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是怎么下降的
如果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开始算起,世界上的大学已经诞生了接近一千年,但研究型大学的提法却是相当晚近的事情。近年来,国内大学纷纷提出以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为发展建设目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研究型大学却莫衷一是,由此也造成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我认为,这些认识可能正在损害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大学。
第一个认识误区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科研而非教学,或者说科研是第一位的,教学是第二位的。
据说,这一认识以美国研究型大学为参照物。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这些蜚声世界的一流学府,无一不是凭借其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科研成果而傲视全球。每一所大学所拥有的诺贝尔奖得主,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总和还要多。更深远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近代德国。在洪堡等人的领导下,以科学研究为首要任务的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等迅速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学府,并直接影响了美国大学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大学如果想在21世纪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俱乐部,就必须拥有若干项在全球领先的科研成果。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科研置于学校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和核心位置。在这一办学思想指引下,教师的聘用、晋升和淘汰,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学科的生存与发展,无一不和相应的科研成果相挂钩。特别是物质、金钱和待遇的直接刺激,使中国大学逐步演变成了一个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的生产企业,教师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变成了被体制内在驱动的高度紧张的发文机器。其结果,除了制造出大量无人引用的论文而自我陶醉之外,并不能为大学的学术声誉带来多少正向影响。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前些年某985高校创立的“工分制业绩考核制度”,它将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量(主要是科研成果)折算成“工分”,以此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并决定其收入和待遇。该大学迅速成为中国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大学,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但并未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一流大学。
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是,伴随着科研成为中心工作,教学被迅速边缘化。教师虽然名为“教”师,但没有人会在教学工作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因为教学在决定他生活中所有最重要的事务上不发生作用,只不过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而已。因此,在课堂上通过朗读教材消耗完必要的50分钟后,教师会立刻离开教室,没有时间再去和学生沟通交流,对他们进行培养指导。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越多,被占用掉的用于“挣工分”的时间相应就越少。为了最大化“挣工分”的时间,就必须最小化指导学生的时间。这和教师的责任、良心和职业道德毫无关系,完全是人在某种制度下的理性选择。教学由此变成了科研的附庸。
然而,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是因为这里有教师和学生,有教学活动。如果没有了学生和教学,就不需要大学,只需要有科研机构就可以了。如果只是追求科研成果的产出,它们同样可以做出第一流的成果。大学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教育,在于培养人才。大学里的科研之所以有价值,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对人才培养有价值,同时,教学反过来又促进了科研的发展。因此,对于大学来说,不是教学要为科研服务,而是科研要为教学服务。
第二个认识误区是,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或者说,研究生数量要超过本科生数量。
这个认识同样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私立研究型大学为参照物。的确,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这些蜚声世界的一流学府,无不拥有强大的研究生院,其研究生数量也普遍多于本科生。然而,这只是一个结果,而且是仅就私立研究型大学而言,公立研究型大学就不是这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是私立大学的教授在科研工作中需要大量的助手,研究生由于使用成本低廉的优势成为不二选择。再加上美国私立大学研究生院的声誉,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成本低,效益好,由此诞生了世界上最富有效率的科研生产机制。同时,美国私立大学的本科教育是高度精英化的教育,其规模必然是小的。事实上,美国最好的本科学院的规模都很小,但是培养质量很高。这是私立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生数量的根本原因。但公立大学恰好与此相反。它的使命首先是为州内的纳税人服务,提高本州人民的素质,因此,它必须要招收足够规模的本科生以满足本州人民对本科教育的需求,研究生的数量反而不一定大。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型大学之一,但由于它是公立大学,因此本科生有25000多人,但研究生只有10000多人,不到本科生的一半。与之相比,哈佛大学的研究生有14000多人,而本科生只有6000多人,研究生是本科生的两倍多。
