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建立学校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
一、 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具体承担。
二、 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标版准权要分学科制订,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
三、 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四、 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五、 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六、 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
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㈡ 如何建立师德建设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
如何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师德教育、宣
传、考核、监督和惩治的有机结合。值得强调的是,提高教
师的地位和待遇,激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营造全社会
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是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可或缺的
环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基,强教之源。教
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师德建
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师德水平是影响教育质量和人才
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强师德建设,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和崇德向善的文明风
尚,对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狠抓师德教育。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要
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及信仰信念教育,引导
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忠
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
鲜明;自觉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
区、课堂讲授有纪律”
,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
学生。要建立师德教育制度,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
及学术规范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
过程,特别是要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
内容。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引导
教师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专心教书,
潜心育人,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
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
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强化师德考核。要健全师德考评制度。无论是对学校还
是对教师本人的考核都要坚持师德为先的准则。一是把师德
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避免只
将升学率、教学成果等作为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因素或
不可替代的条件。学校是师德建设的主体,教师师德水平的
高低,与学校的管理密切相关,加强对学校师德建设行为的
考核,是提高师德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师德水平决定办学
的方向,决定人才培养的成败,师德建设应该成为学校工作
考核最重要的指标。二是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自身发展考核
的关键指标。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
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要建立学
生、同事、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把
师德考核贯穿教师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完善师德监督。应该强调的是,师德监督首先是自我监
督,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规范》
,以《规范》为标准,
对照自己的行为,以师德模范为榜样,一日三省,加强自我
监督。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自觉履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形成良好的道德
习惯,自觉践行师德规范,自重、自律、自省、自强,把良
好的师德风尚内化为自觉行动;要建立完善政府、学校、社
会齐抓共管,同事、学生、家长及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的师德
监督体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针对师
德建章立制并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学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常规管理,注重过程管理,依法依
章监督;要畅通社会监督的渠道,尤其是媒体要发挥自身优
势,对教师的师德师风随时跟进监督,扬善弃恶;家长、同
事、学生要积极关心师德师风建设,参与师德监督。要形成
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创造重师德的良好氛围,充分
褒奖师德高尚的教师,向师德失范者说“不”
,让少数道德
败坏、误人子弟者退出讲台。
注重师德惩治。惩治是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的重要
一环,是与考核环节紧密相扣的,同时,它往往又与表彰奖
励联系在一起。因此,要建立严格科学的奖惩制度,在考核
基础上,全面实现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办学单位而言,师德
建设做得好的,要给予宣传表彰,并作为对其办学水准的重
要认定因素,在办学资源的配置上要予以倾斜,同时对领导
班子予以充分肯定;对不重视师德建设和校风、师风存在严
重问题的,要在办学评估、考核结果方面充分体现惩治的原
则,并追究领导班子的责任。对教师本人而言,师德表现优
秀的,要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佳的,
要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予
以解聘并撤销教师资格,对违法者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综上所述,师德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师德
教育、
宣传、
考核、
监督和惩治的有机结合。
值得强调的是,
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激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营造
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是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可
或缺的环节。要把关心、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贯穿师德建设
的始终,在教师待遇、教师发展、教师健康等方面努力为教
师办实事、办好事,讲求师德建设工作的实效,使教师减少
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教育,增强其光荣感、使命感、责任
感,为师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㈢ 如何建立教师评价体制,课改后
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 上海市开元中学 王云芝 要使培养的学生能真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力军,成为我国社会财富增长的最基础人力资源,关键是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要始终把培养教师、用好教师、留住骨干、吸引人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是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既能为教育行政人员、学校校长、学生家长提供有关教师素质及其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信息,也能为教师本人指明不断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一、 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 所谓教师评价,就是通过对教师素质及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的测量,评判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提高其教育教学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教师评价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通过它可以判定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并引导教师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到了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 首先能正确地评判教师的工作业绩,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教师评价,可以评判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忠实地履行了他应尽的职责,是否完成了规定的教育工作任务,是否达到了教育教学要求。