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原现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原现象

发布时间:2021-02-17 04:07:08

❶ 什么是高考中的高考现象

高考复习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相当多的高三考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由于考生对高原现象不了解,出现高原现象就感到束手无策,情绪波动很大,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影响了学习。有的考生误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记不住,脑袋里一团浆糊,因此,失去了对高考的信心。有的考生就会产生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弄清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找到应对这一现象的具体对策。
一、造成“高原现象”的原因
高原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因人而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最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习方法不够科学。
一是复习缺乏针对性。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不能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弱点”进行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在复习上树立以我为主的理念,不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安排,这就使得自己本来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没有得到进一步改进,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即“高原现象”的出现。
二是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有些同学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如果考生还一味地像过去那样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就会缺乏知识迁移能力,一考就砸。因此考生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和策略进行调整,就会走出高原期,学习成绩就会有新的提高。
也有些同学题做得过多过滥,不仅做老师布置的试题,而且买来很多复习题做,做得昏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造成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复习效率降低,出现“高原现象”。对于这种情况,考生要集中精力和时间做老师布置的试题,学会举一反三,就会逐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第二,学生生理、心理疲劳也是产生“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高三学习相当紧张,不少考生日以继夜,搞题海战术,很多学生在教室要坐上十多个小时,不停地听读背写,从周一到周七,节假日也不例外,如此这般,导致学生身心疲惫;频繁的考试、测验、竞赛,使学生因持续的紧张而陷入麻木状态;父母以及老师等方面对考生压力过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第三,学习动机因素。心理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学习工作效率是“倒U型曲线”。动机水平弱,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动机水平太强,目标订得太高,可望而不可及,也会日久生怠。有的同学成绩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其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自己要求不高,消极怠工,得过且过,漫不经心。有的同学则是因为目标过高,动机过强,总是无法企及,从而烦躁不安,疲惫不堪,学习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也有的孩子家庭条件优越,产生依赖父母的思想,因而学习缺乏动力。
第四,心理品质方面的因素。众多独生子女共有的不良心理品质,诸如依赖性强、意志品质差,怕吃苦、好逸恶劳,学习上遇到挫折便打退堂鼓,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因而学习成绩停滞不前,起伏不定。
二、克服“高原现象”的主要对策
高原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因人而异,老师、家长及考生自己要针对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解决。
1、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方法陈旧、思维习惯僵化是导致成绩难以提高的最主要障碍。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跛足而不迷路者,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所以,改良方法已成关键。
学习要以我为主,要经常查漏补缺,找出自己的学习“弱点”。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然后,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在复习时既要完成学校布置的统一作业,又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定计划,一个个地解决。这一做法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克服了盲目性,因而不仅增强了效果,而且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大量无效劳动。
