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
可以这么做:
1 增强职业渗透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教师只注重基础文化知识的落实,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渗透,导致学生成为了考试“机器”。因此,要想成功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其根本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困惑,进而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并渗透一些自己的思想。其次,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思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让学生讨论、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围绕学生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再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多搜集社会中相关的资料、视频、图片等,使学生有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同时也有为了要解决好这些实际问题深入学习文化知识欲望,这样也就逐渐渗透了职业生涯。
2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是以章末或节末专栏“走进职业”的形式呈现的。该专栏是在学习了相关基础知识后设置有关的职业,分别分布在:必修Ⅰ第2、4、5章;必修Ⅱ第6和7章;必修Ⅲ第2、4、5章。共有六个专栏,每个专栏主要介绍一种职业,分别是医院里的检验师、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化石标本的制作师、神经外科医生、林业工程师和景观设计师,并且还列出这六种职业所需要的条件,如学历和具备的素质等(表1)。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以上教材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与此相关的职业及对应的要求,明确所学内容的职业应用,使学生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使学习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能减少将来学生填报志愿和就业的盲目性。
3 精心设计教学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忽略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那么,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呢?首先,教师要有渗透职业生涯的意识,然后在教学设计时合理应用教学资源、注重实践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相关职业情景再现、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热烈的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又培养了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树立科学的职业目标。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里“遗传育种工作者”的职业时,可以通过真实而生动的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学历与其现在的杰出贡献,提出使水稻或其他农作物更加高产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职业。介绍“园景工作开发者”的职业时,展示一些生态园建设的景观,介绍“法医”的职业时播放犯罪分子证据调查和鉴定时进行DNA指纹分析、血型鉴定等场景;介绍“肿瘤外科医生”时播放他们救死扶伤的工作画面。
㈡ 如何在生物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做人引导,必然会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德育教育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其环境是无所不在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并不像其他有些学科一样在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显现。由于其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德育内容的教育。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我们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
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德育思想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了在生物课的
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旋涡。因此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
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旋涡。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生物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讲述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要求学生在做完实验时将鼠妇放回到大自然,教育同学们要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习动物运动的形成这一节时,介绍了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的含量增多,骨的弹性小,易骨折。告诉同学们要特别关照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车安全,汽车上要主动给老年人让座位。学习细菌、真菌、病毒这节内容时,强调它们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正确思想,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新的生物课程改革标准确立“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爱护身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的教育,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环保观念,养成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形成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开始,常有疑问,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
三、以尊重学生为基础,进行德育渗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实践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前提。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德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我们一定要从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出发,确定哪些知识点渗透哪些德育因素,也就是说要自然渗透,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产生逆反心理。有一次我正在上课,坐在第五排的一名叫刘静的女生突然大叫一声,并迅速逃离了自己的座位。全班同学立即把目光投向她,气氛十分紧张,我急切的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我从书包里拿笔时摸到一种凉冰冰的活东西,像一条蛇。”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她的书包一看,原来是一只被拴住腿的青蛙,并不是蛇。我心理猜测一定是刘静后面的同学潘亚男搞的恶作剧,但我并没有证据,如果我当时追查,潘亚男肯定不会承认,而其他同学就是知道内情也不愿讲出来,既解决不了问题又耽误了上课,我克制住自己的怒气,轻声的说:一只青蛙一年要吃掉一万只农业害虫,应当把他放到田野里去,是那位同学放错了地方,放到了刘静同学的书包里,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要保护青蛙。放学以后,我找到潘亚男,先是谈到他近期的进步,鼓励他要继续努力,然后谈到班级的情况,再转到今天生物课上发生的事情,潘亚男感觉到我对他的关心、爱护和信任,主动的承认了错误,表示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愿意向刘静同学道歉并在班级作检查。
四、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强化德育渗透
教师应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范例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首先必须要考虑到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把其作为教育熏陶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美的人格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如强烈的使命感;坚强的意志;果断的办事能力;明确的判断力,对真、善、美要由衷地敬仰,对假、恶、丑要愤怒鞭挞。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学生对说理产生反感,便需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其思想的转变。
教师要用真诚和爱心去关心、爱护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意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因素,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教学的全程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思想品德。
㈢ 生物课堂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课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对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生回命价值观等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作为生物教师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之中呢?下面就自己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收获,来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初中生物课不仅能向学生普及生物知识,让他们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生命的意义等,还可以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我生命的意义,进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
㈣ 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 生命教育的缺憾
由于吸毒、凶杀和青少年自杀案件频繁发生,生命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仍然有很大的偏差。
1.1 忽视其他生命的存在及其权益
生命教育关注的焦点只局限于人类的生命,生命好像成为人类的专利,把人的生命与其他生物的生命完全隔离开,甚至把其他生命“物化”,以满足一时的好奇私欲,忽视了其他生物生命活动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
1.2 把生命教育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
现实社会把生命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混为一谈,过于偏重道德教育。“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儒家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代一代影响着人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也在浇灌着幼小的心灵,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献出自己的生命。看看评价道德的最高水准吧:舍生忘死、奋不顾生、视死如归,而面临危险时有效保护自己则被视为贪生怕死,被戏称“范跑跑”的范美忠就是典例,可悲!“埋儿奉母、割股奉亲”几千年来被褒扬为孝道之举,可笑!难道这不是对生命的蔑视自虐吗?
