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助:我想读一篇小学美术教学案例
http://www.wzqjks.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7206
⑵ 如何在小学低段美术欣赏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学案例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是检验和改进课堂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常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就像一面镜子,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直观地反映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教学效果究竟如何等。正确的评价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错误的评价将造成教师对目标感到迷茫,导致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正确的教学行为,促进小学美术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提出一些初浅的个人看法。
一、重视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评价方式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可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自我评价,就是学生在学习美术中探索知识的过程及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时形成的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在上课中,经常有老师这样引导学生:“你认为你画的怎么样呢?”教师试图让学生用质性语言对自我表现做一个叙述性的点评,然后学生会大声告诉你“老师,我画的很漂亮”。如果说自我评价到此为止,可以说这只是自我评价的一个简单的框架形式,不能体现出自我评价的真正意义,离“自我评价”还有很大的距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个性、完善自我都是十分有利的。长期以来,从来都是由教师给学生打分,因为教师掌握着知识,掌握着评价的标准。现在却要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所以,教师要形成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的意识,明确自我评价的标准,确定自我评价的内容,尊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知,鼓励引导他们用自己创造性的方式去寻求答案,获取知识。通过自评,不但可以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才华,闪现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更能在展示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但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信口开河,乱说一气,完全把评价的目的抛到脑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加强引导和帮助,使学生把握住评价的目的,熟悉评价的标准,运用恰当的方法,客观全面地评价。
二、注重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
“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指的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价。包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精神、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问题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对于各种教学情景和创作时进行积极地思维活动以及与同学交流表达自我观点的能力等。在现行课程条件下,许多美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时,只注重作业的创新性,鼓励学生大胆作画,从而就淡化、忽略了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忽视了情意、审美、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样一味的、单一的评价,相对忽略了学生在整个美术课堂发展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美术的活动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去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我们就要主动及时地调整学习的方向。学生上课能否做到认真听讲,学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能虚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考虑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是否能清晰地讲述自己的观点,明确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建议,表述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思路,能不能较好地了解他人意见并做积极的反应,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否有探究思考的过程。这些都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有利于检验我们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是我们对教学工作的自评。我们应该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找出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完成美术作业的习惯和同学相互合作的精神。了解学生个体进步的程度和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改变只用学习结果的优劣这一把尺子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做法,有些学生虽未完成好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要求,但他们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态度认真,表现积极主动,我们也要给予充分赞许和认可。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之前的美术课堂教学,由于大多时间不够,老师想给学生多点画画的时间,所以就简化了这一环节,评价方式趋于单一,评价语言也过于简单。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通常以“画得像不像”、“绘画技法好不好”为评价标准,或一味地以宽松的鼓励来评价学生的作业,这些都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偏离了美术学科的本质规律。因为这些并非评价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针对学生的作业,我们可以采用分数或等级,采用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互评或座谈等方式,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用细腻、成熟、完整、华丽是美,粗犷、幼稚、残缺、朴实也是美的现代审美观去评价学生作业,促进他们的个性在艺术创作中得到自然发展。在《变废为宝》一课中,有用绘画进行表现、创作的;也有用废旧材料进行设计、制作的,最后的作业展示环节,我要求学生先对自己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有的从材料的功能进行讲解,有的从创意上进行介绍,还有的从制作上进行展示……,接着再是同学互评,有学到更多知识的,也有提出改进意见的,我在一旁听着,有时候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生机勃勃。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我还注意了评价用语的改变,现在我多用“选出你最喜欢的画”,“你能改进他的创造吗”,让学生能有自己的个性审美取向,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合理评价,对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我们应专门设计“评价手册”。设置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表,记录学生在整堂课中的活动。建立美术档案袋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美术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我们还可以通过问卷式自我评价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进行即时评价等等。我们应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从评价的方法及技法上看,它不是定量的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新的课程评价鼓励个人思考,运用学生成长档案、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另外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其自我评价的地位与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是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不断完善。
美术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课堂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征询探讨,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我们的美术课堂将会是一片晴空。
⑶ 美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成功案例有那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在大家3年的悉心培育下也接出了丰硕的果实!2003年我校的学生参加宜宾市少儿艺术节,美术类获得了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0多个优秀奖;舞蹈类获得了2个二等奖,声乐类获得了1个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同年我校的节目《姥姥门前看大戏》,参加县两代会和春节晚会演出均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同时我也获得了“优秀编导”的荣誉;由于我在教学工作的突出表现和对校本课程开发所的成绩,同年我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我们带领学生参加宜宾是第一届少儿艺术考级活动,我校40多名学生参加,取得全部考核通过的优异成绩;同年我校又组织了一台“春天的微笑”专场文娱演出和美术书画作品展,我们的兴趣小组的同学又一次充当了生力军,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这一年又一因为我为学校在文艺工作方面做出的贡献我再一次获得 “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由我们的舞蹈兴趣小组同学参加的快板节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代表学校参加县上的文娱演出又获得了很好的评价!介于我在艺术教学造诣方面的不断提高,2004年我又代表县上参加了宜宾市美术赛课活动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所设计的教案也获得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由于我在对校本课程的不断研究和总结中我自身在艺术方面的素质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多次代表县上到北京、成都、重庆、宜宾等地演出,获得了很多锻炼自己和开阔眼界的机会。
3年来,我始终坚持不渝、一如既往的开展和研究着我们的校本课程,我感到“任重而道远”,在过去的时间里不能说已经有了多大的成功,但是小小的成绩却鼓舞了我继续将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让我看到了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道路上的盏盏明灯,我有信心把我们将来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出色,同时我也要感谢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育前线的工作者带来的和煦春风,它吹暖了我的心房,让我在我的教学岗位上寻找到了做教师的光荣和无限乐趣!
