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发布时间:2021-02-23 04:34:53

❶ 对语文审美教育有何感悟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也给语文教学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并且使这些内容得以保存和发展。语文教学据此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特质。
审美的对象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都是可以感知的。语文课的内容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学生可以调动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例如,我们学习《三峡》,对“素湍、绿潭、倒影、绝 、怪柏、悬泉、飞瀑”,可以亲自体验文字的描述,可以听录音,可以看电视录象。教师调动一切可行方式,能让学生有最直接有效的感觉、知觉,来树立美的意识,激发美的情趣。学习《天净沙•秋思》就可以引导学生先吟诵后作画的形式,在头脑中呈现“枯藤、老树、昏鸦”以及萧条、荒凉的秋景,还有以这些景物、景色为背景的“断肠人在天涯”的整体画面,进行感知体验,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意境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美,从而感受到蕴含在画面中游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郁的情绪。只有通过感知,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才能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貌,才可以引起美感,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为进一步赏析、理解奠定感性基础。平常说的“真情实感”,必须要先有“实感”,才能有“真情”。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说通过感受,激发人的情感。感知能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学生需调动所有感官“目视、口诵、耳听、心惟”,进行综合的心理体验,形成立体交叉思维,使其从多方面感知作品。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想象在已有的知觉、表象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对这些知觉和表象予以重新组合与安排,不仅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而且赋予他们以新的形式和意义。在当今的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对课文过实、过细的分析,不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器”,思维被遏制,能力被苑囿。没有想象、联想,对知识的认知就不会扩展和深化,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实际上大量的作品都存在着一个“意义空白”和不确定区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丰富联想的语言、情节等因素,让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对人物、故事情节等进行合乎情理、符合逻辑的想象,与作者形成共鸣。如教《孔乙己》一课,就可以充分利用人物语言的空白,故事情节的空白,调动学生的联想,训练学生感悟语境,准确表述语言的能力。文中是这样写的:“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这里是孔乙己想辩而不能辩的情景,可以让学生根据语境补充未说出的内容。又如《最后一课》中:“‘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请结合语境,发挥联想,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替韩麦尔表达出所要说的话。经过这样训练,学生运用自己的“内觉体验”去把握,沉浸在作者创设的艺术境界中,感其情、悟其理,发挥联想、想象的优势,将会有一个新的“创造”。
情感是审美心理最为活跃的因素,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有意识地把“蜀道之难”的形象着力加以夸大,从而表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蜀道之难”的感情。人们在欣赏作品时接受到各种情感的信息,因受感染而动情。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情感投入唤起学生进行一种“物我同行”的情感共鸣境界。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美的认识,作出评价和判断,学习《皇帝的新装》,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揣摩作者的感情,分角色表演,进行情感的体验,然后再进行理性的探究。学习《背影》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课本剧,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同时可以布置相应的“感实事、悟真情”的同步写作训练,如《沉甸甸的爱》、《我眼中的父亲》、《母亲的那双手》等。这样审美教学,学生既有情绪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可走进作品中与人物体验悲欢离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进行客观评价;既使情感再次升华,又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蕴含“情趣”、“意趣”、“理趣”等,这些深层次的美,还需要探究和思考,需要“理解”去把握。也就是说,美的感受不只是一种形象的直觉,它同时更是一种思维的深化,要有一个理解和欣赏的过程。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将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李商隐的诗再好再美,如果没有“理解”,里边的暗喻和象征搞不懂,就不能充分欣赏到它的美质,那将失去它的深沉的意蕴和美学的真髓。学《梅岭三章》在体会作品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诗中那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的语言分析。学《背影》感受父子情深的此刻,更应引导学生学习肖像描写的手法及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由于生理因素、文化差异、生活境遇和人生阅历的不同,从审美对象上所产生的审美趣味就会有质和量的差别,在欣赏同一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对于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中学生文学欣赏的多样性,教师不应遏制,要根据教材的安排,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教育学生认识作品中的精华,去粗取精,自觉地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真实美、高尚美。
审美化教学在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智力的开拓、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的效应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8484_1.html

❷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乡》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的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一、在读中感受自然美。我国地大物博,要让学生在短时期内感受到这一点,唯有通过文字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来实现。如读"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时,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天然美景。进一步的朗读则会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书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 二、在读中体会形象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三、在读中品味语言美。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呢? 四、在读中追求创造美。我们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可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描述进行语言表达,在朗读中由形象思维逐渐向象思维转化,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创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读成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桥梁,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创造美。 三、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一、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窜"字既显示了速度快,又显示来得突然;再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这两个词既形象又贴切,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琢磨,从而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二、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春》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意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❸ 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审美教育

美是无处不在的啊!!行为、认识、语言、思想等等都可以体现美!

❹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乡》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的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1、在读中感受自然美。我国地大物博,要让学生在短时期内感受到这一点,唯有通过文字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来实现。如读"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时,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天然美景。进一步的朗读则会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书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
2、在读中体会形象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在读中品味语言美。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呢?
4、在读中追求创造美。我们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可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描述进行语言表达,在朗读中由形象思维逐渐向象思维转化,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创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读成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桥梁,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创造美。
三、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窜"字既

❺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在小语教学中渗透审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

❻ 简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渗透审美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❼ 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