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运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意味着老师一定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变传授者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在阅读教学中自觉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组织、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自主学习”能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还给学生,导学案的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每份导学案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这就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学生可根据目标,结合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以及手头所具备的资料,认真阅读课文,搜集信息,做上记号,初步整理。同时教师可在导学案“自主测评”这一块设计一些题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学课文。以小说为例,可安排这几方面的问题:文学文化常识、生字难词、故事情节等。同时再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即设计一个题目,指导学生就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放到小组中去讨论,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的主题、写法揣摩等。并对有创新性的问题给予鼓励,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了初步感知小说的方法,为以后阅读小说打下了基础。
三、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 传统的教学只是师生单项交流,就我们这种大班式的课堂,根本不可能关注到每位学生,真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不常参与课堂互动。这样,就造成很多学生滥芋充数,不懂装懂,也就越发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自主学习中提出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以及导学案“合作探究”中设计的问题,比如,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小说是如何刻画的,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与语言是哪些等等问题。然后各小组在班上展示,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并将自己的阅读信息在小组中交换,互为补充、修正,从而获得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阅读知识。
小组讨论中,教师绝不是旁观者,而应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并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四、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探讨信息内涵,拓展知识外延。
“探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学生学会质疑。质疑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学会质疑方法。(1)抓住课题质疑。揭题时,让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质疑,有利于学生运用推测,猜想的方法去理解课文思路,以进一步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如教《星星变奏曲》一课,就可质疑题目中的“变奏”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何用“变奏”一词?这样,学生能去查阅资料,从而解决两节诗的结构和语言上的异同。(2)从课后精心设计的问题学习质疑,
这些都是质疑的典范,学生可以思考这些问题提出的角度方法,学会提问。(3)抓重点语句质疑。对语言的揣摩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要多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提出问题。(4)从矛盾中质疑。如教《死海不死》一文,教师应启发学生从矛盾处提问,让学生猜一猜为何称“死海”,为何又说“不死”。(5)从课文写作特点上质疑。
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还要知道怎样解决疑难问题。这时教师可对学生启发引导,让学生自行解答。方法有:(1)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从课文中找到解疑的依据;(2)展开想象;(3)新旧知识结合;(4)运用比较,区别异同;(5)举一反三。
同时,在解决了问题后,在深刻理解信息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容量及授课时间适度拓展知识的外延,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能力。如:在理解了以物喻人的表现方法后,要求学生就“粉笔、蜡烛、杨柳、梅花”等事物展开联想尝试在课外练笔中运用;以线索贯穿全文组织材料的写法在《台阶》、《背影》等课文中均有运用,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在综合了不同文中环境描写的不同作用后,可以让学生的运用在习作中。
探究式的教学改变了学生接受式学习的被动局面,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充满自豪感,并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整理内化,使知识系统化。
教师对全文的归纳总结,一方面依据教学目标,一方面结合课文的文体特点,再一次让学生明确学习该类问题的课文从哪些方面突破。因此,此步骤不仅是对本课的总结,更是交给学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的课堂笔记的整理,是内化所学知识,形成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的阅读教学不应为教而教,而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所以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
B. 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合作
面对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态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审视与回顾,重点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各种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借鉴吸收,以更加优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成效提升。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引领学生更加有效深入地学习。
一、充分发挥预习环节作用,使课前预习与课堂探究密切配合、融为一体。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环节,课前预习的作用不能忽视,教师应当将其作为开展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发挥其与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密切配合作用,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就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设计安排。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将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与课前预习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是教材中的基础内容,这样的内容学习如果挤占课堂教学优先的时间,显然不是科学的设计,要将其作为预习的基础要求,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完成这些方面的内容,将课堂时间节省出来,另一方面将预习活动中学生遇到的难点问题作为设计探究题与组织探究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提高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面注重联动,虽然预习活动主要依靠学生的提前学习解决基础性知识内容与搜集学习难点,但是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教师完全可以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以预习提纲的形式蕴含在其中,让学生对将要在课堂学习中进行研究与突破的内容进行提前学习与研究,这样,整个课堂探究教学活动就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整个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多组织中,还将预习环节的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中的环节进行遥相呼应,一方面,以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指导整个课前预习环节的内容与方式,另一方面,预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各种学习信息也是笔者对教学方案进行完善与调整的重要方面,在每一节课教学之前都安排课代表对学生预习情况开展搜集,提高教学成效。
二、充分发挥合作探究作用,使个体思维与集体研究有效支撑、相互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教学活动,一定要将学生的个人学习活动与小组这样的集体学习研究活动密切结合起来,既要防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里面还是各自为政,这样就弱化了学习小组这一学习载体的功能,也要防止学生过于依赖小组,对自己的思维活动放松要求,没有能够深入进行思考与分析研究。 首先就是进一步训练学生深入思维的能力。
