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的案例评析
去知网下载几篇相关的文献 仔细研读下 就能解决你的需求
B. 结合实例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情境有哪些
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以初三化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兑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Cl-和CO32-的鉴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初三化学元素符号的教学中,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可把重点的元素符号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称,另一面是符号,然后组织学生做接龙游戏。当教师高举卡片时,被叫的学生要马上说出卡片背面的内容,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曹家忠 《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化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吴俊明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后雄 《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化学教育,2005。
C. 如何写化学教学案例化学教学案例的步骤
直接搜索 如何写化学教学案例和 化学教学案例的步骤 会找到好的答案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酸和碱的性质(第一课时)
一、 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 一课时
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还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二、 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试管、镊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
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钡溶液
三、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内容
具体设计
设计意图
教
学
目
标
设
计
1、知识与技能:了解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了解酸的腐蚀性、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及原因;掌握酸的主要化学性质;认识其它几种常见的酸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对比、敢于质疑、参与实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酸,进行物质性质的探究,增强实验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三维目标的设计,本节课不但要使“酸的性质”这一知
识目标得以实现,更要重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性,使
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培养。
教
学
内
容
的
选
择
和
教
学
情
景
的
设
计
内容选择:
1、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2、浓硫酸的腐蚀性、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3、常见酸的化学性质
情景设计:
1、多媒体展示真实标签,对比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2、浓硫酸涂到布条上出现破洞,体会它的腐蚀性;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气中有明显的温度变化,让学生设计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3、给出药品和仪器,学生分组探究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紧扣新课程标准,除了知识性问题“酸的性质”,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时的参与过程,使学生认识“了解物质是从个体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教学情景的设计尽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感到化学知识的真实性、实用性。教师通过适当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学
习
任
务
和
学
习
活
动
的
设
计
1、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标签观察、阅读和交流,获取关于两种重要的酸的物理性质的信息。
2、通过教师演示的趣味小实验感受浓硫酸的腐蚀性;通过浓硫酸吸水后的温度变化以及水和浓硫酸的密度探究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3、学生在开放性的实验中自主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深化对酸的相似化学性质的认识。
4、了解几种常见的酸的化学式和名称,加深对酸的理解。
学生在观察思考、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等学习过程中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培养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的能力。
学
习
活
动
的
组
织
和
教
学
评
价
的
设
计
学习活动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酸的物理性质”以学生观察、思考、阅读等自主学习为主;“酸的化学性质”以实践、合作、交流、讨论为主。
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
结论性评价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展现。
在学生感到有意义、有兴趣的活动中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指导,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关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能力提高,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流程
让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探究活动中的化学反应。
1、根据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2、分析酸的化学性质的实质是H+参与反应,总结出酸相似的化学性质。
操作探究
通过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气中的温度变化,让学生设计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体展台,把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进行对比,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总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主要物理性质;使用浓酸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天地
引入新课
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都是令人讨厌的现象,利用酸的性质,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质?
练习使用化学用语
实验探究
1、第一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2、第二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总结归纳
多识一点
介绍几种其它常见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学式;试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实录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很多头痛的问题,如: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都很难用常规的方法除去。你有什么好的做法吗?
生:用砂纸打磨
看见家长用过醋,可能是利用了其中的醋酸……
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这些问题的确利用酸就可以迎刃而解,前两节我们对酸有了一些认识,酸还有哪些性质?
多媒体展台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看标签、思考、做简单的记录。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结果。将结果填写在课本表格中。
师:(打开浓盐酸瓶盖)你看到什么?
生:有白雾产生。
师:为什么浓盐酸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
生:(思考、交流)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它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师:下面看一个小魔术。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涂到一块棉布中间。你看到了什么?
生:玻璃棒穿过来啦!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浓硫酸有腐蚀性。
师:对,并且是强烈的腐蚀性。所以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如果不慎将浓硫酸粘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啊!
生:老师,那用硫酸做实验的时候岂不是很危险?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意识很好,但如果我们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来进行就能避免危险。比如我们实验室经常要将买回来的浓硫酸进行稀释,你们知道应该如何操作吗?
