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学中老师采用了哪些方法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历史学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教的枯燥单调,学生学的乏味无趣,达不到预期效果,提高不了课堂教学效率。主客观因素,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何改进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本人长期从事初中历史科教学,就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谈谈我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塑造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一)、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育能力
具备这一条件的老师不但能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马克思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生。
(二)、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
在老师心里,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我们老师要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差异的所有学生。老师不仅是学生良师,而且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更要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
(三)、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
老师在课堂上不应一味地灌输、包办代替,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老师是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沉重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人,有他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情感去感化教育他们。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愈深,爱之愈烈。其次对学生的关怀要落到实处,以此形成一种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老师不是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看成谋生的手段,而要毫无私心杂念的投入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理想,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教师应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铸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的美好去描绘学生的美好,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五)、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
老师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老师要做当之无愧的强者,不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我们老师要学会反思,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人生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必须首先做一名充满美好人格魅力的人。
二、教师角色应由重知识结论的灌输者转换为重学习过程的谋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传统的教学的主要活动就是讲述、板书和布置练习。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把学生看成了接受器,课堂中的问答多半是复述教材中的文字,教师充当了知识和结论的灌输者的角色。
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了。就历史课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何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如何淡化“教”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自身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活动,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如何使班级、小组合作和个体学习各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
如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时,课前预习1、你知道多少岳飞的故事?你知道岳飞《满江红》吗?2、南宋有岳飞、韩世忠等历史名将,为何北伐不能胜利呢?这两道预习题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启发他们分析思考能力,避免学生在课堂上仅仅靠教师灌输的学习的被动局面。上课时在沉郁激越的《满江红》背景下,学生的情绪异常激昂,他们急于要把自己知道的岳飞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有的学生还拿来了在将军山拍摄的岳飞“还我河山”的图片。教学中师生互动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的提出:“老师,不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吗?可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均落后于北宋的金为什
么竞能灭宋呢?”学生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激烈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这样的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表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要求。
中学历史教学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挑战,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就要求教师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自己的新角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成败的关键。
三、教师应加强内在素质,以便拓宽知识面,提高效率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觉得乏味,难以听懂,甚至不想学,也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上课时多穿插一些内容、故事,以及和事件相关的一些内容,这样就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生动有趣。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看一些参考资料和跟本学科相关的科目,以增长知识面,开阔视野。教师一定不能只满足现有的知识,时代越发展,要求教师要有越高素质。我们千万不能象毛泽东同志笔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要经常的给自己充“电”。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讲到“红军飞渡泸定桥”时书本中没有提到指挥这一战役的是谁,教师就应当通过阅读一些资料,才懂得是福建闽西长汀籍的杨成武上将,课堂中应当指出,而且还可穿插其它介绍。这样一来使学生更加注意,同时也觉得更趣味,使得干巴巴的几个字,拓展开来。
四、教师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教学的问题相当程度是语言的运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来向学生传播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所以教师除了有内在素质外(即人们常说的“内才”)还需有过人的“口才”。以致上课时能充分发挥,讲起来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形象生动,讲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反之,如果教师上课“语无伦次”,学生学得眉头苦皱,影响课堂效果。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第6课中《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中讲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讲清“中国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要从当时复杂的形势来透析,说明清楚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何应钦的企图,如何想夺取统治地位,同时中国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最后如何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教师要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学中由于人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发内在动机,特别是个人的兴趣常常是影响各门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使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神圣抗战的开始》时,我把课前有关提示设计成下列问题,“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它标志着什么?