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科学课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应该怎麽做
小学科学教学中导入情境的创设
本文所写的教学中的“有效导入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其导入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进取性的思维活跃状态;拓展性的学习需求状态;强化性的学习动力状态;成功性的学习习性状态。
情境导入是探究性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探究式学习是目前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
一、导入情境的现状分析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应用情境导入的主要意图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攻克问题的欲望。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对于导入的情境是否应为后续阶段的问题解决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是否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教师们关注得还远远不够。教师对情境导入的理解中存在许多偏差,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1、主观臆断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动力。
课例:《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五年级)第1种导入情境
师:首先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录像。(宇宙奇光)
(师解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出示2张洞头的照片(分别是白天和黑夜的景观照片)
师:看完2张照片,你觉得这两张照片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看谁的洞察力最好。
生:一片迷茫。(1分钟后)
生:一张是在白天拍的,一张是晚上拍的。
师:若我们用一个字表示白天用?(昼)黑夜用?(夜)
师:那白天过去是什么?(黑夜)那黑夜过去呢?(白天)
师:白天和黑夜不断地重复出现着。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板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昼夜交替现象。
分析:教师让学生欣赏有关宇宙的录像,目的是激起学生渴望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以洞头的照片为例子引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然而两张照片除了拍摄时间不同以外,拍摄地点、拍摄景观也完全不同,却硬是要学生观察最大不同。这样引出课题《昼夜交替现象》也稍显牵强。且录像与照片2种媒体介质的同时出现,目的只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也显得繁琐。教师主观认为创设这样的导入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体验,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最终证明教师的导入情境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走过场而已。
2、将情境导入的范式理解空泛、庸俗化,没有作为一种教学场来构建课堂教学。
课例:《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五年级)第2种导入情境
出示转晕歌:你自己转,又绕我转,转转转,转转转。
你自己不转,绕着我转,你转转,我转转。
师:唱转晕歌,指名学生伴舞。
生:害羞,不敢伴舞。
师:自己先示范,请一生伴舞。
生生表演。
师:(讲述中国和美国的昼夜)我的朋友去了美国,我白天打电话给她,她那边是晚上。她白天的时候打电话给我,我这里是晚上。我就将这种现象记下来:我这里是昼夜昼夜……我美国的朋友那里却是?
生:夜昼夜昼……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昼夜交替的现象。
分析:教师试图以游戏效仿课堂中的模拟实验,为新课的模拟实验提供技能铺垫。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跟心理特点,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游戏不感兴趣,且游戏的开展让学生在实验前已经“转晕”了,并没有达到教师预设的目的。游戏的导入与教师的故事引入之间又没有什么联系,孤立存在。情境导入的时间太长,反而让学生显得不耐烦。
还有的导入情境片面夸大体验的功能,缺少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必要结合。
二、创设有效导入情境的视角思考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导入情境的设计:
1、创设的导入情境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
情境的任务就是要展示学生的初始想法,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验,接触过什么样的事物,等等。
在学习《溶解》的一周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溶解的现象,自己也尝试过,但是他们并没有注意过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在创设导入情境的时候,我就把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在课堂上再现。首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沏白糖水,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然后评判他做得怎样?有什么问题要提?这位同学操作完毕后,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整理信息,从而理解溶解这一现象。
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学生的已有基础,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导入情境尤为重要。
2、创设的导入情境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意因素,即趣味性。学生的参与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情境的有效导入必须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中来。
在科教版六年级的《月相变化》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就将课堂里的桌椅搬出,用直径7米的白色布摊在场地上,画上一个圆,将圆周按45度角等分。然后在每个角度都贴上小组序号和每个学生的位置编号。另贴一条长的黑色纸,上面画好8个圆。学生席地而坐,老师开始组织教学。学生每人都坐在自己的观测点上,兴趣高涨,跃跃欲试。
宇宙领域,对学生而言,充满神秘,但又让人无从下手。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在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建立浅显、模糊的认识。这样往往就让许多学生对宇宙领域的学习产生了“遥不可及”,枯燥乏味的学习心态。该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只需一个“圆”,就拉近了学生研究的距离。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到宇宙中的天体并不是离我们那么遥远,是可以被身边很多物体所模拟来研究的。
3、创设的导入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情境的创设要具挑战性、问题性。要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卷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例如在教科版《磁铁的两极》的导入情境上就可以这样设计:
师:(出示一块条形磁铁,竖立起来放,一枚小钢珠)如果我将这枚钢珠放在磁铁的上端,松手后,你认为钢珠会怎样运动?
