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简述课堂教学的三大原则是什么课堂教学有哪三大策略
课堂教学的三大原则:
1、目标原则
课堂管理应当有正确而明晰的目标,它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最终指向教学目标。
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
并且,目标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管理参与者,对于发挥学生自觉的求知热情,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2、激励原则。
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
贯彻激励原则,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创造有利学生思维、有利教学顺利进行的民主空气,而不应把学生课堂上的紧张与畏惧看作管理能力强的表现。
3、反馈原则。
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对课堂管理进行主动而自觉的调节和修正,是反馈原则的基本思想。课堂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只有建立在班级学生思想、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备课过程中,认真调查教育对象的具体状况,分析研究必要的管理对策。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即时信息来调整管理活动。
课堂教学的三大策略是:
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化难为易
1、化抽象为形象。教师可以运用形象比喻使语言形象化,通过图像的直观性把课文所描写的景色所阐述的道理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还可以通过表演、演示、操作等动作使之形象化。
2、化理论为实践。它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经验性。教师要将语文学习回归于生活中,在使用、应用中学习语文,积累经验、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感悟理解。
3、化未知为已知。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为基础的,新知识可以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要么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要么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所以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策略。
4、化复杂为简单。教师要教简单的语文,要简单的教语文。而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做简单,要做到:教学目标要简要,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过程要简洁,教学方式要简练,作业要简化。
二是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化浅为深
1、由结论到过程。让学生学深学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展示知识本身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同时也要让学生的思维卷入到知识的获得过程。
2、由知识到问题。教师应把知识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并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研讨,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深学透。
3、由已知到未知。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让学生处在陌生、未知的状态,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4、由一元到多元。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为此,新课程教学提倡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多种解读、对问题的多种解答和对情景生活的多种体验感悟。多样化和个性激活了课堂、激活了思维,有助于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出个性。
5、由传承到创新。学习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传承和接受,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创新和质疑,这样的学习才会学得深学得透。
6、由依赖性的学到独立性的学。教师要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变“我告诉你”为“我帮你忙,你自己去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得深、学得透。
7、由教知识内容到教思维方法。以书本形式出现的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
三是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富有情趣
让学生越学越爱学、乐学的具体策略有很多,但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秘诀:富有情趣。情趣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发现的幸福。这是有效教学的动力源泉。
(1)课堂教学中展示策略的思考扩展阅读:
课堂教学的优点:
班级教学的主要优点是:
1、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
2、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3、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
4、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减轻学习疲劳。班级教学的出现是教育史上一个重大的进步。
班级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不能充分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又难以充分照顾优、差生的学习和发展。
Ⅱ 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3.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由教师展示定律和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归纳策略既具有发现策略对过程学习的特点,又具有接受学习的讲解特点,故也称为“思考性讲解”。较演绎策略而言,运用归纳策略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取概念或定理的发现过程——由于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个别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师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策略的模式如下:演示(或列举)个别实例→进行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归纳策略是一种能够达到多种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首先,归纳策略是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对物理事实的观察和思考,对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必然会从本质上理解和把握它;其次,归纳策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课堂上大多数教学活动是采用实物演示或实例说明,而多样化的活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与演绎策略相比,归纳策略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程度更高。相对于演绎策略而言,归纳策略是比较费时的。
4.启发式教学策略
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更有利于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基本思想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为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有具体应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
5.探究策略
