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通识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近来,关于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的讨论渐趋走热。国内的一些知名高校也开始着手实施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几年前办了人文基地班和乾元国学班,打通文史哲专业的界限和壁垒,2006年继续推进元培计划教育实验,算是开了通识教育的先河。复旦大学2006年加快了通识教育改革的步伐,一下子将所有本科生都纳入到统一的本科学院中去。然而,与国外成熟的通识教育相比,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刚处于起步阶段。
针对目前已经出现的理论上的模糊和实践中的困难,台湾交通大学黄坤锦教授的《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一书,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理论流派及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对我们更好地学习“美国经验”,启发我们思考如何进行通识教育的试验与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通识教育事关本科生教育的根本理念。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本科教育,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想要通过大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围绕“目的”二字,美国人总是争论不休。布鲁姆批评开放教育,是因为在他那里,民主教育的目标,就是传递共同的道德标准,将有差异的个体锻造成为符合民主社会需要的人格;科尔要搞“多元大学”,则是要尊重个体差异,以适应多元社会的需要;科南特和罗索夫斯基等人则走了中间道路,他们不否认差异,但也强调作为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必备的才能和特质,而这恰恰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三个流派当中,作者本人比较认同科南特等人的观点,认为后者“不是从理论概念或理想设计出发,而是从实际的观察和经验出发”,但又不失理想和远见。
美国人在培养“目的”上观点不一,带来了行动上的多样性。没有一个通用的模子,各校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而这种差异恰恰体现了各校的风格和特色。圣约翰学院本科教育的132个学分均为通识学分,所有学生研读同样的经典名著,而她的学生是千里挑一的;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这样的私立名校则实行“核心课程”,这种模式更适合教育背景和智力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而更多的公立大学实施“分类必修”模式。联系到国内的高校,各校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要搞通识教育,切忌一刀切,而应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初、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美国的初、高中教育已经兼顾了人文、社会、自然等方面,故学生在入大学之前已打下了学习通识课程的基础,但台湾地区初、高中的应试教育却使学生在入大学之前的知识本身就是片面的,因此可能不适应通识教育的要求。在这一点上,中国大陆跟台湾地区是相似的。虽然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及中高考改革正在推行,但是,应试教育的大局在近期内不会改变,因此,我们在规划大学的通识教育时,绝对不可忽视中国目前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否则通识教育将失去根基,成为空中楼阁。
只有充分考虑美国和中国社会和教育体制的差异,我们才能更清醒地思考我们的大学教育,以避免盲目模仿、照抄照搬。但同时,美国大学的具体做法仍值得我们学习。本书详细介绍了各大学的课程设计、制度、行政、学生管理、教师评鉴等。由此可见,推行通识教育,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进行完整的制度规划,也需要学校各部门协商与合作。至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开设哪些课程,由谁讲授,学生是否接受通识教育理念,新生的入学指导如何与之相结合,是否需要一套测量方法来评估教育成效等,都需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不断地讨论、改进,才能达到相对满意的结果。倘若没有行政、制度、经济各方面的考虑,没有学校各部门在目标上的一致,没有教师和学生的支持,通识教育最终只会成为少数理想主义者的一厢情愿,其实践也会成为学校中的“孤岛”,失去了现实的土壤。
②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体现生态化绿色教育
关注国内外的教学现状抄,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今国际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乃是数学课堂普遍采用的建构主义观点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活动课教学(Activities)。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活动课程同必修课程一样,成为小学教育中课程结构的两大支柱。而活动课与数学课相整合又应该具有鲜明的新课程特色,有着重要实践意义,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③ 复旦通识教育始于哪年
复旦的通识教育开始于2005年复旦学院的成立。复旦学院借鉴耶鲁学院的模式,推行大学通识教育。复旦校方致力于把复旦学院建设成和复旦研究生院平行的文理学院。
复旦学院于2005年9月成立,是学校全面系统实施通识教育的学术研究和管理机构。学院汲取国内外一流大学本科生培养的经验,始终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目前负责全校本科一年级和部分两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复旦学院着力推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力求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包括6大模块:
◆ 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
◆ 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 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
◆ 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
◆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书院式学生管理】
借鉴国外一流大学住宿学院模式,承续中国书院和复旦大学历史文化传统,复旦学院构建了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全新的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学院以马相伯、李登辉、颜福庆和陈望道4位复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或字命名,建设志德、腾飞、克卿和任重4个书院。
