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实验,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可简单的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选取一些隐含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并为学生熟悉的典型实例,通过在对这些实例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1)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由于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实材料和情景,学生要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需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同时通过举一反三、引申扩展、迁移模拟、类比评价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并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改变着单一通道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信息传输,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表达和交流,这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小组成员间的共同合作,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个体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3)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案例教学最明显的表征是师生互动,教学同步。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负有引导的责任。如何让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案例提供了广泛的问题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较大的发挥余地,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4)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通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作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理论视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着理论如何运用于学习实际,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城市规划问题,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工农业交通区位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达到教学目的。
(5)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情感。阅读那些生动、逼真的案例,往往能迁动学生的情思,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励其情感,并使认识和情感有机结合,形成坚定的教学信念。
二、新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课前:精心选编案例
要想在课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在选编案例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典型性和针对性。即所选取的教学案例要有利于学生得出预期的地理规律、结论,能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
(2)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即案例从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都应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能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并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3)情境性和可读性。案例的情境性是指案例能提供具体、翔实、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之中,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案例的可读性是指案例能吸引学生阅读,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4)趣味性和难易性。趣味性是指案例应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难易性是指案例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做到难易适当。太难的案例往往使学生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进而丧失参与的兴趣;太简单的案例,不仅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
2.课堂:周密安排教学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相对稳定的的操作模式。在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的,周密安排教学,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发挥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提供和呈现案例。教师通过多元化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将置身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为后面的讨论、交流奠定基础。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案例分析。具体而言,案例分析就是要坚持“三结合”和“三有”的原则——即“结合案例内容、结合所提问题、结合有关理论”以及“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3)总结评价案例,回归教学内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原理),经过分析案例之后,教师要安排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并组织学生评议。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4)案例迁移(拓展新案例,解决新问题),提升学习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案例本身的学习,而是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掌握及应用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忽略知识和方法迁移的案例教学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而是“教案例”。
3.课后:及时进行反思
为了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后要及时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何在等等。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的属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理论化
四、目前案例教学中的误区和对策
目前案例教学常见的误区是:
(1)教学案例选择与编写不恰当。一方面,案例内容简单,理论含量不多,学生一看就懂,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变成实例阅读课,也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实际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选择的案例又不能太难、太复杂,案例的难度太大,超越学生的实际可接受性,绝大多数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无法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分析讨论便无从进行,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案例有以下几个特点: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真实的故事;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有充分的与决策有关的资料和较多的主要人物直接引语;引人深思,有争论余地;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
(2)教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 教师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来教,甚至要求学生背案例。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案例内容并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准备好案例讨论可能涉及到的知识。如果准备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教案例”的误区。
(3)案例教学忽略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这类错误经常发生在一些老教师的身上,穿新鞋走老路,照本宣科,知识至上,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沿袭最早的老教材补充不少内容,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来教,且要求学生记背案例。其实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案例本身的学习,而是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掌握及应用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忽略知识和方法迁移的案例教学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还是“教案例”。
(4)教师角色的误区:或担当“演说员”、或充当“仲裁员”、或放任自流。这类错误经常发生在一些新教师身上,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不自觉地陷入这样的角色误区:①或者放任自流,提供案例后便撒手不管,任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②或者越俎代庖,担当“演说员”的角色,从头至尾只顾自己发表见解;③或者充当“仲裁员”,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横断是非。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有损于案例教学的效果,甚至直接导致案例教学的失败。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整个课堂将是一盘散沙;越俎代庖,学生成了纯粹的观众,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横断是非,容易损害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案例教学误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
(1)选编以乡土地理、或学生熟悉的事例、或以教材活动课和问题研究改编的案例。①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并注意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②“活动”和“问题研究”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精选“活动和问题研究”作为拓展案例,可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实现知识迁移。“我国西北地区”是人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所选择的典型案例,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和“前苏联垦荒区”是两个拓展案例,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修大坝”是“河流的综合开发”很好的拓展案例。