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是否同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中国是否能粉碎日军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后再问:“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答案就在这一课里。”这样一来,既能指出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六、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图表量的增加。书中配有相当数量的图表,有历史地图、表格、历史、漫画等。图表是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直观教具,具有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功能。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这一特点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面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借助文中的图表去认识历史,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学习历史的便捷途径。在讲到《红色政权的建立》一文中,我充分利用了书中的“图表”这课中的一幅《怎能忍受那许多人的吸吮》的漫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农民受到地主贪官、污吏、劣绅、军阀、土豪、帝国主义者等人的剥削和压迫,被榨取了血汗、变成一个骨瘦如柴的农民。文中的《当时架在农民身上的三把刀》的歌谣: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像牛毛”,反映了农民所受的剥削重,生活困苦。以及文中提到当时农民很少土地,而且绝大多数没有土地的情况,这些图表和文字部分,进行形象而又具体的分析讲述,既可加深学生印象,也由此揭出“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土地革命的原因,”可见不少“图表”既生动又深刻;若能充分利用,利用得当定
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特意归纳巧记速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
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二)、谐音法。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欣)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三)、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四)、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
例: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4、1”。
(五)、排比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例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口岸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例:1927年中共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
八、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主体性、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各种有益的活动有利于学生接触人生、接触社会、吸收信息、增长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事、学会创造。
课外活动具有课堂教学难以具备的优势。课外活动吸引众多学生走出课堂,面向实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课外活动形式灵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助于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能力,如社会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课外活动强调手脑并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此外,课外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课外活动给学生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可以开展多姿多彩的班团队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纪念日的教育活动等。
开展好课外活动,要防止流于形式和产生随意性。因而,学校对开展课外活动必须加强管理,统筹管理。开展好课外活动,必要的物质设备是不可少的,学校应加大投入,不断增添相关设备,改善开展课外活动的条件。现在,不少人已经认别到必须把课外活动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把学生引进课外活动的乐园实在是当务之急。
除课堂外,在课余时间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促进第一课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举行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即使是一堂课也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所谈仅仅是本人在教学中一些尝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如何上好一门课,有待于今后永无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实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贰』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促使每个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作本质的思索。传统的课堂教学上所传授的语言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和课本,教师将备好的语言知识单方面地教授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控制性练习,教师把持着课堂一切的主动权。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推进,课堂逐步转变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 1.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在谈到外语教学时这样说道: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习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浸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所以,英语教学切忌以教代学,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教师的教学必须把握讲在必要处,练在活动中。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应采用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任务驱动型的教学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依据课程总体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学习、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不断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落实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教学理念,实施对学生开展涉及文化、情感态度和跨学科内容的教学,不断关注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培养,并逐层升华这种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的人本思想。 2.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分析 通过对英语课堂教学实质的深度思考,我们会清 晰地认识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贯穿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任务这幕大戏始末的系列主打节目。《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师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提倡开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在这个教师与学生双边教学互动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教师的倾听者、教学活动的被训练者、知识的接受者,更应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英语知识的实践者和探索者;而教师也不只是知识的讲授者、教学活动的导演者和批判者,更应是一位知识的领航员,学生的聆听者、助手和朋友等。教师要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英语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策略,使学生充分显示出其主观能动性的一面。