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古诗结合图,尤其是古代的山水画
Ⅱ 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语文古诗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多结构的美学系统。中学语文教材集中了不少名篇佳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中不同个体生命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朗读中充分感受美
1增强美的感受。教师范读不但可以再现课文的情趣,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教师因势利导,就会让学生,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产生爱心,生发美感。如课文《岳阳楼记》,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江南洞庭湖的雄浑阔大、岳阳楼的气势非凡、作者范仲淹的豪迈情怀以及整个作品催人奋进的力量。教师出色的朗读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开辟了通畅的渠道。
2在吟诵涵泳中引起美的想象。课文的美好意境能引发丰富美好的想象。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水青山的美丽,鸡犬相闻的安祥,敦厚热情之人情的温暖,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境。学生在朗读中无不赞赏那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无不向往那淳朴诚挚的美好情谊。美好的意境使学生想象在不知不觉中蔚然成荫;日已西斜,诗人要告辞了,朋友却苦留不住,只好怅然送客;在门口热情的主人千叮咛万嘱咐:等到重阳节再来村中,菊花开遍篱边的时候,一定要来田舍共赏菊花,再醉流霞。诗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真诚的邀请,尔后带着微微的醉意。更带着故人的友谊,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朋友的家。
二、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学生对美的形象的感知能力
教师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既唤醒了学生的情感,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1品味美的语言、感受美的形象。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读课文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领略语言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作品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如执教郦道元《三峡》一文时,教师应当就语言之美和内涵之丰富进行重点处理。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 “凄” “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中,作者不但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对偶,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强烈情感。
2品味美的意境。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当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如,教学《使至塞上》时,要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它用直来写孤烟,写出了大漠辽阔孤烟直上的景象,用圆来写落日,使夕阳也显得格外鲜明,整个景象奇丽壮阔,意境苍茫雄伟。苏轼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_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如《天净沙·秋思》中用九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再现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然后用夕阳西下一句为背景,把前三句联结起来,强化了游子的愁情。最后一句点题,画龙点睛,突出了主人公难以言喻的沉重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一个深远的意境来,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三、深挖作品的人情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纯美的品质
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则能发现人类精神的闪光,起到感染学生,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塑造美好的人格。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通过写她能织布,与小姑的友爱,离开焦家时的装束等,表现了她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等优美品德。中学语文课本中体现人情美的人物是很多的,像屈原、张衡、周瑜、黄淑英、刘和珍、吴吉昌等等都可能给学生以美的榜样,美的感染。
美育对人格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只有通过潜移默化,长期熏陶,方能筑起“人格长城”。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去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施以长久的、健康的、高尚的美育,那么,就一定能使教学成为一门艺术,成为一种享受,并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的人即人性的完全复归”。
总之,利用教材进行美育是语文课的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美的因素,积极接受美的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之自觉地创造出更多的生活的美。
Ⅲ 论如何发挥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
用古典诗词的优势渗透审美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事。为达到目的,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抓好朗读,感受音韵美
诗歌的语言优美而精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韵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的韵律。
音韵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朱光潜先生一直把诗歌的音乐性或形式感称为诗歌之灵魂。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它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的情境。通过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学生在吟诵中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语流的疾徐曲折,把握诗的用韵、节奏、停顿,把握诗歌的音韵美,从而达到“美读”的境界。教师范读能引领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音韵美。教师范读能极大地感染学生。学生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二、发挥想象,领悟画面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形象的艺术。它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可爱。春天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清新 ;夏天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丽;秋日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冬日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渺远。哪一个情景不是一幅迷人的图画?还有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美妙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此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
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想象和联想,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陶冶。
三、细心感悟,体会意境美
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不同,它从现实生活中截取几个最典型的镜头,用精练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进入到诗的优美意境中,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我国古代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深长的画幅,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佳句。
比如《过故人庄》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图。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体会农庄环境的幽美,农人劳动的乐趣,农家生活的安逸。