生:思考。
师:(小实验)用温度计蘸浓硫酸在空气中静置。请两个学生上来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生:温度在升高!
师:能说出这是为什么吗?
生:(讨论)可能是浓硫酸在空气中吸水会放出热量。
师:这对稀释浓硫酸有何启示?你能试着设计浓硫酸稀释的方法吗?
(提示:水的密度—— 1.0g/mL ; 浓硫酸的密度——1.84g/mL)
生:(思考、交流、阅读后回答)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师:如果倒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热烈交流、讨论、并大胆猜测)
师:(实验)在锥形瓶里倒入少量浓硫酸,塞上双孔塞,分别插上分液漏斗和导管,从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的水,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生:啊,液体往外飞溅,倒反了真的有危险!!
师:所以说实验操作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我们可以用稀释后的硫酸和盐酸进行下面的实验。
左边两排六个小组的同学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药品: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试管若干。)
右边两排六个小组的同学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药品:稀硫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钠、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试管若干。)
生:(小组合作,建立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后进行实验操作。)
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学们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正确操作,注意记录实验现象。
(约十分钟后)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情况。其它同学要认真听,与你们的结果做对比,看是否有不同的地方。
生:(充分交流,大胆发言)
生1:稀盐酸与镁条反应有气泡放出,与生锈铁钉、氧化铜反应固体减少、溶液变色,与碳酸钙反应也有气泡,与硝酸银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它几种物质都没有现象。
生2:稀硫酸与镁条反应有气泡放出,与生锈铁钉、氧化铜反应固体减少、溶液变色,与碳酸钠反应也有气泡,与氯化钡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它几种物质都没有现象。
……
师:(对个别有不同情况的小组予以分析、解释,对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精神予以肯定)
请同学们试着把刚才我们做的实验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让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生:(对照实验记录,思考后,在练习本上写化学方程式)
(五分钟后)
师:对照黑板上两位同学写的,我们一起来订正一下。
生:(留出时间让方程式有错误的学生改正。)
师:回顾我们刚才做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盐酸和硫酸都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变化?
生1:金属、金属氧化物、盐等
生2:不对。应该是它们中的一部分能与酸发生反应。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加上前面一节学过的中和反应,我们可以总结出酸的几条化学性质?
(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总结,然后大屏幕展示酸的四条化学性质)同学们是否想过,不同的酸为什么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生:因为它们都是酸;
因为它们的组成有相似的地方!
师:(引导)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的地方是我们是从微观角度来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多媒体课件:播放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微观的flash动画)
生:(讨论、交流、回答)
因为酸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因为这些反应都是氢离子决定的;
如果别的溶液中有氢离子也会发生这样的反应!
师:同学们肯动脑,总结得很好,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从认识个体到认识一般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同学们只要细观察、勤思考、敢实践,化学就一定可以学得最棒!酸的知识还有很多,同学们想了解吗?你们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者到图书馆查阅化学书籍报刊,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收获!
师:(板书)介绍几种常见酸的化学式:硝酸、碳酸、磷酸、醋酸。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生:(讨论后自己小结本课内容)
【练习】1、碳酸饮料用瓶装还是罐装更合理?