即凭借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展示其优秀面,大胆表达学习想法和要求,暴露学习疏漏之处等。学生通过反复调整、更新、修正,不断增强自身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则应不断提升教学艺术,依据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等,将所教内容精心编导、整合,甚至再造。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之上,创设轻松、自然的语言情境,力图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英语学习氛围。 通过开展这些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师生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并帮助学生逐层深化,不断发展学生的语言中和运用能力。如前所述,在英语课堂这个小小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舞台上之上,在设计精巧的教学活动之中,学生才能成为这出大戏的真正主角,而教师不过是编剧、导演兼客串人物等罢了。所以,我们说英语课堂教学的优与劣、成与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活动创设的好与坏。 3. 英语课堂教学实质的剖析 现有的教学环境下,它仍然使学生进行语言学习与实践的主要平台。学生的英语基础及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主要通过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获得,而教师开展对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英语课堂的实质就是给学生创设由语言操练到语言产出的语言内化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语言学习发展规律的训练活动,依托一系列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加强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而且必须始终贯穿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且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组织语言信息,传递语言信息,再造语言信息,逐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最终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4.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由于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起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能力的作用,而交际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所以,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无论多么精彩,如果没有学生很好地参与其中,那么再谈所谓的课堂教学效果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经过仔细分析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我们发现学生在每一节英语课上能够参与的学习活动形式不外乎以下六个方面。①聆听教师的授课活动。②聆听同学的发言活动。③自主参与课堂的发言活动。④开展集体性的课堂学习活动。⑤进行个人课业活动。⑥进行个人思考活动。针对以上六个方面的活动,通过对学生的学况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的强与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每节课上真正能够参与以上六个活动形式量的多与寡。 在教师创设的有限的语言情境中,学生可边聆听边默默复述教师所讲的知识细节,这样学生可纠正发音,加强听课的专注性,容易引起师生间的教学共鸣。在聆听同学发言的同时,要及时应对并比较自己的回答方案,并随时记下他人的优秀之处。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尤其要鼓励学生在个体获得英语知识体验的基础上,完成以小组或团体的集体任务为出发点,进一步锻炼学生个体的语用能力。同时发挥集体的力量,并从中共享信息和经验。通过加强这种集体学习和探究学习,使所有成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同一个任务,一次达到分工协作、共同学习研究,不断获得学习成果的目的。而这种建立在优势互补前提下的合作性学习,才能最终使学生实现可持续性的共同提高。此外,学生在进行个人课业活动及个人思考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学习的反思。综上所述,教师要把握课改契机,创造性地利用并开发教学资源,探索并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素质,以便更好地发挥课堂英语教学的功效,引导和帮助学生愉快地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铺就道路
『叁』 如何促进学生配合教师开展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
听课、评课是有效进行教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听课、评课活动都流于形式,教师在听课评课时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在听课环节,或者只记载知识步骤,忽视教学过程和课堂活动;或者记载简略,缺乏对自身教学的启迪;或者只凭感觉,不管课堂要素与学生达成效果.在评课环节,或者怕评的重了得罪人,或者随大流,看别人先怎么说;或者停留于感性认识,缺乏一定的理论层次;或者泛泛而谈,缺乏对课堂教学亮点的提炼;或者就事论事,没有可供借鉴的建议.兼职教研员在听课、评课时应怎样起引领作用呢?听课前应准备什么?盲目听课与有所准备听课,效果大不一样.首先应以学习的身份来听课.听课时要做到五心: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听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①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和教学的重难点.②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③勾勒出这节课大体的教学框架,为评课提供参照体系.④回忆自己是否教过/听过这节课,有什么困惑与问题.听课时应侧重什么?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在教师讲了多少,更在学生学会了多少.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教”,变为同时看学生“学”.做到边听边看.听教师是否讲到点子上,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学生的回答是否全面等;看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上得好的课,应该看出学生是怎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老师的功夫就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能加以启发.听课时应关注四个方面:①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听课时要注意思考,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什么时候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时候学生交流练习?什么时候质疑讨论归纳?②关注重点难点突破.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怎样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再现纵横联系?是否采用举例引导、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③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怎样与学生积极互动?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④关注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听课时要琢磨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如何设计板书?听课后应做些什么?①整理好听课记录.按先后程序提纲挈领地记录.记录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教的时间、学生学的时间.记录教法学法的选择、记录情境的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和组织活动的方式等.②做好课后分析.听完课后应及时分析这节课的特点,明确对自己有启迪、能学会的方面.并针对这节课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合理化的建议,与执教教师交流切磋.评课时应注意什么?①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一节课或一位教师的优缺点时,要评出好在哪里,差的原因和怎样改进.遇到优点少缺点多的课时,可适当归类,抓主要的说,或点出缺点的根源,具体意见宜在下面交换.②要采用多种形式.通过语言的技巧、发言的分寸、评价的方向和火候,起到推动教学的作用.集体评议时,善于从不同侧面看问题.有经验的评课人都注意“点出特色”,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③要有理有据.要有重点,切忌吹毛求疵.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盖全.要实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想让老师对你的评课心悦诚服,可以通过分析教学片段或细节的现象,找到问题的结症所在,指出理论依据,然后给出好的建议,让人豁然开朗.④要区别对象.注意教师的年龄和心理承受.对年长的或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教师应含蓄、客气;对年轻的或心理承受能力强的教师则可坦率、真诚;对新教师,第一次评课要以鼓励为主.