目前,中国大学普遍形成了一个公式:研究型大学=强大的研究生院=研究生数量多于本科生数量。在经历了多年的本科生扩招之后,开始大规模扩招研究生。在很短的时间里,研究生数量远远超过了本科生数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固然是一个方面,但上述认识上的误区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这一办学思想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出现严重下滑,从而损害了中国本土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大学是一个统一体,其资源是有限的。研究生规模过大,必然会占用本科生本来应该享有的教育资源,导致本科生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教学被边缘化,使得教师更加不重视本科生教学。如果要排序的话,在教师心目中,科研是第一位的;因为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助手,教师不得不对研究生进行悉心指导,否则会直接损害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研究生教学又排在本科生教学之前。在这种逻辑下,本科生教学被置于最次要的地位,学生实际上处于放养状态。今天,当人们在不断抱怨本科生就业压力大,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研究生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时,却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因为没有科研的压力,研究生数量极少,因此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本科生教学上,从而保证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对于本科生来说,一方面,高考前的大规模重复性训练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处于放松状态;另一方面,因为整个社会不重视本科生教育而重视研究生学历,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考虑的主要不是如何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是怎样努力去找到一个好工作,或者从一开始就准备考研或出国。由于不受重视的本科课程并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再加上本科课程的成绩在报考研究生中并不起作用——保送研究生是一个例外,但能够获得保送的毕竟是少数——考研分数才是最关键的,学生对课程的态度自然也不认真,只要修满学分,考试及格即可。至于一门课程究竟在学生的教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能够给学生带来多少有益的帮助,并没有人去认真关心。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并不知名的学校的学生可以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获得很高的分数,却不具备实际的研究能力,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和人们的预期相反,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的结果并没有相应提高研究型大学的研究质量,反而降低了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一方面,规模扩大以后,教授实际上无力指导如此规模的研究生,导致质量下滑;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是高度专业化的教育,适应性相对较弱,社会实际上也吸收不了如此规模的专业化人员,导致人们对研究生的评价进一步降低。教育是一个统一的、相互影响的整体。片面强调了某一方面,将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社会过于强调研究生学历的结果,使得教育过程变成了一个不断为更高阶段的考试进行准备的过程,却丧失了教育本应具有的基本功能。当教育变成了考试的时候,每个人都在经历考试的过程,却没有因此而受到更好的教育,实现更大的进步,这也许是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上述两种认识的效应交织在一起,正在损害中国大学的长远竞争力。实际上,中国大学之所以特别重视科研和研究生教育而忽视本科生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最容易在短期内显现标志性成果,可以用显著增长的数字变化来展示发展成果,但本科生教学是最费力不讨好的工作。费了很大的劲儿,投入了很多资源,却看不出有什么新的思想、创新之处和标志性成果,学生还不见得一定会赞同——因为他们可能需要相应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正如洪堡所预言的那样,大学的伟大功效须在25年后方能看到。办大学本来就不是当官。当官可以追求短期的政绩,办大学只能依靠良心,去扎扎实实地做应该做的事情。
和中国大学恰恰相反,综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对本科生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在芝加哥大学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科研和教学之间,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的争论,但最终形成的结论都是教学是第一位的;本科生是第一位的,二者统一起来,就是本科生教学是第一位的。
为什么美国研究型大学反而把本科生教学摆在第一位呢?因为他们认为,本科生教育是博雅教育,是培养、塑造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必须在这一阶段把自己的价值观植
② 现今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教学质量是否有所下降,原因为何
近日,关于“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下降”的讨论再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不是一个新话题。自上世纪末大学扩招以来,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这似乎不只是用人机构的评价,就连学生自己,底气恐怕也不足,不知道自己在大学里到底学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然而,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下降了吗?答案必须建立在一系列实证研究基础之上,至少要提出诸如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什么,测算的数据是什么,以及统计分析结果的含义是什么,等等关键性问题。缺乏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只是凭感觉就得出“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下降”的结论,不仅草率,也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积累。
但有时候感觉也的确反映了部分事实。一方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不得不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不断推迟就业的时间节点;另一方面,用人机构迫切需要各类人才,但放眼望去,几无可用之人,寻找合适的员工变得越来越困难。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之间的矛盾——尤其是结构性矛盾——正在加剧。
这说明大学的产品——本科毕业生——没有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至少没有充分满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除了快速扩招,盲目扩大规模和大学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方式等原因之外,至少还有三个更为根本性的弊端——我称之为“刻舟求剑”“陪太子读书”和“纸上谈兵”——正在严重影响中国大学的教育质量。如果不能克服这些弊端,建立起全新的教育模式,大学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就是一句空话。
