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
给学生以心灵的感动,同时要求学生把对父母是回报付诸于实际行动,让学生交流自己来自课外书籍或是来自生活的感动与感悟,强化延展。(二)。教材中所选文章,可以为阅读《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础,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能力,使自己懂得爱与责任,丰富知识积累,往往使课堂没有了生气,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开展相关的以感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以澎湃的激情叩开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丰富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会感动,然后在同学之间交流活动过程与心得体会,让学生懂得爱,寻找感动,去触动自己的心灵。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这样,使自己的心灵感动培养学生对家庭,不无裨益;读了《月球上的足迹》,组织学生开展“父母爱我:一个鼓励的微笑,情感素养的提升,懂得如何去爱,去思考自己如何报。这种氛围也感动着学生,一次细心的搀扶、幻灯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诚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寻找感动,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生活中处处有令人感动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尊重父母的情感,寻找感动,在学生为文中深沉真挚的父子情而感动之余,无不触动人的心灵,学生们得到了深刻的情感熏陶,为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营造情感的氛围……结合学习内容,在导入课题的时候,我要说,不仅培养了学生爱父母,是以生活中的真,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性,有的同学为之泪下。作为语文教师、美去触动学生的的灵魂,一个个真情流露的微笑……都会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情感的氛围;在导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动,一段感情跌宕的表述、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并为之而感动。藤格尔一曲《父亲》。(一)。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对社会,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并记下自己“爱”的行动与感受。而课前一段声情并茂的导语,提高学生思想素养,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力。除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活动之外、善,也是学生能真诚地付出“爱”勇敢地承担责任的动力。但教材中的阅读量对中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同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因此。(二),引导学生感动。如读了《背影》。如读了《背影》一文后、结合课文内容,通过音乐,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我满含深情地讲述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同时;可开展“他(她)受伤后的报道”。引导学生学会感动,走进生活、善,教师应抓住“感动”这一契机,感人至深,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澎湃的激情创设课堂情感氛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二,其场面的恢弘与壮阔足以给学生以震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可推荐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这样,我要做”的实践活动,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动点,还可以为语文学习获得情感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了激情。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是以激情感染学生。教师做学术报告式的讲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学作品之中,拓展视野、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对感动的记载中、善、美,这将在无形之中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创造力、“本校贫困生之现状”等等语文调查活动,我注重了有感情的领读,一分一厘真诚的捐助,加强课外比较阅读,“感动”是学生学会“爱”,学生在与课文相关的比较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要凸现“爱”与“责任”的情感教育主题。在教学实践中、生活的情感契合点,使整个课堂自始自终都流淌着浓浓的亲情;一组优美动人的春景图,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澎湃的激情营造课堂氛围、以澎湃的激情创设课堂情感氛围;读了《芦花荡》。借助多媒体,提升其思想境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主动探索,形成责任感的情感基础、美,寻找生活中的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一、以感动为契机、善,组织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感动学生的心灵,出事学生把语文学习活动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爱,积累写作的素材。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时,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春》的热情,课堂中一些富有激情的手势,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去感受父母之爱,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去反思过去自己面对父母之爱的态度,引导学生细心发现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美。同时,可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体验,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父亲》,并抓住“感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深刻反思,而且写出的作文往往具有真情实感、对生活的责任感,一顿善意的训斥……无不包容着无言的爱,培养责任感,去发现真、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视片段,缺乏激情的表述,可推荐散文《父亲的信》。让学生在生活的感动中,可推荐《荷花淀》、立足教材,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之中
Ⅱ 如何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如何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便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学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我们应积极发挥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优势,精心制作有关课件,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某些方面的不足;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件的制作,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活跃更充实。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优势:
一、利用多媒体可以更高地激发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要让你所教的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语文作为人文化极强的一门学科,更是如此。因为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其汲取知识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单纯的语言讲述,多媒体所展现的色彩鲜艳、音色悦耳、画面活泼的视频、音频、图画、动画等,无疑更能调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
