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发布时间:2021-02-23 13:15:41

① 如何改革不合理的教育评价体制

面对引发各界热烈讨论的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我们认为,应根据“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精神,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教育目的,从历史的高度和全球的视野来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与发展问题,才能对此有科学的认识并作出明晰的判断。
1.变革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育体系应当是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相互衔接、协调发展。但是人们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为高学历人才、一味要求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以基础教育为手段达到获取高等教育的目的。而对于职业教育,人们持以轻视和刻薄的态度,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没有能力的学生才会不得已而选之。由此造成人们都向往和选择高等教育,久而久之,职业教育就愈加不发达,发展更为缓慢。事实上,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就职业教育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技工荒”的现象随处可见,国家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尤其是职业技能很高的人,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于一般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讲是完全不能胜任的。如果就学生未来就业来说,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比普通的本科生、研究生需求要大得多;就教育发展来讲,职业教育同样能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倘若学生在升学及就业的选择上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改变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状况,真正做到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以致用,那么因高考过于激烈的竞争而实行的文理分科就显得毫无意义,学生也可以在文理融合的学习中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可以拥有更多的适用人才。
2.用多元标准评价制度代替单一的教育评估制度
如果还是采取单单以分数论高低的教育评估制度的话,那么取消文理分科只会大大加重学生负担。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考试毕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选拔人才加以深造的有效途径。所以,与其讨论取消考试制度的意义,不如探讨如何改进考试方式,更好地利用多元标准评价制度检验学生的的学习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金芳认为,对于考试来讲,可以多给学生一两次机会,这样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发挥自己、评价自己,还可以淡化考试在学校中的氛围和作用,比如,现在的高考可以像美国一些国家,一年多次,让每位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学习与成长,实现全面的发展,这也正是减负的目的之所在。有的学者呼吁各高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政策。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在两会上就提出,高校未来可以根据报考考生初中到高中几年来的平均成绩和在校表现,来科学合理地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并结合专业要求招收合格人才。只有通过授予学校招生自主权,不用同一条标准来衡量学生,才能使具有不同特色的学校招收到自己满意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能够施展其才华的学校,才能让学生轻松学习,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
3.深入改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教育考核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固然管理成本低、容易操作且效率最高,但办教育不同于办工厂,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长、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非打造同一模子刻出的“产品”,所以对学校的评价也不可以只用一个标准,而要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划分。而针对具体的任何一所学校,要着重从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全面评估。考核教师也是如此。以往,教师的工作业绩都是依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导致教师为个人的生存利益不得不逼迫学生过重地学习,因此,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成为减负工作的当务之急。考核教师应当对其思想政治表现、师德修养、专业学识水平、业务能力、教学质量、履行职责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要多留给教师一些教科研和选择教材教法的自由,同时要积极提倡、鼓励那些科学施教、遵循教育规律得来的高质量教学的教师,并号召全体教师走到“减负增质”的轨道上来。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针对我国长期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学校、教师不得不加重学生负担的现象,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我们应当借鉴国际通行的基础教育评估体系,建立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评估体系,严格规范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定期收集数据,开展科学的质量检测;定期对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进行抽样测试,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依据数据进行分析、反馈和指导改进教学工作,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我们坚信,随着教育考核评价体制的不断完善,学校和教师有了更为广阔的教育教学空间,在正确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真正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② 如何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和教学六技术

一、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观
1.促进学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为重点的社会素质)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与质疑,高效实现目标。再次,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要以评学为重点,“以学论教”,并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课堂教学。
2.促进教师成长: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因此,它是一种建立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方式。
3.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因为,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以及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评价观
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是高中物理课程评价的依据。评价应该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和理念,
在内容和形式上,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以考试的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
·把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不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
·倡导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
·教师要转变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提倡评价的多主体。

