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思维可视化对数学教学质量的影响

思维可视化对数学教学质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05 18:34:56

Ⅰ 思维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的区别是

1、概念的区别:

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易被理解和应用。

知识可视化是指用来构建、传达和表示复杂知识的图形和图像手段,除了传达事实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输知识,用图形图像手段呈现知识结构、结果,以帮助人们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

2、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交叉的地方,但有本质上的区别。

思维可视化关注的是思考路径、策略和方法。

知识可视化关注的是知识本身。

从这个角度看,知识可视化更关注结果的表达,而思维可视化更关注过程的呈现。

3、研究背景不同

思维可视化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刘濯源主任提出的,并结合于基础教育各学科的学科规律,考试规律及学生的思维规律,而形成了一套思维可视化教育体系,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解决考试问题,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如侧重梳理知识结构的学科思维导图,发展学生解题能力的流程图、解题鱼骨图,深化学生学科学习策略的模型图等等。

知识可视化,据网上信息,北京师范大学的知识工程研究中心部分研究人员有过这方面研究,但网上尚未查到相关具体研究成果。因此无法给您做出详细描述。

另外,查阅信息时发现,思维可视化的研究团队主要由心理学、教育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侧重于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研究,

而知识可视化研究人员大多具有教育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侧重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可以说各有所长。

总之,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知识”和“思维”上,而不在可视化上。

Ⅱ 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课堂表现主要在哪

1、教师自身的素质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比较大,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版直接取决于学生是否喜欢老权师上课。一个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课堂教学比较风趣,学生想学、爱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老师要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要化难为易,让学生学有所得。
3、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和谐相处。不要走向学生对立面,更不要体罚学生。要学会让学生学会管理班级,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教学。
4、要在教学研究上下功夫,钻研教材。学习别人先进教学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学会扬弃。
以上所列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种方法,如果做的不当,都可能影响教学质量提高。

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

一、树形思维导图

学生运用树形图对数学知识进行梳理比较熟练。学生在生活中早已认识了树的形状,对树干、树枝、树叶及分枝的感知非常清晰,也就很容易的联想到树干、树枝与主题、分主题的逻辑关系。所以学生运用树形图的时候比较多,也绘制的比较好。

如图1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0章分式的树形思维导图.

Ⅳ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么应用教师和学生在思维导图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呢

目前,把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进行系统整合的只有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因为他们是研究思维里最懂学科教学,也是研究学科教学里最懂思维的;
我去华师大参加过培训,后来局里将刘教授团队请来,我又参加了2次进阶培训。我还用学科思维导图上数学公开课,获得了初中数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下面给你分享下我将学科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得:
参加完培训,我并没急着直接用到学科教学,而是先用了近1个月的时间教学生绘图,再帮学生不断改进图的品质,让他们先学会绘制优质的学科思维导图。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的同时,也增加了绘图的兴趣。等学生都掌握了,我就开始应用到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课前。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运用学科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小组讨论并改进知识结构图。
2、课上。挑选学生把绘制好的,经过改进的图进行展示,其他学生针对这张图进行提问——难点、漏点、障碍点,最后由我进行总结和讲解(学生没有注意到或理解不正确的知识),再次对图进行改进。
3、考试。根据刘濯源教授提出的“即时考”建议,我就以考试形式(设置陷阱)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情况,对知识理解障碍点再次进行厘清,并进一步完善学科思维导图。(培训时刘教授多次提醒说学科思维导图必须要画到位,对学生所画的每一张图都要“究竟”,不能为画图而画图)
经过我这3次“折腾”,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逻辑就非常清晰,知识结构就完整了。
其实刚开始纠正学生的思维问题比平常教学要辛苦,但是当学生真正能把图画好时,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他们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和提升,会感觉自己的课堂是越上越轻松,因为他们会学,会思考,会提问,会自己发现问题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认为学科思维导图是既实用又高效。
至于您说的教师和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有什么区别,我个人认为本质上没啥区别,不论教师和学生都是要借助学科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画图的主要目的都是发现思维导图背后的思维障碍和知识障碍,通过不断改进提升思维能力及学科水平。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望采纳!