归纳整理,将知识系统化。每门学科都有其完整的学科体系,将基础知识系统化,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考试时就能迅速准确地从大脑提取有效信息。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现实立意已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关注现实、学以致用,锤炼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很有必要。建立优题库和错题库,归类解题思路,扭转思维定势,能使思维敏捷,信心倍增。“聚焦”注意力,巧妙利用记忆规律,学习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2、克服心理疲劳,合理休息,科学用脑。会学、乐学自然是一种境界,然而,对于临考的同学来说,已没有根据兴趣来选择的余地。父母师长的希望、接踵而至的考试、铺天盖地的练习、“硝烟弥漫”的氛围、焦灼不安的情绪,都转化为无形的心理重压,使身心都疲惫至极。克服心理疲劳,学会科学用脑,保持旺盛斗志,是通达成功的捷径。大脑工作时,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诱导、相互交替带有一定的节律性,长时间兴奋就会转入抑制状态;若不及时平衡,就有可能导致神经衰弱。所以,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分工,接受不同的刺激。变换学习内容,可以使兴奋点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推迟抑制的发生。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给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学会做健脑操,经常做有节奏的深呼吸等,也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3、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
对于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而形成学习中的高原现象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为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设立近期、远期目标,利用目标去激励他们勤奋学习。要使他们知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如果不学无术,不说要发展自己,连生存都有困难,树立他们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把学习变成自觉的行动,这样就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力,思维才会变得活跃起来。对于学习动机过强、学习目标过高的同学,老师要帮助他们正确定位,制订一个“跳一跳,够得着”(即“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不断给自己以成功的奖励,则能驱动自己不断努力。
第四,积极归因,改进教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将成败的原因归类为个人的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机遇四个因素。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并影响个人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如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则易产生颓废、悲观情绪;而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就会激起其奋发图强的昂扬斗志。将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会期待继续付出努力而再获成功;将成功归因于任务的容易与运气等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则对未来的成功将不抱太多期望,也就不会表现出积极追求成功的行为。所以,必须改变不良的归因模式,建立起积极的归因模式,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方法,树立全体学生观,使每个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从未体验或极少体验过成功的欢愉,感受着的永远只是“既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或者较多的是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苦恼,那么,他在心理上一定常处于压抑、自卑状态,必然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不堪忍受的苦事。因此,高三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满堂灌”和“一刀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他们感觉到“高三也精彩”,满足其心理需要。特别对于差生来说,要对其正确的行为适时予以肯定,肯定得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其内驱力。从而,可以避免高原现象的发生。
第五,给考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些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高原现象”比他本人还要担忧,不停地干预,这样只会更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走出高原期。家长在这段时间一定要心平气和,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孩子平稳地走出高原期。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减压、减负工作,稳定情绪,使学生树立信心,轻装上阵。同时,也要让学生对高三学习有一定的心里准备,高三就像爬山,越接近山顶越困难,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就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学生的高原期,学生需要的是鼓励和信心,而不是责备和埋怨,因此,老师、家长要不断地给学生鼓劲加油,帮助他们树立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高原现象是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足为奇,并不意味着到了学习极限,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去加以解决,就会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入“柳岸花明又一村”。

