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教学工作包含哪些方面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
2. 教学会议内容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主讲:**内容:我们教师应该怎样上课?应该怎样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应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课堂教学要有三声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有一次,我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那位教师告诉我: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这位教师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师生之心相融,才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收集整理生心心相融呢?我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3.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是什么样的机构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是正规的教育学术团体。86年成立的,目前(2011)
有团体会员单位200多家,个人会员近6000名,该会每年举办的论文、课件和优质课赛事在基层有广泛影响。
4.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
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儿童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小学儿童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
要让小学儿童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小学儿童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做出肯定的标志,如用“√”“古”“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
小学生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但无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养成心猿意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习惯,它将极大地妨碍学习的效果。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y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1、如何充分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有意注意,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学习活动的进行,更多地需要有意注意的调节和控制。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活动的前提。
(2)、培养间接兴趣。除了确立学习目标,还应对学生阐明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知识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内容相对枯燥、难度较大的科目学习中,使学生了解知识掌握后的功用和社会价值,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可以使他们进入有意注意的学习活动。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维持有意注意,但人的注意力又很难长久地集中,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应避免任务安排过满,节奏过于紧张,应该张弛有度,给学生适当放松休整的时间。有时,教师适当放慢速度,穿插些有趣的谈话,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说,课堂教学组织越合理,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要,学生越不容易分心
对于学生的无意注意,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一些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因素。
(1)教学内容要具体生动,新颖有趣。抽象,枯燥无味的内容会使学生注意分散。
(2)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根据学生无意注意和具体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光讲抽象的概念或道理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离开了具体实物就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必须直观形象。要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画片、挂图、标本、模型、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规律组织教学
任何学习都要求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为用。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往往需要学生做很大努力去观察、思考才能突破。因此在学习重点、难点时,特别容易疲劳;而单靠无意注意也不能达到系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两种注意协调活动,把握好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转化规律,既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色彩鲜艳的图片、动画使学生轻松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去学习知识。但在阐述基本原理及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等复杂内容时,必须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品质,带领学生克服困难,弘扬刻苦钻研、知难而进精神,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当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了兴趣的时候,他的注意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学习上,不再对学习感到头痛。这时的有意注意则转变为无意注意。但这种无意注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无意注意。称有意后注意,是通过努力学习,克服困难转化而来的,是一种更高级的、有自觉目的的注意,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最需要培养的一种注意。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堂课是最重要的,就如姚教授所讲的,本课程的目的意义要首先讲,详细讲,可以先问学生对这门课有些什么样的认识和期望,有时候我们设想的不一定是学生想要的,知道学生的状态之后,我们再有针对性的给出一些目的和意义,并且大致指出和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会在哪一部分讲解。
每一堂课的开始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尝试用问题、事例或者社会事件引出我们的内容,也就是姚教授所讲的尽量把理论生活经验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用不同的事例,这些事例应该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相关,让学生学习时感觉到心理学对他的学习和生活有益的。
老师的表达和表现也很重要,有好的教案,讲的不温不和,两节课下来学生有动机也给没了。
老师可以遵循以下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四)、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五)、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六)、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如何依据学生的气质与性格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教师清楚地把握所教对象的气质特点,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放矢,有效进行因材施教。如,对胆汁质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克服容易发火的弱点,着重培养他们的耐心、沉着和自制力等心理特征;对多血质学生,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克服轻浮、做事虎头蛇尾及见异思迁等弱点,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做事有始有终,严格要求,养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对于粘液质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克服执拗、淡漠、偏执等弱点,训练他们的敏捷性,让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等;对抑郁质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情感脆弱、敏感、多疑、孤僻、胆小、忸怩等弱点,教师应多加鼓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及乐群等心理品质。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于创造力的培养:基于我国教育方面“标准”“最佳答案”要求过多,创造力的培养应当首先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和可能性,老师鼓励学生发言,不要做任何评价。即思路要“放得开”。
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1)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启发式问题;
(2)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讨论,产生思维的碰撞;
(3)发散问题和聚合思维相结合,就一个问题,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想象进行发散训练发散思维,再由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归纳,训练逻辑思维,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动机,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突破填鸭式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6)开设相关课程,教会学生一些有关创造的知识与技能.
(7)平时多鼓励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或者协同老师参加一些课题研究.
(8)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9)教给学生进行新的创造的方法。
(10)课堂教学中,开展创造实践活动。
(11)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分析、总结人类的创造活动,实现对创造力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认为创造是伟人的事情到普通人也可以进行创造的转变。
5、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主要有哪些?