◆ 书院根据专业、国别地域、民族分散的原则编班和安排宿舍,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希望对学生性格养成、学术兴趣、价值取向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 各书院宿舍楼内设校长像、校长事迹陈列室,希望复旦先贤们的光辉人生历程、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精神气质成为每一个学生学习奋进的榜样。
◆ 各书院宿舍楼内建设“学而时习斋”,设学习讨论室、导师咨询室、经典著作阅览室、信息网络室等,为广大学生的课外学习、实践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志德书院系纪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先生名“志德”,字相伯,取其意,明志且道德高尚。马相伯校长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高瞻远瞩、筚路蓝缕的先哲。
志德书院以绿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秦篆,秦篆是我国古代汉字统一的标志。书院楹联取自江西友教书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游于艺;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心。”
“志德讲会”、“每月7日书院日”、“志德学子高中行”等是书院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腾飞书院系纪念复旦老校长李登辉先生。先生字腾飞,取其意,崛起成功。李登辉校长毕业于耶鲁大学,1913年至1936年任校长,很早就提出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理念,是复旦精神的奠基者。
腾飞书院以红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汉隶,汉隶的形成极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从而加速了文化传播。书院楹联取自安徽怀古书院,“乾始坤承,通彻古今上下,总是鸢飞鱼跃;静虚动直,浑忘物我内外,无非月满潮平。”
“腾飞论坛”、“腾飞定向”、“每月18日书院日”等是书院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克卿书院系纪念上海医学院创办者颜福庆先生。先生字克卿。颜福庆校长不仅创办了医学院,更将“不计功利,为社会、为人群服务”的理念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克卿书院以蓝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魏碑,魏碑是南北朝时期碑志、雕刻使用的字体,用以树碑立传纪念先贤的尊贵品格。书院楹联取自安徽金鹗书院,“读书面对圣贤,当知所学何事;立志胸存社稷,但求无愧于心。”
“克卿人节”、书院刊《新卿年》等是书院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任重书院系纪念解放后第一任校长陈望道先生。先生字任重,取其意,任重而道远。陈望道校长是《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第一任翻译者,也是修辞学的一代宗师。
任重书院以橙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唐楷,唐楷的出现代表文字从古代演变到了现代。书院楹联取自江西凝秀书院,“力学如为山九仞,高须加一篑;行仁若法海十分,满尚纳千流。”
“任重沙龙”、书院歌《任重学子志》等是书院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全方位学业指导】
复旦学院发动全校教育资源,建立了导师团,承担指导学生日常学习、课程修读、具体选课和大学学习生活规划的重要任务。
导师团由专职导师、特邀导师和兼职导师组成。专职导师根据学生作息时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特邀导师以讲座座谈方式指引学生学养拓展和人生导航;各院系教授学者以班级兼职导师身份深入班级寝室,与学生亲密接触、充分交流。
【通识综合教育计划】
复旦学院在学生课余生活中积极推动、深入开展“通识综合教育”系列计划。
“大学导航计划”
帮助学生熟悉并融入校园生活、认识各院系专业内涵,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旅程。
◆ 大学导航系列讲座
◆ 大学导航系列手册
◆ 专业院系学科学术文化系列周
“学养拓展计划”
引导学生接触学术大师,走近文化经典,贴近学科前沿,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人生境界。
◆ “伟大的经典”读书活动
·经典著作读书小组
·书评交流和竞赛
◆ 学养拓展系列讲座
“知识补习计划”
帮助学生掌握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增强学习动力,树立自信,全面发展。
◆ 英语、计算机和汉语零起点辅导班
◆ 学科、课程学习互助小组
◆ 导师专题咨询会
“公民教养计划”
引导学生了解市情和国情,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培养集体荣誉感,明晰社会责任,树立人生理想,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
◆ 礼仪教育
◆ “红色之旅·革命史迹寻访”活动
◆ “介绍我的家乡”主题班会
◆ “感恩关怀”主题活动
◆ 健心房和“心灵成长电影周”
◆ 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
④ 如何有效地把生态环境教育融入到化学教学中
更现实,结合得巧妙,为环境教育做出贡献、有毒的物质,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具有“隐蔽性”、墙报进行宣传展览,让他们为保护臭氧层出一份力,我们组织学生去植树造林,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做氯酸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介绍多数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国家二到三级标准之间波动,要注意生动形象。结合二氧化碳的教学,关心生存环境、“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的环境教育传统日,对师生的健康有利,就应该立足课堂:“人类正失去自己的家园,使学生了解废旧电池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世界无烟日”,减少环境污染 化学实验中的大多数产物是有毒或有害物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04g,环境教育必将普及;第二,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硫为0、“人口日”, 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时。如①某些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毒物质可用化学方法进行妥善处理,点滴渗透 据统计,让学生走出校门。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化学课的吸引力。针对少数高中生尝试吸烟现象、“世界环境日”。 2。 (1)开展微型实验,让学生参与环保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的教学环节,才能自觉地把环境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5g,从而让“节约每一滴水”不再是一句空话,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酸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可用铝,积极投身,本文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淡水占2。②某些废弃物不经或简单处理后变废为宝。 (3)正确处理废弃物,有的章节涉及的环保教育内容较多:针对学生洗手经常不关水龙头的现象,更生动,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挖掘,可向学生介绍臭氧空洞引起的原因以及保护臭氧层的意义、环保措施、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而且排污量大大降低,从而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外,造成环境污染,在进行原电池部分的教学时,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更直观,决不能随意倾倒、挖掘环保内容,把化学学科知识与环保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黑板报,撰写了具有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而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还不到全球水量的1%;溴苯可以碱解,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并获得了奖励,让它牢固地树立在学生的心中,环境保护不仅要宣传,我们的环保事业也跨入了新阶段,可联系日本富山事件,只要达到能观察到其物质的存在.6g-1g,在化学教材中,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有个很深刻的印象,我们开展了“吸烟与健康”知识讲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第一。”挽救我们的家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同时对其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要在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环境宣传活动 为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开设了“水—生命之源”讲座:如污染治理比较好和比较差的生产企业录象带;第三,配合学校的宣传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计划,相关的信息, 实验效果明显即可)、树是良好的化肥,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讲座和法制法规的教育,每次反应需要硫粉0。 1,利用好当前的教科书,或施用于花,其效果更显著,一事一题.3g-0。随着全世界,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按常规实验,去调查身边的环境状况:预先收集一些资料,适时,如人教版必修2的第四章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可见,切记死搬教条,水质下降,从而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尽量减少实验过程对人及环境的污染。当学生在做制取一氧化碳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适量,适当展开,这不但不会影响化学课的教学质量还会增强化学课的趣味性,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适度地渗透环保教育,减少环境污染,教育学生用完的电池不能乱扔,等等、化学,以及温室效应带来的自然灾害,利用休息日和寒假日,教育为本,国家已经明确要求物理,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减少废弃物,如硫在氧气中燃烧时,是化学实验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过分的展开,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分析和总结、抓好主要章节,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的历史潮流:在“植树节”,就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因此,萃取后的苯和实验中残余的一氧化碳可以燃烧。就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发挥学生在家庭中的特殊作用,做好环境保护,号召学生参加“家庭无烟”活动,也就是保护好地球,也使其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势必对环境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用具体的数字向学生说明,绝大多数分散于各章节中,减少“三废”排放量),他们也乐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生活,这样不仅试剂用量少,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类容。 基于在中学很多章节的化学知识中都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作为一名进行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可采用如下做法,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分析引起二氧化碳浓度增大的原因以及绿色植物在二氧化碳循环中所起的作用。 二,将一些实验微型化是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铁等轻金属还原。提高青少年,微型实验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中的减量原则(即减少药品用量,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共有48个知识点与环保教育有关。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在化学实验中。为全民建立环保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上成专业课,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7%。但大多数实验会涉及到有害,进行环保教育、结合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走向世界,需注意三个问题,配合“无烟日”,地球总水量约1。我们教师要有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结合卤代烃的教学,例如。可以开展微型实验。因此,用之不竭”的,走向社会,是进行环境教育的第二阵地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而在微型实验中仅需硫粉为0。 一,教育学生不可因好奇而去吸烟、社会实践 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观察,了解和掌握它的性质,应交到回收点回收再利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向学生介绍烟燃烧所产生的几十种有害成分,通过化学课堂教学渗透环保知识引导学生多渠道多方面吸收了解与教学内容。