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浅析如何优化初中政治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怎样改变?按照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意见出发, 采取相应的对策,就是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坚持情理互动,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
一、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爱学。在新课程理念下,趣味性应当是思想政治课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样加强趣味性呢?
1、内容生活化、现实化。在上课时候,每当提起生活中的 事件时,学生都特别认真,并且记忆深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必须尽量地围绕学生的热门话题展开教学。比如:学 生们特别关注校园中发生的事情,马家爵杀人案、广州某大学发生的跳楼事件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在讲“生命健康权”时适时的运用这些案例。 通过列举这些实例,既教育了学生要珍爱生命,又教育了学生要尊重法律,而且还让 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达 到了多维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从学生的 优势发展需要出发,从现实生活的实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点材料化,说理形象化。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比较直 观的,再加上缺少生活阅历,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接 受能力有限。因此,我们在说理时应当形象。例如:初二思想政治下册第一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的政体。如果单纯的跟学生解释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概念,以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而言,要想完全理解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教学中不宜采用为理论而谈理论的方法。教师可列举人大代表走访群众、听取群众意见的例子,例子的选取应该是跟学生的切身利益 相关的,比如个人电子邮箱的规范使用问题、教育问题等,然后 根据例子设问:“人大代表是谁选出来的?代表反映的是谁的意 见?如果这位代表不称职群众可以怎么做?”学生通过从材料当 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能够比较直观的理解什么是人民代表 大会制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结合,即观点从材料中来,回到材料中去,寓理论于材料之中;其次,要注意多用切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形象地说明道理;再次,要注意叙述材料的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3、上课形式多样化,部分环节活动化。中学生的注意力集 中时间比较短,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新鲜感,有利于调节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当代中学生喜欢参与,喜欢形体语言,喜欢活动体验,喜欢音乐、小品、故事和竞赛,根据教学需要和所教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穿插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初一思想政治第五课《自我新期待》中,在讲授“认识自我的途径”这个知识点时,设计一个活动环节,让每一位同学给他的同桌或熟悉的同班同学写一句评语,然后进行评语 的抽签,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评语,让大家来感受别人的建议以及评价对认识自己的作用。通过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认识了自我,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了通过他人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激起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热情,这要比填鸭式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寓思想性、教育性于民主教学中。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效率是非常低的,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会对这一门课产生叛逆情绪或反感情绪的原因。新时期,要想更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及思想性的功能,就必须得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民主教学。
1、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允许出现不同于教材的观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当出现不同于教材的观点甚至是与教材相违背的观点时,教师不应该采取批评的态度,不应该强迫学生接受教材中的观点,而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创设适当的情景,让他们在比较中、在批判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认为男女同学间不存在正常的交往关系,男女同学的交往会影响 学习甚至会导致早恋,所以,应该严格控制和阻止男女同学间的 交往、交流。这一观点是与教材中“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对个人成长有着积极意义”相违背的,也是学生最敏感、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学生在课堂上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出现正反两方对阵的局面,这时,教师最好不要与学生产生直接的交锋,可采用设问等比较委婉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在深刻的思想斗争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从中既学到了科学,又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教育,心悦诚服。这种富有人文关怀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比较鉴别与批判借鉴能力,更好地体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文精神,比单纯的“说教”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2、营造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坚持情理互动、以情感人。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只是学生在学,学生在感悟生活中的道理,老师也必须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去。新课程理念注重教学互动,注重在师生互动中体验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与科学性,但是,师生间如果没有情感的交流,只有的冷冰冰的“对话”,只要求学生“一厢情愿”,那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课也就无法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所以,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深入研究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来说,都将是任重而道远的。
B.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是确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一直摸索着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那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就必须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要有所变化.没有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就算怎么更换教师队伍都是徒劳,所以做好前提工作,保证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度,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四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特别要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②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③让锌板和铜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触,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④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什么问题?上述实验问题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由上可知,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
C. 如何优化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一、凸现德育功能注重情感熏陶
近年来,课改试验区的试题注重突出德育课程的学科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内化所学品德知识,体现试题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学科性质和功能)。这些试题,一方面以弘扬主旋律、振奋民族精神为出发点,侧重于正面引导,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另一方面,也兼顾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谈真情、讲真话、办真事,做一个诚实的学生,要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得到一次品德能力的考查和品德素养的提升。
例如:重庆市中考政治试题
材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话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肾,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籍。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评析上述材料中主人翁的行为。
(2)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为这则材料配上话外音,以表达你的态度。
(3)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你准备为你的母亲做些什么?