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品德不良又是犯罪的前奏,采取的教育措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并具有心理学依据,主要有:强化动机理论:采用负强化;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品德结构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德发展理论:他律到自律。
另外还有:
(1).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
教育者在转变品德不良的学生时,首先要转变对他们的态度,要以信任与尊重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并以包容的爱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诚恳,消除疑惧心理,这样才能架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便教育影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转化教育不但没有效果,还可能起到反作用,加快学生的堕落。
(2).自尊心与集体荣誉感的重建
品德不良的学生在长期的低评价中形成了低自尊的状态,容易形成破罐破摔、自甘堕落的思想。这种学生表面看起来对批评和处罚满不在乎,似乎没有羞耻感,其实内心深处依然渴望别人的认可。他们缺乏荣誉感其实也往往因为自己并未真正融入集体,或感觉受到了集体的排斥。所以转化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重建十分重要。
(3).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
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离不开道德认识的提高;而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说理,也就是常说的说服教育。影响说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意义障碍”。所谓意义障碍,就是受教育者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这会使教育者的说理对学生全然无效。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对具体人的意义障碍。造成这种意义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教师未考虑学生的动机,常常把学生不存在的动机强加在他们身上,学生就可能对这个教师有看法,产生意义障碍,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谈话和采取必要的实际行动表示善意,消除学生的敌意。
二是对具体要求的意义障碍。造成这种意义障碍主要是由于教师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态度而机械重复某些要求,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拒绝接受。这是针对某些要求的意义障碍。消除这一意义障碍的关键,是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4).改善微观的社会环境
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处于发展之中,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为教育者,无法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实现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但是完全可以尽可能改善学生所处的微观社会环境,使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因素多一些积极的东西。所以,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可以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通过适当的干预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建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5).锤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力
对于品德不良的学生来讲,接受转化教育过程中的的考验是来自教育者的信任的表示,这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尊严感。成功的考验会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力,力求改正不良的习惯。进行考验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考验应当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要有适当监督,争取成功。二是要允许反复,在反复中坚持教育。学生在转变过程中必然会有反复,反复有其双重性:学生如果能在反复中吸取教训,这种反面经验就会成为日后抑制诱因、抑制不良习惯的内在力量,增强学生对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反之也可能出现大倒退。教育者要以学生的反复为契机,帮助学生总结教训,引导他们继续保持正确的努力方向。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或者说, 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某种事物时,这就是注意。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教师在课堂上善于组织学生的注意,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呢?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是在没有人的任何意图、没有预先提出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它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意识指向和集中。它既是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也可能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分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防止它的消极作用。
1、合理使用直观教具,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小学语文教学,经常会用到一些直观教具。因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但在教学中必须合理使用直观教具,不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有的教师在使用了幻灯片和放像机后,没有将幻灯片取下或将放像机关上,就开始讲解其它内容,一部分学生的眼睛仍盯着幻灯或录像,影响听课效果。有的教师过早地将直观教具展现出来,学生的注意马上被直观教具吸引了,教师讲解的内容就听而不闻了。
2、防止单调呆板,避免学生失去兴趣。单调的、呆板的、多次重复的东西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我们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灵活多变。教师说话的音量、音调、节奏的快慢的变化和教师表情的变化,都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另外,教学方法的多变,也可维持学生的注意。如教拼音字母,可采用游戏助学法;教《小山羊》可采用角色扮演法;教《雪地里的小画家》,可采用绘图助学法;教《捞铁牛》,可采用实验演示法;教课文朗读时,可分全班读、分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
二、注意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能力。
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并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仅靠无意注意,不能使学生的注意长久。而且学习是复杂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能力。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越明确,其意志力就越强,有意注意的能力也越强。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学习的思想,注意让学生明确学好语文知识的重要性。每堂课、每个环节,都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如教《太阳》时,可以这样导入:“人们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到底太阳有什么特点,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太阳》这一课。”
2、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知、情、意结合。采用情境教学法,即在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触动他们的思想。这样,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对知识产生-冷漠、厌倦的态度,而是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他们会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教师一边讲解诗意,一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作者、香炉山、瀑布等。学生看着板画,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激发了灵感,他们赞美瀑布、赞美大自然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学生学这篇课文时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就会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时,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能较好地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看书、看图片、看演示;听老师讲解、听同学回答;读书、答问、讨论;书空、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圈、点、划、记;进行表演等。
三、 因材施教。
学生的注意力是受他所懂得的一些常识特约的。如果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略有所知,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思想活动就比较积极,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联系学生已掌握的常识,又要使学生有所发现。如教《鲸》时,可以设计这些问题:现在世界上什么动物最大?鲸长得这么像鱼,又在海洋里生活,它是鱼类吗?同学们画鲸时,常常会在鲸的脊背上画条水柱,这水柱是怎么形成的?你知道哪些海兽?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讲课、提问,还是练习、复习,教师必须既要照顾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照顾到个别学生的差异。教学速度和难易程度要适中,使成绩好的能“吃得饱”,成绩差的能及时消化、吸收。布置练习时,有的同学写得较慢,有的同学写得比较快,写得快的同学写完后就喜欢东张西望或玩耍东西。教师可教育他们养成写完练习后认真默读的习惯,或另外布置一些提高性练习。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注意规律,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5.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网址
全国社会组织查询www.chinanpo.gov.cn、工信部备案www.miibeian.gov.cn都可以自行查询,根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骗子网专站,这么牛逼的研究会属竟然还用着个人账号的微信,连个公众号也注册不下来,不可笑吗。www.cetsol.org www.cetsol.net 你换多少个域名也是个骗子网站狗改不了吃屎的
6. 您对学校,对教师,对教师的课堂教育,作业布置与批改还有哪些建议和要求.