❷ 教育学:在学习进展中常会遇到困难时期叫什么时期

在学习进展中常会遇到困难时期叫学习高原期。
高原现象是学习过回程必须经过的四答个阶段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此一开始速度的提高较慢。
2、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因而进步很快。
3、学习高原期:这时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的练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
4、克服高原阶段: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探索方法,克服了学习途径上的 困难,掌握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可见,学习知识技能,必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提高前进,一般来说要经过以上四个阶段。当进入高原期,你要认真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能冲上去到达到另一个台阶,即克服高原现象,取得新的成绩,否则会止步不前。

❸ 高三学生如何克服学习中高原现象

一、什么是学习“高原现象”? 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它的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出现学习“高原现象”的表现: (1)判断能力下降,作业错误率明显提高。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总是时常会出现老师意想不到的错误,难度稍大的题目他们就思考不出结果,难度小的题目,他们又会觉得不可能这么容易而怀疑自己的答案。作业失去了严密性,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给老师造成的印象是:学生越学越糊涂。 (2)烦躁不安,做事理不出头绪。在这一时期学生常常觉得自己问题很多,但又无从下手,做作业时翻翻这个,看看那个,明知自己不会,又不想下功夫。上课学不进,下课玩不痛快,对于 老师的批语和说教感到多余和厌烦。 (3)考试成绩明显下降,悲观失望情绪上升。处于“高原期”的学生,成绩会出现显著的甚至是惊人的下降。一些在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高原期”考试成绩可能会下降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下水平。由于判断能力减退,作业倒退,特别是考试成绩的下降,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脑子笨,学习已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提高成绩已经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自己完了。于是产生严重的悲观、消极情绪,甚至于厌学、厌世。 三、学生在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高原现象”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原现象”产生有以下几种情况: (1)长时间的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情绪厌倦,身体疲劳,出现求知上的“厌食症”。 (2)学习重点转移,学习难度增加,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及时适应和接受。 (3)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时受到旧知识、旧方法的干扰,以至于无法向前深入,出现停顿现象。 四、克服“高原现象”,有什么科学方法: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下面从学习心理、教学方法、课外活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 1、关心与鼓励。 进入“高原期”的学生往往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如果教师对他们只是一味地批评与指责,只能雪上加霜,使他们更难振奋起来。所以这时老师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情绪,鼓励他们进步。如实地告诉他们“高原现象”只不过是学习中的暂时现象,犹如长跑中出现的“疲乏点”,行军中遇到了泥泞,而不是人生的制高点,更不是能力的极限处。教育学生“高原期”是学习上的停顿期,也是毅力、信心、斗志的考验期。经受一次考验,就会增长一次智慧,突破“高原区”,就会有新的突飞猛进。 2、改变教学方法,放慢教学进度。如果班里相当一部分同学出现了“高原现象”,老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从浅显、易懂、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入手,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同时要尽量改变过去惯用的练习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注意力,克服他们感到老一套的厌倦情绪。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首先,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在班里进行“脑筋急转弯活动”,找一些有趣的谜语、故事、对联等智力测试题,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积极的思维,开动脑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创造轻松活跃的气氛。 其次,利用班会时间,在班里举行了网络知识竞赛活动,把天文、地理、科学知识、生活常识、文体政治等到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正向迁移。 4、变换学习方法。学习阶段开始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当到了高原期,学习者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另外,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在使用过和中会逐渐暴露出缺点,学生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原有缺点。例如,学习数学时,解题方法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常量代换,套用公式,套题型的方法上,那么进一步解决需要运用空间想象力的问题时就必然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形成停滞不前,因此学习者此时必须变换学习方法。 5、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差,学习质量不高,更容易产生学习停滞现象。传统的“填鸭式”的训练使许多学生的能力不全面,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势,影响思维方式的变化与转换,因而要克服高原现象,学习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用脑琢磨规律。 6、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学习者坚持一下,保持必要的动力系统,遇到困境时,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7、丰富知识。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现象”。知识基础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上欠债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丰富的知识基础。提高心理素质。有些学生在困难前易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而灰心,进而影响学习进步,所以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以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去克服“高原现象”。 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走出高考的高原期,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长一些,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短一些。因此,我建议当许多同学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的时候不妨一起研究具体对策,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尽快地走出高原期。 高原现象是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足为奇,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去加以解决,就会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入“柳岸花明又一村”。