这样,对每位教师都作出符合个人实际的评判。同时,发现教师在其基本素养以及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师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创造各种条件帮助教师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便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评价可以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从而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为教师队伍管理提供客观的材料,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评价能反映出所有教师工作的实际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教师工作的优劣,全面而科学地显示教师之间的差距,从而为分析整个教师队伍的现状,树立先进的典型和鞭策落后的人员提供有利的保证。教师评价的结果可以运用到教师聘任、教育教学工作安排、教师人员调动与配置等方面,防止只看教师学历高低或者知识水平而忽略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现象产生。 在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学校领导必须了解每个教师的情况,包括教师的各方面基本素质,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表现以及实际教育教学效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和教师发展战略;在实际的教师管理工作中,才能对教师因人指导、因人要求,才能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评价机制的有效运作,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提高了工作质量 近二年来,结合学校以三制即: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建立了以教师素质评价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价为主要内容,以常规评估和效果评价为主要方式的评价机制,评价中注重态度、能力和实效三维一体,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提升了工作质量。 1.评价中注重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教师评价中,比较多的是将教师进行分等与排队,目的是将教师分成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几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作出奖励或处罚。在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对评价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意识到教师评价的对象--教师并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重视被评价教师本人的意见和观点,在评价中首先由教师进行自评,在各类评价表中都有自评一栏,这样有利于提高收集到的评价信息的质量,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有利于被评价教师本人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改进和提高。同时,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它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评价则是其专业发展的一种促进力量。所以,教师评价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原来对教师工作的简单鉴定、认可、判断、证明和区分,而是注重为教师提供信息、咨询和改进的建议。如我们在教师工作评价中,既有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等指标,又有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等指标,形成态度、能力、实效三维一体的评价机制。使教师通过评价找出问题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而评价指标本身对教师今后发展也有一个导向作用。当然,评价结果也为我们考核工作,奖励或处罚提供了依据。 2.评价中注重定性与定量、内部与外部、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随着评价机制的逐步规范,我们感到教育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原来我们广泛运用的定量方法,并不能充分反映一个教师的实际情况,许多评价内容不能用数量关系予以清晰的表示,一味地用定量方法进行评价会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我们在运用定量方法开展教师评价的同时,采用一些定性方法。如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这样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给教师一个切合实际的评价。 在完善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内部的层级评,即自评一组评一校评,而且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社会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进行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等。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样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更能发现问题,评价更客观,更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案。同时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我们设立了月考评制度,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每月的常规工作进行考评,并与工资直接挂钩,每月的常规评估工资即反映出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绩效,月考评成绩直接影响学期考评。这样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对平时工作的促进作用。 3.评价中注重师德表现,评价结论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 教师素质是教师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在评价中,必须注重教师素质的评价,而在教师政治素质、业务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各项素质中,我们强调师德表现,将师德评价作为其他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前提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我们设立了由为人师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尊重家长,团结协作、关心他人等指标组成的师德专项评价。如在评价中发现有悖于师德规范的现象,则给予缓聘甚至解聘。 我们在评价工作中认识到,每位教师都需要有不断发展的空间,需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不断地反思与总结,并进行不断地自我学习和接受培训。为此,我们在教师评价中注重发展性指标。发展性指标主要侧重于教师的现实状况、取得实效与以往情况相比较,目的是为了鼓励教师不断进步,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发展性指标的评价内容,主要分为态度、能力、水平与工作实绩。其评价的等第主要分为进步、保持、退步三种。通过发展性指标的评价,让教师进行纵向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同时帮助教师找出自己基本素质方面的薄弱部分,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达成共识,教师评价的结论不在于判断一位教师过去工作的成败,而旨在指明教师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教师评价中,对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结果我们都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包括个人特点、教学条件、学生状况等进行分析,寻找一个能被评价教师接受的结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 三、若干思考 1.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问题 2.评价的差异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点形成的。不仅在不同的年级、班级任教的教师有差异,在不同的学科任教的教师有差异,即使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工作中也会存在差异。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教学条件,选用或创造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评价中如何根据其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
㈣ 教师教育评价机制
我国教育体制中的教育激励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教师管理与教师评价方面专,长期以来由于过分注重自上而下属的控制和管理,忽视了教师的自我管理和激励,教师明显表现为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教育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本文作者就完善我国教育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管理与评价的改革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信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深化我国目前教师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是有所裨益的.
