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儿舞蹈教学基本步骤
第一课(重要) 1、课堂常规(先让孩子学会听你的口令) 2、认识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名称(从头到脚尖) 3、认识舞台的8个方位 4、基本坐姿和站姿(超重要,以后孩子是睡着听你上课还是站挺拔了听你上课,就在今天) 第二课以后可以按 25分钟基本功(从基础逐渐到复杂,这个不用说了吧。头、颈、肩、胸、腰、腿。。。。) 30分钟新律动或组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编排,也可用舞蹈考级教材等) 5分钟课后小结,重复这节课的内容让孩子回家后好加以巩固。家长接送时可以布置家庭作业,比如在家每天练习10次今天这节课所学习的新基本功,(如旁压腿、前呛脸,跪地下腰什么的,反正你教了什么就布置什么)。有了家庭作业的复习和巩固,到下节课的时候,孩子和你都不会那么辛苦 如六一有表演节目,可将节目所需要的动作安排在每个课时里,到六一的时候出了成品舞蹈,是不是有种秋天收获的感觉,如果是1个半小时或者2个小时的课,课时内容还需丰富,课逐步递增。 略供小建。如有其它问题可追问。答题不易,有问题可追问
2. 浅谈如何教好幼儿舞蹈
江西省九江湖口县第二幼儿园 张伟娟 幼儿舞蹈作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它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一部好的舞蹈作品,不但能够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促进孩子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 然而,在当前幼儿舞蹈的教育中,由于受到传统舞蹈教学方式的制约和教师在舞蹈认识方面自身的局限,一度忽视了对孩子舞蹈兴趣的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认识上存在误区。教师对幼儿在舞蹈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和规律认识不够,对幼儿园舞蹈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和完整。另一方面,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明显。首先,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在日常幼儿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让幼儿单纯去模仿舞蹈动作,并以学会教师的“规定动作”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引导幼儿去理解舞蹈本身及背后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其次,缺乏对幼儿身心特点的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中幼儿往往缺乏愉悦的情感体验,创新不够。例如一些老师在舞蹈教学中过分追求练习动作的规范和准确性,而忽视幼儿情感的愉悦性,导致许多幼儿常为学习新的动作感到疲劳,为重复旧的动作而感到厌倦。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记得我刚刚从学校毕业,来到县中心幼儿园担任了舞蹈老师,开学前一天我就信心满满,想要教他们这个,教他们那个, 一天下来我累得筋疲力尽 ,嗓子都哑了,但结果呢,却不尽人意,我当时确实很受打击,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经过我的努力和不段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学生的喜爱,下面我就这几年我站在教育的第一战线上积累下来的一点点教学经验和大家分享与交流一下。 一、选材要恰当 选材是学习舞蹈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如果选材不当,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选定的舞蹈内容要适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幼儿舞蹈必须是幼儿的,亦即幼儿天性的写照,不要让幼儿舞蹈带上成人的痕迹,要表现出幼儿的天真稚气、纯洁可爱。 2、选材要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表演素质。就像歌手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一样,要适合自己的声音条件和风格特点,量身定做,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比如说,你编排或选择的内容构思很美,难度很大,超过了孩子们的能力,也会弄巧成拙。 3、再有幼儿舞蹈和少儿舞蹈的选材也有很大区别,幼儿的选材要活泼可爱,突出他的动作、表情的天真稚气;而少儿的选材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来看,表演内涵要丰富一些,动作表演技巧要大一些,简单的“比划”就不会可爱,也不适合这个阶段幼儿的审美需求。 4、另外,总体上要选材要新颖,具有时代气息,从体裁到表演形式都要有所创新,包括对舞蹈语汇、动作的创编都必须独巨匠心,不能成人化、呆板。在幼儿眼中,大千世界,新奇无比: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只要我们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感知事物的特点, 分析处理人和物,最后加以直观表现,就会产生艺术化的童趣。例如,舞蹈“姥姥门前看大戏”以一首童谣入手:“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讲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姑娘经过“抗争”,跋山涉水,终于兴高采烈地来到姥姥门前,坐在了她们各自的位置上期盼着大戏的开幕。大戏开幕了,小姑娘们在看戏的时候各自脸上丰富的表情,反映出戏曲的精彩。看戏是源于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这个舞蹈抓住了小孩子好奇、喜欢热闹、喜欢参与和乐于模仿的特点,所以极易引起幼儿的共鸣和兴趣。 5、另外我认为幼儿园3岁的幼儿应以律动为主,简单的舞步、舞蹈游戏和简单的基训为辅。 4岁的幼儿舞步可多一些,增加一些训练的运动量,舞蹈游戏与小品相结合。 而5岁的幼儿则可以进行地面训练、步伐组合和表演性小舞蹈。 