认他们的天性,保护他们的童趣、童心,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学习。通过在课堂上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从而能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二、加强求异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的思维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求同有利于学习前人的知识与经验,求异则有利于把前人的知识、经验发展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无疑应加强求异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都有利于求异思维的培养。学生的一些"奇特"想法,一旦得到老师的肯定,便会信心倍增、情绪高涨,从而不断涌现"求异"想法。教师及时肯定和鼓励这些由学生创造而得出的结论,肯定他们的努力,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新欲望和尝试,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快乐与创新的愉悦,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开阔。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会被唤起,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三、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突破思维训练,从相反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是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一种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逆向思维去判断、推理、论证和解决疑难问题,把学生带到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去讨论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膨胀,处于"击活"状态,这样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从相互矛盾的条件上思考问题:人体接触带电体就可能发生触电事故,那为什么使用测电笔时,一定要使手接触笔尾金属体,氖管才能发光?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学生的思维从发散到集中,克服了由单一思维定式造成的思维障碍和僵化,从而达到新的思维境界。经常受到这样的思维训练,会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多变性,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四、通过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物理创造思维的有效措施,在物理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和一些实践技能,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研究物理实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如:测一张纸的厚度用"迭加法",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用"控制变量法",测浮力用"排水法"等等。另外,合理地科学地改进课本的实验(如在研究光的反射实验中,用激光笔、小镜子、量角器等学生自备仪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的了解。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从单纯的模仿,重复老师演示过的实验到主动观察实验现象,探索实验原理并分析总结出结论的主动学习过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时,不给学生条件,先让学生自己观察u、v关系,成像条件、特点,让学生亲自探索实验,激发创新兴趣,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068250 河北省滦平二中)《中外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文档1
B. 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而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有享受成功的愉悦。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当听完学生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他的意见相同”。话虽简单,但是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对某些问题,学生会提出一些离奇的、甚至荒谬的见解。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烈焰。同时,还要善于提出一些既使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答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谁还有更多更好的解法?”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因为没有学生紧张的思维活动,就没有问题的提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在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把侧面沿一斜线剪开,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侧面积公式等。对于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我都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优化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执著地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笔算任意几个自然数除以3,然后请学生报出任意一个数,老师会立刻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样学生便会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从而产生探究其中奥妙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优化新知识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被被动接受的状况,努力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按一定顺序和层次给学生输送教学信息,在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等,努力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注意实际操作。
实际操作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方法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通过让学生对折、测量,使学生发现圆心的位置、半径、直径的特征与关系等知识。再如学习“圆柱侧面积”时,通过让学生沿圆柱体的一条高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平等操作,使学生发现圆柱侧面与展开图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侧面沿斜线剪开,展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直接将侧面撕开,利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些方法都能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正是在这些实际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注重尝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尝试、去猜想,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使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 )=8……5,使学生尝试填出后,进一步巩固除数与余数的关系。进而提出在一个有余数的除法中,如果除数是9,它的余数有可能是几?让学生大胆猜想。要尝试、猜想,就应允许出错误,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注重独立思考
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数学实际,潜能的开发离不开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前,放手大胆的让他们尝试探求新知,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2/5,同学们很快说出它的倒数,我提出:能不能出有新意的题目?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这时学生积极动脑,出的题有假分数、带分数、小数以及特殊的数“1”“0”等,极大的调动了全体学生求倒数的积极性。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新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体现,但是唯本为本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虽然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能遵循教材编写的原则,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面向大多数受编排体例的制约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详尽的简述所有内容,也不可能把知识发现的过程一一展示出来。因此,尚示能够很好的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素材,教师的讲授如果仅仅停留在清淡如水般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就会缺乏具体生活的新信息的支持而阻塞。叶圣陶曾经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系统性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针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以教材中的隐性因素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要达到的知识点,德育内容等教学目标,经过优化组合,以问题情竟的形式出现,以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例题是这样:“把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我说:“谁愿意给大家展示自己的想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讲如何分,在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后,我把题又做了小小的变化,改成:“把10个扣子平均分成□份,每份□个。”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自由站起来发表意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将书中单一问题变为灵活问题,不但渗透了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具问题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
五、优化练习与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优化练习设计
旧教材中的习题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和问题,解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这样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对于解题思路的多样性,问题的内在因素缺乏进下步地研究和探讨。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学生思维单 一、呆板,思路狭窄。创新萌芽被扼制,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所以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创造性设计具有独立思考,有一定难度的、发散型的、开放型的练习题。
① 条件开放
如在教学“倍的认知”时,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6只,熊猫2只,梅花鹿8只,天鹅3只,大象1头,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这样的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个量都变化的情况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自己(或同班同学)不曾有的思维方式。
② 问题的开放性
即它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主体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如在复习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鸡36只,鸭比鸡少18只,鸡比鹅少7只,你能提哪些问题?