作为小组教学模式的组织者,老师要向学生阐述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那就是在每一个成员深入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集体进行深入思考研究,才能够提高研究学习的层次与宽广度。要求学生在小组学习里面,首先对探究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依靠自己的知识基础与思维能力,自行寻找问题答案,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研究,比较相互之间的学习差异,以及提出难点所在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合作研究学习的效果。其次,在教学中,要求每一个小组都发挥集体协作作用,在每一个学习小组里面都明确了一名成绩较为优秀,同时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由组长牵头进行分析研究,因为每一个小组里面都均衡地分布了不同层面的学生,需要在合作研究之中集聚集体智慧,同时对中后学生发挥引导作用。此时,优秀生要善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后生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在集体的学习研究中全面实现学习目标。另外,在合作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因为完全依靠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的答案,科学性与全面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炼与完善,这一活动环节的教学方面,要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引导学生自主回答,集体补充,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回答内容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的梳理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点拨作用,使自主探究与思维启迪融会贯通、螺旋上升。部分教师认为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就是完全抛弃教师的讲解,其实这样的理念是不科学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基础,许多环节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作为引领,全面提升探究合作教学成效。首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但是始终掌控整个教学进度安排,在学生开展分组学习的过程中,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巡视,了解学习进度,及时作出科学调整。其次,在教学中发挥对学生思维引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或者具有普遍性的难点问题,都会进行启发引导,重点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角度深入开展,以教师的点拨活动与学生的研究学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教学成效提升。另外,在教学中还注重师生互动,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之后,让学生进行成果交流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紧扣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全面提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成效。
C. 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方式倡导的是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呢?
课堂教学中,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总觉的没有体现课改理念,而给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学生不会学,效果很不好,又觉的浪费时间,不知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自学。首先、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慧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其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其次.
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第三、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基本参照;运用上要强调科学化、艺术化、个性化地运用。第四.
教学评价要完善。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要予评价;评价的方法与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我觉的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不会自立,要帮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比单纯教会知识更重要。学生自主学习不能简单等同于学生自学,不是学生随意的学习,而是在导学案的要求下完成课堂自主学习任务。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主学习阶段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合作互研的方式加以解决。在合作学习阶段,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提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启发点拨要适度,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当堂理解,当堂进行巩固。此外,教师也可以使学生初步练习和运用新知识,并使学生及时了解练习的效果,及时反馈,巩固和纠正,从而形成正确的、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智能;或者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和阅读教科书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的后导针对性强,是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学阶段思考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样能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先学后教使课堂有更大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能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这就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探究式教学的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课堂探究阶段,教师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维活动,实现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树立动态的教学目标关。不要让“死”的教材、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不能让充满情趣的、原本鲜活灵动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格式化;要为学生提供空白,让学生在互动对话中不断撞击,产生新的生长点,课堂上不仅关注学识。更重要看学生是否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精心设计教学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比如,合理使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有趣、形象逼真,化枯燥为有趣。再加上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扩散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导学案是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和很好载体,在课堂上导学案对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方法和要求、检测标准,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要深研课标、吃透教材、了解每一位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精心设计,才能较好的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率。
D. 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的合作学习一抄般按以下三个程序进行:在老师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先让学生自学,自学后两人一小组进行互查互助,小组不能解决的再“对桌坐”组成4-6人的大组讨论,小组能解决的大组就不再讨论。如果一开始就组织4-8人的大组讨论,就出现少数人占有话语权,其他学生当观众的现象,这也是教育的不公平,现在的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让少部分学生表演,大部分学生当观众,而且老师提问的问题有些是部分学生已经会了的知识,有的甚至是课本上就有的知识,没什么思考价值,课堂上热热闹闹,克服了老师课堂上大包大揽的做法,但老师还没有真正领会学生自主的含义。这种做法浪费掉了学生的时间,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多老师担心课堂上安排学生自学讨论会浪费很多时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试想,学生自学会了的,小组不再讨论,小组讨论会了的,大组不再讨论,大组讨论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了,那老师除了告诉学生知识框架之外,也就没有多少需要讲的了,当然也就不需要多少时间了,怎么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呢?