❹ 高原现象的教学者

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着“高原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象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分析
首先,非支线性发展。教师在师范院校掌握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把这些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转变为一种技能、能力则需要—定的时间。把新的理念、要求、技能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发生联系,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它需要一个过程。这时,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发展都会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的状态,甚至还感觉稍微有些退步。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经过“开始阶段----迅速成长阶段——‘高原期’阶段----克服'高原期’阶段--—迅速发展阶段”的过程。“高原现象”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其次,面临的社会压力。现代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步步攀升。这些压力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有些通过努力不能够胜任工作的教师丧失信心,为了缓解压力,某些教师可能会采取得过且过的懒惰态度,“混沌”度日,成长中出现“高原现象”也就不难想象了。
第三,教学环境。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日趋功利,师生的感情日渐淡薄,学生的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过多的考试压力,工作量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另外,在学校中教师缺乏自主性,职称评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使整个学校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教师感到职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失去前进动力,成长中的“高原期”越拉越长。
第四,人格缺陷。有些教师存在着如怯懦、自卑、优柔寡断、缺乏开拓精神、钻“牛角尖”等不良人格特征,当他们面临压力、困难时,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应对,导致高原现象频繁出现。
此外,由于教师的待遇和薪水相对较少,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工作环境单一、缺乏太多的激情,工作强度过高,角色要求过多等原因造成的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满意程度降低,兴趣降低,以及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等主观因素,也会导致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产生。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特点
高原现象——加强学习
1、出现时间早晚的差异。把教师的职业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适应阶段;定型阶段;突破阶段和成熟阶段。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可能会出现前进的暂时性停止。产生“高原现象”的时间也会有先有后。
2、自我归因内容的差异。不同的归因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动机效果,从而影响教师对“高原现象”的正确认识。
3、解决问题方法的差异。归因的不同决定了解决问题方法的不同。归因为缺乏努力,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是钻研、反思,求教于有经验的前辈,或是争取参观、考察、学习,以期突破“高原现象”。相反,如果把“高原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不具备胜任教师的能力,那么,除了会沮丧外,甚至萌发出强烈自卑情结,对工作和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漠,失去发展的信心,停止对工作的努力。
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基本对策
(一)宏观对策:优化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基础
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呼吁整个社会给教师“减压”、 “减负”,还教师一个正常的、平静的生存环境。
(二)中观对策: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是关键
1、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学校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事业上支持教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2、实行民主的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学校应强化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由于厌倦、自卑等因素造成的“高原现象”。
3、通过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学校应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学习、培训、提高的方式,帮助教师克服“高原现象”。
(三)微观对策:教师的自主实践活动是根本
1、正确认识“高原现象”。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情绪,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积极面对,坚信通过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积极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2、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寻求教研组的帮助,也是教师克服“高原现象”的有效措施。教研组的集体修养水平,构成了内在的关系状况和心理氛围。
3、倡导“课堂拼搏”行动研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教历,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❺ 如何形成良好的教学艺术风格

从教师发展看,形成教学艺术,可以实现教师长期的、有计划的全面发展。任何一种单一目标,如教学技能的提高,都不能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形成教学艺术,可以使教师职业更加美丽,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受自身价值,完成教学责任

要实现艺术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坚持“教必有法”的原则性和“教无定法”的灵活性的统一,在广泛吸收、借鉴已经积累、形成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地再创造、再加工。

教师不能执于一策,囿于一方,要综合使用各种方法,以高效果为标准匹配各种方法。不同的方法组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进行创造性地发挥,以富有个性特色的、常变常新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进入艺术境界。形成教学艺术的教师,能够培养富有独立精神的学习者,“独立精神”最主要的成分是创造性。

教学艺术是实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教学。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有无穷的乐趣,而机械劳动只能使人感到枯燥无味。好的教学一定能使教师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在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同时,会产生更大的创造欲望,真正会体会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教学的责任在于完成教育学生的使命,通过人类文明精华去影响学生,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达到对学生的正向影响,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去建构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教师的根本责任在于实现对学生最优化的教育,这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一个探索教学艺术的教师,与一个不探索教学艺术的教师,其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因此,教学艺术形成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紧密相关。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不同的。有一些教师,上课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匆匆讲授,不注意学生的听讲效果。问为什么这么做?答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然而,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而是取决于学生的学。教师讲完了,学生没有掌握,他们没有主动参与,这样的教学就没有实现其理想的达成度。

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感觉,在某项技能形成的一定时期,练习成绩就会出现停止不前的状态,这就是心理学上经常所指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般出现在技能练习的中后期阶段,教师在教学中也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比如说,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教学,到了一定阶段就开始重复,很难往深里走。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完成教学责任,就必须克服制约教学顺利进行的“瓶颈”——教学中的“高原现象”。教学艺术的形成,有利于教师克服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要克服课堂的“高原现象”,教师就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不断形成教学艺术。教学是较为复杂、高级的工作,如果只是从单项技能的提高方面去考虑,就会陷入发展的死胡同。教师只有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诸方面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才能使自己走出发展的低谷,也才能凭借自己所形成的教学艺术,去克服制约教学顺利进行的“高原现象”。