2、手工艺者将失去光泽的银首饰高温加热使其表面被氧化,投入硝酸溶液中,取出后首饰恢复光泽,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原因。
【作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酸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用途;查阅资料举例说明酸对人类不利的方面。(能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的请写出方程式)
六、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化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价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如:在讲解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时,我不再以讲授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标签自己观察总结,这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初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浓硫酸的腐蚀性和浓硫酸的稀释时,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这些情景小实验,他们的思维就不会如此积极,对其性质和方法的理解也不会非常深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超过了我预先的设想,效果很好;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则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他们手脑并用、乐在其中,这种亲身经历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多数时候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我及时恰当地对他们的成功与问题进行评价,这样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距离,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体学生都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群情激昂,积极主动地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参与、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我没有刻意地加以修饰,华而不实、多而无用的课件不会对教学有任何的帮助。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探究,所以我只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反应的微观本质,看似简单的flash动画,却能让学生不再凭空想象,很容易看出反应的本质,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归纳和提升。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时,有很多实验可以在井穴板中进行,这样可能节约更多的药品。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 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选择一个有冲突的教学事件;对事件背景进行描述;确定事件中的“演员”;检查你行动的结果;假设你再次遇到该事件
D. 想要一个初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案例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着火点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白物质的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二、原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材中的原型实验有以下几个不足的地方: 1、白磷燃烧时有可能会溅起来,从而引起边上的红磷燃烧,导致出现的实验现象和教材中的实验现象有不同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歧义,认为红磷与白磷的着火点一样,达不到教材中实验希望达到的要求。2、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扩散到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引起人体的中毒。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通过我对实验的实践与探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实验进行了以下几个地方的改进:1、用两根试管代替铜片,把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到试管里面进行反应。这样可以把试管放入热水中,加快反应的速度。2、在装有白磷的试管壁放入用氢氧化钠沾湿的海绵,这样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就可以利用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性质进行有效的吸收,避免大量的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气中。四、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试管,烧杯,海绵,白磷,红磷,氢氧化钠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图4P+5O2=(等号上方标条件:点燃)2P2O5 6NaOH+ P2O5=2Na3PO4+3H2O六、实验过程1、取两支试管A、B,向A试管里装入适量的红磷,放入圆孔内。2、用镊子把切好的白磷放入B试管里。3、向B试管壁上放入海绵,蘸好氢氧化钠溶液,把试管放入圆孔内。4、把A、B两支试管放入烧杯里,向烧杯中注入80℃的热水。七、实验效果热水注入烧杯后不久,B试管中的白磷开始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试管里充满白烟,过段时间,白烟慢慢变淡,导管口没有白烟冒出。A试管里的红磷没有燃烧。八、自我评价本实验是在原改进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通过采用试管代替铜板,有效的解决了反应时间比较长,白磷引燃红磷以及排放的五氧化二磷无法处理的难题,而且操作相对而言属于比较简单的。特别是氢氧化钠的采用,解决了一些改进实验对五氧化二磷只收集不处理的不足。
E. 教育创新的案例,老师的课堂教学很个性的案例
教学案例的特点 四个特点: 客观性. 教学案例是写实的,是教学实践中具体事例的真实再现,有相对完整的教学情节.对事情发生的背景,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要客观地描述,如实地介绍.不能对教学活动作笼统的,概括的叙述,更不能歪曲事实真相.评析要实事求是,就事论理,从事实中引出道理,不能脱离事实而空发议论. 典型性.教学案例包含的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思考,是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体现教学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有揭示教学内在规律的典型性,能从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创新性.基础教育正处在转变教学思想,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改革的新时代.教学案例应具有反映课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理念,新方法,新变化,新成果,揭示教学改革的新特点,新走向,从而启示人们开拓新思路,新策略,推动课改健康, 深入地发展. 实用性. 教学案例要叙述清楚而有情节,语言朴实而又生动,内容平实而又耐人寻味,可读性强.