探究策略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他们的探索能力,获得理解客观世界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以此为武器,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Ⅲ 如何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和点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传统的课堂评价是以教师的教来评价学生的学,既“以教定学”,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表现,而忽视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缺乏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等。这些已不再适应新课程的评价要求。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要用新课程理念下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把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数学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一、对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参与,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 1.学生参与的全面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面向全体,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为所有的学生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要以各种手段方法,使他们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多鼓励,尤其是对中下学生,以促成其良性循环。 2.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的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不仅能够运用一般的解决问题办法,更能够发现和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新境界。要敢对书本挑战,敢对教师讲的内容质疑,敢讲真心话。3.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参与,不是光看学生嘴巴动了多少,主要看脑子动了没有、思维是否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让学生主动参与,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涉猎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做到边学边思考。二、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全是听教师的讲授,更重要的是须自己去思考、体验和构建,同时还有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评价一个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我认为要考虑到以下5个方面的因素:1.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对所在小组中其它同学负责;2.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学习者群体智慧和思维可以为群体共享。3.增进合作交流技巧是学生学会合作的标志,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分工意识。4.学生能够相互解释所学东西、能够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5.学生间能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进行有效的沟通。 显然,具有良好交流合作学习意识的同学,能很好的进行交流与调节,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三、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通常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综合学生的具体反映大概可以分为: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厌倦感。进一步还会发现以下特点: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中,在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数学学习"厌倦"的学生中大多数是数学成绩不太好,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虽然对同一个学生来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但在一定时期,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学习基本的情感体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上述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只有一种情感体验。如觉得数学有趣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焦虑的感觉;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虽然可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是总是有一种主要的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结合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从正面激励、评价学生,对学生表现出的优点或阶段性的成功给予肯定。四、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和思维品质。具有思维独立性品质的同学,不但要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恰当的评价和自觉检验自己的思维活动,修正错误,不断改进和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同时还要善于评价别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做到对于结论性的东西,不盲从、不轻信,有独立见解。另外,数学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准确、合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无论是口头的描述、借助纸笔或是通过演示)自己思维、对数学的认识的能力。这是评价学生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因为学生通过解释自己的思维结果、思维过程、解题策略以及思维受阻的原因和克服方法,能提高自己对这一数学问题的认识;其他同学通过聆听、提问、思考和补充,受到了启发,开阔了思路,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五、具体的评价方法1.特定一节课进行课堂观察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怎样进行推理,怎样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成果,教师通过对课堂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加以判断,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在每节课后都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自评和同学评的环节。通过课堂观察,教师便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作出积极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与矫正。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教师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在一节课或一个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全程观察,应该有重点地观察几个学生或所有学生的一个项目。第二,教师对观察对象要作具体的分析,特别要注意激励性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评价。对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不要轻易给予表扬,当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解决了比较难的问题或是有创新的时候给予适时表扬和鼓励,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使他们产生后续学习的动力。而对于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只要他答出简单问题或只要敢回答问题就应给予充分肯定。2.数学课堂记录针对本课题,应该着眼在课堂上,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上。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有老师的讲解、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师生的互相倾听、与同伴交流的语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得与心理体验。包括:(1)课堂笔记:(2)重点、难点与疑点的标识:(3) 具有启发性或感兴趣的热点问题:(4)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精彩对话与争论的焦点问题:(5)课后需要继续讨论与钻研的问题。(6)与课堂学习相关的其他问题,等等。3.作业评价作业作为教学的常规,是教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以往的作业布置虽然存在很多弊端,单调、重复、机械等现象,但不可否认作业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理念的注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对数学作业进行了大幅度改革,把作业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大部分,课内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课外作业,我们遵循了趣味性、审美性、多样性的原则,将作业融于活动,融于生活。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口头作业有说算理、说算法、说过程等形式;书面作业由基础性练习。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又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对作业的态度、书写及格式的规范程度进行评价;二是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而且要给学生及时订正错误、再次学习的机会。比如某个学生的作业从态度上看非常认真,书写清楚规范,但存在一小部分错误,教师可以在做错的地方打上问号或划上横线,那么对他本次作业的评价是:“整洁:甲,成绩:良”。学生通过再次学习、及时订正后,教师应对他的作业进行“二次评价”。此时,对该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是“成绩:优”,而且作为本次作业的最后评价结果;对于解题方法独特或进步很快的学生,除得“甲”、“优”外,另加激励性语言,并定期进行作业展览或向家长发表扬信息。