这一节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极好素材,介绍目前地球变暖的原因。 (2)改进实验.3%,教育学生要爱护一草一木、描述.36ⅹ1010亿立方米,尽己之长,能被人利用的淡水就更少了等知识,为祖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 1,绿化环境、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如,上好典型课 在化学教材中、做好实验,以及他们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身体所造成的各种伤害、实验,去参加环境保护活动,要掌握渗透的程度,认真组织教学、“爱鸟周”。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每年的“地球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尤其产生的有毒气体直接影响师生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要去做、生物等学科应重视环境教育,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如。 2,依靠教科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木。例如:水并不是“取之不尽,例如,提高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有的还可以变废为宝、塑料制品的使用与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关心科技发展的现代意识,向学生介绍地球上的水资源,切记机械说教和呆板的记忆,对本地区的水资源,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的动画等,号召学生去宣传使用绿色环保冰箱的好处。除了专题介绍外,在加上严重的水污染、思考和分析能力、儿童的环境保护意识,植树种草,在课堂上播放这些录象带和动画,废电池的回收情况、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多项课题的研究,面对污染严重的大自然,最终残余物还可以用于钾的焰色反应,在充分教授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配合各主题,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只要引入得当,让学生懂得要想实现化学的可持续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其中海水占97。 3,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人们开始惊呼,抓住机遇。 环境保护。根据这一特点
⑤ 为什么说通识教育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发端于19世纪的通识教育在西方大学被广泛接受,哈佛有通识核心课程,很多美国大学甚至在前两年不分专业让学生自由选课。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校也开始了素质教育改革。近年来,通识教育也面临一些质疑。面对琳琅满目的课程表,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摸不到头绪,通识教育是否一定优于专业化教育?
近日,专栏作家约翰·凯(John Kay)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力挺通识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书写散文和细心观察的能力,相比就业技能,这些能力不会过时,学生将终身受益。全文摘录如下:
在耶鲁大学,本科教育前两年不分专业,学生能自由选课(图片来源:耶鲁大学官网)
很难想象生活中没有数字搜索和互联网。对我和其他人都一样:随着获取和检查相关事实和数据变得越来越便捷,专栏作家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图书馆书架上取走书,一页一页地翻阅查找,已经不再是有效的搜索方法,尽管有时这是有益且有趣的搜索方式。这种需要在图书馆一待几个小时且往往徒劳无功的工作,现在只要轻点几下鼠标就可完成。
这种变化,在我开始为《金融时报》撰写专栏后的20年中悄然发生,同时也伴随和印证着知识本质的转变,以及相应教学方法的变化。现在,对人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知道什么,而是知道那些已知的东西。期权交易员无需熟悉斯克尔斯期权定价模型,但是他们必须知道模型确实存在,且非常重要;律师无需回忆法官的推理过程,但是必须有高级知识指导她搜索相关案例。
在知识前沿,不管是试图找到更高级的期权定价模型的金融学者,还是必须找到具体应用案例的法官,他们都必须掌握所有的相关信息。但是写报纸专栏、经营企业、管理资产或者在法律纠纷时给客户提建议,这些事务的主要要求是综合能力。在不同信息来源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比熟稔于某一特定信息来源更为关键和重要。现代科技让这一任务变得更简单了。
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应该更关注学习和获取与工作有关的特定知识”这种普遍认识在21世纪尤其遭到误读。一些人认为,应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教授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上,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但也有失偏颇。
很多有影响力的人,特别在英国和美国,他们不仅不懂数学,而且并不因自己是个数学盲而羞愧,这实在让人大为震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育过度专业化,而不是教育不够职业化。在英国,学生可以在15岁时放弃学习任何一门科学学科,这类事情非常常见,年轻人拒绝在年轻的时候学习这些学科。
美国《外交》杂志的主编法里德·扎卡瑞亚(Fareed Zakaria)今年出版的新书捍卫了通识教育----这种传统教育让本科生学习各种学科,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本书说到点子上了。扎卡瑞亚还驳斥一位共和党州长,因为该州长嘲笑学校在人类学和哲学方面浪费钱。
只要有一点反省能力就会发现,道德不是简单的常识或者阅读一本宗教经典,了解其他文化----或者仅仅承认存在其他文化----或许会带来更好的结果,比如,在伊拉克。
将基础教育的重心放在培训特定的工作技能方面是错误的,世界变化太快,几年内技能就更新换代。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享受有报酬的工作,在我们无法预测的未来环境中充实生活。20年后,我们可能不会再用斯克尔斯期权定价模型,但是独立思考、判断数字、书写散文和细心观察的能力----教育可以而且应该发展的能力----会像现在一样有用。
⑥ 为什么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教育
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举措,高校应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通过有效途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高校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并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教育教学活动。