二、形成教师的职业认同

教学艺术形成能够增加教师的工作乐趣,教师的工作乐趣是职业认同的重要前提。教学非艺术化,一方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因为教师照本宣科,教法单调死板,就会产生一种偏见:只要识字,就可以当教师。作为教师,要努力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以自己超乎寻常的工作能力、乐业敬业的态度赢得社会的尊重。知此,教师就会积极追求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的追求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验。这种体验,促使教师奋力采摘教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教师会在教学中表现出愉快、欢乐、激动、狂热等情绪,不仅不觉得教学是一种负担,反而感觉是一种满足和享受,于是,便产生了掌握教学艺术的兴趣。兴趣会使教师对教学艺术产生“渴望获得”、“不断探索”、对工作负责、对学生热爱的现象和行为,持久的兴趣能使人在工作中有高度的热情。

教学意志可以使教学兴趣、热情变得恒久,它使教师在教学艺术的掌握上苦下功夫、锲而不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对这种情况的描述。教师有了较高的职业道德品质,加上对教学艺术强烈的兴趣,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不会叫苦叫累的。对教学艺术的强烈追求,会使教师有无尽的美感。

要使教师形成职业认同,还必须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本质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不断谋求自己的发展,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形成教学艺术,会使教师的教学充满创造,充满激情与智慧。教师会在富有教学艺术的教学中,体验到生命的乐趣,体验到教师这种职业的独特魅力。这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就会逐渐形成。

教师的职业认同,也取决于其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成功与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不断有成功的体验,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产生认同,反之,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形成教学艺术为教师成功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它可以告诉教师如何才能成功。教师的工作可以区分为平庸性与开拓创新性,一个善于开拓创新的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必然是持久的、综合的,这种持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标志着教学艺术的形成,这会使教师走出平庸,实现教学工作的开拓创
三、体会到教师的职业美

教师职业美的主观感受,是与教师在这种职业中的审美创造密不可分的。一个不去追求、不去进行审美创造的教师,是不会体验到教师职业的美的。可以说,教师职业美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教师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然而,教师职业美的创造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它建立在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他们对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把握的基础之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体验职业美的重要前提。

自由是教师职业美的本质,倘若形成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有持久的效率,自由是必不可少的。自由可以从空间、时间和心灵的角度进行理解,空间的自由与时间的自由是形式,心灵的自由是实质。心灵的自由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自主性,被动的行为让人感到压抑,没有自由可言。教师要想体验到心灵的自由,就必须学会感受转换。如果一个人感受到的是被动,为了有一种主动的心灵体验,那么他就应该把它转换成主动的状态,做到“反客为主”,这种转换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自由。同时无欲则刚,升华境界,摆脱世俗的烦恼,也是教师感受自由的重要策略。教师应摆脱纯粹物质功利的诱惑,教书匠的困惑,漂浮无根的惶惑,使平凡的工作得以升华,这是体验人生意义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追求教学艺术的过程中,要超越纯粹物质欲望的追求,要善于从精神需要的层次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是为了获取衣食之资,那么他们往往就会急功近利。当他们把自己平凡的教学与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连在一起时,他们就会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越爱教学,就越爱探索教学艺术;越探索教学艺术,乐趣就会越多,精神上就会有无穷的享受,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完美与意义的充盈。于是,教师就会把教学看作是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具体化,把教学艺术的形成看作是自己本质力量的延伸,教学艺术创作与表现就会成为他激情澎湃的体现。

在教学美的创造过程中,教师会感受到一种职业美,一种幸福感,因为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满足。由于在教学中体会到了乐趣,教师便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❻ 教育心理学里面的动作的知识点在哪