③ 如何改革不合理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

如何改革不合理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
作者: 周勇

一、音乐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导致的问题

1.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有些教师认为它和“音乐审美”对立,不愿过多涉及;二是有一些教师为高考音乐生、音乐特长生选苗子,对这些学生进行大量的强化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的基本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把学生在市、县音乐赛事中的名次、考级证书等当成教学目标。
2.音乐学科评估体系不科学,学分认定的标准不清。一是目前的音乐教育评价系统中,具体标准不清,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将竞赛获奖作为衡量标准;学校衡量音乐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更是如此,以有多少音乐生升学、辅导学生竞赛获奖有多少、论文是否获奖、教师的基本功等为主要依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对教学反应关注较少,导致很多音乐教师只顾选苗子,拔尖子,强化训练少数音乐人才,无暇顾及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二是音乐学分如何认定,认定的标准是什么?音乐教师也说不清,教学中没有目标,无针对性。加之,不少学校对音乐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音乐课教学不闻不问,存在忽视音乐教学的现象。
二、当前教育评估体系对音乐教学的影响
一切教育行为都是由教育评估体系所决定的,任何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单位,无论其领导与教师的主观意识如何,都无法摆脱教育评价对其教学行为的直接制约作用。当教师的音乐技术教学获得肯定,得到实惠(信任、荣誉、奖金、职称等),在课堂音乐教学无人过问的情况下,他一般不愿意为了备一节欣赏课去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学科综合,很自然地就选择了原来早已熟悉的教学方式———“满堂灌”,更有甚者,一上课就给学生看VCD或整节课不停地唱歌给学生听,鼓励学生报考音乐学院等;这些教师中,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习惯了多讲,导致“满堂灌”;有的因不具备音乐教育的全面能力,上课就读教学参考书放音乐,还是“满堂灌”;有的则利用课堂来为自己的“家教”作招生宣传,展示自己的业绩,鼓励学生走艺术类高考的捷径……于是,学生就自然地“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了。
三、建议改革目前的评价体系
目前通行的评价体系,往往是向专业的方向引导,用专业音乐比赛的标准衡量,严重影响了群众性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其实,音乐技能只是感受音乐的手段,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一个学生唱不好、奏不准,但他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不一定就不丰富。音乐学科是以审美为主要特征,要培养的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因此,希望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导向上、比赛项目及内容上,向推动群众性课外艺术活动的方向倾斜。
一是将现今通行的各种音乐赛事、艺术节等转化为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将更多的人推向“赛事”和“艺术节”。
二是举办音乐赛事,以教材内容为主,在中学音乐赛事中,加入“乐曲欣赏”这一比赛形式,以听为主,比谁准确、快速、数量多。
三是对教师的评价应突出音乐教学的艺术特点,辅导音乐生、论文获奖等是教师业绩的体现,但不是音乐教学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上。
四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音乐教学管理的评价,应多关注音乐课的硬件投入:是否有专门教室;教学设施、用具是否齐备;学校的文娱活动是否丰富多彩;是否定期安排教师进行了业务培训;是否把音乐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音乐课是否得到保证;音乐教师的工资待遇等。
五是对学生的评价首先要能够促使他们自觉地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去参与课外音乐实践活动,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一是要确定和落实音乐学科学分认定办法,使师生了解学分认定应具备的条件和程序,用学分认定的原则来指导教学;二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把学分认定和学习阶段的分项评价结合起来,分项评价应包括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态度兴趣,情感体验,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努力程度等;三是认定的主体应多元化,应综合老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真实反映学习的情况;四是应该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既关注学业成绩,又关注学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把学分认定的过程变为激励学生学习的过程。

④ 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优点与不足

教育评价是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当前的教育评价领域,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带来了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综合素质及身心健康被忽视、创新能力缺乏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现实下,尽管教育部多次颁布文件,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但始终无法实现。

正是为了推进落实素质教育,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从教育评价的角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了规定,旨在将品德、心理健康、兴趣特长以及学业负担等指标充分纳入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中来,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落实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可以说,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抓手。
“高考是指挥棒”、“师生围着考试转”、“考,是老师的法宝,分,是学生的命根”等,都在说评价不可小视的强大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评价唯“学业分数”是瞻,使一些人认为“评价”、“考试”是与素质教育相反的词语,甚至认为唯有去除评价,教育才会健康发展。其实,问题出在教育评价并不科学。《意见》的出台,便是要自觉地引导评价去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其重要意义在于明确了教育评价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般而言,关注教育评价,实则是对教育目标达成的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以目标的形式存在于设计者的头脑里,引导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目标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那么,教育活动是否达到教育目标?达成度如何?教育目标的达成付出的努力如何?哪些需要坚持?哪些需要改进?这些都应该主要通过教育评价来显现。

换言之,不关注评价,就是不关注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就是对教育目标的漠不关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意见》将评价改革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作为教育活动的内在组成部分,教育评价与教育活动的其他环节一样,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负有重要责任、起着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引导着教育活动其他环节的方向、内容和过程。

