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课堂教学中如何铺垫

课堂教学中如何铺垫

发布时间:2021-02-23 00:09:28

A.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两种目的是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两种目的是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和为生活经内验本身铺垫;幼儿园音乐教容学中的两种铺垫方式是围绕目的进行铺垫;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 

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

(1)课堂教学中如何铺垫扩展阅读:

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指在音乐价值观的指导下,将选出的课程内容要素妥善地组织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结构,使教育活动要素在动态运行的教育活动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地实现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

B. 如何做好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教无定法,一堂课如何导入,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个人的特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导入的方式也不会相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导入。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说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导入方式的优点是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二)谈话导入。
通过师生关于对相关内容的对话交流导入课题。这种导入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相关经验,从而对课题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而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故事导入。
这是一种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的导入方法。这种导入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四)直观导入。
这是一种通过观看实物、图片、动画片、电影、电视、录像、光盘资料等直观教具导入课题的方法。这种导入可以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到直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耳濡目染,自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五)活动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事先设计好的活动,如:做游戏、演小品、角色扮演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一定的体验,启迪学生的思维。
(六)调查导入。
通过课前对学生的相关情况做调查或组织学生交流课前调查活动的结果导入课题,使学生在调查和交流及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七)创设情境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音乐、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参考资料:http://www.jxteacher.com/lcjiangyan/column38139/816020a8-8b30-4d02-9830-f870bd42a88d.html

C. 教师研讨题:分析该重难点需要哪些知识基础如何提供这些知识(铺垫)教学中如何导入

“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学科知识点内在整个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及通容过相关知识的教学能给学生发展带来的贡献决定了它是否为教学重点。 “难点”一般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其二,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较大的差距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简而言之,即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水平有较大落差,就形成了教学难点。克服难点就是结合学生实际想办法把落差的坡度变缓。