二、示范要生动 无论是成人学习舞蹈、还是幼儿学习舞蹈,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那么教师如何根据舞蹈的特点、儿童身心的特点来做示范;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做相应的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1.示范是儿童舞蹈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是由舞蹈自身的特点和儿童生理心理的水平决定的。示范是学生获得正确的视觉形象、动觉表象的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可见示范是培养动作技能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舞蹈示范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爱、培养他们对学习舞蹈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舞蹈作品、更完美地表现舞蹈。“示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5~6岁的儿童他们的生活阅历浅显,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极易受到暗示。他们对舞蹈动作获得、舞蹈审美感知觉的形成绝大部分来源于“示范”。 2、教师要准确、形象、富有表情地表演舞蹈作品,使幼儿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引起学习的愿望,练习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同时也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的讲解,面向幼儿做镜面示范。如幼儿应伸左手,教师要伸右手,此方法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和热情。 初学者在刚接触一个新动作时,难免会出现手脚无法协调进行的现象,常会在前一动作与后一动作的连接上短暂停顿,这便需要教师局部分解示范。示范是儿童舞蹈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儿童有效掌握技能的方法之一。通过教师把舞蹈教材准确、生动、形象地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示范表演,让孩子们把动作分解成为单一的动作,反复交替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另外需要注意每个舞蹈动作之间的过渡环节,在动作衔接的地方要再次示范,这样学生才能明白动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动作的灵活性与感染力。示范时伴随讲解,阐述明白动作的方法和要领,使孩子们明确每个动作的产生、方向、路线及全身动作的配合等。讲解尽量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如转动手腕这一动作,如果按动作要求讲,第一拍手腕由外向里转,第二拍手腕由里向外翻掌。幼儿学做起来即无兴趣又很费力。但是如果告诉幼儿,现在你到果园里抓住了树上的一个大苹果,想把苹果摘下来必须转动手腕拧一下。或者练习站立时,如告诉幼儿站直,它可能会站不好,那么你告诉他们象小棍一样或象铅笔一样,他们会做得很好。所以说语言讲解法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三、语言要优美 用语言创设音乐的意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幼儿身临其境,在游戏中学习。舞蹈主要通过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在舞蹈教学中若只让学生盲目地跟着老师模仿,不用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便不能明白动作的规格要领在何处,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不仅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学生,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也就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首先,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要在视觉上给学生美的享受,在听觉上也要带来心灵的触动,教师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平和的语调,像旋律一样流畅,像歌声一样动听去讲授动作。它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其次,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先后顺序,什么内容讲述在前,什么内容讲述在后会使孩子们接受起来更容易,不致于让孩子们的思维混乱。如学习“头的环动”时,先要让孩子们掌握低头、仰头、左右倾头的准确部位,再进行头的环动练习,这样他们就会很好地掌握。如果教师在教授时没有理清思路,学生在做动作时就会出现错误,这时再去纠正就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反而适得其反。最后,教师语言的形象性也能使学生学得巧、学得快、学得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激情,促使学生在兴奋之中完成动作,减少舞蹈学习的痛苦成分。如“交替步”,把两脚比喻为“好朋友,你走我也走,永远都是好朋友”;教手臂伸展时,用“小树发芽了”来比喻,
3.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少儿舞蹈教师的八项建议
幼儿舞蹈作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它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一部好的舞蹈作品,不但能够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促进孩子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 然而,在当前幼儿舞蹈的教育中,由于受到传统舞蹈教学方式的制约和教师在舞蹈认识方面自身的局限,一度忽视了对孩子舞蹈兴趣的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认识上存在误区。教师对幼儿在舞蹈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和规律认识不够,对幼儿园舞蹈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和完整。