通过作业设置和评价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应用的全过程。作业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这种通过日常的学习过程评价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学会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及时地赶上学习进度,不让学生过远地在学习上掉队。使我们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我们的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作业情况,使我们的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除了以上的方法外,低年级还采取“小贴画、表扬红五星 ”等,中高年级还采取“ 设立表扬角”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六、问题与思考 1、评价的内容、评价指标如果固定化,会产生评价的片面性。如何处理,仍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2、如何处理学生互评中出现的问题,如:很在意对方给自己的打分或等级。造成同学间的不服气等现象。 3、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无味,教师转换成物质上的奖励,如何看待? 4、教师的评价语言贫乏。这需要教师除了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及业务理论,更要深入地接触学生,细心观察学生。5、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因人施评,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上。
Ⅳ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策略
提升课堂教学来效果的几自点策略;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每学习一种新知识,必须当堂进行巩固。
有效的课堂练习应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①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
②练习的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
③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④练习的对象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进行课堂练习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策略的使用:
①作题不能只重视结果和结论,更要重视过程,要知来龙去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不会做题,很多情况是对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没有实际的体验。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通过实验、课件、图画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上;
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平时做练习应多进行自测、自评,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质疑,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③重视课本习题的教学。课本习题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作业,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Ⅳ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7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有效、恰当地在课堂教学上激发人的这种需求是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笔者认为,所谓有效性课堂教学,其实质是对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上。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笔者想结合个人教学和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提高电子电工技能实训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构建技能实训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所以,笔者在进行技能实训课教学时,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来指导活动开展,从而提高技能活动的成效。
那么,应采用哪些教学策略,把技能实训落到实处呢?
(一)先呈性策略
先呈性策略是指教师预先有目地提供关于相应活动的学习材料,组织相关的学习活动,当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能顺利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为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准备,这种预先开展的学习活动就叫做先呈性学习策略。
因此,笔者在进行技能实训课教学时,为学生预先提供相关学习材料,让学生明确实训的意义,保证对学生实训过程有效指导。 笔者在给学生讲解国产t68型卧式镗床电路图时,先组织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让学生了解镗床的结构,再开机全面演示机床的操纵过程,再指导部分学生进行操纵练习。学生对t68型卧式镗床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情况了解后,对电力拖动的控制要求就明确了。
(二)自我实现策略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学生具有先天的学习潜能,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
笔者在《电容滤波电路实验》中利用示波器把电路中各点波形直观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的欲望,更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任务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电容滤波电路实验各点波形:
教师项目演示完后让学生进行电路组装和波形的测量工作,亲自得出结果实现自我动手价值。
职高学生学习能力差、基础薄弱、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因此,在对电子电工的技能教学中,我努力运用“先呈性策略”“ 自我实现策略”,引导学生
通过动手、动眼等多种感官的活动来直观学习,化难为简,激活技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技能实训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是方法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利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潜能得到发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是教师无法代劳的。老师演示学生跟着模仿的展示和老师“铺路”学生自己探索的展示作用大不相同,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发展。只有这
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才能牢固,主体精神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上。
(三)、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实施技能实训课的分层教学
可以这样说,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受教育的学生面越广,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为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获得个体的发展,笔者通过小组合作及分层完成任务,解决学生间的水平差异。
在技能实训课上笔者把全班24人分为6个组,每组4人,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互相合作和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的开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难度的任务,实现分
层教学,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能力完成相关的任务。 笔者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电阻》项目中,把各个环节以任务形式分配给不同组员。
任务一:在教师启发下学习正确的测量步骤和方法。该任务交由组内最优秀的学生,等优秀学生基本掌握以后,再由他们指导其他组员。
任务二:让成绩一般的学生来完成表格,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进行实践操作,掌握用万用表电阻挡测量电阻的技能。借此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人责任感。 任务三:小组展示——组间评价。
Ⅵ 3.请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讲述策略。
1、大部分人复会的,不讲,制浪费时间。
2、书上讲的很明白的,不讲,培养自学能力。
3、同学间交流能够做出来的,不讲,培养协作、沟通能力。
4、结合课本,当下比较实用的操作,讲。
5、学生第一次接触容易和其他知识混淆的,精讲,先入为主,一定要先灌输正确的。
6、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搞不出来的,带着分析、讲练结合。
7、课本涉及的案例能够引申到文化道德教育以及学科整合的,要补充讲解。例如:电子作品的构图、色彩搭配等。
(该观点为本人论文提纲,引用请说明,谢谢!)