第五章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学习
1、什么是技能?技能形成的前提、途径和标志是什么?p104
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获得的一种符合法则的活动方式。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的前提,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途径,掌握符合法则的动作方式是技能形成的标志。
2、什么是动作技能?有什么特点?动作技能可以分为哪几类?P105
动作技能又称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顺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特点是:①动作对象的客观性②支持技能的外显性③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分类:根据动作的连续性分为①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根据信息的调节方式分为②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根据参与的运动分为③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3、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它的形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P106-108
形成的主要阶段:①认知—定向阶段②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③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①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②动作反馈由外反馈转向内反馈③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④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4、什么是练习?练习的进程具有什么特点?p108-110
练习是指在气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12练习的进程特点:①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提高②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③练习进程是不均匀的④练习中存在个别差异
5、练习的效率受那些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如何促进技能的形成与发展?)P110-112
一、确定练习的目标;二、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三、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四、练习中必须有气馈五、影响练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①人对活动的态度②自信心③人在练习时的情绪状态④人的意志品质
6、什么是智力技能?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❼ 请问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包括哪些

‍‍‍‍‍‍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全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网络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❽ 当在学习上出现高原反映,该怎么办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下面从学习心理、教学方法、课外活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 1、关心与鼓励。 进入“高原期”的学生往往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如果教师对他们只是一味地批评与指责,只能雪上加霜,使他们更难振奋起来。所以这时老师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情绪,鼓励他们进步。如实地告诉他们“高原现象”只不过是学习中的暂时现象,犹如长跑中出现的“疲乏点”,行军中遇到了泥泞,而不是人生的制高点,更不是能力的极限处。教育学生“高原期”是学习上的停顿期,也是毅力、信心、斗志的考验期。经受一次考验,就会增长一次智慧,突破“高原区”,就会有新的突飞猛进。 2、改变教学方法,放慢教学进度。如果班里相当一部分同学出现了“高原现象”,老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从浅显、易懂、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入手,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同时要尽量改变过去惯用的练习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注意力,克服他们感到老一套的厌倦情绪。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首先,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在班里进行“脑筋急转弯活动”,找一些有趣的谜语、故事、对联等智力测试题,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积极的思维,开动脑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创造轻松活跃的气氛。 其次,利用班会时间,在班里举行了网络知识竞赛活动,把天文、地理、科学知识、生活常识、文体政治等到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正向迁移。 4、变换学习方法。学习阶段开始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当到了高原期,学习者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另外,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在使用过和中会逐渐暴露出缺点,学生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原有缺点。例如,学习数学时,解题方法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常量代换,套用公式,套题型的方法上,那么进一步解决需要运用空间想象力的问题时就必然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形成停滞不前,因此学习者此时必须变换学习方法。
5、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差,学习质量不高,更容易产生学习停滞现象。传统的“填鸭式”的训练使许多学生的能力不全面,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势,影响思维方式的变化与转换,因而要克服高原现象,学习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用脑琢磨规律。
6、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学习者坚持一下,保持必要的动力系统,遇到困境时,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7、丰富知识。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现象”。知识基础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上欠债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丰富的知识基础。提高心理素质。有些学生在困难前易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而灰心,进而影响学习进步,所以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以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去克服“高原现象”。 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走出高考的高原期,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长一些,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短一些。因此,我建议当许多同学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的时候不妨一起研究具体对策,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尽快地走出高原期。 高原现象是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足为奇,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去加以解决,就会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入“柳岸花明又一村”。