D. 分析该重难点需要哪些知识基础如何提供这些知识(铺垫)教学中如何导入

看你要学到什么程度了如果简单的分析,统计分析+用户使用手册白皮书,或者教程就可以了如果深一点,可能需要学习sas语言,自己编写算法啥的~

E. 教辅机构如何通过课堂设计铺垫续费

我国小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就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教学缺乏应有的效益。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新课标中的角色定位,创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信、开心、美不胜收的小学课堂教学里遨游、体验,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情感交流、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练习、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谈一下我的理解。一、处理好“复习铺垫”与“创设情境”的关系。复习铺垫是知识编排体系与学生逻辑认知起点之间的载体。教材呈现的是静态的知识状态,教材编排者只是从理论上的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角度出发,设置准备题力求构建新知识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得以有效同化、顺应、迁移。对准备题(复习铺垫)的理解有助于教师对教材整个体系的理解,为教师把握学生逻辑起点上的认知起点提供重要依据与参考。复习铺垫是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补充。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学生原有的认知状态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或空缺就需要复习铺垫这座桥梁予以沟通和填补。当学生有能力自主构建,教师就没有必要再牵制学生的发展,此时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复习铺垫。反之,教师就要进行复习铺垫,引导、提示学生回顾原有的知识体系板块,使其较好地找到相应的知识板块进行建构和归纳。对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重要话题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旦虎测臼爻铰诧歇超忙“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对于每一个环节的安排,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不仅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而且不能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之所以需要创设情境,主要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而并非为了赶时髦,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在案例中,教师的情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过于迂回曲折,太多的无关信息,占用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其教学效果也是一般,缺乏优化思想。教师要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活动,并且能及时地从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同时应引导学生及时地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思考……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按照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检查复习——揭示课题——新授——巩固——小结——布置作业。教师们也习惯于这样的流程进行备课与上课。现在我们使用的省编教材是按课时编写的,这样的安排,反映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除了极个别的新授课以外,每一课时一般都安排了“准备题、例题、试一试、练一练”,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将学法、教法渗透在教材之中。这样的编写,对教师来说,易于把握,只要稍作处理,便可加以运用。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乘法”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先复习,用竖式计算13×2;然后改动其中的一个数字,使其成为新的算式,如17×2、13×3、13×6、43×2、73×2、15×2等等,引导学生按计算时是否进位把算式分类。选择需要进位的一题作为例题,并讨论总结出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其他的算式作为尝试练习,最后还可以让学生相互出题练习。 教学时没有了“生动”的情境,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旧知识自然地引入,在计算中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异同,同时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有一个比较完满的认识:分为进位和不进位,并感受到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那么到底是该复习铺垫?还是创设情境? 首先,我觉得是我们教师的教材使用观问题。教材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只是一个范例,并非是知识的全部。我们在使用时完全按照教材从准备题(复习铺垫)开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关于这一知识我已经知道了什么?那么,我们在备课时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思路。“复习铺垫”是该割舍,还是保留,就会有更加合适的处理。当学生已经完全具备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旧知识时,那么,我们此时就可以考虑将这一环节设计成为创设情境。 其次,是教师教学策略的使用问题。对于采用复习铺垫还是情境创设,人们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顾忌(特别是在课改的今天),总认为如果还用复习铺垫的话,就会觉得自己还在老观念中徘徊,没有更新理念。其实不然,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其实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一环节不是非要不可,可视学生的情况取舍,还可以将课前复习检查改为创设新奇、和谐、有趣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一位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学生喜欢的玩具及其价格,如汽车24元、熊猫35元、飞机27元、布娃娃17元,接着教师当售货员,让学生用50元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并提出以下问题:(1)边购物边思考,你购买的玩具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2)独立尝试着算算看。(3)抽取其中一例作重点讨论。以课始创设的问题情境为起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也可以将创设情境改为复习铺垫,或者两者同时使用。如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需复习铺垫的内容就是整十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较好了,那么教师就可以将环节设计成为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构建新课的学习材料进行尝试。但如果在尝试中,发现学生对于需复习铺垫的知识不甚掌握,教师就可以立刻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复习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我们的学生,并以此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来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二、强化小组交流的“互动性”。