要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探讨价值,能激起教师效仿,学习遇到类似事情如何应对的策略,能启发教师思考,从中吸取有益的教学思想和经验教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具有故事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典型而又独一无二,在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原理上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 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因此,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 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四.教学案例的作用 (一)促进课改深入发展. 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理念.能否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推动课改走向深入的关键."转化"的方法有二:一是用新理念寻找我们不端正的教学行为,并探求解决的途径;二是借助新理念来评价和发展我们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学行为的创新. 教学案例的撰写,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转化"的功效,是促使理论与实践相沟通,相融合的最优方式.其"转化"的过程表现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用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选择茫然困惑的问题,蕴含有新理念闪光的事例撰写成教学案例,以个案分析法重新审视教师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将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 (二)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学习运用理论。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理论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如学一些具体方法来得实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产生这种现象有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学习方式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理论而学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经过书本学习,我们对许多理论观点耳熟能详,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 总结教改经验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可以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教师专业的成长,如过分偏重教育原理,难免空泛;如过分依赖经验,易致盲从.只有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路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那么,具体操作的策略是什么呢 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写作,恰好可 以弥补上述"两者"的缺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形式. 正如有关课改专家所指出的"走向叙事研究——改变教师的写作方式"."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作者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可见,教学案例的撰写正是"叙事研究"的一种类型.它需要有目的地对教学过程进行理性的观察和分析,并将教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析现象到认识本质的研究思路.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可以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个教学理念,解读一个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利于教师深刻,生动地掌握教学理论.因而,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学习,提高的过程.经常进行这种"叙事研究",实现教学与研究,教学与学习的一体化,必将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写作能力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快速成长. (三)促进科研成果交流共享.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与撰写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确定一定阶段内的讨论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中开展叙事研究,对教学中的亮点或困惑进行理性反思,使之成为教学案例.它以书面形式反映教师的教学经历,以叙事展示理念,不仅是教师成就与成长的记录,而且是教师叙事行动研究的产物——科研成果.由于它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形式活泼,以事论理,焕发出耐人寻味的魅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交流,讨论与共享,已成为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一种新形式.它围绕交流的载体——某一教学案例,相互切磋,合作互动,不仅有利于启迪教师以批判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日常的教学,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把教学案例中的闪光点,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引发教学创新;而且有利于培育教师的团队精神,形成相互探讨,彼此学习的教研之风,使新见解不断涌现,新思路不断形成.总之,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定能促进广大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 五.教学案例的写作 (一)步骤: 立主题.写作教学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一种理念,明白一个道理,理解一个概念,学到一些策略.因而,教学案例也要有主题.所谓主题,就是教学事例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案例的成败与价值.一般而言,主题是教学事例本身所具有的丰富信息.主题的确立,是作者对教学事例中蕴含的新理念与新策略提炼的结果.由此可见,教学事例本身的价值,决定教学案例的生命,事例的选取极其重要.为此,我们要从众多的反思日记中,筛选采用那些大家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的问题,蕴含有新理念与新策略的,耐人寻味的事例,提炼出正确,集中,鲜明,深刻的主题. 择类型.确立了主题后,就要进行定型的思考.定型,即在写作前,依据事例的数量与性质,确定选用哪种类型的教学案例.余文森教授说:"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可称之为教学叙事)."从目前刊物上发表的教学案例看,大致有四种类型: ①单一片段型. 一般是一个具体生动的教学片段与评析,反映一个新的教学理念这类案例内容单一,短小深刻. ②对比片段型.一般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两种不同教法的教学片段与评析组成,在比较中倡导新理念,新策略.这类案例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③课时综合型.一般是由一节课中各具特点的几个教学亮点与评析组成,反映了一节课教学进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策略.