分析:本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道德积累和运用品德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很难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应尽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极少数成年子女,无视父母对自己含辛茹苦的抚养和教育,嫌弃老人、拒绝赡养,令父母寒心,遭社会谴责。该题联系上述知识和现象,以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田世国的事迹为材料,对考生加以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孝敬父母是公认的社会美德,孝敬父母的人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
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践行,是思想品德课的本质要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使学生逐渐形成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也就是说如何落实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呢?
落实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基础在于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很难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我们这套教材就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处处渗透着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如坚强的意志,战胜挫折的能力、与朋友的交往、宽容他人、悦纳自己,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做负责任的公民、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等等!可以说,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学做人的教材。为此,我们认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作好如下几项工作。
(1)交流亲身经历,生生互动,互相启发──感悟生活
(2)搜集典型资料,感受生活,提升爱国、爱乡情感──激发情感
(3)搜集典型案例,触动学生心灵,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4)亲自参加实践,增强责任意识──体验生活
(5)聚焦榜样人物,展示榜样风采──感染学生
(6)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让德育回归生活
(7)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从生活中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明确态度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十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情感生活、道德生活,使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殿堂。与学生共同接受道德的洗礼,相信我们都会成为做人的典范。
二、注重能力考察,强调过程方法
近几年来,探究与实践题成为各地中考的题型,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探究性试题一般通过给出鲜活的背景材料,设置一定的情景,提供一定的条件,提起某种话题,要求学生“进入角色”进行再创造。试题的着力点是活动与探究,旨在考查学生学以致用、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
例如,山西省课改试验区中考试题
材料:2005年7月14日,国务院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联合举办中国诚信建设成果展系列活动的通知》,引起各地区、各行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大家普遍认为,这是诚信建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诚信建设是我国当前一项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对于全国“共铸诚信”活动的深入开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某校为了配合这一活动,决定举行“共铸诚信”辩论会。班主任正在物色正方、反方辩手和主持人。
正方:诚信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是总的趋势,不可阻挡。
反方:不诚信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诚信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做不到。
(1)请你为反方提供一些典型现象(或实例)来证明其观点。
在官场上:在商场上:在考场上:
(2)假如你是正方辩手,想一想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哪些知识能成为正方观点有力的理论依据。
(3)假如你是这场辩论会的主持人,请你围绕辩论会主题做最后的总结发言。
(4)请你带头在“共铸诚信”承诺书上做出郑重承诺。
分析:此题以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诚信问题为背景材料,通过实践探究活动的形式巧妙地把学习和生活衔接起来,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问1中学生要为反方提供论据,就必须结合生活实际,依靠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把看到的、听到的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设问2则需要学生迅速转换角色,依照正方的观点,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答案。此处应注意的是,要找准知识点,使找到的知识真正成为有力的理论依据,如人与人交往要坦诚相见、诚实信用是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原则之一、明理诚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等等。设问3考查的是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要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围绕辩题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诚信问题加以概括,总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设问4答案比较灵活,学生注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谈起。
教学策略:“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思想政治课考试命题的一项改革要求。由“知识立意”转到“能力立意”是这一改革要求的最好体现。搞好思想政治教学积累在课外,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则在课堂。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品德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基地;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重视发展和提高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此,我们应做好如下工作。
1.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摆正教师的位置,实现师生平等。教师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商谈者、促进者、合作者。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是给学生最多的思考。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和实践活动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然后再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都得到培养与发展,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2.确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具体情境的内容必须做到三贴近,既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使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当然,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如通过材料分析、小品表演、学生搜集资料、漫画、视频资料等方式呈现出来。
3.确立文本意识,用实用活教材。首先,要重视文中的小栏目,借导引性的栏目,引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设置具体的材料、情境,回答一些知识性较强的问题;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要求学生学会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其次,要拓展文本空间,借助学生的生活经历,在生生互动中,扩展和挖掘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与学生相关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导行;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资料,不断的扩大教材的资源空间,要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会上出好课。
三、评价体现综合性,注重夯实基础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离开知识谈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已成为目前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试题的综合性,可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重组与整合;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例如:江西赣州的中考试题
材料:一天,××中学大门口的一则寻人启事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1)假如你知道李清同学的下落,你将用哪些知识说服他回家?