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选择有交流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不起来,多数原因在于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交流的价值,学生没有交流的需要。所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问题一定是“有难度”个人难以完成的;“有分歧”难以统一的;或是“有多种答案”开放性的问题。一般说来,同类型的几道题,小组成员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整理书包时,让小组合作,按一定的分类标准拿,结果,一个小组中,有的组员拿数学书和数学作业本,有的拿语文书和语文作业本,其余拿非语、数书和作业本;还有的小组,有的拿大本的书、大本的作业本,有的拿小本的书、小本的作业本……就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地进行;在题目的答案多样时进行合作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新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的题,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对学生的交流不仅要有指导,而且指导要细化为具体的行为上(包括:程序、交流的语气等)。例如:老师在小组交流前就可以提出下面指导性的要求:(1)每个同学都要注意听一听小组同学谁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样?哪一点不一样?你听懂同学的想法了吗?他的想法正确吗?有什么可以学习的?你能给他提出什么建议?(2)归纳一下你们组的想法,想一想该怎么说给全班同学听?教师还可从以下二个方面使学生体验交流的情感: 1.成功体验。学生在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不定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交流成果予以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对交流活动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交流需求情感,并予以维护和支持。 2.平等互助。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树立平等互助的师生、生生的关系,要充分确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的地位下放到学生的水平线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成果,师生共同研讨、交流,在平等的氛围中增进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应注重以疑激趣,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交流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不同的角度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合作激智,起到扬长补短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交流活动作出积极评价。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其积极因素,倡导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对交流活动的积极响应。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交流空间和交流时间,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的动机,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三、“练习”的实效性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不注意练习的选择和使用,根据教学实际改造或自编练习的意识不强,也很少设计一些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情境问题,很多练习是单纯的模仿操作,练习的组织比较随意,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效益不高。如何发挥练习应有的功能,提高练习的实效呢?我觉得在练习中要处理好练习的质与量的关系,才能提高学生练习的成效。数学练习不能以数量为主,如果盲目地加大练习量,类似的题做了一遍又一遍,搞题海战术,会导致很多无效、低效的练习,也必然使学生不堪重负,事倍功半。但如果只注意练习的“质”,练习量太少,也难达到巩固知识、促进发展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练习时,要精心设计一些“花时少,质量高,信息量大,发展性强”的练习,要设计和利用好每一道练习题,使学生练一道题有一道题的收获,在练习中悟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有在练习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提供适当的指导,避免学生因盲目地尝试而耗费过多的实践和产生不必要的错误,以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但一定要注意并非指导越多越好。教师指导时要“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遵循学生思维的途径和规律,因势利导。教师在指导时还要尽可能让学生了解练习的目的,明确练习的依据,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练习的策略水平。而学生的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认知水平也不是整齐划一的。“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因此,练习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在练习量、练习内容等方面进行弹性处理,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思维困惑,这就需要加强对练习的指导,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教师在练习指导时,要及时收集教学信息,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重点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出示尝试题“0.065÷0.5”,并进行解题方法的初步讨论后,指导学生“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能够计算的可以独立计算,觉得还不能计算的和老师一起研究”。结果大部分学生自己开始独立计算,有5位学生不能尝试计算,到讲台前和老师一起研究。我与这5位学生一起从“一支铅笔5角钱,1元5角可以买几支?”这个简单的问题出发研究,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最后再收集学生尝试中的多种算法指导,这样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都理解了算理。其次,教师在练习评价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反馈方式。如在口头评价时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语言,以使学生都能产生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使学生从教师富有个性色彩的评价语言中了解练习成果的合理归因。练习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练习的研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练习,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减少练习的无效或低效劳动,提高练习的效益,使数学练习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希望我们所有一线教师把握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关键,提高驾驭数学课堂的能力。

