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相和歌舞蹈教学

相和歌舞蹈教学

发布时间:2021-02-15 18:23:00

❶ 秦代乐舞《相和大曲》有着怎样的表演形式

《相和大曲复》是另一种歌舞并重、内容制丰富的表演形式。它是汉代民间的大型歌舞曲。《宋书·乐志》载:“但歌四曲,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也就是说,《相和大曲》最初由一人唱,三人和,名曰“但歌”。后来,“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原本无伴奏的“但歌”在加入了弦管伴奏之后,并有一人执“节”而击打节拍歌唱,名为“相和歌”,配合着舞蹈动作,并在形式结构上形成特色。

❷ 急求:如何鉴赏《相和歌》这一舞蹈,越多字越好

华软的吧~

❸ 相和歌舞蹈背景音乐不要掌声

您好
我已把您要的舞蹈伴奏
上传到网络云
且已共享
您点击下载即可
请及时采纳
谢谢

❹ 相和歌的舞蹈

北国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春日姗姗来迟。舞台上,20位轻纱罗裙的少女怀着迎接春神的喜悦,和鼓和乐、载歌载舞,用清亮的歌喉、婀娜的舞姿尽情抒发对春天的期盼与眷恋。那轻快的旋律,那蓬勃的朝气,不正昭示着更加绚丽的明天吗?
这一段《相和歌》选自《铜雀伎》的片段,此为盘鼓舞,于汉代最为流行。
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书·乐志》,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汉族民间歌曲的通称。其中,既有原始的民歌,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它属于汉代乐府歌曲中的一类,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乐府是古代的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汉代。后来,人们把汉代乐府官署采制的歌谣,以及魏、晋直到唐代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或者模仿乐府风格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所以,乐府又成了一种音乐名词或诗歌体裁。初期的相和歌称为“徒歌”,主要是指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而无伴奏。《晋书·乐志》载:“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徒歌”进一步发展,成为清唱加帮腔的形式,称做“但歌”。《晋书·乐志》载:“但歌四曲,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倡;一人唱,三人和”。又有《乐府·古题要解》载:“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这里的“谣”指的就是“徒歌”;“讴”指的就是“但歌”。它们的曲式,一般结构简单,大都由单个的“曲”组成。曲又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曲一般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辞”即歌词;“声”是衬腔所唱的虚词,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但歌”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相和歌,是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晋书·乐志》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这句话其实已经解释了相和歌的表演形式,是指在弹弦乐器与吹管乐器的交替伴奏下,由歌唱者击节而歌(节为一种打击乐器),形成了乐器伴奏与歌唱相互应和的形式。再综观相和歌的形成过程,不难看出这里的“更相和”三个字的读音应为“gēng(耕)xiāng(香)hè(贺)”,即交替着与歌唱者相互应和之意。至此,“相和歌”应念“xiāng(相)hè(和)歌 ”。

❺ 汉唐古典舞:《相和歌》观后感

汉唐古典舞是美的代称。 《相和歌》的背景音乐采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为歌词。歌词对于相思之情的描写委婉真切、细腻动人。听着这样的背景音乐,很难不想象到一群翩翩起舞的女子心中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20个女子一人一鼓,踏鼓而歌。她们在鼓面上一边用脚打击节奏、一边在鼓上鼓下做出富含技术难度的动作。彰显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韵味。水袖的长度恰到好处,一抛一翘之间流畅自然,尽显青春的俏丽与活泼。她们用肩带动手臂的摆动,拧腰、倾胯、顿足,身体重心移动,给人上下腾挪之感,豪放中蕴含婉约,古朴中不失俏丽。舞的韵味就在这举手投足中展现出来, 我为汉唐古典舞的柔美身段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所深深折服。
舞者眼神中透出灵气和可爱,她们带着这样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轻快地起舞。汉代时常有许多贫家的美丽少女被选入皇宫和豪门作舞姬,但是,在那样社会里,以舞姬的身份,她们的命运必定是不幸的。可是她们却有着美好的期待,可以让人学习她们乐观积极的精神。在她们的动作里,我也感受到了一种韵律感。

❻ 汉唐古典舞 相和歌 赏析

这摄像师是猪脑袋啊。。。

舞还没完就去拍观众。。。

视频确实很美,很震撼~看得我热血沸腾滴~
歌词有错别字,其他很好。

❼ 与《相和歌》《礼仪之邦》类似的大气汉舞/古典舞/汉服舞蹈

哈辉老师的歌,还有重回汉唐

❽ 有谁知道在CCTV3第五届舞蹈大赛中,有一个节目叫做《相和歌》里的歌词吗

舞蹈吟唱为《诗经 郑风 子衿》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回音?
青青子佩答,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宁:难道。
嗣音:传音讯。嗣,通“贻”,音yí,给,寄的意思。
挑达:音táo tà,独自来回走动。
城阙:城门楼。

