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动与交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性因素。要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活动的发展效应取决于下面四个条件:(一)活动对个体所提出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学要求掌握在“最近发展区”为宜;(二)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如赞可夫主张“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于充分展开学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三)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四)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
二、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我认为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教学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给学生以基本的方法、系统的知识,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的智慧发展、思想提高以及教学的心理效应都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学速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极难确定的,一般以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教学任务的程度。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即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其三是课堂教学的难度。它是指教授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其四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时间缺乏精打细算,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建议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
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也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善于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教学策略的选定和设计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有针对性加以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和内容,可以构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案。
五、教学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出教学信息。教学过程也就是由书本等知识媒体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的过程。在这一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至少应注意三个环节:
(一)解决好信息的变换问题。教师备课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准备将贮存状态的知识重新组合,以便变换成传输状态的信息而输出,其基本要求是简化信号、合理编码。
(二)解决好信息的传输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听、触觉来接受教师所传来的信息,而一般认为以视觉最为有效。
(三)掌握好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表现。虽然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但教学效果如何却不能用教师输出多少来加以判别,它取决于学生的有效输入。
六、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相互影响和交织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复合主体。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复合主体中双边的关系。如融洽的程度、了解的程度等。作为当代教师应该运用心理规律去组织课堂教学,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运用心理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应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程度。
1 、无意注意 ---- 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注意。主要与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有关。
2 、有意注意 ---- 即是自觉的、有目的性的注意,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与以下因素有关:对学习目的和完成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有关、对学习的间接兴趣有关、对讲解重点和难点去强化注意有关、对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程度有关。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
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可相互转化,有意注意需要紧张的意志努力、消耗能量多,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疲劳;无意注意无需主观努力,不易疲劳,但易受新异刺激干扰。所以,课堂教学全靠有意注意来维持高度紧张的学习是有困难的,应该有意和无意交替进行,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内容上。“一个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和教学的基本功就在于传授抽象的知识时而让学生感到不抽象。”
(二)应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用。“课堂社会”的复杂性是每一位教师不可能没有体验或不可能不觉察到的。有几点影响应值得注意:
1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第一印象,是通过一个中介环节起作用的,这就是班集体的群体气氛、交往的形式、舆论等活动的过程。
2 、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与竞争心理,这里的相互学习包括争论问题、学习榜样的影响、学习方法上的启示。不同教师、书本学习之处在于“别的同学都学得好,我也应学得好”的比赛与竞争。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3 、学习风气的影响。从众与类化心理,其主要包括班集体共同的价值观、在集体学习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凝聚力、集体舆论、学习态度的一致性。上述的这些社会心理现象都需要加以认真研究。
Ⅱ 这句话的程度是表示 决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的因素中 教师的言语素养是影响最大的吗
从这句话的主谓宾来看,是的,教师的言语素养是学生脑力活动里效率高低的最大影响。内事实上也是容如此,我们知道师生课堂关系中,老师是占据绝对主动的,良好的课堂互动依靠的也是老师优质的言语素养,出色的技巧才能推动,学生是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勇气的
Ⅲ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培养和造就无数有惠心、有灵气、会学习、能创新的人才,长期来我们津津乐道于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却没有教会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我常常思考为什么魏书生一年上不了多少课,而学生的语文水平依旧喜人,我们45分钟喋喋不休,却依然收获不大?经过长期反思与实践,大家一致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当前“减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从教育内部来看,课堂效率不高,也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认真分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措施,是当前贯彻“减负”的重要举措。
教师方面
一、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德育、美育,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在课堂上单位时间内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的心理状态下的学习所获,可以称之为教学效率。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教学步骤,把知识当载体,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不能只管知识不管人,只见能力不见人,逐步改进我们习惯的教法,向45分钟要质量,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要认真备好每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教无定法,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师首先要学习并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实现正确决策。即使教书多年,有了一些经验的教师,也可借此指导创新教学,提升教学水平。教学方法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动口提问,动脑回答,动手演练,教法具有组织性、启发性、指导性、多样性、教育性。注意学法指导,学法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实践性。