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1、从文化优势中汲取精神养分
利用和发挥文化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本来、外来、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忘本来,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
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传承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这是我们的重要文化优势,必须利用和发挥好。吸收外来,积极借鉴其他民族精神文化的有益成果。
2、从理论优势中强化思想定力
利用和发挥理论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培育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保持思想定力提供了科学指导。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对民族精神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3、从实践优势中吸纳教育智慧
利用和发挥实践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进一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要强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各门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融入民族精神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积极发挥家庭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你是课堂教学中如何注重民族精神扩展阅读: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贰』 如何在音乐课中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叁』 你认为应该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没有远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开发建设祖国大好河山、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同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团结统一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爱好和平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勤劳勇敢是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的传家宝,是兴国立世之本,也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中华民族依靠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缔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它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了各种各样的风险,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
在民族精神这个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其中,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国家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上的要求;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要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必要前提。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
因此,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有针对性地把民族精神的内容贯穿学校德育工程的始终,融于学校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还要重视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日常养成教育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和淳厚的民风,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例,在实践中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对于同学们来说,我们要看到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学习、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对待学习,要有“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严谨求实精神;要有追求真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要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同学们要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之复兴打好基础。
『肆』 浅析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民族精神
一、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育内容 (一)精神内容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理性、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制和创新 精神另一方面是儒家伦理传统精神。结合民族精神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特征,又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目标分解为相应的两个方面培养科学、理性、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制和创新精神,是教育中学生如何做事培养儒家伦理传统精神是教育中学生如何待人。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有: 一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 二是要让学生逐渐养成以理性为基础的正义精神,能够勇敢的伸张正义。 三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法制社会中法制意识。 (二)文化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文化方面,主要在于让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形成对民族精神的内化吸收,最后能够形成弘扬民族精神的自我意愿。其主要的培养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以及自强不息的品行,不断的加强自我道德品质的修养。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勇于承担精神,形成对自我和社会价值的同一价值观。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教学途径 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活动,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让教育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教育的场地不再局限于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想要进一步的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途径进行实践。 (一)充分挖掘历史人
『伍』 作为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将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发挥高中学科德育功能”,意思是借助学科德育优势,开展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创新,整体发挥学科德育的育人功能。作为百年老校的武汉四中,在课题申报的时候,正值全国上下积极反思国民素质教育问题的时候,从各学科教师到学生,都面临着用什么来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学校德育如何才能挖掘学科德育资源,去占领占学生学校生活80%时间的学科课堂阵地,让每一个老师都自觉担负起用民族精神去教育人,用民族精神去凝聚人,用民族精神去培养人的重大使命。重视学科课堂德育的问题很自然的摆到了教育科研工作者的面前。我们选择“民族精神与高中德育”立项,后来又调整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发挥高中学科德育功能”,主要背景因素如下:(一) 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2001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有力的精神引导和道德约束,盲目追求个性独立,攀比享受,浮躁自私,崇拜演艺明星,不讲社会公德,不讲责任义务,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犯罪年龄愈趋低年化。媒体暴光的各种发生在校园内外的恶性事件,令人发指。学生身上道德自律的薄弱和民族精神的严重缺失,成为未来社会和谐的严重隐患,甚至威胁到现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学生群体不安定,那么社会的和谐建设,就是一句空话。而人们在指责学校教育失败时,却忽略了学校德育面临的尴尬处境:政教处、班主任等学校德育工作者仅占学校教学人员的七分之一,每周的班会、周会等德育阵地仅占学生每周在校活动时间的五十分之一。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拓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对于学校而言,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来担负起引导学生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光荣使命,学校德育阵地就应在学科课堂上作出创新的开拓,让每一个学科课堂都成为德育的主渠道,让学生在所有的时间里,在接受知识传授,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与熏陶。(二)新的德育目标的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支柱,是民族前进的动力。怎样用民族精神来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明确的加以了指导。2000年12月14日,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09月16日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4月国家颁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这些文件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 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高中新的德育目标规定: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
『陆』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1、求同存异,彼此尊重。2、共同目标,全员聚焦;3、团队凝聚力---团结力量大
『柒』 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具有传承文化艺术的功能。”“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这是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一段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而如何通过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无愧于时代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学美术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教育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把文化的学习融入到美术教学过程中是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掘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从灵魂深处感受传统文化巨大的美术魅力。一是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外来文化迅速冲击我国,一些学生在“日流”“韩流”的影响下“冷落”了本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少之甚少,中国传统美术文化日渐式微。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再创辉煌。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让学生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中国的美术作品,感受传统美术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二是要引导学生具有参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许多传统手工艺,如泥塑、面塑、剪纸、皮影戏、年画等民间艺术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将面临消亡的危险,怎样才能使之得到保护和传承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关注点。如鉴赏中民间美术一课,课堂中可以利用幻灯片进行图片展示、可以进行实物现场展示,更甚至可以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这些都能让学生在学习欣赏好的传统美术的同时,增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让我们的后代再次领略先人带给我们的美丽文化,自觉参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且更是一种文化品质的学习和培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使之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是一切民族情愫的基础和前提。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位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如齐白石所画的花鸟鱼虫,笔意稳练、古朴,率真而无掩饰,他所画的虾,平淡中透出几分天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我们的美术教学就应该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它所折射出的作者那份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民族的才是历史的。我国的艺术作品既是社会时代的真实写照,又是历史见之于当下的重要窗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是北宋汴京城商业繁荣的景象,通过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北宋的风俗、风貌;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通过瓷器的欣赏,我们可以了解华夏各个时期的文明及其辉煌历史;民间美术是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我国民间美术品种极多,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三、选择教材中相应的切入点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课堂教学