⑤ 如何建立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2

如何建立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仓房初中课题组 刘志刚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只有认真研究课堂教与学,积 极调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益、效率、效果,才能 搞好新一轮高中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进而达到国家要求的新一轮课改的意义。因此,如何 研究和落实课堂教学评价的机制、要素、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才能调动广大教 师推进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和积极性。 1、传统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评价就是目标取向的评价, 是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 就是把评价视为课程计划或 者教学结果与预定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其方法是关注课堂上教师知识讲解的重点是否突出, 难点如何突破,知识与技能是否掌握与形成。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如概念教学“一个定义三 项注意” ,不讲概念产生的背景,也不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仅从“逻辑意义列举”概念要 素,和注意事项,包括“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 ,导致学生难以达成对概念的实质性理解, 无法形成相对的“心理意义” 。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很少甚至没有去关注教师如何去引导学 生参与知识发生、 发展的过程, 以及在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 法,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的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素。 2、新课改下应建立的评价理论依据。 新课改的评价应放在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上, 《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科教学 的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有利于学科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 有利学生和教师 的共同成长” , “评价也是教师的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 ,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 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通过科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 发展,使教师首先达到专业化的知识,包括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关于教学实 践的知识,二是能对学生及其学习的承诺与责任,包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在当前 社会矛盾突显和留守儿童增多的情况下, 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使他们能正确认识社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三是教学实践技能,包括指定适合 学生的教学计划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 反省自身教学的能力, 四是班级领导和组织 的知能, 包括承担领导和组织的责任, 建立不断的专业学习, 包括广泛地学习, 实践的学习。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学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 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结果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而 进行的评价。 3、课堂教学的评价特征。 (1) 、民主、平等、相互协商的评价 (2) 关注非预期效应和效果的评价 、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在关注教学目标的达 成外, 应十分关注非预期目标的效应和效果而且教师对非预期目标出现的处理正是教育教学 的艺术性所在,是教师潜意识、潜在特质的一种表现,是教师和学生的闪光点。 (3) 、多元化的评价 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由评价双方商定评价方案,从评价对象的 未来发展出发,可以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不拘泥于对评价对象的知识、能力的评价,还 会涉及其情感、性格、审美情趣、创造天赋等。 (4) 过程周期性的评价 、 新课程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 的发展,所以评价过程实际上是对评价对象的培养过程,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4、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素 (1)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活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 标的制定必须处理好课程标准、 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 切忌大而空, 大而全、 面面俱到。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目标实现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作用中的对象和实体。教学 组织者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挖掘其内涵,切忌出现脱离课本进行教学。要纠正一 些错误的认识:如认为教材内容“简单” ,不足以应付高考;误解本次课改提出的“不是教 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真正意图;不善于或不愿意花大力气研 究教材等。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地选 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 、教学心理环境:学习是发生于指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的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是惰性还 是灵活性的,取决于学习者学习的环境和形式。要创设好课堂教学的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 及早地将师生良好的情绪进入学生的心理, 融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激发起学生带着浓厚的学 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进入学习与探究活动中。 (5) 、教师行为:为人师表,端庄得体,确定合理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方法,科学地组织教 学材料,恰当地安排教学活动,机智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来保证教学质量的高效。 (6) 、学生行为: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还是一种人际交流活 动。 (7) 、教学效果:主要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看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成就如何。 5、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方法 (1) 、教师自我评价:是一种反思性的评价,指教师根据评价指标,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 学活动的实施过程的教学目标达成等情况, 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等进行自我 反思,总结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 、他人评价:通过他人的评价,通常能客观公正的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其方法有课堂 观察、课后访谈、调查试卷,同行评价,书面测试等,同时也要防止只说好的,相互吹捧, 不愿指出缺点。 (3) 、学生评教: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都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受提出的,他们的观 察比一般评价人员更为细致周全、真实可信,而且学生参与评教有利于师生沟通,从而有利 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 情感、价值观的体现。来促进全体教师都能把每节课都上成是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 、充 实的课(有效率,有内容的课) 、丰富的课(生成性的课,不完全预设的课,内容丰富,师 生互动,思维活跃,给人启发) 、平实的课(实实在在,常态下的课) 、真实的课(不加掩饰, 有待完善,值得反思,有缺陷的课) 。