(2)怎样才能避免此类悲剧的重演?
分析:本题依托青少年迷恋暴力游戏、常泡网吧这一不良社会现象拟题,很具针对性和生活色彩。题中的“寻人启事”,既包含深深的亲情呼唤,又渗透对丧失良知的“网吧老板”的憎恨。在一声声呼告中,父母那饱含热泪的双眼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体会着他们焦急的心情。此题设置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从多角度去思考悲剧发生的原因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是否树立起远离暴力游戏,文明健康上网的思想意识。
人可以放弃一些个人的爱好,但绝不能丢弃高尚的追求;人可以没有太多的财富,但绝不能没有丰富的思想。这类融知识性、生活性、情感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试题,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大量出现。它们依托生活,融入真情,巧妙设题,引领学生深入回味所学知识,不断净化心灵世界。
教学策略:面对评价的综合性,学生只有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每课的基础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重组与整合,方能应对。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落实知识目标。
(1)更新观念。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教学过程必然是空洞的,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必然是不稳固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对于本学科来说,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学生抱着闭卷考试的心理应对开卷考试,学生的成绩肯定会提高一个档次。
(2)梳理知识结构,整体感知。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网络结构,明确每课安排了哪几个框题,每个框题阐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哪些联系等。我们可以通过画知识结构图的方法,来理清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就可以做到“一表在我手,全课心中有”,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内容。
(3)明确目标,把握联系,重在落实。这套《思想品德》教材的正文行文活泼,不像以往的教材语言层次分明,还会在段首或段尾用黑体字标出要点。这就需要我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不忘概括大意、提炼要点,认真弄清每段正文说了些什么。否则一课书看下来,就很有可能“一头雾水”,掌握不了应掌握的知识。概括是思维的基础,老师要学会概括,还要让学生学会概括。有的老师依据一些参考资料,将教材每一课的知识目标细化成表格的形式,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落实知识和德育目标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思想品德教材正在向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向上转变;思想品德课评价也由过去侧重考查品德知识向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是否形成好公民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等品德行为的方向上转变。思想品德教学应该重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注重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优化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应该成为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每一节课教学追求。
D. 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中学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人才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政治理论知识,更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运用政治、经济和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围绕上述政治课教学目标,我们广大政治教师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引人入胜、轻松和谐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利用cai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现实问题是具体多样的,但政治知识大多是纯理论的知识,往往深奥、抽象,形成了政治知识的抽象性与实际问题的具体性的矛盾。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教育效果一直是我们政治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模拟现实情境,将文字、音响、动画、图像等信息组合在一起,传送送给学生,还可以自由拆卸,自由的放大、缩小,且不受时空限制,从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有效地解决了政治知识的抽象性和实际问题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一个模拟实际的典型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地参与。这比学生直接接触现实,获得知识有时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就本人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中,具体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整合优化政治课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1、巧设话题,导入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雅典奥运会是学生热衷于讨论的问题,提起我国体育健儿为祖国赢得了多少枚金牌,学生几乎都能答上来。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个别发言。但学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派别,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说谁有理,但究竟谁更有理呢?当这个时候,可以说水到渠成,教师点明课题: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与这个话题有关的哲学问题:事物发展的原因。
这样,直观、形象、生动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避免了单凭教师独白的平淡开头,同时为学生探究打下了伏笔。2、层层深入
同学通过思考和讨论,一般就能回答出:要孵化出小鸡必须要有种蛋和适宜的温度等。
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只有种蛋或者只有适宜的温度能不能孵化出小鸡,学生一定会知道不能。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的,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学生知道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后,教师就可以点明这里所讲的内因和外因的因就是指矛盾。
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教师小结,并出示《小结》:综上所述,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的内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原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总之,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走进教学,而不是教师去赶或拉他们进来?我认为,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当他真正融入其中的时候,一切就会变得主动。
E. 如何使教学设计更加优化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如同三套马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即备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能力是众多技能的组合,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高阅读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
二、整体把握教学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虑所授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学习基础情况,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否有效,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让学生与课本人物、课本知识产生共鸣,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就小学《品德》课程来说,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实效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学设计:
一、走近生活,贴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小学《品德》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贴近社会,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实践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例如教学《文明从我做起》这一活动时,我课前设计许多纸条,纸条上写有任务,首先让学生以抽签的形式接受任务,然后告知学生怎样完成任务,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实践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亲自体验生活,让学生了解文明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室、校园,而且体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上课时把完成任务的经过、感想告诉大家。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文明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明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文明就是一种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我要讲文明、文明从我做起的意识。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时,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儿童在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适宜当地的课程内容(地方课程),本课程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街道、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旅游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
F.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与生成并重,注重备课的双向性、灵活性一份好教案,对于上好一堂课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设计要坚持创设与生成并重。首先,要求熟悉课本知识,清楚把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反映学生的认知、思想情感的疑问、困惑和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常听到学生反映:“书本上我看懂了的老师讲,而且不厌其烦地讲,不懂的老师一带而过,结果还是不懂。”这种讲课就是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没有为学生着想。若教学过程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去设计,其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教无定法,教学要灵活机动,教学设计更是如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是一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教师的点拨、知识的引申都可能会生成新的知识,特别当前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知识,教师要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为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做好准备,要多学习、多积累,尽量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其积极性。二、启发与讨论结合,增强课堂的民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问题情境设置出来后,可以灵活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小组讨论”、“演讲”、“辩论赛”、“当回小老师”等等,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空间中学习一定会如鱼得水,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思想政治课能够采取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自在的讨论和归纳。启发、讨论式对话教学,这种方法可依据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中的问题,由学生先进行讨论思考,归纳概括,教师再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因势利导。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充分肯定其正确的观点,对片面的认识再引导其仔细看书分析,自己纠正错误,这就使学生有种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他们畅所欲言,才可以看见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思想在整个课堂洋溢。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舒畅合作的教学氛围,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老师不再做学生的“说教者”,而是做学生的“商谈者”,做学生成长的参谋、伙伴,做学生学习教材的组织者、引导者。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是学好政治课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注意从学习思想政治课中引起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重要的动力,对于学生一开始就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启迪学生。如应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方法将那些引人入胜的寓言、诗歌、歇后语、音乐、谜语、漫画及备受关注的热点新闻等融入到教学中,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课堂与生活渗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思想政治课,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因为理论比较抽象、深奥,加之教师讲解空洞、枯燥,甚至干脆读书划书而缺乏生命活力,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富有活力的课堂,使广大政治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尽管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与现实生活又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及时渗透与社会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就无法活化书本上的知识,就谈不上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和应用,也就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破解这一难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政治教师要善于回归生活,立足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政治道理。二要关注国内国际形势。每天都在发生的国际国内时事,因为其新颖性而受到学生关注,更因为它蕴涵着丰富的政治道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要关注地方乡土材料。乡土材料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而且能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其积极性。四、改进教学评价,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差异,人人成材”的评价观注重运用多元、多维、全面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地看、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如果教师抓住了师生交流的最佳契机,适时运用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就能使师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为此,不仅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常予以肯定,而且还应鼓励各类学生都大胆地发表自己对知识的见解,肯定每个观点中好的一面。这样他们身上那种潜在的动力就会被挖掘出来,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得到树立和提高,长此以往,教师的这种期待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此外,教师还应当培养和保持一颗“年青的心”,和学生经常交流,让学生更亲近你,是谓“亲其师,信其道”也。此外,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政治教学课堂,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材料,给政治课堂教学带来高效、逼真的学习环境。使枯燥抽象的政治学习内容变得富于趣味和吸引力,使政治课堂形式多元化,以此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自主性,使学生要学政治、爱学政治,最终学好政治。高中政治课教学应如何应对新课程下高考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考查的同时,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试题呈现出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高中政治课教学应如何应对新课程下的第一届高考?