弊端一: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是指当前本科教育严重滞后于外部世界的快速发展。从国际来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正在引领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浪潮,互联网以及其他新兴技术开始颠覆整个传统社会的结构和运行;从国内来看,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正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技术变化的速率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使得19世纪以来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教育体系遇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它根本跟不上步伐。正如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罗森堡所说:“不要成长为一个专才,因为工作会变。当下科技的脚步变化太快,专才会无所适从。”
更大的麻烦在于,20年后,世界也许会变成一个用我们今天的知识和眼光所根本无法理解的世界。那时候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可能和今天的完全不同。这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将不再可能从已有的“知识储备箱”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只能根据新的变化了的情况,通过合作和协调,共同解决面临的难题甚至是危机。这就要求大学教育必须要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专业化教学模式,而建立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合作精神,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的教育模式。
然而,自1952年按照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相应建立起以高度专业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体系以来,专业化思想就在中国大学里根深蒂固。不只是大学,社会的认识也大体如此。如果学生不学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性技术,就像南方人没吃米饭一样,心里没底儿。大学抛弃了古代中国教育中“重道不重术”的优良传统,正在退化为职业技术培训所——不是说职业技术培训所不重要,而是它们和大学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使得通识教育的推行在大学里往往会遭到强烈反对,分外艰难。一个危险性的信号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面对变化速度如此之快的外部世界,学生在大学里接受的专业化训练程度越高,毕业之后适应、调整、转化的余地可能就越小,就好像那个在船舷上刻下记号的楚国人一样,又怎么可能找到自己的剑呢?
弊端二:陪太子读书
“陪太子读书”是指大学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现象严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我们还没有想清楚。按照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大学是由各个专业院系组成的。它们是大学里的“诸侯”,有各自的特殊利益,未必和大学的整体利益相一致。院系的管理者和教师,最关心的是专业教育。这不仅因为这是他们的偏好,也是其利益所在。由于长期专业训练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容易习惯性地按照培养专业科研人员的思路和模式去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就像其老师曾经做过的一样——力图使每一个学生的专业基础更扎实,专业能力更强。实际上,这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而不是本科生的培养模式。
但问题在于,不是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学生未来都想从事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社会也不需要所有大学毕业生都从事科研工作。更显著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学生不想也不会从事科研工作,同时,社会所能够提供的科研就业岗位非常有限。统计数据显示,各专业本科毕业生最终从事本专业科研工作的比例不超过10%。即使在科研领域内部,根据一项对近年来诺贝尔奖得主所学专业的研究,大约85%的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也不是生物学专业毕业的。既然90%以上的人毕业后都不会从事专业科研工作,为什么要按照培养不到10%的科研人员的模式去组织本科教学呢?大学和院系为什么要把全部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不足10%的人身上呢?为什么要让超过90%的学生成为不足10%的学生的“陪读”呢?这不是巨大的浪费吗?看来,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应当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将学校的大部分本科教育资源按照不是培养专业科研人员的方式投入到超过90%的学生身上,而将小部分资源按照培养专业科研人员的方式投入到不足10%的学生身上,各尽所长,各得其所。
历史上,美国顶尖大学也曾出现过类似的争议:本科教育应当采取和研究生教育同样的模式吗?大学所要招收和培养的学生,到底是以成为学者、科学家、大学教师或研究博士为目标,还是成为未来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的领导者?如果是前者,招生时就应当尽可能挑选那些学业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如果是后者,招生时除了要考虑学业成绩之外,还必须参考那些对于取得成功而言更为关键性的素质:动机、热情、坚韧、道德责任感和社会活动参与能力,等等。20世纪60年代,当美国受到苏联航天科技最强有力的挑战,对科技人员的需求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时,对此的争议也达到了白热化的顶点。但即使在那时,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斯坦福等最顶尖的私立大学也没有选择前者,而是坚定地以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导者为大学的根本使命。后来的事实证明,它们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本科阶段,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热情、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度、洞察力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等等。对于今天的大学教育而言,这是更为基本的挑战,也是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当学生走出校门时,大学给予学生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毕业证书、成绩单,还是别的东西?我曾经请几位大公司的CEO列出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素质,其中重合度最高的是:人品好、身体好、人缘好和想法多。至于大学和学生所最看重的考试成绩、英语熟练程度和艺术特长等,他们根本就不在意。面对如此之大的差异,大学又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去满足用人机构的这些需求呢?