这类案例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④专题解读型.一般是围绕一个专题,由三四个不同的教学策略的案例与评析组成,对某一新理念较为全面的解读.这类案例主题突出,策略多样.随着教学案例写作的兴起与发展,必将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案例类型. 注意: 一.广义的教学案例包括这里所说的教学案例,还包括教学叙事及教学课例(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狭义的教学案例仅指该文中所说的教学案例. 二.教学叙事与狭义教学案例的区别:教学叙事偏重于故事或事件的描述;教学案例偏重于理性的升华. 定形式.教学案例的内容是多样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其形式也应是多样的.然而,形式的多样化,也有其共同的表现形式,可以说"形式无定规,大体有常规".教学案例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以下四个要素:标题,背景,事例,反思与评析.从发表的教学案例看,普遍都有醒目的标题.正文,有的用黑体字标出背景,事例或片段,反思与评析三个部分;有的直接分段行文,只用黑体字标出反思与评析;有的用黑体字标出案例(或片段),反思与评析,背景放在叙事前交待.先看以下结构要素: 标题.标题是教学案例的眼睛,是对教学案例内容或主题的揭示.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并对教学案例内容或主题有个基本的了解.标题有单一式和复合式两类.单一式标题.只有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表达一种理念,做出一个判断,体现一种策略,说明一个道理,概括一种情景,提出一个问题,点明一个内容.如《在读中感悟》.复合式标题,除主标题外,还有副标题——对正标题的内容加以说明,补充或限制.如《尊重个性 自主探究——教学片段及评析》。 背景.教学案例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学案例的主题,要简洁,准确地向读者介绍教材版本,学制,学科,册数及课题,交代,说明教学案例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发生的. 案例.这是教学案例的主体部分,主要是描述事例发生,发展的过程.核心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重点要把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怎样在对话互动中,发现,提出问题,思考,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具体,尤其是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学生的情绪反应与教师内心的感受,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描述,成为教学实践的真实再现.要注意的是,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围绕主题,恰当取舍,不搞有闻必录.同时,要求叙事的语言力求朴实,简练,篇幅力求简短. 评析或反思.评析的主要任务,是对案例反映的主题内容进行理性的解读,评论其利弊得失,分析其价值意义,以揭示案例的内在规律,给人以启示.评析要实在,从事实本身出发,实事求是,说清道理,不脱离实际地空发议论.评析要中肯,透过现象看本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做到这两点要求,评析的操作要坚持以事论理,以理析事,事理交融,总结规律.其思路是: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审视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发展脉络,捕捉师生具有创造性的典型行为,评析何处成功,哪儿闪亮,体现了怎样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目标观,资源观,为什么它是成功的,闪亮的,把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进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理念,新策略.评析一般在案例的叙事之后评析.也有的边叙事边评说,语言朴实,文字简练,用括号或其它字体显示.也有的既有边叙边评,又有总评. 积素材.掌握了教学案例撰写的技巧,但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案例.正如叶澜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巧妇也需要有"好米",才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因此,我们不仅要懂得案例撰写的方法,更要注重创造,积累事例素材,善于找"米"下锅,才能写出优秀的教学案例. 从现实的情况看,在教学案例的撰写中,其所以选择典型的事例很难,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有些教帅运用新理念进行教学,也确实创造了许多的教学亮点,但没有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过后忘了;写作时想不起来;二是有些教师在公开课或有人听课时,注意应用新理念进行教学,可平时教学仍是"老一套",无法创造出典型的教学事例,写作时没有素材,难以成文;三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话互动,但考虑完成教案要紧,或者不善点拨,只要学生答对了,就满足了,马上予以肯定,继续照教案执教,学生发散思维得不到培养与发展,亮点无法在动态中生成. 那么,怎样积累教学案例的素材呢 营造生成环境.优秀的教学案例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因此,我们要坚持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过程与行为,为学生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学生讲错了,没关系,允许出错,欢迎重答重做;提出异议,倡导争辩,允许保留;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成功时,会得到热情的祝贺;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同时,要求教师扮演"主持人","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善于点拨引导,做学生思维的向导.当学生不知从何着手,久思不解,思维卡壳,浅思辄止时,要灵活地启发点拨,调整思维方向,或延缓评价,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发展.在这样的对话环境中,学生具有自由的,安全的心态,他们的对话热情就会不断高涨,个性思维就会不断活跃,教学亮点就会生成. 常写反思日记.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常写反思日记,积累实验的第一手材料,便于保存,翻阅,研究.写作追求"短,平,快".短:短小精悍;平:平中见奇;快:快捷及时.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养成反思习惯,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实践一点,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引导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日积月累,反思日记就能为撰写案例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把那些典型的,情节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含有一定新理念的教学反思,及时写成教学案例. 善于搜寻事例.一是从反思日记中搜寻.平日养成反思习惯,有意地积累.翻翻反思日记,看看哪节课学生闪现出了智慧 的火花,独特的见解,哪节课有什么亮点,特别是教得顺利,舒畅的地方值得回忆,思考.二是从同伴评课中搜寻.翻翻评课记录,看看他人对自己公开课的评价,深入领会主要的优点,亮点是什么,对具体细节尽力回想,想想有什么好的生动事例可写.三是从借鉴迁移中搜寻.大量阅读有关刊物上的案例或经验文章,多看多思,边读边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尽可能产生联想,即见到甲能想到乙.可以有意识地再实验,再创造,进行联想,迁移,重组,翻新等. (二)案例撰写的规范 案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有着自身一些独到的风格和规范要求.