另一方面,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明显。首先,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在日常幼儿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让幼儿单纯去模仿舞蹈动作,并以学会教师的“规定动作”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引导幼儿去理解舞蹈本身及背后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其次,缺乏对幼儿身心特点的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中幼儿往往缺乏愉悦的情感体验,创新不够。例如一些老师在舞蹈教学中过分追求练习动作的规范和准确性,而忽视幼儿情感的愉悦性,导致许多幼儿常为学习新的动作感到疲劳,为重复旧的动作而感到厌倦。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记得我刚刚从学校毕业,来到县中心幼儿园担任了舞蹈老师,开学前一天我就信心满满,想要教他们这个,教他们那个, 一天下来我累得筋疲力尽 ,嗓子都哑了,但结果呢,却不尽人意,我当时确实很受打击,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经过我的努力和不段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学生的喜爱,下面我就这几年我站在教育的第一战线上积累下来的一点点教学经验和大家分享与交流一下。 一、选材要恰当 选材是学习舞蹈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如果选材不当,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选定的舞蹈内容要适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幼儿舞蹈必须是幼儿的,亦即幼儿天性的写照,不要让幼儿舞蹈带上成人的痕迹,要表现出幼儿的天真稚气、纯洁可爱。 2、选材要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表演素质。就像歌手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一样,要适合自己的声音条件和风格特点,量身定做,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比如说,你编排或选择的内容构思很美,难度很大,超过了孩子们的能力,也会弄巧成拙。 3、再有幼儿舞蹈和少儿舞蹈的选材也有很大区别,幼儿的选材要活泼可爱,突出他的动作、表情的天真稚气;而少儿的选材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来看,表演内涵要丰富一些,动作表演技巧要大一些,简单的“比划”就不会可爱,也不适合这个阶段幼儿的审美需求。 4、另外,总体上要选材要新颖,具有时代气息,从体裁到表演形式都要有所创新,包括对舞蹈语汇、动作的创编都必须独巨匠心,不能成人化、呆板。在幼儿眼中,大千世界,新奇无比: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只要我们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感知事物的特点, 分析处理人和物,最后加以直观表现,就会产生艺术化的童趣。例如,舞蹈“姥姥门前看大戏”以一首童谣入手:“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讲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姑娘经过“抗争”,跋山涉水,终于兴高采烈地来到姥姥门前,坐在了她们各自的位置上期盼着大戏的开幕。大戏开幕了,小姑娘们在看戏的时候各自脸上丰富的表情,反映出戏曲的精彩。看戏是源于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这个舞蹈抓住了小孩子好奇、喜欢热闹、喜欢参与和乐于模仿的特点,所以极易引起幼儿的共鸣和兴趣。 5、另外我认为幼儿园3岁的幼儿应以律动为主,简单的舞步、舞蹈游戏和简单的基训为辅。 4岁的幼儿舞步可多一些,增加一些训练的运动量,舞蹈游戏与小品相结合。 而5岁的幼儿则可以进行地面训练、步伐组合和表演性小舞蹈。 二、示范要生动 无论是成人学习舞蹈、还是幼儿学习舞蹈,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那么教师如何根据舞蹈的特点、儿童身心的特点来做示范;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做相应的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1.示范是儿童舞蹈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是由舞蹈自身的特点和儿童生理心理的水平决定的。示范是学生获得正确的视觉形象、动觉表象的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可见示范是培养动作技能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舞蹈示范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爱、培养他们对学习舞蹈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舞蹈作品、更完美地表现舞蹈。“示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5~6岁的儿童他们的生活阅历浅显,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极易受到暗示。他们对舞蹈动作获得、舞蹈审美感知觉的形成绝大部分来源于“示范”。 2、教师要准确、形象、富有表情地表演舞蹈作品,使幼儿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引起学习的愿望,练习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同时也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的讲解,面向幼儿做镜面示范。如幼儿应伸左手,教师要伸右手,此方法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和热情。
4. 如何进行幼儿舞蹈教学
教幼儿成品舞蹈啊.用的音乐是孩子熟悉的儿童歌曲,比如好爸爸坏爸爸,我爱洗澡,小叮当,蓝精灵等等,太多了.我在幼儿园带的就是舞蹈兴趣组. 一节课开始先谈话,讲上课的常规.然后点名站队.开始上课时先练习基本功,不要难度太大的,孩子小,骨头密度不够,不要做幅度太大的动作.可以练习勾绷脚,下腰,横叉,芭蕾...手位,中国古典舞手位等.然后教成品舞,一次教几个动作.