弊端三: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指的是书本理论知识——许多实际上已经过时——过多,缺乏与实践生活的系统性联系。学生背诵了大量用来应付考试的理论、名词和术语,却缺少对真实世界的认知、理解和同情,甚至漠不关心。以经济学教育为例,许多学生对帕累托改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勒拿指数和精炼贝叶斯均衡等模型和术语滚瓜烂熟,却看不懂一张基本的企业财务报表,这不是令人奇怪的现象吗?一学期18周的教学计划中,至少有17周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学生又怎么可能有机会了解到真实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脱离实际的教学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只会根据现成的理论、知识和数据去做外围性的辅助工作,却很难独辟蹊径、无中生有地进行开创性的领导工作。学生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但提不出独创性的思想、方法和模式,一旦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或危机,则茫然不知所措。这是中国社会缺乏自主创新成果的根源,也是面对重大灾害时行动效率低下、损失巨大的重要原因。的确,在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很快把欧美的新东西引入国内,甚至因为中国市场的广大而取得比欧美国家更大的成功和商业利益,但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能提出一个全新的东西——比如Google、Uber、Twitter,等等——让欧美发达国家来模仿中国呢?
美国顶尖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千方百计提供各种机会,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以MIT(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它的核心理念是“关心真实的科技与世界”。教授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稀奇古怪的想法,并动手把它做出来。有时候,教授会把学生丢到印度一个穷乡僻壤中,在没有网络、没有数据、没有资料、没有任何前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研究真实的事件和问题。有趣的是,美国顶尖大学的课堂对笛福笔下的鲁滨孙特别感兴趣,常常要求学生设想如果自己处在鲁滨孙的环境下,应当怎样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许多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的理论就是从对鲁滨孙的讨论开始的。
因此,和“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下降了吗”相比,更有价值的问题也许是,每一所大学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反思如何改善自己的本科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这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毕竟,在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如果你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他可以“用脚投票”,选择自己满意的教育。社会机构也是一样。
③ 1.您认为目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局采取哪些措施改变目前的现状 2.你对
1 社会大环境的负面效应。学校教育一周的效果,在周末两天就会被上网,玩回手机,看各色影视答剧冲击的荡然无存。
应对措施,不是禁止上网,禁止使用手机,而是引导,开放式管理和应用知道——除了上网玩游戏,还可以做很多事,例如查资料,搜集整理专项知识,网络学习。手机,也可以用来帮助学习。
④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该如何提升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发展和生存,教学质量是其生命线。只有强化学校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才能在今后激烈的意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下面就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学校组织领导,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
学校的组织领导机构是实施学校管理的决策者、管理者,一支团结协作、廉洁自律的领导机构,有利于凝聚广大教职工,有利于协调在学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完善的制度保障。
学校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如备、教、辅、批、考、评、奖等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制度和质量标准。这些制度不仅使教学工作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还能使教学质量有机的渗透到各学科所有教学环节之中,体现于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之中。这些制度应整理汇编发至每位教师手中,使大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便于教师主动、自觉的将教学质量扎扎实实落到各自教学活动中去。以制度管人,实行民主管理,可增强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出合理性建议,对学校领导和办学实行民主监督。
三、施目标管理,完善教师业务跟踪机制。
实行目标管理,不仅能有效地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还可使得学校复杂的工作体系能够沿着管理目标的轨道“令则行,禁则止”,有条不紊的健康运转,使学校的工作纲目清晰,政令畅通,管理更加到位。
建立教师业务跟踪制是学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收集教师专业学习的成就和进步证据,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是教师师德、教学、教研、继续教育等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示,真实而全面体现教师专业发展脉络,为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培训提供第一手材料。
四.加强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加大常规抽查力度。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可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 各校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 但必须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狠抓教学质量。有质量, 学校才能生存。有高质量,学校才能发展。
深化教学常规过程管理,必须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明确学校各教学环节(如备课、上课、辅导、考试、听、评课、集体备课等)对教师的要求。完善师生评价细则,狠抓教法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加大常规检查力度,除定期进行检查外,便应加大平时的常规抽查力度,踏实平时的教育教学行为,避免各种临时抱佛脚现象,及时掌握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弱点,不断调节教学策略。