⑥ 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小学如何积极进行考试制度改革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1、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
1.1.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1.2.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1.3.评价的内容除关注学业成就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4.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简便易行、有实效性的评价工具,探索便于教师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1.5.中小学教育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有机地把终结性班次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1.6.要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评价要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学生的状况,使教育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2、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2.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为了便于使用,评价标准应该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应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道德品质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尊重并理解他人。
能对个人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能力 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交流与合作 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与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学科学习目标 各学科课程标准已列出学科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并提出了评价方式的建议。
2.2.应强调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要重视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成长纪录等)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要改变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的做法,要交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改变过分注重等级、注重量化的做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式、方法,并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减轻学生的压力。
2.3.收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这些资料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同伴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
学校和教师需要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形成对学生的成就、优势及不足的客观描述,对学生的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不能简单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类。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分制的方式,对行为表现应采用激励性评语的方式。
根据对学生发展状况的客观分析,形成清楚、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方案,应了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与学校评价的改革
3.1.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定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起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新型教师评价标准。
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强调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教师应认真思考学生的反映和有关人员的评仪,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并通过与学生和有关人员的交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对教师评价结果的反馈应具有建设性和激励性。
3.2.中小学校评价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评定学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建立多元化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型学校评价标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要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教育部门、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制定阶段性的学校改革与发展计划,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对办学方向、教育观、教学效果、学校管理、科研等各个环节进行自我评估,准确了解学校的发展善,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4、中小学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
4.1.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方法。
4.2.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与招生中,应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的整体发展,录取标准除考试成绩外,可实地参考其他结果,如成长记录、特长等。逐步扩大高中学校的招生自主权,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4.3.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考试。毕业考试是标准参照考试,具有水平考试的性质;升学考试是常模参照考试,具有选择考试的性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将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
国家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根本依据,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升学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兴趣爱好的机会。
4.4.对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命题和管理进行评价和指导。对不符合考试命题和管理要求的命题单位,进行公告和批评,直至收回命题权,或者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命题,或者委托其他具备命题能力的单位组织命题。
5、组织实施
5.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加强领导,组织研究队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部署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工作,要把这项改革同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建立一批实验地区和试点学校,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课程改革实验区在推进新课程的同时,要积极推进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和探索考试评价的改革。
5.2.目前评价和考试的改革已在部分中小学展开,但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还较普遍地存在着对评价和考试改革的陈旧观念以及担忧。要以各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宣传现代教育评价思想,转变传统的考试评价观,争取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

⑦ 如何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使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实现