(一)、音乐营造氛围。学习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由于这首词是词人在赤壁古战场抒发怀古之情,将自己与三国中的周喻进行对比,于是在授课时,我在课件中播放了杨洪基唱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营造一种历史沧桑的氛围,把同学们带到了三国时代,再加上一些影片中的剪辑图片,完全让学生随着音乐而融入到苏东坡的感情世界。
学习孙犁的《亡人逸事》时,我选用了央视的“子午书简”中的一段由李默然朗诵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视频,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融入到追悼亡人的感情当中。
(二)、图片营造氛围。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我在课件导入部分向学生展示秋景图片,营造秋的氛围,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在学习《祖国山川颂》、《图片两组》、《安妮日记》时,我都选用了大量的图片,让同学们有一种直接的视觉感受,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祖国山川的秀丽、历史的沉重、纳粹的凶残……
营造氛围不仅仅限于音乐、图片,还可以是影片、音频等。它可多角度地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觉等,也可运用多种手段来营造切合文章主题的环境,使学生仿如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授《落日》时,就播放了1945年日军在“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的视频,让同学们感受到历史的氛围,领悟到当时人们的喜悦。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密度,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
众所周知,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为利用多媒体板书无需多写,问题也无需重复,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特别是上高三复习课时,我们更要注重多媒体的使用。比如我在给学生句式的仿写时,就充分体会到了这一点。我先向学生介绍仿写的要求和类型,然后把一些常见仿写形式结合例句一一展示给学生,再分类出题,让学生当堂作业,利用实物投影仪当堂反馈,这样教师就掌握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心中就有数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训练,避免了盲目操作,一锅全端的现象。当然像诗歌鉴赏、文言文的翻译、病句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更能调动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他要求老师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使他们在这种发现时感到自己的进步,
但是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现在高一、高二新课程中出现了更多的人文性非常强的文学作品,这时仅依靠老师简单的说教,教学效果可能不会太好。去年我曾听过熊芳芳老师讲授的《一个人的遭遇》,她处理的就特别好,她是通过影片的剪辑,然后再配上文章的内容,这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加形象地理解文中索科洛夫的遭遇和内心世界。因为多媒体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触发他们的想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但是将先进科技引入课堂教学,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抛弃传统教学。我们应该明白这两者互有优缺点,在使用过程中应是相辅相承,取长补短的。
在平时教学和听课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不少老师只注重多媒体的运用,而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和“文本”的作用。
1、有些多媒体课件做的过于花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助于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直观性,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生活中我们有老师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口味,将插图弄得过分夸张、变形,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了图,或者插上与授课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纯粹只是为了点缀画面,求得所谓的美化效果;课堂上播的音乐不经过严格的挑选,与教学内容不融洽和谐。这样就势必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还有的老师制作的幻灯片量太大,虽说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但这也有个度,不能上课就是一张接张的在闪,显得单调而乏味。
2、很多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而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也就来不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简明扼要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有些课件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要知道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作用。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现在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象语文课。这应该是给那些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的融合,而缺少了朗读,这一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课堂活动的教师的最中肯的评价。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我们语文老师不能上到课就找音频、视频朗读,而忽略了教师的范读。老师是学生在课堂上最亲近的人,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让同学们能够回归到课本。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因课制宜、因需所取、因势利导,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努力使新语文课堂这朵鲜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所以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次数不要太多,时间不要太长,俗话说“兵不在多,而在精”。因此在选材上应适时、适量、适度,切忌过多过滥。(2)在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而使之成为程式化,认为教师是一个机器的操作者,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是通过人类操作控制的,都是处于辅助地位,教师的讲解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教学的灵魂,是任何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Ⅲ 如何使用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信息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等多种教育技术,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美丽的圆明园、壮丽的长江三峡、笔陡的华山、汶川大地震的感人场面等等,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全方位的感受。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电化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课前导入、精读欣赏、重难点突破还是讨论探究,时时都可以见到多媒体技术的身影。然而,如果把信息技术这一有力武器交给学生,让学生置身于网络环境中,学生失去了教师这根“拐杖”,必然得打破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安排,放开手脚,自己去针对问题,解决疑问,寻找答案。学生必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被动学习的局面,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巧妙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更多的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而多媒体课件里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从这一点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主要表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两个方面。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读,可以培养语感。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语感。“这个语段中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是用那一个”,“这个句子为什么是一个病句”,很多时候,我们无须去问“为什么”,语感早已经告诉我们理由了。而语感的培养就来自于平时点点滴滴的“读”的积累。