1.结合民间工艺制作,了解传统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我国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博大精深,而学生对民间工艺的了解渠道比较狭窄,仅仅通过电视、报纸中知道一鳞半爪,或者看到父母从产地带回后的实物才略知一二,对民间工艺的内涵、价值、在世界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民间艺人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等更是知之甚少。比如在高中美术鉴赏17课《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形式丰富多彩,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剪纸、刺绣、年画、皮影戏、泥塑、风筝、中国结等等,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根据自己介绍的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先进行交流,然后小组进行汇总,使学生们从对中国古老的民间美术知识知之甚少到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大家设计制作剪纸、年画、泥哨、风筝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的学习层面,加深学生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民族人文精神。
2.结合建筑艺术欣赏,领略中华建筑的文化历史,弘扬民族的建筑特色。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无论从建筑的构造,到装饰纹样、装饰色彩,无不反映出建筑装饰的“吉祥观”与“等级观”,无不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有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把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作为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以建筑为切入点,展开进行分析讲解,不仅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能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传承中国民族建筑特色。
3.结合名画欣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中去。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赏画、品画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通过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潘天寿的《露气》,林风眠的《鱼鹰小舟》,领略中国写意画的水墨淋漓、似与不似的创作特点。通过赏画,使学生对中国写意画有一个质的认识,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创作空灵意境中蕴含的美学真谛。
总之,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长期关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来考虑选择授课的内容,让学生真正了解民族传统艺术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激发广大青少年珍惜祖国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自觉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在知识爆炸的这样一个时代里呵护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基层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捌』 如何在学习中发扬民族精神
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的道路上,总会发生一些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镌刻在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反映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走势,预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五月四日是“五四”青年节。86年前爆发的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五四运动,就是中华民族光辉史册里动人的一卷。一批批有志青年从此走上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历经磨难而不屈,饱尝艰辛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谱写出了一支支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学习先进,勇于创新,这鲜明地写在五四精神的旗帜上。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曾疾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有了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就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沿着党指引的道路继续奋勇前进。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是一代代青年人的青春和使命,也应该是当下青年人的追求和风采。
我们正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回避不了。在这场竞争中,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历史责任重大。每一个青年人都要努力从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学习和掌握必需的技能和本领,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
形势逼人,只有学习,才能走上成才之路、成功之路。广大青年朋友要有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大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注意瞄准知识创新的趋势和潮流,努力在科技文化发展的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要按照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找准学习成才的立足点和切入口,不断提高成才的层次,努力成为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广大青年朋友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
创造是青春的本色。经济全球化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广大青年朋友具有强烈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在实践中,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只有这样,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才会在各种领域不断涌现。
奉献是一种别样的青春。许许多多的青年朋友默默无闻地奉献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锦绣河山增光添彩。在奉献中确定人生的坐标,在奋斗中建功立业,这是一切有志有为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道路
『玖』 怎样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没有远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开发建设祖国大好河山、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同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团结统一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爱好和平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勤劳勇敢是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的传家宝,是兴国立世之本,也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中华民族依靠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缔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它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了各种各样的风险,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 在民族精神这个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其中,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国家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上的要求;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要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必要前提。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 因此,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有针对性地把民族精神的内容贯穿学校德育工程的始终,融于学校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还要重视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日常养成教育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和淳厚的民风,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例,在实践中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对于同学们来说,我们要看到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学习、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对待学习,要有“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严谨求实精神;要有追求真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要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同学们要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之复兴打好基础。
『拾』 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内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容精神和追求的信念。它体现于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之中。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
在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逐渐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目标朝前迈进。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就应该是:适应国内形势发展要求,落实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相统一,结合文化特点,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中学生的成长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和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的目标则在于:领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知道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内容是:重点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要有诚信尚德精神、团结合作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尊师重道德精神等。
在我们青少年进一步了解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应做到自立自强、坚强刚毅、宽厚待人、积极进取、通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