评价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也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师的发展。大家都认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制约着课改的深入。然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质量(主要表现在考试成绩上),很少关心教师的发展。因此课程评价的改革应该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力。(一)改变评价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长期以来,教师以评价“结果”为目的,过分重视中考,把过多的时间用于考试题型的训练。教师守着教科书、教辅和考试资料,强行向学生灌输与考试相关的知识,教师所关注的是如何积累考试资料,如何对这些考试资料进行详尽的分析,如何使学生掌握与考试有关的语言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而自己无暇读书、学习、开展科学研究,因此难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短期内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时间的增加和考试经验的积累提高分数,但久而久之不少教师的专业知识在萎缩,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思路封闭、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师和学生成天围着应试转,哪有自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淡化终结性测试,还给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权利”,有助于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反思、专业学习和教学研究,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二)改变竞争机制,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传统的评价热衷于甄别,“分数排队”,不关心教师的发展,常引起教师间的激烈竞争,影响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的团结和协作;学生被分成三六九等,他们的多元智能、个性差异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会造成部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紧张。现代评价体系重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新的学习方式主张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策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师的角色有时要由指导者(guide, conctor, helper, supervisor)变为合作者(cooperator, partner)。教师可以体验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快乐,师生的感情会更加亲密。同样的,教师间、教师与领导之间也可以建立民主、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教师而言,评价使教师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多方面的考查和评价反馈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测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测试应该强化诊断督促和发展的功能,淡化评比和排队的功能;教学评价应该侧重过程和方法,淡化结果。教师在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同时,改变传统测试和评价的观念势在必行。新课程的实施既是我国基础教育一场深刻的改革,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课程评价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监控、调节、鉴定等重要功能,因此建立适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评价与考试体系,是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⑧ 教学评价改革从哪几方面入手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一、改革背景
(一)时代的发展对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背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普遍意识到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教育的竞争。因此,人的因素逐渐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才观的变化。
这种人才观的变化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冲破了以往经济模式对人的束缚,个人才能被赋予更大的价值,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成为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或者说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在人力资源上担负起更大的使命;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代替了原有的计划经济,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种人才观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批量生产”,培养统一规格、整齐划一的人才,而应该努力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人。换句话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这个目的如何在作为学校教育实施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可以称得上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我们该怎样评价课堂教学?过去课堂教学评价更多的是强调鉴别和选拔的功能,而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观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更应该实现其促进和发展的功能。
(二)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要求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育背景
1.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按照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以教师教作为评价对象,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日益显露:评价功能过于注重其鉴定性和终结性,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片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等等,这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桎梏。因此,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然。
2.符合当今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第三次全教会以及刚刚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比如纲要指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当前新一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如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正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3.有助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次全教会对素质教育进行了重新诠释,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体现这一教育目的,那么这将有助于提了多年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现代课堂教学观的确立
三、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四、基础性、全体性、发展性
五、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
要想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必须首先对组成课堂教学的要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是非常复杂、非常广泛的,但众多的因素中毕竟有一些影响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到底包括哪些,迄今为止并没有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三要素说。这是一种历史最为悠久的观点,认为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2)四要素说。这是在三要素基础上提出的,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组成,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控制者,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教材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教学手段则是连接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媒体。
(3)多要素说。如李秉德的“七要素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教师、学生。吴也显:构成性要素--教师、学生、课程和教学物质条件;过程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果。
1.动态考虑: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最活跃的两个要素。
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
教学心理环境--课堂教学气氛和课堂师生关系。
2.现代课堂教学观的确立
现代学生观:不可替代的教学活动主体,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应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和空间。
现代教师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要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二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以满足学生多样的需要,再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
现代教学目的观:知识在教学中只是基础和手段,双基是基础,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核心。
现代课程观:课程实施--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形式--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
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
从五十年代的听评课开始,到八十年代开展的现代教育评价中的课堂教学评价,其评价标准的建立基本上是沿用苏联式的一堂好课的标准,研究方法大都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法,即从一堂好课的标准出发逐步分解形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比较全面,便于操作。但它也有明显的缺点,这种研究方法往往过于死板,使评价标准具有强加于人的感觉,而且很难使评价标准成为评价对象自我调节的内在标准。
而新的形势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纲要》内容)简言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求面面俱到,只从几个大的维度着手,不涉及具体的条目,只是从宏观层面,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共性出发,对各学科具体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起导向作用,不能直接用作各学科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工具。
(一)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是保证进行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使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确定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人。二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活动和交往的观念;尊重学生个性独特性的差异观等。
2.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评价的有效性使评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就是指所确立的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应做到:一是应反映既定的教学目的;二应体现课堂教学内在的规律;三应体现课堂教学自身丰富多样的个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3.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这样不仅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掌握标准留有一定的余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它应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4.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满足当前社会的迫切要求,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评价标准呈内隐状态,因此评价的可操作性就显得特别重,否则再好的评价标准也得不到真正的实施。
(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
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判断课堂教学质量高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很重要。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应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1)应将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4)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不同学科的不同特色。
前三条是目标的具体内容,最后一条则是目标本身的表述。
2.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
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教师应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避免传统教教材的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
(2)学习环境的创设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
(3)应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3.教学过程
现代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应体现这一特点:
(1)教师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拓展其发展的空间。学生应全程参与、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并且能采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教学。
(2)教师能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促进相互间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教师应创设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
(3)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活动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问题的新颖性、提出问题的语言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问难,抓住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以及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特点和方式,但不管什么学科都可以通过活动探究的方式,在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联系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参与课堂教学、生活和社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享受体验成功的愉悦。
(5)课堂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填平不齐”,而应该承认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
4.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就是教学效果的检查。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
(1)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
(2)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社会性的形成。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只是从几个大的维度着手,不涉及具体条目;只是从宏观层面,从课堂教学的共性出发,主要对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导向作用,不能直接用作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工具。
另外,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应面面俱到,并不是上述维度都必须体现每一堂课中。课堂教学评价还应该考虑面向不同层次的问题。
七、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确定--注重多元化
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往往比较唯一,主要是教育行政官员和教研人员等,这就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比较片面,有时甚至失之公允。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确定则应该注重多元化,鼓励多主体参与评价,主要包括:专家、行政官员、教研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
八、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体现多样性
多主体参与评价,必然会在评价过程中引入多种评价方式,因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应体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具体又可以从不同的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中展示。不同的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方式。
按评价信息收集的途径来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由过去的成绩测验法转为采取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成果分析法等结合使用;
按评价结果的处理方式来分:由过去过于注重定量分析向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转变。适当的定量分析是必要的,比如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时的调查次数等。但教学过程中的许多因素比如学生对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心理状态等是无法用简单的数字、统计等方法加以评价、衡量的,不能将一些无法量化的因素硬性量化,有时精确的数字反而离科学的分析更远。要克服以上不足,我们必须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唯其如此,才能促进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实践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按评价主体来分:由过去过于强调他评向在重视他评的同时更关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转变,尤其重视教师、学生的自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因此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可以促使评价对象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尤其值得提倡。
教师的自评: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体验、内在价值往往是受忽略的。即使是现在进行的一些教育教学改革,在强调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个体体验时,同样忽略了“教师情感体验”这个极其关键、起着中介作用的因素。试想一下: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积极的态度、没有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又如何能够让学生养成积极、良好的情感、态度?如果说学生需要在教师创设的和谐氛围中、在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境中获得生动活泼地发展;那么教师情感、态度同样需要关注,他们也同样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唯其如此,才能保证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一样,首先是一个生命个体,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具体到评价这一环节,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以其他人评价教师为主,教师多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很少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且仅仅根据学生、其他家长或他人提供的信息和,来判断一位教师的工作表现难免有失公允,课堂听课所获得的信息又往往不够全面,因此让教师自我评价就十分必要。
同时,通过自评,可以促使教师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生的自评:
在日常评价中,可以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有更好的了解,让学生在反思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九、课堂教学评价过程的展开--强调人文性和发展性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不再是以测验为中心的评价,而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评价。换言之,整个评价过程更注重体现人文性和发展性。它强调将完整的有个性的人作为评价的对象,并通过评价促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它主张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对学生更多的采取个体参照评价法;对教师而言,也应该重视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体验,注重通过评价促使其获得发展、取得进步。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主张在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组织评价活动。
附录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以小学社会课中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环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这一主题的学习为例: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解决学习的例子。主要是评价学生搜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评价指标:
1.搜集信息资料的来源:
是否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搜集信息资料,如通过周围的人和部门,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书籍等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料。
2.资料的数量和种类是否具有多样性、丰富性。
3.资料的信度是否可靠、详细。
4.资料是否具有全面性,能够反映不同意见、不同看法。
5.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6.能否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比较和进行再加工。
7.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8.能否在对信息资料进行处理的同时,通过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评价方式:
采取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作品分析进行评价。