Ⅳ 谈谈思维导图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可以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其提出的基本前提是认为“大脑进行思考的语言是图形和联想”,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每个词或者图象自身都可以成为一个子中心或者联想,整个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放射,或者归于一个共同的中心。它能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文字、条理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和空间等多种因素调动起来一起参与思维和记忆,把传统的单向显性思维变成多维发散的思维。它可以应用于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能清晰呈现出思维过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能改善人们的学习能力和行为表现。
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从创作方法上看,它主要是从一个中心词开始的,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联想出一系列相关的事物,然后形成一个有序的图式。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 ( 1) 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 2) 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 3) 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 4) 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以通过图式回顾整个思维过程。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图形工具,还是一种形象的知识表征工具。它将枯燥单调的文字信息以多彩的颜色、图形、代码、符号等多种元素形象化表征出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断刺激着我们的大脑,激发我们的联想,扩展我们想像的空间。
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既具备学习工具的强大优势,又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图像、色彩等手段,把难易表达的隐性知识转化成形象化的显性知识,使小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领悟隐性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加工整理数学概念,参与组织数学问题的讨论,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
一、作为教学设计的工具,用于概念知识教学
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将数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简明扼要地表达概念的逻辑关系,呈现概念的地位以及相关性,以便学生发现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数学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是学习数学的第一步,它是构成抽象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据不完全统计,在小学阶段需要小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有 500 多个。这些概念构成了他们以后掌握整个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概念的理解水平越高,学习后续知识也就越顺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中,教师对概念的教学有一些问题,学生忽视基本概念的掌握,对基本概念不能形成知识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地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明确当前所学概念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延伸情况,进一步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主动探究的有意义学习,从而促进数学概念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条理化的认知结构。
二、作为创造思维的工具,用于解决问题教学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学生拥有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思维导图。在它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思考,会在头脑中随时迸发出新想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小学数学角度看,问题解决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学科本身或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教学活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同时,它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往往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有效地解决好这个难点,达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决能力的目的。而通过思维导图构设思路,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加工材料信息,深化知识理解,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对材料进行深层加工,形成一定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为知识整合的工具,用于整理复习教学
新课标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整理和复习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很多知识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数学思想与方法”。通过融人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从散杂、片断的机械式学习变为注重关系主动探究的有意义学习。
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容量大、时间紧、密度高的特点。数学知识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个单元中往往会包含许多小的知识点,而这些小的知识又是在不同的课时中学习的。学生往往在学完一个单元或者一册教材时,头脑中的知识比较杂乱,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类、综合、整理,使得学生在脑海中对学过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络体系。在小学复习课中借助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整理笔记,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对整个单元进行复习,查漏补缺,大大节约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Ⅵ 数学教学可视化的几点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可视化技术沟通抽象思维与视觉直观,可使学生有足够时间经历观察与验证的活动过程。从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实现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