5. 怎样进行少儿舞蹈基本功训练心得体会
文昌市树芳小学李文妹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用人体语言来表现情感世界的动态艺术。它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发展人的想象力,增强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级教育就是通过少儿对美的感受、鉴别、欣赏和创造,以培养情趣为特征,以生动的形象为手段,将中国舞蹈的知识性、训练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根据少儿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强调舞蹈训练的科学生、系统性、全面性以及舞蹈风格的民族特色,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少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在接受教育中,不仅得到了健美挺拔的肢体,端庄仪表、仪态,而且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陶冶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气质,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和锻炼坚忍不拔的品质、良好的协作精神,还培养了少儿独特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中国舞考级教学步骤的基本规律,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科学地施教。1、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少儿舞蹈音乐节奏明快、行动活泼,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孩子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反过来孩子们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2、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的养成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手脑并用,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通过考级,增强了自信心,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很好的磨练。3. 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审美感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的精华,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骨骼发育,增强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同时有助于培养孩子挺拔向上、大方活泼的形体和开朗美好的气质。 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机能,为孩子们提供和构筑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空间。
6. 各种儿童舞蹈心得不用太长
我一直都很喜欢舞蹈,在学校的时候就会经常跟着老师参加一些演出,直到来到幼儿园工作一学期后、幼儿园就把教小班小朋友舞蹈的重任交给了我,为一个刚刚工作的新人,感谢我园领导给我这次机会,能让我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进步。由于缺乏经验,就和中班老师一起合作搭班。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很迷茫,我不知道在面对小朋友的时候我要怎样去讲解才能够让他们更快的接受并记住。于是我带着我的热情迷茫和紧张开始了我的第一节课,在开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将根据小班幼儿的实际年龄、基础进行舞蹈训练。小班的孩子,她们没有接触过舞蹈,所以我认为让他们喜欢舞蹈是我教学最主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两方面着手对她们进行训练。我爱舞蹈、孩子们更爱舞蹈,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带舞蹈以来,我对幼儿舞蹈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像《一双小小手》里“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 一只右 一共十个手指头..."幼儿对歌词感兴趣了就跟着音乐一起唱,再加上动作学起来就不难了。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舞蹈,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对于初学者而言,不要一开始就对她们进行基本功练习,因为基本功比较疼,会一下把她们吓的不敢学(小孩子最怕疼了)。我主要教的是中国古典舞基训及身韵,所以我一开始教的就是从手型、手位开始,让她们慢慢接受舞蹈,然后是比较简单的勾绷脚、前压腿、脖子活动(注意:刚开始不要动手给她们开肩、压脚背,因为那有点疼。等她们接受了以后在动手压也不晚,而且效果会更好)、坐下闪胯《蜗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些编成小组合再配上音乐练习,像《玩娃娃》就是压腿组合等等,让她们自己在心里面数节奏,慢慢培养她们的节奏感。基本功是很枯燥的,要让孩子接受是很难的,要有耐心,要经常鼓励,做好的可以个他们一点小的奖励,刚开始时不要学的太多,但要要求她们整齐,从小培养协作能力。让学得快的教学的慢的,这样老师也比较轻松,学得快的也可以学的更加牢固。只有打好基础才能给以后的教学带来更好地帮助,才能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更轻松的接受你的要求!