在西方的案例写作中,大致形成了这样一些公认的规范: 形式上的规范: 使用过去时态 案例用过去时编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提供资料的有关学校或教师,这样做可以防止今后某一天出现同样事实所造成的任何影响.同时,用过去时写的案例也可以在教学上使用更长一些时间. 尽量用表格来表示有关材料 将所有可用表格形式表示的资料均制表列出,这一来是为了行文活泼,二来是为了便于读者明确把握有关事实. 事实反映要充分 得到的全部有关事实都应该包括进去.要注意的是,在案例中不应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如果要写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应当在案例中注明其为某某人的观点,而不得作为事实来加以报告. 必要时列出实际采取的决策 案例反映的是一个个的问题情境,在案例中列入当事人实际作出的决策常常可以增加案例的趣味,并帮助学生澄清有关思想. 注明所引用材料的出处 核对有关数据 案例中列举出的所有数据都应该经过仔细核对,保持准确.为了便于核对,可以在案例底稿和初稿上频繁标明资料出处,它应该比正式出版或发表的文本中标明的资料出处更为详细. 附表和附录 表格,图表,其他格式化的制表或地图都可以作为案例中的附表.这些附表应按其在案例中出现的顺序依次编号.在每一附表的下面都应标明材料的出处.不属于案例有机组成部分的材料,或因篇幅过长不宜列入正文的材料,可载于附录之中.附录通常以字母或数字标示,如附录一或附录A. 内容上的规范 第一是时间结构. 案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背景的,案例作者必须要对案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可以依据时间先后来组织材料.虽然有的时候出于某种考虑,要打破时间顺序,例如,为了提高读者的兴趣,有时会在案例 开头先讲一件实际上是后来才发生的事情,但你必须对事件发生顺序和案例的时间结构非常清楚. 第二是叙述结构.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必须要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叙述,事件从哪开始,它的前因后果等,换句话说,案例的故事要娓娓道来. 第三是说明结构.案例的写作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把有关情景向学生讲清楚.叙述结构和说明结构有时并不是同一回事情,满足了叙述结构的要求,并不见得也能满足说明结构的要求.相对于身临其境的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来说,对学生进行的交待就要尽可能地具体一些,以便于他们掌握事实. 第四是情节结构.为了使案例变得活灵活现,让学生忘掉它是人为的,就必须加强戏剧性,设置悬念.曾有研究者就此谈到:"许多年来,我们习惯于使用这样一个简单的说法,即案例必须有一个争论焦点.案例里必须有某某人应该做什么,某某已经做了什么,谁应该对目前的局势负责,就具体情况而言什么是最佳决策等内容.但是,案例不应是没有矛盾的白开水.案例总是涉及某种类型的一个问题,你越是能够强化这一点,越是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或增加思想冲突乃至人的冲突的戏剧性,你就越能使学生投身于案例之中,搞好课堂讨论." (三)案例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案例的初写者,常常易犯的错误有:不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语言的陈述缺乏一定的序列,提供的细节太多,混淆了读者的视线和思维,背景信息太多或太少等.此外,还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案例写作时,每一位教师要注意正视自己所具有的一些偏见.由于成长经历与生活阅历的不同,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时难免会形成对一定事物或人的固定认识,这种认识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在案例写作中,注意到这些态度,价值观的存在,既有助于澄清问题所产生的根源,也有助于读者把握问题涉及到的多种不同因素. 第二,案例虽然要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情感,但不能陷于感情的宣泄.案例围绕一定的事件展开,写作者往往是事件的当事人,这样,他一方面选择对自己情感有触动的事件作为素材,另一方面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大肆渲染这种感情,使案例的问题重心转移到个人情感的层面上去. 为了维护案例的权威性,案例写作者的客观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如欲尽可能地避免写作者的偏见及陷入感情的宣泄,可使用下列技巧: ●使用从有关论著,文件或自己所作的采访中得到的直接引语; ●注明资料来源: ●避免任何偏见和同情情绪; ●所使用的语言,既不是单调乏味的叙述,又不致激起强烈的感情; ●尽可能使用事实性材料; ●按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报道,保持前后一致; ●不仅列入所发生的事件,而且写进当事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可以在案例的开头或结尾写下案例作者的评论,这样可以指明案例的基本论点或问题以便于学生分析. 第三,在案例写作中,要理清案例问题的性质.案例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是关于教学策略,还是学生行为,或是教育政策方面的,如此等等.这个问题看上去容易,实际做起来并不轻松.也许你自己的出发点是围绕教学方法写一个案例,但在写作当中,纷至沓来的信息可能让你意识到原有的出发点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问题的性质渐渐转变为"教育管理"或"师生关系"之类了. (四)写好案例的关键 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 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育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 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具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F.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这个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高中化学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学科。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实施创新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对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一下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有新的教育观念
以往的教学是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会停留在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阶段。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学到的知识都较为死板,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应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也不适应高考的考试模式。我们迫切需要打破旧有观念,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先我们要改变的就是旧有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听讲、被动学习的状态,要灵活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课堂。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教学观念。新时期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关键。只有创建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能力的激发才能成为现实。