㈤ 如何建立完善的小学教师教学评估评估制度
指导思想:
根据《教师法》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法规对教师考核工作的要求,不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适应人事制度改革,符合社会与家长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针对校长提出的“讲质量,创精品,争一流”治校目标,制定我校教师的评估条例。
评估意义:
1.教学行为符合学校的总体目标和价值取向。通过评估达到:追求工作质量,对工作要求不仅仅是做完,而是要做好,是要精益求精;形成精品意识,教师对每一项周期性的教学常规工作要精致化,向深度发展,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重复上;力争一流业绩,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争先意识和业绩意识,业绩是教师工作态度的具体反映,是工作能力的明确指标。
2.符合学生的要求和利益。通过评估,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使命,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为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努力创设有益的环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尽心尽责。
3.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通过评估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总结和诊断教师的教学工作便于调整和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获得成功。
4.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通过评估比较公正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业绩,尊重教师的劳动,体现优质优酬的价值原则。
5.认真履行教学常规。通过评估,明确教学常规要求,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整体教学实力,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处于全县乃至全市的前列。
评估原则:
1.过程性原则。评估不是终结性的,而是教师教学工作全程评估,评估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
2.目标性原则。评估要体现学校的治校目标,教学要求。反映学校的工作导向,评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3.激励性原则。评估要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发现教师工作中的成绩,肯定教师的工作价值。
4.公平性原则。评估要做到公平公正,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在评估的方法手段上尽可能科学合理。
5.民主性原则。评估要结合教师本人对自身的评价,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完善评估方案。
6.可操作原则。评估的指标要明白清晰,设计合理,便于操作统计,同时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
评估途径:
随机与定期相结合:通过学生座谈会,教师学生评教,听课,查阅教案及察看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等等途径进行随机评估。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内容:
1.工作态度。遵守师德规范,理解认同学校的职责和目标,对工作积极认真,善于合作,热爱关心学生,富有进取心。
2.教学能力。掌握所从事教学的相关知识并不断学习深化,在实际教学中自觉履行教学常规,主动改善教学方法,课堂驾驭能力强,善于了解学生,不断发掘自身潜力。
3.教学业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家长比较满意。各级各类考试和竞赛取得优良成绩,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发表论著,在各级各类评比和竞赛中成绩优良。
具体要求见评估表中的指标。
评估人员:
由主任教师和教研组成员组成考核小组。同时还有教师本人、学生及家长的参与。
评估方法:
1.学期结束前三周下发评估表由教师自评,学期结束前两周由德育处会同教导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对教师一学期工作进行评估。
2.评估小组或统一评估,或者独立评估各自定量,最后合计取均值。
3.每一项的分值均为该项目最高分值。
4.自评分为参考值,以考评小组评估为主。针对本学期特殊性的工作考评,有校委会议决定考评方案。
5.在一个评估项目中,如有重叠得分,取该项的最高值。
评估等级:
以评估教师总人数为基数,总分名列前20%者评定优秀A等。总分为20%者之后至95%之前者评定良好B等,总分为最后5%者评定一般C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或有严重教学事故者经校委会议讨论评定不合格D等。
后续措施:
评估结果与学期奖、评先、评职和聘用等挂钩。对评为A等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对评为C等和D等的教师要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评估材料作为教师业务资料存档。
若帮到请采纳,谢谢
㈥ 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
一、 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 所谓教师评价,就是通过对教师素质及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的测量,评判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提高其教育教学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教师评价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通过它可以判定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并引导教师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到了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 首先能正确地评判教师的工作业绩,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教师评价,可以评判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忠实地履行了他应尽的职责,是否完成了规定的教育工作任务,是否达到了教育教学要求。这样,对每位教师都作出符合个人实际的评判。同时,发现教师在其基本素养以及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师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创造各种条件帮助教师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便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评价可以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从而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为教师队伍管理提供客观的材料,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评价能反映出所有教师工作的实际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教师工作的优劣,全面而科学地显示教师之间的差距, 从而为分析整个教师队伍的现状,树立先进的典型和鞭策落后的人员提供有利的保证。教师评价的结果可以运用到教师聘任、教育教学工作安排、教师人员调动与配臵等方面,防止只看教师学历高低或者知识水平而忽略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现象产生。在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学校领导必须了解每个教师的情况,包括教师的各方面基本素质,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表现以及实际教育教学效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和教师发展战略;在实际的教师管理工作中,才能对教师因人指导、因人要求,才能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评价机制的有效运作,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提高了工作质量 1.评价中注重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教师评价中,比较多的是将教师进行分等与排队,目的是将教师分成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几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作出奖励或处罚。