7. 如何做好学前教育的幼儿舞蹈教学分析
做好学前教育的幼儿舞蹈教学分析
(一) 家庭因素
1.家长过分溺爱。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多,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共同围绕下,孩子成了家庭的轴心。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宠爱多,顺从多,不忍心的多;教育少,要求少,给予锻炼的更少。这样就滋生了孩子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的个人主义的坏习惯和个性。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被溺爱的孩子必定学会打人、骂人,他哭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便一定要能得到,他心里想做什么事情,他也一定要做。这样一来,父母自己在孩子幼小的时候,逗爱他们,把他们的本性弄坏了,他们自己在泉水的源头下了毒药,日后亲自喝到苦水,却又感到奇怪。因为他们的孩子长大后,这种种恶劣的习惯也都跟着到来。”⑸
2.家长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在家庭成员中,教育态度上的差异与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受教育经验等因素息息相关,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差异过于悬殊,则不利于孩子的习惯养成。在一些三代同堂的家庭,隔代溺爱的现象严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是维护偏袒幼儿,甚至出现护短,成了幼儿的保护伞,不管幼儿是对是错,他们都能以自己博大宽广的胸怀去接受,姑息幼儿的一些小缺点;在一些三口之家,或是妈妈或是爸爸总是扮演好人的角色,使得孩子的教育很难开展;在一些离异家庭,父母双方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幼儿往往跟着父亲是一个样,跟着母亲又是另一个样,使幼儿形成了双重性格,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家长所实施的教育没有持续性。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教育家关鸿羽认为,“培养孩子的一个习惯至少要有意识地让其坚持六个星期,才能见效。”⑹今天要求孩子这样,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样,或是今天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严要求,明天又对孩子的某种行为放松要求,这样的教育是难以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
(二) 幼儿园因素
1.教育机制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的数量与日俱增,特别是在一些较为落后的乡镇也开始出现了托幼机构。在众多私立与公办幼儿园的激烈竞争中,要想赢得优势,就必须迎合家长的心理,争取更多的生源,让幼儿去学习一些即得成效的知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在那些较为落后地区的托幼机构,教育思想仍停留在满足幼儿的生活需要上,只要管好幼儿的吃、喝、拉、撒就行了,至于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还没有被纳入到教育内容中去。
2.教师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1) 教师没有做好榜样。我们的许多教师在规范幼儿的行为时,自己却没有按同样的标准做到。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有时教师言行的分量甚至超越了幼儿的父母,从这点来看,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是重大的。我们知道幼儿期的主要行为方式是靠模仿得来的。教师作为幼儿崇拜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有的老师走路懒散,也许他班上的幼儿也跟着走路懒散;有的老师闲来喜欢坐在凳子上摇晃,也许他班上的幼儿也就跟着坐在凳子上摇晃……时间一长,幼儿就把这些模仿来的动作内化成了自己的习惯。
(2) 教师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严格要求。对幼儿的教育应该是不断重复,给予强化训练,这样才能让幼儿得到巩固。然而,在这些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就把其中的一些细节忽略了。而这些被忽略掉的小细节,往往就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开始。
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吃饭前我们要求幼儿洗手,其基本程序如下:卷袖子→开水龙头→把手冲湿→关上水龙头→擦上肥皂→把肥皂放回原处→两手相互搓洗(包括手心、手背和手指缝)→打开水龙头冲掉肥皂沫→双手接水冲掉水龙头上的肥皂沫→关紧水龙头→双手在水池内甩三下→摘下自己的毛巾擦干净→毛巾挂回原处→洗完后双手交叉回座位准备吃饭。饭前简简单单的洗手分解开来竟有十四步之多。如此繁琐的步骤,我看到有的幼儿园老师为减少麻烦,就把它省略了许多,省略后的洗手程序如下: 卷袖子→打开水龙头→把手冲湿→关上水龙头→擦上肥皂(肥皂是用丝袜包住系在水管上的)→两手相互搓洗(包括手心、手背和手指缝)→打开水龙头冲掉肥皂沫→双手接水冲掉水龙头上的肥皂沫→关紧水龙头→双手在水池内甩三下→回座位准备吃饭。乍一看去,步骤好象差不多,但细一看发现,老师把擦手的程序省掉了,也许他们认为手上沾点水没有什么关系,而且他们知道,幼儿是会想办法把那点水弄干的(如衣服上摸摸,裤子上拍拍)。这还不算什么,只要幼儿没有用油画棒画画,手上没有沾上颜色,那么,有的老师就干脆连用肥皂这一步都省略了。还有的老师,觉得让幼儿自己洗手很浪费时间,又容易把衣服打湿,会增加麻烦,干脆让幼儿排好队,老师一个一个帮他们洗了。这样一来,繁琐的洗手程序就只剩下两步了,幼儿只需伸手出去,再把手缩回来就可以了。
如此教育方式,幼儿能学到什么呢?应该是连最起码的洗手都还不太会吧!