我听了好几次,太好听了~

❾ 舞蹈《相和歌》的音乐在哪里找

这个是舞蹈大赛刚出的作品吗?如果是的话现在暂时还拿不到舞蹈网里专的纯音乐得属过段时间在舞蹈网里上传了以后才会有其实我看了一下现场版本的可以直接转换没有什么现场的声音这支舞蹈表演的时候下面挺安静的表演开始和结束才有掌声那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❿ 有关失传的舞蹈《相和歌》的相关文献

相和歌”的含义与读音
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不知是宋书还是晋书)“:“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这句话其实已经解释了相和歌的表演形式,是指在弹弦乐器与吹管乐器的交替伴奏下,由歌唱者击节而歌(节为一种打击乐器),形成了乐器伴奏与歌唱相互应和的形式。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再综观相和歌的形成过程,不难看出这里的“更相和”三个字的读音应为“gēng xiāng hè”,即交替着与歌唱者相互应和之意。至此,“相和歌”应念“相( xiāng )和( hè )歌 ”。

作品《相和歌》介绍
这个舞蹈是舞剧《铜雀伎》中的片段(《铜雀伎》详细介绍;相和歌片段视频),是群伎舞蹈,用的是汉代的盘鼓舞形式。中国汉代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舞时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上,舞者在盘与鼓上纵横腾踏,表演各种舞蹈技巧;因为一般用7盘一鼓,所以又称七盘舞<有时只用鼓而不用盘,或以鼓代盘>)。

作者介绍
这个舞蹈的编舞老师是孙颖教授,就是《踏歌》的编舞,北京舞蹈学院汉唐舞专业的创始人,用尽一生心血致力于复原中国古代舞蹈,他的舞不同于西化的古典舞身韵派,他的创作目标都是复原中国古代舞蹈的原貌。孙颖(男),1929年出生于黑龙江讷河,祖籍河北。1950年于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系学习;毕业后留校组建的古典舞教研组研究戏曲舞蹈;1954年任北京舞蹈学校古典舞教研组副组长;1957年划为右派。1979年,回到北京。任《舞蹈》杂志及《舞蹈论丛》古代史专栏编辑,期间曾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并著有《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大纲》一书。1981年,先后在北京舞蹈学院任图书馆馆长、史论系系主任等职。期间,创编古典舞剧《铜雀伎》,于1985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之后,曾为多部电视剧编舞。1994年移民美国,在美国完成了研究生课题:《中国古代舞蹈教程》教学提纲及教材。1997年,创作《炎黄祭》(由北京舞蹈学院96级毕业生公演);1999年创作《龙族风韵》(由重庆市歌舞团首演);2000年,受重庆大学之聘,任该校舞蹈系系主任。2001-2003年,北京舞蹈学院为孙颖教授设立汉、唐古典舞教研室,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于2003年招收汉唐学科的研究生。

相和歌的发展

1.相和歌的源与流
相和歌的简明发展脉络:徒歌(清唱,无伴奏)→ 但歌(有伴唱而无伴奏)→ 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大曲(由“解”、“艳”、“趋”、“乱”四部分构成,歌唱、舞蹈、器乐三种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歌舞大曲)。

