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本科教育从严,如何构建一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流的本科,是指本科是C9毕业的;二流的研究生是指非C9的研究生。C9 :即九校联盟,版是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间的高权校联盟,是国家首批985重点建设的9所一流大学。2009年10月启动,联盟成员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9所高校。
B. 如何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全面地理解教育质量的深刻内涵,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十二五”规划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对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内涵给予了清晰的表述。首先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说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要使质量提升惠及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其次强调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再其次强调能力为本的教育质量观。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反映出对教育质量认识上的重大转变。
二是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研究制定适应各级各类教育特点和规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可衡量、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标准的任务,这反映了我国在教育质量保障思路上的新进展,是教育“十二五”规划一个重大亮点。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对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教育质量管理和监测评估的基本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纲”。按照规划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各级各类教育国家标准的制定,必将对我国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起到“纲举目张”的促进作用。
C. 如何理解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理论的概念和方法,把版质量管理的各个权阶段、各个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对人才培养活动实行体制化、结构化、持续化的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的一个任务
D. 如何构建应用型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树立科学复的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制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全面地理解教育质量的深刻内涵,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十二五”规划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对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内涵给予了清晰的表述。首先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说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要使质量提升惠及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其次强调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再其次强调能力为本的教育质量观。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反映出对教育质量认识上的重大转变。 二是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研究制定适应各级各类教育特点和规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可衡量、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标准的任务,这反映了我国在教育质量保障思路上的新进展,是教育“十二五”规划一个重大亮点。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对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教育质量管理和监测评估的基本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纲”。
E. 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学术审查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近年推出的教育质量审查方法,学术审查体系通过建立国家范围内相对统一的学术基本规范,包括学位资格框架、学科基准、课程规格和实施规则,用于学术审查指导和参考。以学术基本规范为标准和指南的审查方法和程序避免了评价过程的官僚化和绝对统一化,体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以及尊重高等院校个性化和自主化的特点,对学术质量的检查集中在院校内部的质量管理机制上,形成内部外部质量管理机制的有效统一。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学术审查
英国在原有的高等教育审查和拨款制度的基础上,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cation,简称QAA),QAA与高等教育部门紧密合作,经过不断调整推出了一套新的质量保证体系,其中建立起来的学术基本规范(Academic Infrastructure)包括学位资格框架、学科基准、课程规格和实施规则四个部分。学术基本规范对学术标准和不同等级的学位授予所需要的条件进行了详细描述,集中于学术标准和质量的建立、保持、提高,既体现多样化、多层次和多规格的特点,又体现英国高等教育一元体制下的学术标准要求。在学术审查具体运作中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途径,既强调院校内部学术基本规范与QAA所制定的基本规范的相对统一,又尊重院校的学术自主性和个性化特征,对学术质量的审核集中在院校内部建立的质量管理机制的有效性上,形成内部外部质量管理的有效统一。
一、一元体制下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学术基本规范
英国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重大变革是双轨制的终结,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英国高等教育一元制的目标是要填平大学与非大学之间的分界线,减少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但事实上,英国高等教育系统还是比较复杂,多科技术学院还保持着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点,还有庞大的继续教育机构中的高等教育部门。因此,有学者认为目前的英国高等教育系统是“一元体制下的多元模式”。英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特点对质量保证体系产生了影响,并使之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学术基本规范是在向高等教育机构咨询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为学校明确学术标准并为具体实践提供依据。具体包括四个部分: 1)学位资格框架(Framwork for Higher Ecation Qualification)。通过对各学位的特征和取得学位的资格进行分类和说明,包括两个框架,一个是适用于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另一个适用于苏格兰。2)学科基准(Subject benchmark statements)。学科基准从学科角度对学位标准进行了描述和概念化。这个体系制定了一个一致的、整体性的规则。包括各学科毕业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技能、对学科的理解水平,以及对获得此学科学位的智能的要求,并且为高等教育部门设计和实施课程提供参考。学科基准的制定主要依据各行业协会和高等院校的反馈。2002- 2005年已制定了69个学科基准。3)课程规格(Programme specifications)。课程规格是各高等院校提供的相应课程的说明,包括知识、技能和其他有关需要掌握和完成的内容,并且还详细说明教和学的方法、考试和随后的就业机会,以及课程与学位资格框架的联系。4)实施规则(The code of practice)。实施规则推出对学术标准和质量管理的合理运作方法。每个实施规则为高等院校提供了实施原则和方案。实施规则目前推出了10个方案,包括研究生研究课程实施规则、合作办学方案、残疾学生学习方案、外部考核办法、学生学习反馈、学生学习质量评估、课程目标监控和审核、就业教育和指导、学习配置、学生入学有关规定。
EEC学院严格按照英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EEC学院成立十一年来,始终认识到教育的关键是师资,所以把师资建设、师资队伍的稳定放在重要位置,我们有三套体系来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
第一,成立了欧英中学术委员会,设立了严格的学术标准,并且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能达到所设立的学术标准。
第二,从2005年起,EEC又聘请英国大学的专家组成了学院的外部质量保证委员会,英方合作院校每年派外部考官对我院教学活动进行质量考核,对于学院各教学环节进行评定,确保EEC学院的学生能达到英国同年级的学生同样的标准。像AIVA的学术总监,就是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密克德门教授。
第三,我们还接受英国QAA质量体系管理,QAA每2个月派2名质量监控员来我院检查。
F. 如何理解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理论的概念和方法,把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对人才培养活动实行体制化、结构化、持续化的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的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的、有效的质量管理系统。具体落实到高校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体系、高校的课程体系、高校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等。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要保障这些子系统的有效和谐发展。目前,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体现于对教学过程和质量的评价。在精英教育模式下,这种方法对加强高校的教学管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终身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潮流的到来,目前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目标过于狭窄。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多样化、综合化,但目前的高校教学目标却仅仅局限于某一专业的范围内,忽视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教学是培养人才的直接手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确立多元化的目标,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目标,以适应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此外,目前的很多高校在办学目标上没有明确定位,盲目跟从,实行一刀切,将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相混淆,这都不利于保障教学质量。其二,教学质量评价过于主观化。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具体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忽视客观的评价指标。