Ⅶ 如何做好课堂展示环节
如何做好课堂展示环节,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展示是什么?
展示是高效课堂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发表、呈现、演讲的舞台,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自信。通过研究儿童心理可以发现,展示欲和表现欲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激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讨论、思考的过程中。
一般情况下,展示分为小展示和大展示。小展示在小组内完成,主要展示自己在独学和对学过程的收获与疑难,并为之后进行的大展示做准备。大展示以小组为单位,面向全班学生展示。学生会站在聚焦点上,以各种形式,大方、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展示结束后,各个小组之间还将进行质疑、对抗、辩论、解答、交流、补充等。
从展示方式上来讲,课堂展示可以宏观地分为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两种。静态展示主要是展示板上的展示,一般会与其他展示形式相结合,展示者和非展示者的目光、表情、手势等,都是展示的重要内容。动态展示比较灵活,一般分为读、说、演、画、写等几种基本模式。
展示的内容,既包括知识层面的,也包括情感层面的。知识层面的内容有学生的疑问、感叹、思考,以及师生、生生之间有目的、有价值的对话。情感层面的展示则包括学生的个性、激情与梦想。
在高效课堂建设初期,应该以展示学生的站姿、声音、笑容、激情为主。展示时需要注意:站姿挺拔、声音洪亮、微笑自然、激情洋溢、个性张扬、气度非凡。小组展示时,呼喊组名与组训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高效课堂的发展期,展示的内容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传道——将合作过程中凝聚众人智慧的好方法、好见解与全班学生分享;授业——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相互借力、相互帮扶、相互历练;解惑——通过三色笔、展示板等工具,解答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全面调动视觉、听觉、与触觉。
二、展示时教师做什么?
展示还需要教师的敏锐与机智,具备课堂上应付“节外生枝”的本领。教师要对突发信息迅速判断:是否正确,有无价值;要快速反应,想出对策:是组织讨论,还是简单点拨,是继续深入,还是改变话题。只有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才能应付自如,促进课堂展示的精彩生成。
很多时候,课堂展示会出现没有挫折、没有悬念、没有困惑、没有争论的现象。这是课堂设计过于细碎的原因,不利于展示环节的互动与生成。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应将需要展示的问题形成板块与主题,但同时也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模糊性,不必指向过于明确,这样才有进一步深入的余地。
在课堂上,组内研讨和组际交流是很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关注这两个环节,让学生遵守课堂规范,提高展示效益。
在组内研讨环节,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讨论声音;关注学生桌面物品的摆放;关注潜能生是否有收获;关注研讨的问题是否更具价值;关注研讨过程中,学生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学习资源。
组际交流时,教师应该观察各组组长能否合理分工,观察板书小队和展示小队能否默契配合,观察中等生和潜能生是否有参与展示的机会,观察学生展示的实际效果,观察优秀学生的监督、质疑、补充、总结、拓展、评价等工作是否积极、及时、合理,观察学生能否提出疑问、能否及时纠错、能否正确回答。
三、展示的层次与环节:
小展示环节主要包括以下3项任务:完成识记内容、安排展示内容、准备质疑内容。
大展示主要是为了“集中火力”,解决各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一般来讲,展示分4个层次,在课堂中交叉使用,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4个层次分别是:思维的可视化过程、思维的可听化过程、思维的交织过程、思维的提升过程。
思维的可视化过程是学生的板书展示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会产生没有标准答案的认知冲突。在认知冲突中,每个学生由于其原有认知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各自产生的冲突点也不相同。教师的“一查”,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明确学生出现的典型性错误。这些典型性错误,就是高效课堂学习的价值点所在。归纳出典型性认知冲突后,教师将其交给学科班长,有意识地分配展示任务。学生会将问题暴露在板书上,这就是认知冲突的可视化过程。
认知冲突的可视化过程,要给学生“辩解”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思维权利。板书的内容是僵化的思维,学生的“辩解”则是灵动的思维。学生在充满自信或忐忑的“辩解”中,会重新检视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通过第二次思考,他们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自愈”。而其他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矫正自己的思考,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求真。
认知冲突的交织过程也是思维的交织过程。认知冲突反映在导学案上就是学生犯错误的根源。由于高效课堂的展示阶段之前,学生都不知道正确答案,每个学生都可能在自以为正确的情况下,犯许多错误。因此,每个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维护自己的观点,当把持有两个或多个观点的学生放在一起时,冲突必然会产生,这就是高效课堂的高潮阶段——对抗质疑。这时的课堂,会产生激烈的碰撞,学生不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维护自己或团队的观点中,还会在辩论与对抗中,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学会尊重对方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正确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收获了对他人的尊重、对真理的追求。