③ 思路和开放性
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索、探索。
如有教学“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一年(1)班24名同学参加广播何操比赛,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可以怎样排队?”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识。
由于开放题本身的综合性、多向性、新奇性、条件的我余性,因此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的处于主动参与的位置,积极的思维、探索,思能力也从中得到充分地训练,思维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缜密性、创造性和批判性。长此以往,才能鼓励学生不断求异,勇于向问题挑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改革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在于学生对书面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测试成绩也较高,但要真正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是无所适从,成了真正的“书呆子”。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巩固的作业布置方式,而应设计一些思考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本着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放于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更能提高创新技能。
例如学习“圆柱的认识”后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自己满意的圆柱形模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了“单价、数学量与总价的数量关系”后,要吧布置让学生到菜市场上做一次调查,用5元钱可以买多少共同瓜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日常喜闻乐见的事物上,灵活驾驭教材,努力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思维容量的练习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只有富于探索性的教学内容,才能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潮流,也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谐发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更注重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
C.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多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创设民主学习的氛围。而要达到这两个要求,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插嘴,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新。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我、充分自信,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
D.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什么是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就是要坚持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思维的多向性、跨越性、求异性和综合性。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恩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以是激发求知为前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想方设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人人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这样就会很容易地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
首先,克服畏难情绪,营造一种宽松自然、和谐、愉快、竞争、互助、协作、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其次,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有些学生钟爱美术、音乐等学科,不太喜欢枯燥的文字。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给他们一个平台,一个展露才华的舞台,其成功的喜悦、自豪定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学《春》时,可以让擅长美术的学生以绘画形式描绘春天;教学《松鼠》时,鼓励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参与补充讲解;教学《巍巍中山陵》时,可以让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展示其才华……当这些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同样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时,他们就会对语文渐渐产生兴趣,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前提。
再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价值,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法庭上,律师善辩的言辞;舞台上,主持人幽默诙谐的语言;交流会上,学术论文的严密;节假日,充满真挚感情的祝贺……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渐渐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我要学语文,我要学好语文。
二、激活学生课堂的主体意识
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依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主体意识是让学生尊重自己的思维,坚持自己的正确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并运用语言载体显现。学生学会质疑、释疑,就是创新能力的一种展示。
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和情境,增强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如教师在朗读和讲解作品时可运用语音、语速、语调的变化与组合,展示豪放、热情、优美、轻松的意境,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因情制宜”。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课堂上的声情并茂、气势磅礴、意气轩昂,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领会了词人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而抒缓,时而急切,时而高亢的语调,又将学生们带进了一个无限怀念的氛围,朗读这些名篇课文,加之以手势、身势、微笑等体态语文,这些作品很快印入学生的心田,促进学习的热情。
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设置形式多样的、新颖别致的竞赛活动,这样有利于将知识化单调为灵活、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浅易,在活动中他们人人动脑、个个挥笔,有疑相议,释疑增知,学得有味、学得有趣。从而在实践中启迪创造灵感。
三、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考
有的学生由于受一些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束缚,往往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就拿写作文来说:“文章贵在出新”,要使文章有新意就要加强逆高思维的训练。如《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又何妨》、《愚公移山新传》等这样的一些作文题,就是以逆向思维去提炼观点的。这样反其道而行之,可以树立新观念,提出新观点。
逆向思维只是培养创造思维的一个方面,如何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则更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思维,告诉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思考,得出的结论就会多样化。不过,在进行逆高思维和多角度思考时,必须合乎客观规律,不能脱离实际、异想天开。否则,不但没有创新,反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会出现一些笑话。
四、引导启发学生展开创新想象的翅膀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设想一下,当皇帝知道自己没有穿任何的衣裳,就去游街,让老百姓看了笑话,上了两个骗子的当以后,皇帝该怎么办呢?有的学生认为皇帝将会变本加厉地更加残暴的统治人民,最终被老百姓推翻了。有的同学则认为皇帝通过这次教训之后,好好的反思,今后不再关心新衣服,而是决心做一个好皇帝,为老百姓造福,最后受到老百姓的爱戴,而那个敢于说真话的孩子,皇帝立他为太子,继承他的王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写、敢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地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新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优化语文教学。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E.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民主环境,营造愉悦氛围