生:掉下来。
生:被吸住了。
师演示:小钢珠被磁铁的磁极所吸住。
生:惊奇、疑问。
教师先通过情境的有效导入而设问“钢珠会怎样运动”,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是“由于钢珠自身的重量会从上面往下面掉”。在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测后,教师实验演示,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就会理所当然的想一探究竟了。
教师通过营造生动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开放的导入情境,给予学生一个新的物理情境使之与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产生新问题,具有挑战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由对问题的自然想法开始探索,积极思考。
4、创设的导入情境要能促进学生概念的构建
概念发展的维果茨基体系认为:小学的年代主要是给孩子以“混合思维”和“复合思维”的经验,让他们体验在“前概念思维”的层次上探求概念的经历。有效的导入情境,应该引导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在学生对事物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思维和多种科学探究活动,建构准确的、科学的概念。
例如教科版《声音》的单元导入情境就可以这样设计
情境导入,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
导入步骤
教师行为
设计目的
1
教师敲击产生声音
吸引学生的兴趣
2
教师要求学生画一个图,展示他们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看法
引出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最初的看法
3
教师问学生击鼓能否产生高音或低音
进一步引出学生对音高的看法,但此时不介绍科学术语
4
教师利用学生的观点,编辑成高、低音列表
展示学生的观点,作为未来的参考
这单元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够区分声音的高低。”根据这一课程目标,我们可以将概念发展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层次1:学生没有把振动与声音的产生联系在一起
层次2:学生把振动与声音的产生联系在一起,但没有认识到音调高低是振动频率改变的结果。
层次3:学生能够将高音同频率高的振动,低音同频率低的振动联系在一起。
在单元教学的起始,设计这样的导入情境,可以充分调查学生的前概念。科学课的目的就是消除错误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概念。通过创设有效的导入情境,让教师在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前,了解学生所具有的前概念(有时是想法)。这些原有的概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已有的前概念,要从学生原有的概念出发,对这些前概念进行分类,通过搭建“脚手架”,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改善和获得新的概念,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
三、创设有效导入情境的基本方法
1、用做游戏的方法创设导入情境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给其耳目一新的刺激。教师巧妙筹划、精心设计新颖的游戏,能让学生怀着热情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全身投入游戏活动之中,从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课例:《磁铁的两极》(教科版三年级)
师:(出示小磁铁和小螺帽)你看我这块小磁铁可以吸住这枚小螺帽吗?
生:可以。(师演示,吸住了。)
师:那用它来吸这枚大的螺帽,行不行呢?
生:不行。(师演示,吸不住。)
师:怎么就不行呢!
生:换那块大的磁铁肯定能吸住。(师演示,吸住了。)
师:怎么这样子的,那是为什么呢?
生:小的磁铁吸力小,大的磁铁吸力大。
生:磁铁的磁力是不同的。
师:原来不同的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一样的,那么同一块磁铁的不同的地方的磁力大小一样吗?
生:一样; 不一样。
师:这节课我们就拿一块磁铁来研究看看,它的什么地方磁力会最大。(开始上新课)
磁铁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学生对磁铁都有接触,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以“小磁铁能吸起大螺帽吗?”为切入点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关注“不同的磁铁磁力大小不同”,从而引发“同一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相同吗?”,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求知心理,自然的将教学过渡到对同一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的研究上去,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做知识上的铺垫和情感上的积蓄。
2、用讲故事的方法创设导入情境
儿童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具有情节形象生动的特点。
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热空气的性质和特点,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巧妙地利用书中诸葛亮的故事创设问题的情境。
师: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机智过人、神机妙算,你们知道他在指挥士兵作战时有什么秘方吗?
生:(互相交流)
师:他不光发明了木牛马、八卦阵等,还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灯,这种灯一点燃后可以自动升上天空,用它来传递作战信号,又快捷又方便,后来人们把这种灯叫做孔明灯。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个灯为什么会自动升上天?