F. 课堂教学怎样抖"包袱"才有好效果

如果我说这和性格有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就没有意义了

我是一名业专余相声演员属,在生活中搞笑是顺理成章的,也是顺手的,可见这里也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

要想逗人家笑,你得知道啥东西比较搞笑,这方面需要积累,多听相声,多看笑话,没事就尝试给周围人讲讲,到时候就能用上了。跟朋友一起吃饭,你可以说,我给你们讲个笑话啊,不会显得尴尬,你还有了练手的机会了。多储备一点,我曾经看见ICBC就给媳妇讲了一个爱存不存的笑话,如果不知道,请网络,其实也没啥,只是假如了一些相声的手法效果就特别好
多听多看,多积累,多讲,用幽默的方式去回答别人问题

G.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新,活,实

所谓「教学创意」,就是有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思路、新策划、新方案。

简而言之,就是讲究「美、活、实、简、新」5个字!具体来看看,怎麼做的吧!

一、教学创意讲究「美」

教学中的美:审美品美,美读美写,在美好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的语文教学是高尚的教学境界,是高雅的教学境界,是脱离了平俗手法的教学境界,是摒弃了花哨手法的教学境界,是追求教材运用的美感、学生活动的美感、教师语言的美感的教学境界。而教学创意可以有着无限的「美」。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看:美美地导入,美美地收束,美美地对话,美美地讲析,美美地范读,美美地范写,美美地讲析文学知识,美美地指导阅读分析与鉴赏……从学生的实践活动看:美美地认读,美美地说读,美美地朗读,美美地演读,美美地品析,美美地欣赏,美美地进行课中微文写作,美美地将课文中的语段变为小诗……

如《黄山奇松》的美读美写活动设计: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於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徵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美读活动:课中寻宝

寻宝指导:《黄山奇松》「浑身」都是「宝」。

如:雅致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段落,生动的手法,清晰的结构……每一类都是一「宝」。

请同学们自由寻宝,形成自己的语言积累卡片。

美写活动:青松素描

运用文中的词语,组合文中的句子,写百字左右的课中微文。

指导:可以选用、组合文中的佳词美句,如: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这样的训练活动,美好,奇妙,学生收获丰美。