课堂上,当学习成为学生一种需要,教学法的实效性通成了现实,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民主,各谐,自由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代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地学习氛围,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诚心诚意把学习分成学习主人,形成相互尊重和信任良好氛围,如导入新课时,教师以饱含情趣,引人入胜导语将学生带入妙趣横生的意境,帮助学生解除心理负担,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振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浓烈学习情趣,进而使学生迸发出创新潜能。如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教学中,可以先用幻灯展示一幅画面,晴朗天空下11名纤夫在沙滩上艰难地牵引着行使在伏尔加河上一艘人货船,在学生好奇地观赏画面时,录音机里传出凝重而浓厚地船工号子,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稳定下来,于是教师用语言启发道:在罪恶的沙俄统治时期劳动人民忍受统治者残酷压迫,画面中的纤夫就是其中受害者,那么,这此纤夫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哪些阶层的受苦受难的人呢?画家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种悲壮的场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一番处理学生在无意中便进入学习状态,心境从容,没有学习压力,这对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无疑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儿童天生好奇好问,由于受生活空间限制,大自然的接触机会少,提出问题可能幼稚可笑,此时老师的态度决定了这点点火花,是燃成创新的热情,还是一点点熄灭?在这里,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环境,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智慧潜能和创新能力,允许学生充分表现相互交流,敢于质疑,敢于争论,鼓励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和越轨,使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尝试,如在教学《养花》一课时中,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几种常见鲜花,经过学生片刻争议,谈出养殖每种花的经验。一时间激发起学生对花草种植的兴趣,在学生渴望养花学问的气氛中,教师因势力倒,老舍先生到底喜欢植什么样的花呢?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F.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G.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
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关键在教师。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师生的平等、和谐关系是靠情感来沟通的,如果吧教学关系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的教学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聘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都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有些方法属一般常规思路。有些方法则展现了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出乎老师的意料。尽管他们目前的知识水平还不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但他们凭直觉的这种大胆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是在十分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取得的一种独创性的结果。
二、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见解很独特!”或“不要紧,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对出现的简捷的算式,写上“优+有创造性”的评语或另外加分。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如在教学一道多解的应用题: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400吨,今年头5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当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后,老师启发、点拨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有几位同学列式为:1/5×12-l,其中一生口述解题思路:把去年全年的产量看作单位“l”,那么今年每月完成的产量为1/5。全年完成的产量就是12个1/5,因而比去年多的百分数为:1/5×12-l。这样教学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创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精选思维材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纷纷在纸板上画起来,大部分学生得出了这样一个剪法。
30×10×5=1500(立方厘米)
对此,老师不置可否,不做评价。稍顷,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到黑板上画出了另外一种剪法。
35×10×5=1750(立方厘米)
剪法一属常规思路,从四个角中剪去了四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浪费了硬纸板,显然不可取;剪法二材料的利用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尽管剪法二在思维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较方法一进了一步,但还不是最佳剪法。我在表扬了剪法二的学生,并肯定其思维灵活性的同时,指出这还不是最好的方法。接着进行诱导:“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是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这道题,你还有别的剪法吗?”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创新的意识极大地调动了起来,终于有学生画出了如下的剪法。
H.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转变教育观点,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
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起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2、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
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3、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4、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发现,新的科学成果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论证。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尽量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实验用品,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作能力。有时实验不一定获得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从中吸取教训,重新进行实验,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5、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知识重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
教师要提高自学能力必须要做到:能有目的学习;能有选择的学习;能够独立的学习;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以学导学,以学导教。
同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合理,现代社会的教师不能仅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作为教师除了掌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当好先生而去教好学生。
6、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现代社会,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