四、深入品析,挖掘思想美
作品所蕴涵的思想美常常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作家崇高的人格美,作品的思想美总是离不开情感的。以爱国、情谊、山水、社会、怀古为题材的作品,其“志”与“情”是相通的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教学《山行》、《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篇,除了深入理解诗歌,让学生感悟风景美,更要挖掘其思想美。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
Ⅳ 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字斟句酌,捕捉审美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文本是意识的,也是审美的。作为审美客体的载体――语言,是第一要素。“语言是作品中无所不在、处处充溢的成分,能够形成基调性的深厚的缜密的语言情绪,增加文体中的审美信息量。”我们的语文课本涉及到古今中外,包含了人,物、事、景等诸多方面,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语句、感人至深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获得美感的陶冶。
在教学老舍的《草原》一文时,文中描写浓郁的草原情景:那一碧千里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无不体现出草原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阅读这些文字,作者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与他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也仿佛把一幅美妙的草原风光图带到了我们眼前,令人流连忘返。这些形象的比喻、生动精致的语言描绘,都能让我们捕捉到审美信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感情朗读,品享审美意境
课本内容承载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真情流露,字字句句发自心底,《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语言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结,反复朗读,指导学生学会朗读,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想作者所想,喜作者所喜,悲作者所悲,与作者一起垂泪,与作者一起愉悦,这样的教学境界自然是对学生情感最好的塑造。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百遍”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思考,反复品悟的过程。但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多少闲暇的时间去反复地进行大量的阅读。如何立足课堂这个主阵地利用好文本进行阅读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而诵读应该作为一种重要的训练手段,以读激情,以读促思。让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建筑美、绘画美以及洋溢其中的诗情画意,从而提高学生感知语言美的能力。但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除了注意诵读的常规指导,如:断句、重读、快慢、高低等,还采取不同的诵读形式,有先听后读、先读后听读、跟读,仿读,角色读,齐读,师生交叉读,配乐读等外,更注意学生主体化的阅读。
《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只有注意创新指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个性,使阅读教学有声有色,才能使学生在读中求知、陶情、启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感知语言美的能力。通过感情朗读,达到品享审美意境的目的。
三、展开想象,领悟审美内涵
想象是以知识和经验为跳板,想出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具体的形象或特征。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便是想象力。素质教育不是让学生停留在对知识的记忆上,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郭沫若说过:“不要让想象为诗人所独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地方给学生留下许多想象空间,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训练。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想象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美。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万有引力”的发现;没有想象就没有哈姆雷特、孙悟空那不衰的艺术形象;没有想象,就没有一切的发明创造;没有想象,人类文明社会的脚步将放慢乃至停止。
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如:孟浩然的《春晓》,省略了诗人夜间失眠的描写,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听着风雨之声,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神游窗外、心系物上的情况,也就能想象他一早便翻身而起去看看“花落知多少”的情景了。通过想象使学生对诗中所叙述的内容有了立体的感受,对诗人的思想才能有更加丰富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Ⅳ 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美诗佳词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诗中的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那么,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古典诗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优势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 如我在教学《琵琶行(节选)》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教师示范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的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本诗换韵频繁,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第一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步感知,体会画面美 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 如《过故人庄》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图。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体会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江雪》作者以极其洗练的文笔,勾画出一幅渔翁汉江垂钓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把“江”“雪”与“渔翁”有机联系在一起,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的美感。《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勾画了一幅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宏观勾勒、动静结合描绘出的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独特美感。 三、深入理解,挖掘思想美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就该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样,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剪梅》(李清照)等,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习《过华清宫》、《石壕吏》、《涉江》等,就该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四、发挥想象,领悟意境美 发挥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总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教育审美教育功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在对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的领悟中受到美的熏陶。