五、加大教研和集体备课力度,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建立的新课标相适应的“以校本教研”为主的教职工研形式,是适应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的紧迫任务。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积极倡导教学研究、教学法观摩、教学讲座、集体备课和随机听课制度的建立,通过教研共同探讨、交流学习,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力提倡教师进行教学法反思,通过教学后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分折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及时与同教师交流、探讨、总结和反思,不断调节个人教学习惯、角色定位和教学策略,有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学水平在以后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最终使自己的教学行为落实到每位学生的发展点,从而有效的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六、大力开展学科抽考和学科竟赛活动。
教学法质量要提高,学校还需要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学科抽考和学科竟赛计划,完善平时质量跟踪评比,不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抽考与竟赛,可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知识方面存在的欠缺,调整教学法计划、教学法方法,及时补缺补漏,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但在平时抽考和学科竟赛中,要注意针对不同层面,采用不同形式,多以班集体进行评比,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⑤ 浅谈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抓思想作风建设,树立向师德要质量的意识
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不断增强教师教学质量荣辱感和培养人才责任感、使命感。学校要旗帜鲜明的讲质量,大张旗鼓的促质量,扎扎实实的抓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的指导想不动摇,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永恒的中心工作。
二、抓学校制度建设,树立向管理要质量的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制度管理学校是现代管理的要求。学校要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规范决策程序,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学校监督机制。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会因为管理人员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所带来的好处就是避免了“人治”,传承的是一种管理文化,在学校管理中具有平等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三、抓干部队伍建设,树立向管理要质量的意识。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名不合格的校长,也能毁掉一所学校。校长要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扎扎实实的抓好学校管理工作。校长要带领班子成员自觉服从工作原则,严明工作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干好分内工作,以良好的班子形象影响、教育全体教师,打造勤政、廉洁、务实、创新的领导班子集体。
四、抓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向优质教学资源要质量的意识
骨干教师是学校的财富,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学校要充分调动和激发骨干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力军,成为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帮带的优质教学资源。
五、抓“有效课堂”教学,树立向课堂要质量的意识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而有效课堂又是关键。有的教师教学质量低下,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无效课堂”教学。因此,学校要把“构建有效课堂”当作抓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并通过教研活动、检查考评、总结汇报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把有效课堂抓出成效,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六、抓常规管理,树立向过程要质量的意识
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学校要进一步规范和优化过程管理,认真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环节,特别要注重平时的督办检查、评比、总结等环节。
七、抓教研教改,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意识
教研教改要以“构建有效课堂”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扎实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形成人人参与教研,个个投入教改的良好局面。
八、抓考风考纪建设,树立向评价公平要质量的意识
不端正考风考纪,教学质量评价就不公平;端正考风考纪,校长重视是关键。事实上,考风和教风、学风、校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良好的考风,其他之风也就会大打折扣。
九、抓教学时间规范,树立向时间要质量的意识
书要时间读,作业要时间写,知识要时间巩固,没有时间做保证都无法实现。固然不赞成时间加汗水,但没有必要的时间做保证,谈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是一句空话。
十、抓安全保障,树立向平安要质量的意识
平安不保,何谈质量?只有平安的校园环境,才能集中精力和心思抓管理抓教学,一旦出了安全事故,不但经济上会受损失,精力上也会牵扯进去,教育教学就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⑥ 如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要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出好管理“牌”,高举科研“旗”,奏响特色“曲”,下活减负“棋”。
一、强化人本意识、实现课程设置科学化
课程是教育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政策的直接体现物,是决定人才发展方向水平和素质结构的关键因素,也是教与学的依据,因而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小学阶段是学生从童年到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阶段,教育具有发展和掌握知识技巧双重功能。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研发校本教材,课程设置力争做到合理、全面。
二、强化关键意识、实现教师素质精良化
教师是一本最现实的教科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地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和办学质量的优劣。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得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的发展为本,进行民主管理,做到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效高质低耗完成。
为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坚持“抓改革用能人、抓教育树师德、抓学习强素质、抓业务打基础”,倡导并树立“敬业、爱生、奉献、进取”的良好师德师风,学校开展“铸师魂,养师德,练师能,为师表”系列活动,开展师德师风培训,举办师德师风演讲,开展学科带头人“师徒结对”,举行教学比武,开展党员岗位大练兵等等活动。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各种培训,创造一切条件选派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和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鼓励教师参加业余进修。在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为每名教师订阅教学杂志,每学期给予购书经费。