1.3 生命是否平等仍未达成共识
对于生命的认识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把人类以外的生命“物化”,与人类生命完全分开;二是生命完全平等。由此,人们产生了困惑:人和其他动物怎么可能平等呢?人们一边吃着动物性食品,一边却又倡导、高喊人与动物平等,滑稽!人类以外的生命应该拥有哪些权益,现行生命教育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和答案。
2 生命教育的渗透
2.1 认识生命的神奇
新个体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不同的生物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往往不同。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经过开花、传粉、双受精的过程,然后发育成果实和种子,再通过种子来繁殖后代。在这个过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受到伤害,或没有传份,就不会形成种子。而一粒饱满的种子仅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内在条件,种子要顺利地萌发,还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等外部条件。再如,对人类来说,男性每次产生几亿精子,而真正能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并最终发育成胚胎的只有一个,胚胎又需要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长达10个月的时间,一个新生命才得以诞生。这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了生命孕育的神奇与艰辛,体会到了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不容易!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2.2 感受生命的珍贵
教材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珍贵的素材非常丰富。例如“细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物都要经历一个出生、生长、成熟、衰老甚至死亡的生命历程。人也有生老病死,人死后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成无机物重归大自然。这是规律,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世界正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不断交替中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死并不神秘,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彰显出生命的珍贵,才促使我们对生命进行认真的思考,珍惜并积极创造自身生命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再如,介绍细菌的微生物的生态作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他们虽然个体微小,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能在人类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繁衍,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没有这些微小生物体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尸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命也就无法生存。可见,任何生命个体,无论形体上是大是小,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价值,任何生命都是珍贵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开展挫折教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应该享受失败,感谢失败。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关系,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导致自杀或他杀行为,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乐观向上。如高中生物必修2中有一段遗传系谱图的分析与概率计算,学生经常出错,有的产生心理恐惧,担心在考试中遇到这样的相关题型,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疏导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适合的方法,使学生树立信心,迎接成功。
2.3 体验生命的和谐
长期的进化,造就了生命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体现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上。教学中要善于渗透生命的和谐美,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例如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既表现为种内关系,又表现为种间关系。种内个体的互助关系屡见不鲜,可通过蚂蚁、蜜蜂、狼群等种内互助的典型实例,让学生明白个体的价值及分工合作的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学习种间关系时,举例不同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实例,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等等。通过生物间的这种和谐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生命息息相关,人类应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珍爱并善待生命。在学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可以将各系统的功能联系起来,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分别吸收氧气和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循环系统承担运输职责,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则发挥调节作用。正是各系统的协调配合,才保证了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由此体会到各系统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和谐美、统一美和有序美。
2.4 感悟生命的价值
恩格斯把生命定义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环境的不断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从生物学角度定义:“生命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从生命的定义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并没有差异,都是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不能因为人有理性,就认为人的生命尊严高于其它生命。例如在讲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时提到:首先,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如药用价值(红豆杉、金银花、蝉蜕等)、工业原料(芦苇用来造纸)、科学研究价值(基因库的研究)、美学价值(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等)等等,其次是间接使用价值如生态功能,最后还有人类尚未明确的潜在使用价值。还有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相关内容,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在自然界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引导教育学生去尊重和珍惜。
另外,科学史也走进了我们的生物教材,也是我们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科学史即把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与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感觉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远比只了解科学的结论及技术的成果重要得多,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用科学家的故事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榜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从而能促进学生进步;而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立志造福人类的人生追求是十分珍贵的榜样素材,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明显的激励示范作用。如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瑞士生物学家米舍尔发现核酸,林奈和双名法等。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今生物学事业伟大成就的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报国之志。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大分子物质合成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等……。这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具有聪明才智的、能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民,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5 畅想感恩 学会感恩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词里这样写道:“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不论是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还是精神生命不应完全属于个人,人的躯体作为生命系统的承担者,本人没有生命的处置权。从生命的生殖发育过程、衣食住行等方面知识让学生知道父母养育你成人要付出多少艰辛,社会多少人为你服务,我们应该知道感恩,学会感恩。母亲的怀胎十月呵护着你来到这个世界,父母、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在关注你的成长,社会尽可能为你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多少人对人的生命孕育、诞生、成长付出心血和劳动,当你失去生命时又有多少人为之痛苦。乌鸦尚能反哺,羊尚能跪乳,人类更应该懂得感恩。善待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生活既是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也是回馈父母及其社会的一种社会责任。
生命的历程是艰难的,所以要不断学习和历练,学会感受生命的珍贵;生命同时也是孤寂的,所以要发展爱和互助,学会感恩。生物学教学中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应该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让学生了解生命知识,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是品德教育以及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关注我们的学生,多留爱心来关注、呵护我们的学生,而不再只是停留在知识课堂的层次,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我想,我们的课堂定会生机盎然,生命常在!