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教学,浅谈观点如下:一、学习教改理论,转变教学观念在课程目标上,强调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的发展;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己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研究与新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迅速更新教学理念,全面落实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如过去讲“社会保障制度”时,我们只是引导学生系统归纳出相关的知识要点,使学生被动接受。新课改后,同样讲这个问题,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某国企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各种原因陷入困境,为了生存,实行转制,把富余人员分离出去,部分下岗职工怨声载道。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应如何正确面对?这样的情境创设增强了学生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了,很自然地达成了对相关知识建构。二、夯实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新的高考改革虽注重考查能力,但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尽管背景千变万化,设问的角度层次多样,但通过答案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些题目大多是命题专家对相关基础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因而这种能力考查仍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更高要求基础之上的,要想取得理想成绩,必须注重基础,强化基本技能。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框架夯实基础,应重在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因而,在复习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工作十分重要。首先要“宏观在胸”,构建网络要胸怀全局,构建全新的知识框架;其次要“中观成线”,在复习中要掌握一系列基本理论,以充实对学科基本思路的理解;再次要“微机在握”,学生做到准确、清楚、透彻地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做到运用自如。如讲“价值规律”涉及到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我设计了两个问题:①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之间关系?(引导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基础上,系统把握知识)②在理解价值规律的基础后,对我们今后从事经济活动有何启示?(使学生准确透彻理解基本内容,做到运用自如)2、培养提取和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实施中,要求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考纲能力要求上也明确要求学生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针对文综试题设置的情景取材广泛,设问的角度灵活多变,因而一定要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对于习题处理,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设问的角度、层次、要素、抓住问题的关键词,然后根据对设问的分析结果把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其次要求学生能迅速准确地确定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整理思路深入分析解决问题。三、倡导研究性学习,构建和谐探究课堂德国教育家洪堡曾说过:“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播知识和技能,而是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因而,这次新课程理念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新课改要求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学会选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富有个性地发展自己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中,我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大致有创设问题,处理信息,得出结论三环节,它让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种状态。例如:讲“树立正确消费观”时,我结合学生实际认识水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当前党和政府提出的要建立节约型社会,与如今努力扩大消费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不是矛盾?提倡艰苦奋斗是不是就认定学生穿用名牌属于奢侈的消费?然后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结合课本知识逐层探究,让学生提出具体看法,进行交流验证,把自己结论与别人进行交流,以求达成对这一问题全面认识和有效解决。这样,通过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等方式,激发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推动探究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四、突出“一点两练”,提高分析探究能力1、“一点”即问题情境创设寻找高考考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事热点的结合点。高考试题紧扣时代脉搏,突显时代特征。新课程也强调“政治课教学把理念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结合”,因此,在学生训练题目情景的设置选择中,教师要在深刻把握高考考点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针对性强的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又能提升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2、“两练”即课堂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自习精选最新模拟题进行限时训练。为避免大题量,长时间训练给学生带来的练习疲劳感,在课堂练习中我针对本节考点的重难点,精选近几年高考试题进行针对性练习。一方面,练习后让学生结合答案进行分析,特别关注答案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比较和反思自己解答过程中的知识盲点,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一些试题的条件,设问方式、答题范围转换,实现一题多解,老题新做。如在讲析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39题时,我依托材料设计了两个问题:①针对材料一二中所看出的问题,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政府的举措。②运用哲学常识观点分析材料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又训练了多角度思考分析能力。自习时间,结合当天教学内容,精选最新模拟试题,进行限时训练,由于题量不多,使学生能快乐训练,同时教师也能及时批阅试卷,了解学情。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高考命题将会继续突破传统的考查学生知识点记忆情况的做法,坚持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落脚点,通过考试来影响与引导教学,推进课程改革。
G. 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及课堂行为