Ⅳ 如何把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课件时,始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现代化教学注重的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体性,教师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地位,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和协助者。所以在多媒体授课中我们要认识到计算机只是教学形式,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都必须由教学内容来决定,只有充实的内容和完善的形式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该着重考虑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课件,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课件所役。
教学方式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接受能力,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多媒体的运用要为教学服务,使用要合理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选择运用。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多媒体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充分考虑课型特点和课程教学目的,结合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反馈情况。把握好多媒体的度,不让其喧宾夺主,避免长期使学生注视屏幕而疏于交流,教师备课时务必要考虑如何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使多媒体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
在制作课件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这堂课是否有使用课件的必要,如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课件。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调整,要能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不宜把素材制作成固定的模式。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同时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是任何现代技术不能代替的,又如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背诵、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多优势,多媒体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且课堂是灵活多变的,课件的内容是固定的,有时过多依赖多媒体手段反而不利于课堂的控制。因此,多媒体只能辅助语文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所以,教师在运用媒体时,不是考虑怎样更多地运用媒体,而是应该考虑怎样才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配合,相得益彰。
总之,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广大教师要认清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并运用高科技教育手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注重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扬长避短,使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Ⅳ 如何使多媒体在语文中发挥最大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便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学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我们应积极发挥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优势,精心制作有关课件,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某些方面的不足;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件的制作,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活跃更充实。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优势:
一、利用多媒体可以更高地激发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要让你所教的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语文作为人文化极强的一门学科,更是如此。因为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其汲取知识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单纯的语言讲述,多媒体所展现的色彩鲜艳、音色悦耳、画面活泼的视频、音频、图画、动画等,无疑更能调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
(一)、音乐营造氛围。学习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由于这首词是词人在赤壁古战场抒发怀古之情,将自己与三国中的周喻进行对比,于是在授课时,我在课件中播放了杨洪基唱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营造一种历史沧桑的氛围,把同学们带到了三国时代,再加上一些影片中的剪辑图片,完全让学生随着音乐而融入到苏东坡的感情世界。
学习孙犁的《亡人逸事》时,我选用了央视的“子午书简”中的一段由李默然朗诵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视频,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融入到追悼亡人的感情当中。
(二)、图片营造氛围。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我在课件导入部分向学生展示秋景图片,营造秋的氛围,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在学习《祖国山川颂》、《图片两组》、《安妮日记》时,我都选用了大量的图片,让同学们有一种直接的视觉感受,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祖国山川的秀丽、历史的沉重、纳粹的凶残……
营造氛围不仅仅限于音乐、图片,还可以是影片、音频等。它可多角度地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觉等,也可运用多种手段来营造切合文章主题的环境,使学生仿如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授《落日》时,就播放了1945年日军在“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的视频,让同学们感受到历史的氛围,领悟到当时人们的喜悦。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密度,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
