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

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2-14 22:20:50

1. 素质教育与教学质量有矛盾吗


就是有矛盾了
素质教育看中的是素质,是提高素质,达到所谓的比较高的水平。专
教育质量看中的属是分数,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分数上去了目的就达到了。
教育质量相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无异于拔苗助长。
在短时间内速成的成绩已经不符合客观事实发展规律。
也许分数上去了,但苗已经死了,还谈什么素质?!

也就是不矛盾了
素质教育是为了成就高素质的人才
教育质量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成就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不矛盾
其实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不矛盾的,但是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在大多数家长过于殷切的望子成龙下,其过程会比较极端,而且中国的大环境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大家都是这样的,你不这样做,似乎就是差等生,在中国,分数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所以也许在国际上,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就象人家不一定就认为你成绩好就是高素质人才,但是成绩好机会就要比其他人多谢。两者关系是永远说不明白的,就象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的。

2. 如何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 既是迎接21世纪经济和科技挑战的需要,也是社会不断进步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这是一个理论性、 实践性很强的课题,是一个长期的、 艰巨的和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通过实践,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方法,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其中对怎样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是目前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3. 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环境中,全面提高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理心理、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和必要选择。搞好课堂教学,上好语文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实施素质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关键,那么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课堂“双边”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改进课堂教学,必须牢固地树立两个观念: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主体观。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被动受教育者,如果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某些知识,且强迫他们接受,那么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学也只能是死学,起不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的学习习惯。如字词教学,要使学生达到识、解、用的目的,就得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识其形,知其音,解其义,然后再结合课文内容,动脑筋思考其在一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再被动学习中表现出的积极性,远远低于自主学习。改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学生才能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二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导”为主的教师观。教师是主导,但不是主宰。教是双向之间的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活动。教师又是要为学生主体学习服务,因此,教师要逐步搞好由教到导的转化。如何变教为导呢?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变教为导就必须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导”为主,使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深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由“教”到“导”的转化,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变老师提问为学生提问
优化课堂结构,首先要优化课堂的教学目标。重灵活处理教材,淡化机械照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习动机,创设学习情境,强化学法指导,淡化直接传授。
优化课堂结构,关键在于优化教学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采用启发式教学、主体教学、创新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他们所提问题的差异性暴露其不同层次。教师可根据他们的差异性及不同的层次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问题,以求得教师的解答,弄懂自己不懂得东西。我们语文老师要坚持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以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三、提高教师素质,变“学会”为“会学”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根本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就是品德上追求高尚,理想上追求卓越,情感上追求关怀,立志上追求坚强,个性上追求突出。抛弃应试教育的分数至上观,树立综合素质的质量观,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上,用新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管理,深入了解学生,熟练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学生“会学”。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以前的应试教育总要求学生啃书本,刻板地学,以学会为目的,且全班一个调,好生差生一个样教,不讲方法,不讲过程,只讲“学会”,由于没有教给学生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没注意其层次性,因而语文学科的质量一直提不高,被视为出力不讨好的一门学科。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同时,大胆地采用“分层教学”法,即是按班级学生的基础、程度、智力的不同,分成多种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教法,授于不同的知识,因材施教,变齐步走为分层次走。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课教学光靠读书是不够的,还要靠思考,读书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变“学会”为会学。
教师应具有“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具备与教学相关的横向知识,专搏结合,要具有全面的教学能力。首先要有传授知识技能的能力,其次要有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能力,寓教于乐,再次要有转化“后进生”的能力。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不能忽略“后进生”。只有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教法改革,视在必行。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新时期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努力寻找适应中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4. 简述“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三者关系:从教育的发展看,素质教育是目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首先,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是当今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使人才选拔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证。

其次,课程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长久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僵化滞后,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在课程改革的框架下,单一的课程结构被打破,缺乏整合性的课程结构趋向合理,学生课业负担有所减轻,学生的个性教育开始得到重视。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先在树立素质教育课程观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