一 前言
数学是抽象的思维艺术,数学的抽象性意味着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提炼和简化,去除现象的外壳,抽出原理的骨架。这一特征使数学能越过人类认知范围的边界,去追求宇宙奥妙的真理。初中数学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是抽象化,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入,都以一个生活中可触可感的实例作为模型。例如二次函数以正方体表面积A=6x2作为起点,从可以拆成六个正方形的正方体表面,到6x2之间,便是一次高度抽象化的过程。另一方向是去抽象化,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用直观的方式展现,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是可视化。
可视化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信息图形学,包括但不限于在科学或知识传播中,借助视觉手段的呈现和运用,让信息/知识更容易被理解传播和控制。例如统计图表即是数据可视化广泛而重要的阵地。另一为人熟知的应用是在科学与工程学,如气象学、建筑学或生物学等复杂系统中,对物相、形态、性质,面、体、光源等方面的逼真渲染,或静态或包含动态时间成分。
可视化在数学中的应用可追溯至数学的源头,传说阿基米德被害时,正在沙子上绘制几何图形。几何图形归根结底,便是一种视觉的呈现。数学意义上的点没有大小和尺寸,作图时的点乃是为了便于观察而加以刻画的结果。在两千多年几何学的传播和教学中,此种视觉呈现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初中数学新课标中提出,学习是生动活泼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时间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所包括的绘制统计图表便为可视化的手段之一。对于几何直观,新课标更加以着重强调,“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在代数部分,数形结合思想指导下以图像理解函数,是可视化的又一应用。
结合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可视化可以作为教学的有效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认为,课堂可视化教学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二 化抽象为直观
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材以介绍勾股定理逆定理以埃及人构造直角的故事为引。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和尼罗河泛滥后丈量土地曾广泛应用勾股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命题与命题属于抽象逻辑推理的概念,对首次接触的同学们来说显得陌生,利用可视化,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直观起来。
实验:准备一段足够长的细棉线,刻度尺,厚纸板。请两位同学上台,在棉线1上标记长度为15cm、20cm、25cm的线段,结成闭合绳索。在棉线2上标记长度为24cm、10cm、26cm的线段,结成闭合绳索。请第三位同学上台在厚纸板上以大头针拉直固定两段绳索。同学们不难发现,两个三角形的形状都是唯一和固定的,都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如图1(a)所示。
解说:32+42=52与122+52=132都是整数勾股数的特例。但真命题逆命题是否总是真命题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演示:在棉线3上标记长度为10cm的四段线段,结成闭合绳索。以大头针拉直和固定,可得图1(b)所示形状。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为真的原命题二:如果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则四边长a=b=c=d。它的逆命题是,提问,由同学答出:如果四边形四边长满足a=b=c=d,则四边形为正方形。这个逆命题成立吗?
(a) (b) (c)
图1 利用绳子实现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可视化
我们移动大头针的位置到A′、B′、C′、D′,a=b=c=d仍然维持不变,显然此时四边形不再是正方形,而是一个菱形。命题二的逆命题不成立。
利用简便易得的器材设计课堂数学实验,利用可视化技术,提高了同学的参与度,降低了知识抽象性。
三 构造空间观念
新课标对空间观念的定义是“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利用多媒体工具和3D建模软件,可以动态地展示几何形体和复杂模型的三视图、投影图,让同学们直观地建立三维空间观念。例如免费3D软件Google SketchUp自带丰富模型库,导入飞机模型,利用快捷键可以方便地在俯视图、主视图、左视图间切换,如图2所示。利用光源,各几何体在平面的投影也一目了然,如图3所示。空间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操作也可以方便地实现。
图2 飞机模型三视图
三视图和投影是学生们最初接触三维空间,利用3D软件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可帮助学生们顺利完成从二维空间观到三维空间观的过渡。
四 直观化数据
七年级下统计学初步中介绍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与直方图都是描述数据的方式。下面以直方图为例,介绍统计图中在课堂中的融合应用。
人教版课本一道练习题:利用截至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数据(数据略)。请根据不同分组方法,组距2、组距5、组距10,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4所示。
图4 组距2费尔兹奖得主直方图年龄分布
在课堂例题中已向学生们发放坐标纸,手动绘制直方图的方式使同学们熟悉了频数统计。此处结合选学内容《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来产生不同分组的频数统计。
演示:打开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A列输入年龄,B列输入组距2的分组28,30,…,40,C列输入组距5的分组25,30,35,40,D列输入组距10的分组20,30,40。选择数据—数据分析—直方图。以A列作为输入区域,分别以B、C、D列作为接收区域,生成直方图及频数统计,如图4所示。
电子表格软件生成直方图改变组距操作简便,较坐标纸作图省时省力。通过统计图表,一眼望去没有线索的数据展示出规律。例如菲尔兹奖得主的年龄在38岁左右达到高峰,这当然与费尔兹奖奖励年轻数学家,只颁发给不超过40岁的数学奖的规定有关。
通过可视化技术,直观图表与对数据的阐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五 总结
综合以上三个实例,本文总结了可视化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几个方面的应用。可视化沟通了抽象的数学思维与视觉直观的认知过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流畅的体验中获取知识,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掘和利用身边的素材与器材,无论是教具还是软件,古老的尺规还是前沿的计算机图形,都是可应用的教学资源。