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能及时对课堂进行调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邻校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从宏观上着眼,是指教师要站在统揽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教材、确定教法,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有相当强的驾驭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大纲教材,了解大纲和新课程教材的知识体系,明确每堂课的内容在整体教材或章节中占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前后的联系,确定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研究出采用的教法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设计和写出本堂课的教学案。教学参考书只能作为教师备课的参考,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按教材“照本宣科”。教学案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进行个性加工,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制定的教学目标要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适度,容量恰当,符合思想性和科学性。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层次分明,并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技能得到发展,体现学生兴趣、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方面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怎样开启学生心扉,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激发的学习兴趣意识,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上课,他才能整节课保持旺盛的精力,让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使课堂每分钟都变成有效学习时间。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与能力基础,以及每节课内容特点,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制定出每节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法和学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珍惜时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明确单位时间内学习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心中有数。每节课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不仅要有教学目标还要有学习目标,为学生设计学习目标,力求自我思考和消化一部分内容,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学喜欢学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为此,一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二要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三是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从而保证教学的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新的课程标准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富有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组织对抗性、趣味性强的综合竞赛,在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竞赛要把握严要求,善引导,多鼓励。及时评价、强化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竞赛的乐趣,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设置一些新奇,疑难的问题,抓住大多数学生的好学心理,使他们主动融入到问题中,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教师要善“问”,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实践证明,问题探究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探究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探究意识,就不可能激发产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可以想像,没有了问题探究意识,课堂将会是一潭死水,永远激不起美丽的涟漪。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多提问题开始到学生回答质疑、解决问题为终结。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发现了问题,就有了探索的目标,他就有可能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促进他们主动探求新知,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讨论,既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的问题场景,又使课堂环境宽松和谐。另一方面又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氛围,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当然在真正施行时,有些教师可能会有两个担心,一怕课堂秩序大乱,二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偏离课题、教师一时回答不出而引起尴尬。第一个问题好解决,做好学生的工作,教学生们学会倾听,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同时对同学们的课堂发言和提问情况进行记录,作为平时的成绩。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教师的观念要转变。以前,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一幕:老师讲完课后,听懂了吗?听懂了。有问题吗?没问题了。放在以前,我可能也会说:学生没有问题了,这节课很完美了。我们往往把学生没问题了看作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的标志。其实,这样对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是不利的,是不正常的。我们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大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自己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才是教学的首要目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听课质量。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并要求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体现团队精神以及民主决策等。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必须加大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学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课堂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人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教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这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还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的。指导学生学生选择较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然后指导学生听课,要求学生必须跟上老师的思路,将动耳、动脑、动手协调互动,前面的哪个小问题没有搞懂,不要停留应该继续听下面的内容,课后再问。学生动耳要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加以整理以便加强理解,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最后还要知道复习。根据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学生一旦掌握了较有效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
总之,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中心,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转变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课堂学习的合作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课堂组织方面
一堂课时间虽短,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微观教学过程。就提高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而言,我觉得下列几点尤需注意。
要讲练结合,具有突破意识。一般说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基础性练习: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为新授作铺垫的。
针对性练习: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
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
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