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8)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扩展阅读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3条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是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2、实用型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
3、混合型原则
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I.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王鹏翔
一、引言
创新是人类真知的全部来源。在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从蒙昧走向有知,从远古走向现代的漫长历程中,每一次进步都体现着创新的思想光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发展的生长点在于人的创造力。[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具有合作能力、团队精神,还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新课程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三大主科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二、数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精神
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教师自身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一) 要克服经验主义, 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
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获得很多成功的经验,尤其是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老教师曾经这样说过:“教了几十年了,都是这一种教法,还改什么革啊!还是留给年轻一代的新教师吧!”这些教师只凭经验教学,不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缺乏创新意识。有一句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意思是说人只要活着就要学习,就要不断改进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创新型的教师,就要克服经验主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是作为一个创新型教师的前提。创新型教师要有远大的目光,在教育观念上有超前意识,能够根据科学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思想,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最新的教育动态,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 要有坚实的业务素质,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
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熟练数学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善于吸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知识,融汇贯通,不断扩大知识面,高屋建瓴的理解数学学科的知识。
创新就要勇于探索,勇于向传统的思维模式发起挑战。任何科技成果的产生,都是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成功,没有探索就没有成功、没有探索就没有改革、没有探索就没有现代的社会,要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就要大胆的改革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不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
(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重于“师道尊严”,很多教师教育学生要听话,老师的话就是圣旨,不允许学生有任何反抗。在顶岗支教活动中,听课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安静,既不回答问题,也不提出问题,该课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自问自答的状态。课后我问学生:“上课时你们为什么不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回答说:“老师平时太严厉了,我们都怕他,回答错了会挨骂的,所以我们不敢回答问题。”学生在教师面前唯唯诺诺,不想说,不敢说,久而久之,学生活泼的个性会变得压抑沉闷,连个性都不存在了,还怎么能创新呢?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里的安全和心里的自由”。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启发积极思维。[3] 我在我的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回答的正确,我就会表扬他们,回答的错误,我也会鼓励他们勇气可嘉,几周下来后,我的课堂上是生机勃勃,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探讨问题。只有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知服人。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做。
三、数学教师应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有些教师往往会想到一些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脱离教材的活动;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去想去说,想的越怪、说的越离奇就是创新,从而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一) 教师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更新,包括观念、方法的不断改进,是在辩证的否定中对原事物的扬弃,创新是指人类文明的正面进步。[4]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自主发现一个新问题、提出一个新问题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已经有人做过,而关键是在这
J.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因此,重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成为营造课堂宽松环境的首要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服务于学生,当学生思维方向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不要强行让学生跟自己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不一致时要及时调整,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即教案要服从于课堂。
思维主要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教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一经传授就失去了创造意义。教师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有创新意义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纠错或者帮助学生完善创新成果。
二、教学方法科学化,创造创新条件。
1.注重探索过程,培养创新思维。
2.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3.发展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品质。
三、提供创新机会,培养创新能力
现行教材增加的探究性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不断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有创新的体验。因此,要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经历新知识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利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深化过程,创设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可激发探索欲和创造欲的问题环境,给学生自由广阔的天地,使他们有认真思考的时间和可以动手操作的空间,以便经历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2.教给学生猜想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猜想是创新的萌芽,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而且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猜想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学中,概念的产生,定理、公式的发现,规律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选择,处处都可以先引导学生猜想。无论学生能否猜出,还是猜想是否正确,都丝毫不影响猜想的价值。在参与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产生强烈的猜想欲望,猜想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以上是我多年教学的一些体会和做法。我们应成为创新教育的实践者,为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