思维提升是高效课堂展示的高级阶段。但一定要注意,教师只是帮扶者,只要有一个学生能承担“提升”的任务,教师就不要与学生“争锋”。如果学生确实无法突破,教师才应该做适当的点拨。
四、破解展示难题:
1.展示率不高
教师要加深自己对小组合作文化内涵的理解。合作不单纯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内需、一种技能、一种文化。小组划分也不是简单地将几个互不相干的人捆绑在一起,而是从性格互补、性别互补、智能互补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展示时,教师还要适时“示弱”。教师的“示弱”会调动学生主动尝试与担当的潜力,会让学生改变一切被教师包办的惰性。
2.教师爱救场
教师一定要明白,自己应该站在学生身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将学生“推”到全班目光聚集的展示区,让学生自由、快乐、精彩地释放自己。教师还可以尝试跨界教学,即上其他学科的课。如此一来,教师就不得不放弃控制课堂,尽可能地依赖学生,真正从讲授者变为调控者。
3.精英式展示
高效课堂不能只照顾精英学生,而是应该让所有学生都享受课堂的快乐。精英式展示的缺点在于:质上过精、量上过少。为了避免精英式展示,教师应该注意课堂中的几个多元化:导学案设计多元化,尽量照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尝试融入声音、画面等元素;小组建设多元化,尽量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相互帮扶、共同进步;展示形式多元化,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可以读、可以唱、可以演,全面点燃课堂气氛;点评质疑多元化,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展示者进行点评,涉及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等方面,还要对潜能生展示进行表扬与鼓励。
4.大班额展示
大班额展示的重点是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展示效率,因此,小组交流和组内展示非常重要。有些大班额的班级,每个小组的人数可能有10-12人,这时可以尝试将在小组内建设组中组,因为4-6人的交流是最有效的。组中组讨论出各自的思路和想法后,再在小组内综合整理、交流,最后达成统一意见,完成组内预展。班级展示时,要避免重复展示和零碎展示,还可以将小组分为展示组和评价组,各司其职,保证课堂效率。
五、展示的九大误区:
1.课堂教学改革各阶段的展示形式与特点过于相似,不能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升级换代”;
2.展示时间、目的、形式等方面缺少学段特点;
3.展示方式单一化、套路化;
4.教师偏重展示环节的教学意义,忽视了其中的教育意义;
5.学生展示时,缺少由外向内再向外的反刍与消化过程;
6.展示内容不精,“示”多“展”少,模式化强、独创性弱;学生展示时,语言单调、苍白,缺少厚重感与艺术感;
7.学生片面理解全员展示的意思,不惜把系统的知识模块机械地化整为零,造成一人一句的接龙串词式碎片化展示现象;
8.展示环节经常流于形式,未能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9.展示环节的弊端未引起高度重视,更缺乏破解之策。
六、展示的七大策略:
1.不同阶段展示应有所侧重
课堂教学改革的阶段不同,展示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初期以培养习惯、锻炼胆量为主,讲流程、养习惯,轻内容、重形式;中期尽量实现流程自动化,兼顾展示内容与展示形式;后期主要优化、改造、创新展示流程,重内容、轻形式。
2.不同学段展示原则。
小学以巩固知识为主,可采取所有小组循环重复展示;初中以理解知识为主,可采取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个性化展示;高中以运用知识为主,可采取快速、简捷的特色展示。
3.规划展示内容。
展示的内容有很多,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展示的重点: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示思考的过程,展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对质疑、批判、否定进行答辩,展示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展示从不同解决方法中获得的启发。
4.扩大展示范围。
小组展示应该在常规的组内展示和班级展示基础上,增加组间展示和学校展示。跨组展示指的是,教师将班级小组划分成若干对抗小组,对抗小组之间开展兵对兵、将对将的一对一的对抗展示。校级展示指的是,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大课间或主题活动时,将学习内容用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5.创新展示形式。
展示形式有很多种,这里推荐几种新颖有趣的展示形式。 深层次的多元展示——擂台战。
教师将展示环节设计成“擂台战”,确定“擂主”与“挑战者”,一个小组摆擂,其他小组进行挑战。基本的操作流程为:确定一个小组为擂主,其他小组为挑战者;擂主向大家介绍观点,挑战方提出质疑,擂主进行解释、答辩;双方在挑战与应战的过程中,不断理清思路、完善观点。省时间的高效展示——访客游戏。
教师将小组成员划分为“接待者”与“访问者”两种角色。接待者负责向来访客人介绍本组的成果,并接受他们的提问;访问者负责外出到其他小组学习交流,每个访问者负责访问一个小组,然后回到本组分享访问收获。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有一至两名接待者,其余学生都为访问者。更灵活的书面展示——漂流本。
各个小组将本组的学习心得整理后,记录在漂流本上,然后将漂流本交给其他小组传阅。传阅时,各组都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写在漂流本上,当漂流本“物归原主”时,拥有它的小组,就可以根据其他小组的观点和意见,继续完善本组的学习心得。