要巩固知识,具有强化意识。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一般的有:
巩固性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
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可以通过寻找知识的共同点及不同点,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变式练习:摆脱学生装一味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与运用。
拓展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把新知、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要课堂小结,具有反馈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因材施教。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因此,要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情况,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调节,或评讲,或回授,或纠错,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要优化教学环节,具有优化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老师统观全局,高屋建瓴,优化教学环节,力求每个环节都围绕教学总目标进行。遵循"看我走,扶你走,放你走”(胡明道)的三步走的规律,在教学运用“于无疑处设疑,于无趣中引趣,于点拨中探胜,于比较中鉴赏,于揣摩中获知,于辨析中识误,于发散中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教材是沟通师生双方的一座桥梁,又是一条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要针对不同的知识决定不同的教法。课堂教学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上下功夫,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结合等必须做出精当的安排。教学方法即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来确定并予以精心安排。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节奏,处理好量、质、度三者的关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密度,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节奏。慢条斯理的讲解不可取,但节奏过快也不行,那种连珠炮式的讲解,更使学生无暇思考,也来不及消化。因此,确定教学密度应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教师在精讲必要的知识后,应组织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所花时间应不少于三分之二课时,参加练习的学生最好达100%,最少不得低于80%。这种面广、量多、质高的练习无疑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合理地使用电教手段,具有效率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直观性强,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三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具有评价意识。课堂评价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于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评价应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它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通过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足使学生真心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以课堂容量论效率高低。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以教师上了多少内容,讲评几张试卷,讲了几道例题。而是要关注学生学了多少,哪些能力、技能等到了提高,学生是否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之,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讲究科学方法,建立确实可行的评价机制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的只是个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体会,或认识,仅供参考,而各学科教学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加以研究、调整,才能达到提高课教学效率的目的。
Ⅳ 课堂表现有哪几个方面
一、教学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动与交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性因素。要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活动的发展效应取决于下面四个条件:(一)活动对个体所提出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学要求掌握在“最近发展区”为宜;(二)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如赞可夫主张“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于充分展开学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三)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四)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
二、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我认为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教学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给学生以基本的方法、系统的知识,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的智慧发展、思想提高以及教学的心理效应都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学速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极难确定的,一般以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教学任务的程度。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即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其三是课堂教学的难度。它是指教授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其四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时间缺乏精打细算,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建议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
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也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善于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教学策略的选定和设计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有针对性加以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和内容,可以构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案。
五、教学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出教学信息。教学过程也就是由书本等知识媒体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的过程。在这一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至少应注意三个环节:
(一)解决好信息的变换问题。教师备课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准备将贮存状态的知识重新组合,以便变换成传输状态的信息而输出,其基本要求是简化信号、合理编码。
(二)解决好信息的传输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听、触觉来接受教师所传来的信息,而一般认为以视觉最为有效。
(三)掌握好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表现。虽然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但教学效果如何却不能用教师输出多少来加以判别,它取决于学生的有效输入。