E. 如何实现课堂“合作探究”的高效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交流的平台,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 不在于教师教得怎样, 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 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所谓“高效课堂” 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 把课堂还给学生, 实现“教” 与“学” 的和谐统一。 它既是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 教师所讲的问题必须源于学生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讨论, 把课堂构建成三讲(讲重点、 难点、 盲点) 三不讲(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的有效课堂。 为提高有效课堂的效率, 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通过外出学习交流教学经验, 也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自主、 合作、 探究” 式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是一种“以人为本” 的教学理念, 实行教学自主与开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因材施教,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小组学习、 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 在合作中学习,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的精神。 它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情感体验与亲身感受, 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其中的自主是合作、 探究的基础、 前提, 合作是促进自主、 探究的形式、 途径, 探究是自主、 合作学习的目的。 “自主、 合作、 探究” 是既独立又互为关联的三个层面, 每个层面都以前一个层面为前提, 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自主、 合作、 探究” 的实施关键在教师的指导, 教师要努力强化自己的多方面的积累, 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 尝试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与需求, 通过有效的组织, 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自主” 环节要求在课前完成, 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导学案” 中涉及的问题, 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源, 挖掘思维原动力, 尝试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 同时自己找出问题, 为上课作准备。 提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 甚至能达到基本理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动手做、 动情读、 动笔写、 动脑思” 各环节中领悟学习方法, 通过自己的独立活动, 主动质疑, 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 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 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 ” “合作” 环节最常用的方式是讨论。 孔子曾经说: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学生间通过彼此切磋、 交换心得, 有助于个别学习。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 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和自学后, 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小组成员间(一个三到四人的合作探究小组) 合作讨论。 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 要进行明确的分工, 让每一组的每一个学生都各尽其职, 各抒己见,取长补短; 观点不一, 脸红耳赤, 集思广益。 生生之间、 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交 流、 相互启发对一些问题形成共识, 学会以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 这样, 组员间互相帮助, 多角度主动交流对问题的认识,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我们尽量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与同伴是分不开的, 大家荣辱同当。 “探究” 的内容要具有价值性、 开放性、 合作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 教材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探究, 探究点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问题的创设要注意四个原则: 一是针对性: 要针对课程标准和重点、 难点知识, 将知识问题化; 二是科学性: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将问题层次化, 要精选、适量, 切忌多而碎。 一节课重点解决一到两个主要问题, 一节课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展开教学, 做到化繁为简, 深入浅出; 三是趣味性: 问题要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富有时代气息、 生活气息,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挑战性: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着眼学生的最优发展区, 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教学问题, 问题要有思维冲突、 思维含量, 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由于个体的差异, 不同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和观点可能会不同, 因此各探究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互启发, 集思广益, 不断改进探究方案, 形成了“组间竞争、 组内合作” 的良性机制。 教师的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 给予特殊的表扬,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 学生对所学内容、 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对所学知识点的内涵、 外延、 前后知识的联系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 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 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 能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师点拨” 是本教学模式的画龙点睛之举, 是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 知识点进一步纵横联系、 知识深度应用的关键环节。 针对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要及时进行反馈检测, 这就要求教师精选习题, 习题设计要有梯度, 既要考察知识, 又要检测能力, 并能分层次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够有所巩固提高。 下课前 5 分钟留给学生自行反馈总结, 不仅要总结知识内容还要总结学习方法, 解题规律等, 从而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 课改是机遇, 也是挑战, 新课程的启动, 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已经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而是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 当好组织者、 引导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切实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F. 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一) 意义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要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核心,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组间交流竞争为主要途径,实现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
(二)理论依据
1.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学习是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使学生小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作用。