再次,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担负着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在一般发展的同时实现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总之,我们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5. 如何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 既是迎接21世纪经济和科技挑战的需要,也是社会不断进步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这是一个理论性、 实践性很强的课题,是一个长期的、 艰巨的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实践,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方法,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其中对怎样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是目前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此我发表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区分一下两者概念: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水平为目的的教育, 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在德、智、 体诸方面主动发展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 促进每个个体在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 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的教育;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研究和发展。而“应试教育”是以提高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学管理的唯一宗旨的教学方法。从这点上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完全对立的。
其次,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但不能说素质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根本否定,因为不能说现行教育就完全是“应试教育”,不能简单地在现行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划等号。我国中小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掌握是较扎实的;在现行教育中有很多优良的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探索出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主体教育”等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模式和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一些地区还积极开展了区域性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取得了重要经验。这些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一直在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没有否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没有否定过去的成就;相反,正是在过去的成就基础和各项改革探索基础之上,才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再次我们要明确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基础教育,。但素质教育并不是否定考试, 而是要求把考试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要不断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两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考试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否定“应试教育”倾向,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取消一切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邓小平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惟一方法,并且要认真研究、实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来。”这是对待考试的正确态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要强调水平考试,以面向全体。如果说考试作为指挥棒在目前还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这个指挥棒应该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评价全面了,教育便易全面;教育评价关心素质,教育便也关心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它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教育模式,不仅强调全面性, 而且强调全体性、整体性、基础性、发展性。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素质教育有助于克服在教育方针贯彻中出现的问题,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保证。但也要弄清应试教育的概念,尤其要认清考试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千万不能混为一谈,尤其不能把目前教育与应试教育混在一起,不然就会在教育中迷路。只有区分好这几个概念才能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现如今,一提起素质教育,部分人就立马将应试教育放到了它的对立面,并大肆抨击应试教育的缺点,好像搞素质教育就不用管学生有没有应试能力。这是典型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看见了应试教育的缺点,没重视应试教育的长处。

应试教育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典型的例证。正所谓“学而优则仕”,读书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最后谋个一官半职。这种教育方式及封建科考制度,几乎全部是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禁锢思想、束缚创新精神的说教。封建的科考制度摧残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毫无疑问,我们今天摒弃的是这种封建的、落后的应试教育,而不是那些先进的考核手段。试问,不通过一定形式的考试,如何才能考查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呢?如果只举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而不重视教学质量,也是行不通的。其实,应试教育的落后不在于考试本身,而在考试内容的科学性。换句话说,只要我们科学的采取考试手段,将考生的正真素质体现并区分出来,就找到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平衡。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本末关系是显而易见的,素质教育是本,而应试教育只是考察素质教育的一个手段而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只为了考生最后的分数,而去潜心研究应试教育中的许多歪门邪道。例如,一年级数学的应用题计算,题目中出现“总共”、“和”等字眼,就将所谓的考试窍门灌输给孩子,告诉他们用‘加法式子’解答。这十分不利于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典型的生搬硬套式的应试教育。又例如,看图作文,图中所画的是五个五角星,要求孩子们描述图中所画内容。很多老师又按照应试教育的思维,一上来就灌输给孩子,那是国旗的图案,于是‘热爱祖国’等一大套早就背好的句子就搬出来了。教育孩子热爱祖国并没有错,但是这样无异于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五角星难道就只能是国旗上有吗?孩子们当然可以把它看成晚上的星星,也可以将其想象成手、脚、头一样大的怪兽——这是笔者教学中的亲身经历,一个小朋友将五角星的五个角看作动物的头和四肢,他们更可以将其看成一个大星星和四个小星星在玩‘过家家’。孩子们的看法是充满想象力的,可是,最后让我们的老师一引导,个性全都丧失了。这就是应试教育之害。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将体育、音乐等课程全部砍去,取而代之的是文化课的学习,这更是不注重全面发展,只重分数的应试教育。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只有这样,将来学生离开了老师,才会具备自我学习、自我规范的能力。要是学生的知识都由老师来灌输,那么肯定会出现‘弟子一定不如师’的局面,越是到高级的教育阶段,教学越是无法进行,因为那时老师不见得比学生高明多少。

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本’,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提高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才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完成后,运用灵活科学的考试手段,去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不仅能摸清孩子们的掌握程度,还能检验这阶段素质教育的成果如何,所采取的素质教育手段是否恰当。总之,我们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学生的考分,也并代表任由孩子自然发展。只有将素质培养和考试手段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孩子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6. 如何处理素质教育与成绩的关系