作业布置和批改是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消化、吸收,至进一步升华所必须的手段,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抓好作业的设计和批改工作环节,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也是构成素质教育必不少的一部分,怎样合理的布置作业,是非常值得教师研究和探索。现在我把自己的一点肤浅认识介绍如下:
一、作业布置的类型
1、口头表达作业。这类作业是教师针对某些知识点布置给学生的要求。学生口头回答的作业,如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化合价口诀等)、定义、金属活动顺序表等。此类作业一般是在课堂上及时提问,及时反馈信息,也是新课前对上节课内容的提高。这类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精确地表达能力。
2、课堂讨论作业。这是教师对易混淆的或难理解知识而布置作业。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组讨论,然后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验室作业。这是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布置学生动手实验作业,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组装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4、书面反馈作业。这类作业是学生作业的中心所在。如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回答问题或绘制实验仪器装置图等。一般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完成,书面作业的系统练习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科学意识和综合素质。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的批改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5、课外实践作业。此类作业可以使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探究小实验,也可是课外实践活动。如环境污染的调查、甘蔗的施肥、生活中的化学等等。此类作业也有利于学生贴近生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兴趣。
二、作业布置原则
1、目的性原则。选择要有一定得目的,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紧扣教学内容,所选题目能很好地反馈所学的知识,尽能体现学生的动手、动脑、实践、发现问题,以收到最好的效果,而不能离开课本去选择难题、偏题、怪题。
2、科学性原则。作业选题要科学化,以便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及学习方式的转变,选题要充分考虑题型、题意、知识点、覆盖面、题型结构以及代表性。使学生练习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达到量和质的和谐统一。
3、合理性原则。题量选择设计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题型丰富、方法常新、精炼、典型、以点带面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4、层次性原则。作业题要选层次化,以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内容富有弹性,除了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有控制的习题总量外,还有一定的余地,教师可以因人而异,选择不同层次的题型,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型。
三、作业批改
1、全批全改。针对现在学校班级容量的扩大,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改变了原来全批全改,经常是以组进行批阅,甚至有的只对“好学生”的作业批阅,而对“差生”的作业却置之不理。这样不能全面了解学生,更不能推进素质教育。
2、面批面改。在全批全改基础上对存在问题的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及时纠正。这有利于个别教学,同时还能体现作业的层次性,使因材施教可能成为现实。这种方法能有效发挥出作业做题时间短、反馈校正快,学生掌握及时的特点,弥补单元过关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3、自我批改。作业做完后,教师公布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写出各种解法,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对不同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完善答案。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参与、分组批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批改作业不是教师的专利,也需要学生参与,适当的将作业批改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以先让学生小组互换批改,然后进行讨论,接着教师公布答案,最后学生再进行讨论总结。这有利于学生在批改中吸取别的同学好的解题方法,也可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活跃课堂气氛。
7. 如何正确教育落实上级布置的工作
明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并在教学工作中严格落实
一所学校要想办好教育,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及会议精神,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年初,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各项计划的制定,能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上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对上一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没有及时完成的工作进行梳理,再结合教育局年度工作会议精神与中教科年度工作要点、进修学校工作要点制定本学年工作计划,力争使我们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能有计划、有目的地顺利开展,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高效开展。为了使各类工作计划得到较好的落实,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详细制定自已的工作安排,以学校的校历及教学工作计划为基础,把每周要开展的重点工作进行编排,让我们所有的工作更有计划性和时效性。学校全部工作的重点就是教学工作,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自身做起,每学期认真制定详细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在教学工作计划中能全面细致的把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步骤、措施、方法及工作重点进行分析,并针对学生与教学实际等因素,使自己的工作计划有具备很强的可行性与针对性。现代教师的职业倦怠精神很普遍,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方向不强,态度不明确。在这种教育发展的现实状态下,就要求我们学校要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学校的发展规划,同样也是教师个人奋斗的目标。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创建示范校为目标,全面规划学校发展。五年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应明确、具体,各年度学校发展目标要科学制定,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让学校的规划不单单是书面的材料,而应成为学校努力办学的发展方向。在学校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全面推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工作,每年制定出学校的均衡发展工作计划,计划中措施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得当,且每年度都能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完成计划中的任务目标。
8. 教育教学中应怎样因材施教