2.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合作与交往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往,达到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使教师明确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畏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3.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为此,我们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
三 教师的作用
“用情景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探究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人的心灵深处,有多种需要,那就是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在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不断激发和满足学生这些与生俱来的需要,鼓动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在不断的探索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要求教师要有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G. 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究、乐于探究,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一、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
1.提出问题
即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认真观察发现存在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的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且能够简单表述这些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即敢于思考,大胆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或是已有的知识储备尝试对提出的问题提出猜想,并猜测和假设可能出现的结果。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根据假设与猜想制定出实验计划。初步考虑探究的方法及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再考虑影响猜想的主要因素,确定实验的变量问题。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收集数据,通过搜集信息、资料,可以自主评估相关信息的科学性,要求掌握一些简单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
根据所见现象描述实验数据并记录,然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论证,因果推理。
6.评估
根据所得结论进行评估,注意根据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来改进探究方案,可以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
7.合作与交流
最后写出探究报告,要求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合作中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二、探究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改正
1.教师要进入“探究”角色
现在一些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往往“穿新鞋走老路”,在自己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讲授和评价方法,往往不愿意尝试也不敢于去打破自己的体系。当然还是有一大部分教师敢于尝试,不过即使他们已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独特优势,也看到了其实施的必然性,但是由于还没有完全深刻理解新课程,探究式教学仅停留在文字上。因而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有些教师会把学生引导进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而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思考探究,所以首先教师要改变这种定势,转变观念,自己先进入到探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探究的教育理论。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这一课:第一步,确定本节课的内容即牛顿第三定律的建立及实际应用。第二步,由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其主要推导过程并理解其意义,可以自主发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运用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步,收集有关牛顿第三定律的物理知识的资料,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第四步,研究学生思维特点。第五步,采用片段探究的方式,运用课堂实验法再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最后提出探究式问题:力与作用力是不是一样大小?有何不同?
2.建立探究背景环境
在讲授时为学生创设情境,与生活现象相联系。可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例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可以拿两个鸡蛋,一个生蛋一个熟蛋,让学生们判断。把鸡蛋放在桌上,用手把鸡蛋迅速扭动。离手后观察它的转动情形:如果鸡蛋转动得很顺利,则为熟鸡蛋;反之,如果转动得不顺畅,则为生鸡蛋。因为熟蛋被扭动时,蛋白蛋黄全部一同被扭动,故转得顺利。反之,生蛋被扭动时,只是蛋壳受力,而蛋白和蛋黄几乎未受力。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蛋白和蛋黄因惯性几乎停留不动。于是,蛋壳的转动就被蛋白拖慢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探究积极性,从而为探究本节的内容打下基础。
3.多样化探究方式
幽默诙谐的语言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恰当引入一些蕴含物理知识的谚语寓言、故事等,通过这些生动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探究。例如:“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是因为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低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学生亲身尝试和体验的探究内容,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来展示,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用一些实验器具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
H.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在经济运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的创造力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强调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种“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
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的孩子, 如果整天被动的学习、机械的训练和简单重复,很难想象他们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要培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具有健全、独立人格的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一、 理论思考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能够自己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②能够针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③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即参与学,又参与教.④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正确的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整.所谓“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在过程中相互帮助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
所谓“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即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学习目标的方向性更强.②具有较强的生活实践性.③研究手段的多样性.④更加重视学习过程的操作.
概括起来讲,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倡导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适度的探究.