生:它是怎么做成的,里面有什么样的构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设一则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用问问题的方法创设导入情境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们永远不能改变的特性。根据这一特性,教师营造问题能激起学生疑惑、惊诧的感觉,可以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学生有了问题,就会有如饥似渴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探索“谜底”时建立一种“阅读期待”。
课例:《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科版五年级)
师:(出示校园里的岩石图片)这是老师在我们校园的一个角落所拍的一块岩石,我对它进行了连续七天的跟踪拍摄。你们看,在这七天里,岩石有什么变化吗?
生:没有变化。
生:有变化,但是我们看不出来。
师:那么给它多一点时间,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生:不会,不管多久都不会变。
生:会变,但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我们发现不了。
师:认为岩石会改变模样的,可以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岩石被太阳晒,被风吹,被雨淋之后,可能它的棱角会被磨掉。……
从“校园里的岩石七天内有变化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根据教师不断的设问,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卷入,在认知的冲突中,新的思维不断生成,随着“概念箭头”不断前进,最后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4、通过创设实验情境,导入课堂教学活动
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直观性和客观性。
课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科版四年级)
师:老师这里有2袋食盐,分别装的是20克和40克。如果我将它们都分别倒在100毫升的水中,食盐会溶解吗?
生:会。
师:请2位同学上来做做这个实验。(生上来准备实验)
师:在实验前,你有什么注意事项要提醒他们的吗?
生:不要将食盐撒出来。
生:搅拌的时候不要将水溅出来,不然水量就少了。……
师:现在你观察到什么了?
生:倒20克食盐的杯中,食盐已经完全溶解了,40克的杯中还有食盐。
师:你认为100毫升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
生:肯定比20克要多,比40克要少。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实验研究一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师用实验的方法导入教学情境,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讨实验的注意事项。学生关注到的实验现象,同时又给其一个潜在的信息“100毫升水能溶解20克食盐,不能溶解40克食盐。”,为学生的预测做出了一个理论依据。这样的导入情境在无形中分解了教学的难点,方便后面的活动开展。
5、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堂教学活动
从生活情境导入,贴近学生认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要学有用的科学,学身边的科学。例如教科版四年级的《天气》单元、《食物》单元,以及《我们的身体》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生活中都有的,最熟悉的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6、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导入情境
教科版小学科学涉及“地球的运动”和“宇宙”的内容,是教师普遍觉得不容易组织教学的部分。一方面,这一类主题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范畴,难以进行直接的观察;另一方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空间想象力不强,尤其针对涉及到运动的内容,就更加不知如何入手了。通过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来导入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解决该单元部分的教学难点。多媒体电教手段直观、形象、生动。在一堂课开始时放映一些与新课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片断,或者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视、听、欣赏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进入教学情境。
以上的策略研究可能还不太全面。导入情境的设计不能机械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一个好的导入情境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导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
⑵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教学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⑶ 如何设计有效的情景化的课堂导入 小小智慧树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创设出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氛围呢?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优化课堂教学的导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是上好每一节的前提。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真可谓“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水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极其注重探索和掌握数学教学的导入艺术,通过实践,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取得了教好的效果。现将我的一些思想与方法提出来供大家研讨。 (一)、问题导入新课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新课导入中,以导为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
⑷ 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
一、课题的界定
1、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应是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渴望与需求”,不应仅限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该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是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内在需求”。“情境创设”还是从现实生活通向知识的桥梁,“情境创设”要想办法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不应为情境而情境,情境不是一种“装饰”应是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思考,让学生关注情境,在观察过后有渴望、有思索,有利于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2、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有效课堂的基本标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计精当;(2)讲课精炼有效;(3)主体作用发挥;(4)分层教学落实;(5)师生关系和谐;(6)教学目标达成。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也明白了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和重要性,但是目前还有些教师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情境创设的基本功,主要表现有二:一是不会创设情境或情境创设的不到位;二是不会运用创设的情境,导致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游离与知识之外,或脱离学生实际,或花里胡哨的。出现了不少情境创设“花”,问题引入“偏”整堂课成了情境化的课堂,有些课教师在情境创设上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所有这些不仅仅没有达到方便、激发、吸引学生学习的目的,反而影响了教学进程,教学任务完不成拖堂,课内损失课外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一片“热热闹闹”失去了价值。
所谓教学情境的创设,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有其重要的意义。
1、 从知识及来源上看。
知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应,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本身具有丰富的、生动的、实际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文本)。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得“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适度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知识的掌握需要创设教学情境。
2、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上看。
