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钢琴教学渗透教育目的

钢琴教学渗透教育目的

发布时间:2021-02-18 03:55:43

⑴ 钢琴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前国内的钢琴大多采用车尔尼系列教材,辅之与巴赫,民族音乐回,世界名曲等。

争取答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完成基本的技术训练,达到八级弹奏水平。

有一套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钢琴基础教程》(四本)。书中所用教学材料,反映了我国目前主流教学思想,目地和要求。

⑵ 如何开展城镇学生的艺术教育活动

一、在教学目的上,强调开展各式的艺术活动,提高其人文素养
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言,相对来说又有不同的目标。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教学目的上,要更加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各式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
1、开展完整的艺术活动
艺术能力形成于完整的艺术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感知和接受艺术大师和同学们的作品,从中得到启发和创新,在反思中学生会梳理自己对作品的感知,从而加深对自己情感的体验,还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找到不足,形成进一步完善自己创作的冲动。
2、开展生动有趣的游戏性艺术活动,
艺术与游戏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都需要极丰富的想像力和自由创造。艺术课程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艺术的魅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受其生理及心理特点的影响,在对其进行艺术教育时,开展生动有趣的游戏型艺术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中在趣味的游戏中感知艺术,使每个学生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轻松、快乐、自由的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完全进入一种审美的状态,使其感情得到真诚的流露。
如:在教授西班牙儿童歌曲《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时,待学生熟悉歌词后,让学生按照歌曲中的节奏,边拍手边以儿歌的形式读出歌词。等学完这首歌曲后,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把歌曲中各种小动物的动作表演出来,边游戏,边拍手,边模仿,边习唱,让每一个孩子都大胆参与,这个办法不仅可以使同学们都兴奋起来,真正投入课堂中,还可以让小部分唱不好的同学同样置身于音乐的殿堂中。
二、 在教学方式上,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艺术能力
1、 挖掘渗透点,一科切入,兼及数科
把各科教材中的艺术教育因素进行梳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艺术欣赏水平进行排列,初步构建出各科艺术教育渗透序列,再兼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性学科,达到综合艺术教学。如在教学《月光曲》这一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欣赏优美的钢琴曲,用心感受,伴随着优美的曲子,学生会悦其耳,激其心,从而达到开发其智力的目的。
2、 找结合点,多科综合
为了实现和发展学生在艺术表现、艺术创造上的愿望和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完美结合,我们可以结合本学期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的时间,与学生一起选择、构思,开展以班为单位的音乐剧、书画展、工艺比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在这种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大胆地进行艺术想像和创作,积极投身于艺术活动之中,同时鼓励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发挥群体力量,对艺术作深入的探索。
三、在教学内容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艺术课程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两类:就其艺术门类上分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学科,其着眼点在于帮助学生在各种艺术心理能力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促进听觉、视觉、形体、言语这四大能力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互为补充的完整艺术心理结构和综合艺术能力;从学科内容上分为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不应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方面,在学生掌握一些艺术技能的同时,要让他们全方位地接触艺术,熟悉艺术的发展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从而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
四、在评价方式上,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艺术课程在关注对学生艺术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以及整体艺术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估的同时,还强调对学生通过艺术的学习,在文化修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养上获得发展的评价。
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注重从学生的整体发展,以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为出发点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艺术学习不追求结果的一致,更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想像力、创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倡导个性化的艺术学习方式,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艺术评价时,更应关注对不同差异学生学习过程与个性发展的评价,不同差异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直接、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变化,教师只有及时针对这种变化或问题,给以及时的评价、反馈,才会更有利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发展动向,使生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促使其艺术能力的发展。
五、 在教学环境上,利用学校各种文化资源,延伸艺术课堂
学校要多方位,多渠道的通过实体、舆论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构成客观环境氛围,为学生艺术能力、人文素养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网络系统,创造性的,富有特色地开展综合艺术教育。
1、 美化校园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环境的美观是由于天然的和人造的景物的和谐造成的,这种和谐唤起人们欢乐的情感。”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与学校中的一切息息想关,学校的园景培养着学生欣赏自然美与劳动美的情感。一个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的人不大可能随地扔纸屑、随地吐痰。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学的同时,不要忘记大自然的娇美。所以要净化、绿化校园,栽花、种草、植树,使校园春有花,夏有树,秋有果,冬有青。使校园园林化,怡人化,艺术化,让学生时时受到美的熏陶。
2、 建设校园文化环境
让学生在空气中感受音乐,利用课前、课余定期播放儿童歌曲,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受到音乐的熏陶;充分利用校园内及教室内的报栏、壁报,张挂艺术家们的画像、佳作,开辟艺术长廊,展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每天一走进校园就感到自己走进艺术的天地;作为老师,要具有教学素质美,教学气质美,教学语言美和教学仪态美。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科学地、创造地利用各种方式渗透艺术教育,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健全人格,成为智慧的人。