(三) 社会因素
许多社会因素对幼儿习惯养成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中传达出来的有些信息属于健康的,也有些信息属于不健康的。“幼儿由于知识经验浅薄,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情绪性,因而极易受到这些社会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⑺
首先,当前的电视、书刊等传媒给幼儿造成不小的影响。以前的动画片可以说是专门为幼儿设计的,而现在,许多的动画片越来越成人化,成了年轻人的休闲娱乐。幼儿从一些动画片中习得了不良行为,养成了不良习惯,对于这些动画片到底适不适合幼儿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奥特曼”、“巴拉巴拉小魔仙”等;
其次,幼儿的生活环境较为复杂。现在有许多家长都爱打麻将,幼儿经常处于这样一种“雀声四起”的环境中,这不仅对幼儿的成长不利,还极有可能让幼儿习得一些不良习惯,幼儿偶尔说出的粗话、脏话可能就是从麻将桌上学来的;还有一些家长,经常出入于各种娱乐场所,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就把幼儿带在身边。然而,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幼儿要习得不良行为习惯是非常容易的。
8. 如何创新幼儿舞蹈教学方法百度文库
舞蹈是幼儿园音乐的教育内容之一,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以动作姿态来表现音乐形象的一种形式。舞蹈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一听到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时,会不由自主地蹦蹦扭扭,手舞足蹈,幼儿对舞蹈会有一种本能的反应。3岁以后,幼儿的动作就进入了初步分化的阶段,并且日益精细、成熟,增强了学习舞蹈的兴趣,但受到自身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知识经验等的制约,需要成人通过游戏等多种方式使其初步体验舞蹈。《纲要》也提出:幼儿舞蹈教育是作为实现全面启蒙幼儿艺术素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上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依然有以下的一些幼儿舞蹈教育误区。1、片面追求舞蹈技能的学习,强调舞蹈的动作技巧,一味要求幼儿进行枯燥的训练,这样既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不能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甚至产生师生间的紧张关系。2、教师过多以成人的角度审视幼儿舞蹈,设计舞蹈动作,活动中忽视幼儿的主动参与,没有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如果教师设计的动作没有以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可能性为基础,很容易使幼儿受伤。3、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舞蹈知识匮乏,舞蹈能力低下,更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忽视对幼儿舞蹈的培养。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参加舞蹈活动没用,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学其他的知识技能。这就使当前的舞蹈教育存在了种种误区。 那我们该如何定位幼儿舞蹈,使得幼儿舞蹈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注重活动的过程,强调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舞蹈教育向积极有序、全方位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对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结合《纲要》我们把目标主要概括在以下几方面:1、能够感知舞蹈音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动作,体验舞蹈情趣,并尝试进行创造性动作表现,舞蹈动作能符合音乐的情感要求及表现手段。2、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现舞蹈活动的快乐,主动积极地用身体动作探索、表达音乐,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兴趣。3、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掌握运用简单的道具,并能用动作和表情与他人交流。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一下我是如何进行幼儿园舞蹈教学的。一、选材。 在为幼儿选择舞蹈教材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实际动作发展和接受水平都各不相同,幼儿的注意力易转移、好奇心强、易幻想、好模仿,所以教材内容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才能被幼儿所理解,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我在教幼儿舞蹈时,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的内容,促使幼儿跳起舞来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如:小班舞蹈《摘苹果》,开始我就自编了一则故事情节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以果农阿姨的身份来表现自己,幼儿在跳这则舞蹈时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都感觉自己的苹果丰收了。 在音乐方面我们应该选择旋律流畅、顺口、歌词生动形象、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能启发幼儿对舞蹈联想与想象的音乐。如在中班进行碎步教学时,我们就选择了动物模仿音乐小鸟飞和开飞机等音乐,让幼儿自己配合上肢和身体的动作进行,孩子们尤如在蓝天飞翔的小鸟和飞机,自由大胆地做着不同的动作,这样一来既达到教学效果又能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萌发了幼儿的创新意识。 二、创造性地开展舞蹈教学。