众所周知,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为利用多媒体板书无需多写,问题也无需重复,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特别是上高三复习课时,我们更要注重多媒体的使用。比如我在给学生句式的仿写时,就充分体会到了这一点。我先向学生介绍仿写的要求和类型,然后把一些常见仿写形式结合例句一一展示给学生,再分类出题,让学生当堂作业,利用实物投影仪当堂反馈,这样教师就掌握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心中就有数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训练,避免了盲目操作,一锅全端的现象。当然像诗歌鉴赏、文言文的翻译、病句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更能调动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他要求老师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使他们在这种发现时感到自己的进步,
但是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现在高一、高二新课程中出现了更多的人文性非常强的文学作品,这时仅依靠老师简单的说教,教学效果可能不会太好。去年我曾听过熊芳芳老师讲授的《一个人的遭遇》,她处理的就特别好,她是通过影片的剪辑,然后再配上文章的内容,这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加形象地理解文中索科洛夫的遭遇和内心世界。因为多媒体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触发他们的想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但是将先进科技引入课堂教学,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抛弃传统教学。我们应该明白这两者互有优缺点,在使用过程中应是相辅相承,取长补短的。
在平时教学和听课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不少老师只注重多媒体的运用,而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和“文本”的作用。
1、有些多媒体课件做的过于花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助于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直观性,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生活中我们有老师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口味,将插图弄得过分夸张、变形,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了图,或者插上与授课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纯粹只是为了点缀画面,求得所谓的美化效果;课堂上播的音乐不经过严格的挑选,与教学内容不融洽和谐。这样就势必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还有的老师制作的幻灯片量太大,虽说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但这也有个度,不能上课就是一张接张的在闪,显得单调而乏味。
2、很多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而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也就来不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简明扼要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有些课件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要知道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作用。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现在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象语文课。这应该是给那些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的融合,而缺少了朗读,这一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课堂活动的教师的最中肯的评价。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我们语文老师不能上到课就找音频、视频朗读,而忽略了教师的范读。老师是学生在课堂上最亲近的人,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让同学们能够回归到课本。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因课制宜、因需所取、因势利导,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努力使新语文课堂这朵鲜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所以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次数不要太多,时间不要太长,俗话说“兵不在多,而在精”。因此在选材上应适时、适量、适度,切忌过多过滥。(2)在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而使之成为程式化,认为教师是一个机器的操作者,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是通过人类操作控制的,都是处于辅助地位,教师的讲解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教学的灵魂,是任何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语文的教与学一定会出现更加繁荣美好的明天。
主要参考书目:
1、《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特点与作用》李永前
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李国强
3、《浅谈课堂教学课件制作原则》 赵建志 周春雷
Ⅵ 如何把多媒体有效地运用在语文课堂上
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ppt,创造课堂环境
如果有需要朗读的课文,可内以播放相关的朗读视容频!让学生跟着读;
学生不好理解的词语成语等,可以播放解释小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如果有要写很多字,上课时来不及可以打在ppt上;
如果是教小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找一些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可以利用ppt等软件展示课堂练习。
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这种技术具有丰富的展力,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然而,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它.那么,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呢?这是语文教师现下探讨的热点之一. 关键词:语文 多媒体 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迅速渗透到教学领域,辅助各科教学.这种技术具有丰富的展力,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了.然而,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它.那么,如何把握多媒体辅助的度,正确运用多媒体呢?这是语文教师现下探讨的热点之一.我试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语文教学中应正确运用多媒体 (一)语文多媒体课件应紧扣主题,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有些语文课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在制作和使用课件应重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与安排要富有弹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就如音乐的节奏一样,密的地方教学内容多,速度快,学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度慢,让学生静观默想,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应紧扣文本,为突破文中的重难点服务 有些课文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丰碑》一课,文章中“风更狂、雪更大了, 1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节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全文的难点.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三幅连续的动感画面:第一幅即书中原图,第二幅则是风雪交加的画面,同时放大军需处长在风雪中的形象,第三幅则是慢慢的军需处处的形象淡化,而后出现一座晶莹的丰碑,并在丰碑上刻有军需处长的名字.