三、强化中心意识、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化
1.抓细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抓细抓实。一抓常规的贯彻落实。每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重温学校“五认真”常规要求,不断使教师深化对“五认真”的认识,明确该怎么做该做到什么程度。二是抓常规实施过程。学校利用月考核,加强监控与督促的力度。依据月考核条例,通过随堂听课,检查备课、作业及课外辅导,对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定量评估,并与年终考评挂钩。
2. 抓牢有效教学的关键――课程改革
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整合课程资源、推进课程改革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是加强校本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确立新课程理念,掌握适用课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二是注重研讨,提高实践技能。通过课改研讨课、课改展示课、骨干教师引领课等活动,强化课堂实践。三是加强备课和反思,每个年级组为一个备课组,备课组通过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实现“一课两议”,即课前议和课后议。“一课两议”活动每单元针对一节课课前研讨教法,课后反思总结。把个人备课、集体研究、理论学习、公开课及听评反思结合在一起,把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全体教师的智慧火花、听评课后的反思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抓住有效教学的先导――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的实质就是寻找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先导。在教学科研实施过程中,我校注重课题立项的针对性,课题管理的规范性,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做到三个结合:既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学校按照“立足教学抓科研,抓好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科研投入,努力改善科研环境,加大奖励力度。
四、强化减负意识 ,实现“轻负高效”实效化
给学生减负是一个老话题了,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一呼声喊了很多年,但总是“打雷不下雨”“雷声大,雨点小”,有些学校甚至为了考试分数的提高,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代价。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轻负高效”呢?首先必须抓课堂,保效率。抓住教学改革这一要害,提高“一次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把“讲堂变学堂”,把“教室变学室”,把“要我学变我要学” ,注重学海无涯趣作舟,不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每一堂课力争做到“预设课堂,创生精彩,提升效率,追求高效,减少低效,杜绝无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必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温总理说过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剥夺学生的课余时间,合理布置适量、难度适中、兼顾各个层面学生能力的作业,课内外有机结合,加上相对科学的评价制度,才能真正将学生从沉重的作业堆中解放,健康学习快乐成长。第三,要给教师减轻负担。给学生减负的同时,还要看到教师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状况。各种考核种类繁多、学校的管理不规范、按教学成绩排队、家长期望过高等,均给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给教师减压也是“轻负高效”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做到科学管理,以人为本,全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形成关心、理解和支持教师工作的氛围,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总之 ,强化减负增效意识,抓牢抓细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才能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⑦ 农村小学考试平均才四五十分,什么原因导致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下降
农村小学考试班级的平均分只有45分,导致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其实有很多,包括农村父母对于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农村学校能够拥有的教育资源、学习环境以及农村小学的师资水平等。针对于这一个问题,小匠老师下面来分享几点个人的看法。
第三、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法导致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还包括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有些农村孩子是比较调皮的,因此这就要求老师们能够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让这些调皮的孩子静下心来,在课堂上听课,而可能是由于老师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不知道如何来教育孩子,因此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
因此要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那老师们就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必须要摸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孩子学习的有效方法,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那么对于小匠老师上面所分享的几点个人看法,不知道是怎么认为的呢?放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讨论。
⑧ 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
1.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传统教育在他们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到这里难以实施。回
2.多数教师对现代化答电子设备操作不够熟练,课堂上无法得心应手的使用。
3.片面追求升学率,考核教师以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为主,使老师和学生都一味的注重分数,而忽视素质教育。
4.学生家长,社会成员都看重分数,分数搞不上去再好的学校,再棒的老师都不会得到认可。
⑨ 制约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制回约学校的更好发展答。
农村教师待遇落实不好,致使教师不安心工作,想调动、
跑调动的教师多,教师队伍不稳定。
、初中专任教师队伍质量不高。存在专业不对口,所学专业与
所教专业不相符,小学教育专业教中学专业课,非英语专科教师
教英语,薄弱学科教师紧缺。学校学科教师配备结构不合理,影
响了学科教学和学校质量的稳步提高,致使部分学生放弃学业,
影响了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