⑶ 浅谈音乐课堂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优良的品质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仿佛是体内流淌的血液,有着它自己的运行轨道和方内向。但是优良的品容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和塑造,这就无可厚非地关系到了德育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⑷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伴随着音乐新课程的诞生,音乐课堂随之发生了变化。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新课程使我们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新课改倡导课堂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策略,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利用音乐学习引入生活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为丰富的、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独立自主、主动。自主学习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地点和时间上的自由选择,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成果。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因此诱发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师首要任务。并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没有合作,音乐就不能产生和存在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把握时机激励学生多参与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音乐剧<<鱼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一课我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及提示,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以合作学习小组形式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的协调能力。如上欣赏课是全班同学集体静听,听后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表演。 在一堂课例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运用最简单手段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收获与乐趣。所以把握好合作时机是提高音乐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途径。 探究式音乐教学是指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以教材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对象,自主确认和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信息,寻求解决方法,进行即兴式的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 对于音乐课堂来讲,"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是在音乐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满足学生表演的欲望,使学生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运用。由于我的课堂上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主动的参与,积极参与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并且师生能像朋友一样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分享大家的想法,交流大家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使音乐课变得丰富多样,更充实,更有活力。从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音乐认识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幻想思维,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的感知的过程变的容易,触景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情境,是根据音乐旋律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情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的情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艺术学习是人们不断的丰富和提高,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操。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从中建立起对自己,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从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的介入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觉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试听效果好等许多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与辅助教学代替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音乐课堂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表现能力。 由于我们是山区学校各个方面教学设备及条件有限,但我还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远程教育,以及上网搜索一些相关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画面,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堂管理三个层次,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形式,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的使用合理的评价形式。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一句鼓励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和欣赏,都能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如你真棒、你真机灵、你很勇敢、你演得真好等等,作为音乐老师,我抓住每一个契机,及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赞扬。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使学生能享受音乐、体验和表现音乐的喜悦。 通过课堂教学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和实效:如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法多样化了。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关键。

⑸ 什么是渗透性的音乐教育活动

音乐对于启迪幼儿心智、健全幼儿人格有积极作用。

渗透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指:
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将音乐融入其中,渐进地、慢慢地渗透到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环境中,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⑹ 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开题报告