在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对评价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意识到教师评价的对象--教师并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评价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原来对教师工作的简单鉴定、认可、判断、证明和区分,而是注重为教师提供信息、咨询和改进的建议。如我们在教师工作评价中,既有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等指标,又有工作方法、工 作态度、工作成效等指标,形成"态度、能力、实效"三维一体的评价机制。使教师通过评价找出问题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而评价指标本身对教师今后发展也有一个导向作用。当然,评价结果也为我们考核工作,奖励或处罚提供了依据。 2.评价中注重定性与定量、内部与外部、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随着评价机制的逐步规范,我们感到教育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原来我们广泛运用的定量方法,并不能充分反映一个教师的实际情况,许多评价内容不能用数量关系予以清晰的表示,一味地用定量方法进行评价会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我们在运用定量方法开展教师评价的同时,采用一些定性方法。如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这样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给教师一个切合实际的评价。在完善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内部的层级评,而且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社会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进行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等。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样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更能发现问题,评价更客观,更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案。这样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对平时工作的促进作用。 3.评价中注重师德表现,评价结论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 教师素质是教师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在评价中,必须注重教师素质的评价,而在教师政治素质、业务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各项素质中,我们强调师德表现,将师德评价作为其他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前提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我们在教师 评价中注重发展性指标。发展性指标主要侧重于教师的现实状况、取得实效与以往情况相比较,目的是为了鼓励教师不断进步,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发展性指标的评价内容,主要分为态度、能力、水平与工作实绩。其评价的等次主要分为进步、保持、退步三种。通过发展性指标的评价,让教师进行纵向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同时帮助教师找出自己基本素质方面的薄弱部分,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达成共识,教师评价的结论不在于判断一位教师过去工作的成败,而旨在指明教师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教师评价中,对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结果我们都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包括个人特点、教学条件、学生状况等进行分析,寻找一个能被评价教师接受的结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 三、若干思考 1.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评价如何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使评价更加符合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2.评价的差异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点形成的。不仅在不同的年级、班级任教的教师有差异,在不同的学科任教的教师有差异,即使是同一 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工作中也会存在差异。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教学条件,选用或创造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评价中如何根据其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
㈦ 如何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1、结合学校实际,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确定办学目标和素质教育工作目标。
2、制定素质教育的规划和年度计划,措施具体可行。
3、认真组织干部、教师联系实际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和有关文件。不以学年的考试分数作为对教师晋级、奖励的惟一依据。不按考试分数给学生排队或公布考试分数。
4、校长严格执行,履行职责,依法治校,做到深入实际,抓点带面,认真组织和指导教师实施素质教育。
5、有提高领导班子素质的计划、措施、制度,能认真落实,取得实效。
6、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有关教师应履行义务的规定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职员工无侮辱、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无品行不良和违法、违纪问题。
7、认真执行中小学教职员工聘任制有关文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教职员工积极性得到发挥。
8、有提高教师素质的计划、措施、制度,能认真落实,取得实效。加强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成效明显。
9、对高中毕业班与非毕业班统筹兼顾。对各类学生因材施教,后进学生转化工作取得成效。
10、加强学籍管理,严格依法控制学生辍学。
11、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及各项工作之中,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2、贯彻国家和地区有关德育工作的法规、文件,落实《中小学教育整体化工作纲要》。结合各年级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实效性。
13、健全德育工作管理系统,注重常规管理。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团队工作和政治课教学。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14、严格按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教学)计划开齐、开足课时,选修课、活动课、劳技课安排落实;不增、减、停、改课程和课时。
15、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优秀课达到20%以上。
16、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家庭作业量,考试次数不超规定。
17、认真执行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擅自给学生征订复习资料、书刊。
18、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健全教学工作管理系统。校长以主要精力抓教学工作,深入课堂和教研组,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主管副校长不少于30节。
19、加强卫生保健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和本市有关体育、卫生工作的规定。提高体育课、课间操、眼保健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20、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开展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活动。