Ⅳ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为本,质量为魂,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由课程、教学与管理三大因素决定.课程反映学校生活的丰富性,即学生能从学校里得到什么;教学是形成质量的具体过程,主要表现在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试、研究等主要环节的质量和相互衔接上;管理是指学校教学工作的规范和有序程度.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成长,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生活.从教学时间上看——课堂教学占据学生的时间最长.据统计,一个学生受完普通义务教育要上完一万多节课;一名小学生90%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从教学形式上看——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从教学功能上看——不同课堂教学水平带来不同教学效果.从教学效率上看——不同的课堂效率会带来不同的学习效果.我们知道,“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试、研究”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聚焦课堂,在新理念下科学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落实知识点,体现三维目标,融入品德教育,上好规范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要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做到更新理念、解放思想,强化备课、面向全体,优化上课、突出核心,淡化补课、宽容落后,提高教育教学的执教力.一、更新理念,解放思想上好课,不仅要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新课程核心追求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民族振兴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贡献.深水无声,大爱无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展示人格魅力,处处体现教育不留痕迹的真谛.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启迪、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展潜力,不同课程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渠道.端正教学思想,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以课改理念为先导,以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提升教师基本素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发展,而不是少数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德智体诸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全面基础上的特色发展,而不是被动、完全均一的发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学习掌握知识,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二、 强化备课 ,面向全体备课时应做到“十二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引入、备设问、备训练、备小结、备板书、备教具、备作业.备课要充分利用现成课件,注重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备课在遵循课标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下功夫.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以旧引新,讲新带旧,做到温故而知新;分解难点,降低坡度,将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地分解若干个环节、层次,分阶段、有层次地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精选例题、习题和作业.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针对课标、教材、学生实际做“三不讲”分析,既学生已经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教师不讲,也就是学生随便怎么跳都摘不到.学生会的反复讲,学生掌握不了的还要讲,危害也更大,其显性后果是浪费课堂教学时间,隐性后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并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加剧.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重要切入点.自主、合作和探究首先是一种精神.自主就是一种主动承担学习责任的态度,是一种积极钻研、主动求教的精神,而不是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学习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就是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学会用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同时学会尊重,谦让,这就是合作的灵魂,而不是几个人在一起讨论就是合作;探究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好奇心,什么东西都去琢磨,刨根问底,而不是简单地第一步提问题,第二步提出设想,第三步解决问题,第四步验证.三、优化上课,突出核心教学全过程要坚持“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寻找,结论由学生归纳”新型教学理念.讲课安排要实施低起点、小步子,处理好各层次、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做到分解难点、降低坡度;教学过程要多活动、快反馈,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猜一猜、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做一做等,保证学生动手、思考练习的时间和质量;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矫正;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为主,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应用,减少模仿,增加尝试;教学手段要不断改进,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学具、仪器设备,增加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突出核心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教师要有激情,学生才能有热情,教师要能做到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及时点拨,经常有顿悟,使学生感到新课不新、旧课不旧.对新教师来说能依照课标,按照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案,准确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知识性、方法性、和过程性错误.这就需要新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善于表达,能把想要讲的东西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听懂、接受.对中级教师来说能遵循课标,要在把握教材、教参的基础上能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经验积累和教学原创能力.相对于教材与教参中原有的内容来说加一点、改一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高级教师来说要求熟悉课标,在课上能兼顾“三位一体”或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目标,不仅有知识与技能要求,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前在实施新课改新教材中这是一个令教师不好把握的问题.“三位一体”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但不简单等同于每门学科或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还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这些是短周期目标,在教学结束时应该可以检查其达到的成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长周期目标,需由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变化的,所以要在课堂里伴随教学内容体现与关注,但实现一定是一段时间体验、积累的结果.对优秀教师课标应用自如不拘泥于教案,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活用教案,激情的课堂上经常有智慧的火花闪光.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对矛盾,教师上课不能没有预设,没有准备.但预设与实际之间肯定会有不一致,需要教师在课堂里随时作出调整.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贴近学生的学,因学定教——创作教案,因学施教——创作教学.根据学生学的过程设计教的过程;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活用教案,体现出教学活动的生成性. 为每个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课堂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所谓“成功体验”,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个学生创造尽量多的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借助成功体验的积极效应,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让大多数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中都有少量的高峰学习体验.四、淡化补课,宽容落后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智力水平高低,优劣上的区别,而是有各具特色和风格上的差异.正是由于人的心理的差异性,每个人才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个体而存在.也正是由于人的心理的差异,才形成了个人心理生活独特性和多样性.也正是由于这差异越来越大,学生学习的分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我们承认这种差异,正是为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教育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鼓励冒尖,允许落后”.课堂上除了教师上课的水平,教学环节之间的脱节也是当前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之一.尤其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与巩固,上课与作业、作业与辅导、评价与教学之间的脱节.