『肆』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变化,国内的教育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的不断推广,多媒体计算机和校园网逐步普及,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它的生动性、直观性、参与性等特点,调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关注、质疑和进一步探讨的兴趣,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而在现时的课堂教学中,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没有得到合理运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课堂一节课几乎都是教师在展示课件的内容,学生没有思考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有的老师操作的课件只是从网上下载下来,没有根据自己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便拿到课堂上用,课件看起来十分精美生动,内容却未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因此实效不大。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校确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课题,在语文科开展实验研究,通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利用网络资源的广泛性,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单靠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受时空的限制,难以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而网络资源以其独有的优势,能在瞬间把古今中外的“相似”、“相关”的文章呈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和充分阅读的平台。
1、发挥网络优势,激发阅读兴趣
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可以借助绚丽的色彩、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美妙的音乐等,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课文《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空前盛况,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心情,表达了我国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领袖、热爱人民军队的思想感情。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不可能感受到当年那种激动人心、欢欣鼓舞的场面。实验老师则利用网络资源——电影《开国大典》来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主旨的基础上,播放截取的电影《开国大典》片断,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电影综合运用图像、声音、色彩、音乐、语言、情节、背景活动等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的情感与电影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的情感也在渐渐沟通。电影把学生带到了开国大典的情境中,让他们亲自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创业之艰难、心情之兴奋、自豪。学生在课文与电影的紧密结合中参与、建构,整个课堂充盈着一种浓浓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这样,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最有利的因素,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建立阅读网站,提供阅读材料
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材料,建立有助于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网页,存放到学校的网站上,或存放到本地局域网超链接到Internet,使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阅读的素材。我们从以下三个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向学生推荐读物。《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向学生推荐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外名著(青少年版)等。所以,老师可以利用网络查找有关的读物,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专题阅读网站,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如学生通过专题阅读历史故事,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了解古代的经济、政治风貌等,这样就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扩大视野。(2)结合教学内容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习了《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篇有关人物描写的文章:《泥人张》《快手李》《守财奴》(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等。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进一步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3、注重方法指导,养成阅读习惯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莫过于学习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如同拿到了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我们教给学生以下几种读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1)做读书笔记。摘录的形式可以是传统的手写摘录,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摘录在QQ空间或博客里。三、四年级应以摘录好词佳句为主,五、六年级则以摘录优美句子、精彩片断,概括主要内容和写读书心得体会为主。日积月累,学生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2)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求来确定。假如阅读的是语言优美的文章,想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则应该采用精读法,选择重要的语句反复品读,仔细琢磨,领会实质,学习写法,积累语言;假如阅读的是知识性读物,只想作一般性的了解,则应该采用略读法,只要迅速掌握文章所介绍的知识内容就可以了;假如阅读新闻报刊,则应该采用浏览法,可以选择性地阅读版面、标题、导语,快速了解新闻内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可以了。(3)加强合作阅读。我们把班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阅读能力强的与阅读能力弱的相结合,让他们互相帮助,共同促进。
4、展示阅读成果,享受成功喜悦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课题组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1)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让学生在班级的Q群里进入同学的QQ空间,或进入同学的博客,互相观摩同学的读书笔记,通过投票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在课堂上打开优秀的读书笔记,让学生观摩学习,让小作者享受成功的喜悦。(2)举行信息发布会。让学生把自己阅读到的感兴趣的信息,利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看并进行演讲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3)主题学习网站的评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我们让学生开展了以圆明园为主题的探究性活动,全班分为“名园概貌”、“名园风光”、“名园收藏”、“名园浩劫”、“名园论坛”五个小组,通过课余的网上搜索,以小组为单位,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制成圆明园主题网页。利用局域网作为平台,分组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以主题网站的形式来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二、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写作能力。
融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集成信息的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对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老师通过信息技术,从网络上选择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把相关的声音、图片、录像、文字等各种多媒体资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做成所需的教学课件。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既虚拟又真实的生活空间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真实的感受。在上“介绍喜欢的小动物”的作文指导课时,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各种有关猫、狗等动物的声音、图像、视频,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顽皮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时而嬉戏,时而进食、时而睡觉,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脑海里已形成了生动的形象,对小动物有了深入的了解,喜爱之情也油然而生,表达的欲望被点燃了,“要我写”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我要写”。