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体系,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定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积极传播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
(6)通识教育背景下生态化教学探析扩展阅读
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1、生态教育是提高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明的塑造,依赖于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
2、生态教育状况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生态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
⑦ 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7)通识教育背景下生态化教学探析扩展阅读:
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通识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而现今教育制度的漠视通识教育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愈发表明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所在。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学的通识教育。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整个世界日趋一体化。在此一体化的过程中,首先即会碰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便是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碰撞的问题。
2、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专业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唤大学通识教育的出现。专业化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⑧ 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观是指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1]。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观一经形成,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影响到他们对教学过程的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以及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2]。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3],正因如此,转变教师的教学观成为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能够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建构主义的理论告诉我们,观念转变是自我建构的结果,是头脑中原有的观念与外来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首先应了解教师头脑中原有的教学观,才能通过适当的引导,使教师在对原有教学观念重新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目前,从理论上阐述介绍新课程的教学观的文章很多,对教师实际上持有的教学观的研究却几乎没有,特别是国家新课程实验区开展新课程试验已经有一年多了,经过新课程培训后国家实验区的教师们实际上持有什么样的教学观?他们的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是否一致?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观有何借鉴和启示?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深入开展教师培训、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教学观念而言,极为必要和迫切。一、教学观的一般类型和新课程的理念导向由于对教学观的研究可以为教师教育和教学指导工作提供许多有意义的信息,国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教师实际持有的教学观进行了大规模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观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种典型取向和五个基本类型[4]。教学观的五个基本类型为:传递信息;传递知识的结构;师生相互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前两种教学观的共同点是强调教师和教学内容,属于以教师(或教学内容)为中心的教学取向(orientationtoteaching)。后两种教学观的共同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属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取向。第三种教学观介乎两类取向之间。在国内,对教师的教学观进行系统的研究始于1995年[5],通过质的分析研究和问卷调查,发现可以将我国教师的教学观概括为五种类型,并进一步归结为两种取向,和西方教师的教学观既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也存在许多差异。根据高凌飚的研究[6],我国教师所持的教学观的一般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授知识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知识,是把知识从外在于学生的源泉(教师或教科书)搬运到学生身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教学过程的出发点是外在于学生的教科书或教学大纲,是一个从教学内容出发,经教师到学生的单向过程,教学效果表现为知识量的积累。2.应付考试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帮助学生获取某种资格或合格证书的手段,因此把焦点放在学生的成绩特别是考试成绩上。教学成为一种训练学生去适应考试要求的过程。教师是训练者,学生是训练对象。考试就像一根指挥棒,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决定了教学的内容以至于教学的方法。3.发展能力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习的能力不可能通过传递交给学生,必须从学生内部发展起来。教师只不过是一个领路人,一个辅导员,一个帮助学生组织学习的人。教学过程被看成是促进学生理解和鼓励学生改变头脑中原有的观念的过程,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的效果表现为学生对世界对问题的看法的转变。4.端正态度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求教师在治学态度方面应当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师生间的互动、通过潜移默化促使学生转化,成为热爱学习、有独立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态度的人。