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化学的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其内涵分述如下。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 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素养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1)化学核心素养与教学质量扩展阅读:
所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属于智力因素,“必备品格”主要属于非智力因素,“正确价值观念”属于价值取向。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❷ 如何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的灵魂,体现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化学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要让知识融于社会,服务于生活,就必须掌握其核心素养。我们要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用科学知识“造假”以降低生活质量。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化学核心素养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2015年3月底,由教育部签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作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公认为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影响正常人们的生活环境,造假制假;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化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彰显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正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我们不得不在学生时代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思维素养和信息素养等。
2.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让知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五个主要方面组成:
2.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宗旨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促使他们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2.培养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如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知识;化学学科中的质量守恒、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等思想,环境应用中的绿色化学思想;学会用归纳演绎推理、比较分析判断的学科基本方法等对概念做出甄别。
2.3.构建高中生的化学思维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它可以具备的用途”内涵,并从微观角度辩证地认识化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素养。
2.4.搭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培养他们具备相应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是化学应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方面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是未来才华贡献人类的关键。因此,只有搭建一定的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大浪淘沙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5.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发展素养,在合作中学会交流,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化学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它具有三维目标的内涵,同时有更鲜美的教育特色。
3.1.教师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的关系。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双基”并不能完整展示化学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换句话说是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双基”要求的是理解该反应体现了氯气的氧化性,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三维目标”则在“双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明确这是工业生成盐酸的重要反应的价值取向;作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对氯气和氢气的反应有“创新”认识,如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受热、光照等条件下产生爆炸,学生可以提炼出相关信息,从化学实验或工业流程的安全的角度感悟。
3.2.中学化学知识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为了有丰硕的成果,农民或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肥料。学习也是如此,不同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知识,同一知识也有不同的认识层面,因材施教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化过程。
中学化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初入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多数知识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如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等,构建不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学科素养。于是在必修1中采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共同的性质的认识,并在后面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又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之后,在必修2中涉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用化学思维进行归纳和推理。周期律就是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认识的一种化学思想,在高考试题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凸显了化学素养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贯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不同的章节融入不同的学科能力。
3.3.化学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在思维能力层面上,让学
❸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
1.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2015年3月底,由教育部签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作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公认为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影响正常人们的生活环境,造假制假;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化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彰显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正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我们不得不在学生时代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思维素养和信息素养等。
2.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让知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五个主要方面组成:
2.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宗旨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促使他们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2.培养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如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知识;化学学科中的质量守恒、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等思想,环境应用中的绿色化学思想;学会用归纳演绎推理、比较分析判断的学科基本方法等对概念做出甄别。
2.3.构建高中生的化学思维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它可以具备的用途”内涵,并从微观角度辩证地认识化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素养。
2.4.搭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培养他们具备相应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是化学应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方面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是未来才华贡献人类的关键。因此,只有搭建一定的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大浪淘沙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5.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发展素养,在合作中学会交流,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化学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它具有三维目标的内涵,同时有更鲜美的教育特色。
3.1.教师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的关系。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双基”并不能完整展示化学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换句话说是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双基”要求的是理解该反应体现了氯气的氧化性,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三维目标”则在“双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明确这是工业生成盐酸的重要反应的价值取向;作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对氯气和氢气的反应有“创新”认识,如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受热、光照等条件下产生爆炸,学生可以提炼出相关信息,从化学实验或工业流程的安全的角度感悟。
3.2.中学化学知识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为了有丰硕的成果,农民或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肥料。学习也是如此,不同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知识,同一知识也有不同的认识层面,因材施教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化过程。