新课程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地停留在教师高高在上的阶段,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现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选择多种多样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更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二、创新教育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创新教育中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例子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利用与化学相关的科技前沿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焰色反应”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炒菜时不慎将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的事实,增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完钠、钾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之后,又补充做了锂、钙、钡、铜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用色彩鲜艳、明亮绚丽的焰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接着又利用教科书中的彩图给学生展示美丽的焰色,尤其是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更可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学习化学获得的美感。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这就为我们开展创新教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注重创设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除了需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支持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思维,轻松自由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需要好的氛围来激发创新动机和创新欲望。因此,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必备条件。首先教师应改变高高在上的形象,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与学生共同开展学习。其次,教师要经常鼓励、肯定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有勇气、有信心开展学习。哪怕是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更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当学生有错误的想法时,我们也不应简单地批评、遏制,先要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态度,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上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我们的化学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高中化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我们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入手开展化学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创新教育需要更新学教学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后,以往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就不再适应教学需求了。当然无论实施怎样的教育,讲授式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教学方式。我们化学教师应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氯气和水反应”的教学中,传统方法仅以讲述法说明氯气的溶解度,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Cl2+H2O=HCl+HClO,HClO有漂白作用,这样讲法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引起学生思考,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取
G. 急求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竞赛案例 (包括实验创新设计和实际操作两部分) 发我邮箱[email protected]谢谢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着火点
会同县沙溪中学 赵庚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白物质的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
二、原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材中的原型实验有以下几个不足的地方:
1、白磷燃烧时有可能会溅起来,从而引起边上的红磷燃烧,导致出现的实验现象和教材中的实验现象有不同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歧义,认为红磷与白磷的着火点一样,达不到教材中实验希望达到的要求。
2、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扩散到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引起人体的中毒。
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
通过我对实验的实践与探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实验进行了以下几个地方的改进:
1、用两根试管代替铜片,把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到试管里面进行反应。这样可以把试管放入热水中,加快反应的速度。
2、在装有白磷的试管壁放入用氢氧化钠沾湿的海绵,这样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就可以利用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性质进行有效的吸收,避免大量的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气中。
四、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试管,烧杯,海绵,白磷,红磷,氢氧化钠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图
4P+5O2=(等号上方标条件:点燃)2P2O5
6NaOH+ P2O5=2Na3PO4+3H2O
六、实验过程
1、取两支试管A、B,向A试管里装入适量的红磷,放入圆孔内。
2、用镊子把切好的白磷放入B试管里。
3、向B试管壁上放入海绵,蘸好氢氧化钠溶液,把试管放入圆孔内。
4、把A、B两支试管放入烧杯里,向烧杯中注入80℃的热水。
七、实验效果
热水注入烧杯后不久,B试管中的白磷开始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试管里充满白烟,过段时间,白烟慢慢变淡,导管口没有白烟冒出。A试管里的红磷没有燃烧。
八、自我评价
本实验是在原改进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通过采用试管代替铜板,有效的解决了反应时间比较长,白磷引燃红磷以及排放的五氧化二磷无法处理的难题,而且操作相对而言属于比较简单的。特别是氢氧化钠的采用,解决了一些改进实验对五氧化二磷只收集不处理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