在评价过程中主观人为成分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科学化、客观化、公平化,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单一化。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通常是高校的行政人员,这就忽视了学生和专家的作用,导致很多教师例行检查与平时上课时状态的不一致,这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三,教学过程监控的不平衡。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忽视学生的课外实践过程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监控得较为严格,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监控较为松懈;对学生课内的专业知识考核比较重视,而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其四,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从“大教学,小课程”的观点来看,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指高校各种形式的课程。从当今国内高校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选修课列表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课程主要是集中于对学生专业课的训练、学业成绩的培养等显性课程中,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仅仅注重课程的分科性、专业性、文理分科等,没有利用课程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五,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校教师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负责人,然而很多高校教师凭借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只忙行政,忽视教学,或者终日碌碌无为却依然享受学校的高待遇。此外,还有很多高校为了节省开支,实行教师一岗多职,大班授课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只有采用严格的赏罚升迁制度,不断引进新的师资力量,才能保障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二、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诸多的不足,在构建和完善教育保障体系时应遵循体系内部自身发展的趋势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完成。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过程是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科学管理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动态性等特点,解决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这些基本的要求和以下的几项原则: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高校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应系统全面考察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个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保障体系能包括对影响教学质量各要素、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的保障成分,并确保这些要素形成有机整体。贯彻系统性原则,主要把握三个方面:首先,一个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构成成分上是完备的,能包括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体系中的制度规范也应该是明确的、全面的;其次,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是孤立或是简单的叠加,而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使各组成部分相互补充完善;最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具有通用性,一所高校所设置的院校、专业都比较多,且教学过程还具有动态性特点,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提取共同要素,使其具有公用性。
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指在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紧紧围绕质量控制进程,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来实现教学目标。目标性原则是全面构建实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首要条件。为此,一方面在质量保障体系中,要建立具体明确的定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以预防目标的偏离;另一方面,要落实管理,从领导层、监督层到执行层,要层层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权责分明,确保达到教学质量目标。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指的是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以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把握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持续发展的本质,建立能及时反应教学质量需求和质量发展变化过程的质量体系。贯彻持续性原则,首先要坚持持续提高质量的发展管理观,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永恒的主体,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定任务。其次要注重教学的持续性,在教学过程中,各个阶段、各门课程甚至各个教学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割断彼此之间的联系,应将各要素纳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形成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策略
从以上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界定来看,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仅包括教学,还包括其他的子系统。所以,要构建全面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要抓住高校教学保障体系中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等子体系。
(一)高校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的目标体系不但受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还受到高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办学宗旨、办学条件、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在制定教学质量的目标体系时,一方面要将终极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在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时,要考虑到一定时期内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势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特殊需要。所以,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定位和性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终极目标,然后再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以及学校现阶段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可用性、经费的投入将终极目标分割为不同时期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详细的目标评价体系,及时反馈目标的实施运行情况,纠正偏离目标的教学行为。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运行,最重要的是将阶段性的目标具体化,即制定各项目标所要达到的具体分目标。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抓好教学质量的基础建设,例如教室、师资力量、课程、科研项目等,应对各项目各阶段应达到的目标进行分组责任制,使各阶段的分目标有效落实,进而最终完成终极目标。
(二)高校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课程体系是教学质量的重心,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建立高质量的课程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的:首先,改革课程目标。在设置课程目标上,将基本的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改变以往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观念,有效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也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改革课程的组织方式。传统的高校课程模式一般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马哲思修组成。我们看到,这些高校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只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顾及其他。另外,理工类大学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考虑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人文类院校也有忽视科普类课程的设置。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的偏离使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全面知识的诉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避免文理分家的局面,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相结合;还要设置较多的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的课程模式,专业学科应精选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将所学内容服务于生活实践。
最后,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影响着高校的课程模式。不可否认,高考制度的建立为我国选拔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G. 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是怎样的
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版中学,权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