1、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幼儿去积极探索并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它是指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态度,是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是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幼儿主动探索的前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和舞蹈是一种相互表现、促进的统一体。孩子们非常喜欢音乐,音乐能带给他们愉快、美好的情感体验,恰当地,不断地给幼儿提供适宜的音乐刺激,能够激发幼儿的舞蹈热情,他们就会饶有兴趣地进行舞蹈表演,久而久之,随着音乐,他们能够大胆的表现自我,并逐渐培养出喜欢参与舞蹈活动的兴趣,舞蹈天赋、创作潜能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2、生活化教学。 我国伟大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大凡健康的幼儿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学习,他们本能地会唱唱歌,会表现舞蹈的韵律。是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随机性地去观察、引导孩子,这样来自于大自然、生活中的音乐活动孩子才会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与情感,从而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提高能力,丰富孩子的生活,会造成一种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1) 将音乐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来园时,教室里播放一些轻声悦耳世界名曲,使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一个安静、舒适音乐艺术环境,午睡、午餐弹奏一些合适的钢琴曲,陶冶幼儿情操,加深幼儿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拉近音乐与幼儿的距离,让音乐走近幼儿的生活,让音乐激发幼儿的舞蹈创作兴趣。(2)为幼儿创设在音乐中表演的环境。 如: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设立小舞台,其中放置不同的头饰、彩带、扇子,适合年龄特点的节奏乐器,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幼儿自由表演,自由创作,体会随音乐进行舞蹈活动的乐趣,培养了幼儿舞蹈的活动能力和对舞蹈的乐趣。3、情感性教学。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美学家施东昌说过:美感是最富有感情特征的。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它要求以情动人,使人产生情绪体验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思维的起伏,逐步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我们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首先抓住“情”字,通过师生间的互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1)作为教师应有丰富的感情。在舞蹈创作中,教师的真情实感能够强烈地感染幼儿,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首先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促发幼儿的舞蹈热情;其次,教师在引导幼儿创作的过程中,要用充满激情的眼神、动作、表情去强烈的感染幼儿。如:在创编舞蹈《泥娃娃》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可爱的泥娃娃,滑稽的舞步、调皮的眼神、淘气的哭闹都要表现的惟妙惟肖,让幼儿身临其境的感觉到自己来到了一群泥娃娃中间,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个顽皮的泥娃娃,泥娃娃的动作、表情也就自然而然的酝酿、表现出来了。(2)让幼儿学会理解、表达情感。我在平时的舞蹈创作教学中,对每一首给幼儿进行创编舞蹈的歌曲都作深入地研究和分析,让幼儿领会每一首歌曲中该表达的情感内容,要求幼儿在舞蹈创作中要溶入这些情感。例如,我在创编《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曲的舞蹈时,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其中所表达的妈妈的温柔,和蔼可亲,和孩子对妈妈的热爱、尊敬、眷恋等情感,从妈妈的眼神中,通过孩子对妈妈的动作中一一表现出来。为了强化这几种情感的表达,我要求幼儿在演唱歌曲时先用眼神、表情去表达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再进行想象和创编。这样不仅让幼儿体会到歌曲的感染力,而且让他们更能领会到此曲给他们的情感,幼儿有了这样情感的体验,创编出的舞蹈才更具有生命力。4、游戏性教学。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而舞蹈本来就是与游戏有着重要的联系,幼儿园的许多音乐游戏、表演游戏也与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行辅导的一种方法,舞蹈学习也应该是一种游戏活动、是一种娱乐,如学习鸭走步,教师就可以扮演鸭妈妈,让幼儿当鸭宝宝,请鸭宝宝跟着鸭妈妈学本领,还可以戴头饰或穿上服饰。
9. 如何提高幼儿舞蹈教学质量