我们之所以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其理论依据是:
1、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思考.20世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倡导一种“非指导教学”、“自由学习”、“自我指导的学习”等教学观点.之后,美国心理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法、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源于“以学生为本”,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和尊重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2、学会学习的思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部影响巨大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这是向全世界教育机构发出的警告.随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里,把“学会求知”作为未来社会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3、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明确地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导学研究的基本收获
我校所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导学研究这项课题,包括了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方面.目前,重点对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就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操作方法进行了研究:
(一)阅读教学方面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研究典型课例,研究学生的需求,总结以往的经验,强调教师的反思,重视导学策略研究,力求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服务,初步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导学策略:
师生合作再现情景.自编自导,创设情景;师生互动体会感情;自主设计朗读方式;还原情景亲身体验.
设身处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讲《难忘的一课》时,“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文章的主要线索,我们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当时的感受,在课本上,一笔一画地书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
发现空白,展开想象.启发学生发现文章的空白之处,根据课文的前后联系,通过想象,补充空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营救儿子时,儿子在干什么?父子相见后,家长,警察、救火队长等他们又是怎么说的,这两个场面在文中是空白,通过启发、引导,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提出不同的意见,引发讨论.在教学中,教师故意提出或者借助学生的问题,引发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意见,让观点不同的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辩论,最终达到自悟的学习.
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展开讨论.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站在教师的立场,为大家提供本课的学习思路,并且监督学习过程,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
分组合作,达成目标.在团体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展开比赛,一个大组根据学习目标谈对课文的理解,另一个大组进行概括总结.
自编自导课本剧: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再现课文内容,用表演的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
围绕课文焦点,展开辩论.教师或学生找着课文的焦点,组织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探究问题的学习结果,学生设计辩论方式,并监督辩论的过程.
根据学习内容适当拓展.按照学习目标,学习完课堂内容,如果有必要形成完整的认识或引申训练,在补充相关的内容,进行拓展训练.例如,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让学生欣赏相关的诗歌,再如让学生自编歌谣等.
拼拼画画.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形成比较形象直观的认识,达到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的画面,可以画课文,也可以画课文的部分,也可以画想象,使学生通过拼、画的形式进行学习.
生生互动,出谋划策.先确立学习目标,一方同学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时,可先让另一方同学为自己出谋划策,然后筛选学习策略,达到学习的目的.
对比探究.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候,教师有目的的选用另外一种写法的语言片段,和课文中的语言片段形成对比,在学生讨论中,比较写法的优劣,效果的差异,达到训练的目的.也可以允许比着课文的片段,自己用另外的方式来写,体会效果的不同.
装装糊涂.例如,让学生为老师出主意想办法怎样朗读;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请同学们帮助解决等.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导学研究,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的教学、知识、业务水平等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对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更高了,对教师本身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
(二)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与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的一种新型课程.它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体现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1、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知识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需要深入社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生成调查研究报告,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②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能力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实践当中,进行的自主学习,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体现了由学习到运用,有运用到学习,螺旋上升的发展进程.③语文学习的探索性、活动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探索活动,其形式丰富多彩,它体现了学生的独立设计、独立策划、独立展示等过程.④学习过程的合作性、评价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与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具有很强的合作性,从确立专题、调查研究到成果展示都需要大家的合作.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在于学生单个作品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除了教师的评价以外,我们格外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整过程,重视学生的合作态度,重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探索问题,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综合性.
2、综合性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帮助学习选择题目,打开思路,学生自主形成调查研究提纲方案.②组织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研究,积累第一手素材.③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完善、调查研究获得的材料.④做好展示准备,形成策划方案.⑤展示汇报专题研究的成果,力求形式多样.
3、主要专题:一年来,我们主要确立了以下几个专题,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广告与生活;百部好书向你推介;走进鞍山;新城风采;“变”在我们身边;走近名人;中国的传统节目趣谈;话说成语;议莲咏荷;我的动物朋友;秋的收获.
通过进行综合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已掌握的能力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有了新的挑战;各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达到了一种新的学习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