(2)研读课标,避免“教案例”。 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的要求之一是:“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材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四方面比较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从农业和二、三产业比较生产活动差异。如果“教案例”,学生会认为所有的区域比较都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类似分析。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矿产资源等方面;人类活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政策、科教、文化、市场、历史基础等方面。为避免“教案例”,使案例教学顺利、有序进行,教师对学生分析案例可能遇到的障碍要做到“心中有数”,设想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可把上课需用的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去查资料和就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3)注重知识和方法迁移。例如在传统工业区的典型案例鲁尔区教学中,通过分析其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探究其综合整治措施。但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从案例中提取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而探究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的主要对策,因此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中,运用拓展案例是实现思维迁移的有效手段。在“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两个拓展案例(“红色荒漠化”和“石质荒漠化”)能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迁移。同样都是荒漠化问题,尽管自然环境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但自然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却是导致荒漠化问题的共同原因,这是分析不同地域荒漠化原因的共同思维方法。同时,在教学上还应增加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拓展案例,如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以促进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问题间的思维迁移、方法迁移、知识迁移。
(4)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案例教学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学如果涉及区域地理知识,学生相关地理知识薄弱,必然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选的经典案例,示范性强,地域覆盖面广。因此案例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地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特点,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增补相关背景资料,降低教学难度。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教学中,可以反复以学生所在城市或附近熟悉的城市——西安市为例进行分析教学。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的教学中,完全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本地案例加以分析,或作为教材的补充。
案例教学开放性强,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所以案例教学有其局限性,而传统教学方式也有其优势。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用案例教学,应针对教学内容,区别选择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中也应渗透其他教学方式。
(5)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即教师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当好“三导”角色即“导航、导游、导演”。即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地诱导学生,或给予提示、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不发生偏题或跑题,同时也使讨论中的争论能深入开展下去,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在案例分析讨论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讨论。教师要避免自己成为讨论的中心,要善于控制案例讨论过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鼓励“百家争鸣”。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作简短的评论,但一般不直接进行判断,最好没有导向性。教师要尽量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除非只有惟一正确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对于学生向老师提出的诸如“究竟谁的说法正确”、“正确的答案到底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教师不妨“糊涂”一些,宜用“某某的说法很有见地,不过某某的观点也很有道理”之类的话语来回答,而不要正面直接回答,更不要斩钉截铁地下断语。这是因为有些问题本来就没有什么“惟一正确的”答案,教师的见解更不见得就是“标准的”、“最佳的”。更何况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记住一两个正确的结论。待案例讨论全部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结合学生对案例分析和交流的情况,概括几种有代表性的分析思路和对策,明确其依据,着重说明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论焦点,并运用相关原理和学生已有的认识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给学生提供参考。总之,作为“总导演”的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形式,它可以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选择和决策,还要重视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②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做好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理论阐述案例教学法是美国首创的,后推广到全世界。其最先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很多学科都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及专业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案例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重视教学计划、学生讨论、双向交流等内容和环节。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建议 1.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高中地理知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遵循由浅到深的认识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学时,制订教学计划要注意两点:一是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的原则和方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二是地理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到了初中才开始地理课,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导致其学习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2.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选择合适的案例尤为关键。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课下一定要备好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恰当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新疆地区长期干旱少雨,而东南沿海会有那么多的台风光顾”。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大气运动等知识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正确的理论讲解和指导,学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气系统知识。又如,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模式以及该模式的利弊,由于涉及家乡的具体内容,学生熟悉且感兴趣,这样的案例更适合学生进行探讨研究。 3.学生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地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圈,前后联系紧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对后面的人文地理的学习,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广的知识面。高中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一定要加强综合知识的积累。这个综合知识,既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如各种地理理论知识及人文地理的实践知识;又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时政热点、传统文化、民族习俗等知识。掌握综合知识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应对地理考试、提高地理实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过问题导向来加强案例教学对于案例教学,引入的案例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灾害,然后说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地区以及发生的主要季节,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气象灾害做出可行的监测和防御措施等。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学需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时,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原理,为自己家乡或某一城市设计合理的预防灾害的应急预案,达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学习“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地理理论知识,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帮助政府分忧解难。三、总结总之,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加强对案例的把关,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③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对策的几点思考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要给学生提问的自由,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不要嘲笑打击,更不要害怕被学生问住,教师要真心鼓励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提问适当引导,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养成勤于思考的能力;其次在课题研究中要给学生选题的自由,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课题,相信学生的能力,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索和展示多样化研究性成果的自由,对于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其次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学习予以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指导学生有目的收集相关资料,深化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学会分析、加工、提炼并从中能发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课前引导学生依据所学内容有目的的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解释课本结论、活动题、思考题和补充拓展学习内容,如上饶城市交通为什么会越来越拥挤,农民工进城对城市产生哪些好处和坏处,信江河水质变化鱼类减少情况等等,为完成好这些相关任务,学生必须主动查找资料,千方百计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多种渠道查找相关信息已经不是难事,而且这样得来的例证,即能丰富课本内容,又可引起学生共鸣,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热情高涨。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还有利于学生初步学会质疑、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方法。同时研究性学习虽然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但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受条件限制,自己难以解决,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使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地进行,反之,学生遇到的困难解决不了,就会使研究难以继续,久而久之则影响学生的兴趣,使研究性学习举步维艰!