⑷ 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生成性
灵活应对生成 演绎课堂精彩——浅谈美术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性
摘 要:美术教学需要预设,它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生成基于预设,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它们是同一系统内两个既相互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范畴。教学是预设性和生成性有机的结合。美术教学只有通过精心预设,留有空间;师生互动,灵活应对;形成冲突,自觉建构,才能成为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和谐统一的过程。
关键词:预设 生成 和谐统一
一、问题的提出
预设是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美术教学同样应该是经过预设的。然而,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部分大力强调动态生成观的人认为对美术课教学的要求就是抛弃预设——灌输的模式,使教学完全依据学生的认知与习惯,不苛求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今天,如何正确处理好美术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就成为摆在广大一线美术教师面前必须理清的首要问题。
二、何为“预设”与“生成”
“预设”,它一般是指美术教学实施前,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预测或者假设。传统意义上的实施美术教学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形成活动,乃至教学的运行的一定程序部署等等,都属于预设的范畴。
新课程理念并不否认美术课教学过程是可以而且必须做出预设的、具有相对稳定程序的教学过程,“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封闭性” [1]。因此,教学需要预设,美术教学亦然。
“生成”,在教学活动中,通常是指学生进入教师的预设情景之后,由于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的不同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他们对情境的不同理解产生碰撞而随机出现的反馈信息,是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定计划,遵循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的非设计过程。
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强调课堂的生成,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预设有余而生成不足。的确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语),所以,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三、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姐妹,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为,不管“预设”也好, “生成”也罢,从哲学的角度看,它们是同一系统内两个既相互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范畴。它们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发展与提高,都要遵循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运动发展规律,偏离或撇开了这一客观规律的想法与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预设与生成在教学目标中的和谐统一。预设的美术教学目标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内在地包含了生成的要求。预设的教学目标,大多是美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拟定的;它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即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基本要求。而在实际美术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应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如果仅限于预设的目标,那教学势必异化为演一出“教案剧”。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生成性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预设和生成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统一。美术教学是一种过程,一种学生参与美术活动获得经验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以教学目标作为一种唤起性导引。它向学生提供面临的情境,为过程本身提供原则,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所有经验投入到情境中去。美术教学进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学过程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尽管在备课时,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预设学生在课堂上也许会发生的种种情况。但是,几十个学生性格、脾气、兴趣、情绪各不相同,课堂上很容易发生各种情况。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硬将学生已发生的事件纳入自己“理想”中预设的教学状况上去,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和教案进行教学活动,就像演课本剧一样生搬硬套。相反,教师若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那么课堂将充满生机和活力。所以教学过程需要预设,但不拘泥于预设,教学过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应该有机的结合、和谐统一。
预设和生成在教学时空中的和谐统一。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再是教案剧(预设)的演绎舞台。否则必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同时,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生成,则又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学烦琐累赘,从而缺乏课堂教学的效益。由此可见,预设和生成的教学空间要把握好一个度。以教学目标为例,有人认为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既然是生成的,就不能再有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无限放大生成比率的思想影响下,课堂教学必然会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成了一堆无序的简单连接和叠加。
预设和生成在教学有效性中的和谐统一。尽管课程改革已经深入推进,但美术教学还是常常出现表面上非常热闹,实际上学生无须动脑,造成了学习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的现象。究其原因,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课程专家崔允漷的所说:其一,教师缺乏目标意识,不知道课为什么要‘活’,只有当过程的‘活’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时,这种‘活’才有意义,才有效。否则只是一种‘课堂秀’,而不是课堂教学,结果‘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其二,错把学习方式的变化当作课改的唯一目标。尽管变革学习方式本身有时就是目的,如研究性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方式都是目的,方式本质上还是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为教学有效服务的。因此,在还没有弄清‘为什么教’或者‘教之后,学生到底得到什么’之前,就把所有预设和生成的课堂信息和资源囫囵吞枣的吸收,在教学中自然很容易造成教学的无效。
由此不难看出,美术课教学应成为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四、如何在实际的美术课教学中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理解了美术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后,我们在处理教学中实际问题时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精心预设,留有空间