中学化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初入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多数知识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如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等,构建不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学科素养。于是在必修1中采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共同的性质的认识,并在后面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又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之后,在必修2中涉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用化学思维进行归纳和推理。周期律就是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认识的一种化学思想,在高考试题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凸显了化学素养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贯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不同的章节融入不同的学科能力。
3.3.化学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在思维能力层面上,让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就必须掌握属于化学学科内在的规律。化学是一个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过程,物质的结构是微观的,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性质,明确了物质的性质,才能为我所用。所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探析可以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学生最初对氮气的认识来源于初中空气的成分,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分析氮元素具有较活泼的非金属性,但是氮气却是一种惰性较强的气体。通过氮气的结构分析,存在N≡N共价键,键能大,所以不活泼。然而氮元素毕竟是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所以氮气在特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如工业合成氨,放在电条件下N 和O 的化合反应等,只不过是反应的条件苛刻罢了。学生理解了反应特征,就知道N2作为保护气体应该是常温或低温,高温下就可能破坏N≡N共价键,就可能凸显出氮元素活泼的非金属性的方面。
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有很多,变化是规律的核心。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守恒无论是可逆反应还是自发反应,从不同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这才是化学的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终身学习和科学求实。一句典型的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就是“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已经融于现代技术、社会和环境之中,这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在社会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巨大魅力,这种化学的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无可替代。
❹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简称“化学核心素养”)[1]。为使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落实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准确理解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进一步把握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属性、内涵特点及内在联系等。下面就化学核心素养的前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促进化学老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关键素养,反映了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与结果的水平。这一素养不仅体现了学生从化学视角对观事物能动反映方式,而且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结果。因此,化学核心素养同时具有指向认知结果的“结果属性”和指向认知过程的“过程属性”。
1.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果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果属性”,体现为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建立起来的、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结构化知识、思维方式与品质。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看,强调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化学学习,掌握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标准与内容体系,获得物质及其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并能够运用化学符号、化学模型加以描述(表征);理解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建立从变化守恒、动态平衡、模型表征等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形成严谨务实的态度、与人合作的习惯,树立科学物质观、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绿色化学的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立社会责任观、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属性”,体现为个体在面对复杂情境时综合运用化学思维、化学知识与探究技能解决化学相关问题的品质与关键能力。这一属性强调高中学生在面对具体情境及与化学相关事实时,能够通过观察与辨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并得出结论;能够根据物质的结构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其可能的变化,应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思想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正确运用化学模型描述或预测物质及其变化、分析与解释化学现象,运用依据多种方法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揭示其本质属性;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调用已有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在化学原理、化学技术应用时自觉考虑化学过程对自然带来的可能影响,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绿色化”的观念。
二、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
学科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基于学科特质与学科任务[2],为培育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人而提出的关键素养。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认真分析化学核心素养五个要素的内涵,可以发现具有如下特点:
1.凸显化学本质特征
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体现为:化学在原子、分子的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4],从微观层次上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化学符号或模型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等要素,强调从微观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根据物质微观结构预测物质性质及其反应,运用多种模型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使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等,很好地凸显化学学科的特征。
2.反映化学基本问题
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5]。这一问题的解决,强调运用实验、假说、模型、分类等方法,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开展物质及其变化的研究,并从元素的宏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从粒子的微观层面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因此,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及其应建立的基本认识,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3.揭示化学学科思维
化学是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并建立起它们间联系的。因此化学学习过程,常常需要以实验为手段获取宏观现象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其本质,或对基于微观或模型分析推理的结果通过实验手段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得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或相关理论。因此,化学学习需要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学习思维[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很好地揭示化学学科思维。
4.体现课程育人价值
作为科学课程的高中化学,由于注重在人类文化背景下建构课程体系[6],内隐着丰富的 人文内涵。因此,它对培
❺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其内涵分述如下。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 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素养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5)化学核心素养与教学质量扩展阅读:
所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属于智力因素,“必备品格”主要属于非智力因素,“正确价值观念”属于价值取向。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❻ 化学核心素养的5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国于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发的文件中提出将研制不同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进回一步形答成可操作性、可测量、可评价的指标体系。而化学在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中协同发展,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包含的核心素养主要有:1.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2.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如学生的化学双基知识,学科的一些基本思想如守恒的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学科基本方法如用归纳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进行概念辨析等);3.化学思维素养(包括化学逻辑思维素养,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方式”,如“从辩证的角度、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化学”以及化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等);4.化学信息素养(如对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信息的处理等)、跨学科综合创新素养、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❼ 五大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其内涵分述如下。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 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素养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搜狗问问
(7)化学核心素养与教学质量扩展阅读:
所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属于智力因素,“必备品格”主要属于非智力因素,“正确价值观念”属于价值取向。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