再次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活动”和“读图思考”题,特别是每单元后的问题研究,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各章节的“活动”和“读图思考”,都是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编排的,有助于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及与地理知识相联系的基本技能的培养都大有裨益,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素质,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
最后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结协作、学会与同学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三至四人一个小组,组内成员对所选研究性学习内容分工协作,小组间常以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其协作完成课题的进度情况。如研究课题的选取、资料的收集、结论的验证乃至小论文或探究成果的展示都是小组同学在合作中齐心协力完成的,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竞争与合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地理研究性学习确实是具有丰富而独有的许多素质教育价值,也是培养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媒介,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
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发散性、启发性、方向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训练,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得到综合的发展,响应国家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针,但是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让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④ 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课题可以参考哪些文献
关于公布安徽省第五届
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
各市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根据省教科所《关于举办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教科研函〔2007〕3号)文件要求,省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地推荐的地理教学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出获奖论文一等奖 16篇,二等奖 36篇,三等奖71篇。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见附件),请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及论文作者。
附件: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
二○○七年十月十九日
安徽省教育厅教科所 2007年10月19日印发
打印:吴儒敏 校对:吴儒敏 共印30份
附件:
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篇 目 单 位 作者
《浅谈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能力的培养》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东
《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钱宏瑾《铜陵市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铜陵市教研室 章小明
铜陵市第一中学 杨国兵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安庆市教研室 何陆祎
《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阜阳市教研室 陈鹏飞
《地方环境教育课程构建的案例分析》 蚌埠市教科所 吴岱峰《透过一次地理评优课谈新课程课堂教学》 滁州市教研室 郭仕荣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颖上县教研室 何长剑
《关于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校本化的几点探讨》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林章和
《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淮南市第三中学 朱元坤
《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合肥工业大学附中 洪成旗
《浅谈新课程下我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黄山市枧忠中学 汪德利
《探索课程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贵池二中杨淑萍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宿州市第二中学 苗红青
《地理探究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怀远一中 孙尚楼
《谈地理教学中学上情商的培养》 六安皋城中学 余 蕊
二等奖
《梳理经历 整合资源 回归生活——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周跃红
《谈新课标下的“太阳高度”教学设计》 阜阳市第三中学 马 静
《巧用身体语言,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合肥市第五中学 沈龙海
《谈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贯彻》 亳州第一中学彭长玉
《新课堂教学下教学策略的初探》 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周慧本
《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地理课堂教学》 淮南实验中学廖惠荣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培养》 亳州第五中学 王玉龙
《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探究》 淮南市第二十中学 陈 中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地理知识》 固镇一中李方平
《构建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地理教育》 巢湖市第八中 柳宗柱
《如何调动学困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 蚌埠二十六中 宋长军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自主学习》 郎溪中学 胡燕平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一些误区》 来安中学 董桂山
刘 俊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径和培养策略》 和县二中 夏立军
《高考地理复习的“虚”与“实” 》 合肥市第十七中学 黄永红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微》 歙县中学钟彩琴
《浅谈“问题研究”的作用与教学》 五河一中 刘继英
⑤ 如何有效应用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
一、案例教学理论阐述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首创的,后推广到全世界。其最先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很多学科都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及专业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案例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重视教学计划、学生讨论、双向交流等内容和环节。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建议
1.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知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遵循由浅到深的认识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学时,制订教学计划要注意两点:一是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的原则和方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二是地理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到了初中才开始地理课,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导致其学习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2.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选择合适的案例尤为关键。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课下一定要备好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恰当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新疆地区长期干旱少雨,而东南沿海会有那么多的台风光顾”。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大气运动等知识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正确的理论讲解和指导,学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气系统知识。又如,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模式以及该模式的利弊,由于涉及家乡的具体内容,学生熟悉且感兴趣,这样的案例更适合学生进行探讨研究。
3.学生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
地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圈,前后联系紧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对后面的人文地理的学习,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广的知识面。高中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一定要加强综合知识的积累。这个综合知识,既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如各种地理理论知识及人文地理的实践知识;又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时政热点、传统文化、民族习俗等知识。掌握综合知识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应对地理考试、提高地理实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过问题导向来加强案例教学
对于案例教学,引入的案例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灾害,然后说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地区以及发生的主要季节,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气象灾害做出可行的监测和防御措施等。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学需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时,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原理,为自己家乡或某一城市设计合理的预防灾害的应急预案,达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学习“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地理理论知识,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帮助政府分忧解难。
三、总结
总之,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加强对案例的把关,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⑥ “高效地理课堂”研究性课题研究什么