❾ 2012湖北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
A.《论语》B.《大学》C.《孟子》D.《学记》
2.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第一次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是在()
A.1908年
B.1912年
C.1922年
D.1931年
3.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必然有教育现象,这说明了()
A.教育的历史性
B.教育的阶级性
C.教育的永恒性
D.教育的继承性
4.上好课的前提是()
A.目的明确
B.备好课
C.选择好教学方法
D.了解学生
5.教学的中心任务是()
A.发展学生智力
B.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
C.培养学生品德
D.塑造学生个性
6.课外校外教育中具有普通性的组织形式是()
A.群众性活动
B.自发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7.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D.社会效率论思想
8.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教育学生学好功课
B.组织培养班集体
C.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D.了解和研究学生
9."春风化雨",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定法
10.初中生生理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
A.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B.脑重增加
C.心脏增大
D.性成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学的任务是______、______。
12.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与"泛智"教育思想是______所提出的主要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是______的著名教育主张。
13.赫尔巴特对教育学有很大贡献,他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______,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______,并提出了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阶段教学"。
14.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______形式编定的有关______的指导性文件。
15."壬戌学制"颁布于______年,又称六三三制,是以______学制为蓝本而制定的。
16.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缺点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17.学生是______中的人。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______。
18.庠、______和______等是我国奴隶社会所设立的学校。
19.从"人性善"的观点强调教育重要性的代表人物是____;从"人性恶"的观点重视教育作用的代表人物是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区别在哪里?
21.德育的内容是什么?
2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23.什么是"分组教学"?意义何在?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论述德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记忆属于下列哪种记忆类型()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26.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下列哪一项()
A.发现问题
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27.一个人在旅游的过程中,既想多观光风景、游玩,又害怕多花钱的心理冲突,属于下列哪一项()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28.人们对英雄行为、文化古迹等做出的赞美和感叹是下列哪项情感()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正义感
29.马斯洛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A."自我"
B."自我实现"理论
C.学习理论D.无意识理论
30.一个人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待人诚实,乐于奉献。表现出他性格的()
A.态度特征
B.情绪特征
C.理智特征
D.意志特征
3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存在()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相互影响关系
D.不相关关系
32.动机产生的条件是()
A.内在需要
B.外在刺激诱因
C.兴趣和爱好
D.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
33.有的颜色可以引起温觉或冷觉,而有的颜色带有接近感和深远感。这是感觉的()
A.明适应或暗适应
B.对比特性作用
C.联觉作用
D.补偿作用
34.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一种倾向是()
A.主导动机
B.社会需要
C.直接兴趣
D.间接兴趣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______对______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
36.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人脑中______出该事物的形象,称之为记忆表象,简称______。
37.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______,从而______实现预定目的。
38.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是______、了解问题、分析诊断、______和结束咨询。
39.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______范畴,能力属于______范畴。
40.气质的类型差异表现为______、多血质、______和抑郁质。
41.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有:操作定向阶段、______、操作的整合阶段和______。
42.动机的三个功能是______、______和激励功能。
43.技能的特点包括:一是______得来的,有别于本能行为;二是一种______,区别于知识;三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主动。
七、简答题(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5.情绪、情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6.注意的基本品质有哪些?
47.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高原现象?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48.怎样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❿ 什么是运动技能形成中的高原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运动心理学问题)

运动技能形成中的高原现象主要是人体的自我保护,他有一个休息调整的机会,短暂的停留不仅没有坏处,还可以更加坚实的打基础。另外,厌倦情绪、运动伤害、过度训练造成的成绩停止就比较复杂了,需要完全的休息调整,甚至有可能造成离开运动的悲剧。

比如在学习中产生的主要原因:需要改变旧的学习活动结构和方式方法,代之以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在学生没有完成这种改造以前,学习就会处于停顿状态,在这种改造过程中,学习成绩甚至可能暂时下降;当完成了改造过程,成绩又会提高。

(10)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原现象扩展阅读:

科学实验方法:

最早用实验方法证明高原现象的是1897年布瑞安(Bryan)等的研究。布瑞安等研究了收发电报中动作技能的进步,结果发现,在收报练习15~28天之间,成绩一度停顿下来,虽有练习,但成绩不见提高,这就是练习进程中的高原时期(Bryan & Herter,1897)。

弗兰克斯等(Frank & Wilberg,1982)的研究中发现高原现象。在该研究中,实验任务是追踪物体,每天练习105次,共10天。在最初的4天中,进步十分明显;在第5,6,7三天中,学习没有提高,呈现高原现象;而7天后,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

阅读全文

与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原现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