精心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对美术教学进行预设的时候,要注意方案设计的弹性化,注意灵活运用。在美术课教学设计方面要将每节课具体要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恐龙的世界》时,预设学生一般不了解恐龙的知识,即便有学生知道,知道得也很少甚至不正确,就将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设计为由教师的讲解 来“传授”恐龙的知识。当教学中课堂生成与自己的预设大相径庭时,才发现学生对恐龙的知识了解的是如此之多,预设的教学流程被孩子们丰富的恐龙知识提前解决了。于是,课堂教学程序被新的生成信息所打乱,生成出的新空间又没有预设教学内容,教学出现了一节断层。由此可见,对目标的设定要有一个“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当然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给生成留足、留够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成更为彻底,更为完美。否则,再精美的预设也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
2.师生互动,灵活应对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精彩生成的重要方式。通过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变换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地位,建构民主开放的互动式教学是生成教学精彩的前提。在民主开放的互动式教学关系中,教学是非“注入式”的,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并经常主导某一时间的教学,它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2];教学过程更多地表现为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课程的创造者。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从而使教学常常打破教师预设的轨道和计划,体现出创造性、灵动性和不确定性。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雨沙沙》这一课时,预设学生通过相互语言的交流,就会描绘出一个下雨的场景,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学生只是用嘴说说,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更谈不上描绘出丰富的下雨场景了。教学的预设走进了低谷。这时,一位学生出乎意料的表演打破了这一困境:下雨了,小青蛙躲在了荷叶下。这位学生边说边做了个躲下去的动作。这一动作给了老师灵光性的启示,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生成信息,采用开放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创设不同雨的情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心目中的想法通过肢体语言表演出来。教师这一及时的捕捉,并加以利用,开发,重组,从而开展生成性地教学,取得了精彩有效的再生性教学效果(学生精彩的作品,表现出了下雨天各种生动的姿态)。由此不难看出,要想使美术课教学中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不被磨灭,学生有智慧的火花生成,也即美术课教学达到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改变原有单一教学方式就成了当务之急。
3.形成冲突,自我建构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一个事物能够纳入已建的图式,称为“同化”;反之,如果一个事物不能纳入自己原有的图式,就要调整改造已有的图式,称为“顺应”。主体能再现客体,客体符合主体结构,这种状态就是“平衡”。主客体之间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会有新状态。只有远离平衡,才可能通过新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新的图式,从而经过同化、顺应又达到新的平衡。“美术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美术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3]。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撕纸》一课时,通过一段师生互动交流,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引起学生的自我建构。这位教师课前在黑板上贴出许多由老师完成的撕纸作品,内容有动物、人物、植物,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等。师:课前同学们都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吗?生1:很美,很好看!生2:老师,我想问您是怎么做的?师:噢,你提的问题跟你自己一样,都很可爱,老师也想问大家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上来?生1:是剪的,它是剪纸。生2:对,是用剪刀剪的(有很多学生回答也是剪的)。教师又把准备好的剪纸作品挂在撕纸作品的旁边。师:现在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这些作品,看看老师又是怎样做出来的呢?生1:老师,它们不一样,我看出来了,后面挂的这些作品才是剪出来的。生2:老师,我也看出来了,前面的那些作品和剪出来的不同!(产生感觉上的不平衡,形成认识冲突)这时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都说是撕出来的作品。师:对,这是一种观察的方法。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可以用另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体作比较,来发现这个物体的一些特征。由此可见,教学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理想的环境,引起学生自我认识的不平衡,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以达到美术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性。
(此文发表于《少儿美术》2009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277页。
[2]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3]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著《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87页。
⑸ 有没有比较好的关于初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教学案例、思路或者视频什么的网站
案例如下: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谜语导入:扁扁舌,尖尖嘴,要说话,先喝水。——谜底:钢笔
(二)引导分析、讲授新知
1.出示图片欣赏各种个样的笔(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签字笔)引导学生总结笔的外形特点?细长型圆柱。笔的材质?木质、塑料、钢的等。笔的主要功能?(书写)
2.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上的笔(外观与功能)
(1)这支笔设计的为什么上粗下细?(美观,下边细更容易抓握。)
(2)想想握笔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设计?(防滑,材质软)
(3)你知道这支笔的笔身为什么要有回凹变化吗?它有什么作用?(抓握舒适,符合人体工程学)
(4)这支笔会发光,你知道有什么作用吗?(夜晚书写)
通过师生问答环节,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笔的功能的多样性。一支成功的笔的设计不仅要满足良好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具备美观的造型。
3.请学生将手中的笔拆一拆,同桌互相分享观察到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笔的组成部分:笔帽、笔筒、笔芯、笔头。并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演示,加深印象。
4.教师出示有创意的笔的图片和学生作品,问同学喜欢哪个?为什么(多功能、美观、实用)
5.出示教师设计的一款笔的设计图纸,并结合示范讲解设计步骤方法:构思功能及造型、绘制草图、搭配颜色、细节标注(每个部分的尺寸,材质、用途),创作完成后需写150字的设计说明,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注意设计图纸构图美观。
(三)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作业要求:1、设计一支使用功能良好、造型美观有创意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