强化教研教改,深化素质教育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柞水县教研室 黄斌峰

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县人民对优质教育的迫切愿望,也是当前应对区域教育竞争的现实需要。要提升教育质量,就必须走强化教研教改,深化素质教育的道路。

目前,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进行,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工作,我对全县十二所初级中学中的曹坪中学、杏坪中学、凤镇中学等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的重点是如何强化教研教改,深化素质教育。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28份,走访教师109人,座谈6场次,听课16节,检查教案75本,检查学生作业375余本。通过调研,取得了大量的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调研分析,我认为建立良好的机制是强化教研教改、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建立教研教改导向机制,是强化教研教改、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目标的设定而付诸于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因此,全面建立教研教改目标机制,可有的放矢地引导教研教改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从五个方面建立了教研教改目标导向机制。

1、强化教研教改,首先要研究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发扬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活动,它不同于应试教育的特点,是具有多向性、全体性、主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因而建立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是强化教研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1)知识目标

从教研教改入手,以广泛的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全体学生;对不同学生传授不同层次的知识,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2)能力目标

以教研教改为抓手,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技能、技巧(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开展教研教改要结合学科教研成果、知识特点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方法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

(4)情感目标

开展教研教改,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方法、爱国意识等。

2、强化教研教改,要科学的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有序性、合理性、实践性、教育性。

3、强化教研教改,注重校本教研,研究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师教法:教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灵活处理,特别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启发思维、探索创新。例如:近几年我们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了生物"导学式教学法"、语文"读写一体"、数学"分层教学法"和"创新教育"、英语"张思忠教学法"和"疯狂英语教学法"、化学物理"目标教学法"、政治"讨论法"、历史地理"和谐教学法"等。

(2)学生学法:要求教师在常规五环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特点传授合适的学法,最终达到学生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主动探索,促进思维的创造性发展。

4、强化教研教改,还要研究有效性教学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即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分层设计教学。

(2)递进性原则:即教师应鼓励低层学生向高层发展。

(3)反馈性原则:即教学过程中应多途径反馈,及时补救。

5、强化教研教改,还要研究有效的教学模式

大力提倡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并存,百花齐放。例如:我们在全县范围内推荐了以下教学模式供教师学习、选择、应用,它们是"讨论法"模式,"导学法"模式,"诱思探究"模式等。

二、建立教研教改检查机制,是强化教研教改,深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1、教学设计检查

(1)查教师备课是否是教学目标全面;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突出;课型、教法选择适宜;课堂教学过程清晰;板书设计得当;练习配合适度;教学分析准确;作业布置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等。

(2)查思路设计是否全面、流畅。它包括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自身经验重新加工处理教材的思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进行学习的认知思路;教学中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传授思路。

2、教学效果反馈评价

(1)目标达成情况:要求课堂结构设计紧凑、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教师教学能力:要求教师教态自然、语言生动、表达准确、文字规范、调控及时有效。

(3)学生成绩检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练习、实验、测试等活动中理解、掌握知识的正确率高。

三、建立教研教改学习机制,是强化教研教改、深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

1、学习理论,更新观念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为此,我们把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做为培训教师首要任务,具体做法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周六下午集中学习,课余时间自学,并写出心得体会。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素质教育理论、教学论、学习论、教育控制论、教育信息论、教学模式理论等。经过学习,教师教育观念初步实现了四个转变。

(1)从重视少数学生的教学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

(2)从只重视认知领域的教学转变为认知、情感和技能三者并重。

(3)从只重视研究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转变为还重视研究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4)从只重视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2、研究教材,改革教学

学校中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求教师必须将素质教育思想恰当地与教材相融合,最终通过教学活动付诸实施。所以培训机制的第二步是研究学科教学,包括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的结构、实验的技能、能力培养、教法的发展、课型的确定等。具体做法是每周全校集中一次培训,培训内容应比实际授课提前。会议前大家充分准备,同时确定一位教师做中心发言; 会上集思广益,共同讨论,统一调整教案。通过个人备课与集体研究相结合,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两个优化:

(1)从个人备课转变为集体备课,实现了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

(2)从只备怎么教又备学生怎么学,实现了双边活动设计的优化。

四、建立教育科研机制,是强化教研教改、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强化教研教改,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具备实习操作技能和技术,不仅能卓有成效传授知识,还必须站在科学发展前沿阵地,动态的指导学生。要求教师成为具有教育科研素质,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为了尽快促进这一转化,我们要积极组织各种教学科研活动,如校本教研的开展、课题研究等。

1、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理论修养的有效途径。首先,各校教务处每学期都向教研组公布研究课题,并指导论文撰写,有计划地做好论文的评审、交流工作;每学年组织一次论文评选活动,召开交流大会,选择不同专题的论文代表宣读,其次,鼓励教师在教学同时,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身边寻找一些有价值,且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创造性的课题进行探索、实验、积累资料 ,并逐步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提炼,从而养成科研习惯。

2、开展多种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可以使一些好的经验、成果及时推广,并为一些教学新秀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促使教师们争先创优、发奋钻研。几年来,我们除举办常规的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外,还有计划地组织了"教学能手大赛"、"骨干教师跟班培训"、"说课与演课"、"教学基本功比赛"、"课后反思"、"论文评选"等一系列教学科研活动,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又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建立教研教改激励机制,是强化教研教改、深化素质教育的得力保障

1、为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学校提供资金扶助,提供时间便利,让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吸取经验。

2、对取得一定实验成果的教师,即使是考试成绩暂时弱一点,也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3、对在课题研究中成绩突出的应该给予表彰奖励,在评优树模、晋升职称等方面优考虑。

总之,要强化教研教改、深化素质教育,就必须通过建立落实"五项机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7.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意义:可以培养孩子以下能力
1.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创造能力培养特别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始终,从小培养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束缚了一代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2. 自学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保障。
3. 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都应该遵循的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进化和成熟,从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蛮的动物本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社会公德主要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文明礼貌、敬老爱幼。文明礼貌、敬老爱幼是人的最基本道德。
保护环境、讲究卫生。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是为人类当前生存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道德。
遵纪守法、勤恳敬业。遵纪守法、勤恳敬业是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贡献。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层次的贡献。
诚实守信、正直向上。诚实守信、正直向上是为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贡献。
4. 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学的世界观必须在不断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5. 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以天下为已任,从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最高目标,是科学的人生观。
6. 劳动观念教育:人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存、生活质量,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而劳动。人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成为劳动力,能创造财富。
7. 终生学习教育:21世纪是科技革命的新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在学校学好今后走上社会所需的一切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充实、完善。因此,每个人还必须把培养自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现代人必须终生学习。
8. 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加强学科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感,使之形成对各学科的爱好,启发他们学习的最佳动机,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而审美能力也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永久性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

8. 如何抓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这首先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界定,你所说的教学质量是语文、数学等各个科目的学习成绩么?

素质教育是针对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所提出的一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在1.语言 (Verbal/Linguistic);2.数理逻辑 (Logical/Mathematical);3.空间 (Visual/Spatial);4.身体-运动 (Bodily/Kinesthetic);5.音乐 (Musical/Rhythmic);6.人际 (Inter-personal/Social);7.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8.自然探索 (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9.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加德纳后来又补充)九个方面的能力是有差异的。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所以抓好素质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特长发展,就是提高了教学质量。只是现在的评价机制仅限于某一到两个方面的考察评价。

当前关键问题是:国家尤其是教育部的上层设计没有搞好,让教师处于两难境地。。。。

9. 如何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得关系

首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存在对立和差别。
应试教育的另一特征反映在其专教育对象和质量属效益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上,对待学生的态度往往是静止的和僵化的,勿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用考试升学这唯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而不顾学生是否具备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需求的基本素质,往往造成个体的不正常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并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由于事物都有双面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有统一的方面。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它们根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作为传递文化的教育无论从目的、内容,还是从方法、手段上都集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客观要求。我们在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时,就应与它们所在的社会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考虑。