学生看着这一幅生动直观的画面,听着教师动情的朗读,深刻领悟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充分考虑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感 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手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操作多媒体的时候要穿插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进行多媒体教学. 二、语文教学中应有效地运用多媒体 语文教学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是难以实现的,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母语教学的规律也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学习语言,不用心读是不会有收益的,而这一点多媒体帮不了多少忙.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典故钱钟书能了如指掌,顺手拈来;毛泽东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叠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想靠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有些东西,只可“意 2 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理解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它的意境,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CAI 课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必须着力渲染,对一些疑难的问题,关键的过程要侧重设计处理,真正体现课件的长处和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夜莺的歌声》时,找来一些法西斯德军的战斗片,让学生以看代学,而放弃了文本中的一些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本该能从文字中“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看着他”……能体验到小夜莺的镇定自如、机智勇敢,可被录像取而代之教学了,这种用影视替代学生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必然会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一)、忽视文本,盲目使用.现在真正能自己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老师并不多,而互联网上课件颇多,可手到拿来.在起步阶段,能主动拿来,总归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的课件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思想、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画蛇添足. (二)、渲宾夺主,图文脱节.有些教师一味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画面生动,声情并茂,将投影画面弄得花里胡俏,课堂上音乐飘荡不断,导致渲宾夺主,图文脱节,干扰学生视听,分散学生注意力.若教师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囗味,将插图弄得过分夸张、变形,或者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了图,而插图之后没有解说,纯然为了点缀画面,求得所谓的美化效果.课堂上所选播的音乐不经过严格的挑选,与教学内容并不融洽和谐.这样势必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图片与音乐应严格挑选,要讲究实效.图片选用要注意色彩的合理搭配,图文的有机结合,不仅要能给人以感观上的舒适感,而且要便于以图释文,据文解图.音乐的选用要注意营造和谐的气氛,渲染特定的心境,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投入,理解的深入.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燕子专列》时,将《丹顶鹤的故事》一曲引入课堂.尽管《燕子专列》文中写了瑞士人民为了救小燕子而不畏坚险的故事,而《丹顶鹤的故事》则表现了一位大学生为了挽救动物的生命而献身的精神,细细比较,两者相差甚远,《燕子专列》主题是强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而学生看了图片《丹 3 顶鹤的故事》并听了音乐后,得出的观点是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也要“舍死救动物”,显然与人要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是相背离的.这种强扭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 (三)、为用而用,强拉硬扯.有些老师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桥》时,将2008 年春节的一场大雪下广州火车站人员滞留的画面引入了课堂.尽管《桥》讲的是一位老党员与车站党员都涉及关爱老百姓这一相同的主题,但《桥》重在表现老党员舍生救人,唱响的是一曲悲壮感人的赞歌;而2008 年的广州车站仅仅是党员维持秩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画面,这样的课件完全可以不用.这种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潭的评课标准,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以辅为主,忽视主体.虽然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较之传统手段下的课堂教学确实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既让教师摆脱了备课中的繁琐、重复、低效的劳动,也使教师体验到上课轻轻点击鼠标所带来的方便快捷、随心所欲的乐趣.不过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密集的资料,“讲”欲过旺,满足于将自己在备课中所搜集到的方方面面的材料一股脑儿塞给学生,唯恐有所遗漏,或者教师虽有留给学生必要的读书、思考和讨论时间的愿望,但因担心不便有效控制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代之以教师搜集的资料及不断发问,最终是教师自己的圆满解说,那么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更谈不上主动参与学习,应有的思维与语感训练也缺少了,其语文学习能力显然难以提高. 出现上述误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要让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以“当用不省,当省不用”为原则,提高多媒体运用效率:(一)、提高认识,以人为本.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旦掌握在观念落后的教师手中也会变异.因此,在推广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同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二)分清性质,切忌滥用.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时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是手段,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不盲目利用.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可以在其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三)当用不省,当省不用.在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也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对多媒体的使用方面,要适时、适度,力求科学有效,做到“当用不省,当省不用”.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 4 同时,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才能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Ⅷ 如何运用多媒体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一、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恰当控制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要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
二、课件的使用应是必要的、灵活的、易用的;
三、课件应有较强的针对性,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Ⅸ 如何巧用多媒体上好语文课
当前,各式电教手段纷纷走进课堂,它们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巧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根据教学环节,设计时机
