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理论有哪些
1、指导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具有指导性,评价结果对优化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2、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一切有利条件,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
3、整体性原则:结合化学科的特点和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主体性原则:彻底摒弃“以师为本”的“注入式”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代之以“以生为本”的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和谐共进。
5、一致性原则: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与教材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一致。
6、科学性原则: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和要求为依据,遵循化学教学规律,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
7、客观性原则: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方位对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和结论客观地反映整个课堂教学。
㈡ 如何写课堂教学评价案例
先看一个教学案例:
尊重个性解读 重视文本取向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以“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宗旨,从关爱学生人格健全和生命发展的基点着眼,提倡多元个性化阅读,鼓励自主感悟,关注独特体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唤醒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维、多层面地去揣摩感受课文的内涵,通过体验、感悟、移情等形式,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化的情意态度和价值观念体系。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获得了自由驰骋的空间,阅读行为变得灵活、生动而充满灵性。课堂上我们经常被感动、被难住、被震惊……能听到别样的声音,捕捉到感人的细节,采撷到一朵朵思维跳动的火花。以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学生个体独特感悟与课文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甚至是背道而驰时,教师如何处理多元个性化解读与课文价值取向的关系?
笔者近期听了一节语文课——“一面五星红旗”(课程标准人教版小语三下)。课堂上一个学生别样的声音,引发了我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个人的一些思考。用片段实录与反思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真诚期待听到来自实验一线教师的声音!
课堂情境
教师:当老板告诉我,可以用鲜艳的五星红旗换面包时,我是怎样做的呢?
随学生发言出示句子:“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教师:说说你读了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1:我从“愣了一下”体会到,作者听到老板说可以用红旗换面包,很惊讶,老板真是太讲平等交易了,他怎么没有一点同情心呢?
学生2:我觉得这个学生在犹豫,他在想是不是该用五星红旗换面包。
教师:“凝视”是怎样看?请同学们用动作告诉大家你的理解。
[全班大多数同学双手捧着书——“国旗”,眼睛盯着“国旗”看]
教师:凝视,就是——(学生)专心地盯着它一动不动地看。
教师:(创设情境体验,让学生设身体验)请同学们手捧着书,读读句子,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位留学生,凝视着五星红旗,你可能会想什么呢?
[一阵自言自语后,小手纷纷举起来了]
学生1:我三天没有吃饭了,我多想得到面包啊!
学生2: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国旗是中国的象征,我不能用国旗换面包!
学生3:“我”是一位中国留学生,我不能把鲜艳的五星红旗给老板。
学生4:老师,我觉得即使我把红旗给了老板,我心中仍然爱国呀!……
同伴交流
听课后,带着疑惑与教师们交流。大家观点不一,主要表现在:
观点一:这是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感悟,应当给予肯定。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生命的成长过程是不可能没有心灵的自由面对和鲜活的真情投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点缺陷的真实远比强行统一的完美更有价值。再说,在新时代,爱国应更重实质,给不给老板国旗换面包是一种形式。在当时饿之极、生命垂危的情况下,这样做是一种策略。只要活着,就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观点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但不能肯定学生的解读,要适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文本价值取向去解读课文。
语文新课程,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但语文教学同样承担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熏陶。五星红旗是国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假如一个留学生在面临饥饿与极度疲惫的情况下,就可以舍弃尊严,那很难想象他学有所成后,能经得住金钱、名利的诱惑,回到祖国。学生真实的体验或个性化的解读不等于文本的价值取向。
观点三:不去评价学生的认识正确与否。让学生在不断丰富阅历和情感体验后,自己去作出判断和行为选择。
教研反思
阅读,理应成为师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对非教学的个体阅读来说,“我读、我想、我感悟”,天地之宽,信马由缰,别人想管也管不着,应该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但,作为教学的阅读,文本已不再是自由的文本,课程赋予了它“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任。在此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个人认为:
1.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权利,但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
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关注儿童的经验世界,倡导学生带着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经验走进文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个性解读。而尊重不等于一味认同。作为教师,深入领会并挖掘蕴涵于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巧用“假如你就是这位留学生,你可能会想什么?”引导学生“设身体验,个性表述”,让学生作出多元反应,是一种积极的教学行为。但是,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认识事物的能力偏低,对文本意境的把握水平不高。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尽管大多情况下,表现为学生的真实体验,而有时“真实”不等于“正确”,不等同于“基本道德素养”。教师应驾驭文本的价值取向,采用“精读感悟、观点辩论、问题探究”等策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让学生真正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实现积极的文本消费。
《一面五星红旗》中老板由“讲究平等交易”到“为留学生出医药费”并将五星红旗插在鲜花丛中。老板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堂上学生的心声:
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泡泡”的提示——“我们想对那个面包的老板说……”深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
学生:我不是想对老板说。我想说的是,老板说用红旗换面包,是不是想考验这个年轻人。
教师:是啊,假如这个年轻的留学生用国旗换了面包,老板的态度会改变吗?是什么让老板改变了态度?