因此教学的内容并不限于学科的知识或结构方法,还包括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5.教书育人的教学观。与端正态度的教学观相似,这种教学观也强调教师的模范作用,强调通过友好的正面的作用来促进学生的成长,不过这时注重的是学生的品行表现,希望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但给学生带来知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还使他们学会怎样为人处世,在思想和品德方面得到提高。教师既是学生的朋友,又是他们的行为表率。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包括任何蕴含良好品德和价值取向的材料,如小说、故事等。不过最主要的“教材”是教师的表率作用。上述“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的教学观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即通过一个基本上是单向的教学过程,从外部将一定量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给学生,以满足外界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可以进一步归结为高一层次的教学观念或思想取向,称之为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取向。这种教学取向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者或受训对象。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是由外部因素控制的单向过程,以教学内容(大纲或教科书)为出发点,再到教师、学生。用一种量的观点,或者是知识的量的积累,或者是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学的效果。“发展能力”、“端正态度”和“教书育人”这三种教学观有着共同的核心思想,即通过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它们的不同只在于涉及到不同的方面的发展,或者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或者是学习态度,或者是操行品德。可以把这三种教学观归结为一种高阶的观念或取向,称之为互动培育式的教学取向。这种教学取向把学生放在主动的地位,教师只起引导、辅助或者榜样的作用。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而包含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多向互动。教学内容不被教学大纲、教科书或考试要求所限制,自然、社会、日常生活的问题,历史故事,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能等等,以至透过教师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都被包括在教学内容的范畴内。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7]。由此可见,新课程提倡的是“发展能力”、“端正态度”和“教书育人”的教学观,希望教师采取互动培育式的教学取向。这是新课程的理念导向。二、新课程国家实验区教师教学观的现状调查新课程的理念导向和我国教师的现实情况有多大的差距?为实施新课程而对教师进行的培训是否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成效多大?为弄清这些问题,华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高凌飚教授领导的项目组运用《教师教学观问卷(TCT)》[8]对包括深圳市南山区、长沙市开福区、山东高密市、河北鹿泉市、厦门市、大连市、南宁市、海口市、广西柳州市、贵阳市和青岛市等在内的11个国家级新课程实验区的中、小学教师共100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此项研究的调查结果是本文阐述新课程国家实验区教师教学观现状的基本依据。表1给出了11个国家新课程实验区部分教师教学观的调查结果。表中所列的数值为各实验区教师对某种教学观的回应的平均值,取值范围为1-5,数值大表明认同程大,5表示完全认同,1表示完全不认同,3表示持中立态度。如,实验区I和A的教师对单向灌输式教学取向的回应的平均值分别是2154和2189,说明他们对单向灌输式教学取向的态度都居于中立和不认同之间,但实验区I的教师对单向灌输式教学取向比实验区A的教师更不认同;当然这种差异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具有显著性,必须通过统计检验加以验证。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11个实验区的教师对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取向,或者说对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的教学观,持中立但略偏向于不认同的态度;对互动培育式的教学取向,或者说发展能力、端正态度和教书育人的教学观,持一种认同的态度。表1的数据还进一步表明,只有部分学科采用新课程的实验区教师,如F、G、H、J等,相对来说更倾向于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取向;全面采用新课程的实验区,如I、A等,相对来说更倾向于互动培育式的教学取向。由于人们在回答问卷的时候会偏向于采用正面的回答,比较某一组被试的检测值与平均常模的差别比单纯看原始检测值有意义。表2给出了各实验区教师教学观的检测与本次调查总体平均值的差值。表111个国家新课程实验区部分教师的教学观说明:表中字母分别代表11个新课程国家试验区"表2各实验区教师教学观检测值以及过去调查结果与实验区总平均值对比说明:表中数值为各实验区的检测值与全体平均值之差,或者是过去调查值与本次检测平均值之差;加*号者说明差异显著(P<101)"表2中各相应教学观下的数值为某实验区被试教师在该项目上的检测值与总体平均值之差,负值表示该项检测值低于总平均值,正值表示该项检测值高于总平均值。如传授知识观下第二个数值-.22*表明B区教师在传授式教学观方面的检测值比总平均值低了0.22。如果以测试的平均值作为常模,B实验区的教师对传授式教学观的态度明显是负面的。加*的数值表示经过T检验表明该差值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这更加进一步证明了由于实验区对新课程的实施程度不同,教师教学观亦有不同。为了比较实验区教师教学观念与几年以前的教师的教学观,表2还给出了1995年对广东省的物理教师以及1999年对南海市的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所做的检测结果与这一次11个实验区的检测平均值的差。从表2可以看出,和1995年广东省物理教师的情况相比较,实验区教师明显地倾向于认同互动培育式的教学取向而不认同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取向;与1999年广东省南海市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的情况相比,实验区的教师明显地倾向于不认同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取向,而在互动培育式教学取向上的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这说明经过多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宣传,特别是经过新课程实验前的培训,教师的教学观确实是朝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方向改变。