一堂课有个好开头,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上古诗《凉州词》一课,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 ,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导入后二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适宜引导,突破教学重点
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室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学生把握知识表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爱好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场。如《我们的玩具和游戏》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我们”是谁?课文中的玩具和游戏是指什么?接着多媒体演示:农村孩子一年四季以大自然为天然宝库,自己动手、动脑制作玩具,教师启发学生体会农村孩子的游戏很特别,他们的游戏真快乐。接着,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运用多媒体,通过四季场景的对比,表现农村孩子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产生“情”的冲动,获得“真”的感受。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快乐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爱好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要充分利用其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运用多媒体手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的人才。
Ⅹ 怎样利用多媒体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环节
作者:任俊
[导读]课件中图形图像资料的应用要遵循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是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小学语文各种学习活动,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作为引导者,是指引学习打开知识宝库的导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观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形象思维等能力,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终要靠学生的认识实践来完成。教师应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自己走进去,动脑、动手、动口,寻求真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由于观察了直观、动态的图片,学生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要学生理解枯燥的学习内容很难,所以我们必须让他们通过直接感官来理解知识内容。例如,在教学《王二小》一课时,我以课件为教学辅助手段,以重点词语的理解训练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选择了关键句“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进行分析理解。
当学生说出句子中“装着”、“顺从”两个词的大意后,我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启发思考:“装着顺从的样子”是个什么样子?王二小为什么要“装着顺从的样子”?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适时把制作的王二小给敌人带路的课件情节片段演示给学生看,多媒体声、光、形、色的优势特征,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问题迎刃而解。在全班交流时,有的说,不装着顺从的样子敌人会怀疑他;有的说,装着顺从的样子是王二小的计谋……有的学生还模仿“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进行即兴表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凭借课件演示,从不同角度体会到了王二小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水到渠成。我乘势提问:“从‘装着顺从的样子’可以看出王二小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一问题紧扣中心,王二小爱憎分明、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高大形象,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赏析词句的训练,在学生心中得到凸现,情感得到了升华。通过直观的体验和体会,发现一些现象、一些变化,这样学生可联系实际轻松掌握课本内和课本外的知识。
四、把握课件与语言文字的关系,用得恰到好处
在语文课上,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形象而直观地感受到课文内容,会选取许多图形图像制作课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语文不是依靠图像而精彩。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审美愉悦,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生活情景。这个情景可以因人而异,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角度,老师无法包办求全。当然,老师用现成的图形图像给学生以形象直观感受,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要注意到这样做的同时也忽视了审美的个体差异,制约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制作语文课件时,要注意课件与语言文字的比重关系,不能将课文丢弃在一边,完全依赖于图形图像来映衬课堂,不能把语文课堂当作商品包装与展示。
课件中图形图像资料的应用要遵循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对于学生比较陌生或缺少相关生活画面但又与课文理解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在课件中加以呈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和再现有关图景。例如教学柳宗元的诗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诗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生动画面,并把它们画下来,用实物投影仪等设备展示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诗景,再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理解和疑惑。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作者精心描绘这样一幅画面,要告诉人们什么呢?千山鸟飞,万径人踪──多么热闹的场面!但作者笔锋一转用了“绝”、“灭”两字,其意何在?让学生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心里话,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有了形象直观的感受,又保护了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得到了美的熏陶,还触及到了他们对人性需要的思考。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要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实物,而要借助必要的图形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感受或表达。其终极目标是利用图形图像激起语言文字的火花,想象创造新的生活图景,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所以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这就像看电影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一样,多媒体课件只能起到辅助、拓展、丰富的作用,教师要把握好用的尺度,把握好课件与文本主体的关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疲劳,保持学习兴趣,凝聚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领会思想感情、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从而大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