二、教学创意讲究「活」

所谓「活」,就是教学思路灵动,教学方式灵活,教学过程详略有致,课堂氛围有动有静,教学细节生动,教师能够适当地运用一点诗意的教学手法。

「活」的含义与做法非常丰富,如: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采用不用的教学创意,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不同的教材处理,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地利用课文进行读写训练,教学创意本身具有灵动的构思又不失严谨的风貌,课文教学组合形式丰富:一文多教,一次多篇,一课多案……教材处理的方式不拘一格:多角反覆,选点精读,课中比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激起学生思绪的浪花:趣读,美读,深读……

一个「活」字,能够很好地表现一位教师研读、处理教材的能力和进行教学创意的能力。

下面试举一例。

《济南的冬天》教学创意:文意把握,片段精读

教学活动一:文意把握

这个环节的活动,是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并基本上理解课文内容,为後续的「片段精读」作好铺垫。为了回避常用的比较单调的概说课文内容的方式或整体朗读进行感知的方式,我运用如下一次提问:

同学们,在课文中,「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中,哪一个最适合於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这个提问就很「活」。

它的表述内容是灵活的,视点丰富,让人跃跃欲试。

它激起了所有学生进行思考的兴趣和表达观点的兴趣。

由它而形成的课堂学习氛围也是活跃的,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交汇着,表述着。

活跃的课堂,灵动的课堂,就是美的课堂,可爱的课堂,是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与那些强行规定的程式死板的所谓「模式」相比,它们在教学效率上、在表现教师的高雅素养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胜之处。

「创意」表现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在「教学创意」上多下力气,对於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极有好处,这种「好处」,归根到底是让学生受益的。

所以,我们应该尝试着从追求「创意」高度来进行教学设计;要让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创意,让我们的教学设计「创意无限」。

三、教学创意讲究「实」

所谓「实」,就是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在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开展活动,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得到训练。所谓「实」,就是实在地充分地发挥教材的教育教学作用,实在地有效地把学生带到课文之中,脚踏实地地进行阅读分析,进行课文欣赏。

讲究课堂教学的「实」,与教师的理念、手法都有关联。教师要少用一点通俗手法,少搞一些花架子,少站在自己的本位上进行教学设计。讲究课堂教学「实」,需要教师比较好解决如下问题,如:要知道教材最有训练意义的地方在哪裏;要知道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和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最好方法是什麼,要考虑用什麼样的活动形式来开展对学生的知能训练。

下面是《登高》的教学创意,它综合地考虑了「新」「简」「实」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学创意: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思路:吟诵体味,品析鉴赏

吟诵体味:指导学生吟读课文,用「一句话点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登高》——写悲,景物、身世、心境悲。

《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登高》——一种老病孤愁。

《登高》——一种景情交融。

《登高》——一种忧国伤时的心境。

《登高》——整首诗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登高》——全诗意象深沉悲凉。

《登高》——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登高》——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

……

品析鉴赏: 学写诗联赏析,用「一段话表述」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某一联诗的体味欣赏。

教师指导:写「诗联赏析」,主要有8种取材角度:

联意阐释 层次分析

字词品味 意象解说

画面欣赏 手法理解

情感体味 意境探求

教师举例,同学们进行「诗联赏析」的写作活动,课堂交流,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这个教学创意,角度很新,思路很简,训练很实在。这样的训练不仅仅只是「实」,更带着「富有文气」的味道,对学生真正地进行了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创意讲究「简」

教学中的繁复过程,往往是因为备课中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缺乏对学生知能训练的思考所致。繁难的教学不便深入,艰深的教学设想不好展开,可能都不是好的「创意」。好的「创意」能够让人一眼看出它的简便易行,能够让人一下子感觉到它的逐层推进,於是它就「可用」、「有用」。「创意」离开了「简明有用」几个字,可能只是「畅想」。

由於教学创意讲究「简」,於是思路便很清晰,步骤便很简单;从浅层意义看,非常便於教师操作。而实际上,追求教学过程的「简」,是真正地把握了教学的真谛——训练的形式很扎实,训练的目标很集中,同时又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历练。

进行思路简明清晰的教学设计,其过程也并不是所想像的那样简单,因为它还要追求教学内容丰厚的境界。只有充分地考虑到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地发挥教材的训练作用,充分地酝酿学生的训练活动,才有可能在简化的教学过程之中达到教学内容丰厚的目的。