(1)汉代之滥觞战国秦汉之际,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因而楚声在宫廷里颇为盛行。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已形成“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於朝廷”(《汉书?礼乐志》)的局面。汉代宫廷还特别迷信方士﹐追求神仙之术。为此在长安与洛阳设置了平乐观﹐常常在道观内表演包括相和歌在内的歌舞百戏。此外﹐各地藩王勋贵也普遍养有男女乐工﹐在宴饮﹑娱乐时演奏相和歌等各种音乐。于是相和歌逐渐兴盛。
汉代的相和歌,由于年代久远﹐除琴曲中尚存有少量相和旧曲遗响和《乐府诗集》等书中保存的部分歌词外﹐绝大部分均已失传。从现有的少量资料来看﹐其部分曲目可能来自战国楚声的旧曲﹐如《流楚窈窕》(又名《激楚》)﹑《今有人》(《九歌?山鬼》)。而绝大部分都是汉代的“街陌谣讴”予以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词。如屡经文人填词的《东武》﹑《太山》两曲﹐最早就是齐地(今山东)的民歌。
从歌词内容来看﹐来自民间的一部分“街陌谣讴”﹐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呼声。如《饮马长城窟行》﹐通过家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反映了人民被征在外或被迫离乡背井的痛苦﹔《妇病行》以病妇临终托孤和丈夫为饥儿乞讨求饮的情节﹐反映了汉代人民的悲惨境遇﹔《孤儿行》以孤儿遭兄嫂虐待的事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此外﹐尚有不少作品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其中《陌上桑》通过民女罗敷不畏强暴的光辉形像﹐鞭挞了统治者的丑行﹐更是杰出的佳作。
相和歌中来自文人创作的﹐内容比较复杂。如《善哉行》﹑《西门行》、《步出夏门行》与东汉时所作的《董逃行》等曲﹐均与汉代统治者追求神仙生活有关。其中也有象《羽林郎》﹑《雁门太守行》这样的作品。前者为东汉时辛延年所作﹐它通过一个卖酒姑娘义正词严地斥责一个仗势欺人的权贵家奴的故事﹐歌颂了人民反抗强暴的精神﹔后者颂扬了东汉时治政有方的地方官吏王涣的业绩﹐均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2)魏晋之传衍魏晋(220~316)之际﹐相和歌有较大发展。后人称为“魏氏三祖”的曹操﹑曹丕﹑曹睿3人对相和歌尤为喜爱﹐写有大量歌词交乐工演唱。陈寿《三国志》引《魏书》说曹操“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丕即位后﹐集中了左延年等一批音乐家﹐成立了音乐机构清商署﹐从事改编相和旧曲与另创新曲的工作。司马氏建立西晋后﹐清商署中有精通乐律的荀勗﹐以敲节鼓帮腔闻名的宋识﹐善於编曲的孙氏﹐擅长歌唱的陈左﹐吹笛著称的列和﹐以及善于弹筝的郝索﹐善弹琵琶的朱生等人﹐从艺术上把相和歌推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曹操的《短歌行》(周西)﹑《步出夏门行》(碣石)﹐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艳歌何尝行》(何尝)﹐曹植的《野田黄雀行》(置酒)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旧曲填新词﹐曲调与曲式均有相应变化。这种用同一曲调而在填词中引起变化的情况﹐在中国后世音乐的发展中极为常见。
这个时期唱奏形式也有所变化。如《东光》原只有器乐而无歌唱﹐晋时宋识填入歌词改为声乐曲。伴奏乐队原来只分一部﹐乐器配置也较自由。魏明帝(227~230)时﹐改为左右两部。西晋初﹐其乐器配置已较固定﹐除原用的筝﹑笛﹑节鼓外﹐尚有琴﹑瑟﹑琵琶与笙等﹐有时还加用篪与筑。
(3)相和歌的消亡西晋亡后﹐从东晋至隋约200多年间﹐以南方民间谣讴吴声﹑西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大为盛行。汉魏西晋的一部分相和旧曲被清商乐所吸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清商乐改称清乐而继续流传。同时﹐自汉魏以来有不少乐曲移植为琴曲或鼓吹曲而仍在流传。从此以后﹐作为独立意义的相和歌已不复存在。

相和歌的音乐与表演形制
1.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3种,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简称“三调”。
2.相和歌的曲式结构相和歌正式乐曲可分为引﹑曲﹑大曲3类。
a、引﹐即引子。梁沈约《宋书?乐志》云:“古有六引”﹐即《箜篌引》﹑《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6种。一般没有歌唱﹐仅用笛与弦乐器演奏。
b、曲﹐即中小型乐曲﹐大都是声乐曲。一般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这两类曲的具体特点一时难作定论。据有关文献﹐它们均由若干“解”组成。从歌词来看﹐解相当于段。每一曲的解﹐可多可少﹐没有定规。如《白头吟》为3解﹐《折杨柳行》为4解﹐《怨诗行》为7解。梁人王僧虔曾说﹐诸调曲有“辞”与“声”两个不同的部分﹐辞即歌词﹐声即衬字﹐如“羊吾夷伊那何”之类。诸调曲一般都有器乐伴奏。如不用器乐伴奏﹐仅由一人唱辞﹐众人帮腔﹐则专称“但歌”。作为声乐曲的相和歌﹐一般由单个的曲组成。个别的由曲与乱联成﹐如瑟调曲《妇病行》。
c、大曲﹐即大型乐曲﹐一般是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与器乐合奏曲。一般器乐合奏专称为“但曲”。
3.相和歌的音律汉代相和歌的音调特征已很难确知。据现存琴曲中所传汉魏遗音及有关记载来看﹐其音阶形式属新音阶﹐但是清角与变徵﹑清羽与变宫在乐曲中的转换较为突出﹐所谓“声和清侧”(唐赵惟则语)为其主要特征之一。
4.相和歌的伴奏乐器相和歌的伴奏乐队﹐汉时无明确记载。据出土汉画像石与有关文献推测﹐早期有的主要用竽﹑瑟﹐后来则用筝﹑笛﹐或者采用笙﹑箫(排箫)﹑琴﹑瑟﹑筑及节鼓﹑鼓﹑悬鼓等鼓类乐器。

阅读全文

与相和歌舞蹈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