在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①我们在谈论音乐文化的时候必然要谈及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以便从根本上认识音乐文化到底何谓多元以及怎样实现多元。
一、认识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把握音乐多元文化的关键
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一提外国音乐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欧洲音乐,包括很多学生也认为欧洲音乐就是比较发达一些、时髦一些,或者通俗音乐比较现代一些。但是一说到亚非拉音乐学生们就会认为它很“土”,不能把其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不能平等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对亚非拉音乐文化的偏见。艺术不像科学那样新旧更替迅速。有些艺术品个性极强,不可代替,不同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群众基础或者文化圈而存在,总是倾向于多元化的发展。音乐艺术价值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民族性或国际性的强弱,而是取决于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的高低。那种认为只有世界性好或只有民族性好的观点,都否定了多元化所取得的成就,硬把自己的爱好说成是真理,而把别人的爱好说成是错误。著名的音乐学理论家洛秦在《音乐与文化》一书中,强调指出的:“抽象、普遍、理性的启蒙人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中:认识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观念的人、意识的人,而且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具体的、不能复制的。人类的各种文化,社会和民族没有价值上的差别,只是观念、行为和由之产生的具体物品不同:音乐中体现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乐。”② 音乐文化包含了一种其他文化与艺术不可替代的形式,包含其他物质不可构建的思维基础。它一方面具有可操作性,有实实在在的音乐基本要素,具有形象的表现内容和理智的控制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超越时空与语言界限,让人轻易接受,而不像文字、语言那么复杂,要通过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得以接受。所以它是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各团体组织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交流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工具。
二、如何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进行多元文化渗透
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在《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一文中指出“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的一部分,它正是以它独特的民族特点是否浓烈,以及是否具有高度的艺术造诣,而在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中占有一个独特的、突出的、抑或一般的位置。现代科技、传媒以及国际交往已得到空前发展的今天,正如柯达伊早在半个世纪前已经指出过‘世界正日益开放,只与单一一个民族有关的艺术,已变得没有意义。’”③因此,在音乐的民族性始终不渝地永葆青春的同时,音乐也正日益国际化、洲际化、文化际化及世界化。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无不建筑在它自己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而在这同时,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也日益把其他民族的音乐包
括进来,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音乐教育的发达和自己民族音乐的繁荣昌盛。因此,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主导——教师应当有种强烈的自主意识,加强自身多元音乐文化修养的建立,以开拓的视野,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优秀的世界音乐文化,对学生进行多元音乐文化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教师自身多元音乐文化修养的建立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结成的大家庭,任何一个民族系统中的优秀音乐都是具有中华民族性的,尽管它不包括中华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的全部外延。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疆域,丰富的音乐品种,有民间歌曲、曲艺、戏曲、舞蹈音乐和民族民间器乐等等。在多元化民族中有着多元化的音乐存在样式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音乐特性。19世纪的西方民族乐派,实际上就是国家乐派,它们也是多元化的民族性。全人类的音乐文化就是由不同国家的音乐构成的,各国之间的音乐关系也是多元化的,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多元化。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把握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时代各自的音乐特征,不论是在横向还是在纵向都能信手拈来,从音乐的形式、风格、文化构成上了解多元的音乐文化。例如同处在古典主义时期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伟大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的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一听便泾渭分明。海顿的音乐有着沉稳和宁静,即使有了怨气也不过是用突强的和弦吓唬吓唬打瞌睡的贵妇人们(惊愕交响曲);莫扎特的音乐则充分显示着灵气和天分,虽然在骨子里他是一个“叛逆”者,不忍封建主教的呵斥与侮辱,毅然同其决裂,但是在他的音乐却时时处处“清泉石上流”般的透彻,罗曼?罗兰称莫扎特的音乐是含着眼泪的微笑;贝多芬却是一个以音乐作为为受迫害阶级呐喊的武器,“从绝望到斗争,从斗争到胜利,从胜利到欢乐”,因此他的音乐中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期望人类的理想世界一定会变为现实,一定会到来。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要想把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巨子星座的音乐解释清楚,不了解作曲家成长的经历和社会背景的话,恐怕只是探其皮毛,无法真正洞析三位大师作品的深刻内涵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作曲家音乐风格的差异是音乐历史长河中的同一时期的多元化音乐的代表之一。
再如,笔者曾经看到一节优秀的示范课——《妈妈的歌》,纵观整节课内容充实,主题鲜明,选材新颖,特别是在采用了多个国家、多个民族、多个体裁和多个形式的摇篮曲,使得同学们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的同时又感受到了多元音乐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课上老师没有走传统的路线,练声,教唱,而是通过两张照片作为导入,背景音乐是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震撼心灵,感受母爱。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连续欣赏了地中海、巴西、非洲和法兰西四个国家的摇篮曲片段,使学生开拓了视野,感受了色彩丰富、原汁原味的各国摇篮曲,体会全人类父母对孩子的爱心。第三部分是摇篮曲与母爱,第四部分是摇篮曲的特点,第五部分选用了五首合唱摇篮曲有日本的,有柴可夫斯基《暴风雨中的摇篮曲》,有东北摇篮曲,有藏族和土家族摇篮曲,让学生自己挑选感受和体会艺术摇篮曲的优美意境和深邃情感。第六部分是器乐摇篮曲勃拉姆斯弦乐《摇篮曲》,豪塞管弦乐《摇篮曲》和格里格钢琴《摇篮曲》,既让学生了解了摇篮曲的器乐形式,又进一步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第七部分是学唱布拉姆斯的《摇篮曲》,第八部分是选择欣赏现代摇篮曲,选用了苏小明的《军港之夜》、罗大佑的《摇篮曲》、动力火车的《摇篮曲》和美国“民谣四兄弟”的《绿野》,充分让学生了解用摇篮曲的形式可以抒发各种深沉、温柔、细腻的情感,感受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最后一部分是给母亲的电子贺卡。可见,作为一个课
279
大大 众 文 艺
平面构成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应用和转换训练
牛建琳 伍立峰 (苏州科技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摘要: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近年来在其是否适用于现代教学的意见上出现了分歧,其中主张废弃或者内容修订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对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满意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与后续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理解往往非常模糊,对于平面构成内容的纯理性、冷抽象思维不能适应,感觉学习起来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运用一种逆向思维进行的转换训练,为这些在设计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帮助。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练习不仅能有效完成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后续的包装设计,VI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平面构成;基础性;逆向思维