Ⅶ 如何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D.Novak)博士根据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了思维导图这一概念,并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思维导图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丰富,研究内容涉及思维导图的内涵、结构和特征、分类及其编制过程、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我国目前还处于介绍引进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对思维导图的专题研究还不多见,中文版的思维导图软件较少,本文将从思维导图的内涵,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制图的策略、应用的注意事项几方面做初步探究。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思维导图能够构造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的工具
思维导图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持与帮助,通过思维导图教师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知识的框架结构,更加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将教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简明扼要地表达概念的逻辑关系,呈现概念的地位以及相关性,以便学生发现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造思维的工具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学生拥有较为宽泛的想象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符合条件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思考,会在头脑中萌发各种新的想法,且学生在构建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之后与他人的作品比较时还会有新的想法出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过五年级上册小数这一节内容时,通过与同学交流构建出这样一个思维导图。
(三)知识整合的工具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数学思想与方法”。融人了思维导图的教学让学生从散杂、片断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关系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学习。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概念很多,如周长、面积以及六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等。如何给学生讲述这些概念?怎样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怎样获得学生对这些内容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复习内容,明确了复习的任务:(1)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表示的意义?(2)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3)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4)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将以上内容整理成思维导图,并且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反思的工具

思维导图有助于师生对教学活动效果进行反思。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所学重点概念理解的是否透彻,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从而,及时有效的对知识上的欠缺予以修正和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学习的自我导向性,进而使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和元认知水平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师生共同绘制与修正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反思教学过程,发现教学的薄弱环节,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客观依据,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可见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制作思维导图的策略
如何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策略呢?我认为,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这一学习策略,需经历“识图—制图—用图”三个阶段[。
(一)识图——了解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见到时有种熟悉的感觉。大量实践表明,首先需要让学生认识思维导图,了解思维导图的作用,能够看懂思维导图,从而产生学习制作思维导图的兴趣。例如,在复习整、小数的概念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网络课件,以整、小数知识思维导图为基点,采用星形链接实现交互,让学生依托思维导图自主复习。。
(二)制图——逐步形成概念图
制图,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难度也比较大。制作一个完整且合理的思维导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制图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级关系。
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步骤: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概念。②让学生将概念写于一张张小纸片上。③引导学生分析各概念间的关系并确定各纸片摆放的位置。④将步骤3中概念间的位置关系搬移到纸上。⑤用线段或箭头连接各概念。⑥逐一分析线段两端概念间的关系并用适当的语义词注于线段或箭头上(注释内容要简单、明了)。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分析思维导图,优化完善思维导图并做评价。
(三)用图——灵活运用概念图
经过调查发现,在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的学生,在较长一段时间以后,其知识的保持时间比用死记硬背学习的学生时间要长,且知识面也比用死记硬背来学习的学生宽,且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加工和整理
思维导图,就是将多个零散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联合在一起的,绘制思维导图,就是将这种内在的联系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的表示出来。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加工整理,可使知识结构更清晰。
2.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表达和合作学习
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解释,说说思维导图中各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及各概念间的关系,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
3.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从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中,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对概念的理解水平。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同学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帮助同学发现问题,而且能发现自己概念理解上的不足,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整个“识图—制图—用图”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同伴交流,在比较中自觉矫正思维偏差,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促进认知飞跃,创新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运用思维导图要注意的事项
(一)“严谨”不等于“束缚”
制图严谨,就是制作概念图时,形式上要满足思维导图的结构特征,内容上要准确、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概念之间都有联系,所以一定要精选出要连接的概念并认真考虑连接词.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最大特点,力求用词准确与精练。
制图严谨并不意味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但是如果在制图过程中过于程序化、教条化则会适得其反。要让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自主”不等于“放任”
自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经过独立思考建立的思维导图。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制作必然也不相同。思维导图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工具,但学生自主运用思维导图并不等于教师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绝对独立地随意完成,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并且要对学生的思维导图作业予以评价,引导他们构建更好的思维导图。
五、结束语
思维导图作为“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作为“学”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因此,小学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思维导图成为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工具。

Ⅷ 关于思维导图如何融于数学教学文献资料有哪些

关复于思维导图融入数制学教学的文献资料,你就参考华东师范大学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团队的学术论文或期刊论文,如刘濯源教授提出的学科思维导图概念,发表的文章或他们团队博士生,研究生的文章,还有他们培训过的子课题学校一线老师发表的文章,等等。
目前,把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进行系统整合的只有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因为他们是研究思维里最懂学科教学,也是研究学科教学里最懂思维的。

Ⅸ 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好数学有什么影响

学习理工科是很好的,如果理工科能考高分,那么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肯定是很强的,就能内自学容任何一门学科。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要多动脑、多做数学和物理题。

因为在做题的过程中,大脑是在运转的,并且能加深对数学公式和原理的理解,并且多做题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要做各种题型,每一个数学题都会考察学生一个知识点,有些可能还要考察好几个知识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基础是大脑聪明灵活,如果大脑反应迟钝根本不可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大脑反应能力也可以借助一些训练大脑的工具软件,比如精英特的全脑速读记忆训练工具安装于电脑手机上都可以随时训练自己的大脑反应能力,还同时提高了阅读、记忆和注意等能力。这些也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些辅助,或者是便捷灵巧的方法吧。学习物理和数学要求大脑有很好的想象力,有些东西是抽象的,要充分发挥左右脑的功能,开动大脑马力,大脑是越用越灵活的。这样,才能让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到极致和最好。

Ⅹ 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怎么应用呢

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个问题,我也请教过网友,得到的回答如下:
首先参照网络,刘濯源教授提出的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或图示组合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是一种有效教学(工作)策略。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技术主要包括:学科思维导图、模型图(考试规律模型、学科规律模型、思维方式模型)、流程图、概念图、鱼骨刺图等等;
将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参照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手册第10页中的内容如下:
思维可视化技术可以运用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课中、课后)中,以“多环节助力,全程化贯通”的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效能。
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高资料处理、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作业设计的效率和品质,学生也可运用其中一些方法(绘制学科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在课中,教师可运用“思维可视化”课件来提高教学效能和品质;在课后,学生则可用这些方法进行高效能的复习或能力训练(如用学科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梳理、解题、作文构思等)。
以上运用改进了知识的加工与输入方式,使“教”变得更清晰,“学”变得更轻松、更快乐。但以上“运用”还只是这套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表层整合”,真正的“深层整合”是与“规律”的整合,这里的规律是指”考试规律——学科规律——思维规律——心理规律“的层层递进和有机结合,把这条“规律线”与思维可视化教学技术有效整合起来,才是这套技术的”大用“,也是使整体教学效能提高2-3倍的秘诀所在。

阅读全文

与思维可视化对数学教学质量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