Ⅵ 古诗词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多数语文抄教师在教学生古典诗词的时候,只注重工具性,即以知识和技能为主,通常将诗文完整、通顺地给学生翻译一遍了事,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死记硬背,到考试时能够顺利默写名言名句,能够中规中矩地翻译出某些课文中的段落和句子。但是这和倡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违背,也使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失去了美感。因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教师的人格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首要条件作为教书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教学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身教胜于言传。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明是非、重操守、知廉耻等传统人格中的积极因子灌输给学生,优美和谐的教师语言,恰当的表情和动作,教师良好的态度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都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起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二、创设适宜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体味美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创设情境,挖掘文本中的社会美、自然美、道德美和人性美等美育因素,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播放一些古典音乐或者优秀的朗读磁带,让学生在美育的氛围中
Ⅶ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美的语言可以给学生以美感,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老师结合教材进行点拨、讲解、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那么,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古典诗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优势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创设美育氛围
1.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如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
2.播放音乐,烘托情感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丰富的美感,并以特有的旋律、节奏,把听者带入特有的意境中,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渲染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先播放了一首舒缓优雅的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学生随着乐曲细细品味文本,在美妙的音乐渲染出的情境中想象文字表现的美好画面,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露出了陶醉的神情。接着,在课文讲解中,我让音乐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的烘托、感染下,学生很快便被带入了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了桃花源田园景色的环境美,和谐友好的人情美,对于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情感的把握也轻松自然了许多。
Ⅷ 有关审美教育的古诗
一、只有不回避痛苦和迷茫的人,才有资格去谈乐观与坚定。命运不会厚待谁,悲喜也专不会单为属你准备。
二、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格林西安
三、人生缥缈,学会照顾自己,学会改变自己,时间是最好的彩排,能改变自己的未来,也能转变自己的全世界,给自己机会,也是给别人一份温暖。
四、那些没说出口的思念,都熬成了黑眼圈。
五、孩子的心灵犹如水晶纯洁而美丽的,孩子的心灵犹如玻璃脆弱而易碎的。我们要欣赏她们水晶般的心灵,要保护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自尊。
六、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马卡连柯
七、心系孩子,言传身教,家庭教育。情洒家庭,沟通重要。舒(书)香尽染,文明礼貌。畅想未来,不唱高调。
八、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
九、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随遇而安,是一种乐观的处世妙方,顺其自然,是一种豁达的生存之道,水到渠成,是一种高超的入世智慧。不保留的,才叫青春。不解释的,才叫从容。不放手的,才叫真爱。不完美的,才叫人生。
Ⅸ 如何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和重要内容。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希望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有一定的益处。
1,把握背景,导入情境
古诗词鉴赏课之前,应该首先鼓励学生去搜集诗词的创作背景资料,只有在了解相关背景后,才能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历史背景等的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诗词的内涵,积累诗歌知识,为学生自己赏读诗歌奠定良好的基础。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研究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在学习柳永的词时我这样介绍柳永:有一位词人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这些生动的介绍使学生情绪立刻高涨起来,有时可以利用和诗作有关的感人的故事创设情境,当然也可适当地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当学生鉴赏的热情被点燃后,教师还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感悟作品,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朗读感受,深化理解
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3,感悟意境,领会意象
感悟意境是指将诗歌整体作为对象来深入体味独特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而对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意义等方面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欣赏。诗歌的美是通过意境的渲染和营造来得以展现的,那么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就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味意境带来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如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凄清的秋景。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秋风萧瑟,败叶纷扬,长江滚滚的浓郁的秋意。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与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远悲凉的意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要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诗歌作品去体味各自的意境。
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教师可从诗歌的意境着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来领会诗词营造的意象,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抓住黄花、秋风、过雁、梧桐和细雨等一系列景和物,来倾吐词人受尽磨难、内心煎熬以及处境凄惨,诉说着词人悲愤、哀愁、凄苦、孤寂的内心世界。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积极鼓励学生搜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义。例如明月、残月、新月大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斜阳,大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凭栏,大多为思恋他人或发泄心中忧闷之意。这样学生就会建立一个宏阔的诗歌鉴赏观,从而为更好的读懂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4,依托载体,优化教学
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过程。这一特点给诗歌鉴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优美意蕴,让书面文字的感知转化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让学生在情感上靠近诗人、在感知上体会诗意,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歌的意境,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中,实现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画之美进行新课导入或播放范读,从而将课堂学诗氛围营造得更浓,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全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诗歌教学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