2、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互联网上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生动的信息素材,学生走进了网络,会使他们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让视野变得非常宽广,让单纯的生活阅历变得丰富多彩。面对网络上无限的信息,学生通过浏览,自由选择适用于自己习作的相关资源。在上作文指导课“介绍自己的家乡特产”时,老师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产品的外部特征、营养价值等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介绍的产品,学生不但介绍得非常具体,还补充了产品其他方面的知识,写起作文来更是得心应手。经课后调查,94%的学生都有通过网络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由此可见,网络上无限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3、提高学生的互评能力
因为网络是一个多元的空间,具有开放性,学生之间的交流方便快捷,学生都乐于参与,我们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互评作文。如上完“介绍家乡一种特产”指导课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放在QQ空间上,先在留言版那里给自己的作文打打分。身为管理员的老师发出一条公告:“同学的QQ空间新增加了本单元的作文,大家去看看,当当小老师,给他们打打分,提提建议!”公告一出,学生的兴趣更浓了。两天后,老师到学生们的空间浏览的时候,习作下面已经多了本班学生的个性化留言,评价还很中肯。
4、保持学生写作的动力
文章长期被保存在网络上,不断地接受别人的评价、得到别人的赞美,如“你写得真不错,看了你的文章,使我很感动”、“我真羡慕,能把作文写得这么有意思”、“你写得真美”,甚至有一些在我们眼里看起来不算好的作文,也会有不同的追随者。孩子们从中获得写作的信心,从而激发了写作的动力。即使是写得不怎么出色的文章,也会在网络中得到别人的鼓励,大家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习作中的许多亮点。这与仅仅得到老师一个人的评价,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时间一长,许多学生都说:“我以前写作文很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的作文写不好。现在,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我一定能写出更好的文章。”这样产生的写作动力是什么都不能比及的。孩子有了动力,写作对他们来说,自然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三、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整合网络、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实验教师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抓住学生求新求异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凸显课文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现代科技含量,并设计专题研究小栏目,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借助网络资源进行专题阅读,拓展视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学习观念得到更新。学习的方式多样,学习结果也个性化,适应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对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学习方式感到新鲜有趣、有成功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高涨,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课后,主动阅读、合作探究的氛围更浓。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课堂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向往奥运》一文时,由于文章写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之时,而我们国家已于去年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充分开发、利用相关资源,除了引导学生感受国人申奥成功时的喜悦,还引导学生感受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喜悦。老师先从网上收集北京奥运会从圣火传递到开幕式再到奥运赛场夺冠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精彩画面,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源展现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因素,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真切地感受到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深深地体会到举办奥运会是一件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丰富的教学资源,突显的人文因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们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时空界限,丰富学生的各种感知,充实学生的各种表象认识。在研究中,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网络资源的独特优势,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伍』 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哪三件事很重要)
一 备课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来为每一堂课做准备。那么在备课时我们又该注意哪些呢?首先,要参阅教师用书,明确这节课的重点和目标。思考如何用巧妙、直观的方法,层层突破,轻易地化解难点,让学生理解接受。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预见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和反应,想出解决的对策。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先个人进行备课,再经过多次集体备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1让知识联系生活。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懂得知识真正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进而真正地喜欢上学习。2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体会到团体合作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多项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 提高和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机智。
同样的教学设计让不同的教师来教,效果却是不同的,因为课堂上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料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机智去解决。课堂驾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教学机智,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注意平时的课堂上一些情境的积累,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多向一些优秀的教师讨教经验,增加自己课堂驾驭的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可见我校英语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还要不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 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
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这是自己快速成长的重要方法。每天静下心来,回顾这一节课程序和细节及整个流程,有哪些不足和优点,及时写好反思,一点一滴地积累教学经验,扬长避短,日积月累,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在课后及时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反复修改。
五 让学生喜欢你
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爱屋及乌”,也会喜欢你这门功课,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怎样的老师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我想,性格温和,谈吐幽默、富有爱心、学识渊博、真诚对待学生的老师,学生一定会喜欢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做一个学生尊敬喜欢的好老师。