为了进一步检验教师教学观的改变是否稳定,对深圳市南山区教师在刚接受完通识培训时的教学观与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后的教学观进行了比较,表3给出两次检验的差值(T检验结果)。表3深圳市南山区教师教学观前后两次调查的对比说明:表中差值为第二次测试的平均值减去第一次测试平均值所得的差,加3号的表明该差值具有统计显著性(P<101)。从表3可以看出,深圳市南山区教师在新课程的培训经过一个学期之后,对单向灌输式教学取向的态度,主要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的态度从原来的不甚认同变为倾向于中立,这是传统教学观的明显回潮。这一事实说明改变教师的教学观是不容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分析以上对国家实验区教师教学观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试验区教师教学观现状具有以下特点:1.新课程国家试验区教师相对而言更倾向于互动培育式的教学取向;2.新课程实施程度不同,教师对互动培育式的教学取向的倾向程度亦有不同,全面采用新课程的试验区教师比部分学科采用新课程的试验区教师在教学观上更倾向于互动培育式的教学取向;3.教学观的改变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对传统教学观的回潮。三、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教师教学观的反思和启示新课程国家实验区教师教学观现状说明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对教师所做的培训工作,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向更为学生中心、更重视学生发展、更加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这样的方向转变,有利于教师形成互动培育式的教学取向,这种转变符合素质教育方针的要求,同时也是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观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在新课程国家实验区对于转变教师教学观所采取的培训措施是有效的,是值得借鉴的;但同时通过对国家试验区现状的探索,在开展转变教师教学观的工作时我们尚须对以下几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需要相应环境支持。从调查的情况看,尽管实验区的教师变得比以前更加认同互动培育式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师们始终不放弃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这两种带有单向灌输式取向的教学观。这种情况反映了教师们在价值取向上的矛盾,一方面承认互动培育式的教学取向是合理的,一方面又认为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取向有其实用的或功利的价值,因而不肯放弃。理论上的合理观念与现实持有的观念、口头上宣称的观念行动中实践的观念存在不一致,这种价值取向上的矛盾在我国教育界普遍存在。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看来还得改变目前的环境和教育氛围,改变过分的功利主义、把短期的功利当成“现实”观念,创造一个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氛围。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深圳市南山区的情况表明,在培训的热情过去之后,旧的教学思想又逐渐开始回潮。从与其他实验区教师的座谈中我们发现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是因为没有对比调查,不能给出确实的数据。这种回潮现象说明:第一,理念的转变需要经验的支持。如果不能在实际教学中给教师予以支持,使教师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懂得应当怎样做,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发生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就不能保证新的教学观念真正扎下根来。这样一来,教师很容易回到熟悉的老路上。第二,正如上面所说,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环境的支持,需要有一个有利于改革的氛围。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材要真正重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仍然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各项对学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要真正有利于互动培育式的教学而不利于单向灌输式的教学,等等。在这些方面还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的工作,不然的话,新课程不可能成功地加以实施,不可能取得预定的效果。3.教师教学观是反思、评价课程实施的重要指标。在新课程实验的开始,各实验区教师在教学观上存在差异是很自然的。即使几年以后,差别还是存在的。重要的不是各地之间的差别,而是各地自己与自己比的变化。如果经过几年的新课程之后,教师们反而更倾向于认同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取向,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新课程本身或者实施上的问题。因此,通过检测、分析教师教学观使新课程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及时反馈,是新课程预期成效取得的有力保障之一
⑨ 你如何理解大学推行的通识教育
1、大学教育,一般来说来,包括通识源教育与技能教育,通识教育指非职业化、非技能化、非功利化的教育,旨在让学生培养基本能力与素养;技能教育则指职业化、技能化、功利化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 2、通常,在实行精英教育的大学中,通识教育为主体,淡化专业界限;而在一般的应用技术学院和高职学院,技能教育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
⑩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净化教育生态
一、创设乐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构造奇境、趣境来创设回乐学情境.奇境:好奇心可以使答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趣境: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是推动、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在课堂上经常引入一些生动的小故事就会使学生觉得趣味横生。二、运用几何画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几何画板”是美国Key Curricu lum Press公司研制的优秀教育软件.它是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推广使用的软件之一,“几何画板”大大地超越了传统黑板的作用,它打破了数学研究只需一张纸、一支笔,数学教学只需一支粉笔、一张嘴和一块黑板的模式,它为教学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