做好学前教育的幼儿舞蹈教学分析(一)家庭因素1.家长过分溺爱。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多,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共同围绕下,孩子成了家庭的轴心。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宠爱多,顺从多,不忍心的多;教育少,要求少,给予锻炼的更少。这样就滋生了孩子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的个人主义的坏习惯和个性。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被溺爱的孩子必定学会打人、骂人,他哭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便一定要能得到,他心里想做什么事情,他也一定要做。这样一来,父母自己在孩子幼小的时候,逗爱他们,把他们的本性弄坏了,他们自己在泉水的源头下了毒药,日后亲自喝到苦水,却又感到奇怪。因为他们的孩子长大后,这种种恶劣的习惯也都跟着到来。”⑸2.家长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在家庭成员中,教育态度上的差异与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受教育经验等因素息息相关,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差异过于悬殊,则不利于孩子的习惯养成。在一些三代同堂的家庭,隔代溺爱的现象严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是维护偏袒幼儿,甚至出现护短,成了幼儿的保护伞,不管幼儿是对是错,他们都能以自己博大宽广的胸怀去接受,姑息幼儿的一些小缺点;在一些三口之家,或是妈妈或是爸爸总是扮演好人的角色,使得孩子的教育很难开展;在一些离异家庭,父母双方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幼儿往往跟着父亲是一个样,跟着母亲又是另一个样,使幼儿形成了双重性格,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3.家长所实施的教育没有持续性。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教育家关鸿羽认为,“培养孩子的一个习惯至少要有意识地让其坚持六个星期,才能见效。”⑹今天要求孩子这样,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样,或是今天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严要求,明天又对孩子的某种行为放松要求,这样的教育是难以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二)幼儿园因素1.教育机制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的数量与日俱增,特别是在一些较为落后的乡镇也开始出现了托幼机构。在众多私立与公幼儿园的激烈竞争中,要想赢得优势,就必须迎合家长的心理,争取的生源,让幼儿去学习一些即得成效的知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在那些较为落后地区的托幼机构,教育思想仍停留在满足幼儿的生活需要上,只要管好幼儿的吃、喝、拉、撒就行了,至于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还没有被纳入到教育内容中去。2.教师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1)教师没有做好榜样。我们的许多教师在规范幼儿的行为时,自己却没有按同样的标准做到。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有时教师言行的分量甚至超越了幼儿的父母,从这点来看,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是重大的。我们知道幼儿期的主要行为方式是靠模仿得来的。教师作为幼儿崇拜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有的老师走路懒散,也许他班上的幼儿也跟着走路懒散;有的老师闲来喜欢坐在凳子上摇晃,也许他班上的幼儿也就跟着坐在凳子上摇晃……时间一长,幼儿就把这些模仿来的动作内化成了自己的习惯。(2)教师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严格要求。对幼儿的教育应该是不断重复,给予强化训练,这样才能让幼儿得到巩固。然而,在这些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就把其中的一些细节忽略了。而这些被忽略掉的小细节,往往就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开始。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吃饭前我们要求幼儿洗手,其基本程序如下:卷袖子→开水龙头→把手冲湿→关上水龙头→擦上肥皂→把肥皂放回原处→两手相互搓洗(包括手心、手背和手指缝)→打开水龙头冲掉肥皂沫→双手接水冲掉水龙头上的肥皂沫→关紧水龙头→双手在水池内甩三下→摘下自己的毛巾擦干净→毛巾挂回原处→洗完后双手交叉回座位准备吃饭。饭前简简单单的洗手分解开来竟有十四步之多。如此繁琐的步骤,我看到有的幼儿园老师为减少麻烦,就把它省略了许多,省略后的洗手程序如下:卷袖子→打开水龙头→把手冲湿→关上水龙头→擦上肥皂(肥皂是用丝袜包住系在水管上的)→两手相互搓洗(包括手心、手背和手指缝)→打开水龙头冲掉肥皂沫→双手接水冲掉水龙头上的肥皂沫→关紧水龙头→双手在水池内甩三下→回座位准备吃饭。乍一看去,步骤好象差不多,但细一看发现,老师把擦手的程序省掉了,也许他们认为手上沾点水没有什么关系,而且他们知道,幼儿是会想法把那点水弄干的(如衣服上摸摸,裤子上拍拍)。这还不算什么,只要幼儿没有用油画棒画画,手上没有沾上颜色,那么,有的老师就干脆连用肥皂这一步都省略了。还有的老师,觉得让幼儿自己洗手很浪费时间,又容易把衣服打湿,会增加麻烦,干脆让幼儿排好队,老师一个一个帮他们洗了。这样一来,繁琐的洗手程序就只剩下两步了,幼儿只需伸手出去,再把手缩回来就可以了。如此教育方式,幼儿能学到什么呢?应该是连最起码的洗手都还不太会吧!(三)社会因素许多社会因素对幼儿习惯养成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中传达出来的有些信息属于健康的,也有些信息属于不健康的。“幼儿由于知识经验浅薄,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情绪性,因而极易受到这些社会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⑺首先,当前的电视、书刊等传媒给幼儿造成不小的影响。以前的动画片可以说是专门为幼儿设计的,而现在,许多的动画片越来越成人化,成了年轻人的休闲娱乐。幼儿从一些动画片中习得了不良行为,养成了不良习惯,对于这些动画片到底适不适合幼儿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奥特曼”、“巴拉巴拉小魔仙”等;其次,幼儿的生活环境较为复杂。现在有许多家长都爱打麻将,幼儿经常处于这样一种“雀声四起”的环境中,这不仅对幼儿的成长不利,还极有可能让幼儿习得一些不良习惯,幼儿偶尔说出的粗话、脏话可能就是从麻将桌上学来的;还有一些家长,经常出入于各种娱乐场所,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就把幼儿带在身边。然而,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幼儿要习得不良行为习惯是非常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