石大伟 河北省邯郸县第十七中学 摘要:理学家对学习过程分析过,把学习过程分成了八大阶段,即引起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和反馈,这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作为审美为主线的美术教学,不仅有一般学习的共性,又有它的独特之处,美的欣赏的想象延伸,非画面表象所包揽,而美的创造又扩展了作业类内涵,变巩固为创造,变规律为多样化。如果说学是教的基础,那么,教就是学的主导方向,优化课堂设计,就可以更好地激活美术教学。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设计、优化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课堂设计、更新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美术教学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创造的表现能力以及艺术评价能力。这就必须靠教师的课堂教学去完成,需要教师去优化课堂设计,它必须是科学的、新颖的,同时也是有实效的。笔者认为,注重研究课标、研究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全面考虑,才能找到适合每一节课的最佳教学方案,激活美术教学。 一、 课堂设计要注意过程的顺序性 美术教学,前者为“美”后者为“术”,两者互为作用,怎可截然分开。如七年级第十四册《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一课,如果按先概念再因素后法则的顺序讲解,必定违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效果不会好。如果教师先展示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些立体图像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分析出构图因素,归纳出概念,学生便得到了了解、获得。再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立体物象的结构形态和体积量感等要素以直接的动态的方式和最清晰的剖析表达出来,以此来认识构图的可变性,引出构图法则,了解重心、均衡、和谐的道理。同时其他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意愿画出构图形式简图,由于课堂形式新颖,图片的感召力强,容易引起参与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的表现心情益于言表,得到了获得。然后以学生生活体验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用多元化的艺术手法代替美术语言的表达,以手绘线图像的基本方法为轴心,辐射生活中涉及造型和空间艺术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区分不同形式的构图,深化所学的知识,启发认识构图的作用,得到了回忆、概括。这一课融入启美、益智于其中,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感性到理性、具象到抽象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把握住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而课堂效果很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七年级第十四册《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一课中,笔者教学设计的大框架是通过直观的欣赏,分析手袋、背包的种类样式与人的审美心理趣味的关系,激发学生议论、畅谈感受等积极思维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对这类产品的不同造型特点与不同的人文文化背景有所认知,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结构独特、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课堂设计要重视兴趣引发和气氛培养 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深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本身应该是一种注重人的兴趣、情感、精神、活力得以提升和释放的整体行为过程。兴趣的提高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学生的兴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激发的,主要靠教师优化教与学的气氛而诱导引发,这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如七年级《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先让学生收集一件民间工艺品,分析它的色彩搭配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再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镜头,把同学带入一个美丽的色彩世界,让同学从欣赏初中会审美,在技能表现上跃跃欲试。这种多媒体进入课堂,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活了,活跃中有智性开发,动的过程中有美的创造,把教与学的活动变成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变成了享受创造美的快乐,其收效是很大的。美术教学离不开随堂欣赏,美的欣赏能给想象插上翅膀。作业的本身形象不是意境,它只不过是想象的媒体、想象的“引发剂”,欣赏者由看到想象就是一个创造,这个想象过程就是审美过程。蓝天会使人想到大海,想到晴朗的天空;五星红旗,会使人想到祖国、黄河、长江,无数的先烈为此牺牲了自己,无数的华夏儿女多么希望它在各地飘扬……这种想象需要教师的引导,艺术的眼光、创造的想象是培养出来的、训练出来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的情趣、审美素质和丰富想象力结合起来。 三、 课堂设计要注意巧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擅于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在美术课教学中, 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创设情境、再现情境、演绎情境,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向着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当这些大自然与人文的景观动画和精美的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学习情感处于极佳状态,再加上教师娓娓动听的话语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并与绘画作品所表达的秋日色彩结合起来,感受到了绘画色彩的艺术魅力,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自然、有效地掌握了新知,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 总之,美术作品总是运用无声却机智闪光的艺术语言,去打开欣赏者的眼光,用它的生动形象来表达思想内涵,用情感哲理来品味作品的思想蕴含,触及感情世界,以情动人,以此征服人的心理。
H.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课程改革的脚步声,悄然走进了课堂。以其拥有的强大表现力、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直观性赢得广大思想品德(下称思品)教师的青睐。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倡导新理念、教学新思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思品课上始终演泽着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儿童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声形并茂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促进学生确定道德自我发展目标,产生内化,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 创设了生动情景,激发了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课程,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教材声文并茂、生动、形象、逼真,还能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亮出你自己》一课时,课的伊始我请同学们看了一段2004年中国奥运健儿勇夺金牌的录像,在这段录像中集纳了各种体育项目。本来就喜欢体育的他们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看的过程中我允许他们叫出自己认识的运动员的名字,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动物身上,给予动物更多的关注,从而兴趣盎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又如在教学《法律是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一课时,在讲“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特点时,我利用课件进行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播放胡长清受贿案的视频,重点播放胡长清被法院审判这一重点情节,最后展示胡长清被法院宣判为死刑并立即执行这一决定。这一段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对法律的这一重要特征牢记在心。
可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思品课教学,激发兴趣可得事半功倍之效,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运用什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故事开端激趣。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使之成为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兴趣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如《诚实守信》一课的开始,教师播放故事,让学生边欣赏《狼来了》的画面,边听配乐录音,听后请学生讨论:天真的牧童在山坡上焦急地呼喊“狼来了”,为什么山坡下的人听到后不去求助?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继而提示课题。以“趣”引路,学生的学习欲望就空前高涨。在学生热烈交流中明白了道理:做人要诚实守信。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讨论明理激趣。《品德与生活》课程追求的品德教育不是追求德目或道德规范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出现画面去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如教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将画面分解成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1)当你到火车站买票,有人不排队在你前面插队时;(2)当你被叽叽喳喳的议论声扰得无法看演出时;此时你看到、听到的情景,对这种行为有什么看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道理。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不仅使传递的信息充分表达出来,而且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增强了明理和导行的效果。