学生1:是“我”的爱国行为感动了老板。
学生2:老板由执意要求等价交换转变为给留学生出医药费,就是这个留学生爱国的品质打动了他的心。
学生3:他把国旗插在鲜花丛中,不仅是表达他对留学生爱国行为的尊重,也是对中国人爱国精神的敬佩。
是啊,“爱自己的祖国,爱国旗,从一点一滴的言行开始。不论您人在何方,身处何境。”这就是教学内容传递给读者的价值取向,教学中教师把握住了这一基点。
2.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但不能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
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体现了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对于“独立的有差异有思想和尊严的人”的关爱与尊重。“所谓独特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阅读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所建构的意义”。新课程非常重视“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有独特的体验看成是人性的觉醒——不再没有自我,只会人云亦云;不再揣摩老师课堂所需,或变成“沉默的大多数”。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和珍视,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人性关爱。尤其是对消极体验的理解和包容,就是对“发展中的人”的尊重和呵护。但同时,我们应看到,语文课程承载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重任,且“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语感的积淀,阅读能力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态度的改变和价值观的引导。当学生个体的感悟明显与文本基本思想背离时,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指出”,还应该捕捉时机,将三维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彰显语文教学的个性特色,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知识能力的感悟积淀、情感体验的感染升华和道德品格的净化提升的过程。(已发表)
上述案例,从文章结构上看,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案例主题与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启示”等。
①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应该提炼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背景主要叙述案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情起因等一些基本情况。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应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而不只是课堂师生对话的简单实录。无论主题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
③问题讨论:提出引发阅读者思考、讨论的问题,问题要开放而且无定论。如果有定论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案例式教学或案例学习服务的,目的是提高阅读者主动参与的能力,引发思维互动。
④诠释与启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的结论可以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层面的探讨才能展示案例的价值,如果仅限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或陷于细节、技巧的追索,会失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问题讨论、诠释与启示在具体的案例中可以以“建议思考的问题、专家评点、同行解读、自我反思”等形式呈现出来。
三、怎样进行教学案例评析
写好教学案例评析,一般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评析或者评点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或者同行点评、深化。例如,《人民教育》2003“期行”以课题为题,专家评点的主题是——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非常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体现新课程理念。
“期行”案例评点是在提供好的教学情境基础上作评析,这就与自己收集的案例不同,自己收集时,非常清楚他的主题、背景以及亮点与不足。可以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那么,对于一个别人提供的教学情境,要写好评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读懂案例放映的内容和主题;
其次,要研读教师、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包括问题设计,方法指导、疑难点拨,过程引导等等。
然后,回顾课程理念,调动已有经验积累,对教学的亮点与不足进行思考,看教学在符合一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是否有所创新。写出自己的看法与分析,也可以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要写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评析,关键问题是——
要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才能做到。
例如,实录型案例——《新课程要革“讲”的命吗》(《人民教育》)提供了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如何把握”这样的典型事例。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体现的内在的教育本质规律是什么?
教师从不同角度思考课堂教学行为,评点众说纷纭。从人民教育后续报道的不同评析短文可见一斑:
——错误的以诗解诗
——不要挤占学生的解读空间
——美丽的错误
——阅读是一项被引导的创造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讲”
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个性化思考,是写好案例评析的关键。
㈢ 初中化学课堂观察与评价的策略与技巧有哪些
一、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在内容上有许多有趣的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后,自行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用途。
例如水的净化原理,通过自制的简易的净水器,既了解了污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又掌握了净水的一般方法,更切身感受了污水带给人类的危害。
不少学生还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创造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简易净水器。
教材上还安排了到附近的工厂、农村去实地参观学习,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使许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1、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
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就要从化学实验教学入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合作实验。
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能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学生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
在合作式学习中,个体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把自己与别人的做法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做法的不同,对别人的做法提出疑问或修改意见,在这种交往中,学会摆脱权威的束缚,相互尊重,互相协作,发展自己独立的评判能力,逐步融入到社会中去。
2、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转换。
实验课上,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参与、组织交流等活动,建设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和谐平等的交往场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动手的时间,营造课堂教学的创新情景。
让学生在现代化环境中学习。
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开发,不断地提供给学生以新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单纯听讲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
这样既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和竞争性学习,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其自学能力;
也有利于基础差的部分学生,让能按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来选取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合作化的学习,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防止其产生厌学情绪而失去学化学的信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渐增强。
3、 教师要细致的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对化学实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新现象所吸引,从而忽略了真正的观察。
为此,教师一开始就注意当好领航员,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
其实,所谓观察实验现象,就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和颜色的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发光,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观察习惯。
其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观察。
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颜色、仪器的形状和连接。
实验中,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对一些异常现象也不放过。
例如,做镁带的燃烧实验,学生指导实验现象简单描述为“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其实伴随镁带的燃烧,还向上升起了一镂白烟,更重要的现象是燃烧前物质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有弹性,而燃烧后物质是白色,无光泽,松脆粉米状固体。
这一现象说明反应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这正是此实验的本质。
抓住此实验的本质,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4、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像某人留在沙漠上的脚印。
也许能看到了走过的路线,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
”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自己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的教师对一些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
㈣ 《如何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的案例评析
去知网下载几篇相关的文献 仔细研读下 就能解决你的需求
㈤ 结合实例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情境有哪些
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以初三化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兑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Cl-和CO32-的鉴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初三化学元素符号的教学中,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可把重点的元素符号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称,另一面是符号,然后组织学生做接龙游戏。当教师高举卡片时,被叫的学生要马上说出卡片背面的内容,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曹家忠 《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化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吴俊明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后雄 《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化学教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