㈤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回顾国内外的环境灾难可以看出人类利用对自然和科学的掌握,创造了更好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灾难。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流失,威胁到了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对当前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建立保护环境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自觉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爱国热情。在生物教学的同时渗透环境教育可以达到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相互渗透,能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意识并履行自己应该有的保护环境的责任,从而在根本上保护好环境,实现两者的共同提高。
1.环境教育的实施
1.1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
充分挖掘教材中和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的教学中引用身边发生的例子,加强其直观认识,形成震撼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比如讲到高中阶段的海洋污染的问题时可以结合2010年英国石油泄漏和我国石油泄漏会对海洋造成什么危害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在讲水资源短缺时可以结合去年我国西南大面积干旱进行其讲解;在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有关知识时,可以让他们去推论使用DDT的后果,让他们认识到农药污染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积累效应,进而去推出其它的重金属、有害物质的积累效应;在讲解N、P等元素富营养化的同时讲解海洋的赤潮现象和淡水的水华现象,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进行相对关的环境教育;在讲解能量流动特点的同时让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去推导如何最大化的利用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在讲酸雨的同时给出中国有关现状: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一多半的城市空气不达标,山西几乎全不达标。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逢水必污、逢河必干、逢雨必酸”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许多的教材内容都是与环境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予以引导、加以利用,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加强环境方面的教育,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课堂教学形式必须多种多样,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兴趣,其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多媒体可以直观的给出声音和画面,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的形式相对于单一的讲解形式给学生的感受和印象更深刻,留下的记忆时间也越长久。例如在讲癌症产生的原因时我把乌克兰切尔诺贝利(Chernobyl) 核反应堆爆炸事件、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位于印度博帕尔的杀虫剂制造厂发生事故造成的人畜畸形和癌变的照片放映给学生看,学生在掌权癌变的原因的同时形成深刻的感受:人与资源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前提;在讲食物链和食物网时我给出了设问:石油所含的苯和甲苯等有毒化合物进入了食物链其后果将如何?引导学生给出答案:从低等的藻类、到高等哺乳动物,无一能幸免。然后通过幻灯片把成批海鸟被困在油污中挣扎的画面、已被油污污染的海豹一次又一次跃出水面,试图把皮毛上的油污甩掉,但最后终于精疲力竭,挣扎着沉入海底等画面呈现给同学,使他们形成震撼感,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意识,只有环境资源保护良好,人类才能在科学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人类才能长久的在地球这个星球上持续地生活下去。
1.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以外的教育形式
根据生物学实际教学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提高环境教育意识,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利用合适的时机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建议学生周末参观附近的化工厂,观察自己身边的垃圾站,当他们看到排出的浑浊的污水、闻到工厂排出的刺鼻的废气和成堆的垃圾散发的恶臭时自然会明白维持良好环境的重要性。
另外可以结合环境节日开展相关的环境教育活动;还可以通过网络、科普活动等宣传环境教育。去年在地球环境日,学校组织各个班级绘制宣传海报,然后在学校集体展示。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就会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自己亲自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同时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和意识感。
2.生物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展望
2.1.目前没有设置环境教育这一门独立的学科,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更好的将环境教育渗透进去,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我认为环境教育不仅仅和生物相关,和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也是密切联系的,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将环境教育与多门学科互相渗透,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
2.2环境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生存的问题,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身边的环境,如何将学到的内容最大程度地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 通过课堂和课外双重阵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