二、 激发道德情感,灌输为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教学《勿以恶小而为之》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展示些触目惊心的事例,启发学生思考:难道这些人生来就是这样糊涂吗?那么他们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引起学生思考。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引导他们抒发心中的情感,能起到传播情感强化全体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作用。如教学《师生之间》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对老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接着,播放录像《烛光里的微笑》,再出示一幅平时老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录像中赵老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联想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体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课件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说说想对老师说什么,想为老师做什么。此时,学生已经很想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了。可谓情到深处,一触继发。
恰当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有效方法,在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老师必须给学生创设最大的自由思维空间和表现机会,把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把原来的教学行为转变为优化学习行为和交流、探讨思辨问题的过程。老师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要及时组织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思辨,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品德课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学中可选用当今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感人事例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他们用知识指导行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我在教学《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一课时,发现教学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尊重他人的生活态度,与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能力,懂得自尊与自耻”,而课文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相对不足,于是我找来《2004年奥运冠军录》这套光盘,节选下“刘翔勇夺奥运冠军”这一精彩片段 。 虽然仅有短短的三分钟,但美丽的画面、亲切的讲解,使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了中国人的自信,丰富了教材的内容。
再如我在讲《团结就是力量》一课时,在学生汇报完自己的调查资料后,我适时播放2003年上半年,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支援抗击“非典”的斗争的影片片断。这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深深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的情感。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思想品德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现实生活、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蕴含了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教育资源,我们应随时注意收集。把它们融入到思品课中去,教材的说服力和时代感就能明显增强。
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平台,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网络教学更让教师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声形并茂,色彩逼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如在学习"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利益"一课时,我把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制成专题学习课件,让学生自由浏览、阅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自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体会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利益的爱国精神,以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我还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四人一组,进行广泛讨论,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自己的感知更深刻、更准确,与其他同学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又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体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共享资源,互动式发展
在现阶段,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登陆论坛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PowerPoint课件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共享资源,互动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为思想品德课适应现代化教学环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思想品德课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视听结合、手眼并用以及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协作的新型教学方式,必定会极大调动初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因素,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态下,在令人信服的实事中,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对提高思品教学实效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品课堂整合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例如,以往的思品课往往是一只粉笔、一言堂的灌输式,而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孩子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他们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在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应该更多的让孩子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孩子们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传统的先分析典型事例再导行的固有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例如,我在教学《理解诚信》一课时,首先通过看图、听故事、讨论的方式,使同学们明确了诚信的重要性及诚信内化为美德,外化为行动的实质。学生们当即展开了大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样的明理过程远比分析课文中的单纯事例更有意义,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和思想,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如教学《公共生活中的礼仪、礼貌》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文明礼貌用语,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新闻发布会,学生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感受到掌握文明交往的技巧,收获很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而这不正是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把握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吗?