10. 如何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首先,我们区分一下两者概念: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水平为目的的教育, 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在德、智、 体诸方面主动发展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 促进每个个体在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 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的教育;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研究和发展。而“应试教育”是以提高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学管理的唯一宗旨的教学方法。从这点上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完全对立的。
其次,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但不能说素质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根本否定,因为不能说现行教育就完全是“应试教育”,不能简单地在现行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划等号。我国中小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掌握是较扎实的;在现行教育中有很多优良的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探索出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主体教育”等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模式和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一些地区还积极开展了区域性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取得了重要经验。这些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一直在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没有否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没有否定过去的成就;相反,正是在过去的成就基础和各项改革探索基础之上,才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再次我们要明确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基础教育,。但素质教育并不是否定考试, 而是要求把考试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要不断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两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考试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否定“应试教育”倾向,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取消一切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邓小平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惟一方法,并且要认真研究、实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来。”这是对待考试的正确态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要强调水平考试,以面向全体。如果说考试作为指挥棒在目前还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这个指挥棒应该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评价全面了,教育便易全面;教育评价关心素质,教育便也关心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它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教育模式,不仅强调全面性, 而且强调全体性、整体性、基础性、发展性。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素质教育有助于克服在教育方针贯彻中出现的问题,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保证。但也要弄清应试教育的概念,尤其要认清考试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千万不能混为一谈,尤其不能把目前教育与应试教育混在一起,不然就会在教育中迷路。只有区分好这几个概念才能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现如今,一提起素质教育,部分人就立马将应试教育放到了它的对立面,并大肆抨击应试教育的缺点,好像搞素质教育就不用管学生有没有应试能力。这是典型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看见了应试教育的缺点,没重视应试教育的长处。

应试教育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典型的例证。正所谓“学而优则仕”,读书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最后谋个一官半职。这种教育方式及封建科考制度,几乎全部是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禁锢思想、束缚创新精神的说教。封建的科考制度摧残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毫无疑问,我们今天摒弃的是这种封建的、落后的应试教育,而不是那些先进的考核手段。试问,不通过一定形式的考试,如何才能考查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呢?如果只举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而不重视教学质量,也是行不通的。其实,应试教育的落后不在于考试本身,而在考试内容的科学性。换句话说,只要我们科学的采取考试手段,将考生的正真素质体现并区分出来,就找到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平衡。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本末关系是显而易见的,素质教育是本,而应试教育只是考察素质教育的一个手段而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只为了考生最后的分数,而去潜心研究应试教育中的许多歪门邪道。例如,一年级数学的应用题计算,题目中出现“总共”、“和”等字眼,就将所谓的考试窍门灌输给孩子,告诉他们用‘加法式子’解答。这十分不利于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典型的生搬硬套式的应试教育。又例如,看图作文,图中所画的是五个五角星,要求孩子们描述图中所画内容。很多老师又按照应试教育的思维,一上来就灌输给孩子,那是国旗的图案,于是‘热爱祖国’等一大套早就背好的句子就搬出来了。教育孩子热爱祖国并没有错,但是这样无异于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五角星难道就只能是国旗上有吗?孩子们当然可以把它看成晚上的星星,也可以将其想象成手、脚、头一样大的怪兽——这是笔者教学中的亲身经历,一个小朋友将五角星的五个角看作动物的头和四肢,他们更可以将其看成一个大星星和四个小星星在玩‘过家家’。孩子们的看法是充满想象力的,可是,最后让我们的老师一引导,个性全都丧失了。这就是应试教育之害。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将体育、音乐等课程全部砍去,取而代之的是文化课的学习,这更是不注重全面发展,只重分数的应试教育。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只有这样,将来学生离开了老师,才会具备自我学习、自我规范的能力。要是学生的知识都由老师来灌输,那么肯定会出现‘弟子一定不如师’的局面,越是到高级的教育阶段,教学越是无法进行,因为那时老师不见得比学生高明多少。

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本’,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提高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才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完成后,运用灵活科学的考试手段,去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不仅能摸清孩子们的掌握程度,还能检验这阶段素质教育的成果如何,所采取的素质教育手段是否恰当。总之,我们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学生的考分,也并代表任由孩子自然发展。只有将素质培养和考试手段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孩子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阅读全文

与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