对一课一练、阶段考试的依赖已经使许多教师放弃了从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堂小测验、作业等有效反馈教学的通道,有些教师甚至完全不顾学生情况,自说自话地教.一旦发现成绩不好,就集体补课,无的放矢,异化了补课的原有价值.补救教学要有针对性.针对第一次教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学好的学生开展的一种特殊教学.不能把补救教学当补药随便用,滥用的结果不仅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效果也是很差的.更可怕的是长期补课加重学生过重负担,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导致学生大批厌学、辍学.目前有少部分中小学生学习态度冷漠,我们知道学生厌学情绪远比成绩不好可怕的多. 关注教学质量还要关注教师第一次教学的有效性.第一次教学是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最容易集中的时候.第一次教学不抓紧,期望通过第二、第三次补救教学解决,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要在教师中提倡少补课,上好第一次教学的风气,狠抓第一次教学质量,争取一次就让学生学会. 要改变教学结果监测办法,变量尺子为照镜子,分数管理为达标度管理.分数管理是尺度评价,只能比较进步与否,对鼓干劲有作用.达标度管理属镜面评价,可以发现问题所在,为补救教学提供信息,让教师知道哪些学生应该补,补什么,怎样补.假如我们都能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减少无用功,把力气用在刀口上,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有效性,增加补课的针对性.那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真正做到教师智慧的教,学生聪明的学.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五、搞好教研,提高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以校本教研为切入点,让教师“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三种基本的校本教研方式:教学型教研以教为着眼点,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的需要;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展开;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首先,教研可以不断激发教师开展教研的动力.教研是教师幸福之源,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教研可以提供对教育规律性认识,使教师增添工作的胜任感;教研可以提高对改革的适应性,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成就感;教研可以提升职业德行,使教师成为更具人格魅力的人.其次,教研可以明确教师教研的价值取向.教师的教育研究要回归本原,到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最初的意义上来;关注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研究的价值需要重新定位.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外乎三个方面: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认识教育、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提高自我,获得学校、教师发展的成果.第三,教研可以使教师走向研究、学习、工作的融合.教师的研究是融研究、学习与工作为一体的探索性实践.教师生涯中有三种主要的活动形式:教育教学工作、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研究、学习和工作的融合构成教师生涯的完整意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的、永恒的课题. 研究“教什么”与“学什么”,需要教师通读、精读和解读《课程标准》与教材.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解读;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学解读;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测量学解读,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性工程.教学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作为科学,在教学上要有一些有规定性的、有一定形式的东西,也就是说,要有一些基本的教学方式,研究“怎么教”与“怎么学”,这既是教学科学化的要求,也是广大教师的实际需要.学校领导要做好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通过制订各种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包括:合理安排作息制度,规范有效实施课程计划,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和流程,控制作业总量、改进作业设计,开展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等等.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和提高.
Ⅵ 判断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标准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判断一堂课是有效教学还是无效教学呢?这需要一个判断标准。因此,很有必要探讨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问题。
对于有效教学的评价,或者是侧重于对教师的评价;或者是侧重于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或者是侧重于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没有形成一套对于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这种侧重于某方面的评价对于有效教学的评价难免有所偏颇。对于有效教学要有个较完整的认识,就要把有效教学所涉及的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从而形成一套对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按照美国学者Dunkin&Biddle 的观点,预定变量、环境变量、过程变量和结果变量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四个因素。[1]
因此,对于预定变量的评价、环境变量的评价、过程变量的评价和结果变量的评价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四个标准。
一、预定变量是评价有效教学的前提
预定变量是指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预定因素,这种预定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预定变量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一堂课的教学有效与否,首先要对预定变量—
——教师的素质进行评价。对于预定变量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教师的品质特征。教师的品质特征包括个人的衣着、开放的性格、热情的态度、幽默的话语、善良的品行、亲
切的形象、对教学和学生的责任心等。(二)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有效教学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包括教师对于教育目的认识,即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知识为本;对于教学方法的认识,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认识;对于学生本身的认识,即对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三)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师的教学知识包括三部分:一是教师的文化知识。作为教师来说,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文科教师不仅要了解文科方面的有关知识,还要了解理科方面的有关知识,同样,理科教师对于理科和文科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二是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师对于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的结构、广度和深度都要有较详细的了解和把握,对于学科知识的储备要跟得上本学科的发展。三是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是
“教师对自己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信心,是对其能有效地做好工作和实施教学目标的信念,是对其能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知觉”
。[2]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有效教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高,有可能导致有效教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低,则有可能导致无效
5
3
教学。
二、环境变量是评价有效教学的条件
对于有效教学的评价,我们往往忽略环境变量因素的存在。其实,有效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学环境的支持。学校的教学环境是影响有效教学的条件。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教学设备、教学仪器、教学媒体、教学资料、教室的设计与布置等方面。这些硬件环境为有效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应有的条件。二是软件环境。软件环境包括整个学校的校风,一个学校具有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断创新、勤奋踏实的校风,这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营造了一个大环境;软件环境还包括班级的班风和学风,班上的同学能够相互团结、友好相处、勤奋好学、人人在学习上你追我赶,肯于提问题,积极思考和钻研,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积极配合,这些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为有效教学创造了一个直接的环境。因此,对于有效教学的评价,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变量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