下面请看课文《蚊子和狮子》: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麼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麼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我的教学创意是:利用课文训练高层次的阅读分析能力。

教学的过程简简单单,但训练的力度很大:

活动一:练情节分析能力

活动二:练语言赏析能力

活动三:练寓意解析能力

简单的流程,集中的目标,充分的活动,到位的训练,这就是比较规范的以学生的充分活动为手段的教学创意。

可以看出,这个教学创意所表现出来的「一课三练」,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实践活动。就教师的备课而言,这是对学生的「训练」,就学生的课堂学习而言,这是自己的「实践」。像这样的创意,虽然简明,然而厚实。

「教学创意讲究简」的真正含义是:讲究「简中求丰」。

五、教学创意讲究「新」

事物的「新」主要体现在「角度」二字之上。因为「角度」好,「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於是就叫做「创意」。对於「角度」二字,我是深有体会的,我说过:

「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不出来的。为了它,必须付出时间,必须耗费心力。

在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寻求新的角度来进行创新,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

而付出时间,耗费心力,苦读教材,寻求新颖的教学创意,就是非常认真的教学设计过程,就是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的过程。

比如,我曾经无数次倾听名家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朗诵录音,从中提取朗读此诗的规律,然後形成「情在抑扬中」「情在起伏中」「情在疏密中」的朗读训练方案。

这种训练方案的角度就是全新的,有创意的,非常生动的。

比如,《说「屏」》是篇幅很短的说明文自读课文,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般只是让学生读读课文。我在反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的文意把握和顺序理解,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训练话题: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如下话题:假如没有这一段……

同学们讨论所得是:

假如没有第一段,我们不会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如何出现在面前的,不会对第一段的写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假如没有第二段,我们不能了解到「屏」的作用。假如没有第三段,我们不知道解「屏」的分类。假如没有第四段,我们不能了解「屏」的用法,假如没有第五段,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不能显现。

这个话题的讨论,不仅让同学们很有兴趣、很快捷、很深刻地理解了文中各段的表达目的与表达效果,更是让同学们弄清楚了这篇课文严密的逻辑顺序。这个话题把同学们深深地引入课文之中,形成了一次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品析的研读活动,表现出「一问能抵许多问」的教学魅力。其实,这就是设问「角度」的魅力,这就是新颖的角度的魅力。

H. 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机智

所谓课堂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有关教学的偶发事件地 能力,即应变能力,教学机智的实质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有较好的责任心、教高的业务水平、广泛的兴趣好爱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的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几十名活生生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必然会出现千差万别,加之外界环境影响,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意外情况是难免的、必然的。当偶发事件出现时,作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掌舵人,就应当因势利导,以变应变,调整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偶发事件,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有的教师不是没有发现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而是发现了但一时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处理。当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应如何妥善处理呢? 珍视并挖掘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如果要使课堂上能有鲜活的动态生成,一是学生善于思考,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改变教学程序和方法的目的和出发点。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才有可能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人格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所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机智产生的基础。 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把“偶发事件”的价值最大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与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他们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语言还是以行为、情绪的方式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善于抓住课堂上每一个这样的契机,把“偶发事件”的价值最大化。 二、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充分的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是进行预设的重点。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深刻的理解,对相关的知识点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深挖教材内容,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学情是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诸多要素。学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学情客观存在;第二,学情复杂多样;第三,学情可以改变。学情的2几个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一要针对学情备课;二要灵活调整学情。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从学生的角度关注知识生成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钻研和对学情的了解,在进行充分预设是必要的。但预设应该是有弹性、留有空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预设时,预留“弹性时空”,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不求老师一厢情愿、滴水不漏式的预设,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在每个大环节中又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例如,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导归纳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增加文化底蕴,积累教学智慧,灵活驾驭实施过程 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积累、反思已有的教学经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 课堂上,教师怎样才能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并灵活机智的处理呢?这需要教育机智。教学机智并不神秘,它是教师多种教育能力的结合,可以通过培养锻炼得以形成和提高。一个教师要掌握教育机智能力,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需要在教育理论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积累多种“案例”和“处方”,可以说经验越丰富,遇到意外事件心中就越有底,就可“处变不惊”,反之经验贫乏,就可能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但教育机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首要的是加强学习,增加文化底蕴。生物知识浩如烟海,教师要不断丰富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应现代生物教学的需要。另外,掌握常见的教学策略,积累丰富的教学机智也是必不可少的。如: 1、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因势利导,争取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更具有突发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感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4、启发诱导,对症下药。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可根据场景给予鼓励并及时引导,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的身份具有良好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它与教师高度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对教材的高度理解、对学生的充分熟悉、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