Abstract: Two Dimensional Composition is a required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art design. There is disputation on whether it is suitable for a modern teaching. Those who propose that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shall be discarded or revised are mainly not content of the class teaching effect. The protruding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no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a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followed up. Most students can not adapt to such thinking patterns as pure reasoning and cold abstraction. They think such a class is too bore to stud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 train of reversal thinking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those freshmen in art design, and will contribute a lot the teaching of such a course. We believe that the practical training in reversal thinking will also be very helpful for other courses such as packing design, VI design, book design and poster design.
Key words: Two Dimensional Composition; fundmental; reversal thinking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平面形态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平面构成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下半学期。众所周知,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有效学习对后续的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平面构成课的学习,学生对平面设计中元素组合规律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再加上积极的设计实践,在平面的整体审美和创造能力方面,肯定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高。不同的专业对平面构成的基础性要求也是稍有差别的,本文主要探讨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平面构成课程的特点。
一、必须要积极面对和正确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积极面对一个问题,即学生对于平面构成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理解不够的问题。因为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历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平面构成课程中。以前,笔者曾在课前准备很多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平面设计中元素排列组合的奥妙和技巧,意在引出平面构成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这些图形和文字在学生眼里既陌生又不乏吸引力。但其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欣赏完图片后的确很兴奋,但却没能和平面构成产生多少联系。虽然我一再提示他们这些平面设计中元素的点、线、面排列构思如何精妙,但构成的基础性意义就在一阵唏嘘和惊叹声中被搁浅了。所以,单单靠学生自己结合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等的应用,去理解平面构成的基础性作用,其效果一般都比较差。原因之一,一年级的大学生对于专业设计的理解很片面尚不具备综合把握的能力,这样做的后果会导致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的误解,增加其对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负担和学习难度;原因之二,在于平面构成是一种纯粹性构成,其特点是运用纯理性和抽象思维较多,这种思维方式与注重感性思维方式的专业设计相距甚远。现在市面上一再出现的所谓新编平面构成教材,其内容与传统平面构成内容相比有的删减幅度太大,有的甚至与图形设计,招贴设计随意混淆,为了避开冷抽象的思维方法而痛失平面构成体系的精华部分,显然是不可取的。基于的工作。在青少年的音乐生活中审美趣味的形成直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模仿是下意识的、自发的。因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准确的审美评价。从这一方面来看,尤其需要教师以健康的审美观来加以引导,我们既要把关定向,不能听任其自流发展,又不能采取说教、训斥等简单的做法,而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引导、疏导的方法和措施,使青少年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审美能力得到提高。⑤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我们在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了解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优秀民族音乐。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有一个健康的审美观,开放型的思维方式,放眼世界和了解世界,并学会理解、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树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注释: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1年,艺术教育司②洛秦著《音乐与文化》,西冷印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13页
③廖乃雄 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 《音乐教育》 2000年第4期
④罗小平 著 从文化学角度谈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音乐研究》1995年第3期
五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平面构成作为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是研究二维空间造型要素以及造型要素间排列、组合规律的课程,堂的导演者的教师,如果没有广阔的视野和不具备多元思维,怎能把一堂音乐可上得如此生动、扣人心弦呢?
当然,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都是我们音乐教育肥沃的土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既不能一味地走民族路线,也不能过多地走古典路线,而是放眼纵横,加强自身多元文化底蕴,以丰富的音乐资源和营养,培养出更多“有文化的” 高素质人才。
(二)对学生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审美趣味是人们对某些审美对象的兴趣、喜爱与选择。它是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审美定向。音乐的审美趣味一方面可以涉及主体对各种音乐体裁、风格、流派、乐器与表演形式的不同兴趣;另一方面,也因主体音乐价值观的不同,会存在高尚情趣与低下的兴趣、积极的倾向于消极的态度、多元化的选择与单一的挑选,相对的爱好与绝对的偏爱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身上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就交汇着中西文化大系统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又涉及传统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则是欧洲 ,尤其是法国印象派音乐文化的熏陶。冼星海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大量吸取、溶化异质文化的动律与气势,对他崇尚壮美,追求新颖,丰富的艺术美等审美兴趣、爱好,有重要影响,使其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现今的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音乐欣赏对象是快餐式的流行音乐,有的甚至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但是他们不知道这类作品中有一些是不适合他们的,有的是对他们有害的。要使学生分清流行音乐的良莠,主动并热爱高雅音乐,必须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这是一项艰难而又富有意义