21、建立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制度。重视美育,加强艺术课教学,并通过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渗透美育。
22、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上好劳技课,做到教师、教材、基地(场所)落实。
23、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加强劳动教育,上好劳动课,做到教师、教材、基地(场所)落实。
24、广泛开展学科、科技、文体课外小组活动,做到辅导教师、内容、时间、地点落实,各年级学生参与率在30%以上,有一定数量的特长生。
25、有组织、有领导地围绕素质教育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有课题,有成果。
26、认真贯彻《市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实施意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27、合理使用学校经费和预算外收入j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校舍、场地、教学设施、仪器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和效益。
28、严格规范学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保持有良好的校风。
29、要求绝大多数学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0、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书写、表达、计算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
31、要求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学会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初步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常识。
32、要求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3、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课及格率在95%以上,体育达标率在90%以上,初中毕业体育考试及格率在95%以上。
34、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课及格率在95%以上,体育达标率在95%以上。
35、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怕挫折等个性品质;具有一定的创造精神,适应社会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音乐、美术课及格率在95%以上,有一项兴趣爱好或特长。
㈧ 如何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评价激励机制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张建生 一、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和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是遵循国家的总体教育方针、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按照一系列的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发展变化、对整个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估的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评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界普遍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对于中小学的具体科目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激励、诊断、改进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只有评价项目制定正确、评价标准科学、评价活动实施恰当,才能有效地通过评价的诊断机制,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问题,分析构成问题的各个要素及其主次关系,进而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公正、客观、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转变、更新专业认知领域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既有的落后的教育观念,按照新的标准确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多方面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教师更好地将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科的具体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科学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也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科研部门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为教学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一个客观、合理的依据。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指的是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查看其是否在总的指导思想上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考查教师是否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认真研究落实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再其次,要考查教师是否具有较全面的学科知识,是否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第四,要考查教师是否重视恰当的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注意点拨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2、发展性原则。有些学者把这一原则看作是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原则,因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理所当然地追求学生的发展。那么,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也必须以发展作为参照系。在 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在当前水平基础上的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这一转变,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变为评价“将来”和“发展”。‘诚如加德纳指出的那样,到目前为止,“考试往往用来找出人的弱点而非长处”,而发展性评价希望被评价者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 ① 评价 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开放性、多元性原则。课堂教学行为不是僵死的毫无悬念的模式,由于参与双方尤其是学生一方所具有的巨大的创造力,不可避免了决定了课堂教学中会有大量的不确定性。意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框定评价所有的教学行为肯定是不恰当的,这就必然要求评价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开放性本身一体两面的是评价的多元性,多元性的评价又、盖了多方面的内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价值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等。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概念、程度等做价值判断,并把这一判断描述出来。但是定性评价有时候表述出来会让他人有不确定的感觉。‘所谓定量评价,就是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确定成具体(量)化指数,然后按照指标说明打分,通过测算,统计出分数,参照分数和查阅图表等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得出基本结论。’ ② 随着评价理论和测量技术、理论的发展,定量评价在课堂教学 评价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很多东西难以进行量化显示,定性评价又是必不可少的。 5、差异性原则。在教育领域,差异是处处存在的。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时,就避不开这种差异。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因素很多,有客观的,比如:城乡差异,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差异,先进教学设施和落后教学设施的差异,优秀生源与普通生源的差异。还有主观上的差异,如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风格的差异以及教师之间的性格差异等等。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既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一般性要求,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形成自己教学的特长乃至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三、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教学评价改革与教学改革的不同步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方面的评课要求。这一评课要求,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概括,它是对过去在凯洛夫教育学课堂教学五环节基础上形成的评价标准的实质性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内在运行机制,并在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基本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 从20 世纪末期开始,我国开始新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1999 年,国家颁布《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紧锣密鼓的在两年内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8 个科目的新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对教材内容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整,统编教材不再一统天下,各地纷纷组织编写本省市的地方教材,广大一线从教人员对新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然而,教学评价的发展却显示出明显的滞后性。由于传统评价标准巨大的惯性作用,以及评价理论自身发展的相对缓慢,直接导致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的不同步。新课程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鼓励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人的全面发展。而既有的评价标准却大多以工具性追求代替价值追求,重视知识体系的讲授,忽略学生人格、情感的培养。评价的目的只是对被评价 者的过去进行鉴别,而不是为了帮助被评价者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2、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合不够好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理想的研究范式,但是目前两者结合的不太密切。由于定性评价的主观性和价值偏向性,在实际操作中受评价者自身因素影响太大,有时候甚至陷于盲目,而且没有相应的消除干扰的对策。我们认为,定性评价不能脱离定量评价,没有定量研究做基础的定性研究是不可靠的。而定量评价时,各项指标的权重是否分配合理,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3 具体操作中的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 由于评价者自身素质问题、程序组织问题甚至个人好恶等影响,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有时候出现以偏概全、平淡肤浅、敷衍了事、只褒不贬等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变成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指亲自参加或体验教学实践活动并能有针对性的做出一些评价和对评价结果做相应的解释工作的人。④目前的 评价主体是教师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其他教学人员,这个组成结构显然还不够完善,理想的成员应该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业务负责人、各级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务管理人员,还有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这样的组成结构,强调的是评价的多角度性,强调评价中的对话与交流,强调以前评价中所缺乏的人文因素。 5、评价的发展性连续性不够强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由对现状的鉴别向对未来的发展转化,因此,教学评价有必要体现其内在的发展性和连续性。但是目前评价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是对单一某次课的评价,它只能表现出教师当前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而不能反应被评价者过去的表现,也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无论对教育研究来说还是对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来说,都是一个不利因素。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组成要素及权重: 对课堂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视角来分析相关因素。比如从信息学的角度出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科书和教师、学生都是信息的载体,教师是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一方面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知识信息、语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也随着这一进程不断做出反馈。信息的交换和输送的能力及效率,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因此,师生间的交流是否顺畅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高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培养主体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最后都归为一点: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综合尺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考核师生双边活动效益的主要渠道。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从以下几个要素去考虑: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教和学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师的价值取向。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课堂教学的指针,它制约着其他要素,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它的权重0.15. 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1、目标的制订:要看是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和习惯。这就要求目标明确、恰当。 2、目标的落实:主要看教学重点难点能否正确判断和把握、教学方法能否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是否始终围绕目标进行,以及学生达到所预期目标的程度。 具体评价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1) 教学活动开始就要给学生明确预期的目标 (2) 目标要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具有弹性,充分考虑差异性。 (3) 设计目标要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的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实际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本身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备一定的广度,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多少。教学内容的权重0.30. 对此项指标的评价,要围绕一下几点来思考判断: 1、 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做全局把握,合理安排,重难点突出。 2、 教师是否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 3、 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4、 教师能否把内容生动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三) 教法与学法。权重0.20. 1、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性因素之一,方法本身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服务,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李秉德教授在《教学论》中曾经指出:对以语言传递信息的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对于需要直接感知的内容,可以用演示法;对于技能课,可以用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还有适合欣赏的陶冶法,适合探究内容的发现法、探究法等。此外,还要讲究各种方法的结合。 其次,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特点。要面向全体学生,避免只面向中等生甚至少数优秀学生。要确保所有同学都受益,这是因材施教的要求,是教学差异性的要求。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造力。 2、学的方法是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对学法的考虑几乎是忽略不计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教学评价重心应该从“评教师”扩展到“评课堂”,这样学生的学法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我们的评价视野。引入对学生学法的评价,是对以前教学评价标准的深化,也是对以前教学评价标准内容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教学评价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学法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推究其中的规律,然后再与学生交流探讨,适时点拨。二是靠学生自己的探索。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多门学科的学习,听过多个教师的讲授,再加上大量的练习和考试,会逐步感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权重0.2 教学过程是处理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由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教学环节组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更加强调教学进程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是结果教学,它的最高意义在于一切课堂教学环节都面向最终结果,在授课结束阶段通过主讲教师的总结得出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结论。这个过程中教师基本上唱独角戏,即使不时有学生的问答也不过是点缀或铺垫,都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新课标提倡采用过程教学,这个过程则相对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主张教师的权威性,在整个过程中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懂得知识形成的基础以及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人文关怀,伴随着各种价值观的碰撞。 课堂教学进程的评价也从四个方面去进行: 1、考察课堂环节是否活泼而不死板,充实而不空洞。看环节与环节之间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2、考察是否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探求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摸索方法的过程。 3、考察是否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是否注重对学生做出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4、考察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情况。主要看学生参与度。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呢?到目前为止,对学生参与度大多是用描述性的模糊表达法,比如说“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这种描述往往因缺乏具体支持载体,说服力不够。没有亲自听这节课的人很难从这种描述中了解真实的课堂情况。因此,研究“学生参与度”需要明确具体的方面,比如:是否能围绕教学内容主动提出问题?问题的质量如何?是否足够具体鲜明的针对性?是否主动参与信息的获取、处理、汇总与交流?学生对课堂作业的态度如何?是否认真、主动完成? 6 7 6 7这些因素的明确,对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效果。目标、过程、方法的最终归宿是效果,效果也是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进程的综合反映,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显性和隐性结果。以往的评价多采用教学效果这个概念,更多的评价着力点还是教师。新课程下的效果评价重心应该向学生转移,学生的表现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最终的衡量标尺,也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尺。但是这个转移,绝对不同于以往的通过学生成绩来论英雄。我们认为,教学效果的评价,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否把注意力、兴趣投放在所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中,这是课程情感态度体验和培养的过程;要考察学生是否明白要做什么、为什么去做、怎样做?要考察学生能否与他人有效合作,培养社会化的人格;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自己的预期目标、教师的预期目标的符合程度如何等等。当然,在评价效果时,要坚持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 (六)课堂教学取向 课堂教学取向,是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的发展取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这一关键要素的行为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的教学行为是我们观察、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时要重点关注的。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现在许多教师在备课时认识到不仅要备教材而且更要备学生,但从教学实际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往往是:“备教材”主要是记住教材上的标准答案,“备学生”就是如何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答案”却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视就是给予否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背诵“标准答案” 的过程。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也就是从重学生学会转向重学生会学,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由重视对答向重视对话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话” 意识。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 4.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认为教师是知识之源,儿童是等待教师灌输知识和智慧的空的容器的观点在信息时代已经站不住脚。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