I. 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怎样的复习铺垫

我国小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就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教学缺乏应有的效益。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新课标中的角色定位,创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信、开心、美不胜收的小学课堂教学里遨游、体验,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情感交流、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练习、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谈一下我的理解。
一、处理好“复习铺垫”与“创设情境”的关系。
复习铺垫是知识编排体系与学生逻辑认知起点之间的载体。教材呈现的是静态的知识状态,教材编排者只是从理论上的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角度出发,设置准备题力求构建新知识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得以有效同化、顺应、迁移。对准备题(复习铺垫)的理解有助于教师对教材整个体系的理解,为教师把握学生逻辑起点上的认知起点提供重要依据与参考。
复习铺垫是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补充。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学生原有的认知状态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或空缺就需要复习铺垫这座桥梁予以沟通和填补。当学生有能力自主构建,教师就没有必要再牵制学生的发展,此时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复习铺垫。反之,教师就要进行复习铺垫,引导、提示学生回顾原有的知识体系板块,使其较好地找到相应的知识板块进行建构和归纳。
对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重要话题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对于每一个环节的安排,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不仅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而且不能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之所以需要创设情境,主要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而并非为了赶时髦,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在案例中,教师的情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过于迂回曲折,太多的无关信息,占用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其教学效果也是一般,缺乏优化思想。教师要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活动,并且能及时地从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同时应引导学生及时地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思考……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按照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检查复习——揭示课题——新授——巩固——小结——布置作业。教师们也习惯于这样的流程进行备课与上课。现在我们使用的省编教材是按课时编写的,这样的安排,反映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除了极个别的新授课以外,每一课时一般都安排了“准备题、例题、试一试、练一练”,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将学法、教法渗透在教材之中。这样的编写,对教师来说,易于把握,只要稍作处理,便可加以运用。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乘法”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先复习,用竖式计算13×2;然后改动其中的一个数字,使其成为新的算式,如17×2、13×3、13×6、43×2、73×2、15×2等等,引导学生按计算时是否进位把算式分类。选择需要进位的一题作为例题,并讨论总结出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其他的算式作为尝试练习,最后还可以让学生相互出题练习。
教学时没有了“生动”的情境,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旧知识自然地引入,在计算中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异同,同时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有一个比较完满的认识:分为进位和不进位,并感受到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那么到底是该复习铺垫?还是创设情境?
首先,我觉得是我们教师的教材使用观问题。教材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只是一个范例,并非是知识的全部。我们在使用时完全按照教材从准备题(复习铺垫)开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关于这一知识我已经知道了什么?那么,我们在备课时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思路。“复习铺垫”是该割舍,还是保留,就会有更加合适的处理。当学生已经完全具备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旧知识时,那么,我们此时就可以考虑将这一环节设计成为创设情境。
其次,是教师教学策略的使用问题。对于采用复习铺垫还是情境创设,人们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顾忌(特别是在课改的今天),总认为如果还用复习铺垫的话,就会觉得自己还在老观念中徘徊,没有更新理念。其实不然,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其实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一环节不是非要不可,可视学生的情况取舍,还可以将课前复习检查改为创设新奇、和谐、有趣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一位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学生喜欢的玩具及其价格,如汽车24元、熊猫35元、飞机27元、布娃娃17元,接着教师当售货员,让学生用50元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并提出以下问题:(1)边购物边思考,你购买的玩具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2)独立尝试着算算看。(3)抽取其中一例作重点讨论。以课始创设的问题情境为起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也可以将创设情境改为复习铺垫,或者两者同时使用。如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需复习铺垫的内容就是整十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较好了,那么教师就可以将环节设计成为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构建新课的学习材料进行尝试。但如果在尝试中,发现学生对于需复习铺垫的知识不甚掌握,教师就可以立刻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复习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我们的学生,并以此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来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
二、强化小组交流的“互动性”。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
选择有交流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不起来,多数原因在于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交流的价值,学生没有交流的需要。所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问题一定是“有难度”个人难以完成的;“有分歧”难以统一的;或是“有多种答案”开放性的问题。
一般说来,同类型的几道题,小组成员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整理书包时,让小组合作,按一定的分类标准拿,结果,一个小组中,有的组员拿数学书和数学作业本,有的拿语文书和语文作业本,其余拿非语、数书和作业本;还有的小组,有的拿大本的书、大本的作业本,有的拿小本的书、小本的作业本……就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地进行;在题目的答案多样时进行合作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新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的题,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不仅要有指导,而且指导要细化为具体的行为上(包括:程序、交流的语气等)。
例如:老师在小组交流前就可以提出下面指导性的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注意听一听小组同学谁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样?哪一点不一样?你听懂同学的想法了吗?他的想法正确吗?有什么可以学习的?你能给他提出什么建议?
(2)归纳一下你们组的想法,想一想该怎么说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还可从以下二个方面使学生体验交流的情感:
1.成功体验。学生在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不定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交流成果予以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对交流活动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交流需求情感,并予以维护和支持。
2.平等互助。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树立平等互助的师生、生生的关系,要充分确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的地位下放到学生的水平线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成果,师生共同研讨、交流,在平等的氛围中增进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教师应注重以疑激趣,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交流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不同的角度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合作激智,起到扬长补短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交流活动作出积极评价。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其积极因素,倡导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对交流活动的积极响应。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交流空间和交流时间,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的动机,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三、“练习”的实效性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不注意练习的选择和使用,根据教学实际改造或自编练习的意识不强,也很少设计一些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情境问题,很多练习是单纯的模仿操作,练习的组织比较随意,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效益不高。如何发挥练习应有的功能,提高练习的实效呢?
我觉得在练习中要处理好练习的质与量的关系,才能提高学生练习的成效。数学练习不能以数量为主,如果盲目地加大练习量,类似的题做了一遍又一遍,搞题海战术,会导致很多无效、低效的练习,也必然使学生不堪重负,事倍功半。但如果只注意练习的“质”,练习量太少,也难达到巩固知识、促进发展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练习时,要精心设计一些“花时少,质量高,信息量大,发展性强”的练习,要设计和利用好每一道练习题,使学生练一道题有一道题的收获,在练习中悟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还有在练习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提供适当的指导,避免学生因盲目地尝试而耗费过多的实践和产生不必要的错误,以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但一定要注意并非指导越多越好。教师指导时要“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遵循学生思维的途径和规律,因势利导。教师在指导时还要尽可能让学生了解练习的目的,明确练习的依据,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练习的策略水平。而学生的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认知水平也不是整齐划一的。“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因此,练习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在练习量、练习内容等方面进行弹性处理,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思维困惑,这就需要加强对练习的指导,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教师在练习指导时,要及时收集教学信息,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重点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出示尝试题“0.065÷0.5”,并进行解题方法的初步讨论后,指导学生“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能够计算的可以独立计算,觉得还不能计算的和老师一起研究”。结果大部分学生自己开始独立计算,有5位学生不能尝试计算,到讲台前和老师一起研究。我与这5位学生一起从“一支铅笔5角钱,1元5角可以买几支?”这个简单的问题出发研究,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最后再收集学生尝试中的多种算法指导,这样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都理解了算理。其次,教师在练习评价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反馈方式。如在口头评价时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语言,以使学生都能产生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使学生从教师富有个性色彩的评价语言中了解练习成果的合理归因。
练习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练习的研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练习,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减少练习的无效或低效劳动,提高练习的效益,使数学练习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希望我们所有一线教师把握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关键,提高驾驭数学课堂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与课堂教学中如何铺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