三、过程变量是评价有效教学的关键
只有通过过程变量才能把预定变量和环境变量这些潜在的因素转变为可能的因素,从而形成有效教学,所以说,过程变量是决定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过程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虽然教师的教不能决定学生的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主动地优化教学要素,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引起、维持并促进学生成功学习,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过程变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个过程变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认知能力,即教师对于教学内容适度把握和深刻理解的能力;教师对于教学目标适度掌握的能力;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准确把握的能力。二是教学操作能力。即教师把教学目标分成可操作的小目标的能力;把教学内容,特别是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分解成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三是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包括教师组织教学,营造一个有序的学习环境的能力;教师控制教学节奏,使教学节奏与学生的学习相合拍的能力;教师调控教学进度,使课堂上不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能力;教师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使开小差的学生能专注于所教内容的能力。(二)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是教师根据教学情景的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如果教师不能迅速、果断、准确地判断和恰当地处理这些突发性事件,将会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影响有效教学的过程变量。(三)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不能光看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没有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即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其职责在于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和参与欲望;增加学生的参与广度和参与深度;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不断进步。
四、结果变量是评价有效教学的指标
鉴定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教学的结果,即学生在上完一堂课之后的变化情况,因此,有必要对结果变量进行评价。一般来说,对于结果变量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行为这四个方面的评价。对于知识掌握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评价;对于学生在技能方面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知识的表象化、理解、记忆、运用和发现等方面的能力的评价。因此,对于结果变量的评价,我们可以借用美国学者霍恩斯坦(A.Dean-Hauenstein)的理论,把结果变量分成四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所要达到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评价。认知领域包括:概念化(认出、定义、概括),理解(翻译、解释、推断),应用(澄清、解答),综合(假设、解决);情感领域包括:接受(觉察、愿意、注意),反应(默认、遵从、估价),价值评价(认可、更喜爱、确认),信奉(相信、信奉),举止(显示、改变);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感觉、辨认、观察、意向);模仿(激活、模仿、协调),整合(统整、标准化),创作(保持、调适),熟练(创始、完善化);行为领域包括:获取(接受、知觉、概念化),同化(反应、理解、模仿),适应(价值评价、应用、整合),施行(信奉、评价、创作),达成(举止、综合、熟练)。
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教学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动与交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性因素。要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活动的发展效应取决于下面四个条件:(一)活动对个体所提出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学要求掌握在“最近发展区”为宜;(二)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如赞可夫主张“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于充分展开学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三)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四)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
二、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我认为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教学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给学生以基本的方法、系统的知识,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的智慧发展、思想提高以及教学的心理效应都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学速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极难确定的,一般以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教学任务的程度。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即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其三是课堂教学的难度。它是指教授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其四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时间缺乏精打细算,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建议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
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也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善于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教学策略的选定和设计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有针对性加以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和内容,可以构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案。
五、教学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出教学信息。教学过程也就是由书本等知识媒体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的过程。在这一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至少应注意三个环节:
(一)解决好信息的变换问题。教师备课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准备将贮存状态的知识重新组合,以便变换成传输状态的信息而输出,其基本要求是简化信号、合理编码。
(二)解决好信息的传输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听、触觉来接受教师所传来的信息,而一般认为以视觉最为有效。
(三)掌握好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表现。虽然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但教学效果如何却不能用教师输出多少来加以判别,它取决于学生的有效输入。
六、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相互影响和交织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复合主体。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复合主体中双边的关系。如融洽的程度、了解的程度等。作为当代教师应该运用心理规律去组织课堂教学,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运用心理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应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程度。
1 、无意注意 ---- 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注意。主要与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有关。