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追寻的目标,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勤奋、认真、钻研,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精彩。通过这个精品课程,我们在不断研磨的过程中提高了自我,这对我们自身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陆』 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去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优质课比赛总结会发言。
一、删繁就简,标新立异
新的课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诸多的改进,而教师因受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摆脱不了束缚,该少说的不少说,该精讲的不精讲,顾此失彼,所教内容既无重点,也无重心,让学生无所适从,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其实,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课改教材无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的重新编排和取舍,使之更趋科学合理,很多内容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并把教材内容读懂吃透。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节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该合并的合并,该分解的分解,该讲的地方精讲,不该讲的地方不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并且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参与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四个步骤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做这样一题的价值要比做五题强,同时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即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也会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利用设问,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即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2.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地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问:“若带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I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3.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上《平行四边形》一节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课后笔者发现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笔者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逐渐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四、平时教学中应善于与中考和竞赛内容接轨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善于把学习内容与中考或竞赛内容接轨。讲课过程中,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不自觉中接受中考试题或竞赛试题的熏陶。在平时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做题,特别是各种中考题或竞赛题,做完后善于总结,并把各种题型分解在每一节内容中,让类似题型贯穿于学生的训练中。
参加中考或竞赛,要想获得好成绩,不是靠一个月两个月的辅导就能见效的。首先教师要多做题,头脑里要有东西,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课堂上要多渗透。平时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每堂课都会留下一道或两道有一定思考价值的数学题写在黑板上,或竞赛题或中考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讨论,从而在讨论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走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学生多做题就能提高学习成绩,于是题海战术成了很多教师的法宝。殊不知,这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谈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了。
我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许多学习数学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触数学题后,却仍能解出一些很复杂的数学题。为什么?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们掌握了数学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中学数学中处处渗透着基本数学思想,如果能落实到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活动上,就能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发挥出一种方法论的功能。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会游刃有余、水到渠成。 其实,对中考或竞赛试题,只要少加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道题,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那种考试过程中靠碰熟悉题提高成绩的做法说到底就是碰运气,是不可取的。教师的精力应该用在平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上。
六、讲课的同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的传授是传统的教学观点,也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应该做的是善于“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更突出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做作业的习惯,都加以引导,使之更趋科学合理。要求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要讲究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还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这样,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八、善于与学生交流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只有实现心灵的零距离,学生才会打开心灵的窗口,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切。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要有宽松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才会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敬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有的教师虽然有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教材的分析、讲授能力强,但是由于不善于和学生建立真诚合作的关系,师生之间存在感情隔阂,教与学不能协调配合,结果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总的来说,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基础,正确的学生观是前提,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爱好是关键,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柒』 三推进一促进月总结
市委决定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嘎查村社区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活动,我们要从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实化,确保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法治建设,确保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落到实处、落到基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三推进一促进”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活动当中。