⑨ 如何构建新课程标准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检查和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评价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发展,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评价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制度,不要把评价当做一个过程的终结,更要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与改进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标是为了激励、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发展性评价观念,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前的评价是老师说了算的,或者一张试卷就定下来的。现在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这种评价方式的片面性,现在我们实现了评价的民主化,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交互化,让教师、学生、家长、其他与学生学习有关的第三方都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将学生从处于被动的位置向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除了教师评价外,引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家长评价,评价中要求对事不对人,以促进发展、促进提高为宗旨,不但要提出问题,更要说一说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评价:要发挥主导作用,力求准确、详实、公平、公正。注意方法和策略,使评价成为师生的情感沟通。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作用。同学互相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同学,向同学学习,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分析,有选择地接受。要求家长也要参与评价,实现在评价过程中主体间双向互动、沟通和协商。 2、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应试教育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认知领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特长、人格等非认知领域的发展不够重视。随着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教育的评价不再是以单一的成绩为依据,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要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也要评价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本评价体系中,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3﹑在评价方法和形式上,强调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评价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而学生是被评价者,评价的方法是考试,形式比较单一。新课程模式下的评价必须提倡多元化主体,我们强调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三种形式相结合,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这种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方法多样化,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如使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成长档案袋等非测试型评价法,使评价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客观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这种评价方法称为质性评价。在对学生评价中,将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更能提高评价的效度。在评价方式上,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除传统的测验、考试外,即时评价、实作评价、档案袋评价、写真评价等也成为评价的常用形式。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要做到三个结合: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当学生成功的回答了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成功地完成一道习题的时候,当学生调查归来的时候,当学生将小论文交到老师手中的时候,教师给予肯定性的即时评价;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收集学生的小制作、典型的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等作品作为学生学习进步的证据,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肯定的实作评价,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兴趣强烈的吸引到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中,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这些评价和写真评价、档案袋评价一起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评价时注重过程,实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动态化,实现了评价重心的转移。 4、在评价心理上,克服评价挫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弊端,强调评价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理解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以宽容的心态、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间有差异,要给予学生发展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在评价中多一份关爱。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的评价体系都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的理念和理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研究探索、总结经验,把课程改革及教学评价改革不断向深层次推进,并逐步得以完善。

阅读全文

与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