⑺ 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非常注重“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音乐课程应“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穆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可见,在新课标下的音乐学科教学改革,非常重视在教学中对美育教育的渗透。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呢?下面笔者就《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体会为例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http://wenku..com/link?url=xdCem51a4-Xfteooitjh65XaR-bGVOHFy-bOMi10pKvPS49TpFmohJBj-LxzVVhcjpfrnxcuGlE_

⑻ 怎样将音乐学科渗透到德育教育当中

道德最核心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尊重生命,包括自己、他人以及所有有生命的物种;一是有德,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底线。如何能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并且发扬光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一、在教学歌曲中渗透德育[本文转自:www.dylw.net]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带动学生的情感,涤荡学生的心灵。所以,在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我都和同组的老师进行教材梳理,哪些歌曲中渗透了德育,哪些是偏向于专业知识的。因为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性地去收集资源,并且在教学中把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放在音乐教育的突出位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比如在学唱《共产儿童团团歌》《卖报歌》这样的歌曲时,针对现在的孩子对过去抗战时期的历史和解放斗争的历史了解甚少的现状,结合图片,介绍背景,学生不仅很容易地了解当时的中国,而且对理解歌曲很有帮助。在教《卖报歌》时,学生问我:“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要上街卖报,他们不上学吗?”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旧中国上海报童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让学生对报童的苦难生活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通过这首歌的学唱,激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强烈热爱。歌曲学会后,我又让学生用表情、动作表演当年卖报小朋友上街卖报纸的情景,学生边跳边唱创编表演歌曲,深切地感受了报童的苦难生活,从而树立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二、在音乐的欣赏中渗透德育[本文转自:www.dylw.net]
在音乐教学中,德育不仅能渗透在歌曲的教学中,更能渗透在欣赏教学中。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让学生在反复聆听后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所以,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抛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欣赏曲目,学生这样有目的的聆听,会达到良好的欣赏效果。
比如:在二年级音乐欣赏课中有一个曲子叫《小狗圆舞曲》,歌曲的旋律很快,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想象小狗在干什么。当听完歌曲时,学生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当让他们说到表现小狗怎样的形象时,他们纷纷用上了可爱、调皮这样的词语。学生都喜欢小动物,于是再次聆听曲目,让学生感受小狗调皮的样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最后让学生说说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小狗。学生纷纷畅谈,说出自己是怎样爱护小动物的,决心以后怎么样去做。一节课下来不仅轻松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成功地渗透了保护小动物的思想,渗透了德育教育。
三、在音乐体验活动中学会合作
在我们的德育范畴中,经常提到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关爱他人,这也是德育的一个内容。教师不仅要注重渗透德育,还要注重让学生将德育内容实践于生活中,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来达到教学目标,因为音乐课本身是快乐的,大家要配合的。所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并且懂得团结友爱、共同进步。比如:在教授《打花巴掌》和《理发师》这样的课程时,在创编和表现音乐的环节,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怎样与同伴合作,才能把手拍好、表现好。怎样对待顾客才能成为一名好的理发师,这样学生在整个互动、配合的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参与了活动,更多的是懂得了怎样与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唱歌,还是欣赏,都应该将德育寓于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既学习了音乐知识、开阔了音乐视野,又得到了品德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真正发挥了音乐学科特有的思想教育作用。

阅读全文

与钢琴教学渗透教育目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