总之,信息技术的到来,正吻合了思品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扩大了阅读的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感性和思维空间,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学习自由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浓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同时也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知心朋友。有人曾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最辉煌的一段。那么,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将为“辉煌的历程”增添更为神奇绚丽的一笔。潜心钻研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整合,必然给增强实效性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我将不断求索。
I. 如何实现高中政治课的高效教学设计
如何实现高中政治课的高效教学设计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我们现在提倡的“高效课堂”研讨,其目的就是做到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到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如何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一)更新思想,高效教学的理念指导,是高效教学的前提。 对政治老师而言,固有的、传统的教学行为习惯依然存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很有市场,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是背道而驰的。要打造政治“高效课堂”,必须摒弃这些制约因素。因为学生已经预习了,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做到少讲、精讲。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提倡学生讨论,多采用互动式教学,甚至可以让学生去讲课,真正做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还要分层次教学,教师不能光顾着一些学习程度好学生,更应该倾斜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二)精心备课是高中思想政治高效教学的基础。高效教学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课堂上的高效才是最终的有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摒弃他们对政治课或隐或显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1、按课程标准,备好教材,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教材的研究者,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原理、观点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政治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研究教材还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按课程标准,备好时政热点。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生活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却是开放的。因此,在备课时要广泛阅读有关新闻、报刊杂志、时政热点,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新素材、新资源。 3、按课程标准,备好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课堂上跃跃欲势,逆反心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上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分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活跃的课堂状态是政治课高效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的课堂需求,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四)、优化课堂结构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1、探索有效的教法,精讲精练。首先,要坚持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规律;已经教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不讲。讲的时候要注意语言力求做到精确、精炼、精彩。其次,要坚持五个让的施教习惯: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再次,课后作业的布置要精、准。所谓精是指在教师充分关注学情之后,有针对性的设置作业,量要适中。所谓准是指作业题目要准确的反应教学重点,同时为突破巩固难点服务,坚决避免重复性作业。 2、要注重教学环节的有序性和波动性。教学应像河流一样,有序性和波动性相结合,既百折不挠奔向大海,体现有序;又迂回曲折,体现波动性。有序使教学结构段落明确,但一种活动如果缺乏起落,给予学生的刺激便会减少。教学应避免平铺直叙,在教学过程中有矛盾冲突,有思维碰撞,有智慧启迪。教师讲述有行有止,有续有断,高低起伏,悠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学生学习有听有讲,有学有练,有张有弛,有商有量。整个教学过程犹如一台好戏,师生共同配合,有序与波动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五)灵活的课堂问题设计是政治课高效教学的支撑。所谓灵活是指课堂问题的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既可以把课堂教学的问题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设问;也可以循循善诱,步步设疑;还可以设计新颖别致,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的问题。例如,讲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有人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秀才、官员、财主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秀才:大雪纷纷落地。官员:此乃皇家瑞气。财主:下它三年何妨。旁边破庙里睡的一个乞丐:放屁。身份不同的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诗句。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②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由于设问的问题故事性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很快明白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师又穷追不舍,紧接着问:“你能不能就中国古代和现实生活各举一个事例来说明”。这一问是让学生明白哲学无处不在,我们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有哲学,我们的身边有哲学,我们自己本身也在应用哲学。这些哲学原理实实在在存在,并不是虚无飘渺。总之,“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综上所述,当今的政治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细心呵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政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