2 、有意注意 ---- 即是自觉的、有目的性的注意,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与以下因素有关:对学习目的和完成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有关、对学习的间接兴趣有关、对讲解重点和难点去强化注意有关、对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程度有关。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
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可相互转化,有意注意需要紧张的意志努力、消耗能量多,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疲劳;无意注意无需主观努力,不易疲劳,但易受新异刺激干扰。所以,课堂教学全靠有意注意来维持高度紧张的学习是有困难的,应该有意和无意交替进行,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内容上。“一个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和教学的基本功就在于传授抽象的知识时而让学生感到不抽象。”
(二)应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用。“课堂社会”的复杂性是每一位教师不可能没有体验或不可能不觉察到的。有几点影响应值得注意:
1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第一印象,是通过一个中介环节起作用的,这就是班集体的群体气氛、交往的形式、舆论等活动的过程。
2 、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与竞争心理,这里的相互学习包括争论问题、学习榜样的影响、学习方法上的启示。不同教师、书本学习之处在于“别的同学都学得好,我也应学得好”的比赛与竞争。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3 、学习风气的影响。从众与类化心理,其主要包括班集体共同的价值观、在集体学习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凝聚力、集体舆论、学习态度的一致性。上述的这些社会心理现象都需要加以认真研究。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
Ⅷ 浅论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 详细
浅论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的发展” [1] ,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发展的评价,具体表现为对教学目标有效性的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有效性的评价以及教师教学过程有效性的评价。 一、教学目标有效性的评价 新课程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学生知识的掌握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 因此,学生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目标是学生发展的航标。对教学目标有效性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评价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二是评价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起的作用。 1、如何进行教师对教学目标表述的评价 教学目标表述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和行为动词。因此,在对教学目标表述的评价上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行为主体。看教学目标是不是针对学生而制定的。 (2)行为条件。看以教学目标行为条件的表述中是否有信息提供或提示。 (3)表现程度。看教学目标中是否有用以评价和测量学生学习表现的内容。 (4)行为动词。看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中是否有用以描绘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比较、辨别、绘制、背诵等。 2、对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所起作用的评价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起的作用主要有指向作用、激励作用以及生成作用。 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就是从目标出发及时恰当地调控教学。 教学目标的激励作用体现在教学活动是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维果茨基(Vygotsky)认为,最近发展区尚处于形成状态,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活动,对学生来讲,是最具挑战性、激励性、探究价值的活动,最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任何只追求课堂教学表 面的热闹和形式,都将使教学流于形式而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区。 教学目标的生成作用就是使学生获得生成性的发展。所谓生成性的发展意味着学生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发展的生成性就是把学生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表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常常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等感觉。 二、学习过程有效性的评价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鼓励独创性、多样性,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得出结论,尊重学生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进行讨论和争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重视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不仅体现在让学生获得一份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因此,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为此,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有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思维度、学生的交往度、学生的愉悦度等等。 1、参与度 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就没有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参与时间,又要评价学生参与的广度。就时间而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时间要不少于三分之二;就广度而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要达85%以上。 2、思维度 对学生思维度的评价要看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积极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广度如何;要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见解;要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独创性如何;要看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条理清楚,逻辑有序。总之,要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得到了有效培养、有了明显提高,能模仿教学所展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 3、交往度 人要实现自我总是要与物、与人、与整个人类社会、与人类历史、与自然打交道。所谓打交道,就是个体在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不断生成自己。可以这么说,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或互动,就没有教学。评价交往度一是看师生之间能否平等对话、沟通;二是看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确实解决了问题或产生了新的认识;三是看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的融合以及成果的共享。 4、愉悦度 愉悦度与思维度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的最佳组合,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需要知识的获得,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对愉悦度的评价除了学生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善于倾听、思考他人的发言,并能及时抓住要点外,还要对愉悦保持的时间进行评价,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能持久地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就一定会有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有效性的评价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技能,获得学会学习所需的兴趣、方法、态度、意识和品质,还是学生进步的基石。 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可见,有效的教学一定能使学生有所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中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算不上一堂好课”。 [3]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知识上,表现为学会;在能力上,表现为会学;在情感上,表现为学得有趣。在评价时,不仅评价认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加,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