去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索,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并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最终能够运用于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个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并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必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第一,正确认识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与智力差异。每一个学生由于其性格特点、家庭环境、思维方式以及智力水平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和掌握能力也会是千差万别的。作为教师,必须正确看待这些差异。并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尽可能做到个性化教学。第二,平等相处,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应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和指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学会关心和尊重学生,并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第三,博采众长、分层施教。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为天才的潜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帮其发现并挖掘自身的潜力,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潜力变成实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博采众长,为每一个学生的良性发展做好引领,不能戴有色眼镜对待学生。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布置较多的基础性作业,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基础性作业为主,也可以附加少量拔高性题目,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考虑布置综合性题目,以此做到教学的针对性??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各位老师应牢记“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思想。
9.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三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
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了用“破十法”“想加算减 ”“点数”“连续减”等方法都可以。因此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算法多样化”是面向群体,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算法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别人的优势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但是数学是讲究“最优化”的,数学中“算法最优化”的含义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明确,要负责任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学生掌握那些公认的最佳的、最优的、最基本的算法。曾经看到一些计算课,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十多种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地催问:还有什么方法?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直到临下课时才说: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班级一些思维慢的学生搞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最终也不知道哪个方法最好。这种教学效益是不是太低了?
二、怎样摆正“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在课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情境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境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数学是抽象的,但是对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数学现象。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为了降低对小数抽象性理解的难度,教材创设儿童熟悉的情境:商店的商品价格。在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元角分的知识来感悟小数的含义、小数的加减法,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这种情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认知基础,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同样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一位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来到数字王国,数字1,2,3踢皮球,一会儿是1跑在前面:1.23,一会儿是2跑在前面:2.13,……有近10分钟的时间停留在数学王国的情境渲染中,才说:这就是小数。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还没理解。这种情境设置是不是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怎样看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编写中很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注意在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学习”都不能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和参与,而应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他们的动手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实际效果,是否引起并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怎样发挥指导作用,教师指导的最佳介入时期在哪,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支持是什么。
但是在某些课堂上曾经看到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往往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比如,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例1,小猴分桃,计算12÷3=?提问了几个学生,都已用平均分和乘法口诀算出,教师又说:分组讨论,用小棒分一分。这时学生对已经会做的题目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多数都在玩小棒。这种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就有些太形式化了。这种形式化,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也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怎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怎样继承和发展中国数学教学的优秀传统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已是一种世界趋势,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们都在研究教育。但是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是忽左忽右的运动。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冷静地看待课改,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比如“学生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预习之前可以给出问题提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者提出问题: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了什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这是“圆的认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堂教学片段,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给出问题提纲:
半径、直径都有哪些特征?
2.怎样验证这些特征?
3.怎样寻找一个圆的圆心?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
师:一个圆有多少条半径、直径?为什么?
生1:将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可以得到无数条直径,所以圆有无数条直径,并且所有直径都相等。
生2:圆上有无数个点,每一点与圆心的连线都是圆的半径,半径就有无数条。
师:怎样找圆心?
生:将圆片按不同方向对折,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黑板上的圆,不能对折,怎样找圆心?
生1:在圆内做一个顶点在圆上的长方形,长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2:用直角板在圆上做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心就是圆心。
生3:我看见家里装修时,师傅对墙上的圆找圆心,是先用水平尺找到圆上的最高点,再在最高点上用“线坠”找直径,之后确定圆心。
生4:连接圆上两点得到线段,在这个线段的中点做垂线得到直径,直径的中心就是圆心。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步步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堂课很充实,是一节效果好、效率高的好课。
其实,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