课堂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的桥(桥梁与引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看得见的应尽量地放在眼前,听得见的应尽量地放到耳旁……假如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尽管这种论述未免有些绝对,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调动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结合,从而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3、从新课程理念上看。
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营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有资源意识等,得靠教师、学生、文本对话。单靠我讲你听,我写你看,我问你答的单一的简单的教学形式显然达不到效果。因此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4、从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地处农村的孩子相比城市的孩子,知识面较窄,而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农村学生生活的环境、农村学生生活的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数学课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对语文、数学学科情境化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行情境创设的研究是课改的需要。
2、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范形的转变,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
3.直观教学原理。直观教学原理从实践论出发,认为教学必须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缩短认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4.情知对称原理。情知对称原理就是情境教学的心理学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心理分认知因素(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从认知因素来看,情境教学强化了实体感,缩短了学生的认识时间,加速了理解过程。从情感因素来看,它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认知和情感在教学中同步进行、相互渗透,体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互补,实现理性与非理性的默契。同时是教学双边合作,是教书育人的统一。
5.寓教于乐原理。健康主动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发动和促进的作用,而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着阻碍和抑制的作用。快乐的情感是人们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力量。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要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
6.个性和谐发展原理。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必须促成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力求个性优化,避免畸形成长。在语文情境教学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使学生的身心智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把创设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情境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认真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是什么;
问题二:教材中的情境有哪些不相适合的情境,如何改进;
问题三: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问题四:如何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发挥情境的最佳作用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1、衙口中心小学一至六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
2、衙口中心小学一至六年各一名语、数老师。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行动研究法。
此次研究活动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纵向对比法、调查法以实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的理想之路。课题研究应成为学生和教师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动。
2、个案发展观察法:
观察课堂教学,研究网络技术和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行为,探究行为的相关性,力求使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运用。
3、调查测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和学生需求,为研究提供依据。
4、理性思辨法:
对课堂教学和研究资料进行理性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及操作模式,在研究和反思中,完善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的若干案例;
2.“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的系列论文;
3.“ 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4.“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资源库;
5.“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的综合报告。
八、课题研究预期的阶段成果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建立课题博客 调查报告
选题立项,制定课题方案,撰写计划,搜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做好理论准备,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 优秀论文专辑、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录 教学情境
创设的课件、教具、学具 不同教学情境创设的操作方法,以文字呈现
组织、落实开展实验研究;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统计分析数据,做好资料的搜集;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取经,接受专家的指导及培训;进行实验反馈,交流研究情况。 反思前段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3.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
进行实验后测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专家鉴定和课题验收
九、完成阶段成果的策略
1、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到阅览室、上网、看教育杂志等形式学习多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了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的活动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每周参加一次集体学习,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课题实验材料。
2、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各课题组成员确定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次备课有中心发言人,并有专门记录。学校领导不定期参加各组备课活动,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指导协调课题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堂教学研讨课,课后进行评课研讨。每月开一节课题研究汇报课,每个月进行一次小结汇报,每半期进行一次汇报总结。
4、与个案剖析、教学反思结合起来。 每位实验教师都要围绕课题收集典型个案、写好教学反思,进行书面交流,从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并注重材料的收集与积累。
5、与论文撰写结合起来。学期末结束后,每位实验教师都要根据本学期初制定的研究课题,进行总结提炼,写出经验论文,积极向各教研报刊杂志投稿。
6、与成果鉴定结合起来。每学期结束后,负责人要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鉴定的主要内容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无发生变化,课堂有无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无转变;学生及家长反映如何;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无得到提高;论文有无交流发表等。
7.与网络平台结合起来。实验教师应尽可能发挥平台及资源的优势。学校应对平台和教学资源给予及时的关注。学校积极调动实验教师、计算机教师的力量,尽可能保质保量完成资源任务。
十、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和预计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预计研究的难点
1、形式化的情境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是在课程内容(糖果)上人为裹的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到兴趣,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可以说,这种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
2、假问题的情境