深入开展“三推进一促进”活动,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员干部作风切实转变、人民群众关切有效回应、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发展活力充分激发、法治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六大目标,准确把握推进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任务落实、推进基层深化改革任务落实、推进基层法治社会建设三大任务,严格按照动员部署、全面落实、总结验收三大步骤,精准发力、积极作为,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为推进通辽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要切实强化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推进责任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部署、有督促、有检查、有成果。要坚持市旗镇村四级联动,各级部门要密切配合,凝聚形成解决问题的强大合力。要改进工作作风,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努力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树立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要加强宣传引导,统筹调度各类新闻宣传资源,注重发现、宣传典型,关注基层和群众呼声,努力营造社会高度关注、干部倾心投入、群众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
『捌』 教师应如何更好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来促进课堂教学
听课、评课是有效进行教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听课、评课活动都流于形式,教师在听课评课时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在听课环节,或者只记载知识步骤,忽视教学过程和课堂活动;或者记载简略,缺乏对自身教学的启迪;或者只凭感觉,不管课堂要素与学生达成效果。在评课环节,或者怕评的重了得罪人,或者随大流,看别人先怎么说;或者停留于感性认识,缺乏一定的理论层次;或者泛泛而谈,缺乏对课堂教学亮点的提炼;或者就事论事,没有可供借鉴的建议。兼职教研员在听课、评课时应怎样起引领作用呢? 听课前应准备什么?盲目听课与有所准备听课,效果大不一样。首先应以学习的身份来听课。听课时要做到五心: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听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①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和教学的重难点。②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③勾勒出这节课大体的教学框架,为评课提供参照体系。④回忆自己是否教过/听过这节课,有什么困惑与问题。听课时应侧重什么?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在教师讲了多少,更在学生学会了多少。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教”,变为同时看学生“学”。做到边听边看。听教师是否讲到点子上,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学生的回答是否全面等;看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上得好的课,应该看出学生是怎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老师的功夫就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能加以启发。听课时应关注四个方面:①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听课时要注意思考,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什么时候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时候学生交流练习?什么时候质疑讨论归纳?②关注重点难点突破。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怎样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再现纵横联系?是否采用举例引导、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③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怎样与学生积极互动?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④关注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听课时要琢磨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如何设计板书?听课后应做些什么?①整理好听课记录。按先后程序提纲挈领地记录。记录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教的时间、学生学的时间。记录教法学法的选择、记录情境的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和组织活动的方式等。②做好课后分析。听完课后应及时分析这节课的特点,明确对自己有启迪、能学会的方面。并针对这节课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合理化的建议,与执教教师交流切磋。评课时应注意什么?①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一节课或一位教师的优缺点时,要评出好在哪里,差的原因和怎样改进。遇到优点少缺点多的课时,可适当归类,抓主要的说,或点出缺点的根源,具体意见宜在下面交换。②要采用多种形式。通过语言的技巧、发言的分寸、评价的方向和火候,起到推动教学的作用。集体评议时,善于从不同侧面看问题。有经验的评课人都注意“点出特色”,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③要有理有据。要有重点,切忌吹毛求疵。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盖全。要实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想让老师对你的评课心悦诚服,可以通过分析教学片段或细节的现象,找到问题的结症所在,指出理论依据,然后给出好的建议,让人豁然开朗。④要区别对象。注意教师的年龄和心理承受。对年长的或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教师应含蓄、客气;对年轻的或心理承受能力强的教师则可坦率、真诚;对新教师,第一次评课要以鼓励为主。
『玖』 如何能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前行
一、活动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任何活动都应是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而设计的.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四人分别坐在四个方向,观察摆在课桌正中间的茶壶,让学生自己描述所观察到的茶壶的样子,再交换位置继续观察,比较与前面观察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也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观察物体都只观察到物体的一部分.要观察到全貌,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因此,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数学知识及数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完成.
二、活动设计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忘我地投入课堂活动时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次,一堂课的活动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活而有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考虑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有序性.课堂活动要做到富于变化,难度适中,连贯紧凑,循序渐进.一般来说,活动顺序的安排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理解到运用的原则,要使学生活动之后感觉到进步,获得成就感.最后,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障学习过程顺利进行.一要合理分配每个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二要考虑每个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前要提出要求;三设计的活动要便于操作,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三、活动形式要多而不乱,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对维持他们的注意力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其兴趣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切忌堂堂一个样,节节一个调,要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通常安排猜谜、角色表演、儿歌、做游戏、讲、听故事、调查等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相结合,并力求多而不乱.例如,在教10的认识的时候,这样设计:在认识了10后,教师引导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并把能组成10的两个好朋友都编成儿歌,最后还剩下0和10,学生一致认为0和10也是好朋友,老师说:“对啊,0和10也是好朋友,可老师还没有给它们编出儿歌,大家愿意帮老师吗?”顿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高涨,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有的说:“0和10,跟我走”又说“0和10 手拉手”……..,通过让学生自己编儿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素养的形成是通过数学教学中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充分的煅炼
四、活动设计要要体现开放性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