6.训练基本规范。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各种展示规范,包括语言、体态、板书等基本功,还要让他们养成认真记录、仔细倾听等习惯。
7.追求展示内涵。
很多时候,学生的精彩展示,都是针对某一题目的具体解法,缺少对学科内涵的感悟。这就会造成课堂展示“封闭多、开放少,赞扬多、质疑少,形式多、内涵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实际上,展示应该从单纯关注展示的教学意义,演化为既要关注教学意义,又要关注教育意义。教师应该挖掘、放大、拓展高效课堂的育人价值。当学生在高度聚焦之处展示的时候,他的角色、心理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他已不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而是一个主讲人,一个佼佼者,一个脱颖而出的主持人、小领袖、成功者。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心胸、气魄、胆量,这应该是展示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也应该是教育人应该树立的重要目标。
总结:
课堂展示是“高效课堂”最关键的环节,不仅展示学生对问题、知识独到的理解和解决问题创新的方法,还能展示学生规范的解题过程,也能展示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疑难。通过课堂展示,学生对规律、方法进行到位的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力争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
Ⅷ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具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更有所收获。这样,它既关注了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都有所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涉及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和呈现的过程。如同桥梁建造一样,把情境的合理性看做是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把问题导向性看做是对桥梁功能的设计要求,那么有效性则可看做是对桥梁工程质量的总体考虑。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协调发展为目的的设计过程。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更应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情境的创设并不时时处处需要,而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有时候,我们需要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有时,数学化的情境反而会有更好的的效果;还有些时候,通过现实情境引入教学内容却会引起逻辑的混乱。我们在选择是否创设情境或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时,应以该情境能否很好的承载数学知识作为标准,否则将是舍本求末。
2.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在一堂有关无盖长方体盒子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探讨小正方形的边长与无盖长方体盒子的体积关系,给学生长为10的正方形纸片,在四个角上分别减去一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折合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要求学生通过折纸活动,提出一些用已有信息能够解决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不仅使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中,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发现与生成,体验数学的再创造的过程,而且情境创设自身也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要求。
3.情境的内容、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多样,比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竞争情境、实验情境等等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于低、中高年级的儿童,教师可以通过讲讲故事、做做游戏、直观演示等等的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深入钻研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起到了一个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关系至关重要。首先,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其次,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总而言之,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再次,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最后,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主动探究,从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数学初始条件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主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于数学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