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有形而无实。看起来是问题,却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功能。
3、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有些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情感。
4、“猜谜式”的情境(偏离教学的情境)
教学情境顾名思义就是指向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有些教师创设情境却是兜圈子、猜谜语,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
5、“电灌”的情境
利用多媒休课件创设情境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普通采纳,多媒体情境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也出现了负面的效应,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了多媒体课件的束缚,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被扼杀了,这也就是所谓的“电灌”。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教具,在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才用多媒体演示,而不是从头放到尾。这样才能正确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6、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解决方法: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促使教师由“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2、根据“农村学生生活的实际”、“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创设教学情境。对教材中有些远离农村学生生活的情境活动,教师依据本地课程资源、学生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加工处理。
3、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教学情境创设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情境的创设,将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终落脚点要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期内,要收集单元、期中、期末的质量监测资料,做好分析工作,并整改措施。
(三)创新点:
我们的课题研究力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发挥情境的最佳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扎实而有效。
⑸ 怎样的课堂导入才是有效的
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有创意的导入,犹如精彩戏剧的序幕,仿佛优美乐章的序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为整节课的成功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本中充满许多的情境素材,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活动,都想方设法去创设导入的情境。不用置疑,注重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注重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脚手架”;注重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注重情境创设,避免传统的教学中只重知识,不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根治过去数学课程中过分注重形式化、大量编制虚假应用题对数学教学造成的“硬伤”,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创设情境法导入也好,谈话导入也好,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导入也好……导入只是我们教学的途径,只是教学的辅助。教学效果才是根本,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导入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浮光掠影,似“蜻蜓点水”不求实效。如果脱离了教学内容,只图表面上热闹,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和弱化了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那么,无论导入多么精彩,也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的。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导入千万不可千篇一律。教师设计课堂导入应机智地因时而变,因情而变,保证灵活性,可操作性,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还要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迎接新知、探求新知、理解新知。
⑹ 如何设计有效的情景化课堂导入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优化课堂教学的导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是上好每一节的前提。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真可谓“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水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极其注重探索和掌握数学教学的导入艺术,通过实践,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取得了教好的效果。现将我的一些思想与方法提出来供大家研讨。 (一)、问题导入新课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新课导入中,以导为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
⑺ 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1、情景创设注重有抄效导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情景创设强调实践性,培养应用意识。
3、情景创设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4、情景创设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
5、情境创设要注重探究性教学。
6、情景创设要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⑻ 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教材卡通画很多,数学知识一般与图画相结合,并且有较明显的故事情节。上课时我们老师只是问图上有谁美丽请你来说说这个故事。形容词一大堆,让学生一个一个说过去,这样几分钟过去了,还没进入主题,这种情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实在无益,这只是表面的热闹、花俏,因此,我们必须真实的创设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境。教学的美是内在的、隐性的,数学教学一般不能像语文那样绘声绘色,直接描绘。当然,数学有时候是枯燥的,我们需要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也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数学课的情境创设必须讲究实效性,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思考性的问题、一次操作、一次实践活动、一次小比赛甚至开门见山的做几道数学题等都会激发兴趣,唤起他们的参与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学习,而不是为营造表面的情境而“作秀”。
数学课的情境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臵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臵情境,设臵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认 识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3、 现实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进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进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 思考性原则。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数学课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淡化“生活味”,强化“数学味” 我们常说数学在生活中,但生活却不全是数学,数学与生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数学却是理性的、抽象的。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只有在被抽象成数学符号时,才可能被称之为数学。在倡导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区别。不认识到这种区别,一味把数学生活化,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正确认识。为此,我们应当注意防止用“生活味”去完全取代数学课所应该有的“数学味”。 如一位老师在上《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问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学生都会回答:喜欢,老师再说:看来,每个小朋友都很喜欢。瞧,我们学校的小朋友正在开运动会呢!(课件出示主题图),操场上多热闹!你从图上都看到了那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样,就很快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