周至一中地理组 高飞巧 “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主要是研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或方案,让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来说,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效率高,二是效果佳,三是效益大。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便成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成功经验,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我校提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作为课题的。在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始终将优质高效地理课堂的研究作为重要突破口, 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胆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同时,总结出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题界定 高效地理课堂是针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 地理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地理课堂教学 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 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地理课堂的“高效” ,指的是在地理课堂 教学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 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即通过地理课堂教 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 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效率高,二是效果佳,三是效益大。 “策略”就是能够实现地理课堂高效的方式、方法或方案。如: “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师生生命成长” “优化教学内容, 促使学生学习成功” “优化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优化教学情感,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优化教学评价,彰显学生思辩能力” “优化时间安排,创建全新学习课 堂” “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 “优化督促机制,保证学生全员参与” “优化班风 学风,创造和谐学习环境” “借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等等。 三、研究综述 高效教学源于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 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惟一标准。国外从 20 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高效性问题的研究, 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地理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因素。 1. 20 世纪初研究的是教师特征与教学高效性的关系。 2.20 世纪60、70 年代研究的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高效性的关系。 (1)关注学生的学习。 主要研究人员有加涅、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 (2)关注师生关系。 (3)关注教师的教学策 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 3.教学媒体与教学的高效性。 (1)微格教学。六十年代初,发端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微格教学是为培养、提高教师 的地理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而设计的。2) ( 新技术与教学的高效性。 美国学者布兰斯福特 (1999) 认为,由于许多新技术都具有交互性,因而现在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创建教学环境,在这种环 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 国内近几年在“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李如密认为,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将教学的速度、收效和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有很多,但“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有效教学的契合点”“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多样化的教学呈现策略”“巧妙掌控教学时间的运筹”“掌握教学艺术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指导”等都很重要。 四、研究意义 1.有利于真正减轻愈来愈沉重的教学负担; 2.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 有利于迅速适应国家推行的课程改革; 4.有利于提升实验中学办学品位。 五、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地理课堂 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 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 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 而不是 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叠加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 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 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 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 学。(3)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 心是教学的效益。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 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 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4)有意义学习理论。迈耶认为,教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帮助学习者选择有关信息、组织信息及整合信息才能促进有意义学习。 因此, 有意义的学习依赖于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主动建构。 六、研究目标(1)改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高效地理课堂教学规律。(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地理课堂教学水平。(3)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 七、研究内容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策略。主要针对当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效率低、效果差、效 益小的问题, 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一边研究一边实践,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 1.教学准备的高效性策略。2.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策略。3.教学评价的高效性策略。 八、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研究法。 2.教育调查研究法。 3.教育行动研究法。 4.教育个案研究法。 5.教育叙事研究法。 6.教育经验总结研究法。 7.教育实验研究法。 九、课题研究的反响及效益 我校“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十、问题讨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研究是一个外延相当广泛的课题,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仅仅是涉及到了一些表面的问题,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班级文化的研究、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等很多领域我们都只是想过,还未进行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教师的思路和视野,从更多角度,对“高效地理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⑦ 急求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或材料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学生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之所以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完全不好,而是因为过去我们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它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可以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一定的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学科教学打通使用,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下面就以几个案例来探讨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案例1:高一地理《7.4城市交通运输》课前一周,班内学生以4—5人为一小组进行本城交通运输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地交通道路的格局有什么优点和不足;主要的交通问题是什么。以上内容由小组内同学自行安排分工或合作进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结合各小组调查情况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然后各小组之间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并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和讨论,除对交流起到组织作用外,还对学生作指导、点拨,保证交流、讨论的有效进行。教师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最后,教师还可以安排课后的扩展性活动:(1) 各组完成一份调研报告(2) 写一封致全体市民的倡议信:《让城市交通更畅通快捷》案例2: 高一地理《4.3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以使用小组活动、主题辩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提出辩题:“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全班分两大组,学生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调查采访之后,自由选择正方和反方。每方有两种角色供学生选择:辩手,主要发言;策划,搜集和制作支持本方辩手的材料。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分配角色。课前的准备有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上课时,教师充当辩论主席。各方轮流发言用分析、讲解、展示资料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 辩论结束后,老师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和小结,使学生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并且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撰写小论文。案例3: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5.4综合国力的竞争》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地理学习评价的重点。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源(如期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连网)搜集资料,写一篇“建国5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尚需做些什么的小论文。”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搜集、整理与表达资料的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在写小论文过程中的完整表现,教师可以对学生在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的过程与能力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与不足,教师的评语应以鼓励性的为主,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是高中学习内容的两个方面,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功能和价值,前者以获得知识为主,后者以培养能力为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兴此废彼。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摈弃学科教学,相反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学科教学应起到良好的作用。况且,研究性学习本来就是要以学科教学为依托的,若没有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则成了空中楼阁。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能改革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偏向,加强学习内容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